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
2024年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2024年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76a726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5.png)
2024年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
2、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知识。
1、运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悬导入法。
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地球仪(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自主思考,回答(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实验,自主思考,回答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手电筒及地球仪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自主思考,回答。
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
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fdda4f2a941ea76e58fa04f0.png)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的出来,是因为地球在自转.但是不是只有地球的自转才能造成昼夜的交替实际上,引起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可能性有好几种,虽然结合生活的实际,一些昼夜交替的解释是不合理的,但只从地球自转这个角度来阐述昼夜的交替显然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但要清楚地解释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还要运用到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的解释》中的"解释"是指学生要根据自己对各种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不同运动方式可能引起昼夜交替的不同假设,设计模拟实验对自己假设进行验证后,根据验证结果做出的解释.这样目的是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的解释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地球自转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小学五年系统化的学习后,思维发展开始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经过两年多的科学探究学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地球运动也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很少,甚至会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月球的运动也会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清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等。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证明地球在自转》反思性说课稿
![《证明地球在自转》反思性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f9c0a8ebcd126fff7050bba.png)
《证明地球在自转》反思性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证明地球在自转》。
当我抽到这课后,我觉得我摊上大事了,因为地球在自转,这个概念太抽象了;一节课,40分钟,这么短的时间,无法用实验做出明显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知;五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比较薄弱。
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傅科摆原理,怎样让学生从摆的摆动方向不变性推理认识到地球在自转,我觉得真的太难了。
当昨天我的老同事朱发玉老师上这课时,所有听课的老师都非常用心的听课,有的老师甚至忍不住走到学生中间,仔细琢磨学生的实验材料,看学生怎么实验,看老师怎么在课堂上突破难点,我想,应该是平时大家都觉得这课难上,都想找到突破口,看看别人是怎么上的。
这课虽然难上,但是我并没有放弃,想了很多的办法来突破重难点。
首先是在“摆”教具的准备上。
最开始我是用学校的铁架台来做“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实验的,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转动底盘的时候,摆锤很容易撞到铁架台上,影响实验效果;而且,转动过程中,摆的重心也跟着转动了,这是不科学,不规范的。
所以我想到了用我们这里常见的竹子扎成三角形的支架来做摆的支架,解决了摆撞到支架的问题,而且转动底盘时,摆的重心一直没有变,“摆摆动的方向不变”现象非常的明显。
只是有时学生做实验时,缺乏规范性,稍用力一拉,摆幅过大的时候,三角型支架由于自重较轻,会随着摆锤的摆动而出现轻微的晃动。
为了规范实验,我再次对实验的器材进行了改进,做成了底部是圆形,上面是两根支架,中间一根横梁的钢筋支架,学生实验时,观察视野开阔,支架稳定性好,现象明显,科学规范。
在今天上课时,我们看到,学生用这种装置来做实验,是非常成功的。
其次,在突破难点“理解傅科摆可以证明地球自转”时,我经过反复的思索和试教,发现突破这一难点的瓶颈是学生的思维: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建立和思维转换能力。
为此,在开课前,我精心准备了几个小游戏我对教材的研读:地球的运动,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https://img.taocdn.com/s3/m/8afff64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6c.png)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的动画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动画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三、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地球仪。
2. 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并观察昼夜交替和地方时的变化。
3. 学生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解答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
2. 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答问题。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时间差异、旅行等。
教学延伸:1.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和联系。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应用,如航空、航海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画、视频和地球仪的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课堂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练习和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讲课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讲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9b584c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1.png)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讲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征。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它是怎样进行的?二、新课讲授(15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征,如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等。
2.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特点。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它是怎样进行的?2. 提问: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它们是如何产生的?3.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特征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提问: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 拓展活动: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地球自转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球仪和PPT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课堂互动环节,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总结与拓展环节,通过总结和拓展活动,使学生对地球自转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观察和思考地球自转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注重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地球自转的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如引入实地观测、开展实验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知识点的深入讲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初中科学地球自转教案
![初中科学地球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bc9e5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e.png)
初中科学地球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地球自转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二、探究地球自转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0分钟)1. 讲解昼夜交替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为黑夜。
2. 讲解时间差异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因此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时间。
四、实验探究(1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光源(如手电筒)。
2. 实验步骤:(1)将地球仪放在桌子上,模拟地球的自转。
(2)打开光源,照亮地球仪的一部分。
(3)观察并记录地球仪上被照亮和未被照亮的部分,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4)讨论并解释时间差异的现象。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了对地球自转现象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
![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8e23639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b.png)
地球的自转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实验材料(如蜡烛、乒乓球、铁丝等)3. 挂图或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设置疑问:毛主席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句写错了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2.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教师活动: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和周期(一天)。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验证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
(2)地方时:地球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如东早西晚。
三、课堂实验1. 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教师活动: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过程,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地方时的实验:教师活动:设置实验情景,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时间差异。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理解地方时的概念。
四、课堂小结1. 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五、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示意图。
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和地方时的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实验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产生的现象以及其实际应用。
马莹 证明地球在自转
![马莹 证明地球在自转](https://img.taocdn.com/s3/m/07f360e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db.png)
自主探究
学生实验,感知底座不动时,摆的 摆动方向有什么变化?
24
25 5 . 实验教学目标 6 . 实验教学内容
7 . 实验教学过程
8 . 实验效果评价
观察描述
自主探究
让摆按一定方向摆动起来,教师指导学 生观察并描述摆的摆动方向。
学生实验,感知底座不动时,摆的 摆动方向有什么变化?
教师演示可以转动的底座,利用改 进后的实验装置,学生再次观察探究: 缓慢而平稳地将底座转动90度、180度、 360度时,摆的摆动方向有什么变化?
4 产生影响。
所以,实验时容易造成视觉偏差,导致
5
实验数据的不准确。
7
1 . 使用教材
2 . 实验器材
3 . 实验改进要点
4 . 实验原理
我 的 创 新
8
9
3 实验创新要点
Part
10
1 . 使用教材
底 座 的 改 进
2 . 实验器材
3 . 实验创新要点
4 . 实验原理
教材
教材中的底座为铁架台的金属底座,需 要再用圆盘做转盘。
实验室
实验室配备的器材,底座是一块金属板, 也需要再用圆盘做转盘。
我的创新
我改进的底座是将木板直接连接空心万 向转盘,这样使得材料更具有整体感和稳定 性,操作起来也更加的灵活、方便。
11
1 . 使用教材
摆架
的改进
2 . 实验器材
3 . 实验创新要点
4 . 实验原理
教材
教材中的摆架为铁架台的支架,具有随意性, 虽然取材容易但是却不够科学严谨。
7 . 实验教学过程
8 . 实验效果评价
根据教育部2017年《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及本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拟定了以下四个维度的实验教学目标: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证明地球在自转》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证明地球在自转》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8da53ed92cc58bd63186bded.png)
《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①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②“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②通过提供的有关“傅科摆”的资料,理解人类是如何直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懂得地球自转是需要实证的。
②认识到地球的自转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
教学重点摆的特点。
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课前准备小组准备:木架、圆盘、摆、实验记录单教师准备:课件、傅科摆模拟用具、纸圆盘、球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太阳落到地平面下面,天就黑了。
也有人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嵌在天幕上,由于天幕不停地转动才引起太阳东升和西落。
直到16世纪,“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
今天,人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证明的。
1851年,法国有个年轻的人叫傅科,他偶然间找到了一个方法。
二、新授(一)认识摆的特点:1.谈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
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播放的手机典型的导学成果。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二)认识“傅科摆”: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https://img.taocdn.com/s3/m/616fe99c50e2524de5187eb2.png)
北京天文馆大厅“傅科摆”,一个金属球吊在高高的 圆穹顶上,下面是有刻度的大圆盘。摆摆动时人们可 以在刻度盘上读取旋转的度数。去参观的人们都喜欢 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亲眼看看地球是怎样自转的。
傅科摆的核心原理
为什么傅科摆发生偏转,能证明地球自转?
摆的特点:摆摆动时,保持摆动方向不变。
实验证明: 1. 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 将铁架台和摆一起放到一个圆底盘上。 3. 先让摆前后来回摆动起来,再缓慢而平稳地转 动圆底盘,观察摆的方向。
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
傅科摆介绍38秒
150年前傅科摆实验所用的沙盘和标尺,现保存于 巴黎万神庙大厅。
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
摆绳长67米 摆锤重27千克 下方为直径6米 的沙盘
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
傅科摆的特点:
特殊的悬挂装置 长摆绳 重摆锤 刻有度数的圆盘
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
北京天文馆的 傅科摆(36秒)
摆的方向的记录
底座转动情况
未转动时 沿顺时针方向转动90度后 沿逆时针方向转动90度后 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80度后 沿逆时针方向转动180度后
摆动方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前后摆动 前后摆动 前后摆动 前后摆动 前后摆动 前后摆动 前后摆动 前后摆动 前后摆动
前后摆动 前后摆动 前后摆动 前后摆动 前后摆动 前后摆动
证明地球在自转:傅科摆
“日心说”发表300年后, 2.傅科摆怎么做?
也就是1851年,傅科用 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教材77面-78面)
他选用直径为30厘米、重27千克的摆锤,摆长为67米,悬挂 在巴黎万神殿圆屋顶的中央,使它可以在任何方向自由摆动。 下面放有直径6米的沙盘。当人们亲眼看到摆每振动一次,摆 尖在沙盘边沿画出的路线移动约3毫米,许多人目瞪口呆,有 人在久久凝视以后说:“确实觉得自己脚底下的地球在转动!” 这一实验移到巴黎天文台重做,结论相同。
《地球自转》教案13篇
![《地球自转》教案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d8c8c1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3.png)
《地球自转》教案13篇《地球自转》教案1一、内容与说明1、内容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2、地位与作用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
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四、教学课时1课时。
(“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新课教学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
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如下图:【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小学科学精品课件《证明地球在自转》
![小学科学精品课件《证明地球在自转》](https://img.taocdn.com/s3/m/918a17d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b.png)
小学科学精品课件《证明地球在自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证明地球在自转》这一科学现象。
教学内容源自小学科学教材第五册第四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证据、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掌握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重点:掌握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实验材料(如小石子、沙子等)学具:每组一个地球仪、手电筒、实验材料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地球自转。
(2)提问:你们知道地球为什么会自转吗?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是怎样的?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地球在自转。
3. 随堂练习(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地球自转。
(2)每组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2)教师点评实验结果,强调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2. 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的小短文。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一天,即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地球仪、进行实验等方法证明地球在自转。
2. 作业题目: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地球自转。
实验名称:地球自转实验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实验步骤:(1)将地球仪放置在桌子上,打开手电筒,照亮地球仪。
地球的自转教案(地球概论)
![地球的自转教案(地球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c52f043b6edb6f1aff001f43.png)
度有季节变化。
太阳每日赤经差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黄赤交角
同样的黄经差造成不同的赤经差;第二赤道坐标系与黄道坐标系有共同原点(春分点),因基圈不同,黄经不同于赤经;
冬夏二至(黄赤二道平行)赤经差最大,视太阳日最长;
春秋二分(二道交角最大)赤经差最小,视太阳日最短。
赤经差变化的次要原因是椭圆轨道
一地球的自转及证明:傅科摆
二地轴和极移
三地轴进动
特征:
原因:
表现:
四地球自转周期
五真太阳日与平太阳日
视太阳日长度变化原因:黄赤交角(主要)
椭圆轨道(次要)
教学
环节
教 学主要 内 容
教学手段
时间
分配
课堂
导入
毛主席有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那这句诗句指的是什么地理现象?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师生
探讨
3min
●什么是极移和进动?一地的经度和纬度因极移而发生变化,但不会因进动而发生变化,为什么?
师生
探讨
3min
302-3地球自转周期
恒星日: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时间,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有细微差别),23小时56分
恒星日是同恒星时(春分点的时角)相联系的;
天文学以春分点定义恒星日;
太阳日:太学习者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分析选择采用多媒体PPT课件进行教学。PPT课件中结合图片、视频等内容,简明快捷地将知识点说清讲透,表现力强。同时,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课堂上会采用探究式、讨论式、交流式的教学方法,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学生真正体会吸收知识。
板书设计
第六节地球的自转
2.教学内容分析:
⑴知识点:①地球的自转及证明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bf5a2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5.png)
初中地球的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3. 掌握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方向。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现象。
教学准备:1. 地球自转的课件或视频。
2. 地球仪。
3. 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运动。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5分钟)1. 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称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称为黑夜。
地球自转使得白昼和黑夜不断交替。
2.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以纽约、北京和伦敦为例,解释它们之间的时间差异。
2. 分析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作息时间、交通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 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思维导图。
2. 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画、讲解和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踊跃,对地球自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时间差异的教学中,部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解释。
下一节课,可以结合地球公转的教学,进一步巩固地球自转的知识。
地球自转教案
![地球自转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b930505a8102d277a22f47.png)
一、目的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周期;2.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认识晨昏线。
3. 明白时差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了解世界时区。
二、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方向、产生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学生通过日常现象及实验、能推理、想像地球自转方向、产生的现象。
四、课前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小标志一个。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为了考查大家是不是合格的地球人,我问大家一些问题:(1)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2)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什么现象(昼夜现象)(3)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交替、循环)【提问】你们认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引入】是地球自转造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转的知识。
学习新课【提问】:大家知不知道什么是地球自转呢(【讲述】:上节课我们都学过地球仪的知识,大家回忆一下,穿过地球内部,连接南北两极的这条假想的轴叫什么(地轴)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就叫做地球自转。
(演示方向)这就是我们地球自转的方向,我们把这个方向定义为自西向东。
大家默读课本第六页第一段。
【板书】:1、概念: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2、方向:自西向东【引导】:明明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呢换句话说,有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和自转的方向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来联想一些熟悉的现象: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②如果单单看车上的人或我们的车内,能不能判断车是否在运动(不能)【讲解】:当我科学家已经证明,太阳在太阳系来说是相对不动的,而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在动,是不是说明了我们地球在动[【举例】:①当看到车外的景物是静止的,这说明什么(车是不动的)②当看到车外的景物在向西移动,这说明什么(车在向东运动)③在地球上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④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总是循环出现的,这说明什么(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运动)【小结】:由以上日常生活现象我们就证明了地球的自转和自转方向。
初中 地球的自转备课教案
![初中 地球的自转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7a757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40.png)
初中地球的自转备课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利用地球仪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树立学生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地轴和纬线。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3)学生回答: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4)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地球的自转,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探究地球自转的奥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师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周期是多长?(3)学生回答: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24小时)。
3. 合作交流(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
4. 地球仪操作(1)教师讲解地球仪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分布。
(2)学生操作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3)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解释一下昼夜交替的原因吗?(4)学生回答: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阳光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阳光照亮的半球为黑夜。
5. 拓展延伸(1)教师提问:地球自转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2)学生回答:地球自转使我们产生了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现象,方便我们安排生产、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目的】
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教学重点】摆的特点。
【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准备】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摆的特点:
1.谈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
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
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
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
二、认识“傅科摆”:
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2.讨论:傅科摆有什么特别之处?傅科摆摆动后发生可什么现象?它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三、交流:
1.全班交流关于地球自转的资料。
2.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
3.补充由于地球自转发生的河流偏移等现象。
四、解释:
对前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些?排除哪些?为什么?
板书设计
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地球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