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一轮精品课件:课时35 求索真理的历程(共54张PPT)

合集下载

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

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

【特别提醒】 1.理解实践含义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
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2)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
11
知识点十 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实(践1)表现认:识人们对一个认识事物的正实确践认识往往要
经过从_____到______,再从______到 ______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原因
①主体因素:人们的认识要受具体实践水平及 主观条件的限制。
12
②客体因素: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
8
【易错提醒】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无论 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 认识的唯一来源。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 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因此,实践不是获得认识的 唯一途径。
9
知识点九、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__客__观__性__: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 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 _一__个___。真理面前_人___人__平__等__。 2.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_条__件___和__范__围__,如果超出了这 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__谬__误__。
2.认识的无限性
(1)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 是永一无个止境
_______认__识_的_对的象过程。
(2)认原识因主:体___________是无限的变认化识着基的础物
质世界,作为___________的人类是世代延
续的,作为___________的社会实践是不断
发展的。

2013高考政治一轮《生活与哲学》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2013高考政治一轮《生活与哲学》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归纳: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A、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 和 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认识对 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方法论:A.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 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B.重视科学理论的 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5.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 在的。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
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
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导致失败。
6.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但并非人的一 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要具体分析。首先,对人要具 体分析,必须是具有正常思维的人,如婴儿、精神病 人的某些活动不一定是实践活动。其次,人的活动可 以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非认识性活 动,只有改造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材料三:十七大报告概括性的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
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问题:以上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参考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总结建 国以来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体现了这一点。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9年来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取得的成就证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正确性。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的不断走向深入,党中央建设性的 提出五条具体道路的理论 。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五条具体道路必须要认真地贯 彻落实,体现了认识必须为实践服务。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和促进作 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开辟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影响。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_第二单元_第六课_求索真理的历程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_第二单元_第六课_求索真理的历程

误区二: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警示:(1)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2)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只有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主观 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误区警示]
误区一: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一样的
警示:(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无论是直接 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 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 他人那里获得的经 验。因此,实践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第一、实践是 客观的物质性的
的活动。
原因 实践的基本要素
主体 人:智力和 体力的统一 运用 手段 工具和其他设备 改造 对象
相对于纯 主观精神 活动
自然界或 人类社会
由客观条件决定、受客观规律制约 体现
唯物主义观点 (唯物论)
准确理解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1.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无论是实践的主体、
可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和第二个基本特征的关系:
实践是客观的 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 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唯物论 辩证法
相互渗透 相互结合
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 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的\盲目的活动的区别所在。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人教版)

2013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件必修四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人教版)

11.认识是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实践是认识发展的主 要动力、根本动力,是认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但不能认为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的动力。 12.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用图示表示如下:
典 题 精 析 例 1 (2011· 新课标全国卷)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永 不摔跤》(图)讽刺了一些人( ) ①不懂得只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②不理解缺乏敢想敢闯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 ③不了解实践 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总是宝贵财富 ④因怕犯错误而不 敢实践的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答好此题,第一,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其关 键信息就是“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第二,注意围绕关 键信息调取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做好以上两点就可答好此题。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 得了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 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特 别 提 醒 1.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但并不是人的一切活动都 是实践。 2.理解实践的概念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 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第二,实践是一种 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 实的存在。第三,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 第四,“一切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 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 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思维方法不同,每个人知识构成、 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 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因此,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 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 识中含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

高中政治选考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

高中政治选考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
说明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基础知识梳理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 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首先这是由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 的手段的客观性决定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 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3)真理需要发展,需要向前推移,一切把真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 错误的。
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 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 的认识。
(2)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①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 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 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一条件和 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 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真 理存在的条件范围内,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 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 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无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 人或他人的认识,都来自于实践。
(2)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他 人所知获得间接经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真理的客观性

2013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新人教必修4)

2013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新人教必修4)

第四部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政治
二、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无论 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通过亲身实践获 得的认识是直接经验;另外,通过读书等渠道学习他人实践 的经验即间接经验,也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一个人 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凡事都亲自获得认识不必要,也是 不可能的。因此,实践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把认识 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区分开来。
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
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只有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
主观作用于客观,才使客观事物的面貌发生变化。因此,实
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第四部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政治
(3)改造主观世界是一种意识活动,不属于实践的范畴。 因此,认为实践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不正确的。纯主观 的思维活动也不属于实践。
政治
五、正确理解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1.从每个具体认识及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 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每一具体认识受 各种条件制约,只能是对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 展阶段的认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 也是有限的,人类不能完全认识所有的事物,对每个具体事 物的认识也达不到终极认识。
第四部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政治
(3)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②人们在实践中把 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 和实践所产生 的结果加以对照,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第四部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 过程
Hale Waihona Puke 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
【解析】C
实践决定认识,①颠倒了这种关系,是错误的;②正 确表明了这种关系是正确的;③否认了人的思维发展 的规律性;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④正 确。故选C。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与认识的区别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具 有三个特点,即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 历史性。
认识是主体(人)对客体(客观实在)的能动反映,这种 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 完成。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也 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实践与认识的联系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高 于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 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
【例2】 (2015·湖南长沙模拟)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 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 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 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 变进一步证实了( )
1.2014年10月29日,从正在此间举行的“2014中国国 际物联网、车联网与智能交通展览会暨论坛”上了解 到,近年来获得突破性进展的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未 来将主攻智能化课题,智能化将为中国高铁插上新翅 膀。目前中国正在起草制定智能交通系统“十三 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在高速铁路发展领域, 中国将对智能列车核心技术组织攻关,构建以高速列 车为核心,以全方位列车状态感知和动态数字化运行 环境为基础,以信息智能处理与交互为支撑,具有自 检测、自诊断、自决策能力的智能化高速列车系统。

2013思想政治④必修6.1-2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

2013思想政治④必修6.1-2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

2、(2009广东)“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
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
癖。”这表明 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错误)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错误)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无关) 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
3、(2010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 :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 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 ”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 B 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 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解析: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 元。颜元认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 有经历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 故前一句片面强调实践。后一句“将学全看在读
1、[2009四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 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 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 “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 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 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 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 医学才真正进入了无痛手术时代。 材料说明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错误) 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错误)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②④
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实践中去。认识脱离了实践,不 服务于实践的话,那么就失去了 认识的意义。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 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 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 仿效,结果造成大量的受血者死亡。输血医 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 一位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 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 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 莱因茨坦发现了人血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 科学输血的大门。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14单元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第14单元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 2.认识的无限性 • (1)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 永无止境 是一个 认识的对象 • ___________的过程。 认识基础 认识主体 • (2)原因:___________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 质世界,作为___________的人类是世代延 续的,作为 的社会实践是不断 认识和发现 ___________ 检验和发展 发展的。 • 3.方法论启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
• •
• •

• 知识点四 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实践 (1)表现: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 认识 实践 认识 经过从_____到______,再从______到 ______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原因 ①主体因素:人们的认识要受具体实践水平 及主观条件的限制。 ②客体因素: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
• 3.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过程 • (1)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 的______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 条件 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范围 条件 范围 谬误 •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 的_______和_____,如果超出了这个____ 相伴而行 和____,真理就会变成______。 • 4.真理和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 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___________的。
具体的历史的 认识
发展
—[再明确考纲]—
•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 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的具体性;真理和谬误。 •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
• 2.2013年8月8日,“蛟龙”号在位于东北 太平洋的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详细勘 查区,进行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首次下 潜,本次下潜确认载人潜水器的技术状态良 好,进行了近底航行拍摄,发现了多种海底 生物,并测算出结核覆盖率约为50%。这说 明( ) • A.每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 • B.意识活动都在反映事物的本质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课时36 求索真理的历程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课时36 求索真理的历程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

课时36 │ 考点梳理
考点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 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一定的工具 作为手段,同客 (2)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___________ 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物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 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考点4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________,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 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认识工具 ,这些工具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________ 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_______ 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 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课时36 │ 考点梳理
有条件 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 (2)真理都是________ 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________ 谬误 往往是相伴 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 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考点9 真理与谬误 (1)区别:人们的认识就总体而言,既有真理,又有谬误。真 主观 同________ 客观 理是标志________ 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 正确反映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________。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 是________的关系。
课时36 │ 考点梳理
考点10 认识的反复性 (1)含义: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 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 实践到认识 认识到实践 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________ ,再从_____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 实践水平 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 ________ 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 本质 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________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第35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第35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途径等同
作用中才能实现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 实践是认
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 把认识绝对化、思 识发展的
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 想僵化 动力
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 验认识的 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 把科学理论作为 真理性的 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 检验真理的标准 唯一标准 符合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不同时期,受技术水平的制约,不同时代的人 们对海洋的认识是不同的,这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深 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体现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随着 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①②符合题意,选 A 项。③④在材料中没 有体现。
物质 与人的认识活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
性 动的区别所在 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是实践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 能动
与动物本能活 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性
动的区别所在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 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
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联接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①错误,观念的存在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
存在。②明显错误,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有本质的差别。]
2.(2015·重庆文综)古人削桐为琴,纳天地万物之声。琴
④古琴制作、琴曲创作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共35张PPT)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共35张PPT)

求索真理 的 历 程 (辩证唯 物主义认 识论)
特征
客观的 最基本、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具体的
有条件的
特定的过程,主与客、理与实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考点解读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原理 方法论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 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A.①③ B.①④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②
真题体验 B
(2015·江苏卷)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 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 [点拨]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 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任何真理中都包含 着谬误的说法错误。
真理 特征
客观的
具体的 有条件的
材料一: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正式出台。在改革开放至今的 30多年时间里,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 ① 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 和问题。经过长时间酝酿后,各界等待良久的《指导意见》终于出台,作为 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指导意见》是新时期指导和推进国企改革的纲 领性文件,最大亮点就是坚持了市场化取向,表明决策层对于国企改革的认 ② ③ 识在进一步加深,同时也为更深入地推进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结合材料,请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指导意见》出台蕴含的哲学智慧。 实践 认识 真理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精品PPT课件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精品PPT课件

⑶ 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 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 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 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 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 条件的产物。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动。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 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 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别提示:①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 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 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 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⑵能动性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 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 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 证法的思想
④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的、盲目的活动的区别 所在。
实践观 认 识 真理 观
追求真理
本课知识概览
含义 特点
考点展示
实践的概念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真理的特点,真理和谬误,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实践和认 识的辩证 关系
含义
特点
追求真理是一个 过程
在实践中认识 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真理
考点一、实践概念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误区警示】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一样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无

2013版政治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6《求索真理的历程》(人教版必修4)

2013版政治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6《求索真理的历程》(人教版必修4)

2013版政治一轮精品复习学案:2.6 求索真理的历程(必修4)【高考新动向】【考纲全景透析】一、实践1.概念:人们改造_________的物质性活动。

2.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认识的来源(1)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认识的发生:只有在实践中、在_____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3)认识的获得: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_____的产物。

2.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原因:实践处在______与______交汇点上。

(2)过程:①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②人们在实践中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真理1.真理的含义(1)是标志______同_____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2)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1)地位: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2)表现: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1)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______________统一。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______,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四、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1)含义: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_______,再从______到______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原因:①人们的认识要受具体的_______水平的限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2013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课时35 求索真理的历程

2013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课时35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1 │ 要点探究
【思维拓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吗 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为唯一动力或各种动 力中的一个普通动力都是错误的。实际上认识是多种力量作用 的结果,但实践则是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认识发展的第一 推动力,因为客观世界的变革以及认识工具的创新主要是人们 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不断创新的认识指导的结果。人的实践 活动一方面改造了客观世界,一方面使认识获得了发展,所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考点1 │ 主干梳理
【特别提示】 全面理解实践的概念 (1)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 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 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 “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3)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 客观”的活动。
课时35 │ 高考复习策略 高考复习策略
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主要以“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为主线,立足认识的产生,分析了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立足认识的发展,主要分 析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和上升性。
课时35 │ 高考复习策略
考点1 │ 典题例练 典题例练
1.漫画《握手》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③实践是纯意识性活动 ④实践是社会历史性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考点1 │ 典题例练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实践的特征。能把想象中的东西变 成现实,说明①应选。过去想象的东西在今天实现,说明实践 受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④应选。②不符合题意。③表述有误, 不选。 [点拨] 在题目涉及区分实践的基本特征时,材料中强调 “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 主观能动性;材料中强调历史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 史性;材料中强调“合作”等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课件《求索真理的历程》7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课件《求索真理的历程》7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因为“有用”才“真”,还是因为 “真”才“有用”?
易错警示:真理一定有用,但有用的不一 定是真理。
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是正确的, 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能 以“有用性”来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认识的验(实践) 间接经验(学习)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 的发展 。
3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确与否呢?
指导
改造
主观认识
实践
客观事物
(两种观点)
(桥梁)
(两个铁球实验)
实践过程就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 联系的桥梁
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完成电磁理 论的麦克斯 韦
人们根据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
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大大改 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
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
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①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 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③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 较和对照,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④通过实 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 会 历 史 性
联 系
考点1 │ 要点探究
【思维拓展】 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的活动,又是一种主观 的活动吗 这种看法好像既看到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又看到了主 观能动性,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因而 是错误的。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所以首先要承 认和尊重世界的客观性,同时由于实践构成要素和过程以及结 果的客观性,决定了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人具有主观能 动性,所以实践活动并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而是具有主观 能动性。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建立在其客观物质性基础之上 的,受到客观物质性的制约,实践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但是并不能否认实践活动的客观物质性。
考点1 │ 要点探究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 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 主观能动 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 性 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 会关系 ③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 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考点1 │ 要点探究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 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 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 存在的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 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 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 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 的产物 ③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 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的自然观
考点1 │ 典题例练
[点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 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 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 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考点1 │ 典题例练
[答案] D [解析] “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却从一开始就拥有走向世 界的胸怀”,这充分说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故选D。A、 B、C都不符合题意。
考点1 │ 典题例练
3. [2011•山东卷]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 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 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 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 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 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考点2 │ 真理与认识过程
考点2
真理与认识过程
考点2 │ 主干梳理 主干梳理
1.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主观 ①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______同______相符合的哲 客观 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__________。 正确反映 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________。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 客观性 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面前__________。 人人平等
课时35 │ 高考复习策略
3.复习中一定要立足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掌握相关的时 事材料。①总结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具体经验,认识实践与认 识的辩证关系。②结合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我国区域发展措 施以及太空探索的实施,分析认识的发展过程。
考点1 │ 实践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点1
实践与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
考点1 │ 主干梳理 主干梳理
1.实践 (1)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________活动。 物质性 两层基本的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 __________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 客观事物 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活动具有____________、主观能动性和 客观物质性 ____________。 社会历史性
课时35 │ 考纲考向概览
考向定位 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认识的产生和发 展这一主线,重点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 理的特点,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等 2.从试题类型上看:题型以体现类、原因类、 认识类为主。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 特点,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高考常常以漫 画、名言警句等为载体,主要立足于信息的解 读。主观题主要以社会热点材料为背景,以原 因类和认识类等形式综合考查对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发展等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考点1 │ 典题例练 典题例练
1.漫画《握手》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③实践是纯意识性活动 ④实践是社会历史性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考点1 │ 典题例练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实践的特征。能把想象中的东西变 成现实,说明①应选。过去想象的东西在今天实现,说明实践 受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④应选。②不符合题意。③表述有误, 不选。 [点拨] 在题目涉及区分实践的基本特征时,材料中强调 “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 主观能动性;材料中强调历史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 史性;材料中强调“合作”等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
考点1 │ 典题例练
[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 得了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 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 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解析] 本题集中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问题非常简单 直白,主要考查学生平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回答此题时要注 意做好观点与材料的衔接。
考点1 │ 要点探究
2.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 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 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 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 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考点1 │ 主干梳理
【特别提示】 全面理解实践的概念 (1)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 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 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 “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3)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 客观”的活动。
考点1 │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1.全面理解实践的三个特点
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 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 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 客观物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 质性 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 也具有客观性 ③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 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考点1 │ 主干梳理
【特别提示】 全面理解实践的概念 (1)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 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 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 “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3)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 │ 主干梳理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 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②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__________,还是 直接经验 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__________,都是实践的产 间接经验 物。 【特别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不能说是重要来 源。注意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
考点2 │ 主干梳理
【特别提示】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而真理是相对 的。 (3)真理与谬误 ①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______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 正确 事物及其规律的______反映。 错误 ②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互转 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考点1 │ 主干梳理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______的存在变 观念 为__________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 现实 的__________和实践所产生的__________加以对照,从而检 认识 结果 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特别提示】 科学理论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实践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_______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考点2 │ 主干梳理
【特别提示】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真理的内 容是客观的;二是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坚持客观真理, 必须反对主观真理。认为“有用即真理”等观点,是唯心主义 哲学的真理观。 (2)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 ①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 的,都是______与______、______与______的具体的历史的 主观 客观 理论 实践 统一。 ②真理是________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 有条件 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 辩证法三部分内容。认识论知识是对唯物论知识的进一步展开 和深化。认识论主要阐明了认识从实践中来,并在实践的基础 上深化和发展,这进一步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意识 依赖于物质。可以说,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与意识的 关系在认识领域的具体体现。
考点1 │ 典题例练
2. 2011年9月29日21时25分45秒,我国自主研制的“天 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虽然“天 宫一号”的发射只是中国努力缩小差距的又一次实践,中国的 载人航天事业却从一开始就拥有走向世界的胸怀,这说明 ( )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C.原因和结果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认识是实践的先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