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中的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诗歌中的想象
摘要想象是文学创作的核心概念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不同的文学体裁和不同民族的文学体系其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是不同的。想象在诗歌中的表现是最为集中和多样的。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无论是创作还是诗论中对于想象力的强调多由景物兴起而联系到诗人内心的感受。想象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不止是一种创作手段,而是诗人认识世界和自身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想象意境情感
文学需要想象,这是不言而喻的,文学对生活的再加工的性质决定了,想象在文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诗歌创作中就是这样,诗歌的言简和意义的丰富深邃之间得以联系起来的桥梁就是想象,这种想象不仅在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在欣赏诗歌时,作为读者的我们同样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对于着眼于微言大义、余味曲包的中国古典诗歌来说,这一点就体现的更为明显。晋人陆机的《文赋》就描写了文学创作过程中想象的情形:“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眬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连篇,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证。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如果诗人不进入这样的一种忘我而心与物游的想象的至高状态,那么很难想象他能做出什么好诗来。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境,这个意境以物的形式表达出来,却又不是黏着于物的,而是在这个物的境界里生发出一种无一言明的情绪状态,而这种状态只能由想象才能在物质世界中飞腾起来,展开一个观念的世界。想象是诗人从现实的生活跃入感性天地的最要的催化剂。就像我们读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这样平淡而朴实的诗句的时候,实际上,在这再普通不过的风景之后,隐藏了诗人最自由的想象,诗人其实就是雨中的山果,就是灯下的草虫,诗人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的一份子,那么他的感受也就是大自然的感受的一部分了。可以说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想象都是在意境的召唤下的想象,而非仅仅为了文辞的华美和寄意的深刻而想象。这种想象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而毋宁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展现的方式。晋人张翰做《思吴江歌》:秋风起兮佳境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诗歌所表达的很简单,就是对于故乡的想象,具体的想象
物就是故乡的美味:鲈鱼。诗人表达的就是对于一种超脱拔俗的境界的追求,这种追求常为名累,于是诗人终于说:“人生贵适意,何能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做歌返乡。明代人沈灏在他的《画尘》中说:“其间卷舒取舍,如太虚片云,寒塘雁迹。”说的也就是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潇洒境界,而这境界实由诗人淡远宁静式的想象才能完成,而这种想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世俗生活的回避的方式,只不过在那些大诗人的意识中尚且没有如今想象这样的专业化的文艺理论的词汇,但是他们的实践意境已经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添上了一幅幅墨迹漫卷、空灵幽深的“水墨山水图”。他们的真精神、大抱负都在这浩渺的图景中一一展现。所以,中国古典诗人的想象是超越性的,是回归自然的淡泊心态主宰的。清人章学诚就说:“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意之所至,无不可也。然而心虚用灵,人累于天地之间,不能不受阴阳之消息;心之营构,则情之变易为之也。情之变易,感于人世之接构,而乘于阴阳倚伏为之也。思则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1中国传统诗学就是把人放在自然中去想象,而不是坐在书桌前凭空做些不着边际的想象,这是中国传统诗学的一大特点。
诗歌终归是要表达的情感的,而诗人的情感很多时候由现实而发却又非描摹景物就能完整的表达的,那就只能人为的构造一个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想象就自然的发生了。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诗就给我们描述了他向往而不可即的世界:“南湖秋水夜无烟,奈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诗人在现实中久不自由,可是洒脱无拘的本性又让他心中充满苦楚。经过洞庭湖的时候,空灵素净的山水让诗人忽发奇想,从这湖光山水而上直到青天之上,而我们也在诗人这豁达的想象中抵达了一个无限开阔自由的空间。中国的古典诗歌里尤其是山水诗里可以说处处充满了浪漫的、奇瑰的、潇洒的想象,因为山水在诗人的笔下都不再是山水,而是成为了诗人精神居住之所,诗人灵魂停泊之地,那山水花鸟,烟雾雨雪都浸透了诗人最真实的生命,这天机浩荡的大自然是诗人可靠的依赖,诗人的想象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其诗歌的一部分,诗人的寄寓只有在想象的帮助下才能化为一个个饱满生动的文字,把诗人一段生命的跃动物化在了上面,也把对于生命的深刻体验留给了一个个阅读者,使得本是一己体验的灵感突发之作获得了永久的审美价值。
注释:
○1[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易教下》,见叶瑛《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8页。
作者简介:陈新,男,1979年生,安徽淮南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