组织行为学第十章 态度与行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态度转变的几个方法
A、 根据态度间的距离提出适当的要求(登门槛 技术) B、 参加活动(行为疗法),人会为自己的行动 找借口 C、 改变事实以改变态度 D、耐心听取意见 E、接触了解:美国心理学家F.T.Smith的实验: 让大学生大哈雷姆黑人居住区,连续两周广泛与 此区的黑人接触、共事、交往,结果很大程度上 改变了种族偏见,增进了黑人和白人间的感情。 国外为了教育司机,让他们护理出车祸的病人, 让护士装病人改变他们的护理态度。
年龄与工作满意度之间成正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满意 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非专业技术人员在年龄中等时工作满 意度出现下降情况,然后又开始回升。成U型曲线关系。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任职时间
• 任职时间与生产率间的相关不明显。
• 任职时间与缺勤率之间成负相关。 • 任职时间与流动率之间成负相关。 • 任职时间与工作满意度之间成正相关,其预测 效度高于年龄因素。
三、态度与偏见
偏见是一种不正确的态度。指对人、对己、对 事等所持有的缺乏事实根据的态度。 偏见产生往往有许多原因: 1、以不正确的或有限的信息来源为基础,重要 渠道有:道听途说、宣传报道失真、有人挑拨 离间等。 2、社会刻板印象 3、有极端贬低或过度美化的倾向看问题时。 4、个体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或固执己见、缺少 灵活性时。 5、从众时。

3.态度的功能(D.Katz,1960) (1)调整功能:有助于根据工作环境调整行为。 赞同——社交有价值——激励改变个人行为 (2)自我保护功能:使个人在受挫时保护自己。 如,一个晋升失败的人可能会显示自己轻视官职大小的态度。 (3)价值表现功能:以态度表现个人的价值观念。 如,“稳定压倒一切,公司的每项举措都不能破坏人员与生 产的稳定。我不知道如果盲目草率采用其他公司的管理方式 会把我们变成什么样子。” 稳定与变革这对矛盾观念中的价 值取向。 (4)知识功能:人类具有一种在其所知觉到的外在世界中寻 求稳定性、一致性或者说可预测性的行为倾向。态度形成之 后就成为人认知世界的参考框架,以组织和解释周围世界。 如:“态度决定一切”

(二)、影响人的态度转变的因素 态度转变的模式: C.Hovland与I.Janis 1959年提出,在整 个态度的转变的过程中,涉及四方面的 因素: 传达者 沟通信息 信息接受者 周围情境
态度改变的说服过程
专业性
说服者
可靠性 吸引力 相似性 信息的差异性
信息的情绪性 信息的组织性 信息的重复性 原有态度 人格特征 预防注射

B、 个体人格特征 智力因素 性格 年龄与性别 气质类型 自我防御机制,强的人难以改变。
Havland与Janis提出模式时认为,任何态度的改变 都是主体原有的态度和外界信息出现差异时发生, 一旦差异为人们意识到,态度主体就会产生一定的 压力和冲突,是人们出现认知的不平衡或不协调, 而人们恢复的途径有二:一是改变态度,使之与外 界信息一致,二是否定外界信息,进行态度的自我 保护,降低外界信息的价值与可靠性。(人们一般 不改变态度,而是进行自我保护) 研究发现,人们进行保护的措施有三:
测量、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可以保证组 织管理的有效性。 态度调查的结果经常令管理层感到十分惊 讶,有时他们会发现最糟糕的抱怨可能来 自那些拥有最好的工作条件和最优厚待遇 的员工身上,那些管理层认为客观公正政 策和实践可能被大多数员工或其中一部分 员工认为是不公正的。
第十章 态度与行为
一、 概述 二、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3、信息的交流过程(信息与信息的组织) A、 明确宣传任务 B、 材料要真实 C、合适的宣传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D、利用恶感与恐惧感 E、 观点呈现的系列位置 F、 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

4、情境因素 A、 预先策划好的事先警告(预防灌输) B、 精神涣散(分心) C、 强化作用(凡事佐以可口可乐)
工作满意度影响工作行为主要有:工作绩效、离职率、缺勤 与迟到、偷窃和暴力等 2.工作投入度(或工作参与度)。指一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 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工作绩效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高分入校,挂科,“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 研究表明,工作投入度可以解释员工流动率中16%的变化。 3.组织承诺。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 望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组织承诺高的员工流动率较低。 组织承诺包括三个成分:感情承诺[情感依赖]、持续承诺[虑 及跳槽成本]、规范承诺[责任和义务] 与个人特点有关:学历高承诺低、资历深承诺高。 与工作任务自主性和技能多样性成正相关。 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度和组织承诺与缺勤率和流动率成负 相关。 高工作投入意味着对特定工作的认同,高组织承诺意味着对 所在组织的认同。
3、内化 真正从内心深处接受并且相信他人的观点,彻 底转变自己的态度。 经过内化,个人把他人的思想、观点、信念变 成自己的,使态度中的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 意向三种成分达到新的平衡和统一,完全形成 和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此时态度成为人格的一部分,获得了相对的稳 定性。
三、影响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因素与方法
(一)、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个体因素 A、 需要与愿望的满足与态度的形成 B、 个体心理特征:兴趣、爱好、气质、独立 性与依赖性等 C、 个体创伤与偶发性经验的影响 D、价值观的影响 2、个体所属群体的影响 3、知识与信息的影响:认知因素的影响(水 重要还是钱重要) 4、社会文化与其他因素的影响
性别
• 男性与女性之间在工作生产率与工作满意
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 在男性与女性的工作流动率上,已有研究
结果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 在工作缺勤率方面,已有研究一致表明:
女性的缺勤率高于男性。
婚姻状况
• 已有研究尚不足以说明婚姻状况对员工生产率
的影响。 • 在工作满意度方面,已婚员工高于未婚员工。 • 与未婚员工相比,已婚员工的缺勤率和流动率 更低。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一、概述 态度是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与人的社会化 的程序同步。 1、形成: 态度从没有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 稳定的过程。 2、转变 一致性的转变与不一致性的转变。 因此转变中有形成、形成中有转变。
二、态度形成与转变的过程
凯尔曼(H.Kelman)1961年提出态度的形成与转 变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1、顺从(服从) 为了获得某种奖励或避免某种惩罚,按照社会要求、 群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 是表面转变自己的态度的时期。 2、同化(认同) 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 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与他人或某个 团体的态度与行为相接近的过程。 是自觉自愿的,或从众的表现。
强化
信息内容
情境
预警 分心
被说服者
1、从信息接收者来看
A、 自己原有态度体系的特点 童年时形成的态度,拒变性强,不易改变 态度所依赖的事实根据充分、全面、确凿,改 变难度大,否则容易改变。 越极端越难改变 成为某种信念的态度难以改变 已经形成一贯的系统认识、成为一种习惯性的 反应,则难以改变 三种成分协调,难以改变 与价值观相关联的态度难以改变
C、 个体与团体的关系 职位,以及与自己认为应该的职位 人际关系。
2、从信息发出者或宣传者
A、 宣传者的权威性与类似性: 为什么有时权威的影响大而有时同类人的影响大 B、 宣传者的个性特征: 品德、能力、风度、热情、感染力、言语表达能 力、组织能力等。 C、 宣传者与被宣传者的关系: ①、名片效应 ②、自己人效应 ③、好感与反感的作用
勒温发现,个体态度的改变同群体的规范和价值 观密切相关。个体态度依赖于其参与群体活动的 方式和程度。 主动型和被动型。 勒温在二战期间比较了两种让家庭主妇去购买不 喜欢的食品的方法的优劣。第一种方法是由能言 善辩的人向主妇们讲解上述食品的营养价值,以 及食用这些食品对国家的贡献(当时物质非常缺 乏)。第二种方法是让主妇们进行群体讨论,讨 论的结果是大家一致决定购买。一段时间后,派 人调查实际购买情况,结果发现听讲解的主妇只 有3%的人购买了上述食品,而参与群体讨论主妇 有32%购买了原先不爱吃的上述食品。
1、驳斥别人的观点,通过重申自己的观点的 正确性与证据,指出别人观点的错误,从而加 强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驳斥可以是书面的、口 头的、内隐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 2、贬损来源:当人们发现所提供的信息无懈 可击时就贬低信息传达者的一些方面,以断定 信息的不可信,从而否定信息的价值,维护自 己的平衡。 3、歪曲信息:在人们无力辩驳别人的观点时, 常常使用的方法,此方法有三种:①同化,把 不一样的观点说成是一样的,以抹杀信息与自 己观点的差异;②过分扩大对方的观点(反向 作用),把别人的观点扩大到可笑的程度;③ 文饰(合理化)为自己的观点找合适的理由。
第一节 概述
一、态度的概念 1、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 和行为倾向。 2、态度的心理结构。它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所 构成。 (1)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判断与评价; [赞成、否定等] 如:“以资历为基础的薪酬支付方式是错误的” (2)情感成分: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反应 或情感体验;[喜恶、爱憎等] 如:“我不喜欢我的公司,因为我的公司的薪酬支付是以资 历为基础的。” (3)意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 如:“我不喜欢公司的薪酬支付方式,我准备辞职”。
四、 态度转变的理论 (一)认知失调理论
Festinger 认为,一般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在态度 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 认知:关于自己想法、态度与行为等的知觉。 不同认知间存在三种情况:(1)无关的(如“吸烟危及我 的健康”和“今天刮风”)(2)相互一致和协调的(如“吸 烟危及我的健康”和“我吸烟”)(3)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 (如“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和“我不吸烟”)
年龄因素
• 年龄与流动率之间的关系 年龄越大,越不愿离开现有工作岗位。 • 年龄与缺勤率之间的关系 可以避免的缺勤率低;不可避免的缺勤率高。 • 年龄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年龄与工作绩效并不呈强相关,一般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 工作中所需身体机能方面的衰退可以由工作经验得到弥补。
• 年龄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F、角色扮演。 G、利用群体的影响: 群体的规范和行政手段具有一定的强制力、约束 力、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二战期间,美国食物短缺,政府希望说服家庭主 妇采用动物内脏做食物,勒温应邀做了此实验: 他把家庭主妇分为六组。前三组听人劝说讲解, 得知动物内脏做食物味道美、营养价值高,同时 送一份食谱。后三组被告知团体规定今后要采用 动物内脏做食物一支持前方战士。 一周后调查:讲解组仅3%的人改变了态度,团 体规定组32%的人改变了态度。
二、三种主要态度
1.工作满意度 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满意度高则工作积极,反之则 工作消极。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1)工作本身。包括工作为个体提供的有趣的任务、学习的机会和接 受责任的可能性。 (2)薪水。多纬因素, 薪水通常被视为管理者评价其对组织贡献大小的一种反映。 如果员工能在一系列福利项目中灵活选择福利种类,那么福利满意度 和整体工作满意度有显著提高。 (3)晋升。资历—满意,绩效—更满意。 内部提升并给予公平的晋升机会。 (4)上级的管理。员工导向的上级比任务导向的上级更受组织成员欢 迎。因为注重沟通、关心员工利益、允许下级参与决策。 (5)同事。能力水平、工作的相互支持程度及其他人格因素如懒惰忠 诚等对工作满意度有很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