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教学设计
数学八年级上册《函数》教案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教学设计义,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4.能画一次函数的图象,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并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5.在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一次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等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与一次函数中k与b的实际意义.3.单元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课时教学设计课题《一次函数》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它1.课程标准分析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函数的概念;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2.通过用函数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建模思想,建立符号意识;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的活动1播放洋葱数学有关函数的数学史。
学的活动1观看洋葱数学有关函数的数学史。
活动意图说明:承接上一学期变量关系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变量之间关系的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感受研究函数的必要性。
环节二:展现背景,提供概念抽象的素材教的活动1问题 1.你去过游乐园吗?你坐过摩天轮吗?你能描述一下坐摩天轮的感觉吗?当人坐在摩天轮上时,人的高度随时间在变化,那么变化有规律吗?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与旋转时间t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右图就反映了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你能从上图观察出,有几个变化的量吗?当t分别取3,6,10时,相应的h是多少?给定一个t值,你都能找到相应的h值吗?问题2.在平整的路面上,某型号汽车紧急刹车后仍将滑行S米,一般地有经验公式2300vs ,其中v表示刹车前汽车的速度(单位:千米/时).(1)公式中有几个变化的量?计算当v分别为50,60,100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是多少?学的活动1畅所欲言,分享体验。
举手回答: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与旋转时间t之间的关系。
函数概念及表示法教案
充分 讲解
领会
函数 变量 和法 则之
了解
间的 关系
教 过
学 程
教师 学生 教学 行为 行为 意图
时 间
10
用的字母无关.如函数 y x 与 s t 表示的是同一个函数.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f x 通过 (2) f x 1 2x . 质疑 观察 例题 强化 定义 说明 思考 域的 含义 引领 主动 求解 及时 归纳 定义 记忆 强调 域的 基本 情况
体会 函数 的三 种表 示方
观察 思考 引导
法的 特点
教 过
学 程
教师 学生 教学 行为 行为 意图
分析 自我 体会
时 间
说明 了解 从函 说明 数的 角度 启发 引领
2
曲线形象地反映出气温 T ( C )与时间 t (h)之间的函 数关系,这里函数的定义域为 0,14 .对定义域中的任意时间 有唯一的气温 T 与之对应. 例如, 当 t 6 时, 气温 T 2.2C ; t, 当 t 14 时,气温 T 12.5C . 3. 用 S 来表示半径为 r 的圆的面积,则 S π r .这个公式清 楚地反映了半径 r 与圆的面积 S 之间的函数关系,这里函数的 定 义 域 为 R . 以 任 意 的 正 实 数 r0 为 半 径 的 圆 的 面 积 为
55
是购买铅笔数的函数,当购买 6 支以内(含 6 支)的铅笔时, 质疑 请用三种方法表示这个函数. 分析 函数的定义域为{1,2,3,4,5,6},分别根据三种函 数表示法的要求表示函数. 解 设 x 表示购买的铅笔数(支) , y 表示应付款额(元) ,则 说明
观察
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新课程《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教学设计(2课时)
3.1.1 函数的概念1.通过丰富的买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2.用集合与对应的思想理解函数的概念;3.理解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深刻含义;4.会求函数的定义域。
1.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2.教学难点:函数的概念及符号()y f x =的理解。
一、函数的概念:设A 、B 是 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 ,在集合B 中都有 的数y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 x ∈A .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 ;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 f(x)| x ∈A }叫做函数的 . 二、区间三、函数的三要素: 、 、 。
四、判断函数相等的方法: 、 。
一、复习回顾,温故知新1. 初中学习的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定义 名称 符号 数轴表示{|}x a x b ≤≤ 闭区间 [a,b] {|}x a x b << 开区间 (a,b) {|}x a x b ≤<半开半闭区间 [a,b){|}x a x b <≤ 半开半闭区间 (a,b] {|}x x a ≥ {|}x x a > {|}x x b < {|}x x b ≤2.回顾初中学过哪些函数?二、探索新知探究一函数的概念问题1. 某“复兴号”高速列车到350km/h后保持匀速运行半小时。
这段时间内,列车行进的路程S(单位:km)与运行时间t(单位:h)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S=350t。
1.思考:根据对应关系S=350t,这趟列车加速到350km/h后,运行1h就前进了350km,这个说法正确吗?问题2 某电气维修告诉要求工人每周工作至少1天,至多不超过6天。
如果公司确定的工资标准是每人每天350元,而且每周付一次工资,那么你认为该怎样确定一个工人每周的工资?一个工人的工资w(单位:元)是他工作天数d的函数吗?2.思考:在问题1和问题2中的函数有相同的对应关系,你认为它们是同一个函数吗?为什么?问题3 如图,是北京市2016年11月23日的空气质量指数变化图。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函数》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函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性质,以及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生活中的函数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代数知识,对变量、方程有一定的认识。
但函数作为一种新的数学概念,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函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函数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函数的概念,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
2.理解函数的性质,能够分析生活中的函数现象。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函数的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函数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函数的意义;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函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函数现象。
2.实例材料:收集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入函数概念。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探究函数的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函数现象,如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物价随时间的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
2.呈现(10分钟)介绍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解释函数的表示方法。
如y=2x+1,x表示自变量,y表示因变量,2和1为常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实际问题,尝试用函数表示这些问题。
如一个人骑自行车行驶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可以表示为s=10t(假设速度为10km/h)。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函数的性质,判断给定的实际问题是否为函数。
如一个人身高与年龄的关系,是否为函数?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函数的内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优惠券的使用、手机话费的计算等。
《函数》教学设计
《函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成函数;2.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的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3.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2.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概括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3.通过对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1.在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善于观察、乐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教学重点:1.掌握函数的概念,以及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2.会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是函数关系。
●教学难点:1.对函数概念的理解;2.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二、教学准备教具:教材,课件,电脑学具:教材,笔,练习本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二环节:展现背景,提供概念抽象的素材;第三环节:概念的抽象;第四环节:概念辨析与巩固;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内容:展示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图片,如心电图片,天气随时间的变化图片,抛掷铅球球形成的轨迹,k 线图等,提请学生思考问题。
意图:承接上一学期变量关系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变量之间关系的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感受研究函数的必要性。
效果:生活实例,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起到很好的导入效果。
第二环节:展现背景,提供概念抽象的素材内容:问题1.你去过游乐园吗?你坐过摩天轮吗?你能描述一下坐摩天轮的感觉吗?当人坐在摩天轮上时,人的高度随时间在变化,那么变化有规律吗?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 与旋转时间t 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右图就反映了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 (米)之间的关系.你能从上图观察出,有几个变化的量吗?当t 分别取3,6,10时,相应的h 是多少?给定一个t 值,你都能找到相应的h 值吗?问题2 .在平整的路面上,某型号汽车紧急刹车后仍将滑行S 米,一般地有经验公式2300v s ,其中v 表示刹车前汽车的速度(单位:千米/时). (1)公式中有几个变化的量?计算当v 分别为50,60,100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 是多少?(2)给定一个v 值,你都能求出相应的s 值吗?问题3.如图,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按图中方式,动手做一做,完成下表:表格中有几个变量?按图中方式搭10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若搭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意图:通过上面三个问题的展示,使学生们初步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变量间的关系,并且一个变量是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示方式是多样的(图象、列表和解析式等).效果:通过图片展示和三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确存在大量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三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初步了解三种方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各自特点.第三环节:概念的抽象内容:1.引导学生思考以上三个问题的共同点,进而揭示出函数的概念:在上面的问题中,都有两个变量,给定其中一个变量(自变量)的值,相应的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值.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2.点明函数概念中的两个关键词:两个变量,一个x值确定一个y值,它们是判断函数关系的关键。
高中数学教案《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
教学计划:《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函数定义域和值域。
o学生能够识别函数关系,并用不同的方式(如解析式、表格、图像)表示函数。
o学生能够区分函数与非函数关系,理解函数关系的唯一对应性。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函数概念。
o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
o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数学规律的精神。
o引导学生认识到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o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函数的基本概念及其三种表示方法(解析式、表格、图像)。
●难点:理解函数关系的唯一对应性,区分函数与非函数关系;灵活运用不同方式表示函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生活实例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气温随时间变化、汽车速度与行驶时间的关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关系中是否存在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提出问题:这些关系中的两个变量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能否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种关系?●明确目标:引出函数的概念,并说明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 概念讲解(15分钟)●函数定义:详细讲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函数关系以及定义域和值域的概念。
●实例分析: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哪些关系可以构成函数,哪些不能,强调函数关系的唯一对应性。
●表示方法:介绍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式、表格、图像),并举例说明每种方法的应用场景。
3. 案例分析(10分钟)●典型例题:选取几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通过分析题目中的变量关系,引导学生判断是否为函数关系,并尝试用不同方式表示该函数。
●师生互动:在例题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或提出疑问。
八年级数学下册《函数的概念》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一系列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如最佳投资方案、最短路径问题等,引导学生运用函数知识构建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针对教学难点,我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方法,先通过具体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案例,让学生感知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再推广到一般函数。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应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在函数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5.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函数的定义,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关系,识别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式、表格、图象)。
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并在作业中体现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可随时与同学、老师交流,共同解决。期待大家在作业中展现出对本节课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能力!
2.函数图象的分析和识别,特别是对于不同类型函数图象的特点和性质的理解。
3.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将现实问题转化为函数模型的能力。
4.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的深入理解及其应用。
(二)教学设想
1.对于教学重点的突破,我设想采用以下策略: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气温变化、物体运动等,让学生感受函数的实际意义,从而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
2.根据课堂所学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分析以下问题:
a.一次函数图象的特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b.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顶点、对称轴等性质,并举例说明。
函数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
函数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邢台市第十九中学张云坤一、教学设想本节内容为人教A版《数学1》中1.2.2 函数的表示法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具体的较简单的函数的一些不同方法的表示,在高中阶段继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值域之后学习的函数的表示,属于函数三要素之一,即对应关系的表达方式。
函数学习要“多次接触、反复体会、螺旋上升,逐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在人教A版《数学4》中还会继续学习的三角函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函数模型。
二、教学目标1.在了解函数三种表示方法各自优点、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在于使学生面对实际情境时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表示函数。
2.对分段函数会简单应用。
三、学情分析函数这一模块内容最多,比较抽象,学生学习确有许多困难。
基于高中阶段所接触的许多函数都可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因此教师要通过设置问题去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分析、归纳三种方法的各自优点及不足,逐步过渡到能合理选用和灵活转换函数的各种表示形式,这也是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重要过程,同时也为后述内容—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可能在下列两种情形中感到困难:(一)已知函数是数据较多的表格形式,画函数图象时,有点茫然,没想到是一些离散的点。
(二)已知函数是分段函数,画函数图象时,用不准定义域的分段范围,忙而乱。
四、教学方法结合课本师生讨论。
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有条件的可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问题1.(1)某人上班由于担心迟到所以一开始就跑,等跑累了再走完余下的路程,可以把此人距单位的距离看成是关于出发时间的函数,想一想我们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表示这一函数呢?(2)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银行利率、列车时刻、国民生产总值等问题,想一想,这些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又是如何表示的?概括:(1)分段表示(2)表格形式或解析式【设计意图】函数现象大量存在于学生周围,从实际生活中举例,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有用的数学,为新课做好铺垫。
函数概念教案
函数概念教案函数概念教案1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的函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本质是数集之间的对应;2.进一步熟悉与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定义,会利用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判定有关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3.通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式化,并能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理性化思考,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教学重点:用对应来进一步刻画函数;求基本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情境.复述函数及函数的定义域的概念.2.问题.概念中集合A为函数的定义域,集合B的作用是什么呢?二、学生活动1.理解函数的值域的概念;2.能利用观察法求简单函数的值域;3.探求简单的复合函数f(f(x))的定义域与值域.三、数学建构1.函数的值域:(1)按照对应法则f,对于A中所有x的值的对应输出值组成的集合称之为函数的值域;(2)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2.x g(x) f(x) f(g(x)),其中g(x)的值域即为f(g(x))的定义域;四、数学运用(一)例题.例1 已知函数f (x)=x2+2x,求 f (-2),f (-1),f (0),f (1).例2 根据不同条件,分别求函数f(x)=(x-1)2+1的值域.(1)x∈{-1,0,1,2,3};(2)x∈R;(3)x∈[-1,3];(4)x∈(-1,2];(5)x∈(-1,1).例3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①=;②=.例4 已知函数f(x)与g(x)分别由下表给出:x1234x1234f(x)2341g(x)2143分别求f (f (1)),f (g (2)),g(f (3)),g (g (4))的值.(二)练习.(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①=2-x2;②=3-|x|.(2)已知函数f(x)=3x2-5x+2,求f(3)、f(-2)、f(a)、f(a+1).(3)已知函数f(x)=2x+1,g(x)=x2-2x+2,试分别求出g(f(x))和f(g(x))的值域,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发现.(4)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2],求f(x)+f(-x)的定义域.(5)已知f(x)的定义域为[-2,2],求f(2x),f(x2+1)的定义域.五、回顾小结函数的对应本质,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利用分解的思想研究复合函数.六、作业课本P31-5,8,9.函数概念教案2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函数的近代定义也就是函数的第一课时内容。
《函数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doc
《函数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钱蒙娜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苏教版《数学必修1》中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
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较简单函数的一些不同表示方法,在高中阶段继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值域之后学习函数的表示方法,这部分属于函数三要素Z-,即对应关系的表达方式。
函数学习要“多次接触、反复体会、螺旋上升,逐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在苏教版《数学必修4》中还会继续学习的三角函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函数模型。
学习函数的表示法,不仅是研究函数本身和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也是加深对函数概念理解所必须的。
同时,基于高屮阶段所接触的许多函数均可用几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因而学习函数的表示也是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化归等)、学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表示方法的重要过程。
学生在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之前,比较习惯于用解析式表示函数,但这是对函数很不全而的认识。
在本节中,从引进函数概念开始,就比较注重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函数的不同表示法能丰富对函数的认识,帮助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使函数在数形结合上得到更充分的表现,使学牛更好地体会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因此,在研究函数时,应充分发挥图象直观的作用;在研究图象时要注意代数刻画,以求思考和表述的精确性。
二、教学目标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新课改的理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订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函数常用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了解函数不同表示方法的优缺点并能根据不同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表示函数;掌握分段函数、复合函数的概念;能根据不同情况求出函数的表达式和定义域。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比较函数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通过分段函数改变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抽彖的能力,培养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函数不同表示方法的学习,从中体会数学的简洁统一美;通过探究函数的表达式,激发学牛的学习热情。
高中数学函数及其表示教案
高中数学函数及其表示教案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目标:
1.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3.能够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引入(10分钟)
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函数是什么,并探讨函数的性质。
二、讲解(20分钟)
1.函数的定义和符号表示;
2.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等);
3.函数的表示方法(映射法则、方程法则、图象法则)。
三、练习(30分钟)
1.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
2.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应用函数解决问题。
四、总结(10分钟)
总结今天所学知识,强化重点,澄清疑惑。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辅助手段:
1.幻灯片;
2.黑板;
3.教材。
教学反馈:
1.听取学生对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检查学生完成的习题。
教学延伸:
1.探讨更多函数的相关性质;
2.引导学生分析更复杂的函数问题。
教学检测:
出一个综合性考试,测试学生对函数概念和表示方法的掌握程度。
高中数学《函数的表示法》(第2课时)教学设计
函数的表示法(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实际问题中的函数表示.2.内容解析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其中“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体现的是数学的应用价值,即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第1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特点,并且初步体会了在具体的问题(分段函数)中如何选择适当的表示法解决数学问题.那么,如何选择适当的表示法解决实际问题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有所体会.在本节课中不仅可以进一步研究函数本身,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可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学会比较选择最优解法.例7是关于数学成绩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列表法向图象法的转化,通过对三名同学成绩的简单分析,学生可进一步体会图象法的直观性,可提倡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看待自身成绩.例8是2019年国家热点问题——个税的新计算方式.函数以列表法给出,可通过对条件的分析,转化成解析法和图象法,体现了分段函数的应用价值.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具体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具体问题中的函数关系.2.目标解析达成上述目标的标志是:学生会正确选择合适的表示法解决教科书例7、例8所示的问题,结合例7,例8的学习,初步体会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数学建模素养。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对具体数学知识和问题的求解比较熟悉,而解决带有情境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欠缺,于是新版教材专门对前版教材结构进行了调整,搭建了两个与学生密切相关、应用性很强的实际问题情境,对其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具体问题中的函数关系的能力.对于例7,可能有的同学觉得表3.1-4包含了三名同学的6次成绩数据,已经很直观了,教师可进行相应解释:列表法虽然具有“不需要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与自变量的值相对应的函数值”的优点,但是不利于发现每位同学的成绩变化情况,以及与班级平均分的关系,换句话说仍然不够直观.学生一般可自然想到更加直观的表示方式——图象法.但是当学生们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了三位同学6次成绩及班级6次平均分共24个散点时,问题随之而来——无法区分每个散点数据属于哪个学生,其直观性更是无从谈起.于是教师可进行相应引导:为了更容易看出一个同学的学习情况,我们将表示每位同学成绩的函数图象(离散的点)用虚线连接.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三名同学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对于例8,学生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对题目的理解.带有情境的实际问题往往篇幅略长,因此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懂题目,明确研究对象,理清题中变量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保障.之后就需要依据题目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本题是分段函数模型,每一段都是一次函数,相对简单,但要注意分段时自变量取值的原则——不重不漏.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具体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可借助图形计算器、几何画板、Geogebra等技术工具做出函数图象,用图象法表示函数,对问题进行直观分析.五、教学过程设计引导语: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如果涉及函数,你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吗?这节课我们通过两个实例来做相关研究.(一)实际问题问题1:表3.1-4是某校高一(1)班三名同学在高一学年度六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及班级平均分表.你能直接通过表3.1-4对这三位同学在高一学年的数学学习情况做一个分析吗?师生活动:教师给出问题后让学生先简单独立思考并尝试写出结论,大部分同学无法直接通过表3.1-4所给数据分析这三位同学在高一学年的数学学习情况.如有个别同学提出可以,教师可提醒:表3.1-4不太容易分析每位同学的成绩变化情况,不够直观,因而会制约结论的形成.追问:你选择哪种表示法分析这三位同学在高一学年的数学学习情况?为什么?学生会首先想到图象法.教师让学生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与表3.1-4所对应的函数图象,并让学生尝试利用图象得出结论.面对毫无规律的24个散点,学生基本没有头绪.此时教师可做适当引导:为了更容易看出一个同学的学习情况,我们将表示每位同学成绩的函数图象(离散的点)用虚线连接.并用多媒体展示教科书第70页图3.1-6,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眼中的结论.最后教师找几位学生代表回答与补充,得出结论.设计意图:问题1是架设学生熟悉的数学成绩情境,引导学生直接通过列表法无法直观的看出学生成绩的变化情况,不要直接利用表格做出一些并不准确的结论,而应另寻他法;追问是为了启发学生主动选择更加直观的图象法解决问题,培养从列表法转到图象法表示函数的能力.正确合理地做出图象,问题就解决了一半.问题2:(教科书第71页练习1)下图中哪几个图象与下述三件事分别吻合得最好?请你为剩下的那个图象写出一件事.(1)我离开家不久,发现自己把作业本忘在家里了,于是返回家里找到了作业本再上学;(2)我骑着车离开家后一路匀速行驶,只是在途中遇到一次交通堵塞,耽搁了一些时间;(3)我从家出发后,心情轻松,一路缓缓加速行进.师生活动:教师可在多媒体上展示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找学生回答.对于选项C,可给出参考:我从家出发后,发现时间还早,于是慢慢放缓了脚步.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将实际情境转化成数学图象的能力,训练思维与表达能力.问题3: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个人取得的所得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向国家缴纳个人所得税(简称个税).2019年1月1日起,个税税额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确定,计算公式为个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①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综合所得收入额-基本减除费用-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②其中,“基本减除费用”(免征额)为每年60 000元.税率与速算扣除数见表3.1-5.(1)设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为应缴纳个税税额为你能求出y=f(t)并画出图象吗?(2)小王全年综合所得收入额为189 600元,假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占综合所得收入额的比例分别是8%,2%,1%,9%,专项附加扣除是52 800元,依法确定其他扣除是4 560元,那么他全年应缴纳多少综合所得个税?师生活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题目,理清计算应缴纳个税税额的计算步骤.之后可将教科书第71页前三行用PPT展示,帮助学生了解解题脉络.(1)教师用PPT展示个税计算公式及表3.1-5,给学生适当时间阅读思考.之后可进行如下追问.追问:由表3.1-5第二列,你认为y=f(t)是什么函数?学生基本都可回答出是分段函数.教师可板书y=f(t)的前两段,带领学生感受求解析式的过程,后几段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注意提示最后写成分段函数的规范形式(大括号、范围不重不漏),并让学生自己画出相应图象,之后可利用多媒体将学生代表的图象放到屏幕上展示,最终确定正确结果.(2)利用之前明确的计算步骤,结合第(1)问的解析式,让学生自己解决剩余问题.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读懂题目,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以及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引导学生将表3.1-5的函数表示方式转化成解析式的方式,建立多元表示之间的联系。
3.1.2函数的表示法教学设计(2)
3.1.2函数的表示法课本从引进函数概念开始就比较注重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能丰富对函数的认识,帮助理解抽象的函数概念.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使函数在形与数两方面的结合得到更充分的表现,使学生通过函数的学习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研究函数时,要充分发挥图象的直观作用.在研究图象时,又要注意代数刻画以求思考和表述的精确性.课本将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与传统的处理方式有了逻辑顺序上的变化.这样姓理,主要是想较好地衔接初中的学习,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理解函数的概念,同时,也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课程目标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数学学科素养1.数学抽象:函数解析法及能由条件求出解析式;2.逻辑推理:由条件求函数解析式:3.数学运算:由函数解析式求值及函数解析式的计算;4.数据分析:利用图像表示函数;5.数学建模:由实际问题构建合理的函数模型。
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段函数的概念.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初中已经学过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列表法.图像法.解析法,那么这三种表示法定义是?优缺点是?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
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二、预习课本,引入新课阅读课本67-68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2.函数的各种表示法各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分段函数?分段函数是一个还是几个函数?4.怎样求分段函数的值?如何画分段函数的留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星,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函数》教案、教学设计
3.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a.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函数的性质。
b.利用信息技术,如几何画板、Excel等软件,辅助教学,让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观地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
1.什么是函数?它与我们之前学过的数学概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函数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它有什么作用和价值?
3.我们如何表示和描述函数?有哪些方法可以表示函数?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给出函数的定义,解释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3.学生在数形结合方面的能力。函数的学习涉及图像和解析式的结合,部分学生可能在这方面的能力较弱,需要加强训练。
4.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效率。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函数概念的理解:函数是描述两个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对于初二学生来说,理解函数的定义及其内涵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函数的一般规律,形成对函数的准确理解,是教学中的关键。
2.函数图像的识别与分析:掌握不同类型函数的图像特点,能够通过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是本章学习的另一个重点。特别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变化规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来深入理解。
人教初中数学八下 19.1.2 函数的图象教案3 【经典教学设计合编】
一、情境引入问题仓库里现有1000t 粮食,每天运进80t ,x(天)后仓库里一共有粮食y (t ) 1、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2、说明y 随x 的变化情况吗?3、还有什么方法可描述它们的变化情况呢?4、怎样用描点法画出它的图象呢? 二、探究新知1、怎样画出y=x +0.5的图象问题:点(-2,-1.5)是否在函数图象上? 2、生独立完成画出)0(6>=x xy 的图象的过程 问题 :点(2,6)是否在函数图象上?3、总结出画函数图像的步骤及其具体操作过程第一步 列表 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函数值第二步 描点 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第三步 连线 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出的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4、观察 y=x +0.5与)0(6>=x xy 的图象,两个函数图象由左到右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y 是如何随 x 的变化而变化的?三、课堂训练1、如图是古代计时器----“漏壶”的示意图在壶内盛一定量的水,水从壶下的小孔漏出,壶壁内画出刻度,人们根据壶中水面的位置计算时间。
用x 表示时间,y 表示壶底到水面的高度,下面的哪个图象适合表示一小段时间内y 与x 的函数关系?2、如图所示的曲线,哪个表示y 是x 的函数( )yx yxyxyxBADC一、情境引入问题仓库里现有1000t 粮食,每天运进80t ,x(天)后仓库里一共有粮食y (t ) 1、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2、说明y 随x 的变化情况吗?3、还有什么方法可描述它们的变化情况呢?4、怎样用描点法画出它的图象呢? 二、探究新知1、怎样画出y=x +0.5的图象问题:点(-2,-1.5)是否在函数图象上? 2、生独立完成画出)0(6>=x xy 的图象的过程 问题 :点(2,6)是否在函数图象上?3、总结出画函数图像的步骤及其具体操作过程第一步 列表 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函数值第二步 描点 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青岛版数学九年级下册5.1《函数和它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3
青岛版数学九年级下册5.1《函数和它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青岛版数学九年级下册5.1《函数和它的表示方法》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包括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等。
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图像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代数、几何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函数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函数的表示方法可能也比较困惑,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2.让学生能够运用函数的表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函数的概念的理解。
2.函数的表示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
2.准备一些具体的函数实例。
3.准备一些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引出函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函数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讲解函数的表示方法,包括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等,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每种方法的含义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运用函数的表示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计算一些函数的值,画出一些函数的图象等。
4.巩固(10分钟)讲解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再次强调函数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加深理解。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除了列表法、解析法、图象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表示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函数解析式》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求函数解析式的四种常用方法
1.直接法(代入法):已知f(x)的解析式,求f(g(x))的解析式,直接将g(x)代入即可.
2.待定系数法:若已知函数的类型,可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即由函数类型设出函数解析式,再根据条件列方程(或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进而求出函数解析式.
3.换元法(有时可用“配凑法”):已知函数f(g(x))的解析式求f(x)的解析式可用换元法(或“配凑法”),即令g(x)=t,反解出x,然后代入f(g(x))中求出f(t),从而求出f(x).
4.解方程组法或消元法:在已知式子中,含有关于两个不同变量的函数,而这两个变量有着某种关系,这时就要依据两个变量的关系,建立一个新的关于两个变量的式子,由两个式子建立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消去一个变量,得到目标变量的解析式,这种方法叫做解方程组法或消元法.
1.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x(x ∈{1,2,3,4,5})个笔记本需要y 元,试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x).
例2.已知f (x )是二次函数,且f (0)=2,f (x +1)-f (x )=x -1,求f (x ).
例3.已知f(x x +-11)=22
11x
x +-,则f(x)=________.
例4.已知2f(x)+f(-x)=3x+2,则f(x)=________.
分析:由题意得⎩⎨⎧+=++=+2,
-3x f(x)2f(-x)2,3x f(-x)2f(x) 把f(x)和f(-x)看成未知数,解方程即得.f(x)=3x+
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由实例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理解函数三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
3.初步会建立函数模型综合运用函数三种方法解决问题. 重点:
认清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理解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难点
函数三种表示方法的综合应用.
导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上两节课里了解了函数有三种表示方法分别称为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那么,这三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二、展示目标与自学内容1
问题1:物理实验中,小华想知道弹簧的拉伸长度l(cm)与所挂重物质量m(kg)的关系。
由实验数据得出下表:
受力后弹簧的长度l 是所挂重物m 的函数吗?若是,写出函数解析式。
问题2:有一辆出租车,前5公里内的起步价为5元,超过5公里后,每超过1公里加收2元,有一位乘客坐了x (x >5)公里,他付费y 元.用含x 的式子表示y ,y 是x 的函数吗?
问题3:如图是某地某一天的气温变化图.
图象中的两个变量是函数关系吗?
在哪个时间内气温一直在升高?
在哪个时间内气温在降低?
三、互学
同桌交流讨论:从上面的三个问题中,你发现表示函数的三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四、导学1
引导学生分析每个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并通过下表的完成来比较三种方法的优缺点(用∨或×表示)
表示方法 全面性 准确性 直观性 形象性
列表法
m/kg
0 1 2 3 3.5 ... l/cm 10 10.5 11 11.5 11.75 ...
T /
解析式法
图象法
五、自学2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看书80页中例4自学。
自学指导:
1、表中数值反应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函数关系吗?
2、由图19.1-9如何得出这个图象的解析式,此时自变量范围是什么?
3、图象是如何反应了水位的变化规律?你是如何求出再过2小时的水位的?
4、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是如何转化的?
六、导学2
师生交流自学指导内容,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函数三种表示方法在实际问题中可以互相转化。
通过每个问题的解答进一步明确函数的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由此加强学生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意识。
七、训练与拓展:
1、 用解析式法与图象法表示等边三角形的周长l 是边长a 的函数.
2、 2.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动点P 从C 出发,在正方形的边上沿着C →B →A 的方向匀速运动
(点P 与A 不重合).设P 的运动路程为x ,则下列图
象中表示△ADP 的面积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的是( )
五、课堂小结
八、小结:
这节课的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节课的学习获得什么数学方法?
A B C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