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岳麓版选修1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整合2 岳麓版选修1
【金版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单元整合2 岳麓版选修1 [网络构建][考题例证]例1 (2015·山东卷)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出社会关系的变化,然后再从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商鞅变法中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措施说清楚。
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
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例2 (2015·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高中历史 单元综合测评1 第一次世界大战 岳麓版选修3-岳麓版高二选修3历史试题
单元综合测评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温馨提示:1.第Ⅰ卷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书写在试卷上;交卷前请核对班级、某某、考号。
2.本场考试时间为90分钟,注意把握好答题时间。
3.认真审题,仔细作答,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外交上长期推行“光荣孤立”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控制欧洲大陆B.保持欧洲“均势”C.打击法国 D.打击德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B项是手段,A项才是主要目的;C、D两项不全面。
答案:A2.列宁说:“这个同英法对立的是另一个资本家集团,这个集团更加凶恶,更加野蛮。
这个集团的资本家走进资本主义宴席的时候,席位已被占光,但是他们采取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法。
”这个采用野蛮手段的“资本家集团”指的是( )A.三国协约B.三国同盟C.德奥同盟 D.德意同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的“同英法对立的是另一个资本家集团”可知该集团为三国同盟,B项正确。
答案:B3.下列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②列强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③形成三国同盟、三国协约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A.①④②③B.④②③①C.①④③②D.④①②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不平衡加剧,对殖民地的争夺更加激烈,不同利益集团开始形成,出现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答案:D4.右图是1897年欧洲报纸刊登的漫画,创作该漫画的历史背景有( )①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②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③此时欧洲被战争阴云笼罩④人民祈盼和平,感觉和平希望渺茫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漫画及识记能力。
漫画反映了一战前欧洲处于战争前夕。
结合题干中“1897年”的时间限定,可知②错误,三国协约形成于1907年,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
高中历史综合检测卷(三)岳麓版选修1
综合检测卷(三)(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对下图信息的正确解读是( )梭伦改革前夕,雅典贵族展开激烈的辩论A.辩论背景:平民反抗激烈,贵族统治危机B.辩论目的:推翻君主专制,实行贵族的集体领导C.辩论各方:平原派、海岸派、山地派D.辩论结果:支持梭伦以地域组织代替氏族组织2.称梭伦是雅典第一位平民领袖,主要是因为( )①“解负令”使平民获得了均分土地的权利②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了平民的人身自由③财产等级制使平民获得了参政资格④机构改革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3.关于上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A.该人辅佐魏文侯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B.他创立的《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C.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D.在变法中提出了“尽地力”的农业政策4.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中,最本质的是( )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B.诸侯国林立,兼并战争频繁C.由分裂走向统一D.由学派出现到“百家争鸣”5.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6.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7.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根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少数民族汉化的步伐8.王安石变法力图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北宋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B.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富商的矛盾C.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矛盾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9.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练习:单元过关检测卷(三)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测试时间:6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是指(B) A.上帝B.罗马教皇C.马丁·路德D.贵族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个“权威”应该指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经分析马丁·路德破除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2.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代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
”这“两大潮流”指的是(B) A.智者运动文艺复兴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C.宗教改革启蒙运动D.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析:“希腊思想复活”指的是欧洲的文艺复兴,借复兴古希腊文艺之名来反对封建主义。
“原始基督教复活”指的是宗教改革。
3.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
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A)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解析:马丁·路德的观点突出了个人自省的作用而不是外在的苦修和事功,从而否定了封建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
4.《书屋》杂志有文章说一个在瑞士进行宗教改革,并写出《基督教原理》的法国人(右图)是个“精神独裁者”,这个人是(C)A.马丁·路德B.马丁·路德·金C.加尔文D.达尔文解析:题干材料的关键词是“瑞士”、“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金是现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达尔文是英国近代的科学家,故可以排除B、C两项;在欧洲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在德国,故A项排除;加尔文是瑞士的宗教改革领袖,他写了《基督教原理》一书,故正确答案为C项。
岳麓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单元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
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A.开展世俗教育B.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C.自由探讨真理D.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解析:选B。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中世纪”“教皇”,中世纪的欧洲处于教皇和教会的神权独裁统治下,世俗教育、自由探讨真理、学术研究都受到严格限制,当时欧洲只有一门学问,那就是神学。
“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是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希望巴黎大学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故选B项。
2.马丁·路德认为人们惟一信仰的神圣权威应该是()A.《九十五条论纲》B.《圣经》C.耶稣D.教皇、教会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A项“《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D项“教皇、教会”是马丁·路德反对的;B、C两项相比较,符合题意的是B项“《圣经》”。
3.下列对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的表述,错误的是()A.人们大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B.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他们利用各种手段聚敛钱财C.14、15世纪的天主教会得到了西欧各国王权的积极拥护D.德国被称为“教皇的奶牛”,是因为它受教会压榨最严重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中世纪时的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因而不可能得到各国王权的积极拥护。
4.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A.教权高于王权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解析:选C。
材料重点突出了世俗权力是凌驾于一切权力之上的权力。
5.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
高中历史 历史综合测试试卷(选修一) 岳麓版必修1
历史综合测试试卷(岳麓版选修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改革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
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①改革就是要彻底的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②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④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2、最早的比例代表制选举法是从哪一机构的产生开始的:A、战神山议事会B、四百人议事会C、五百人议事会D、公民大会3、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截然相反的是:①农业政策②工商业政策③政治主张④历史作用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②④4、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图片不能..体现其影响的是:5、与现在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责相似的古代雅典的民主机构是:A、四百人会议B、陪审法庭C、十将军委员会D、公民大会6、2006年延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农业税最早始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7、李悝变法提出“选贤任能”,这一措施:A、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B、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C、确立了新兴地主的统治D、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8、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变法法令是:A、实行连坐法B、重农抑商C、实行县制D、确立土地私有9、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发展封建小农经济的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B、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D、奖励耕织10、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A、普遍推行县制B、实行连坐法C、按军功受爵D、奖励耕战11、商鞅死后,“秦夫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提倡仁义B、非常彻底C、法令严酷D、深入人心12、下列对孝文帝改革中三长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打击了贪官污吏B、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C、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D、三长直属于中央13、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C、颁布均田令D、迁都洛阳14、“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买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模块综合测评 含解析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
(2016·保定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雅典贵族通过元老院的形式,控制着政治和宗教生活。
公民大会虽然存在,但权力很小。
许多雅典农民因为不能偿还债务而沦为奴隶,他们以自身为抵押向贵族借债.农民们一次次地要求取消债务,将土地归还穷人,雅典似乎走到了内战的边缘。
雅典贵族对危机做出了反应,公元前594年他们选择了梭伦这位具有改革思想的贵族做首席执政官。
-—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材料二除却欠债千家乐,重获自由万民祥……挣脱枷锁出牢笼,海阔天空任翱翔。
——梭伦材料三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伦材料四雅典人之所以这时候邀请梭伦出来,是因为当时雅典正面临危机——贫富分化严重,富有者和贫穷者的分化正在激化……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穷人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
--白海军《光荣希腊》(1)根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目的.(6分)(2)材料二的诗句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一重要举措?这一举措直接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4分)(3)材料三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根据材料四,归纳能够论证这一理念的重要举措.(3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贵族……控制着"“公民大会……权力很小"可知改革前社会问题的表现即贵族专政;由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状况指出改革的目的.第(2)问由材料二中“除却欠债"“重获自由”等可知是颁布“解负令”,其历史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第(3)问根据材料三梭伦不偏不倚、处于二者之间可知其理念是中庸。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3模块综合检测 含解析
模块综合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材料:材料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原则”。
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
《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
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
“十四点原则”的实施严重受阻。
—-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的背景。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严重受阻的原因。
(7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时间“1918年1月”并联系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的举措、美国外交政策等多角度、多层面概括。
第(2)题,结合“十四点原则”本身的局限性、当时列强之间的关系、美国实力及国内形势等方面分析。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苏俄政府发布《和平法令》产生很大反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2)过分理想化;列强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对战后和平的重建看法不同;美国的实力还不足以主导世界;美国国会中意见分歧、反对力量强大。
2.(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材料: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整合3 岳麓版选修1
【金版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单元整合3 岳麓版选修1 [网络构建][考题例证]例(2012·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意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 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
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13次。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材料三“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1)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
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量这么大?(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欧宗教改革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解读信息和准确描述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阅读材料,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影响等分析说明。
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世俗的事……由世俗当局处理”等,可以归纳马丁·路德的基本主张;从当时德意志的社会状况、印刷技术等方面分析“公开书”销量大的原因。
第(2)问从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的导火线及影响角度说明“理解”;“力量”从参加、拥护宗教改革的人员组成的角度归纳即可。
答案:(1)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权实行政教分离。
原因: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技术的应用。
(2)理解: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
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加尔文)等教会人士。
最新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山东省栖霞市第一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俾斯麦老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不可调和的彼此对立的两大势力……假如德国昨天从地球上消失,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
”——英国《星期天评论》材料二“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威尔逊演说(1916年7月10日)材料三“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目的可追求。
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
当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
”——威尔逊关于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演说材料四在1918年11月,当德国宣告投降的消息传到前线时,一部分德军认为“德国在战场上没有战败,而是被卖国贼从背后捅了一刀”。
材料五“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
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它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
”“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请完成:(1)材料一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材料中英国在参战后未达到的目的是什么?(6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参战的直接目的、最终目的及所打的旗号各是什么。
(6分)(3)材料四的“卖国贼从背后捅了一刀”的真实情况是什么?(2分)(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哪个国家的兴衰最能说明“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而且“一意逞雄的国家……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6分)选修三战争与和平单元测试题(规范作业二)命题人:林香萍2.阅读下列材料:三国同盟的另一成员国意大利采取了观望态度,没有参战,借口是德奥进行的不是防御战争,因而拒绝承担条约义务。
1915年4月,英、法、俄在伦敦同意大利签订秘密条约,保证在战后满足它的许多领土要求,于是它在5月参加了协约国一方作战。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单元测试
岳麓版高中史修三第一元第一次世界大元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单元测试一、单项选择题年,英国国王德七世法国,当他抵达巴黎,法国民众面愠色,有的人甚至喊出反英的口号。
但他绝不在乎,到表演,声称两国友幸亏他心目中“”“”常居首要地位。
英王绝不在乎的主要目的是()A.整与法国的矛盾,求与法国和解B.稳固英法两国的英法C.弘英法两国的友D消.除英法在争世界霸方面的矛盾2.以下对于第一次世界大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①大是本主政治、展不均衡的物②是一帝国主争世界霸和从头分割世界的争③争不断大,火燃到欧、、非、拉美等洲④十月革命的利束了帝国主争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3.察下,中的照片拍于第一次世界大期法国北部孚日省的中国工。
以下有关的解不正确的是( )A.中照片的拍不早于1917年B.向欧洲差遣工的是北洋政府C.工国的利作出了必定献D.中国工赴欧是美国所雇用世初,英国与法俄盟的最重要原由是( )A.事力量明削弱B.三国联盟已形成C.霸主地位已失D.英德矛盾急上涨5.丘吉:“英国的政策其实不考企称霸欧洲的国家终究是哪一个国家⋯⋯它独一关怀的是,是最大的或拥有支配力的暴君。
所以,我不要怕人我法反德。
假如状况有,我同能够德反法。
”一法反应出英国推行的外交原是A.民族自决B.力均衡C.靖主D.守中立6.下表是依据《大国的衰》改的《西方列工生排名化表》,从中可得出的是()排名1860年1870年1890年1900年1英国英国美国美国2法国美国英国德国3美国法国德国英国4德国德国法国法国A.工革命展开的先后决定了其工的排名序次B.第二次工革命致欧洲国走向衰败C.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的最大得益国D.工革命程中各国展不均衡世末20世初英德矛盾的焦点是( )1/6岳麓版高中史修三第一元第一次世界大元A.争欧洲霸B.争巴干半C.争殖民地D.争海上霸8.民族主在史上没有起到的作用是()A.欧洲列外侵略的工具B.非拉地域反殖民迫争取独立的武器C.保祖国的一面旗D民.族友善的梁9.学者素:“争(第一次世界大)持展的原由是因为以下要素:俄国盼望据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土耳后来,盼望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于波的独立而言,然德国希望波享有自治,但是俄国却其实不希望这样。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三):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小结 含答案
单元学习小结1.孔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2)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3)“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孔子思想居于中国传统文化正统地位的原因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农业社会的保守性和社会阶层流动的相对灵活性;二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特征—-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二重性,使得儒家思想能够在维护礼教纲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儒家文化经过汉代、宋代、明代的发展,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体现于中国人的言谈举止之中。
3.百家争鸣形成的三大因素(1)经济因素: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农业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日益确立.(2)政治因素: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各国政治改革的潮流,宗法分封制瓦解,礼乐秩序受到破坏,诸侯士大夫崛起,原来属于低层的“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3)文化因素: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逐渐下移,私人讲学风气日盛。
在社会上形成一批主要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他们被称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代表不同阶层和派别,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4.儒、法、道三家的特点及联系(1)思想特点①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②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路线,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③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
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2)相互关系①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发展中表现为融合趋势。
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 岳麓版选修1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主要是因为( )A.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B.“什一税”的大量征收C.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D.统一了《圣经》版本且有解释权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列四项都是原因,但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应选C。
答案:C2.中世纪,罗马教廷在西欧建立了大一统的神权统治。
以下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每年获取大量的地产收入B.奉行政教合一的原则,教皇与国王共同统治人民C.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D.在社会生活方面,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解析:在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等级森严,其影响无处不在。
经济上它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每年搜刮难以数计的社会财富;政治上它竭力控制各国的教权和政权,使封建王权从属于教权,但没有奉行政教合一的原则,故B项所述与史实不符。
天主教会也垄断了思想文化教育,它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国家形成的最大障碍。
答案:B3.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
马丁·路德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解析:马丁·路德的观点突出了个人自省的作用而不是外在的苦修和事功,从而否定了封建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
答案:A4.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材料所体现的是(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B.加尔文宗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C.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高中历史单元整合提升3岳麓版选修1
【金版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单元整合提升3 岳麓版选修1要点一新教的基本比较典例1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哪些( )①新教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②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③都受文艺复兴的影响④都反对“因行称义”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是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内容,不属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
答案:D要点二新教与天主教(旧教)的主要差异1.经典方面:新教认为,《圣经》是教徒的惟一最高权威,而天主教则认为《圣经》只有通过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成为教徒的最高权威。
2.在教义方面:新教主张“因信称义”,破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开展革新,而天主教则要维护教皇传统的绝对权威和领导地位,主张“因行称义”,教权高于王权。
3.在教规方面:新教无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灵活、开放,与各方面接触和对话;而天主教则有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保守。
4.在仪式方面:新教主张主教、牧师都可以结婚,反对禁欲;而天主教则规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结婚,必须“守贞洁”,终身不娶。
典例2 “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便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以上言论旨在( )A.强调个人信仰的独立B.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C.提倡追求幸福和物质享受D.批评天主教会的腐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对有效信息的理解能力。
“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这体现了宗教改革“信仰即可得救”的原则,故选择A项正确。
答案:A要点三彼得一世改革的利弊1.局限性。
(1)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手段过于野蛮和粗暴(镇压近卫军叛乱;处死太子)(3)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
(4)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3单元测试: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含解析
单元测评(一)(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19世纪晚期,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A.列强将世界基本瓜分完毕B.世界最终连成了一个整体C.争夺殖民地斗争日益激烈D.英法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B.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D.两大军事集团相互对峙319世纪80年代,意大利加入缔结《三国同盟条约》的直接背景是()A.与奥匈帝国争夺巴尔干B.同法国争夺北非突尼斯C.法俄两国关系日益密切D.三国协约集团初步形成419世纪60~90年代中期,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英国海军大臣戈申对此解释道:“它是一种故意选择的孤立。
”此话表明英国…()A.力图保存欧陆大国之间势力平衡B.关注世界霸权,无意卷入欧洲事务C.力图使欧美大国之间相互牵制D.实力开始衰落,无力插手欧洲事务5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转而与法国结盟的最重要原因是()A.军事力量明显削弱B.三国同盟已经形成C.霸主地位业已丧失D.英德矛盾急剧上升6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7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英法协约》的正式签署B.《英俄协约》的正式签订C.《三国同盟条约》的缔结D.《法俄军事协定草案》签订8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从实质上说明了()A.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利益不同B.英德矛盾成为列强的主要矛盾C.欧洲列强为各自利益相互勾结D.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激烈9下列关于一战前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科技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B.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需求C.为世界规模的战争创造了条件D.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1020世纪初,世界性战争爆发的主要条件是…()A.列强已将世界瓜分完备B.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C.新式武器相继研制成功D.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111914年,英法军队与德军进行的马恩河战役( )①说明一战全面爆发②是一战的首次重大战役③使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④标志着堑壕战的开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下列有关一战期间凡尔登战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发生在欧洲的西线战场B.德军企图消灭法军主力C.交战持续时间最为长久D.导致俄德双方相互僵持131916年9月,英法军队发动索姆河战役是为了( )A.减轻凡尔登地区法军的压力B.挽救奥匈军队在东线的败势C.尽快结束在欧洲西线的战事D.巩固凡尔登战役的重大成果14右图反映了一战中空战的情景。
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检测卷三 岳麓版选修1
模块综合检测卷三(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这表明( )A.执政官掌握立法权B.雅典民主制度的形成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C.雅典民主制度的发展呈现和平渐进的趋势D.雅典民主制度使贵族独享政治权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情况.雅典由贵族主持的寡头政治“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表明其和平渐进的特点,C项正确。
A项与题干无关;雅典小国寡民的特点取决于其地理环境,但民主的进程与之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D项不能体现出题干所强调的“民主化”趋势.答案为C。
答案:C2.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则表现为铁犁牛耕的使用,不过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此他最有力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考查学生处理历史信息和进行基本历史研究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初步掌握。
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字形的甲骨文,属于历史文物类资料.是证明商代可能出现牛耕的最有力的证据,故D项符合题意。
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牛骨,只能证明牛在当时的存在,而不能说明牛已用于农耕,A项错误;B、C两项反映的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状况,时间不符合。
本题易错选A项,主要原因是没有认清牛与牛耕的区别.答案:D3.迁都丧失了拓跋贵族集团的强有力支持,造成洛阳新贵与平城老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酿成日后的政治危机。
北魏孝文帝迁都在地理位置上最明显的变化是()A.由南迁到北B.由北迁到南C.由东迁到西D.由西迁到东解析:本题抓住最关键的信息“北魏孝文帝迁都在地理位置上最明显的变化”,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迁都形势图可知由“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到“洛阳”,B项正确。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业分层测评15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十五)(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2016·镇江高二检测)在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过程中,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
“两个凡是"突出反映了( )A.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B.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的错误方针C.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D.认为党内始终存在两条路线斗争的错误认识【解析】“两个凡是”反映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
【答案】C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中的“这里”是指()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B.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C.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解析】由题干中“……改革开放……序幕”“……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等关键信息可知其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答案】C3.安徽凤阳县由“日日窝窝头,月月难见面(白面),三月吃顿肉,乐得赛过年”转变为“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给了大量的救助B.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扩大了企业自主权【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A、B两项说法明显不符合事实.D项对应的是城市改革.【答案】C4.在全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居于“龙头”地位的是( )A.沿海开放城市B.沿海经济开放区C.经济特区D.内地开放城市【解析】经济特区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起到了“龙头”的作用,带动开放的区域由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逐渐深入到内地。
【答案】C5.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 岳麓版选修1
单元过关检测卷三(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主要是因为( )A.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B.“什一税”的大量征收C.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D.统一了《圣经》版本且有解释权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列四项都是原因,但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应选C。
答案:C2.中世纪,罗马教廷在西欧建立了大一统的神权统治。
以下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每年获取大量的地产收入B.奉行政教合一的原则,教皇与国王共同统治人民C.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D.在社会生活方面,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解析:在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等级森严,其影响无处不在。
经济上它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每年搜刮难以数计的社会财富;政治上它竭力控制各国的教权和政权,使封建王权从属于教权,但没有奉行政教合一的原则,故B项所述与史实不符。
天主教会也垄断了思想文化教育,它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国家形成的最大障碍。
答案:B3.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
马丁·路德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B.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解析:马丁·路德的观点突出了个人自省的作用而不是外在的苦修和事功,从而否定了封建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
答案:A4.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材料所体现的是(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B.加尔文宗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C.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测评( 三)( 时间: 60 分钟 分值: 90 分 )成为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西班牙官员说: “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 总是看见神父和 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材料二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 就反复用刑拷问。
一切有利于被告人的证词都不能 成立。
被告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
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2) 根据材料二,列举宗教裁判所在历史上对科学压制的罪行史实。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获得了什么认识? (10 分)解析】 第(1) 问,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第(2) 问,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 不受任何人管辖。
马丁-路德说,你若明白了 这一层, 就必知道: 你需要那为你受苦而复活的基督; 你既已信他, 就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 使你一切的罪都得赦免; 并且你因另外一位的功德, 就是单因基督的功德, 得以称义了。
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 定沉沦。
“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他鼓吹俗权至上, 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 则鲜明地反映了 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⑴ 概括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共同观点及其核心内涵。
(4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教改革运动是如何推动欧洲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 (11 分) 【解析】 第(1)问,“共同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一中“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得以称 义了”并结合所学知识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领导的宗教改革内容比较作答; 核心内涵” 应联系宗教改革所处时代的人文主义复兴这一主体思想的背景归纳回答。
第 (2) 问,从思想 解放、民族独立、经济发展、政治革命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 (1) 共同观点:因信称义 ( 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 。
核心内涵: 人文主义。
(2)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教派还 (1) 天主教是用什么手段维护统治和奢侈生活的?(3 分 )(2 分 )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 (3) 问,围绕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 搜刮巨额财富; 建立宗教裁判所, 残酷迫害进步人士和对教会不满的人。
(2) 迫害科学家伽利略,火烧布鲁诺。
(3)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神学与世俗封建主相勾结,在经济上掠夺人民,在政治上迫害进 步人士, 阻碍科学发展; 欧洲中世纪是宗教统治的黑暗时代。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一场反封建神学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势在必行。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
所谓因行称义, 是指一个基督徒 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人, 灵魂得以升入天堂。
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 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 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
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 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 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 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
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 而且得救与否 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 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选民发财致富, 万事 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⑴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
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解析】 第(1)问,从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主张比较即可得出答案;原因可从当时经 济及阶级状况分析。
第 (2) 问,从宗教改革对社会制度影响变化即经济、思想、阶级方面分 析。
【答案】 (1)共同点: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
不同:罗马天主教会主 张因行得救。
原因: 西欧资产主义兴起与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兴起,要求建立适应 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被剥夺的财产很大一部分落到新兴资产阶级手里,促 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为资本主义的兴起 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 贯彻法家思想, 讲求国家利益至上, 礼法道德传统相对 受到忽视。
秦代家庭立法中,妇女在某些方面可以和丈夫拥有平齐地位……反映在妇女再嫁的问题上也就非常宽容。
从江陵张家山汉简中有关秦代法律的记载可以看出有 嫁,娶者勿罪”的规定。
(8 分)(2) 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7 分)夫死而妻自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材料二马丁•路德认为,全国儿童,无论贫富、男女都应入校学习……在《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一文中,马丁•路德阐释了应该实施普遍义务教育的三个原因……他主张每个女孩子每天都应该在学校学习1—2 个小时,期限1—2 年。
( 《宗教改革时期教育思想》) 与路德的女性观相比,有些新教派别的女性观更为激进,他们认为男女是绝对平等的、女性可以参与教会的活动,可以公开布道和演讲……再洗礼派也基本消除了性别的差异, 女在各个方面坚持男的完全平等,包括传教和做教士的权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自商鞅变法后妇女地位的改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变的原因。
(6 分)(2)根据材料二总结新教的女性观。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教女性观改变的原因及马丁•路德阐释实施普遍义务教育的原因的理论依据。
(9 分)解析】第(1) 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妇女在某些方面可以和丈夫拥有平齐地位”分析作答;第二小问,根据“贯彻法家思想,讲求国家利益至上”,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和变法的内容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马丁•路德认为,全国儿童,无论贫富、男女都应入校学习”“他们认为男女是绝对平等的、女性可以参与教会的活动,可以公开布道和演讲”“坚持男女在各个方面的完全平等,包括传教和做教士的权利”等信息分析、概括作答;第二小问,“新教女性观改变的原因”从宗教改革的背景和需要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三小问,马丁•路德实施普遍义务教育的原因应基于其宗教思想中体现“自由”与“平等”的内容作答。
答案】(1) 改变:妇女地位有所提高,某些方面拥有男女平等的地位。
原因:长期战争状态冲击着传统的礼法道德规范;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奖励耕织和推行一夫妻小家庭政策的推动。
(2) 女性观:女性拥有接受教育和宗教信仰与传播的平等权利。
原因:资本主义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女性在生产中地位的提高;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异端”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新教与天主教斗争的理论需求和争取教众的发展需要。
理论依据:信仰自由、在上帝与《圣经》面前人人平等、“因信称义”。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教廷的力量大大削弱。
思想文化上,经院主义神学日渐衰落,文艺复兴唤起的理性主义和批评精神在知识分子中迅速传播,产生巨大影响,这一切都为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
16世纪,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全德;在瑞士,加尔文的改革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响……到16 世纪中叶,新教的三个主要教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作为英格兰国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
……新教虽然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即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成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这三大原则和天主教是针锋相对的。
(1) 根据材料概括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3 分)(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因信称义”与天主教的“针锋相对”之处,并指出这一思想的进步意义。
(12 分)解析】第(1) 问,材料主要从政治( “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朝廷的力量大大削弱”)、思想文化( “经院主义神学日渐衰落,文艺复兴唤起的理性主义和批评精神在知识分子中迅速传播,产生巨大影响” ) 两方面阐述了宗教改革的背景。
第(2) 问,天主教强调因行称义,人得救要靠教皇和教会,而因信称义则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作用,进步意义主要是动摇天主教会的地位,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答案】(1) 新兴的民族国家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作用。
(2) “针锋相对”之处:天主教宣扬因行称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而新教宣扬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意义: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起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 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
材料二1632 年,俄籍荷兰人维组斯经沙皇特许而建立的土拉水力炼铁场,是俄国最早的手工工场。
随后,在莫斯科、土拉等地兴建了铸铜、玻璃、造纸、制革等手工工场。
材料三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商人的势力和社会地位日益增强和提高。
他们不仅经营国内外贸易,而且为沙皇政府代理财务,包收捐税、承包工程、供应军需、充当殖民活动的先锋。
但在封建贵族占统治地位、农奴制不断强化的条件下,工商业的发展仍很缓慢。
材料四18 世纪中期,俄国的手工工场大有增加,俄国的贵族开始建立手工工场,手工工场中广泛使用农奴劳动。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近代史资料选》(1) 根据材料,分析俄国17—18 世纪的社会性质。
(3 分)(2) 根据材料二,分析17世纪俄国社会生产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2 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俄国商人的社会地位。
(6 分)(4)当时俄国的手工工场与西欧的手工工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4 分)解析】手工工场一般认为是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主要特征是雇佣剥削关系,在17 世纪的俄国手工工场中大量使用农奴,不是雇佣剥削,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它只是一种比较集中的生产组织形式,仍然属于封建剥削方式。
答案】(1) 封建落后的农奴制国家。
(2) 手工工场的出现。
(3) 商人不仅经营国内贸易,而且为沙皇政府代理财务,包收捐税、承包工程、供应军需、充当殖民活动的先锋,这说明商人和贵族一样,是俄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