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河北省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河北省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全省中小学实施国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水平,发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育人功能,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教材(2023)2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小学国家课程是指根据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开发、设置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指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开发、设置的课程。
普通高中不设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国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由学校组织开发、设置的课程。
普通高中选修课程为校本课程。
第三条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聚焦核心素养,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
第四条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要注重与国家课程的有效配合,着力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形成课程育人合力。
增强课程适应性,实现课程全面育人、高质量育人。
第五条各类专题教育以融入为主,原则上不独立设课。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涉及的专题教育内容,要避免与国家课程简单重复。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六条中小学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分级管理。
第七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全省落实国家课程政策的责任主体。
负责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实际,加强中小学课程实施的规范管理与指导。
研究制定并推动落实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小学语文国学课程建设及利用的探究
小学语文国学课程建设及利用的探究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小学语文国学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国学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和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合理构建小学语文国学课程,以及如何利用国学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国学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当前,小学语文国学课程的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目前,许多小学语文国学课程设置比较单一,主要注重于传统文学的诵读和鉴赏,对于国学经典的深入解读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不够充分。
2. 教学内容不够多样化小学语文国学课程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主要以古诗文的传诵和古典文学的阅读为主,缺乏与学生现实生活和学科知识的结合,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3. 教育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当前的国学课程教学很难与实际教学结合,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实践机会,且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较为肤浅,难以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小学语文国学课程的设置应该体现传统文化的全面性与深度性,既要包括古代经典文学、历史人物的传记故事,还要涉及传统艺术、美术和民俗等多个方面。
课程设置的完善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国学课程的兴趣爱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小学语文国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兼顾经典文学的阅读、传统琴棋书画的学习、民间传说的了解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使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小学语文国学课程教育内容应该与实际教学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与实践,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国学教育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三、利用国学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1.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心通过国学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和了解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增强维护中华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国学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通过国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孝顺敬老、友爱互助等传统美德,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素养和情感修养的人。
河北省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河北省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作者:马琳萍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1期摘要:为了解决小学国学教育中日趋严重的效率低下问题,把国学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整合国学研究、国学教育、教育科学研究和小学语文教学多学科资源,以教材编写及课程设置为核心,以最大限度实现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体化为目标,下大力量建设适合河北省的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为提升河北省小学素质教育的品质和潜质提供新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国学教育校本课程教材体系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1.017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建设问题的提出主要针对目前小学国学教育中日趋严重的效率低下问题。
本课题的前期研究“河北省小学国学教育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对此问题在国学教育一线的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
我们的调查范围以省会石家庄为核心,覆盖了承德、唐山、廊坊、秦皇岛、保定、邯郸、邢台、沧州、衡水、张家口十个市县及周边地区,共计150所学校。
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诵读内容是什么?②用的是什么教材?③有没有系统的校本课程规划?对于第一个问题,60%的学校在读《唐诗》,12%的学校在读《论语》,12%的学校在读以《三字经》为主的(包括《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古代蒙学读物,8%的学校在读《诗经》。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自编自印的《诗文选编》,二是老师在黑板上随抄随背,三是动员家长出资购买的教材。
第三个问题,只有8%的学校制定了长期系统的国学教育校本课程规划。
这个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在我省小学国学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教学程序混乱及内容选择的随机、随意问题,大多数老师认识不到这些国学经典在内在学理上的先后衔接和循序渐进,想到什么读什么,没有长远的课程规划设计,长此以往,在学生的接受上势必造成知识体系和认知过程的混乱无序,很难起到持久稳定的国学教育效果。
小学语文国学课程建设及利用的探究
小学语文国学课程建设及利用的探究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小学语文国学课程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小学语文国学课程建设及利用的探究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小学语文国学课程的建设小学语文国学课程的建设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方面。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应该重点强调经典诵读、成语故事、古诗文鉴赏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挖掘国学经典中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该强调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真正领会国学的精髓。
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国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材编写方面,我们应该精心编纂一批适合小学生的国学课程教材,要求教材内容新颖有趣,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乐趣。
小学语文国学课程的利用包括将国学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文故事、成语典故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国学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还可以通过国学经典赏析、名家名篇鉴赏等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深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可以举办国学知识竞赛、国学经典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国学才华,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国学教育基地、参加国学文化体验营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国学文化自信心。
小学语文国学课程建设及利用的探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国学教育的支持力度,出台政策措施,促进国学教育的深入开展。
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国学教育计划,培养具有国学文化传承意识的学生。
教师要提高国学教育的专业水平,不断充实自己的国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新国学教育的教学方法。
小学国学特色课程校本研究与实践
教师素质评价
评价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 能力、教育理念等是否符合 国学特色课程的要求。
国学特色课程评价实践与效果
实践案例
介绍一些成功的国学特色课程评价实践案例,包括评价目的 、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等。
效果分析
从学生、教师、学校等多个角度分析国学特色课程评价的效 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学校的教育效 果等。
国学特色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弟子规》等经典蒙学著作,让学生进行 诵读和背诵。
包括传统礼仪、节庆习俗、文化名人、历史 事件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 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诗词鉴赏
国学典籍选读
选取优秀的古典诗词,让学生进行诵读、赏 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 能力。
国学特色课程的创新方向与挑战
创新方向
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挑战
如何平衡国学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文化性与实践性,以及如何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和教育水平,都是国学 特色课程面临的重要挑战。
国学特色课程的推广价值与意义
1 2 3
培养文化自信
通过国学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 软实力。
05
国学特色课程展望
国学特色课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01
02
03
多元化发展
国学特色课程将不断丰富 和多元化发展,涵盖更多 的文化领域和学科,以满 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信息化整合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高 教学效果,推动国学教育 的普及和深入。
国际化交流
加强与国际教育界的交流 与合作,促进中西文化交 流与融合,提升国学教育 的国际影响力。
国学教育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实践
国学教育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实践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国学教育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国学教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国学教育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国学教育是指传统中国文化、思想和经典著作的教育。
这些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周易》等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道德伦理、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通过国学教育,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中获得智慧和启发。
首先,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强调仁爱、诚实和忠诚等核心价值观。
通过学习国学,学生可以领悟到这些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践行。
其次,国学教育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具有积极影响。
传统文化中注重人的修身养性,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过学习国学,学生可以借鉴古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塑造良好的品格。
最后,国学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历史和哲学知识。
通过学习国学,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综合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国学教育在中小学校本课程中的应用国学教育在中小学校本课程中的应用,既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也反映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践。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可以安排国学教育专门的课程,如《国学经典导读》、《中国传统文化》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和精神内涵。
此外,学校还可以将国学元素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如语文、历史、美术等,通过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讲述历史故事、欣赏传统艺术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比赛,让学生通过背诵、朗诵等方式,对国学经典进行深入理解和感悟。
小学国学特色课程校本研究与实践
小学国学特色课程校本研究与实践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而小学国学特色课程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小学国学特色课程校本研究与实践,是指在小学课程中,对国学知识的挖掘、整理和应用,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小学国学课程,并将其实践在学生中。
小学国学特色课程校本研究与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国学知识,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统道德观念。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学课程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文化积淀,帮助他们更好地认知身边的世界。
通过小学国学特色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跟随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好地锤炼自己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小学国学特色课程校本研究与实践的过程需要广泛进行课程研究,以确定本地区的课程特色和学习方向。
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从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社会环境出发,推出适宜的国学课程,以达到提高学生启蒙意识,加强文化融合,促进多元发展的目标。
同时,小学国学特色课程的研究需要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包括文学、历史、伦理、道德、哲学等领域,这些知识将会在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小学国学特色课程校本研究与实践需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包括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完善课程教材的编写,安排适宜的教学活动,培训相关教师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教材的编写要贯穿中华文化、中华美德、中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精华。
教师应该在课程设计中贯穿三维式教学法,即情境式、阅读式、艺术化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际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的实施过程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鼓励其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深入了解国学知识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以帮助每个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
此外,通过开设国学俱乐部等特色活动,可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切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随着国学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国学经典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部分,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其深厚的教育背景和时代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
国家也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求加强中小学国学经典类课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亟需提升。
校本课程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需求,设计符合实际的国学经典类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
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学校实际情况的,因此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开发过程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需求,确定课程的立意和目标。
要充分调动学校师生的参与热情,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和讨论,确定开发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要注重课程的实施效果和持续改进,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的内容和设计,确保课程的实际效果和推广价值。
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内容可以涵盖经典文学、历史传统、礼仪道德等多个方面。
在经典文学方面,可以选取《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著作,进行适当的篇章解读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
在历史传统方面,可以选取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进行生动有趣的演绎和讲解,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在礼仪道德方面,可以选取中国传统礼仪和道德规范,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为规范。
以上内容只是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一部分,具体的内容和开发方式还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选取优秀的国学经典教材,加入学校的特色元素,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研发出的一套可供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校本课程。
本文将从开发与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述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首先,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方面,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和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教材,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历史文化素养、语文素养等方面的能力,对于促进小学生全面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逐渐淡化,学习国学经典能够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加文化自信心,增强文化认同感。
其次,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方面,需要根据小学生年龄段的认知和接受能力进行分类和设计,注意教材和教学手段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另一方面,应注重与学校整体课程和校本文化相融合,确保开发出的校本课程与学生实际需求相契合,符合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
最后,在具体实践中,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实施方式需要具有投入和可持续性。
一方面,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和共同合作,以确保课程设置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需要学校逐步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如加强师资培训、提供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料等,以促进国学经典教育在学校内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它是促进小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和增强文化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注意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进行合理分类和课程设置,注重与学校整体课程和校本文化相融合,同时需要投入和可持续性措施的保障,以确保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形象的提升,国学经典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小学作为教育的起点,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和传承起到关键的作用。
开发和实践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目标。
这个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理解,使他们能够理解国学经典背后的思想和价值观。
开发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整合。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国学经典作为课程内容,同时要注重将国学经典与其他学科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国学经典的也能加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
在实践中,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进行。
可以通过讲解、阅读和讨论的方式来教授国学经典知识。
教师可以讲解国学经典的背景和重要思想,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班级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可以通过课外拓展和实践活动来巩固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举办国学经典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和深远影响。
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国学经典研习班或参与相关社团活动,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平台。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实践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国学经典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思考。
学校也应该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包括教材、图书、网络平台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学习和了解国学经典。
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也非常重要,他们可以在家庭中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国学经典学习机会和讨论空间。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我们相信可以培养出更多对国学经典感兴趣并有所成果的学生。
这些学生将成为传承和弘扬国学经典的中坚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小学国学经典类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在现代社会中,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小学国学经典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被认为是改变学生教育素养的根本之道。
本文将从开发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述小学国学经典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开发一门小学国学经典类课程是有必要的,因为它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国学经典类课程的开发能够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掌握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和思想,促进他们的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升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如《论语》、《大学》等是中国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孩子们日后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开发小学国学经典类课程的实现与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个人发展呈正相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学习国学经典类课程可以让他们理解和体认人类文化的创造过程,为他们产生了对人类文化历史的认同感。
同时,小学国学经典课程也可以增加个人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
在小学国学经典类课程的实践中,学校应该注重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经典文献的内涵。
学校可以通过具体实践,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近距离观察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来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同时,学校应该注重小学国学经典类课程与现实生活和时代环境的联系。
教师可以将国学经典课程贯穿在每个学科中,从而使得学生在不同学科中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内涵。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对国学经典类课程的学习情况,更加细致的分析学生的思想情况,Respond to them based on their individual needs.总的来说,小学国学经典类课程开发与实践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是培养学生道德、人文素质和深刻思维的重要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载体。
这样的课程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在现代社会中有一个更全面和充实的成长,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他们对中华文化传统保存、弘扬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摘要】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首先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指出小学国学经典课程的开发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接着,详细探讨了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包括教师角色与任务分工、学生效益评价、课程改进与建设等方面。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该课程的发展前景,总结对现有课程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发展,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关键词】小学,国学,经典,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教师,学生,评价,改进,建设,发展前景,启示,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国学热的兴起,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备受关注。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根基,国学经典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小学生对国学经典的了解和接触逐渐减少,国学教育的地位和影响也呈现下降趋势。
开发和实践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理念也在逐步更新。
国学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格,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传承。
研究开发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内容、方法和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和学校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者开始重视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传统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学教育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重视。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将系统地探讨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希望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是指以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为依托,针对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发并实施的校本课程。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
在内容选择上,应该以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为主线,如诗词、古文、儒家经典等。
同时也需要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经典文化内容,并且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分层次、分难度地展开,以便于学生的有效接受和理解。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形式多样化,内容生动化。
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校本课外活动、国学社团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全面接触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同时也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比如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和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文化。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实践需要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结合。
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中,通过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素养。
比如在诗词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在古文学习中,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儒家经典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等。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实施还需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学校在开发和实施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也需要积极引导家长和社会大众重视和参与其中。
可以通过家长会、传统文化讲座、社区活动等方式,宣传和推广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重要性,让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参与到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来。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随着小学教育的改革,国学经典逐渐回归课堂,成为了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人生智慧和国家精神。
将国学经典纳入小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选取合适的经典著作。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可以挑选一些简单易懂的经典著作,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
这些著作内容精炼、形式简洁,适合小学生阅读和理解。
在开发校本课程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选取一些与经典相关的手工制作或实际操作项目,让学生动手实践,体验经典中的智慧和才艺。
在学习《百家姓》时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百家姓”手抄本,让学生亲自动手,提升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味。
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入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启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可以设计一些与经典相关的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美好。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实践也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故事、导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经典著作。
可以设置一些与经典相关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实践还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历史、地理等知识,可以与这些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
在学习《三字经》时,可以与数学结合,通过数学题目的解答深化学生对经典的理解。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通过选取合适的经典著作,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审美情趣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以有效地将国学经典融入小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生的国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学经典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认知能力,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爱国精神。
因此,开发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要开发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首先需要对国学经典进行明确和梳理。
国学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礼记》、《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等典籍。
这些典籍在中国文化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极高的思想和文化价值。
因此,在开发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时,应该重视这些典籍的价值和意义。
开发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需要建立起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模式。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因此需要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先听读经典名句、再讲述故事、设计新颖趣味的游戏等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国学经典。
同时,在开发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时,让学生了解典籍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也是很重要的。
学生应该能够感受到国学经典对于中国文化形态、社会历史和人文精神的影响。
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爱国情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最后,开发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需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相结合。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价值导向。
同为小学生,但每个孩子性格不同、兴趣不同。
因此,课程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模式和教育风格,减少学习难度和消除语言隔阂,保证教态和学态的统一,提高国学经典课程的实效性和普及性。
总之,开发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只有在充分挖掘国学经典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孕育出适合小学生的国学经典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和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对国学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不少学校纷纷开发了各具特色的国学经典类课程,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为小学生的国学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1.课程理念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有明确的理念。
国学课程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古代文化的死板学习,更应当让学生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获得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
国学课程的设计应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注重教育功能的发挥。
2.课程设置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设置应兼顾经典阅读、经典导读、经典讲解、经典鉴赏等环节。
这样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把握,同时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3.教材选择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教材选择至关重要。
教育者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国学经典教材。
这些经典教材既要符合国家的教育大纲,又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现实需求。
4.实践活动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还需要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通过国学经典阅读比赛、国学经典讲解会、国学经典朗诵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提高国学经典的传承和发展。
1. 教育教学实践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实践首先需要在教育教学环节上展开实践。
学校可以组织国学经典阅读小组、国学导读班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课外拓展的方式,了解国学,感受国学。
通过国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学生也可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雅风度,促进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2. 校本课程实施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实践还需要在校本课程实施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发展需要,设计符合自身特色的国学课程,包括国学小课程、国学大课程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国学的内涵。
3. 教师队伍建设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实践还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将其纳入小学校本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意义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道德观念,对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和思想境界具有深远意义。
将国学经典纳入小学校本课程,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接受现代教育的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和历史的热情。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对汉语和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可能性。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道理,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发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具体包括:1. 筛选经典文本按照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要求,筛选国学经典文本,并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科知识,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2. 设计主题课程根据国学经典的不同类型和内容,设计主题课程,如经典诗词赏析、古代故事阅读等,突出经典文本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国学情怀。
3. 制定教学大纲制定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规范教学过程和评价标准,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
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变革也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近年来,国学经典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将国学经典融入到学校教育中。
而作为小学生的启蒙阶段,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也逐渐成为了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实际的角度,试论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的重要性和方法。
1. 培养传统文化素养小学生正处于教育培养的关键时期,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小学生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传统文化素养。
2.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影响。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在价值观念方面获得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 提高综合素质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小学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小学生们在语言、思维、情感、品德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这有利于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法1. 结合国情、学生特点和校本教材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应当结合国情、学生特点和校本教材,将校本课程和国学经典相结合,互为补充,使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的也能够获得与校本教材有机结合的教育成果。
2. 引入生活实践,注重传统文化的生活化教育3. 引入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当今社会,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小学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引入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以多种形式呈现国学经典,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国学经典。
通过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可以使国学经典更加生动、形象,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语文国学课程建设及利用的探究
小学语文国学课程建设及利用的探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小学语文国学课程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文化自信以及传统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国学课程的建设及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小学语文国学课程的建设意义1.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小学语文国学课程的建设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诗词、经典、文学等方面的精华,通过国学课程的建设,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国学课程的建设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生活智慧,通过国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品德修养、人际关系、家庭观念等方面受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国学课程的建设可以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
国学中蕴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国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增强国家意识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1. 国学文化节日活动在传统文化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期间,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国学文化节日活动。
举办诗词对唱比赛、讲述传统民间故事、进行传统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欢乐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课内国学课程学习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可以设置专门的国学课程,让学生系统学习国学经典。
教授国学经典诗词、古文、儒家思想等内容,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 校园国学角在校园中设置国学角,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可以在国学角内设置中国传统书籍、民俗手工制品、传统乐器等展示,让学生在校园中随时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
4. 国学课程的融入其它学科国学课程可以融入到其它学科中,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数学、历史等课程的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历史课上讲述国学经典中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摘要:为了解决小学国学教育中日趋严重的效率低下问题,把国学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整合国学研究、国学教育、教育科学研究和小学语文教学多学科资源,以教材编写及课程设置为核心,以最大限度实现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体化为目标,下大力量建设适合河北省的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体系,为提升河北省小学素质教育的品质和潜质提供新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国学教育校本课程教材体系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1.017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建设问题的提出主要针对目前小学国学教育中日趋严重的效率低下问题。
本课题的前期研究“河北省小学国学教育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对此问题在国学教育一线的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
我们的调查范围以省会石家庄为核心,覆盖了承德、唐山、廊坊、秦皇岛、保定、邯郸、邢台、沧州、衡水、张家口十个市县及周边地区,共计150所学校。
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①诵读内容是什么?②用的是什么教材?③有没有系统的校本课程规划?对于第一个问题,60%的学校在读《唐诗》,12%的学校在读《论语》,12%的学校在读以《三字经》为主的(包括《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古代蒙学读物,8%的学校在读《诗经》。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自编自印的《诗文选编》,二是老师在黑板上随抄随背,三是动员家长出资购买的教材。
第三个问题,只有8%的学校制定了长期系统的国学教育校本课程规划。
这个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在我省小学国学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教学程序混乱及内容选择的随机、随意问题,大多数老师认识不到这些国学经典在内在学理上的先后衔接和循序渐进,想到什么读什么,没有长远的课程规划设计,长此以往,在学生的接受上势必造成知识体系和认知过程的混乱无序,很难起到持久稳定的国学教育效果。
因此,从小学生特定年龄出发,从接受角度研究这些经典的内在逻辑关系及我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实践经验,进而建立起科学实用的校本课程体系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我们针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界对于此问题的研究现状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此期间期刊论文及论著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学界对于小学阶段国学教育研究存在一个总体趋向:从宏观角度作价值讨论者多,落实到实际教学的操作层面者少。
而后者又大都集中在教学方法的经验式感受和总结上,仅有少数成果能够深入到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层面。
择要言之:荆聪聪《初中语文国学经典类校本课程研究》(2009年山东师大毕业论文)从课程内容、课程计划和方式方法方面讨论初中阶段国学教育校本建设。
胡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研校本课程国学教育的定位与探索》(2010年12期《新课程研究》)从校本教研的角度对其进行宏观的定位研究。
王浩、徐冰冰《小学国学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实效性初探》(2011年12期《现代中小学教育》)从方法论角度探讨国学教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赖向忠《试论“儿童经典诵读”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影响——以广东东莞大朗镇宏育学校为个案》(2010年华中师大硕士论文)以一个学校为个案对国学教育作宏观价值论探讨。
总结以上,无论一线的教学实践还是教育教学研究领域都急需加强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河北省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建设这个论题,理论上旨在整合国学研究、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三大学科资源,使国学研究实践化,使小学国学教育实践体系化,创建“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为提升我省小学素质教育的品质和潜质提供新的动力源泉。
实践上,旨在为我省小学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小学国学教育校本教材、课程及实施方案,为其决策提供资料参考及理论支持,为校本课程研发扩展新的领域和平台,并且进一步探索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和贯通的可行性及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实现二者的互补和互利,建构长效系统的操作机制,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策略支持。
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1 教材体系建设目标是贯穿小学语文教学全程,根据不同阶段教学特点选择相应内容和侧重点,进行横向拓展及纵向推进。
1.1 教材编写原则第一,总原则是以学生为本,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根本出发点。
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都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接受特点,做到循序渐进。
第二,要体现与冀教版文言课文相配套原则,做到二者的互相补充和发明。
目标是围绕教科书的古诗文单元教学要求,按照以类相属的原则,渗透不同题材、不同体裁古诗文作品,实现横向拓展。
1.2 教材方案设计1.2.1 以“蒙学”配合小学低年识字教学小学低年级语文以识字教学为主,故国学教育辅之以蒙学。
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等蒙学课本。
明人吕坤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1] 这三部书又称“三、百、千”,都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经典课本,除去重复字外《三字经》实际容纳510个单字,《百家姓》实际容纳500余个单字,《千字文》实际容纳988个汉字,这些字多为常用字,音节和谐押韵朗朗上口,语言浅显明白,内容多阐发做人道理及人文常识,习见闻,便日用,明义理,易于一二年级学生接受。
此类蒙学课本便可以与课堂识字教学进行一体化操作,背诵与认读双管齐下,短时间内迅速扩展识字量,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1.2.2 以“集”配合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集”包括以唐诗、古诗(唐诗以外的其他古诗)及八大家散文为核心的古代诗文。
字句加长,极具音韵格律之美。
适于三四年级学生诵读,一方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汉语语感;另一方面,通过集中诵读不同题材的诗文,如山水、田园、赠答、送别、咏物、节序等,强化学生对于某类情境、意境的体悟和感受,积累阅读经验,培养阅读感觉和潜力,有效地为课堂阅读教学服务。
以冀教版三、四年级语文课本为例,两学年入编的古诗共十五首,其中写到山水田园内容的诗占8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游园不值(南宋/叶绍翁)、春日(南宋/朱熹)、登鹳雀楼(唐/王之涣)、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望洞庭湖(唐/刘禹锡)、望天门山(唐/李白)、塞下曲(唐/卢纶)、宿新市徐公店(南宋/杨万里)、清平乐(北宋/辛弃疾)、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在相应阶段的校本教材编写中即可配合这些篇目选择类似题材的诗词补充和拓展。
1.2.3 以“经”、“子”配合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经”“子”主要包括《论语》、《庄子》、《老子》等。
儒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两大体系在这三部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可以把构成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的成语和名言警句精选出来进行编写,简单地注释和解说,重在识记,既耳濡墨染其深刻的思想精华,又可以体会原典的文章之美,同时增大学生的词汇语汇量,为写作教学积累素材。
另外,从写作角度看,这些作品均是文章经典,是我国古代写作教学的模本和典范,除了深刻的思想以外还有大量可资借鉴的方法和技巧,五六年级作文教学在记叙文以外加入了议论说明的内容,正可以从中吸取到丰富鲜活的养分,与其进行一体化操作。
2 课程体系建设2.1 课程分类2.1.1 学科课程是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的主体。
具体包括:诵读课:以背诵为主要形式,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朗读能力,增强词句积累和识字数量。
重点突出古诗文的声音之美,教会学生素读和吟诵涵咏的具体方法,通过讲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灌输古诗词即是古代的歌词、诗歌史即是音乐文学史的读诗理念,教会学生从声音的角度音乐的角度重新认识古诗词,像对待通俗歌曲一样对待古诗词,把国学经典拉到身边来。
赏析课:以作品赏析为主要形式,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写作能力。
重点突出古诗文的意境之美,从诗画一体的角度教会学生借助画面实现由文字到意境的转换,通过古诗文经典意境的赏析反复训练学生对画面的想象力、对意境的感受力。
通识课:以讲授为主要形式,帮助学生积累国学知识,增强文化积淀。
以名家名作为专题进行讲解,题目设计要精巧有趣,鲜活具体,以培养学生兴趣、适于学生接受为目标和出发点,切忌长篇宏论泛泛而谈。
同时,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兼顾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内容。
2.1.2 活动课程是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的辅助课程。
具体包括游戏型、竞赛性、交流型、操作型等课程。
游戏型活动课程指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唱一唱,画一画,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竞赛型活动课程指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个人、小组、班级、学校为单位,举行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背诵比赛、朗诵比赛、歌咏比赛、表演比赛、辩论比赛、故事大赛等。
交流型活动课程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访问与国学教育相关的历史古迹、名人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在历史实存中真实感受国学。
操作型活动课程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制作与国学经典相关的黑板报、手抄报、校园橱窗,把自己喜爱的经典诗文写成书法作品,画成绘画作品,录制成音像制品等。
欣赏型活动课程指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与国学相关的高水平的电影电视音乐及绘画作品。
2.1.3 环境课程环境课程指具有国学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建设。
环境建筑建设包括体现国学文化主题的学校建筑物的命名、校门造型设计、运动场墙壁的大型壁画、绿化景点设计、雕塑小品设计。
内部设施建设包括厅堂、走廊、教室的布置,可以围绕传统美德、古圣先贤、古典诗词、梅兰竹菊等体现国学内涵的元素做文章。
此外,还包括学校标志设计,黑板报、标语牌、橱窗、广播、电视、网络等设置的建设,共同营造出精美祥和、富于浓厚国学韵味的校园文化环境。
2.2 实施方案第一,赏析课、通识课、交流型课程适合高年级开展,游戏型、竞赛性、操作型课程适合低年级开展,诵读课在各阶段均应开展。
第二,以学科课程为主,每周安排一到两节为好。
以活动课程为辅,每月安排一到两次为好。
第三,环境课程建设需要坚持经常,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能够奏效,“校园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一个校园就是一种氛围、一种情景、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氛围是学校的灵魂、精神和力量”。
3 国学教育校本课程配套研究第一,国学教育校本课程评价机制研究:包括评价原则、评价方式探讨。
第二,国学教育校本课程与冀教版文言课文配套研究。
第三,国学教育校本课程与语文课堂教学一体化策略研究:包括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渗透补充策略及古诗文教学法探讨。
第四,国学教育校本课程与其他学科配套策略研究:包括与音、体、美、思品、常识等课程的相互作用。
如音乐课堂上,可以加强民族传统乐器及音乐作品的介绍和欣赏;美术课堂上,可以增加中国传统绘画的训练和鉴赏;体育课堂上,可以渗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
总结以上,为了解决小学国学教育中日趋严重的效率低下问题,促进其有效、稳定、持续开展,必须以教材编写及课程设置为核心,以最大限度实现国学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一体化为目标,下大力量建设适合我省的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