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_理想国_的幸福思想探析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幸福观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幸福观第一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幸福观柏拉图《理想国》中苏格拉底的幸福观论述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涉及政治、教育,他还创造性地思考了幸福的涵义,他把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紧紧联系起来,既带有政治性,也带着人文性。
《理想国》成书虽距今已久,但其幸福哲学仍然值得今天我们细细品味,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思考。
关键词:幸福;正义;德性;现世意义我们都要坚定地走向上之路,紧紧追随正义和美德,相信灵魂是永恒的且能经受住一切善与恶的考验。
我们相互之间以及我们和神之间都要相亲相爱,这两种爱都在这儿,我们就像竞赛的胜利者环场一周收集奖品那样得到它们。
无论在今世还是在我们所说的千年之后,我们的生活都会美满幸福。
——《理想国》柏拉图幸福,是一个贯穿人类发展历史,亘古不变值得讨论的话题。
每个时代、每个地域,人都在极力试图去找寻一个合乎全人类共通的答案,但似乎这是不可能达到共识的难题。
毕竟,幸福,包含太多内涵,它是人内心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这决定了幸福感不仅取决于客观种种各不相同的条件、还与自身性格有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
但在那个遥远的古希腊时代,哲学家柏拉图通过其《理想国》,透过其导师苏格拉底之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其构建的城邦与个人幸福紧密相连的国度,给出了一套“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的答案。
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苏格拉底之名)在从大(城邦)到小(个人)的关系中探讨出一套关于“幸福”的哲学中,始终都秉持着一个原则,就是“和谐”。
以下,我将详细论述“和谐”是如何贯穿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幸福观,在此基础下,柏拉图又是如何实现其涉及的理想国度。
一.“一个正义的灵魂和一个正义的人就会生活得好,而不正义的人就会生活的悲惨”——《理想国》《理想国》说,人的灵魂有三部分组成:欲望、理智、激情。
欲望,是人的自然需要,就是本能;理智,是人用思考来控制欲望的力量;而激情就比较复杂,通俗一点就是“墙头草,两边倒”。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探讨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思想探讨长期以来,《理想国》被许多人单纯地看成一本哲学著作,其实从教育的维度看,它还是一本教育学著作。
《理想国》不仅是西方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在教育的发展史上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柏拉图《理想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认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重视灵魂的塑造,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还要重视义务和责任感的培养。
一、城邦实际上是一个大写的灵魂,而教育则是为灵魂塑形的工程柏拉图认为,城邦实际上是一个大写的灵魂,而教育则是为灵魂塑形的工程。
按此观点来看,好的教育培育出优质的灵魂,而优质的灵魂催生正义的城邦。
在当下这个信息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更需要教育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研究柏拉图《理想国》中由人到哲人再到哲学王的跨越的教育思想,能给我们带来启示。
柏拉图特别重视灵魂的塑造。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灵魂的塑形也是如此,“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形式,就能塑成什么形式。
”[1]如何用大大小小的画笔在儿童的心灵上绘出美丽的图案,使他们能洞悉世界的真理,成为一名哲人,柏拉图给出了一种特别的方案。
其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言论审查为了不放任儿童听不相干的故事,柏拉图认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审查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编得好的故事,而拒绝那些编得坏的故事。
”[2]柏拉图生活的时期正是希腊没落的时期,当时不仅政局动荡,而且经济衰退,整个城邦危机四伏。
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典范的秩序来平息这个时代的骚乱。
因此,城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人”。
为了塑造最健全的灵魂,在其幼小的阶段必须小心谨慎。
若是把最伟大的神以丑恶不堪的模样展示给幼小的心灵,会在那纯洁的白板上抹下多么漆黑的颜色?白抹上漆黑的色彩便成为漆黑,绘上高贵的色彩则显得高贵,所以教育提供给学生的理应是高贵。
甚至那位爱谈论自由民主的卢梭也赞同要对儿童的教育加以审视:“大自然把这个世界造成了人类的第一天堂,你在这个世界上要当心,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
柏拉图_理想国_的幸福思想探析
幸福是人们心灵处于和谐状态时的一种积极感 受 (陈湘舸、 王艺, 2007)。 个人心灵的和谐正是 《理想国》 对幸福的重点描述之所在。 柏拉图在 《理想国》 中将人的心灵分为欲望、 激情和理智三 部分。 欲望用以感觉, 理智用以思考推理, 激情有 时作为欲望之外的一种东西与欲望发生冲突而成为 理智的盟友, “正义” 就是理智对欲望和激情的良 好控制, 如其书中所说的, “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 较好的部分和较坏的部分, 而所谓 ‘自己的主人’ 就 是 说 较 坏 的 部 分 受 较 好 的 部 分 控 制 ” 。 [2]150对 于 “正义” 的定义, 亚当·斯密结合 《理想国》 考查了 希腊语中表示正义的这个词的不同含义。 它的一种 意义是, 当我们没有给予旁人任何实际伤害, 不直 接伤害他的人身、 财产或名誉时, 可以说对他采取 的态度是正义的; 第二种意义是同一些人所说的广
陈湘舸, 陈文蓁
(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28)
摘 要: 柏拉图在 《理想国》 中对什么是幸福、 幸福的本质与原则, 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较系统地创立了幸福学说和幸福理论。 深入探讨幸福观念的基本内涵、 内在精神和实现路径, 并结合实际分析
柏拉图的幸福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所具有的重大理论和实际意义。
而使认识受到了局限, “和痛苦对比的快乐, 以及 和快乐对比的痛苦都是平静, 不是真实的快乐和痛 苦, 而只是似乎快乐或痛苦。 这些快乐的影像和真 正的快乐毫无关系, 都只是一种欺骗”。 在现实生 活中, 当人们遭遇到痛苦时, 他们就会认为痛苦是 真实的, 如果从痛苦转变到中间状态就能带来满足 和快乐。 事实上, 因为没有经验过或认识到真正的 快乐, 所以错误地对比了痛苦和无痛苦, 在生活中 将中间状态作为目标, 在比较中由于没有一个真实 和永恒的价值标准而处于不幸福的状态。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种什么样的国家形态?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种什么样的国家形态?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种哲学上的国家形态,被认为是古代哲学中最早的优越幸福国家的描述之一。
这个理念国家有着极为完美的社会结构和良好的政府管理,旨在实现公正、平等和智慧的共同体。
本文将探讨柏拉图对理想国的设想,揭示其特点和内涵。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对话的形式,以苏格拉底为主要角色,描述了他对一个理想国家的理念。
柏拉图将这个国家称为“共和国”,并表示只有在这样一个国家中才能实现最高的幸福和正义。
首先,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由哲人统治的国家。
他认为只有智慧、善良和真理追求者才能成为合格的统治者。
这些哲人会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以确保他们在知识和道德上具备领导国家的能力。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统治者不会追求私利,而是将整个国家的利益置于首位。
其次,理想国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阶级分工的基础上。
柏拉图将人民分为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生产者。
统治者是最高阶层,他们负责指导和管理国家;守卫者是军队和警察,负责保卫国家的安全;生产者是最底层的人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等生产活动。
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责任,彼此之间相互依赖。
第三,理想国追求公有制和共享财富。
柏拉图认为私有制会导致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平等,因此他倡导实行共产主义。
在理想国中,所有的土地、财产资源都是公有的,人民共享财富。
这种制度旨在消除人们之间的争斗和嫉妒,以建立和谐团结的社会。
第四,理想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人民才能获得真理和智慧,成为自律和有责任感的公民。
在理想国中,教育被视为最优先的任务,通过培养人的品格、知识和判断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柏拉图的理想国强调合理的法律和体现正义的司法制度。
他认为正义是整个国家最重要的价值观,国家的法律体系应该以正义为准则,通过司法制度来保护人民的权益并实现公正。
在理想国中,人们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不会违法乱纪,社会秩序井然。
总结起来,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完美国家形态,社会结构合理,政府管理高效。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探究和启示
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探究和启示一、本文概述《理想国》作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重要著作,深入探讨了理想国家的构建与治理原则。
在教育领域,柏拉图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和深邃洞察力的观点,这些观点至今仍对全球教育体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并通过分析这些思想的内涵与启示,以期对现代教育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文章将首先概述柏拉图的教育观念,包括其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论述,随后将探讨这些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尤其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强调教育公平与公正等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深入挖掘,本文旨在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教育的视角,以期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教育思想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他通过构建一个理想的政治社会,来阐述其对教育的全面看法和深远设想。
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构建离不开优秀公民的培育,而优秀公民的塑造则依赖于完善的教育体系。
柏拉图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智慧和德行的公民。
他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勇气和欲望三部分构成,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人们通过哲学的追求,使理性占据主导地位,实现灵魂的和谐与统一。
在这个过程中,柏拉图特别重视数学、几何、天文等学科的学习,认为这些学科能够训练人的思维,提升人的理性能力。
柏拉图提出了分阶段进行教育的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人的年龄和心智发展阶段来安排,分为早期教育、音乐教育和哲学教育三个阶段。
在早期教育中,柏拉图强调要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在音乐教育中,他主张通过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素质;在哲学教育中,他则强调要通过系统的哲学学习,引导孩子探索真理,追求智慧。
柏拉图要有还强调了教育者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者不仅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还要具备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能力。
柏拉图《理想国》的幸福思想及现实意义
柏拉图《理想国》的幸福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析柏拉图《理想国》的幸福思想及现实意义
摘要: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对幸福问题考察全面而深刻的哲学家。
他在《理想国》中对于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在“理念”基础上创立幸福理论,对幸福观念有着创造性的理解;详细讨论了对正义的认识和理解、正义者如何获得幸福及内在精神,并结合《理想国》文本实际分析柏拉图的幸福思想对当今社会的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幸福观
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类所有活动的终极目标,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说过:“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他认为幸福存在于人类不断努力的追求之中。
其他许多名家也赞同这样的观点,如古希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哲学家。
但对于到底什么是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亚里士多德曾说:“关于幸福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大多数人和哲人们所提出的看法并不一样。
一般人把幸福看做某种实在的或显而易见的东西,如快乐、财富。
荣誉等等。
”[1]
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上,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对幸福的界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西方伦理学层面,衍生出“德性论”和“幸福论”两个观点,显然柏拉图是坚持“德性论”的,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从知识的立场出发探讨了善良、德行、正义等与人类幸福的关系。
“把别的快乐和知道真理永远献身真理的快乐相比较时,别的快乐永远非真正的快乐”[2],在这段文字当中可以。
《理想国》解读
《理想国》解读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作品,主要探讨了理想社会的构建和政治哲学的问题。
这部作品对后世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理想国的构建方案,这个国家由三个阶层组成: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
其中,统治者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武士负责保卫国家的安全,生产者则负责生产物质财富。
这三个阶层之间应该相互协调,以达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强调了智慧、勇气和节制三个价值观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具备这三个价值观,每个人都应该在其所属的阶层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柏拉图还讨论了正义的本质和实现方法。
他认为,正义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它要求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是追求个人利益。
同时,柏拉图也强调了教育和哲学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和哲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提出了一个哲学王的观念。
他认为,一个理想国的领导者应该是具有哲学思想的人,他们应该具备智慧和勇气,能够制定出符合国家利益的政策和法律,同时也能够领导人民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理想国》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想的哲学作品,它对后世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柏拉图的思想和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揭秘柏拉图对话录中的幸福观念:追寻内心的满足与宁静
揭秘柏拉图对话录中的幸福观念:追寻内心的满足与宁静
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其著作《对话录》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幸福
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揭秘柏拉图对话录中的幸福观念,带领读者探寻内心的满足与宁静。
1. 什么是幸福?
幸福,在柏拉图的眼中,不仅仅是眼前的快乐,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
他
认为,幸福不是外在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知足。
只有拥有清晰的思维,健全的品德,才能真正体验到幸福的感觉。
2. 追寻内心的满足
柏拉图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是幸福的根本。
通过理性的思考,探究真理,
提升内心的品质,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追寻内心的满足,让心灵尽情地沉浸在平静与宁静之中。
3. 培养内在的品质
在柏拉图看来,幸福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
通过培养内在的品质,如智慧、勇气、公正和节制,我们可以逐渐实现自我完善,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结语
通过揭秘柏拉图对话录中的幸福观念,我们发现,幸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源
于对内心的深刻体验和修养。
追寻内心的满足与宁静,让我们更坚定地走向幸福的道路。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和体验!让我们一起共同探讨,寻找属于
自己的幸福之道。
以上是本文的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给个喜欢哦!感谢您的阅读!。
柏拉图的幸福观及其现代启示——对《理想国》的解读
二 、柏 拉 图 幸福 观 的 现 实 意 义
教育等诸多方面都阐述了观点和看 法。本文 主要 以《 理想 国 》 为依托 ,探析柏拉图关于幸福的主要观点。
( 一 )幸 福 源 于灵 魂 和 谐 柏 拉图在 《 理想 国》中认为人 的灵魂 由欲望 、理智和激
情三部分构成 。只有灵魂 整体 受其理智部分 的引导 ,激情帮 助节制欲望 ,欲 望能够 自我节制 ,三者之间没有纷争 ,且各 个部分都在 起着 自己的作用 ,这样人才能享受着 自己特有 的 快乐 , 即人 内心 的和谐是幸福 。如果人受到 内心欲望 的驱使 , 其 灵魂是偏离的 ,理性部分没有发挥其应有 的功 能 ,内心欲 望就成为了行为 的指引 ,逐步偏离 了真 实的 自我。通 过欲望 获得 的幸福是一种 假象 ,只是短暂 的感 到幸福 ,不会 持久 。 所 以,心灵 的混乱失衡 ,是没有幸福的 。 ( 二 )理智创造真 实的幸福 柏 拉图认为快乐分为真实的快乐和虚假的快乐 ,其 中痛 苦 的解 除和缺失 是虚假的快乐 ,知识的快乐才是纯粹 ,最为 真 实的快乐 。人通过追 求知识 ,“ 将 自身 的思想 与事 物 的真 正属性相接 洽 , 并把 自己的心灵融人事物中 , ” 便获得 了智慧 , 进 而达到理智的境界 ,这个层面 的快乐是真实 的幸福 。因为 理智所考量的是真实不变 的事物 ,它产生 的快乐是受 到真的 指引。人在不断 向真靠近 的过程 中 ,感受 到了充满 其实的快
浅论《理想国》中柏拉图关于正义与幸福关系的论证
1、正义与幸福关系问题的引出1.1问题的提出《理想国》所构想的蓝图是正义的公民在一个正义的城邦中过着幸福的生活,因此,对于正义的探求便是本书的主题。
苏格拉底在与色拉叙马霍斯的辩论中,后者认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正义是他人之善”,这就引出了西方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如果正义(道德)是他人的利益,那我为什么要正义(道德)?”而柏拉图(苏格拉底)则认为“最善者和最正义者是最幸福的人”。
在《理想国》第一卷的结束部分,苏格拉底总结了他们一直争论的三个问题:什么是正义,它是不是一种德性,正义对于正义的人来说是不是或者带来幸福。
而该书后9卷都是在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是当时影响非常大的智者派的道德观的代表,他们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相对的,因而他们否认人们能够发现任何不变的、普遍的道德标准,并且他们的观点难以反驳,误导了当时城邦中的很多人。
面对这种情况,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在《理想国》中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道德观。
1.2柏拉图所言的“正义”语言含义的多样性常常使我们的讨论陷入混乱,因此,除非我们不仅知道正义是什么,而且知道什么是对我们而言的善,以及幸福是什么,否则我们很难知道正义对我们而言是善或使我们幸福。
这里首先辨明柏拉图是在何种意义上来说“正义”的。
首先,柏拉图提出了“同构理论”,他认为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是同构的,并且为了更为便捷的探讨正义,先从比较大的城邦入手。
一个正义的城邦是由三部分人构成的:管理城邦的统治者,保卫城邦的守卫者和提供基本生活用品的工匠。
根据“同构理论”,柏拉图认为一个人的灵魂具有和城邦一样的复杂性,也是有三部分构成的:相当于工匠的欲望,相当于守卫者的激情和相当于统治者的理性。
其次,柏拉图又提出“功能理论”,柏拉图认为,每个事物都有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只有该事物才能做好或做得最好,一种事物的美德就是它能将自身的功能发挥得好。
因此灵魂也有自己的功能,正义就是灵魂能够将自己功能发挥得好的美德。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幸福观
柏拉图《理想国》中苏格拉底的幸福观论述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涉及政治、教育,他还创造性地思考了幸福的涵义,他把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紧紧联系起来,既带有政治性,也带着人文性。
《理想国》成书虽距今已久,但其幸福哲学仍然值得今天我们细细品味,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思考。
关键词:幸福;正义;德性;现世意义我们都要坚定地走向上之路,紧紧追随正义和美德,相信灵魂是永恒的且能经受住一切善与恶的考验。
我们相互之间以及我们和神之间都要相亲相爱,这两种爱都在这儿,我们就像竞赛的胜利者环场一周收集奖品那样得到它们。
无论在今世还是在我们所说的千年之后,我们的生活都会美满幸福。
——《理想国》柏拉图幸福,是一个贯穿人类发展历史,亘古不变值得讨论的话题。
每个时代、每个地域,人都在极力试图去找寻一个合乎全人类共通的答案,但似乎这是不可能达到共识的难题。
毕竟,幸福,包含太多内涵,它是人内心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这决定了幸福感不仅取决于客观种种各不相同的条件、还与自身性格有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
但在那个遥远的古希腊时代,哲学家柏拉图通过其《理想国》,透过其导师苏格拉底之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其构建的城邦与个人幸福紧密相连的国度,给出了一套“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的答案。
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苏格拉底之名)在从大(城邦)到小(个人)的关系中探讨出一套关于“幸福”的哲学中,始终都秉持着一个原则,就是“和谐”。
以下,我将详细论述“和谐”是如何贯穿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幸福观,在此基础下,柏拉图又是如何实现其涉及的理想国度。
一.“一个正义的灵魂和一个正义的人就会生活得好,而不正义的人就会生活的悲惨”——《理想国》《理想国》说,人的灵魂有三部分组成:欲望、理智、激情。
欲望,是人的自然需要,就是本能;理智,是人用思考来控制欲望的力量;而激情就比较复杂,通俗一点就是“墙头草,两边倒”。
而柏拉图(苏格拉底)所言的“正义的灵魂”,指的应该是理智协同激情,共同对欲望进行有力的制约。
柏拉图《理想国》思想的思考与启示
柏拉图《理想国》思想的思考与启示第一篇:柏拉图《理想国》思想的思考与启示柏拉图《理想国》思想的思考与启示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
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
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
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不仅有着他对理想国的阐述,也包含着一种朴素的辨证主义观点和应变的思想,他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给出正义的定义,也暗示着人们,这里没有什么正确的定义,还需要继续的探索研究,只不过他的想法是让人们去利用这个探索研究构造他那柏拉图似的理想国。
《理想国》讨论的主题是正义问题,首先讨论国家的正义。
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4种德性。
国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个国家的知识,只有少数人才具有这样的智慧;国家的勇敢属于保卫它的卫士;国家的自制是一种和谐,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能够和谐一致,这个国家就达到了自制。
若一个国家有了这三种德性,也就有了正义。
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不过那种对任何事情都好奇的人还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只有热忱于寻找真理的人才是哲学家,这就涉及到了真理问题。
柏拉图把世界划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那些只爱好具体事物如美的声调或形象的人只有意见而无知识,只有那些认识美自身即美的理念,而且将其与具体事物区分开,而不互相混淆的人才是有知识的人。
柏拉图通过“太阳”的比喻说明,正如太阳是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的原因,善乃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
浅析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基于《理想国》的理性思考
浅析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基于《理想国》的理性思考摘要《理想国》对国民的基本政治素质提出了要求,正义、善良、诚实、勇敢和奉献,并且大胆勾勒了衣服国民和谐繁荣幸福的理想国生活图,表达了柏拉图希望国家繁盛、人民友爱的美好愿景。
虽然是理想主义乌托邦,但是其政治思想对现代国家政治具有积极参考意义。
本文就在充分研究《理想国》的基础上,对柏拉图的政治思想进行了简单研究探讨。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政治思想一、柏拉图《理想国》相关介绍柏拉图生活在经济繁荣、生活安定、政治文明的和平社会和战火纷飞、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战乱社会的交替阶段。
柏拉图从四岁就经历了家族从社会上层的贵族生活因为战争没落,从而生活在社会底层,从此柏拉图生活潦倒、苦不堪言。
他亲身经历了提洛同盟(雅典)和伯罗奔尼撒联盟(斯巴达)之间的战乱之灾,遭受了罪恶战争带来的迫害。
成年后又亲眼目睹爱师苏格拉底让人悲痛和愤恨而值得深思的一位大师的人生悲剧。
深受其害的柏拉图经常关注社会现实和国计民生问题,并积极寻找社会弊病,并试图探索解决办法。
在对雅典城衰败毁灭的研究基础上,他结合社会现实,再次研究老师苏格拉底的深刻思想,领悟其“德性”伦理道德观的高级内涵,治理国家的先进观念和促进社会繁荣和谐发展的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柏拉图研究了80年伯罗奔尼萨战争的根源和导火索,并进行了深刻探索,最后得出结论:这产非正义的战争是因外敌野蛮侵略和雅典城帮内部矛盾和民众之间的不团结引起和加剧的,城内人民内部的矛盾是战败的决定性原因,也是导致曾经辉煌登峰造极的雅典最终没落的重要原因。
为了避免老师苏格拉底的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蹈覆辙,但是又必须担负起促进人类社会繁荣富强和国家兴盛强大的历史使命,柏拉图独辟蹊径,和老师苏格拉底锋芒毕露针砭时弊,言辞犀利过于强硬的作风反其道而行,采用外柔内刚的柔性文学进行法抗。
他把自己关于社会、教育和整治的思想融会贯通以优美流畅富有哲理的散文对话形式写成了一本书---《理想国》。
浅析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
浅析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摘要】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对幸福观有着不同的看法。
柏拉图学派认为幸福在于追求理想之国,注重灵魂的升华;亚里士多德学派认为幸福在于实现人类最高目的,即理性实践;伊壁鸠鲁学派强调快乐是幸福的根本,追求简朴和快乐;斯多亚学派认为通过理性的控制可以达到幸福;皮里亚尔学派则关注通过感知和经验获得幸福。
不同哲学流派对幸福观的贡献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视角和实践方法,使人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幸福的本质。
现代社会可以借鉴古希腊哲学幸福观,既强调心灵的提升和理性的实践,又重视简朴生活和快乐体验,从而实现更加多元化的幸福追求。
【关键词】关键词:古希腊晚期哲学、幸福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斯多亚、皮里亚尔、现代社会、哲学流派。
1. 引言1.1 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在古希腊哲学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哲学流派对于幸福的定义和追求方式各有不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幸福的多元理解和探讨。
在这些哲学流派中,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以及皮里亚尔学派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幸福观。
柏拉图学派强调理性的追求和理念的境界,认为真正的幸福源自于理性和智慧的提升,通过追求真理和美的境界来达到心灵的和谐和幸福感。
亚里士多德学派则注重于实践和行为的重要性,认为幸福是一种由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所构成的生活方式,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和追求德行,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伊壁鸠鲁学派强调快乐和身心的平衡,认为幸福源自于克制欲望和快乐的追求,通过简朴的生活和自律来获得内心的平和和快乐感。
斯多亚学派则将幸福视为一种内心的平和和达到自我解脱的境界,通过清醒和超脱世俗的态度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感。
皮里亚尔学派则强调实践和实用主义的重要性,认为幸福是一种由真实而实用的智慧所构成的,通过追求真实和实用的智慧来获得幸福的生活。
这些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的幸福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社会对于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于幸福的多元思考和启示。
浅析柏拉图的幸福观
浅析柏拉图的幸福观•相关推荐浅析柏拉图的幸福观柏拉图(约前427年一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析学家,也是西方析学史上最伟大的析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二十岁时就跟随苏格拉底学习,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对统治者失去信心。
于四十岁时建立了自己的学院,并成为了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柏拉图一生热爱祖国,热爱析学,将毕生的心血用来研究析学并将其融入政治,达到了析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析学上而目_在文学上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幸福的内涵柏拉图认为幸福是可以赋予人的终极完美。
阿尔法拉比在《获得幸福》中把人类事情分为四种:理论的美德、审慎的美德、德性和实践的技艺。
柏拉图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四种能够让人羡慕的事情,结果表明:这些事情之所以让人羡慕就在于它们构成了人的完美性。
接着他又研究了人的完美是否仅仅在于有显赫的祖先和血统;或者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以及许多朋友;或者是他富有四海,受到颂扬和赞美;抑或是在于他统治着一群人,他的命令在这群人中通行无阻。
为了谋取幸福,人是否具有以上的一些或者全部就够了呢?为此,他又经过深入研究后指出,那些事情本身不是幸福的,当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感到幸福就认为这些事情等同于幸福,这其实是假象。
人们要想得到幸福,这些事情只是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其他的一些东西来填充。
二、幸福的获得柏拉图在认真研究了幸福的内涵后,指出幸福是与德性的内涵相一致的,它们都赋予人的完美性。
这种德性是一种知识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某种实实在在的东西。
柏拉图在经过深入探究之后,为我们指明了获得幸福的途径。
(一)幸福的人是有德性的人苏格拉底提出德性论,柏拉图继承了并指出德性就是幸福。
他强调人要过理性的生活,只有知识和智慧才能使人幸福,所以人们要用理智战胜情欲的控制。
因为人的感官快乐是暂时的,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日的就是从情欲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只有最高的理念即善才是永恒的。
浅谈柏拉图的“理想国”
浅谈柏拉图的“理想国”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苏格拉底在雷埃夫斯港一个朋友家里,与一帮青年的辩论记录。
该书采用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但实际上是柏拉图借用老师苏格拉底的名义在表达自己政治、哲学上的观点。
论国家兴亡之原理,抒哲学家之情怀。
在这本书里,柏拉图论述了正义、教育、哲学王等一系列问题,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而本文主要谈谈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为我们描述的理想的国度。
柏拉图分析了五种国家政体,但只有一种不是陷在深深的罪恶之中的,那就是他的理想国,而其余的政体在本质上皆沉迷于罪恶之中。
关键词:柏拉图政体理想国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
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3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种品性。
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
3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
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
治国者和武士没有私产和家庭,因为私产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
劳动者也绝不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
理想国还很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与品德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
柏拉图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就把所有10岁以上的人遣送出国,因为他们已受到旧文化的熏染,难以改变。
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音乐、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
教育内容要经严格选择,荷马、赫西俄德的史诗以及悲剧诗人们的作品,一律不准传入国境,因为它们会毒害青年的心灵。
柏拉图自称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其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
柏拉图对斯巴达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和僭主政体四种制度的批判:(1)斯巴达政体下的人们尚武、自信但缺少文化,这种人对待奴隶的态度是苛刻的,不像受过教育的人那样,只是保持优越感。
浅析柏拉图的《理想国》有感
浅析柏拉图的《理想国》有感随着环境的破坏,大气的污染,社会的冗杂,当今社会越来越多潜在的事情逐渐爆发,如汶川地震,北京暴雨,北方雪灾,虐童事件,贪污犯罪等现象,渐渐打破了我们对追求更稳定,更和谐,更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慢慢曲解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重建大家心目中的理想国。
每每提及柏拉图,大家脑海里显现的一定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和他的著作《理想国》。
要说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大家所向往的唯美爱恋,那么理想国就是大家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想要更深刻的了解柏拉图的《理想国》,大家先跟着我去了解一下柏拉图的时代背景,走进柏拉图的内心世界。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柏拉图一生写了36部书,主要涉猎政治,教育和道德问题,起最著名的著作是《理想国》。
《理想国》的开头是以苏格拉底和波勒马霍斯的对话逐渐深入并展开的,沿着《理想国》的足迹,我们将在本书中领略柏拉图那耀眼的哲学思想的光辉,感受两千多年前文明之邦——古希腊文化的无穷魅力。
从广义的角度剖析,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
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
而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者三个阶级组成。
我们对哲学王思想的理解等同于国家的立法统治者,即当今社会的政治家。
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充满智慧的!作为国家的护卫军,应该为国家或城邦尽职尽责,守卫国家。
他们应当是果断勇敢的,用无私的心为这个国家的民众服务。
“国家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自己自足的”,“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对教育的实施和其他行为中, 柏拉图在 《理 想国》 中强调了对 “善” 这种理念的向往和追求。 这是因为在柏拉图看来, “善” 的理念与幸福的获 得有着密切的关系。
“理念” 指作为现实世界根源的永恒不变的、 独立存在的非物质的实体。 而关于 “善”, 在 《理 想国》 中是指 “至善”, 即最高的善、 普遍的善, 是人生追求的根本目的。 在作者看来, “善的理念 是最大的知识问题, 关于正义等等的知识只有从它 演绎出来的才是有用的和有益的”。 如 [2]260 果说追求 知识、 理智的快乐是最真的快乐, 那么, 善的理念 是追求幸福的根本。 由此可见, 把握善的理念对我 们追求正义、 幸福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基
对于缺乏内心和谐而导致的 “不幸福” 状态, 《理想国》 中也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柏拉图认为, 僭主式个人由于 “心灵充满了大量的奴役、 不自 由, 他的最优秀最理性的部分受着奴役; 而一小部 分, 即那个最恶的和最狂暴的部分则扮演着暴君的 角色。” 而 [2]361 这就导致了其 陷于“不幸福”的状态。
为获得正义, 即行为和举止的确切和完美的合 宜性, 柏拉图由心灵的正义来推导行为的正义, 由 心灵的节制来引出行为上的节制。 “人性好像铸成 的许多很小的钱币, 它们不可能成功地模仿很多东 西, 也不可能做许多事情本身”, 因此, 柏拉图认 为, “我们的人既非兼才, 亦非多才, 每个人只能 做一件事情。” 这种行为上的节制的思想内涵了幸 福的简约性原则, 如其在书中所说的在混合的多样 性体裁中选择单纯善的模仿者的体裁, 不被过多的 音调、 欲望而扰乱心灵。 由此可见, 柏拉图正确地 把握了幸福的简约性和获取幸福必须遵循的简单原 则 (大卫·施沃伦, 2001)。
2008 年 11 月 第 28 卷 第 6 期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Nov.,2008 Vol.28 No.6
柏拉图 《理想国》 的幸福思想探析
陈湘舸, 陈文蓁
(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28)
摘 要: 柏拉图在 《理想国》 中对什么是幸福、 幸福的本质与原则, 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于 “每一个灵魂都追求善, 都把它作为自己全部行 动 的 目 标 ” 的 [2]261 重 要 性 , 柏 拉 图 以 比 喻 的 方 法 对 “什么是善” 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以使人们对 “善 的理念” 有正确的认识。 书中以太阳为喻, 认为人 的眼睛有视觉能力, 具有眼睛的人也企图利用这一 视觉能力, 但是, 虽然有颜色存在, 如果没有 “光” 的这种东西存在的话, 人的视觉就会什么都 看不见。 因此, “光” 给了 “视觉能力” 以能力, 给了 “颜色” 以真。 而 “善的理念” 也如此, 它给 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 给与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 力。 这 [2]267 也是 “善的理念” 的定义所在。 如果没有 光或是光很暗, 那么人所看到的东西便会模糊不 清; 同样, 倘若没有 “善的理念”, 那么, 人们便 不能辨别知识的真假, 不能确定真理是否存在而迷 茫。 所以, 善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 , [2]267 它代表了 世界运动的向量, 即人类社会应该向之发展的理念 和方向。
而使认识受到了局限, “和痛苦对比的快乐, 以及 和快乐对比的痛苦都是平静, 不是真实的快乐和痛 苦, 而只是似乎快乐或痛苦。 这些快乐的影像和真 正的快乐毫无关系, 都只是一种欺骗”。 在现实生 活中, 当人们遭遇到痛苦时, 他们就会认为痛苦是 真实的, 如果从痛苦转变到中间状态就能带来满足 和快乐。 事实上, 因为没有经验过或认识到真正的 快乐, 所以错误地对比了痛苦和无痛苦, 在生活中 将中间状态作为目标, 在比较中由于没有一个真实 和永恒的价值标准而处于不幸福的状态。
一、 柏拉图对幸福观念的创造性理解
幸福是人们心灵处于和谐状态时的一种积极感 受 (陈湘舸、 王艺, 2007)。 个人心灵的和谐正是 《理想国》 对幸福的重点描述之所在。 柏拉图在 《理想国》 中将人的心灵分为欲望、 激情和理智三 部分。 欲望用以感觉, 理智用以思考推理, 激情有 时作为欲望之外的一种东西与欲望发生冲突而成为 理智的盟友, “正义” 就是理智对欲望和激情的良 好控制, 如其书中所说的, “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 较好的部分和较坏的部分, 而所谓 ‘自己的主人’ 就 是 说 较 坏 的 部 分 受 较 好 的 部 分 控 制 ” 。 [2]150对 于 “正义” 的定义, 亚当·斯密结合 《理想国》 考查了 希腊语中表示正义的这个词的不同含义。 它的一种 意义是, 当我们没有给予旁人任何实际伤害, 不直 接伤害他的人身、 财产或名誉时, 可以说对他采取 的态度是正义的; 第二种意义是同一些人所说的广
幸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和约 翰·穆勒等哲学家都这样认为。 [1]但是, 人们虽然向 往幸福, 对幸福孜孜以求, 可是幸福是什么, 它应 该如何获得, 这些问题却让人们困惑难解。 而早在 两千多年前, 柏拉图在 《理想国》 中就以强烈的前 瞻意识深刻地预见到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 出了人们要追求社会的正义和幸福的观点, 并对幸 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因此, 我们研究和总结 《理想国》 一书的幸福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刻领悟柏拉图关于幸福的思想, 有助于我们正确 把握幸福的理念, 应对幸福悖论, 消除幸福危机。
《理想国》 将从A上升到B的快乐理解为食物等 保证身体需要的一类事物带给人的快乐, 把从B上 升到C的快乐理解为追求真实意见、 知识、 理性和 一切美德的东西所带来的快乐。 前者是物质性快 乐, 或者说物质性幸福, 而后者则是精神性快乐, 或者说精神性幸福。 比较这两类快乐, 柏拉图认 为, “保证身体需要的那一类事物是不如保证心灵 需要的那一类事物真实和实在的”; “受到充实的 东西和用以充实的东西愈是实在, 我们所感到的快 乐也就愈是真实”。 没 [2]375 有智慧和美德经验的人一 直在中下两级之间往返, 而不再向上攀登, 没有到 达真正的更高一级境界, 所以注定了他们的快乐只 是真正快乐的影子。 而通过教育和学习提升他们的 认知, 使爱利和爱胜的欲望遵循知识和推理的引 导, 那么就能认识到从B上升到C的快乐, 从而追 求 真 正 的 快 乐— ——幸 福 。 这 样 的 快 乐 也 可 以 视 为 “必然性快乐”。 因 [2]368 此, 通过对快乐和幸福层次的 探讨, 柏拉图论证了教育、 学习给人带来幸福的 作用。
收稿日期 : 2008-08-28 作 者 简 介 : 陈湘舸 (1948-), 男, 湖南邵阳人,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 受着物的奴役, 作为 整体的心灵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充满混乱和悔 恨, “透过欲望的众多你就可以看到他的真正贫 穷” , [2]365 因而, 不幸福的人首先在内心已经混乱 失衡, 失去了正义, 从而也失去了幸福。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理想国》 对幸福 的理解首先是内心的和谐, “作为整体的心灵遵循 其爱智部分的引导, 内部没有纷争, 那么, 每个部 分就会是正义的, 在其他各方面起自己作用的同 时, 享受着它自己特有的快乐”。 [2]377
在将幸福定义为内心和谐的基础上, 柏拉图进 一步指出了追求真实的知识、 智慧所给人带来的快 乐与幸福, 认为 “灵魂中那个我们用以学习的部分 的快乐是最真实的快乐”。 所 [2]370 以, 学习、 知识带 来的理智的快乐是真正的幸福, 欲望带来的快乐只 是快乐的一种影像, 不持久且虚幻, 转瞬即逝。 希 腊语教授阿姆斯特朗曾经说过, 希腊人所说的“幸 福”(eadaimonia)的人是不仅感到幸福, 而且可以说 他一生各方面都很顺、 很圆满。 由此可见, 幸福具 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而学习、 知识所带来的理智 的快乐, 使人接近真, 受真所引导, 是 “真” 本身 所固有的快乐, 因而也是长期的、 可持续的。 在对 “真实的知识” 的论述中, 柏拉图强调了对 “善” 的理念的追求和把握, 认为 “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 识问题”; “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得到它们的可知 性, 而且从善得到它们自己的存在和实在”。 因 [2]267 此, 追求知识、 真理、 善, 我们才能到达幸福的彼 岸。 由此可见, 真、 善、 美是幸福的本质属性。 (陈湘舸、 王艺, 2007)
二、 教育是获得幸福的通途
在对 “正义如何达到” 问题的解读时, 《理想 国》 的作者探讨了个人与社会达到幸福的路径, 而 其主要路径就是教育。 该书中作者关于通过教育来 达到幸福的思想在第七卷的 “洞穴理论” 中得到了 凸显。
“洞穴理论”, 即 “被捆绑的囚徒” 的实验, 柏 拉图把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作了 比较, 从而论述了教育通过提高人的认知给人带来 正义和幸福的力量。 对于洞穴囚室里被捆绑在一起 的囚徒而言, 他们的头颈和腿脚都绑着, 不能走动 也不能转头, 只能向前看着洞穴的后壁。 他们断定 看到火光投射到他对面洞壁上的阴影就是事物本 身, 而没有什么别的存在。 这好比未受过教育的
义的正义相一致, 存于合宜的仁慈之中; 第三种意 义上的正义的含义是指行为和举止的确切和完美的 合宜性, 并认为柏拉图是在这最后一种意义上来运 用他称作正义的这个词的。 [3]正是亚当·斯密的这种 “合宜性” 促成了个人和社会的幸福。 而亚当·斯 密所说的 “合宜性” 在 《理想国》 中体现为欲望受 理智的控制, 使激情部分不忘理智所教给的关于 “什么是应当惧怕, 什么不应当惧怕” 的信条而成 就勇敢的品质, 使欲望不反叛理智, 从而三部分友 好和谐, 在理智的领导下, 成为节制、 正义从而幸 福的人。
关于提高认知及行动能力从而提升幸福感的理 论在 《理想国》 的第九卷中也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C
B
A
图1 痛苦状态向快乐状态的转化 柏拉图将自然分为上、 中、 下三级, 他在这个 理论前提与模式下探讨认知、 经验与幸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