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垂直地带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垂直地带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垂直地带性》知识点总结一、垂直地带性的影响因素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每上升1千米气温下降6℃,这与纬度水平变化每相差1个纬度(约110)气温相差1℃相比,要大600倍左右,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巨大变化。
但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复杂:在湿润的迎风坡,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多,过了一定限度(即最大降水带),降水出现减少的趋势;在背风坡由于焚风作用,降水量由下向上递增甚微,且同一高度背风坡降水往往低于迎风坡。
如阿尔卑斯山的最大降水带是海拔2000左右;我国东北的长白山从山麓(海拔500左右)到山顶(海拔2749)降水一直增加;而珠穆朗玛峰的南坡,从山麓到山顶降水一直递减。
在山地,最大降水带出现的高度与气候的干湿度有关,一般是气候越湿润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低,相反,越干旱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高。
(方精云等,2004年)二、垂直带谱的几条重要的界限垂直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
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座落的具体地点,以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由于沿海向内陆湿润状况的变化,沿海气候湿润地区的山地形成森林型海洋性垂直地带谱,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地区的山地则产生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
一般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加,带谱的性质由湿润趋向干旱,带谱的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同类型垂直分带的分布高度则有上升的趋势。
一个完整的垂直带谱有几条重要的界限(或带):1. 基带指垂直带普的起始带,基带一般与所处的水平地带一致,决定了整个垂直带普的`性质。
森林上限是垂直带普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这条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木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在海洋性条件下有的可发育成高山苔原带。
[全]高中地理(垂直地带性,海拔,植被)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垂直地带性,海拔,植被)考点详解
知识点
1、3种地带性
地球上的各个地理要素,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生长在不同地区的植被也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为纬度地带性(高低纬)、经度地带性(海陆)和垂直地带性(海拔)。
2、垂直地带性
图1 垂直地带性
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同一座山峰不同的海拔高度、不同的坡向,所接受的热量和水汽不同(低海拔、迎风坡的热量和水汽更足),因此植被也存在着差异。
一般来说,山脚的植被与当地植被一致,从山脚向山顶,植被逐渐稀疏。
植被类型的变化趋势,和从当地向高纬地区的植被变化趋势类似。
例题
图2 例题
答案:1、B
解析:(1)读横坐标的含义。
从左往右,依次为荒漠带、草原带、草甸带(或者林带),因此横坐标代表了水分的差异,从原点开始向右,水分逐渐增多。
(2)读纵坐标的含义。
从下往上,依次为高山、山地、温带,因此纵坐标代表了海拔(温度、热量)的差异,从原点向上,海拔逐渐降低。
(3)做题。
R的下面都是草原带,R的左右都是温带,因此R为温带草原带,选B。
答案:2、A
解析:OF为纵坐标方向,从下向上海拔逐渐降低,温度和热量逐渐增加,因此选择A。
总结
图3 植被分异规律
植被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的分布,其实与从当地到高纬的分布类似。
因此记住上面这幅纬度地带性图,在考试时可以根据当地气候带,和山地的高度,大致推断出该高度的植被。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如土壤的厚度、质地、酸 碱度等。
04
垂直地带性的生态与环境 影响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增加
垂直地带性导致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从而增加了生物多 样性。
生态适应性
垂直地带性使得不同高度的生物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从而 形成
• 垂直地带性的基本概念 • 垂直地带性的表现 • 垂直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 垂直地带性的生态与环境影响 • 垂直地带性的应用与实践 • 总结与展望
01
垂直地带性的基本概念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在垂直 方向上的分异规律,表现为不同海拔 高度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 的差异。
研究方法的展望
高技术手段的应用
随着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将更加依赖 于这些技术手段,以实现更快速、准确的数据获取和分析。
综合研究方法的探索
未来研究应探索更多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以更全面地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地带性规律。
跨学科合作
加强跨学科合作,如生态学、地质学、气象学等,以更深入地探究自 然地理环境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
农业可持续性
垂直地带性可能导致农业的可持续性问题,如过 度开发和不当利用可能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 。
05
垂直地带性的应用与实践
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山地特有的动植物种群, 维护生态平衡。
恢复退化生态系统
采取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退化的山地生 态系统,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03
垂直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高一地理垂直方向知识点
高一地理垂直方向知识点地理学中的垂直方向指的是地壳、大气和海洋等自然界中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它在地球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垂直方向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大气垂直结构、海洋垂直结构以及地壳垂直结构等内容。
一、大气垂直结构1. 大气的组成大气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包围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和微量气体等组成。
垂直方向上,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等不同区域。
2. 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上下运动最为频繁的大气层,高度约为0-10公里。
在对流层中,温度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大气压力也随之下降。
3. 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高度约为10-50公里。
平流层中的气流水平流动,温度逐渐上升,气压开始稳定。
4. 中间层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为50-85公里。
中间层中的气压较低,温度开始逐渐下降。
5. 热层热层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其高度约为85-600公里。
在这个层次中,温度逐渐升高,但气压非常低。
6. 外层外层是大气层中延伸到大约10000公里的区域,其中包括磁层和电层等。
这个区域的气体密度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二、海洋垂直结构1. 海洋的分层结构海洋的垂直结构主要由表层、增温层、交温层、混合层和底层等不同区域组成。
2. 表层表层是海洋中最靠近海面的一层水体,受到太阳辐射的热量较多,温度较高。
这一层的水体对光线透明,富含氧气。
3. 增温层增温层是表层之下的一层,其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直到最低点。
这一层夹杂着温度较高的水体和温度较低的水体,类似于对流层的结构。
4. 交温层交温层是海洋中光线透明度下降的区域,深度约为200-1000米。
在这一层,水体的温度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5. 混合层混合层是海洋中最深的一层,温度和盐度基本保持均一。
混合层的深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如风力、地球自转和海水密度等。
6. 底层底层是海洋中离海床最近的一层,温度非常低。
垂直地带性
7“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 B A.差异性 B.整体性 C.综合性 D.区域性 8.我国缺少而南美洲有的陆地自然带是 ( ) A A.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冰原带、苔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混交林带 D.热带季雨林带、温带荒漠带 9.下述的地理环境中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的 是 (D ) A.青藏高原的高山植物区 B.加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C.秦淮以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澳大利亚自东向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带的半 环状分布
高山草甸带 落叶阔叶林带 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疏林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基带
纬度地带性
通过观察山地由基带到山顶垂直带谱变化和 从赤道到两极自然带变化。
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与 山体基带所在纬度(该地)向极地(较高纬度) 地区出现的水平地带性变化规律相似
结论 :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自然带分 布越复杂,垂直带谱越完整.
南半球无苔原带和 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
荒漠中的绿洲、四 水分条件变化、 川盆地的紫色土 岩性改变 南美巴塔哥尼亚荒 漠 美洲西部各自然带 沿海岸狭长延伸 地形起伏 地形
亚欧大陆亚寒带针 叶林带,大陆西岸 分布纬度高,大陆 东岸分布纬度低
洋流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关系
1、非地带性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 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的 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高考地理常考的垂直地带性问题
高考地理常考的垂直地带性问题垂直地带性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垂直地带性的基本规律,很简单,就8条,常握这8条,所有的相关题目都可以拿下了。
闲言碎语不要讲,直奔主题里格啷1.概念定律:垂直地带性是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规律,自然带随高度更替,沿高度延伸。
如下图,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变化,基本沿等高线延伸。
2.因素定律:纬度地带性的基础因素是热量,经度地带性的基础因素是水分,而垂直地带性的这种带谱变化影响因素是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热量随高度变化好理解,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降水随高度变化略微麻烦些,如果山足够高,降水是随高度先递增后递减的。
先递增的原因是随高度增加温度降低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后递减的原因是前面把空气里的水汽都挤出来了,即使再降温,里面的水汽也不多了。
放到邯郸来说,如果是摩天岭这座相对高度1800米的山,降水应该是这样先增后减的,如果是鸡毛山这样10来米的山,那可能就增都不增,更别提后面的降了。
正是因为热量和水分随高度都在发生变化,也就引起了自然带的变化。
如下题: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4.就相同海拔高度来说,该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A.大致相等 B.北坡较多C.南坡较多 D.难以判断5.该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A.南坡3500米B.南坡2000米C.北坡3500米D.北坡2000米6.该山地所属山脉可能是A.南岭 B.秦岭C.阴山山脉 D.天山山脉答案是BDD,不再解析,放张图帮助大家理解下。
上面这个题是天山哦,天山是最经常被考的一座山,所以一定要记住天山的自然带的分布图,下图就是: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北坡2000米左右降水多对天山自然带的影响,在这个位置突然出现了一个山地针叶林带,林带的上下前后都是草原。
降水多少的主要影响就是这样,降水多,长树;少,长灌木;再少,长草;再再少,草也不长了,成了荒漠。
影响水分的因素除了降水,还有蒸发,降水多,水分充足,蒸发弱,也可以水分充足一些,尤其是降水少的地区,蒸发对水分的影响更大。
[全]高中地理(断块山、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断块山、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考点详解•断块山断块山,由断裂作用形成,边缘陡峭,与相邻平地没有过渡地带。
断裂作用,主要形成了两种地貌:①相对上升的为“地垒”,常常发育为断块山,例如华山、泰山和庐山;②相对下降的为“地堑”,常常发育为长长的盆地,例如山西的晋中盆地。
图1 地垒与地堑示意图例题下图是我国某旅游名山景观的照片,位于亚热带地区,山顶海拔3099米,属于山地针叶林带。
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A. 断裂上升B. 褶皱弯曲C. 冰川堆积D. 风力侵蚀2、在山顶,游客可以欣赏到的景观是()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C. 层层梯田叠交错,犹如海上泛碧波D. 春蚕作茧桑园绿,睡起日斜闻竹鸡答案:A、B精讲精析:(1)分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貌顶部平坦,四周很陡峭(接近垂直),因此很可能是断块山;②断块山是由于断裂作用形成,相对上升的一部分,形成断块山,因此选项A正确(该山为峨眉山)。
(2)分析该地的景观。
①虽然该地位于亚热带地区,但由于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该地海拔3099米,因此气温比0米的地区低18℃左右;②由题干可知,山顶的植被为针叶林,因此进一步确定,山顶的温度较低;③在日出之前,是一天温度最低的时候,所以早上,游客可能会看到积雪;④该地海拔较高,空气较为稀薄,因此晴天时可以看日出,选项B正确;⑤该地为针叶林带,因此桃花、梯田、桑树都不适宜该地的气候。
总结•山地的垂直地带性本节例题的难度较小,解题思路为:①根据地貌形态,分析产生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断裂上升);②根据该地的海拔、植被,分析该地山顶的气温(较低),进而确定山顶的景观。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0.6℃/100m),分布的植被类型也会发生变化。
山地垂直地带性的植被分布,主要有3个规律:①基带。
山麓地区分布的植被(基带),与当地的植被分布一致;②山脚-山顶。
【学法指导】专题--地带性分异规律最全总结
【学法指导】专题--地带性分异规律最全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是高考频率比较高的知识点之一......正如上图中的知识框架所示,分异规律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但从近几年高考考查角度来看:综合性很强,尺度越来越小。
考查方向1: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来看,非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
考查方向2:垂直地带比水平地带性综合性更强,考查频率高。
垂直地带性主要规律总结一、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成因二、垂直地带性分异主要规律1、相似规律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
应用:以带谱推断某处自然带类型依据带谱与当地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一致规律,可推断某一自然带名称。
2、基带规律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见下图)应用:以基带判定温度带、气候类型可依据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基带自然带确定该地温度带、气候类型,进而判断该山地所属位置,甚至山体名称。
如基带为常绿阔叶林,说明位于亚热带地区。
3、带谱数量规律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4、高度规律(含林线高度)影响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分布海拔高,纬度高,分布海拔低;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③降水:温带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高,迎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如下图)。
应用: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差异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5、坡向规律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应用1: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
由此也可判断南北半球。
如下图甲所示。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图乙所示。
高一地理垂直地带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垂直地带性》知识点总结一、垂直地带性的影响因素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每上升1千米气温下降6℃,这与纬度水平变化每相差1个纬度气温相差1℃相比,要大600倍左右,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巨大变化。
但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复杂:在湿润的迎风坡,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多,过了一定限度,降水出现减少的趋势;在背风坡由于焚风作用,降水量由下向上递增甚微,且同一高度背风坡降水往往低于迎风坡。
如阿尔卑斯山的最大降水带是海拔XXm 左右;我国东北的长白山从山麓到山顶降水一直增加;而珠穆朗玛峰的南坡,从山麓到山顶降水一直递减。
在山地,最大降水带出现的高度与气候的干湿度有关,一般是气候越湿润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低,相反,越干旱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高。
二、垂直带谱的几条重要的界限垂直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
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座落的具体地点,以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由于沿海向内陆湿润状况的变化,沿海气候湿润地区的山地形成森林型海洋性垂直地带谱,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地区的山地则产生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
一般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加,带谱的性质由湿润趋向干旱,带谱的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同类型垂直分带的分布高度则有上升的趋势。
一个完整的垂直带谱有几条重要的界限:1.基带指垂直带普的起始带,基带一般与所处的水平地带一致,决定了整个垂直带普的性质。
森林上限是垂直带普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这条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木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在海洋性条件下有的可发育成高山苔原带。
树线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锐,其高度取决于气温、降水,强风的影响也很显著。
【高考专题】高考常考的自然地理的垂直地带性问题
【高考专题】高考常考的自然地理的垂直地带性问题1.概念定律:垂直地带性是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规律,自然带随高度更替,沿高度延伸。
如下图,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变化,基本沿等高线延伸。
2.因素定律:纬度地带性的基础因素是热量,经度地带性的基础因素是水分,而垂直地带性的这种带谱变化影响因素是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热量随高度变化好理解,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降水随高度变化略微麻烦些,如果山足够高,降水是随高度先递增后递减的。
先递增的原因是随高度增加温度降低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后递减的原因是前面把空气里的水汽都挤出来了,即使再降温,里面的水汽也不多了。
放到邯郸来说,如果是摩天岭这座相对高度1800米的山,降水应该是这样先增后减的,如果是鸡毛山这样10来米的山,那可能就增都不增,更别提后面的降了。
正是因为热量和水分随高度都在发生变化,也就引起了自然带的变化。
如下题: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4.就相同海拔高度来说,该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A.大致相等B.北坡较多C.南坡较多D.难以判断5.该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A.南坡3500米B.南坡2000米C.北坡3500米D.北坡2000米6.该山地所属山脉可能是A.南岭 B.秦岭C.阴山山脉D.天山山脉答案是BDD,不再解析,放张图帮助大家理解下上面这个题是天山哦,天山是最经常被考的一座山,所以一定要记住天山的自然带的分布图,下图就是: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北坡2000米左右降水多对天山自然带的影响,在这个位置突然出现了一个山地针叶林带,林带的上下前后都是草原。
降水多少的主要影响就是这样,降水多,长树;少,长灌木;再少,长草;再再少,草也不长了,成了荒漠。
影响水分的因素除了降水,还有蒸发,降水多,水分充足,蒸发弱,也可以水分充足一些,尤其是降水少的地区,蒸发对水分的影响更大。
我国北方的山地北坡受太阳照射少,蒸发弱,水分条件更好,如下面这道高考题。
第三节垂直地带性
(一)山地位置
• 1.纬度位置 • 2.海陆位置 • 3.山麓位置
1.纬度位置
• 不同纬度位置具有不同的垂直地带谱类 型。
• 垂直地带谱的热力性质是与山地所处的 纬向自然带热力性质相一致的,并有相 应的结构特征。
• 纬度越低垂直带越复杂.
2.海陆位置
• 山地的距海度(指距水汽源地的远近)不同, 垂直地带谱的性质和结构也有区别。
• 地处海洋性水平自然带的山地产生海洋性森林 型垂直地带谱(图6.2A),而大陆内部产生大 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图6.2B)。
• 般地,随着距海度增加,带谱的性质由湿润趋 向干旱,带谱的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同类型 垂直分带的分布高度则有上升的趋势。
6.2
3.山麓位置
• 山麓的海拔高度,决定了山地水热组合 的初始状况,也即决定了基带的性质。
第三节 垂直地带性
• 一、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 二、垂直地带谱 • 三、影响垂直地带谱的基本因素 • 四、垂直地带的特征 • 五、垂直地带性与水平地带性的相互关
系
一、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 (一)定义 • (二)形成条件和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 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 替的规律。
4.局部地形
• 山地的局部地形(如山间盆地、沟谷地 等)可以改变垂直地带谱的结构,引起 带序倒置或界线混乱等现象。这属于山 地内部的地方性分异。
王建 长白山北坡的垂直气候带和自然带
高耸庞大的山地对气 候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 高大的山地阻碍了气流的运 动,成为气流运动的屏障, 出现一山之隔气候迥异的情 况,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山 地周围地区气候的纬度地带 性;另一方面,高大山体本 身在不同高度上,气温和降 水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水 热特征,导致山地气候呈垂 直方向的变化,即气候的垂 直带性,形成特殊的气候类 型-高山气候。
高中地理垂直自然带知识点
高中地理垂直自然带知识点
一、垂直自然带的概念
垂直自然带是指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自然景观依次出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二、垂直自然带的成因
1. 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每升高1000 米,气温下降约6℃。
2. 降水也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超过一定高度后降水又会逐渐减少。
3. 不同海拔高度的水热组合状况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
三、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1. 基带: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山体所在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2.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变化。
3. 同一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不同,一般阳坡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较高。
4. 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
-气温:气温越高,雪线越高。
-降水:降水越多,雪线越低。
-坡度:坡度越大,雪线越高。
四、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1. 通过基带确定山体所处的热量带。
2. 分析自然带的数量,判断山体的相对高度和纬度位置。
一般来说,自然带数量越多,山体相对高度越大,纬度位置越低。
3. 比较阳坡和阴坡自然带的分布差异,确定山体的坡向。
4. 观察雪线的位置,分析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五、垂直自然带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 垂直自然带的资源丰富,为人类提供了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
2. 山区的垂直自然带差异为发展立体农业提供了条件。
3. 垂直自然带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人类活动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
[全]高中地理(垂直地带性、可持续发展、地形雨)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垂直地带性、可持续发展、地形雨)考点详解•1、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因此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0.6℃/100m),分布的植被类型也会发生变化。
山地垂直地带性的植被分布,主要有3个规律:①基带。
山麓地区分布的植被(基带),与当地的植被分布一致;②山脚-山顶。
从山脚至山顶,气温越来越低,植被越来越稀疏;③迎风坡、阳坡。
迎风坡和阳坡的光照、水汽更加充足,因此同样的海拔时,植被比背风坡和阴坡更加茂盛,即植被带的分布更低。
如果山脉相对海拔足够高,那么在山脉的迎风坡的山腰处,往往降水较多,植被比山麓和山顶更茂盛,即山麓-山腰-山顶的植被呈现出:稀疏-茂盛-稀疏。
图1 山地的垂直地带性•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人均资源量越来越少,同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3个基本原则是:①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②持续性原则。
经济活动、社会发展必须在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之内;③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
图2 可持续发展例题图3 例题答案:C、D精讲精析:(1)分析山地的垂直地带性。
①太白山位于秦岭,北坡为温带季风气候,山麓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山腰应该为针叶林;②从题干中可知,山坡中部植被茂密,因此山坡中部(山腰)处降水较多;③山腰中部应该是针叶林带,因此针叶林带较为繁茂;④树木大稀大矮的应该为高山灌木。
(2)分析过度捕猎的影响。
过度捕猎,会减少山区的生物多样性,减小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人为活动的干预,也会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总结•地形雨本节例题的解题思路是:①判断纬度位置和坡向,进而判断气候和植被类型;②判断地形雨的位置(山腰),进而判断植被的疏密程度;③分析过度捕猎的影响。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别称:地带性定义: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
影响因素: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差异而变化,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导致气候、自然带的垂直变化。
分布特征:大致沿等高线方向,从山麓到山顶。
主要分布地区:海拔较高的山地。
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重点解析:雪线1、含义:永久积雪区的最低界限,即常年积雪的下界。
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水多,每年降水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
雪线即为终年积雪区的下界线,也是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气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线,故又把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
雪线实为一个地带,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只有在雪线以上的地区,才会有多年积雪和冰川的形成。
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
2、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气温: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雪线高;降水:降水量大→雪线低;降水量小→雪线高。
山势:雪线及以下:陡→雪线高;缓→雪线低。
雪线及以上:平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蚀,而使雪线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
坡向:阳坡,T高→雪线高;阴坡,T低→雪线低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
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
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
在中国西部,从青藏高原、昆仑山往北到天山、阿尔泰山,雪线高度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3900~4100米和2600~2900米。
[荐]高中地理(山地的垂直地带性、雪线、气候)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山地的垂直地带性、雪线、气候)考点详解•山地的垂直地带性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0.6℃/100m),分布的植被类型也会发生变化。
山地垂直地带性的植被分布,主要有4个规律:①基带。
山麓地区分布的植被(基带),与当地的植被分布一致;②山脚-山顶。
从山脚至山顶,气温越来越低(热量条件越来越差),植被越来越稀疏;③迎风坡、阳坡。
迎风坡和阳坡的光照、水汽更加充足,因此同样的海拔时,植被比背风坡和阴坡更加茂盛;④自然带的个数:同一座山脉,纬度越低,相对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个数越多)。
根据植被分布,比较两个坡向的气候时,有两种方法:①同一海拔:比较同一海拔两个坡向的自然带,更加茂盛的一侧,温度更高;②同一自然带:比较同一自然带两个坡向的高低,更高的一侧,温度更高(表明即使海拔升高,但热量条件依旧很好,依旧适宜该自然带生长)。
图1 山地的垂直地带性例题下图为我国某山地东坡、西坡的垂直带谱。
读图完成16~18题。
16、该山可能位于()A. 四川B. 新疆C. 安徽D. 山西17、该山3000米以上东坡、西坡自然带分布的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A. 较暖、较湿B. 较凉、较湿C. 较凉、较干D. 较暖、较干18、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A. 干冷北风B. 干热南风C. 上升气流D. 下沉气流答案:A、B、D精讲精析:(1)分析该地的位置。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山脉海拔为7500m左右,因此可能位于新疆、青藏高原地区;②从垂直带谱可知,该地1500m~2000m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带,因此该地位于亚热带地区,因此选项中的四川符合条件,选项A正确。
(2)分析东坡、西坡的气候差异。
①在3000m以上,同一海拔,西坡比东坡的植被更加茂盛(例如4000m处,西坡为针阔混交林,东坡为针叶林),因此西坡的热量条件更好,温度更高,即东坡的温度更低;②高山冰雪带的下限为雪线,东坡的雪线比西坡低,这表明东坡的降水更多、温度更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垂直地带性》知识点总结
一、垂直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每上升1千米气温下降6℃,这与纬度水平变化每相差1个纬度气温相差1℃相比,要大600倍左右,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巨大变化。
但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比较复杂:在湿润的迎风坡,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多,过了一定限度,降水出现减少的趋势;在背风坡由于焚风作用,降水量由下向上递增甚微,且同一高度背风坡降水往往低于迎风坡。
如阿尔卑斯山的最大降水带是海拔XX左右;我国东北的长白山从山麓到山顶降水一直增加;而珠穆朗玛峰的南坡,从山麓到山顶降水一直递减。
在山地,最大降水带出现的高度与气候的干湿度有关,一般是气候越湿润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低,相反,越干旱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就越高。
二、垂直带谱的几条重要的界限
垂直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
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经
度地带性中的位置,即基带座落的具体地点,以及山体本身的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由于沿海向内陆湿润状况的变化,沿海气候湿润地区的山地形成森林型海洋性垂直地带谱,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地区的山地则产生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
一般随着离海距离的增加,带谱的性质由湿润趋向干旱,带谱的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同类型垂直分带的分布高度则有上升的趋势。
一个完整的垂直带谱有几条重要的界限:
基带
指垂直带普的起始带,基带一般与所处的水平地带一致,决定了整个垂直带普的性质。
森林上限是垂直带普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这条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木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在海洋性条件下有的可发育成高山苔原带。
树线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十分敏锐,其高度取决于气温、降水,强风的影响也很显著。
树线一般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的等值线吻合;在干旱区,树线受水分影响较大,森林高度与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一些低纬高山的顶部由于强风的影响,水热条件远未达到寒温性针叶林的极限,仍然出现
森林上限。
如粤北南岭山地海拔不超过XX,树线出现在1800处,其下是已经明显矮化的常绿阔叶林,其上为灌丛草甸植被。
雪线
是永久冰雪带的下界,受气温、降水的共同影响,气温高的山地雪线也高,而降水多的山地雪线要低。
如喜马拉雅山南坡虽然日照高于北坡,但因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有丰富的降水,雪线在4000,远低于北坡雪线高度5800。
一般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降低,所以雪线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降低,如赤道非洲雪线为5700-6000,阿尔卑斯山为2400-3200,挪威在1540,北极圈内雪线已低达海平面附近。
但雪线位置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附近,而在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比赤道附近少的地区。
顶带
是山地垂直带谱中最高的垂直地带,是垂直带谱完整程度的标志。
一个完整的垂直带谱,顶带应该是永久冰雪带,若山地没有足够的高度,顶带则为与其高度和生态环境相应的其他垂直地带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