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考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动物学总复习

动物学总复习
鳃的结构:鳃耙、鳃弓(5对)、鳃瓣和鳃隔组成。辅助呼吸器官?
1
2
3
两栖类:1.蝌蚪与水生两栖类成体的主要呼吸器官——鳃和皮肤 蝌蚪:外鳃——内鳃——鳃消失 肺呼吸(水生种类除外,如蛙和蟾蜍) 结构简单,壁薄,囊状,内表呈蜂窝状。皮肤辅助呼吸,特点:肺皮呼吸 气管:短,两肺在近喉处形成喉头气管腔 皮肤辅助呼吸(占鲵类30%-90%。冬眠时尤为重要) 呼吸方式:咽式呼吸(如蛙和蟾蜍)
03
01
7个生态类群:走禽、游禽、涉禽、猛禽、攀禽、陆禽和鸣禽
02
走禽—鸵鸟
03
游禽—企鹅
04
涉禽—白鹭
05
猛禽—秃鹫.猫头鹰
06
攀禽—杜鹃.啄木鸟
07
陆禽--鹌鹑.鸡.斑鸠
08
鸣禽---家燕.画眉.黄鹂.麻雀.金丝燕
动物学常识 动物界(当今150万种) 第1大门:节肢动物
动物界第1大纲:昆虫纲(110万种)
A
呼吸系统的进化 (重点):
B
自原生动物---环节动物:靠体表呼吸;
C
软体动物-鳃[瓣鳃(瓣状).栉鳃(仅鳃轴一侧有鳃丝,梳状).盾鳃(羽状,如乌贼)]
D
节肢动物: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形式多样,适应广。
E
呼吸器官(靠体壁皮肤形成):体壁、鳃、书鳃、书肺、气管、气管鳃
F
体壁:如水溞、蚜虫。
棘皮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排泄和循环系统。
人类的起源与其它动物不同点;不是因自然选择而是由于劳动,即手足的分化和使用与制造劳动工具。与动物的分界线是劳动与社会生活。
实验
01
写出水螅.草履虫.绿眼虫.涡虫(参照教材).蚯蚓.蝗虫.蛔虫.鱼.蟾蜍.鸡.兔各系统或组织构造名称。

动物学考试复习

动物学考试复习

一、名词解释胎生:是指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的子宫内发育,胚胎以胎盘和母体联系获得养料和保护,直到分娩离开母体为幼体的产仔方式胎盘:胚胎的绒毛膜、尿囊膜和母体子宫壁(蜕膜或称子宫粘膜)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特殊器官,胚胎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氧气和养料并排出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物种(种,3点):物种简称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是自然分布在一定区域,具有共同基因组成,且能自然繁殖可育后代的群体。

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的腭突和翼骨愈合成的骨骼称为次生腭。

是羊膜动物特有的。

使内鼻孔后移,将口腔与鼻腔分开,解决了陆生动物吞咽与呼吸的矛盾。

鳄类的次生腭完整。

原体腔: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内胚层之间的空腔,是囊胚层的剩余部分同律分节:动物体由形态和机能相似的体节构成(外形分节,内部器官如神经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等也按节排列)异律分节:躯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相同。

卵生: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外独立发育的过程叫卵生。

隔离:受空间、时间、行为、生理等因素的阻碍,群体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

二、填空选择1、生物多样性: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水沟系是海绵动物所特有的结构,它对适应固着生活很有意义。

根据海绵动物的形态结构说它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具有领细胞、晟针、水沟系,故为侧生动物)3、口器:蝗虫——咀嚼式口器;蜜蜂——嚼吸式口器;蜜蜂、蛾类——虹吸式口器;苍蝇——舐吸式口器;蝉蚊——刺吸式口器4、柱头虫身体蠕虫型,由吻、领和躯干三部分组成5、鱼的三种尾型:歪尾型、正尾型、原尾型6、哺乳动物区别其它动物的五大特征:大部分胎生,全部哺乳;外部形态特点: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部,肘关节向后而膝关节向前;皮肤及其衍生物皮肤真皮层较厚,皮下脂肪发达,有挽毛习性;脊柱分区明显,颈椎7枚;特有膈肌。

7、腔肠动物的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中胶层组成8、血液循环方式(脊椎动物):圆口纲——单循环;爬行纲——心脏二心房二心室,但有不完全室间隔;哺乳鸟纲——完全双循环;鱼纲——单循环方式;两栖纲——不完全双循环9、属闭管式循环系统:环节动物、头足纲10、最早出现呼吸器官:软体动物——水生用鳃,陆生用肺11、鱼种类最多的是鲤形目12、鸟类具有双重呼吸13、柱头虫三大特征:循环系统为开管式、主要由纵态的背血管和腹血管组成;为雌雄异体,生殖腺为若干小型囊状物,成对排列在生殖区的背面两侧体外受精,间接发育,经柱头幼虫阶段,才变态为柱头虫;柱头虫的形态结构体现出的门的主要特征,包括具有口索、咽鳃裂、雏形的背神经管14、蛔虫具有原体腔具完全消化系统,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还未有专门的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15、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具有皮肌囊16、两栖类呼吸方式:幼体用鳃,成体用皮肤和肺17、绿眼虫:自养、异样都行(兼性营养)三、问答题1、为什么说扁形动物、原腔动物与寄生动物特征相似?扁形动物:吸虫纲.绦虫纲:吸盘.倒钩等;原腔动物;猪蛔虫(唇片.角质膜).棘头虫(倒钩).十二指肠钩虫(口腔内有钩齿和角板)2、为什么爬行类比两栖类更适应陆生?①皮肤角质化程度低(仅是表层1-2层细胞轻微角质化),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所以还不能离开潮湿环境。

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初生颌:软骨鱼的颌弓形成上下颌,由一对位于上方的腭方软骨和一对位于下方的麦氏软骨组成,是脊椎动物最早出现的原始颌。

(软骨鱼类,如鲨鱼)2、附肢骨骼:鱼类骨骼系统的一部分,包括鳍骨和悬挂鳍骨的带骨。

(鱼类,如鲤鱼)3、淋巴液:大部分组织液由毛细血管微静脉一侧重新吸收回毛细血管,小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这部分液体即为淋巴液。

(哺乳动物,如人)4、逆行变态: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柄海鞘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差异,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柄海鞘)5、澳洲界:澳洲大陆、新西兰、塔斯马尼亚以及周围的岛屿,为最古老的动物区系。

(如澳洲鸵鸟)6、候鸟: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路线往返于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鸟,分为夏候鸟和冬候鸟。

夏候鸟夏季繁殖,秋季往南飞,如燕子;冬候鸟冬季越冬,春季北去繁殖,如大雁。

7、交感神经: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

由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组成。

(鱼纲及以后均有)8、顶眼:位于颅顶中央,具有晶状体、视网膜和神经,可透过头骨的颅顶孔和皮肤的顶间鳞感知光线变化。

(爬行纲的楔齿蜥)9、古北界:面积最大的一个动物地理区系,包括欧洲、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亚洲、阿拉伯北部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

(如大鲵)10、咽颅:7对弧形软骨,位于消化管前段,起保护支持咽部作用,包括颌弓、舌弓和鳃弓。

(鱼纲,如鲫鱼)11、双平椎体:哺乳类的脊椎骨借宽大的椎体相连接,形成双平椎体。

12、原尿:肾小球使血液中的小分子蛋白质和分子量较小的葡萄糖等透过肾小球进入肾小囊,而阻止大分子蛋白质通过。

进入肾小囊的尿称为原尿。

(哺乳动物,如人类)13、侧线:头部及体两侧由皮肤内陷形成的沟状或管状构造,有分支穿过鳞片,通外界,管内有粘液、水流感受细胞(具纤毛)。

(鱼纲,如鲤鱼)14、胎盘:由胚胎的尿囊膜和绒毛膜突起形成绒毛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形成。

哺乳动物的胎儿借助这种特殊的结构与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

动物学复习资料终结版

动物学复习资料终结版

一、名解1细胞器:是细胞生命活动不可缺少,散布于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官(不同于高等动物的器官),简称胞器。

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粒等。

2、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称组织。

3、器官:动物体内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地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称器官。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4、系统:动物体内一些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生理功能即成为系统。

如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等组成消化系统。

5、滋养体:一般指寄生原虫摄取营养的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其寄生致病的阶段。

6、终末宿主:寄生虫有性生殖阶段所在或成虫所寄生的宿主。

如按蚊为疟原虫的终末宿主。

7、后生动物:与原生动物的名称相对而言,把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叫后生动物。

8、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成为成体动物的肛门的动物。

如棘皮动物,脊索动物。

9、原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形成动物口的动物。

如无脊椎动物。

10、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或某一个时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的动物。

11、脊椎动物:有明显的头部和附肢,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前后连接而成,故称脊椎动物。

12、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

13、水沟系:是海绵动物所特有的结构,对其营固着生活意义重大。

水沟系是水流的通道,海绵动物的摄食、呼吸、排泄及其它生理机能都要借水流的穿行来维持。

14、胚层逆转:海绵动物的具鞭毛的小分裂球(外胚层)内陷,形成内层(胃层),而另一端大分裂球(内胚层)则留在外边形成外层(皮层),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的形成正好相反,海绵动物胚胎发育中的这种特珠现象特称为胚层逆转。

15、浮浪幼虫:腔肠动物生活史中,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原肠胚,在其表面生有纤毛,能游动的幼虫称为浮浪幼虫。

动物学复习资料.doc

动物学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物种species:具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或者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2.亚种subspecies:是一个种内的地理种群或生态种群与同类任何其它种群有别。

亚种用于表示动物,变种用于表示植物。

3.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是国际上对神统-采用的命名法,它规定每种动物都仃一个学名(science name),其学名是由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组成,主要由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构成,有时加上定名人姓氏、时间等,用斜体写属和种。

4.三名法trinomial nomenclature: Vulpes vulpes schiliensis属名种名亚种名入二、填空1.关于生物的分界有多种方法,其中五界分类系统是将生物分为植物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2.动物学的研究方法--般有:1.描述法2.比较法3.实验法3.动物的主要分类阶元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4.三名法依次是由属名、种名、亚种名构成的。

三、简答(了解)1.动物学研究的目的意义有哪些?动物学的研究方法乂有哪些?意义:1.动物资源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方面2.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方面3.医药卫生方面4.工业工程方面另:在了解个动物类群的进化历程和演变规律、形成保护动物多样性、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素质、推动动物学的进-步发展为人类造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1.描述法2.比较法3.实验法2.动物分类的依据有哪些?以动物形态上或解剖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3.为何生物分界的五界系统被广泛采用?考虑到了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和营养方式三,简答题1,动物学研究的目的意义有哪些?1.动物资源保护,开发,可持续发展方面2.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方面3.医药卫生方面4.工业工程方面5.仿生学中的应用等2,动物分类的依据有哪些?细胞是否具有成型的细胞核.根据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和营养方式,动物生殖方式发育方式,呼吸方式等等原生动物门一、名词解释原生动物:是最原始和最低等的动物类群,包括一切单细胞和单细胞群体,细胞内有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的胞器,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机体。

大学动物学复习资料.doc

大学动物学复习资料.doc

动物学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1.★原口动物: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

2.★后口动物: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肛门或封闭,在原口动物相对的一端由外胚层内陷而形成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

3.★侧生动物:在多细胞动物中,海绵动物有一些重大而独特的特征,如水沟系、骨针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胚层逆转等,因此,海绵动物被视为动物进化上的一个侧枝,被定义为“侧生动物”。

4.★原体腔:又称假体腔或初生体腔,它是在体壁和消化管之间,从前到后的一个空腔,内容发达的生殖器官。

因为它只有中胚层来源的体壁,没有中胚层来源的肠壁,不具有体腔膜,原体腔内或充满体腔液或含有胶质物质和间质细胞。

5.★次生体腔:又称真体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后期中胚层细胞最先形成两条中胚层带,突入囊胚腔,后来每一条中胚层带中央裂开成体腔囊,并逐渐扩大,最终其内侧与内胚层结合形成肠壁(即消化管壁),其外侧与外胚层结合,形成体壁。

又因在发生上,比原体腔来得迟,故又称次生体腔。

6.★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又称血体腔。

7.★胚胎(层)逆转:在形成原肠胚时,具有鞭毛的动物极小细胞内陷,形成内层,植物极大细胞留在外面形成外层,与其他多细胞动物的原肠胚形成方式相反,称为逆转8.变态:六足动物的胚后发育要经历体驱的增长以及形态、习性的变化。

9.★渐变态:是不完全变态的一种类型。

即幼虫期与成虫的特征差别不大,只是性器官未成熟,翅未长成等,其幼虫称为若虫。

如蝗虫的变态。

10.半变态:是不完全变态的一种类型。

即幼虫期与成虫不仅形态差别较大,而且生活习性也不同,其幼虫称稚虫。

如蜻蜓的变态。

11.完全变态:幼虫与成虫不仅在形态构造上有显著不同,且要经过一个不食不动的蛹期,最后才羽化为成虫。

具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期。

动物学复习题(含答案)

动物学复习题(含答案)

<动物学> 复习名词解释“双命名”法:每个动物都有一个学名,学名由两个词组成,前一个代表属名,后面代表种名。

其中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物种: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物种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出芽:是无性繁殖方式之一。

亲代藉由细胞分裂产生子代,在一定部位长出与母体相似的芽体。

(低等生物或植物)辐射对称:大多数腔肠动物通过体内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浮浪幼虫:腔肠动物生活史中,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原肠胚,在其表面有纤毛,能游动的幼虫。

两侧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

马氏管:指一些陆栖类节肢动物的排泄管,如:蛛形纲。

异律分节:身体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形态结构差异显著,并完成不同功能,内脏器官也集中于一定体节中。

同律分节: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和机能都基本相同。

疣足:是体壁外突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的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纲类的一种附肢。

反刍:反刍动物是偶蹄目中的一个亚目,反刍指进食一段时间后将胃里半消化的东西返回嘴里再次咀嚼。

羊膜卵:指羊膜动物的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羊膜的卵。

生殖洄游:鱼类成熟要产卵时,集合向产卵场地迁移称为生殖洄游。

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下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会促使鱼类集合成群而向产卵场所迁移,称为生殖洄游。

皮肌囊:低等三胚层动物中由单层上皮组织和肌肉组织紧密相贴形成的囊状体壁。

管牙:牙中央有管的称管牙。

逆行变态:指动物在经过变态后,失去一些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

细胞周期: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

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类,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群构成。

真体腔:是由中胚层的体壁层和肠壁层分离后共同包围的腔。

动物学复习资料

动物学复习资料
③像这样吸气、呼气时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称双重呼吸。
3.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有哪些?
【答】
①体呈纺锤形,体表披鳞;皮肤富含粘液腺,分泌黏液到体表,减少水中游泳的阻力。
②鳃呼吸,鳃气体交换表面积大,鳃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壁薄,气体逆流交换,适于与水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
③心脏为单泵式,血液为单循环,适用于鳃呼吸。
18.鱼类心脏中的血为【缺氧血】。
19.软骨鱼生殖方式为【体内受精,胎生、卵胎生】。
20.种类最多的鱼类是【鲈形鱼】。
四、判断题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说海绵动物(多孔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侧生动物?
【答】
①多孔动物由于在胚胎发育中有胚层逆转现象;
②构造上有领细胞、水沟系、骨针等特殊结构;③因此认为它们在动物进化上为侧生动物,是很早由原始群体“鞭毛虫”发展来的侧枝,不再进化为其他类群的多细胞动物。
03.章鱼属于软体动物门的【头足纲】。
04.初生体腔和次生体腔并存的动物是【软体动物门】。
05.昆虫前胸内胸腺可分泌【脱皮激素】。
06.蜜蜂和蚂蚁同属于【膜翅目】。
07.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鱼纲】。
08.鲤鱼内耳主要功能【听觉与平衡】。
09.下列属于鱼类的是【海马】。
10.完成雏具有【身体裸露】的特征。
06.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脊索】、【脊神经管】、【咽鳃裂】。
07.哺乳动物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部分。
08.马属于【奇】蹄目,藏羚羊属于【偶】蹄目。
09.哺乳动物的毛分为:针毛、【绒毛】、【触毛】。
10.惠特克五界系统分为: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

动物学复习资料

动物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组织:一群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及其相关的非细胞物质彼此以一定的形式连接,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担负一定的功能,就称为组织。

2.动物的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3.动物器官:如果不同的组织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并且这些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定形态特征和结构的功能单位,那么我们就称其为器官。

4.系统:当若干种器官一起共同完成生命的一项功能时,即构成了动物的系统。

5.皮肌囊: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共同形成了体壁,体壁包裹全身,既有保护身体的作用,又有运动的机能,这种体壁结构又被称为皮肌囊。

6.皮肌囊的结构:环肌,斜肌,综肌和表皮。

7.原肾型排泄系统:由排泄管,毛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并沿途多次分支,许多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支的末端有管状细胞,管状细胞上覆盖有帽状细胞,两者共同组成焰细胞,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排出代谢废物。

8.真体腔:体壁中胚层与脏壁中胚层之间形成的体腔。

9.同律分节:环节动物除前端两节及末一节外,其余各体节在形态上基本相同,称同律分节。

10.脊索:位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的一条棒状结构,具有支持功能。

11.逆行变态:从幼体至成体结构更为简单化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或退化变态。

12.追星:生殖季节,雄鱼表皮细胞特别肥厚和角质化的产物,外观是白色坚硬的锥状体。

13.红腺:气腺,位于鳔前腹面的内壁上,由于气腺的上皮细胞与很多的微血管网连接而呈红色的组织,又称红腺。

14.韦伯氏器:硬骨鱼类的鲤形目鱼类具有特有的韦氏小骨,由前3块躯干椎的一部分演化而来,连接鳔壁和内耳的内淋巴腔,可将鳔内气体的振动传给内耳的淋巴系统,从而产生听觉,这些小骨称为韦伯氏器。

15.侧线系统: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

埋于头骨内和体侧面皮肤下面。

16.洄游:鱼类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有一种周期性,集群性,定向性的规律的迁移活动,称为洄游。

17.抱对:每当春夏之交,在近水边的草丛中,常可看到进入生殖期的雄蛙趴在雌蛙的身体上,并用前肢紧紧地抱住雌蛙,这种现象叫抱对。

动物学考试复习资料

动物学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动物:多细胞真核生命体中的一大类群,与植物相对。

一般以有机物为食,能感觉,可以进行摄食,消化,吸收,运动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2.外骨骼:一种能够提供对生物柔软内部器官进行构型,保护的坚硬的外部结构。

主要由几丁质构成,为节肢动物特有。

3.辐射对称:腔肠动物,棘皮动物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是一种原始的对称形式。

4.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的体型,即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分成左右相等部分。

又称左右对称。

两侧对称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5.中间寄主::是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它不是最终的受害者,只是个过度,再由中间寄主给最终的寄主。

6.终末寄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为最终的受害者。

如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并在人体内产卵,故人是血吸虫的终末宿主。

7.卵胎生:指动物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新的个体后才产出母体的生殖方式但其发育时所需营养,仍依靠卵自身所贮存的卵黄,与母体没有物质交换关系,或只在胚胎发育的后期才与母体进行气体交换和有很少营养的联系的一种生殖方式。

它是介于卵生和胎生之间的生殖方式。

蝮蛇、海蛇和胎生蜥、铜石龙蜥、鲨和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的某些蜥蜴在高寒生境下等均为卵胎生动物。

8.胎生:哺乳动物的受精卵在雌性动物体内的子宫里发育成熟并生产的过程叫胎生。

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可以从母体获得,直至出生时为止。

胚胎在发育时通过胎盘和脐带吸取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同时把代谢废物送入母体。

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完成后由产道直接产出。

9.卵生: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外独立发育的过程叫卵生。

卵生动物是指用产卵方式繁殖的动物。

一般的鸟类、爬虫类,大部分的鱼类和昆虫几乎都是卵生动物。

卵生动物产下卵(蛋)后,经过孵化,变成动物,其营养来自卵本身。

10.不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相似,形态无太大差别,只是幼虫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未发育成熟,翅未发育完全(翅芽)。

动物学名词复习资料

动物学名词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试题训练答案)一、名词1.物种species:①物种是生物分类上的基本单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②在有性生物,一个物种的个体与其他物种的个体一般不能交配繁殖,即使能交配繁殖,其后代也没有繁殖能力。

2.亚种subspecies:亚种是种内个体在地理上或生态上充分隔离后形成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地地理分布;亚种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或生殖隔离不完善;亚种形态分化的标准,常以约75%个体呈现不同为界限。

3.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①双名法是目前国际上统一使用的物种命名法,是瑞典科学家林奈创立的。

它规定:每一种动物都应该有一个科学名词这一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化的文字组成。

②前一个是该动物的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其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后一个是种名,多为形容词或名词所有格,其第一个字母小写,后面还要写上最初定名人的姓氏缩写。

4.三名法trinomial nomenclature:在写亚种名时,须在种名之后加上亚种甸,即由属名+种名+亚种名三部分组成,此为三名法。

5.自然分类系统natural classification system:现行的动物分类系统,是以动物形态或解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的,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胚胎学﹑比较解剖及生理﹑生化﹑遗传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和类缘关系来确定动物在动物界中的系统地位;反映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经及各族发生的历史,基本上反映了动物界的自然类缘关系,故称为自然分类系统。

6.动物学zoology: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一大分支,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命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具体地讲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分类、进化、与环境和人类的关系的科学。

其分支学科有:动物形态学、动物解剖学、动物分类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胚胎学、动物遗传学、动物生态学、动物地理学;原生动物学、蠕虫学、寄生虫学、贝类学、昆虫学、鱼类学、鸟类学、哺乳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及脊椎动物学等。

动物学复习资料(习题、名词解释等)

动物学复习资料(习题、名词解释等)
2.简述五界分类系统
答案: 五界分类系统是1969年,whittaker根据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及营养方式提出的,他将 真菌从植物界中分离出来另立一界真菌界。所以五界分类系统包括原核生物界、原生生 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五界。
第一章:动物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1.名词:系统;组织;器官;细胞周期
2.填空:
A.草履虫是原生动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大核是生殖核; C.小核是生殖核; D.大核小核
都是生殖核
8)关于原生动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纤毛纲动物最复杂;B.鞭毛纲动物最复杂;C.肉足纲动物是吞噬营养; D某些鞭毛纲动物 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4.判断题
1)原生动物都是由单个细胞组成的() ;
○2原生动物除单细胞的个体外, 也有由几个以上的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 很像多细胞动物, 但是它又不同于多细胞动物, 这主要在于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 多细胞动物体内的细胞一 般分化成为组织,或再进一步形成器官、 系统,协调活动成为统一的整体。 而单细胞群体 的原生动物中, 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细胞一般没有分化, 最多只有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的分 化。体细胞没有什么分化,而且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四、选择题(单选或多选)
1.刺细胞动物具有下列何种细胞?( )
A.刺细胞B.皮肌细胞C.扁平细胞D.领细胞
2.海产刺细胞动物在发育过程中需经历( )。
A.担轮幼虫B.两囊幼虫C.牟勒氏幼虫D.浮浪幼虫
5.刺细胞动物排出代谢废物的主要途径是( )。
A.从体细胞到伸缩细胞B.从体细胞、排泄管、排泄孔到体外
A.植物性营养;B.以纤毛为运动器官;C.接合生殖;D.结构在原生动物中分化最多
2)不是原生动物的主要生殖方式的是:

动物学期末总复习

动物学期末总复习

动物学期末总复习一.名词解释类:动物学: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和有关的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多样性(3个层次):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种,3点):是自然地分布在一定的区域(自然分布区或地理隔离)、具有共同基因组成(由此具有共同的祖先,相似的外形、内部结构、生理、行为、发育等生物学特性)以及能够自然繁殖出有生殖力的后代(生殖隔离)的所有生物个体。

亚种 :物种内部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上有一定差别的群体 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品种:经过人工选择,物种内部所产生的具有特定经济性状或形态的群体。

如:家鸭可分为肉用型(如:北京鸭)、卵用型(金定鸭)和卵肉兼用型(土北鸭)等不同品种。

双名法(要知道各字的含义 ,见书中例子):(林奈创立,1758):属名+种名+命名人姓氏,用拉丁字或拉丁化字书写。

属名(第一个字母须大写)+种名(小写)+命名人姓氏(第一个字母须大写,命名人姓氏可缩写),属名种名在印刷中用斜体,在手稿中在学名下划线。

例:枯草芽孢杆菌的学名:1. Bacillus subtilis (Ehrenberg) Cohn 18722.属名+ sp.(或)spp.表示不知属于何种。

如犬属的不知种 Canis spp.或sp.三名法(要知道各字的含义 ,见书中例子):(针对变种.亚种)属名+种名+var.或ssp.(subsp.) +命名人姓氏 ,其中 var.或ssp.(subsp.) 可省略,属名.命名人可缩写。

见P11例:我国野猪的四个亚种的学名。

注意问题:1.缩写:命名人.亚种(缩写为subsp.或ssp.).变种(varietas,缩写为var.).变型(forma,缩写为f.).属名(同一属名第二次出现时)。

2.省略(不写):命名人;亚种.变种和变型的拉丁字3.印刷体中用斜体。

但定名人和缩写符号不用斜体,如L.和ssp. var. f . sp.(或)spp.手稿中在学名下划线。

动物学复习资料

动物学复习资料

第十五章尾索动物亚门尾索动物门包括海鞘、柄海鞘等2000多种均为海产大多数各类只在幼体期自由游泳生活,尾部有脊索的结构(帮称为尾索动物),经变态发育为成体后,营固着生活,尾部连同其中的脊索消失。

常以海鞘作为本亚门的代表动物。

一,成体结构成体海鞘身体像一个椭圆形的囊袋,顶端有一入水管孔,稍侧面有一出水管。

体外被有一层特殊的被囊。

被囊是由一种化学性质近似于植物纤维素的被囊素构成,这种情况在动物界几乎是唯一的情况,仅见于尾索动物和少数原生动物。

所以这类动物又被称为被囊动物。

在海鞘成体的身上除锶裂外,看不出脊索动物其他任何特征。

因此,它曾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被认为是一种软体动物。

二,幼体的结构直至1886年俄国胚胎学家柯瓦列夫斯基研究了海鞘的胚胎发育,才正确地阐明了它的分类地位:海鞘不是无脊椎动物,而是和文昌鱼相近的低等脊索动物。

原因是它的幼体具备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1、幼体尾部很发达,其中有一条典型的脊索;2、脊索背方有一条直达身体前端的神经管;3、在咽部有成对的鳃裂。

幼体自由生活几小时乃至一天,以身体前端的附着突起吸附在水中物体上,并开始其变态;尾部连同其内的脊索逐渐被吸收而消失;神经管逐渐缩小,仅残留成为一个神经节。

逆行变态(或退化变态):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如脊索和神经管),躯体构造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或退化变态)。

这是由于幼体和成体的生活方式绝然不同所引起的。

第十六章·头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灭门包括约25种海梄的鱼形小动物,种类虽不多,但在动物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可以说它是一个典型脊索动物简化了的缩影。

通过对穹的研究,可以看出最早的脊索什么模样。

一、分布及生态为世界性分布分布在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海里(北纬48度南纬40度)在我国,文昌鱼分布在厦门、青岛、烟台等地。

解放前我国年产量30吨。

不太活动。

被动性取食。

分布较广泛。

(完整版)普通动物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普通动物学复习资料

普通动物学部分知识要点第一部分动物界概况一、主要的门类:现存动物约 150 万种 , 分 10 个门 .1、原生动物门:约 3 万种,分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

2、多孔动物门:约 1 万种,分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寻常海绵纲。

3、腔肠动物门:约 1 万种,分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4、扁形动物门:约 1 万种,分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5、线形动物门:分线虫纲,轮虫纲。

6、环节动物门:约17000 种,分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7、软体动物门:现存约10 万种,化石种类 3.5 万种,分单板纲、多板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头足纲。

8、节肢动物门:为动物界第一大门,约110 万种,分为三个亚门七个纲。

有鳃亚门包括三叶虫纲、甲壳纲;有螯亚门肢口纲、蛛形纲;气管亚门包括原所管纲、多足纲、昆虫纲。

9、棘皮动物门:现存约6000 种,分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海参纲、海百合纲。

10、脊索动物门:约 7 万多种,分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分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

(2)头索动物亚门:只有头索纲。

(3)脊椎动物亚门:分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二、重要的名词概念体制:动物躯体结构的基本形式, 是动物躯体各部分在排列方式上的某些规律性。

其进化趋势为:不对称→球辐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分节:指动物体内或体外的分段现象。

其进化趋势为不分节→假分节→真分节( 同律分节→异律分节、分部) 。

原体腔:由囊胚腔发育而来,体壁有肌肉层而肠壁没有,无体腔膜。

真体腔:由中胚层分裂而来,体壁肠壁均有肌肉层和体腔膜。

直接发育:发育中幼体与成虫形态大小无异,无须经过变态。

间接发育:幼虫与成虫形态明显不同,须经过变态。

分表变态、不完全变态(分渐变态和半变态)、完全变态。

第二部分无脊椎动物包括脊索动物以外的所有动物。

一、原生动物门(一)门的主要物征:1、生活习性:生活在液体环境或潮湿土壤中。

动物学复习资料

动物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一般特征1. 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的单细胞动物2. 身体微小3. 单细胞动物群体:是由多个个体聚合而成,没有细胞分化,各个体相对独立,或者只有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化如团藻。

4. 包囊特殊的适应性(二)生理及生殖特性1.有多种营养方式植物性营养——具有色素体,在阳光下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如鞭毛虫.动物性营养——吞食其他微小生物或有机碎片为营养,如变形虫.渗透性营养——借体表的渗透作用摄取周围的呈溶解状态的有机物质2.呼吸和排泄(1)呼吸:通过表膜的扩散作用(2)排泄:渗透作用,伸缩泡3.激应性4、生殖无性生殖——由一个亲体产生子代的原始繁殖方式,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二分裂、出芽生殖、裂体生殖、质裂有性生殖:配子生殖、接合生殖2.四个纲的主要特征。

(一)肉足纲的主要特点:1.体表无坚韧的表膜,仅有极薄的细胞质膜,结构简单,只有较少的细胞器。

2.胞质分为外质和内质,内质包括凝胶质和溶胶质。

3.具有运动和摄食胞器—伪足。

叶型伪足、丝型伪足、根型伪足、轴型伪足4.虫体有的种类裸露,有的种类具几丁质、胶质+沙粒、石灰质的外壳5.无性生殖通常为二分裂或包囊,少数种类如有孔虫、放射虫可行有性生殖。

6.分布在淡水、海水和潮湿的土壤中,少数寄生。

(二)纤毛纲的主要特征1.运动胞器为纤毛。

2.体表具有表膜下纤维系统。

3.胞质分内、外质,外质中有刺丝泡,内质中有细胞核、食物泡、伸缩泡等。

伸缩泡能调节渗透压、排泄废物的机能。

4.具有由原生质分化来的摄食胞器。

5.细胞核一般分化为大、小核。

6.生殖:无性是横二分裂,有性是接合生殖。

7.生活在淡水、海水中,也有寄生的。

(三).孢子纲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1.营寄生生活,无取食胞器,渗透营养。

2.身体构造较简单,无运动胞器,仅在生活史的某一阶段出现鞭毛或伪足。

3.具顶复合器(含顶环、类锥体、棒状体及微线体)4.生活史复杂,在生活的过程中有两个阶段,即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椎动物复习题1.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和次要特征。

答:三大主要特征:1、脊索(notochord)。

脊索不分节,脊柱分节。

来源于原肠背壁。

脊索细胞富含液泡,外有脊索鞘。

脊索鞘内外两层,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

脊索和脊柱都能随身体发育而生长。

2、背神经管(dorsal neural cord)。

由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

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

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

3、咽鳃裂(gill slits)。

低等脊椎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

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具鳃裂。

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

次要特征:1、肛后尾。

2、心脏,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闭管式。

3、内骨骼:骨骼系统属于生活的内骨骼,而不象无脊椎动物有死的外骨骼。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及其主要特征。

答:1、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的尾部。

1、尾海鞘纲2、海鞘纲3、樽海鞘纲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由于脊索超过神经管的最前端。

仅一纲:头索纲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在胚胎中出现,成体被分节的脊柱取代。

一般将脊椎动物亚门分为6个纲:(1)、圆口纲;(2)、鱼纲;(3)、两栖纲;(4)、爬行纲;(5)、鸟纲(6)、哺乳纲(兽纲)。

2、文昌鱼胚胎发育的主要过程。

答:文昌鱼的发育需经历受精卵(进行几乎均等的全分裂,经多次分裂)——(形似实心球体的)桑椹胚(中心细胞向胚体表面迁移)——(内空,为囊胚腔)囊胚(出现原肠胚代替囊胚,分化出内外胚层)——原肠胚(外胚层内陷形成神经管)——神经胚(孵化)——幼体(变态)——成体的过程。

3.为什么说研究文昌鱼在动物进化中有十分重要意义?答:文昌鱼一方面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些是脊索动物所具有的进步特征,是一个典型的脊索动物的缩影。

另一方面又区别于脊椎动物体,身体结构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不具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的附肢,无心脏、表皮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终生保持原始分节的肌节,排泄系统还没有集中的肾脏。

从胚胎发育上来看,文昌鱼一方面是以简单的形式近似于脊椎动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其早期发育又与棘皮动物很相似。

所以从比较解剖学上、胚胎学上来看,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也是动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联系环节。

4、说明鱼类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与特征。

答: 1、体形多呈纺锤形;2、用鳃呼吸;3、身体分头、躯干和尾3部分;4、肾脏可以调节体内的水分;5、受精离不开水,受精卵要在水中发育;6、血液循环是单循环;7、身体两侧具有特殊的侧线,侧线内有感觉细胞,可以感觉水流的快慢,利于鱼类的捕食、防敌和洄游等活动。

5.鱼类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

鳔的类型和功能。

答:鳍:奇鳍(背鳍、臀鳍、尾鳍)、偶鳍(腹鳍、胸鳍);鳞:盾鳞、硬鳞、骨鳞;尾:歪型尾、正型尾。

鳔类型:根据与食道之间有无鳔管分为两类,开鳔类(管鳔类),如鲤鱼;闭鳔类(无鳔管),如鲈鱼;功能:除少数鱼类的鳔具有呼吸作用外,对于大多数鱼类,鳔是一个身体比重的调节器。

6、列举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特征。

各有哪些亚纲和目答:软骨鱼类: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间隔发达,鳃孔五至七对。

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

歪型尾。

无鳔和“肺”。

肠内具螺旋瓣。

生殖腺与生殖导管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

板鳃亚纲:鲨型总目:六鳃鲨目、虎鲨目、鲭鲨目、须鲨目、真鲨目、角鲨目、锯鲨目、扁鲨目鳐形总目:锯鳐目、鳐形目、鲼形目、电鳐目全头亚纲硬骨鱼类: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性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

鳍的末端附生骨质鳍条,大多为下型尾。

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

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

内鼻孔亚纲:总鳍总目肺鱼总目:单鳔肺鱼目、双鳔肺鱼目辐鳍亚纲:硬鳞总目:鲟形目、多鳍鱼目、弓鳍鱼目、雀鳝目鲱形总目:海鲢目、鲱形目、鲑形目、灯笼鱼目鳗鲡总目鲤形总目:鲤形目、鲇形目银汉鱼总目:鳉形目、颌针鱼目鲑鲈总目鲈形总目:刺鱼目、鲻形目、合鳃目、鲈形目、鲉形目、鲽形目、鲀形目蟾鱼总目7、简述鱼类肾脏在调节体内渗透压方面所起的作用。

答:淡水鱼类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按渗透原理,体外的淡水将不断地通过半渗性的鳃和口腔粘膜等渗入体内,但肾脏可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几乎等于清水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

淡水鱼类在尿液的滤泌和排泄过程中,丧失的盐分很少,这是因为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将滤泌尿液中的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内。

海洋鱼类肾脏内的肾小体数量比淡水鱼类少得多,甚至完全消失,以此达到节缩泌尿量和水分消耗的目的。

8.试述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答:1、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复杂结构的脑,称为有头类。

2、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新的支持身体的中轴。

3、咽囊和鳃裂:水栖脊椎动物鳃裂终生存在,作为呼吸器官,陆生脊椎动物发展了肺呼吸。

4、出现了完善的捕取食物的口器。

5、完善的循环系统。

6、排泄系统出现了集中的肾脏。

7、出现了成对的附肢作为专门的运动器官。

9.为么说两栖类是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答:一、初步适应性的特征:基体上解决了在陆上运动,支持体重,防止水蒸发,呼吸等生存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发展了五趾型的附肢; 2、成体用肺呼吸; 3、循环系统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4、脊柱坚固程度加强,出现了荐椎和颈椎,提高了体重的受重力和头部的灵活性。

5、皮肤开始出现轻度的角质化,可防止在陆地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6、大脑半球完全分开,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 7、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感觉器官,特别是听觉,出现了鼓膜和耳柱骨等。

二、不完善的地方: 1.附肢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地位; 2、肺发展还不完善,以皮肤等作为辅助呼吸器官;3、皮肤角质化程度不高,体内水分蒸发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4、皮肤要经常保持湿润,不能远离水环境生活;5、皮肤透性大,不能生活于盐水或盐分较大的环境中; 6、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

在高寒地区很难生存。

7、卵的受精和幼体必需在水中进行。

还没有能彻底摆脱水的束缚。

10.试述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一、初步适应性的特征:基体上解决了在陆上运动,支持体重,防止水蒸发,呼吸等生存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发展了五趾型的附肢; 2、成体用肺呼吸; 3、循环系统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4、脊柱坚固程度加强,出现了荐椎和颈椎,提高了体重的受重力和头部的灵活性。

5、皮肤开始出现轻度的角质化,可防止在陆地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6、大脑半球完全分开,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 7、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感觉器官,特别是听觉,出现了鼓膜和耳柱骨等。

三、不完善的地方: 1.附肢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地位; 2、肺发展还不完善,以皮肤等作为辅助呼吸器官;3、皮肤角质化程度不高,体内水分蒸发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4、皮肤要经常保持湿润,不能远离水环境生活;5、皮肤透性大,不能生活于盐水或盐分较大的环境中; 6、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为变温动物。

在高寒地区很难生存。

7、卵的受精和幼体必需在水中进行。

还没有能彻底摆脱水的束缚。

11.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答:脊椎动物中首先出现羊膜卵的是爬行类。

由此,动物的生殖可以摆脱水的束缚,确保了动物陆上生殖成为可能。

羊膜卵的最大特点是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羊膜围成一个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加上坚韧的卵壳及其它一些构造,因而羊膜卵可以产在干燥的陆地发育出小动物。

爬行类的皮肤一般覆盖有一层角质层鳞,用以防止水分的大量散失,皮肤的呼吸作用丧失,增强胸廓,开始完全用肺呼吸。

机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完善。

爬行类骨骼骨化程度增高,五指型附肢和带骨进一步发展,与中轴骨的联系更为密;颈部出现,颈椎数目增多,前2枚颈椎特化,与头部形成关节,头部活动更加自如;神经系统又有了发展,大脑出现新脑皮,脑神经出现12对;代谢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具高级排泄机能的后肾。

爬行动物虽然完成了两栖类没有彻底完成的登陆任务,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但它还是低等的羊膜动物,在进化过种中,有机体的结构和生理机能还没有提高到象它们的后裔—鸟类和哺乳类那样的水平,还存在着一些原始的特征。

如:心室分隔不完全;血液循环是不完善的双循环;保留两个体动脉弓;变温、体温调节能力差。

12.羊膜卵的出现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试绘一简图表示出羊膜卵的各部结构和功能。

答:1)、羊膜卵的出现,完全解除了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环境的依赖,使得爬行动物完全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不需要再回到水中,使动物登陆有了可能性。

2)、羊膜卵为已登陆的动物向各种不同的栖居地纵深分布提供了空前的机会。

14.试述恒温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鸟类和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进步性事件。

1、恒温能保证动物有机体内各种酶的正常活动。

从而保证了有机体能及时获得因快速运动、寻找食物、躲避敌害、繁殖后代所需的能量。

2、恒温可以使动物渡过各种不良的寒冷低温等恶劣环境,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能扩大动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

因此,恒温大大地提高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生存和竞争的能力,它的出现标志着动物的躯体结构已进入了更高一级水平。

有人认为,这是中生代能战胜在陆地上占统治地位的爬行类的重要原因。

15、试述鸟类骨骼系统对飞翔生活所表现的适应答:1.寰椎可与头骨一起在枢椎上面移动,提高头部活动范围2.肋骨不具软骨,且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联,硬质肋骨与胸骨构成牢固的胸腔3.胸骨中线处有高耸的龙骨突,增大胸肌的固着面4.脊椎骨骼愈合,尾骨退化,有助平衡5.头骨薄而轻,成鸟颅骨愈合,骨内有蜂窝状充气小腔,轻便坚实6.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无牙齿7.脑腔和视觉器官高度发达8.带骨与肢骨有愈合变形9.锁骨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为V型,避免左右肩带的碰撞16、何谓“完全的双循环”、“双重呼吸”、“双重调节”?结合鸟类的特征加以说明1、鸟类的心脏分为四腔,分化为二心房二心室。

多氧血和缺氧血在整个心血管系统中完全分流,不再在心脏内相混。

左心房和左心室内完全是多氧血;右心房和右心室内完全是缺氧血。

为完全的双循环。

2、鸟类气囊:气囊是保证鸟类在飞翔时供应足够氧气的装置,形成了鸟类独特的呼吸方式——双重呼吸。

鸟类的呼吸动作:1)、吸气时,部分空气经中气支管直接进入后气囊(含有丰富氧气),还有一部分进入次级支气管,再入副支气管,在此处的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