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赏析:评析《上课能否晚一点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评析 10107043 林娜琼

2002年12月23日,《北京青年报》发表了一篇《现代生活节奏的改变使年轻父母对孩子7点半上学越来越不适应------上课能否晚一点儿》的报道。

课文首先从孩子早上上学的辛苦、家长送孩子的不便、教师对上学时间早的抱怨等感性体验出发,提炼主题,发现问题。然后上升到国际研究组织、大学专家对孩子上学时间早造成的问题的理性认识,最后向教育管理部门咨询,则是对问题的解决所做的尝试。作者的态度是比较明确的。无论是事实也好,研究结果和专家建议也好,都指出了中小学生上课时间早造成的问题,倾向性是明显的,作者选择这些“事实”“说话”,其态度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最后咨询教育管理部门,更表现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性。

作为综合消息,这篇消息的取材是很广泛的。

首先是基础调查,包括记者自己对学生早上上学情况的观察,采访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听取学校老师的意见。其次是取材的扩展,包括查阅国际研究组织对此问题的研究报告,询问大学专家的看法,咨询教育管理部门的意见等,涉及范围广,调查程度深。材料的组织方面,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符合人的认识过程。

这篇报道在当时引起了剧烈的反响。据有关资料介绍,这篇消息见报的当天上午,编辑部就接到30多名读者打来的电话,表达了他们对此问题的共鸣。为促使问题的解决,北京青年报又先后派出7名记者,围绕这一问题作了连续的追踪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议论。北京市教委最终于2001年3月专门下发通知,对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作了硬性规定。

这则消息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除了所抓的问题是一个牵涉千家万户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外,在采写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通篇注重情感的描述:“学

生这么早上学,不仅孩子困,家长也困。另外天黑路远,不送也不行”、“孩子7点多进校了,可是我9点才上班。现在,回家吧,太远,上班吧,太早。大冷的天,这一个多小时只好在大街上溜达”、“家长总是埋怨与孩子没有交流的机会”、“由于学生上学过早,部分学生来不及吃早餐”、“青少年的‘内部时钟’令他们较晚才休息,需要在早上多睡一会儿”、“冬天晚点儿……避免学生上学的时候天色比较暗,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等等情感交融的描述,深深地震撼着家长、学生的心灵。

消息的主标题“上课能否晚一点儿”带着商量的口吻,更易引人思考,便于教育主管部门和校方接受。

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个性冲动与社会心理的统一,是每个人感知一切事物从而产生某种社会举动的决定因素。在新闻传播(采访、写作与报道)过程中,人的情感是无论如何不可忽视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因素。记者有了这种自觉的意识,就会在采写每一篇新闻作品时都力求做到,不仅告诉广大受众知道并理解它说的是什么,并且还应当用情感方式去感受它。实践证明,这种感受不但能够促进理解,并且能够产生震动受众心灵,转变人的思想、情感与态度,支配人的言论与行动,进而影响社会的巨大力量。《上课能否晚一点儿》,就是运用真实描述适合受众需要的、与事实相吻合的情感氛围和情感信息,把新闻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传达给广大读者,使新闻报道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感情冲击力,引起了较为强烈的轰动效应。

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该系列报道被选进北京大学MPA(公共管理硕士)案例库。据悉,这是北大MPA案例库的第二十七个案例,是惟一因为新闻媒体真正起了舆论监督作用,政府真正把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并做出相应决策的一个案例。

《上课能否晚一点儿》为什么能入选北大MPA案例库呢?“因为该案例具有丰富的内涵。”北京大学主管MPA案例采集、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主任王浦劬教授解释说,“首先,新闻媒体在社会公共服务当中,通过提供信息,帮助政府进

行社会所需要的科学决策,这显示了媒体的作用。其次,在现代社会当中,政府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政策、制度、法律等无形的公共产品,怎样使政府的决策更加适合大众的利益要求,这也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范。第三,如何提高义务教育这个公共教育的品质,适应被教育者的特点,通过这件事也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

王教授一再强调《上课能否晚一点儿》丰富的内涵是它入选北大MPA案例库的关键。另外他还认为通过这个案例可以透视出“我们的新闻每天越来越多地成为政府机构完整的信息提供者,为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公共服务提供重要的影响因素”。

这篇消息,可以说是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上课时间早晚对他们的学习有一定影响,他们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从新闻价值上讲,这篇消息对学生具有接近性;从新闻传受心理讲,这篇消息具有求同性(即人们对于和自身具有某些共同性的事物感兴趣的心理)。

可见,有时候新闻就在我们身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