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科版 (6)

合集下载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5-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5-教科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
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
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能对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因这节课所教的学生是农村学生,他们知识面较城市学生要窄些,要查找的书籍或上网等手段要比城市学生缺乏些,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并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

其中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很多是来自理性的推理而非天文的客观观察,带有很强的思辨色彩,这些都是小学生很难明白的。

这希望学生能认真的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地对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认识昼夜现象的成因。

(二)、学习目标设计: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并能找证据解释观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的。

3、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三)学习重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四)学习准备设计:
知识技能准备: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能有多种假设,并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

学习资源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昼夜交替现象假说的简图、地球仪。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科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科学课中唯一一节研究科学史的课程。

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但光只了解两位科学家的成就还是不够的,学生学习会感到突兀,所以想要达成教学目标有必要增加与他们相关联的另外两位极具代表性并且学生相对熟知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逐步通过资料了解,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无数位科学家在研究关于地球及其运动的知识。

除了让学生了解哥白尼和托勒密两位著名的人物在研究中所提出的观点之外,还让他们知道了在托勒密之前的人物和哥白尼之后一些科学家的伟大成就。

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些科学家为人类认识地球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激发学生体会科学家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研究的。

而本课重点最主要的是要突出情感教育,体会到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我们今后学习的重要守则。

(二)、教学目标通过提供的阅读资料和多媒体演示的动态现象知道几位科学家在研究中提出的观点以及证据。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

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

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极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极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的】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
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
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
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三、修正自己的观点:
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日心说。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中的《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运动特点,以及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明白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认识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运动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知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在联系,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发展历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观察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模型,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交替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五年级科学《地球的运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6

五年级科学《地球的运动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6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并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认识—否定—再认识”的认证过程,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第2 课,但本人将它单独提出来进行教学,淡化了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深化了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寻找科学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并解释这些证据。

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

本课不仅提供了两种学说,还选择性地提供了两种学说的一些主要观点。

书中提供的证据有一些属于的理性的推理,而非来自天文的客观观察。

希望学生认真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的对所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

【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对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思维方式已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这个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接受能力都比较强。

他们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所欠缺。

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片面,愿意相信科学家的全部观点,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不强。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证据对于科学真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阅读并分析历史上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假说,找出相应证据支持或批判其中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真理在证据的支持下不断完善,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

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信息素养目标:通过恰当的媒体教学,呈现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情景,促进知识融会贯通,逐步把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最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课教学时间:1课时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大多十岁左右。

心理特点: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

他们对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思维方式已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接受能力:这个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接受能力强。

他们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欠缺。

教材分析:本课不仅提供了两种学说,还选择性地提供了两种学说的一些主要观点。

书中提供的证据有一些属于的理性的推理,而非来自天文的客观观察。

希望学生认真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的对所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2、信息素养目标:通过恰当的媒体教学,呈现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情景,促进知识融会贯通,逐步把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最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另外,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协作交流,锻炼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并且使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逐渐掌握运用信息工具进行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1是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是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3是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优化意识。

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21-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21-教科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科学课中唯一一节研究科学史的课程,主要让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过程。在教学中,主要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学说所提出的主要观点,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寻找证据对两种观点进行分析,像古代科学研究者一样产生思维的碰撞。在辩证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实证意识及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理念
本课运用“5E”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5E即吸引、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这一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运用调查核试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建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简单模拟实验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收集证据分析其主要观点。
科学探究:
☆设计思路
让学生经历古代——近代——当代人类探索地球及其运动的发展进程。先以星光灯投射在天花板上模拟昼夜交替的现象,从现象出发,体会古人在没有任何辅助工具帮助下为了解释这现象提出很直观的的“盖天说”。学生比较容易举出实证推翻“盖天说”,然后历史上就出现了“地心说”。让学生重新演绎出“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利用地球仪、手电筒和乒乓球建立本学说的模型。学生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对“地心说”质疑。对于这些质疑“地心说”无法解释,便诞生了“日心说”。让学生对“日心说”进行建模后引导他们找出两个学说主要观点的异同,并鼓励学生运用证据指出“日心说”不完善的地方。最后向学生介绍当代探测宇宙仪器及资料,在学生心里种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人类认识地球认识宇宙的步伐”的种子。

教科版科学五下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认识过程,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来探索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

教材通过介绍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科学家麦哲伦、地球的卫星照片等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认识上,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认识过程。

2.使学生能用语言描述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来探索科学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认识过程。

2.难点:地球是圆的,地球绕着太阳转。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探讨问题的答案。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地球仪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照片中的地球。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是如何运动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和科学家麦哲伦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探索过程。

展示地球仪模型,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标记和线条,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地球仪模型,观察并描述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巩固(5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教师进行点评,确保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清晰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是如何得出地球是圆的结论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科版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1.21.3 和我们一样,自古以来,人们就试图对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解释。

要解释这个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

在这方面曾经有过哪些主要的观点和学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探索新知 1.4 远古时期——天圆地方说天圆地方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1.5 远古时期——浑天说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

1.6 西方——地心说克罗狄斯·托勒密(约90年—168年),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光学家。

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地心说”理论。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托勒密提出的行星体系学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它肯定了大地是一个悬空着的没有支柱的球体,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1.7 托勒密的主要观点论据地球的形状地球是球体。

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事实并非如此。

地球的运动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如果地球转动,就必然会带动其他物体(如云彩等)一起转动,人们看见的却是云彩、鸟类在自由运动。

其它天体的运动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每天都在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1.8 接下来,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托勒密的“地心说”。

1.9 想一想看完了视频,你认为托勒密的观点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吗?如果能解释,那么相当于上节课学习的四种假说中的哪一种呢?并用示意图画出来。

1.10 托勒密的观点能够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因为太阳和地球产生了相对圆周运动,他的解释相当于假说中的第一种“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掌握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掌握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难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2.教学手段: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3.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地球形状和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12-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12-教科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节,《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科学教育出版社)【设计理念】课前收集资料,通过查阅资料,解读资料了解人类探究地球的过程,了解科学家的相关的学说,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及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采用质疑解释法、资料分析法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并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教学重点】“日心说”和“地心说”的观点。

【教学难点】通过认识地球及其运动方式对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解释。

【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资料,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地球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上节课对这个美丽的星球进行了一些研究,我们知道地球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知道了昼夜交替现象和什么有关?(太阳和地球的运动有关)。

今天,我们穿过这条长长的时光隧道,回到很远的过去,去了解古代人类研究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2.时光轴上标注今年2019年,公元元年,明白公元前。

3.提问:在这段历史中,你知道哪些研究地球的科学家?二、探求新知(一)哥白尼及其“日心说”1.学生阅读资料2.汇报从资料中获得的信息(1)哥白尼简介。

(板贴哥白尼头像)哥白尼是波兰的天文学家。

他提出了“日心说”的重要理论,并出版了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

(2)哥白尼提出的主要观及证据:(3)师生归纳,明确哥白尼的观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科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大多十岁左右。

心理特点: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

他们对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思维方式已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接受能力:这个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接受能力强。

他们具有简单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对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具有初步的了解,但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有欠缺。

教材分析:本课不仅提供了两种学说,还选择性地提供了两种学说的一些主要观点。

书中提供的证据有一些属于的理性的推理,而非来自天文的客观观察。

希望学生认真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的对所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

教学目的: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师;我们现在每天都经历白天和黑夜,这都是发生在大家身边很平常的自然现象。

同学们知道吗?但人类对昼夜形成的认识却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就让我们走进时光隧道,回到过去来简单了解一下。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三、修正自己的观点: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板书设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地心说日心说教学后记:通过学习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科版

【课件展示“天圆地方说”等】
5.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距今已近有1500年了,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
有新认识吗?
【课件展示现今人类观察地球的手段与视角】
引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五、课堂小结,鼓励探究
未来人类对地球乃至宇宙的认识会怎么样?会有新的学说产生出现吗?
【课件展示银河系图片】
在欣赏美丽的银行系图片中结束本课。

作业设计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远古时候公元2世纪公元16世纪公元21世纪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
教材分析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继前一课之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有关人类人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了解古代科学家是如何追求真理的。

要知道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必须认识地球的运动。

这节课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史料,让学生继续研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地心说”和“日心说”现象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也有一定的联想。

但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利用这些学生认知基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新问题。

从而达到进行持续的长时间观察和研究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
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地心说”“日心说”的资料、课件和图片。

教法与学法
教法:“探究——研讨”相结合
学法:观察法、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等
教学过程:
将本课教学划分为四个分:对于地球,人类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为什么太阳每天会东升西落,每天地球都有白天黑夜之分?地球是方的还是园,或许是天圆地方?...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教科书上提到的几种假设都有可能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

那么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的呢?让我们了解主要的学说和观点。

(一). 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
课件出示地心说,同时出示阅读思考:学生自由阅读,小组交流。

“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托勒密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你们如何看待他的观点和证据?
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吗?
(目的:这样的思辩过程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证据意识。


(二). 日心说
课件出示日心说观点,学生自由阅读,小组交流:
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哥白尼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你们如何看待他的观点和证据?
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吗?
(三).对两种学说进行分析比较
学生了解了两种主要学说之后,分别对他们相应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日心说”和“地心说”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日心说”是如何反驳“地心说”的观点的?
你们认为‘旧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如果按这两种学说的观点来做实验,昼夜交替现象都能发生吗?
你们还有哪些新的资料或证据要和大家交流吗?
(四).修正昼夜现象的解释
回忆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帮助学生修正自己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的解释。

希望修正解释的结果,学生还能保留他们的多种解释: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太阳围绕地球转、太阳围着自转的地球公转等。

也就是说,希望学生明白,在没有新证据时,不能轻易对解释加以否定。

如果学生只想保留一、两种解释,那么就必须寻找更多的证据,如更多
其他天文学家和科学的话,看看他们对地球运动的观点和证据。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日心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