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2)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的相关技术。

教材通过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登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登月,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太空和宇宙探索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登月技术、人类登月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登月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知道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基本情况,认识登月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技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技术。

2.难点:为什么人类要登月,如何解决登月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资源,营造一个富有情境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关于人类登月历史和登月技术的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模型:准备登月飞船、月球等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登月过程。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人类为什么要登月吗?”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4单元《登月之旅》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通过探究月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月球的基本概况、人类登月的历史、月球的探测和研究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探究,但有时缺乏耐心和毅力。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知道人类登月的历史,掌握月球探测和研究的常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概况、人类登月的历史、月球的探测和研究方法。

2.难点:月球探测和研究的常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月球探测和研究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月球的基本概况、人类登月的历史、月球探测和研究的常用方法等。

2.资料:收集相关月球探测和研究的案例,供课堂分析使用。

3.教学器材:月球模型、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月球的哪些知识?”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月球的基本概况,如月球的直径、表面特征、自转周期等。

六年级上科学教案-登月之旅_苏教版

六年级上科学教案-登月之旅_苏教版

《1. 登月之旅》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主要历程。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行动支撑。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探索月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课件出示月球的图片。

2、谈话:神秘而美丽的月球激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人们总想着亲自到月球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重温一次人类的——登月之旅。

二、了解月球1、谈话:面对月球,我们的祖先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

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吗?你能大抵说说故事内容吗?2、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1)课件出示:环形山、月陆和月海图片。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3、环形山的形成(1)谈话:那么你们知道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吗?说说你们的看法!你们知道科学家们的看法是怎样的吗?(2)师:怎样才能知道科学家们的看法呢?启发学生借助网络。

(3)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教师模拟实验:⑤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⑥用手电筒照射砸出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三、登月之旅1、谈话。

从面对月球的无限遐想,到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实际观察,在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特别是航天科技的发展为美国的“阿波罗登月”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吧!2、介绍阿姆斯特朗。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人,他的一句话至今还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对一个人来说,这是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

3、介绍中国的登月计划。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目前只有美国成功登陆月球,而登上月球也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千年梦想,你们知道我国的登月之旅的相关信息吗?(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我国航天事业的主要成就。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登月之旅|苏教版(2)《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学生做“模拟环形山”实验。

三、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遵循了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本课只要有四个部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了解月球概况——解释环形山,让学生对月球有个初步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小学科学课堂必须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而探究科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是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针对本课特点我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小组议论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一)欣赏月色。

1、谜语引入: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2、那么同学们欣赏过我们美丽的月亮吗?3、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登月之旅(二)了解月球1、月亮上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谁来给大家讲讲?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古人是最早怎样来记录月亮的吗?2、直到1609年,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就已经开始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并绘制出了月面图。

3、认识月球:(1)月海:月球上的暗区,没有一滴水,实际是一些比较年轻的岩石,对太阳光的反射能力低。

(2)月陆:月表上的亮区,是月球上的高原和山脉,古老的岩石反射太阳光的能力强。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旅3.基本情况:
4.探索过程:
2.出示学习目标:(1)月球的表面有什么?
(2)月球表面环形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环形山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月球围绕什么环行?环绕一周的时间是多
少?
(5)谁是一地个登上月球的人?对月球又有哪些新
的认识?
(6)说说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二、自学与质疑
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学段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登月之旅
学习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知道环形山形成的因及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3、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4、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索月球提供了支撑。
重点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
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与目标
1、导入:(课件配合导入)当一天的工作生活结束了夕阳西下,夜幕就会降临,这时候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俗话说“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时候,人们就对这皎洁的月光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幻想着能插上翅膀能近距离瞧瞧它的容颜,嫦娥奔月就是这一愿望的美好体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近距离观察它已经被实现。今天我们就在书中随科学家来一次《登月之旅》。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在当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表面。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将于2018年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六、中国“嫦娥”奔月已梦想成真,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登上月球了,而且以后我们国家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展月球旅游.表面:月海
大小
登环形山

之2.运行轨迹:
月球围绕地球环行,环行一周的时间是一个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1 登月之旅苏教版《登月之旅》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2、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3、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

(1)教师讲解: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

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

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

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

从此,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边讲述边出示教学挂图或投影幻灯片)(2)提问: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会知道不少有关月球的科学知识,谁能回答下面这些问题?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②月球的大小怎样?通过解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月球的知识。

作业布置:1、意大利科学家()利用自制的世界上第一架()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和()。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章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模拟登月之旅,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探索月球的秘密。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探究活动、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太空等话题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月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月球的特点。

学生已经掌握了观察、思考、讨论等学习方法,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如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等。

2.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月球的秘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月球的基本特点、探究月球的秘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月球的秘密。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多媒体设备2.月球模型、图片3.实验器材:如望远镜、地球仪等4.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月球的基本特点,如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等。

然后,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月球的特点。

3.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与月球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球模型,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

4. 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月球的基本特点。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 (2)(00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 (2)(002)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人类对月球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克服了种种困难。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知道月球的基本信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体验人类探月过程难点: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草稿纸每人一张、科学书每人一本分组材料:沙盘、大小不同的石子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人类初识月球1、谈话:(在黑板上贴上地球)在广阔的太阳系中我们居住的地球有一位近邻,它是?(生回答月亮)没错就是月亮,当我们站在地球上仰望夜空时(黑板上贴上小人),你曾经看到过什么样的月亮?2、学生回答:曾经看到过弦月、满月、峨眉月等(事先准备好各种形状的月亮,当学生说到某一种时在地球的对角线部分贴上相应的月相)/学生回答看到夜晚月亮发出淡黄色的月光、很朦胧等3、过渡:就是这样美丽的月球引起了古人的注意,月球上到底有什么?人们迫切的想知道,但是在古代,由于技术有限,那时的人们只能借助肉眼(板书:肉眼)来观察,并且编织出了各种神话(板书:神话)。

你们知道有关于月球的神话吗?4、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

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当学生说出名字后(在黑板上贴出嫦娥/玉兔的形象)请他继续简单说一说神话的内容。

5、这些美妙的神话表达了人们探月的美好愿望。

可是啊,仅仅凭借肉眼能观察到的是非常有限的,怎么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月球呢?(学生回答借助工具)随着时间推移,科技在进步,人们开始尝试借助工具来观察月球了。

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板书:望远镜),并利用它来观察月亮,人们才看到了真实的月球。

6、(出示伽利略手绘的月面图)真正的月球是什么样的啊?(生答表面看上去是凹凸不平的,有亮的地方也有暗的地方)7、是哦,原来月球并不是那么美的,月球上暗的部分是地势低洼的平地,被称作月海,明亮部分层峦叠嶂,伽利略把这种月球上最典型的特殊地表特征命名为环形山。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登月之旅【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形成。

2.探究环形山大小的形成原因。

3.认识人类探究月球的历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环形山大小的形成原因。

难点:认识人类探究月球的历程。

【学习准备】沙盘,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卷尺,实验记录单,课件【学习过程】一、图片导入,了解有关月球的神话传说。

(出示有关月球的图片)师:在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生:月亮。

师:月亮也称月球,人类早期通过肉眼观测月球并形成了有关月球的神话传说,你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介绍吗?生: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二、介绍人类有史以来进行的有关探测月球的重要事件。

1.公元前1400年,中国出现过日食、月食的记载。

2.1609年,意大利的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月球,并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

3.1883年,俄国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使用火箭发射宇宙飞船的设想。

4.1919年,美国戈达德预言火箭能克服地球引力到达月球,开创了航天飞行的时代。

5.1958年,前苏联发射的“月球3号”探测器绕过月球,第一次拍摄到月背照片。

6.1969年, 美国的阿姆斯特朗等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于7月21日成功登上月球表面。

三、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回答有关月球的基本问题。

师:正是因为人类的不断探索,我们现在对于月球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请大家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月球的体积与地球相比有多大?2.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有多远?3.月球上有空气、水、动物和植物吗?4.月球的资源情况?5.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四、探究月面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出示多幅月球环形山图片)师:(播放课件:多张月球表面的图片)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发现?生:月球表面很荒凉。

有很多环形山。

师: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有什么特点呢?生:环形山很多。

环形山有大有小。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环形山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那你能不能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模拟环行山的形成呢?师:介绍器材:沙盘、鹅卵石等!我们利用器材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生:用鹅卵石放到一定的高度,扔下沙盘。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2)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

1、谈话:从古至今,人们对月亮就有无限遐想。

让我们通过带“月”的古诗来了解一下吧!(配乐诗词积累)2、师:古代的中国人对月亮有这么多美丽的描述,看一看古希腊神话故事又是怎样说的呢?(出示图片——阿蒂米斯)教师播放希腊月亮女神——阿蒂米斯的故事的音频资料(因播放遇到问题,教师讲述故事)。

(二)新课探究1、认识人类的探月经历(1)师:自古以来,人类对月球有着美好的憧憬,并不懈探索月球的秘密。

(出示伽利略图片)直至伽利略发明望远镜才首次观察到月球表面的情况。

学生说相关月球的信息。

(2)(出示阿姆斯特朗图片)师:直至美国阿波罗登月成功,我们才知道月球的更多情况!(播放第一次登月视频)(3)师:从中你获得什么信息?(学生交流、汇报)(4)课件出示:阿姆斯特朗说“对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

学生读,谈理解。

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1)师:老师将相关月球的知识罗列一下,读一下。

(课件出示)学生读相关信息。

3、探究环形山的形成(1)师: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谈猜想。

(2)(出示地球表面的陨石坑与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3)教师讲解:地球上的陨石坑是陨石撞击地球而形成的。

学生再次猜想环形山的形成。

(4)模拟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方法)问:各种材料分别代表什么?展示温馨提示。

学生分组实验。

交流汇报。

(5)小结:环形山的形成是小行星或陨石撞击月球而形成的。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登月之旅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知道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2、过程与方法能做月球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能观察环形山模拟实验的现象,做出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科学的热爱之情2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科学课程的学习,对科学这一门课已经比较了解和熟悉,由于科学课上学习的内容非常贴近日常生活,所以大部分学生仍然对学习科学充满浓厚兴趣,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

对于科学中的对比试验和模拟试验也掌握的比较好。

3重点难点重点:模拟环形山的实验,观察总结现象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介绍伽利略:由伽利略观察月球表面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学生回答)同学们说的没错,那他看到了什么呢?大家一起来看看(出示伽利略观察月亮图)提问:仔细观察一下,说说你的发现?(学生回答)(出示月亮的图片)转接语: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月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次登月之旅,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板书课题)活动2【讲授】(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展示图片:这是在月球表面拍摄到的清晰图片,大家知道月球表面坑坑洼洼的是什么吗?(课件展示月球表面图)没错,这是月球上的环形山,同学们认真观察,环形山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环形山特点: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状各异)提问: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这些各种各样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说到陨石撞击、火山喷发)(学生提到火山喷发,有什么证据?评价课外知识真丰富,提问还有什么其他的想法)猜猜看,可能跟陨石的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回答,板书陨石的大小、陨石的下落高度、陨石的形状)小结: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科学家有了猜想就应该怎么做呢?(学生回答)那同学们会用什么方法和材料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学生回答)活动3【讲授】(三)动手做模拟环形山的实验谈话:现在给每个小组6分钟时间,组长组织组员记录你们的想法,一会比比看哪个小组的想法最巧妙。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模拟登月活动,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关于月球的科普知识、模拟登月活动的指导以及相关的思考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宇宙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月球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登月活动的认识也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月球的特点,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掌握模拟登月活动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提高他们保护地球、探索宇宙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特征,模拟登月活动的过程。

2.难点: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理解登月活动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月球的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嫦娥一号卫星登月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登月活动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月球的基本特征:(1)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了解月球的形状、大小、距离地球的距离等基本信息。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月球的特点,如无空气、无水、引力较地球小等。

3.模拟登月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模拟登月活动方案,包括发射、着陆、巡视、返回等环节。

(2)学生代表汇报方案,其他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共同完善方案。

4.思考与讨论:(1)学生思考登月活动的意义,如对人类了解宇宙、寻找资源的重要性。

(2)学生讨论我国在登月领域取得的成就,如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

5.总结与反思:(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1《登月之旅》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1《登月之旅》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1《登月之旅》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登月之旅》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1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的科学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特点,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任务的科学知识。

教材还通过思考题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他们对宇宙和太空探索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但是,他们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科学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科学的知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特点,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任务的科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月球的特点,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任务的科学知识。

难点: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任务的科学知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交流法、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探究活动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任务的科学知识。

3.探究活动2: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登月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实践活动:让学生设计一个模拟登月的实验,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登月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总结:通过板书设计,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月球特点和人类登月历史和科学知识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月球的特点、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登月任务的科学知识等内容,通过板书设计,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

《探月之旅》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软尺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3′)1、谈话:首先让我们一起欣赏一组图片,发现图片上都出现了什么?2、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环形山、月海、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4、你们的课外知识还是比较丰富的,可是在古代的劳动人民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并不能清楚的知道月亮上有些什么,所以人们只是凭感觉想象创作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们能说出一两个来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二)初识月球,了解环形山。

(5′)1、不错,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现在科技的发展可以让我们近距离去观察月球,进行我们的《探月之旅》,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瞧,你们发现了什么?(大大小小的坑)2、这大大小小的坑是什么呢?(环形山)你对环形山知道多少呢?(指名说)(课件出示环形山文字,分几名学生读内容。

)296公里是什么概念——差不多等于南京到上海的距离了3、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环形山了,那么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书42页)?(三)质疑探究,讨论实验。

1、看着这些环形山,同学们的脑海里一定会产生很多疑问,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问题?预设:怎样撞击?陨石为什么会撞击月球?撞击的陨石哪去了?为什么这些环形山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板书)2、同学们探究的欲望真浓,这些问题,也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就着重来研究环形山为什么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这个问题。

3、同学们,你认为环形山的大小可能会跟什么因素有关?(与陨石的大小有关、与陨石的下落的高度有关、与撞击的速度有关、与方向有关……)(板书)4、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模拟一下陨石撞击月球表面的情景。

【精品】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精品】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一、激趣导入:1、谈话: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美丽的月球总是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2、谈话: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对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飞向月球,去真正了解月球。

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人类的理想不能实现,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来表达对月球的向往。

你知道那些故事呢?3、播放“嫦娥奔月”的动画。

二、了解月球的概况1、谈话:其实月球真的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吗?有高高的广寒宫、美丽的嫦娥、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吗?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关月球的哪些知识?2、学生回答3、谈话: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了解到了月球的一些情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月球有了新的认识。

4、、播放录象。

(月球的概况)5、、教师讲述月球的一些情况。

6、、谈话:为了能更加详尽的了解月球的情况,1969年7月16日,美国的三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飞船奔向月球,并于3天后登月。

7、播放录象8、谈话:人类登上月球后,对月球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9、谈话:美国人已经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我们中国人到现在还没有登上月球,登上月球是中国人的梦想,虽然已经有了计划,你们想不想登上月球?如果想讨论一下,要登上月球我们必须做那些准备?10、谈话:看来你们的准备都非常的充分,希望你们真的能登上月球。

三、做模拟月球环形山1、谈话:月球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有的直径有数百千米,有的深几百米?那么,你们猜一猜,这些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2、学生观察环形山的图片,做出假设,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4至56页《登月之旅》教材分析: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目前惟一亲自登临过的星球。

干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探索宇宙的奥秘。

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表达了人们飞向月球的美好愿望。

但是,当时科学技术落后,脱离地球的引力束缚去太空旅行只是一个难圆的梦。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人类经过不断开拓进取和不懈努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1号”飞船飞到月球附近,进行绕月飞行,开始了人类对月球的考察。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的表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

到了1972年,人类先后登月6次,对月球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使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

学情分析:学生对月亮和有关月亮的神话很了解,但不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这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

教学策略: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引导学生沿着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自主探究月球的特点,利用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并通过沙盘模拟实验探究环形的形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环形山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1、在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让学生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的伟大。

2、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准备: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玻璃球、记录纸、手电筒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登上月球。

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就表达了人们向往月球的美好愿望。

多少年来人类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飞船接近月球照相观察——对所看到的月球表面的研究——推测环形山的形成——模拟实验分析——终于完成登月之旅——采集月球表层样品带回地球分析等等一系列的探索,才对月球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
第一,介绍人类对月球的逐步认识,即: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目前唯一亲自登临过的星球。

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并对月面的形成做出了各种解释和研究。

第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

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地球上陨石坑的有关图片,思考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通过实验,解释月球环形山的形成。

环形山是月面上最明显的特征,环形山的中间有一个陷落的深坑,四周有高耸直立的岩石,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8千米之间。

至于环形山的成因,科学家认为多数环形山或月坑是由流星体、小行星和彗星撞击而成,个别的环形山则是由火山爆发而成的。

教材通过组织学生往沙盘里丢石子,并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陨石坑”,观察坑的影子的变化,从而确定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环形山的效果最好。

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

第三,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了解月球概况。

课文首先指出月球是一颗公转周期为27.3天、围绕地球运转的卫星,并从空气、水、温度等方面介绍月球环境。

然后,结合图片介绍“阿波罗”飞船登月情况,反映人类对月球最直接
的探索实践。

1969年7月16日,奔月“旅行”开始了,此次火箭行程达384000千米,历时73小时。

在火箭进入月球轨道并绕月第11圈时,指令长阿姆斯特朗和阿尔德林进入了被称为“鹰”的登月舱,“鹰”开始进行独立飞行并启动下降火箭进入椭圆形的下降轨道。

7月20日清晨5时17分40秒,“鹰”在月球上较大的月海之一——“静海”平衡着陆,上午11时51分,阿姆期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人们听到了从月球传来的第一句话:“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这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留下了足迹。

第四,假想去月球旅行,引导学生回顾并综合考虑月球特点,激发学生收集更多的关于月球的资料和所要研究的问题。

学情分析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卫星,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月球不停的进行着探索。

尽管如此,在课堂上学生能够采取的探索月球的手段却很少,很明显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和实验探究月球上有什么是不现实的。

对于好奇心强的儿童来讲,月球无疑是一块充满想象、渴望探究的神秘天地。

所以,围绕月球设计的研究问题是他们乐于探究的。

学习目标
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评价任务
1.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月球环形山的形成。

2.了解人类探究月球的过程。

教学准备
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环形山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关于月球概况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研究对象
1.观看录像。

(播放一段美丽月色的录像)
2.谈话:在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
3.提问:关于月球,你有哪些疑问呢?
二、了解月球的概况
1.谈话:看来大家对于研究月球还是很感兴趣的。

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对月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飞向月球,去真正了解月球。

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人类的理想不能实现,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来表达对月球的向往。

你知道哪些故事呢?
2.学生介绍。

3.谈话:月球上真的有高耸的广寒宫、美丽的嫦娥、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月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4.教师播放录像,介绍科学家探索认识月球的科学发展史及月球概况。

(没有实施登月之前的)
三、了解登月成就及其条件
1.用幻灯片播放图片。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登月计划和“阿波罗”登月实况)
2.谈话:人类亲自登上了月球,对月球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3.教师讲解人类登月后的新发现。

4.谈话:美国人已经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那同学们,你们想上月球吗?
5.讨论:要登上月球,我们必须做哪些准备?
6.交流、汇报。

7.小结:要登上月球,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大家从现在起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的“登月工程”出力。

四、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1.谈话:人类登上月球后,发现月面上最显著的特点恐怕就是有很多环形山了(出示环形山的图片),这一度成为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那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
2.学生观察环形山的图片,做出假设,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

3.谈话:怎样来证明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4.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5.汇报实验方案,教师引导提出改进意见。

6.学生做环形山模拟实验,进行研究。

7.汇报实验结果。

8.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9.教师小结。

10.实验: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

11.讨论:你认为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
五、交流所学,延伸拓展
1.谈话:2005年,我国的“神舟6号”飞船发射成功了,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将在不远的将来登上月球。

据说,到那时,我们国家还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户发展月球旅游业。

月球旅游公司还将招聘一批月球旅游导游。

同学们,到时候如果你能成为导游,就能免费上月球啦!想成为月球旅游导游吗?好,今天就让我们先来当一回月球旅游小导游。

作为一名月球旅游导游就必须对月球知识非常熟悉,那你们都知道哪些月球知识呢?
2.学生交流所知道的月球知识。

3.布置作业:写一篇导游解说词,准备参加全班的“导游解说”竞赛。

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细细研读了教学参考书,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了设计。

活动导入环节通过欣赏视频,不仅使学生在音乐和美图的欣赏中获得美感和对月亮的亲切感,同时也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人类对月亮的感情。

这一环节是建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第二环节,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环形山形成的原因,继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在活动中学生的假设和猜想还是很大胆的。


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和细节点上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通过自主引导,使学生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可以自己参与设计实验,自己明确实验的要点和目标、注意事项,自己思考并总结出模拟环形山的方法。

从而了解月球环形山为什么会是大小不一、深浅不同且近似圆形的原因。

第三环节通过资料的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人类认识月球的历史。

远近不同距离拍摄的月球图片给学生带来了认知的方便,视觉的直接冲击使学生迅速感受到了天文望远镜的威力和科学的伟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