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组织行为学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组织行为学复习题(附答案)

高等教育组织行为学复习题(附答案)

高等教育组织行为学复习题(附答案)一、判断题1、()黑胆汁占优势的属于胆汁质气质。

2、()现代特性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是先天遗传的,是不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培养的。

二、名词解释1、职业生活质量2、冲突三、单项选择题1、调查法是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其中成本较低而且覆盖面较大的调查法是A.微观组织行为学B.宏观组织行为学C.组织、群体、个体、外部环境D.组织、个体、群体、外部环境2、提出归因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A.麦克米兰B.菲德勒C.海德D.麦克里格A.社会性3、创造性行为的特点是(A.社会性B.系统性C.主动性D.管理性四、多项选择题1、按照沟通的表现形式可以将沟通划分为()A. 口头沟通B.非语言沟通C.书面沟通D.正式沟通 E非正式沟通2、工作绩效是衡量领导有效性的主要标准,我们可以从下列方面评价领导绩效()A.人员的满意度B.工作的效率C.工作的效益D.出勤率E.人员的流向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A.个体B.群体C.组织D.集体E.环境4、同质结构的群体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条件是()A.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B.完成复杂的工作C.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密切配合D. 一个工作群体的成员从事连锁性工作E.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五、简答题1、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3、简述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基本论点4、简述学院型、俱乐部型、棒球队型和堡垒型组织文化的特征六、论述题1、试论述组织文化会产生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2、试论述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如何培养员工的创造性行为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错2、错二、名词解释1、职业生活质量:对职业生活质量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将其归纳为一系列客观的组织条件及其实践。

如工作的多样化、民主性和员工参加管理的程度,以及工作的安全性。

另一种解释是: 认为职业生活质量在于员工工作后产生的安全感、满意程度以及自身的成就、发展感。

大多数情况下将以上两种解释合二为一:员工喜欢他们所在的组织,而组织也具有能够满足员工自我成就需要的工作方式。

《教育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1

《教育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1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使用说明:1.为了帮助大家对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学得懂,用得上,我们为教师和同学们设立了一个案例库,本次所上的案例主要是教材当中的,希望教师和同学们以各种方式〔自己的经历、其他案例的摘选〕不断补充我们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案例库,〔发到在线讨论或我们的邮箱中〕为大家创造一个讨论实际问题的园地。

1.对案例进展分析,首先,要在本课程中找到分析案例的相应理论,说明这一理论的根本观点,并用这些观点有针对性地分析案例中的事实,阐释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2.一般来讲,案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本案例所提供的参考答案,只是一个答题思路,仅供大家参考。

1.抵抗听课说明了什么镇东初中规模不算大,生源根底参差不齐,师资业务素质总体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始终上不去,学生家长反映强烈,领导也有意见。

新学期开场后,镇教育委员会针对该校情况决定调教育办公室李主任到该校任校长。

李校长任校长一周后,召开了学校领导班子会议,他谈了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初步设想,他说“要提高质量,摘掉落后帽子,就必须加强教学管理,狠抓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检查,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检查,因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想通过经常性突击听课,促使教师钻研教材,改良教法,提高授课水平,向45分钟要质量。

过去,我们学校班子没有重视这项工作,致使少数责任不强的教师混课甚至旷课,这是突出的薄弱环节。

因此,我提议,从明天起,所有校长、主任按自己所学专业,分学科到班子随时听课,事先一律不与教师打招呼,希望大家不要走漏风声。

〞会议后的第二天,校长、主任根据原定方案,自带凳子分头到班级进展不打招呼的听课。

第一次听课后,局部校长、主任肯定了这种做法,有的说:“这次不打招呼的听课,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有的教师未备课,就是读读书,有的新教师根本就不会讲课。

〞有的说:“这次听课也发现了不少教师授课能力强,水平高,以后要注意重点使用。

〞有的还说:“这样的听课今后每过一段时间听一次,是很有好处的。

组织行为学(教育)终结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

组织行为学(教育)终结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

组织行为学(教育)终结性考核的形式及要求期末考试卷面为100分,占总成绩80分。

如卷面得90分,计入总成绩的分数为72分。

1.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进行命题。

了解:指对组织行为学(教育)各章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知道是什么”,有较清楚的记忆,能够较准确的描述。

所对应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

理解:指对基本理论、原则、规律和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有较系统的领会与认识,“知道为什么”,对有关问题能进行准确的阐释。

主要对应的是论述题。

应用:指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原则、规律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并能结合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运用这些知识、理论,解释、分析和论述问题。

主要对应的是案例分析。

2.命题原则(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掌握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范围之内。

(2)考试命题覆盖本课程教材的1--7章,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3)每份试卷所考的内容,应覆盖本课程教材所学内容的80%以上的章节。

(4)试卷要含反映学习目标各个层次的题目。

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了解占30%;理解占40%;掌握占30%。

试题应难易适中,一般来讲,可分为:容易、适中、较难三个程度,所占比例大致为:容易占30%,适中占50%,较难占20%。

试题中的学习目标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每个学习目标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

在命题中是二者兼顾,统筹安排的。

各试题彼此独立,即某试题不可替其它试题作答或暗示其它试题答案线索。

3. 试题类型及结构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考试题型分为以下五种:(1)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基本概念的了解程度。

该题要求学生在已给的知识条件下求未知,有关文字及句型一般来源于教材。

(2)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组织行为学(教育)形成性考核册

组织行为学(教育)形成性考核册

电大《组织行为学》一、填空题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

2.教师工作的主要特点是:育人性、复杂性、示范性和独立性。

3.霍桑实验使梅约发展出一种对人性认识的不同观点,即提出了关于社会人的人性假设。

4.1947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社会知觉的概念,用以表示他对知觉的一种新观点.5.社会知觉可分为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因果关系知觉。

6.先入为主是对人知觉的首应知觉效应.7.斯蒂芬和沃尔夫在综合有关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描述教师成长的生命周期。

8.教师成长的心理机制是反思-更新—成长。

9.当人们产生某种优势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不安的心理转化为动机 .10.双因素理论将引起满意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将消除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11.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12.归因理论将人们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为: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四个方面的因素。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1.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属于下列哪种人性假设?(B)A、社会人B、经济人C、复杂人D、自我实现人2.人在同一时间内会有多种需要和动机,属于下列哪种人性假设?(C )A.社会人B.经济人C.复杂人D.自我实现人3.“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是对人知觉的(B )效应. 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D.定型效应4.认为老年人总是墨守成规,属于下列哪种效应?(D ) 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首阅效应D.定型效应5.如果教师A认为和教师B相比,自已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 )A.增加自己的投入B.减少自己的投入C.努力增加B的报酬D.使B减少收入.6.临时检查卫生、学生抽查考试属于下列哪种强化方式?(C ) A.固定比例强化B.可变比例强化C.可变间隔强化D.固定间隔强化7.在归因理论中,能力属于哪一类因素?( C ) A.外部、不稳定、不可控B.内部、不稳定、可控C.内部、稳定、不可控D.外部、稳定、可控8.根据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下列哪个选项是错误的?( D ).A.E高?V高=M高B.E中?V中=M中C.E低?V低=M低D.E零?V高=M中三、判断题(在题后括号内对的打√,错的打X)1.社会人性的假设认为,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组织行为学(教育)五、六章练习

组织行为学(教育)五、六章练习

1.管理方格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有( )。

A 贫乏型C 俱乐部型B 任务第一型D 团队型这道题应选择 D 团队型。

20世纪40年代中期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学者对构成领导行为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最后提出构成领导行为的两大类因素,即关心人和关心组织,并以此为横纵坐标,将领导行为分为四种类型。

管理方格理论是美国管理学者布莱克和莫顿1964 年在领导行为四分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理论可以用九等分的方格图表示。

横坐标表示领导者对工作的关心程度,纵坐标表示领导者对人的关心程度。

见基础教材180 页。

该图型每一小方格代表一种领导行为类型,可以有81 种组合,取其四角和中心可分出五种典型的领导行为类型。

(1) 1 . 1方式是软弱型领导,对员工和工作都不关心,只以最小的努力完成必须的工作,是一种导致失败的领导方式;(2)9。

1方式是任务型领导,非常重视工作任务的完成效率,但不关心员工,领导作风属专制型。

(3)1。

9方式是俱乐部型领导,很少关心生产和工作任务的完成,只关心员工.追求的是人人得以放松的环境,而没有人关心如何实现组织目标.(4)5 . 5方式是中间型领导,能适度关心员工和工作任务,这种领导既注意领导者在计划、指挥和控制上的职责,有较重视对职工的引导和鼓励。

能保持一定的平衡状态,但都在中等水平,缺少创造精神。

(5)9 . 9方式是团队型领导,强调工作任务和关心员工两项指标的有机结合,才是最佳的管理效果。

注意让组织中的个体了解组织目标、关心工作成果,努力使职工的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有效结合.2.首先对领导风格进行研究的人是( ) .A 勒温B 坦南鲍姆C 施密特D 沙特尔关于领导风格的研究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勒温进行的。

早在1939 年通过对学生群体的领导方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专制、民主和放任三种不同类型的领导作风. 因此这道题应选择A 勒温。

3 .“途径- 目标”理论是( )提出的。

A 菲德勒C 布莱克B 豪斯D 耶顿途经—目标理论是由豪斯提出的。

教育组织行为学

教育组织行为学

(教育)组织行为学实施细则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教育)组织行为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必修课程。

(教育)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边缘性、综合性、两重性和实用性是它的学科性质。

综合性体现在这要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来解释人在学校组织中的行为。

两重性是指它一方面具有与组织中人的行为生物特征相联系的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反映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社会属性即阶级性。

实用性是指(教育)组织行为学相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而言,它属于应用性科学。

(二)课程任务(教育)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组织中人的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重点阐述了(教育)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学生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及教育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为其管理活动提供心理依据和新的视角,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二、教学资源的配置与使用(一)教材及辅助教材本课程的基础教材为《组织行为学》,孙成志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新编教材为《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指导》何立婴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约15万字,《学习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的教育视角,是这一门课程的主教材。

该教材中增加了“人性假设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教师管理中的知觉效应、教师职业生涯设计、教师的需要及其管理、教师的心理挫折及其管理、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师工作群体-教研组的建设、学校领导者应具备的个性品质、权变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学校组织的基本问题、学校组织的设计、学校组织中的工作压力、学校组织的文化建设、学校组织的内部、外部环境、学校组织冲突、学校组织行为的合理化、学校组织变革”等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学校组织中个人及群体的行为规律。

教育组织行为学

教育组织行为学

理解学校里的人……
一、学校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二、学校组织组织中何人为本
一、学校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10种关系——
领导与教师 领导与学生 领导与领导 教师与教师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其他 其他与其他 领导与其他 教师与其他
二、学校组织中何人为本
校本 师本 人本 生本
谢谢大家……
其他(后勤人员、保安人员……)
二、学校里面的人都应该做什么事?
校长
领导阶层
中层干部
行政---善于经营 业务---专业引领
承上启下
善于专业引领的校长更受教师欢迎,它的示范作用就是一种无形的 影响,使得学校教师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1、要为校长当高参、献良策。 教师积极工作不是因为管理的权威,而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业务 能力的认可和崇拜增强了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了管理者与 2、要甘当配角不冒尖,乐做绿叶不争艳。 被管理者的关系,也优化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3、要以情感人,以诚待人,公平对人,平易近人,处好方方面面的 关系。 善于经营是现代校长的管理能力之一,管理者虽然不 是教学方面的行家,但是依靠自己的组织才能调动学校各 个方面的工作热情,将管理的具体事务分解并且落到实处, 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学校发 展也会进入良性轨道。
认识和理解学校组织中的人
认识学校里的人……
一、学校组织里面有什么人?
二、学校里面的人都应该做什么事?
一、学校组织里面有什么人?
以校长为中心的领导
教师:广义的教师是泛 领袖和导师的艺术 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 结合 狭义的教师系指受过专
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 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办学机构管理部门任命的学校行政负责人。 在教育(学校)中担任 教育、教学工作的人, 狭义方面来理解,即教 以班主任为中心的教师 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 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 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 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 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 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 教育工作的协调者。 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 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 学生 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 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育组织行为学

教育组织行为学

教育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内容:第一节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二节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学习目标:1.掌握组织、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2.掌握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第一节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什么是组织?1.管理学家们的看法◆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组织理论◆社会系统组织理论。

V:是指有目的、有系统地把人们集合起来N:广义:很多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的一个系统。

狭义: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能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合。

组织是如何产生的?组织的特点和分类★特点:1.组织是由人组成的2.组织有自己的目标3.通过分工协作完成目标★分类◆按规模(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按社会职能不同( 文化性组织\经济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按组织内是否有正式的分(正式组织=由于工作需要而集合起来的群体。

组织内部有职、责、权的分工;领袖人物由上级任命。

非正式组织= 由于感情需要而集合起来的群体,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群体中影响最大的人当然是领袖,不需要经过上级批准。

组织和环境的关系:组织是一个整体,它由要素组成◆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组织要从环境中获得组织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组织为环境提供产出什么是组织行为?行为指有机体在心理和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行动和作为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是指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什么是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是指为了实现培养社会和个人才的目的,对教育事业及其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组织机构教育组织的分类:◆宏观教育组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从总体上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组织机构。

教育管理的组织行为学视角探讨

教育管理的组织行为学视角探讨

教育管理的组织行为学视角探讨在教育管理中,组织行为学视角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为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组织行为学不仅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也研究群体动态、文化氛围以及制度安排如何相互影响。

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学校管理中,组织行为学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场所,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良好的管理以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是组织是由相互作用的个体和群体构成,每一个个体和群体的行为都会对整个组织产生影响。

在教育管理的环境下,这一视角有助于理解教师、学生、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教育成果。

从个体行为的角度来看,教育管理者需要认识到教师和学生的动机、态度和满意度对教育效果的重大影响。

教师的工作动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如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包括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成长的关注等,而外在动机则涉及薪酬、职业发展机会等。

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管理者可以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从而积极影响他们的教学效果。

在教育管理中,组织文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组织文化是指在学校内形成的一种共同价值观、信念和行为规范。

教育机构的文化可以影响教师的工作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家长的参与度。

健康的学校文化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分享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教育管理者需要有意识地塑造积极的学校文化,以促进各方的共同发展。

群体动力学是组织行为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特别是在教育管理的背景下。

教师团队的构建和管理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学校的整体运作。

有效的团队合作能够提升课程开发的效率,增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同时,教师团队中的沟通、协作与信任是成功的关键。

教育管理者应当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协作,从而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教育管理的组织行为学视角同样关注领导风格和决策过程。

教育领导者的风格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教育组织行为学分宏观和微观教育组织行为

教育组织行为学分宏观和微观教育组织行为

教育组织行为学分宏观和微观教育组织行为
宏观教育组织行为一般指教育的全社会层面上的组织形式和行为,例如教育体制、教育政策、教育资源配置等等。

它主要涉及到教育的宏观管理、规划和决策方面的行为,旨在实现教育大局的目标及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微观教育组织行为则是指教育机构、教学活动、学生评价等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实践行为。

它主要关注教育中的小组织、个体行为,包括教育机构的管理、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践、学生评价等工作。

微观教育组织行为能够促进教育的质量提高及教育效益最大化。

这两个方面的教育组织行为是相辅相成的,宏观教育组织行为的目标和规划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微观教育组织行为中,并根据微观实践的具体情况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宏观管理。

同时,微观教育组织行为的实践和探索也为宏观教育组织行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组织行为学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教育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学校内部的各种组织行为和人际关系。

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方法,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学校组织,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将讨论组织行为学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提升学校效能的重要性。

一、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类在组织中的行为以及组织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的学科。

它主要探讨个体在组织中的动机、工作满意度、沟通、领导等行为特征,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能。

二、组织行为学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1. 学校组织构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为学校组织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持。

通过研究学校组织的架构、层级和工作流程,教育管理者可以更合理地安排教职工的分工和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也可以帮助确定学校的权力结构和决策层级,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2. 激励激发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能够帮助教育管理者设计激励机制,激发教职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

通过对教师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管理者可以根据教师个体的特点和工作情况,制定个性化、可持续的激励策略,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投入程度。

3. 团队协作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于团队协作的理解和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了解团队协作的关键要素,如沟通、协调和信任等,培养学校教职工之间的密切合作和良好的协作精神。

通过搭建良好的团队合作平台和优化团队结构,提高学校内部团队的工作效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4. 领导与管理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领导与管理。

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学习领导理论和研究组织行为的领导模式,提升自身的领导能力,以更好地管理学校。

他们可以借鉴有效的领导风格和方法,如情境领导、参与式领导等,以便更好地影响和激励教职工,提高学校的整体效能。

三、组织行为学对提升学校效能的重要性组织行为学的应用对于提升学校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校是一个充满人际关系和组织行为的复杂体系,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管理这个体系,优化学校内部流程,有效提高办学效果。

教育组织行为学

教育组织行为学
教育组织行为学
目录
组织行为学概述 教育组织行为学基础 教育组织行为学理论 教育组织行为学实践 教育组织行为学挑战与解决方案 教育组织行为学案例研究
01
CHAPTER
组织行为学概述
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它探讨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来理解、预测和管理组织中人的行为,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起源
随着管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组织行为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的组织行为学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组织环境。
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与发展
02
CHAPTER
教育组织行为学基础
教育组织结构可以分为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学校安全与危机管理
教育资源分配与利用
教育资源分配与利用是指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教育资源分配与利用的问题包括资源浪费、不公平分配、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等。
解决方案: 制定科学的教育资源配置方案,加强资源管理和监督,鼓励社会参与教育资源建设。
06
CHAPTER
教育组织行为学案例研究
通过物质奖励、晋升机会、培训发展等方式激励教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02
评价标准
制定科学的教师评价标准,包括教学水平、工作态度、学生评价等方面,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教师激励与评价
明确学生行为准则,制定奖惩措施,为学生行为管理提供依据。
规则制定
教师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详细描述
案例二:某小学教师激励制度优化

组织行为学(教育) 组织理论 基本内容

组织行为学(教育) 组织理论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

而学校是社会专为实施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而创办的一种特殊的正式的规范性社会组织。

组织理论通常是一些有关组织结构和职能的设想。

第一种是以关心工作和关心从事该工作的人的假设,即古典的组织理论或传统组织理论;第二种是具有不同的关心工作和人的设想,但都以人为中心,被称为行为组织理论或新古典组织理论;第三种以系统的观点来看待组织,称为权变方法或现代组织理论。

在现代社会里组织结构与员工绩效、工作满意度之间没有千篇一律的固定关系。

而且并非每一个人都喜欢有机机构带来的自由和灵活性。

有些人在机械结构中,也就是工作任务标准化程度很高,且比较明确时,绩效最高,工作满意也最佳。

因此我们在进行组织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个体差异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这一点可以从教师对组织专业化、管理跨度和集权程度的喜好方面得到验证。

工作设计也是一种激励方法。

了解如何进行工作设计,有助于管理者设计出可以增强教师激励水平的工作。

因为富有激励智能的工作有助于增强教师对工作要素的控制感,所以自主性较高、反馈机制良好的工作,对于那些渴望对工作有较大控制权的教师来讲,可以增强他们的满意度。

值得注意的是,对工作特性的认识对教师积极性的影响也许比特性本身更大,但需要向教师提供这类暗示。

工作压力本身的存在并不意昧着工作绩效的降低。

压力感对教师绩效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低于中等水平的压力感有助于增强教师的敏锐性、反应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工作绩效提高。

但经受高水平的压力感,或持续时间过长的中等水平压力感,会使教师绩效降低。

压力感对于教师满意度的影响并不直接,虽然低于中等水平的压力感有助于教师提高绩效,但他们仍然以为这种压力感令人不快。

学校管理者,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校同事的工作压力,从而为设置适度的压力、有效缓解过度的压力、达到压力和学校工作绩效的最佳结合点作充分的准备。

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学习指南

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学习指南

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学习指南一、课程简介同学们好,欢迎大家学习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

它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必修课,3学分、54学时。

该课程主要研究"学校"这一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和应用性是本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适合中小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学习,引导大家从"教师个体行为、学校群体行为、学校组织行为、激励、学校领导行为"的角度去学习和思考问题,要求大家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在学校组织中的具体应用,指导实际的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

课程知识地图:该课程的前修课程:公共管理学、管理思想史,后续课程:教育评价、现代教育管理专题。

二、教师简介主编、主讲:何立婴,北京教育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尤其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上有较深的造诣。

著有《社会心理学》(开明出版社,2001年8月版)、《教学社会心理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中小学心理卫生学》(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等书。

有VCD《师道讲坛--来自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视角》(20集),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音像电子出版社2008年版。

曾荣获曾宪梓教育奖。

课程主持教师:张遐,中央电大师范部教育管理教研室教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管理学硕士学位。

E-mail:zhangxia@;办公电话:(010)66490586。

三、课程学习资源及其使用(一)课程学习资源1.文字教材:基础教材:孙成志主编,《组织行为学》,中央电大出版社00年第1版。

辅助教材:何立婴主编,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指导,中央电大出版社03年第1版。

辅助教材是根据学校组织的特点和学员的学习需求,对基础教材进行了选择性使用和必要的补充,将基础教材的第八章——工商业组织的综合案例略去,因循剩余七章的体例来补充学校领域中的组织行为学知识。

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指南问题解答

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指南问题解答

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指南问题解答问:组织行为学(教育)和组织行为学是什么课程关系?答:组织行为学(教育)和组织行为学是两门正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的不同的课程。

组织行为学(教育)实际可称为“教育组织行为学”是教育管理专业(本科)的必修课程,是研究教育(中小学校)这一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组织的人的心理及行为规律。

问:请说明组织行为学(教育)的教材,应如何使用?答: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使用两本教材。

一本是孙成志主编的《组织行为学》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第一版。

)另一本是补充教材,即《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指导。

基于教育组织的特点和本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此教材对基础教材进行了选择性使用和必要的补充。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因循基础教材各章的体例来补充学校领域中的组织行为学知识(将基础教材的第八章----综合案例略去)。

因为本课程使用两本教材,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不便,因此一定要注意本课程两本教材的关系和学习方法,在学习本课程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以《学习指导》教材为指导自己学习的依据,明确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学习指导》以“内容提要”的形式为学生框定《组织行为学》(教育)的学习内容,包括基础教材中的内容和所补充的教育组织(本课程只研究、讨论中小学校组织)的内容。

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为了学生便于学习,本教材在学习目标和作业中将《学习指导》中新补充的内容一律以阴影标出,未加阴影的内容即为基础教材内容,大家在学习的时候要加以注意。

二、明确《学习指导》书的编写体例和特点。

《学习指导》分为内容提要、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思考与练习5大部分。

撰写《学习指导》的重要意义是补充组织行为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包括一些教育组织管理中新的研究成果。

组织行为学(教育)知识点梳理

组织行为学(教育)知识点梳理

组织行为学(教育)知识点梳理同学们好:欢迎大家学习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

它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必修课,3学分、54学时。

以下是本门课程的知识点表格。

本课程期末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判断并改错题,10小题,共30分。

3.论述题,从给出的三题中选作两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4.案例分析题,1小题,20分。

下面给大家梳理各章的重要知识点:第1章主要知识点1.“经济人”人性假设的基本含义2.“社会人”人性假设的基本含义3.“自我实现人”人性假设的基本含义4.“复杂人”人性假设的基本含义知识点提示1.“经济人”人性假设薛恩和麦格雷戈(X理论)都提出了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认为必须有外界的经济性刺激物激励人的行为。

感情是非理性的,人由于具有感情而不能自控和自我约束。

根据这种假设,职工是计较型参与,组织用经济性奖酬和一套权力与控制系统来实行管理。

2.“社会人”人性假设梅约通过霍桑实验提出社会人人性假设。

该假设认为: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

要求主管人员:更多注意工人的需要,关心工人心理上的健康,使他们的归属、尊重等心理需要得到实现。

3.“自我实现人”人性假设麦格雷戈的Y理论认为:人们在实现任务时,会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会寻求有责任感、挑战性的工作;在解决问题时,大多数人具有高度想象力、机智和创造性的能力。

要求主管应重在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管理者不是指挥者、调节者和监督者,而是辅助者、支持者、帮助者。

要求在管理制度上给予人更多的自主权,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共同分享权力。

4.“复杂人”人性假设薛恩认为:人的需要可分成许多类,且会随着人的发展阶段和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岗位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内容:第一节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二节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学习目标:1.掌握组织、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的概念2.掌握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第一节教育组织行为学概述什么是组织?1.管理学家们的看法◆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组织理论◆社会系统组织理论。

V:是指有目的、有系统地把人们集合起来N:广义:很多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的一个系统。

狭义: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能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合。

组织是如何产生的?组织的特点和分类★特点:1.组织是由人组成的2.组织有自己的目标3.通过分工协作完成目标★分类◆按规模(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按社会职能不同( 文化性组织\经济性组织\政治性组织)◆按组织内是否有正式的分(正式组织=由于工作需要而集合起来的群体。

组织内部有职、责、权的分工;领袖人物由上级任命。

非正式组织= 由于感情需要而集合起来的群体,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群体中影响最大的人当然是领袖,不需要经过上级批准。

组织和环境的关系:组织是一个整体,它由要素组成◆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组织要从环境中获得组织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组织为环境提供产出什么是组织行为?行为指有机体在心理和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行动和作为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是指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什么是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是指为了实现培养社会和个人才的目的,对教育事业及其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组织机构教育组织的分类:◆宏观教育组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从总体上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组织机构。

◆微观教育组织:一般是指学校组织教育组织的特点:◆权力结构特点◆角色特点◆信息沟通特点教育组织中教师工作特点:1.育人性2.复杂性3.示范性4.个体性5.时间的长期性和空间的广延性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组织行为学是研究教育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为教育管理者指导教育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达到提高教育组织管理效能的目的的一门学科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三个维度:◆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个体行为——个体行为的基础,态度和工作满意度,人格与价值观,知觉与个体决策基本的动机概念动机:从概念到应用情绪和心境群体行为——群体行为的基础,理解工作团队沟通领导的基本观点当代领导问题权力与政治冲突与谈判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的基础,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与实践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1、跨学科性2、多层次性3、情景性4、系统性5、实用性6、科学性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1、跨学科性2、多层次性3、情景性4、系统性5、实用性6、科学性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运用感官器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

优点: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直观。

缺点:往往缺乏深刻性和准确性。

2访谈调查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个别访谈,调查会),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优点: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缺点: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3问卷法:运用标准的问卷量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与调查。

优点:应用范围广,可以对较大规模的人的心理、行为、态度进行分析与调查,并能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

缺点:问卷设计要力求标准与科学,同时需要被调查者的积极配合,避免随意性。

4实验法和心理测试法:运用标准的测验量表,以及必要的实验设备,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实验室或现场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测试与分析。

优点:方法科学,严谨,有一定的准确性。

缺点:复杂,繁琐,难以大面积推广。

5个案分析法:运用个案调查、综合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估。

优点:对人的行为研究比较全面系统。

缺点: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与精力。

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理论价值:丰富教育管理学和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研究(二)实践意义:增进教育管理实践的有效性1.提高教育管理者的领导水平2.改进个体行为,促进自我实现第二节教育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组织行为学是20世纪50年代-70年代,随着组织行为科学研究成果被教育管理界广泛重视普遍推广应用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早期实践(20世纪初)二、古典理论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三、从人际关系理论与行为科学阶段的教育组织行为学研究四、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形成(20世纪50-70年代后一、早期实践(20世纪之前)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经济优势。

以针的制造为例,10个工人如果每人分担一项具体任务,一天能生产48000个针。

但是如果10个工人各自为阵,分散和独立地去工作(如拉丝、剪断、磨尖、焊接等),这些人一天能生产10个针就很幸运了。

结论:分工提高了劳动熟练程度和技能,节省了由于变换工作而损耗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认为关注雇员,改善劳动条件是企业管理者的最佳投资。

首次提出关心人的哲学,并试图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所以,被称为“人际关系之父”。

该时期侧重于研究人与机器关系与工作效率问题。

二、古典理论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通过生铁搬运实验,提出计件工资制、按照标准操作法培训工人、建立企业职能制等,也关心劳动中人的因素,但有阶级局限性。

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内容:1.进行动作研究,确定操作规程和动作规范,确定劳动时间定额,以提高工效;2.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工人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工人在岗位上成长;3.制定科学的工艺流程,使机器、设备、工艺、工具、材料、工作环境尽量标准化;4.实行计件工资,超额劳动,超额报酬;5.管理和劳动分离2、法国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在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把管理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环节,直到今天也是学者们研究管理过程及其职能的基础,并且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被称为“管理理论之父”。

14条管理原则:(1)分工(2)权利和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7)公平的报酬(8)适当集权和分权(9)等级制度(10)秩序(11)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3、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也称为职权结构理论,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

观点:明确的职权分工、权力分层、法定资格、委其责任遵纪守法6.理性关系7.固定工资古典管理理论对教育的影响★积极影响: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对教育组织和管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教育系统中建立了上下衔接和明确分工的管理系统;2.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赋予各级组织以明确的职责和权力,3学校内部建立和完善行政组织网络4.各级组织的领导人要经常考核下属的工作效率,并按其能力决定提升和任免。

★消极影响:第一,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针对工厂企业的管理提出来的,完全照搬到学校管理抹煞了学校组织与工厂组织的区别等。

第二,古典管理理论所推崇的那些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中不一定完全适用。

第三,古典管理理论过于强调外部控制手段的重要性,忽视了员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不利于有效地调动起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人群关系与行为科学阶段的教育组织行为学研究(一)教育领域的民主思想(二)人群管理理论对教育的影响(三)行为科学研究及其对教育组织的影响(一)教育领域的民主思想时间:20世纪30年代以来倡导者:约翰.杜威观点:“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也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的方式。

”因此,让教师有机会更多地参与到管理不但会改变学校组织的本质,而且会改变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二)人群管理理论对教育的影响1、霍桑试验即1924-1932年美国学者霍桑所进行的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的成功进展。

结论:工作物理环境的改善、报酬的提高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群体情感、安全、被尊重和社会规范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霍桑试验霍桑实验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

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一、照明实验。

时间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

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

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

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继续进行。

二、福利实验。

时间是从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优惠措施的增减、休息时间的增减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

2三、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

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作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

访谈者了解到这一点,及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

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

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

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

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四、群体实验;梅奥等人在该试验中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

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