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案正式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思考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相比,其成功的 共同原因有哪些?孝文帝改革使你得到了哪 些启示?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①北魏政权面临严重问题 ②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2、内容: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④学习汉族文化:改官制、说汉话、用汉姓 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3、评价: ①孝文帝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②促进北方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 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促进民族大融合 总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重新统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相比, 其成功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孝文帝改革 使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成功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趋势 ②决心坚定, ③措施得当,行之有效 认识: ①改革应该顺应历史潮流; ②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它所征服地区的 先进文化所征服。
四、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北方民族大融合 方式:民族迁移和通婚杂居、联合斗争、 友好交往、政治改革等 实质: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意义: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南方民族大融合 ①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②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 ③大批中原人的南迁
4、形式和途径:
①中央政府设机构管辖;②统治政权的强制政策 ③政权间的和好政策(如和亲、册封) ④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 ⑤物质文化交流 ⑥民族迁徙、杂居和通婚 ⑦兼并战争…… 5、实质: 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 6、作用: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凝聚力)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少数民族的内迁
1.五胡内迁 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族 地点: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和辽宁南部 影响:加速民族融合、加速西晋灭亡 2、北民南迁 中原人口因战乱迁往南方和边地 流民武装起义
北朝的民族大融合的教案
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北魏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民族融合”,在中国历史上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现象;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表现,是分裂向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势。
北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
2.鲜卑族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在客观上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作用。
从而明确树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伟大祖国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这一观点。
三、要求培养学生能力: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体史实,对“北朝的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全面观察、正确分析的能力。
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对民族融合问题的讲解和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南朝的起止年代?南朝包括哪几个朝代?(420—589 年宋、齐、梁、陈)动荡和发展并存的南朝,一方面是在一百多年里,相继四个政权频繁更迭,说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复杂、使其政权动荡不稳,门阀士族专政的极端腐朽;另一方面是这一时期,南北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使江南经济得到继续发展。
这是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而在北方,与南朝并存的是北朝,北朝历史发展的重心始终围绕着民族大融合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讲“北朝的民族大融合”。
(板书课题)(先让学生阅读178 页课前提示)北魏是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北朝时期最重要、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
下面我们先介绍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 年(板书)提问:①4 世纪初,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什么时期?(五胡十六国)②4 世纪中期以后,北方曾出现过一次统一的政权,是什么政权?哪个历史事件后又再次使北方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前秦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苻坚前秦政权被颠覆了。
鲜卑族的拓跋部乘机迅速兴起,重建鲜卑国家政权,这就是北魏。
第0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讲解三国时期的政权更迭,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过程及影响。通过讲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介绍西晋统一、东晋建立以及南北朝对峙的历史过程,分析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交融现象。重点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
5.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帮助他们掌握历史脉络,提高历史知识运用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引导他们深入分析历史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6.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竞赛、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创设情境,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针对三国鼎立、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历史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深入剖析历史人物的心理和动机。
4.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评价和分析能力。
b.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c.佛教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影响有哪些?
6.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文化的认识,以及这一时期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3.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4.提交作业时,请标注清楚题目、姓名、学号等基本信息。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500字。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奥秘的热情。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尊重历史事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通过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现象,培养学生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价值观。
(三)小组合作
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讲解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过程中,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如在讲解三国时期,让学生分组讨论各个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在讲解民族融合时,让学生分组探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现象。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的影响的短文,或者让学生绘制一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图等。通过作业的完成,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整个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认识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接着,我详细讲解各个政权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让学生了解政权更迭的具体情况。在讲解民族融合时,我介绍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现象,如佛教的传播、民族通婚等,让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3)引导: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过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
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得到加强?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
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
(2)引导: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加强,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使什么趋势加强了?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了。
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还使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3)引导:同学们,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不是)(4)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节教材内容不是很多,但是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是比较难把握的。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第二应要求学生结合史实,分析民族融合的各种途径,从而加深学生对民族融合这一时代特征的认识;第三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要向学生作全面地介绍,使学生通过史实准确把握住改革的实质。
最后教师要强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具有突出地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影响深远,作用巨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的时间、分布的地区及其处境。
2.正确分析和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出现原因。
4.了解南方及西南、西北等地民族融合的情况。
【能力目标】1.十六国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斗争不断。
同时,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直接,更加频繁。
原有的民族布局被大迁徙所打破,民族大融合加强。
通过民族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北朝民族融合内容,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史有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与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古代民族大融合加强的重要时期。
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迁都与改革措施,推动了鲜卑等北方民族学习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速发展。
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魏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2.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大融合的加强使中华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难点】1.民族大融合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2.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关系。
教学媒体1.投影仪和地图。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初中历史民族交融表现教案
初中历史民族交融表现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掌握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增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2.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民族吗?他们之间是如何交流和融合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和原因。
2. 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3. 教师点评并总结讨论成果。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五、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大迁移等,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哪些方面。
2. 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理解。
2. 强调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
2. 思考民族融合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撰写一篇短文,字数不限。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理解和认识。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7.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针对所学内容,开展课题研究,形成小组研究成果,并进行课堂展示。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要认真对待作业,保证作业质量,按时提交。
2.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
3.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为今后的人生道路积累智慧。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简短综述,要求条理清晰,史实准确,不少于500字。
2.结合课堂所学,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不少于800字。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年表等工具,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的认知能力。
3.整合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学会从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历史遗迹中提取有效信息。
4.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等,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热爱。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时期我国历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高一历史《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融合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总结。
2.教师总结:强调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视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3)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4.教学延伸:
(1)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古迹等,加深对南北朝时期历史文化的了解;
(2)鼓励学生参加历史知识竞赛、历史社团等活动,提高历史素养;
(3)推荐相关历史书籍、影片等,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拓展学习。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3.设计一份关于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知识问答卷,内容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史料分析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4.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选择一位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人物,了解其生平事迹,并撰写一篇人物评传,不少于500字。
5.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古迹等,亲身感受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文化,并撰写一篇参观感悟,不少于500字。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针对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问题展开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讲述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5.指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和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视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5.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存在差异,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氛围。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统编版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目标1、运用历史地图等史料,展示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概况和主要政权的地理位置等,培养时空观念。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背景,理解历史发展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3、结合图文资料,归纳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和方法。
4、通过对民族交融的学习,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民族融合的原因、途径、表现及影响。
难点: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区民族交融对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意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图片:胡床、胡饼、烧烤、胡琴……提问1:大家知识图片中展示的事物是什么?提问2:这些东西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总结:得益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继春秋战国后的第二次民族大交融,这次交融无论从规模还是深度上来说,在我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引出本课的核心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
新课讲授一、“融”之因【合作探究】:魏晋南北朝为何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峰?<展示材料>材料1: 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到第四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以致阴历四月降雪……那时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度。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材料2: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胡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
——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材料3: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政权的巩固,也推动了鲜卑民族向前发展,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因而也就更有力地推动了鲜卑族、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探究活动。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也要继续努力啊。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二)新课1.淝水之战东晋建立的同时,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出现了十六个不同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是何时结束的?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1)布置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兵力、结果、影响。
(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案人教版(实用教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案人教版(实用教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内迁;西晋的结束;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
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和影响;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二、要求学生认识.通过对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政局稳定、民族团结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速发展,他不愧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大融合的加强使中华文明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西晋灭亡的多方面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关于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理论,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方式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史有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的归纳教学准备预习提纲、电脑课件等教学要点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混战.少数民族的内迁.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十六国历史的影响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和影响教学过程【预习提问】.现在,我国的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和鲜卑族吗?为什么?.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出现在什么时期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现在我国的个民族中没有匈奴族和鲜卑族。
高中历史必修上 (教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目标】1.通过构建时空坐标,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基本史实2.通过学习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民南迁等,知道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
3.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方战乱,体会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通过相关材料引导、合作探究,培养解读材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2.难点:五胡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以来又一次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
2.政治上,国家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之后重新走向新的大一统;3.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4.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北方汉民族为躲避战乱而南迁,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三国演义》主题曲,学生体会三国时期分分合合的历史教师提问:同学们看过这部电视剧吗?学生回答谁来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电视片断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回答:东汉末年,三国并起,群雄逐鹿中原,继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分裂时期开始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
一、知识点:三国与西晋新知讲解教师出示PPT“三国鼎立示意图”,布置学生学习任务,结合教材概括魏蜀吴三国兴亡的基本史实学生回答:1.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洛阳、魏221年,刘备、成都、蜀汉222年,孙权、建业、吴2.西晋统一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教师出示PPT,介绍曹丕、刘备、孙权、司马炎四个人物曹丕:魏武帝曹操次子,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
江南农业开发及其影响;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北方农业与畜牧业的状况;新农具的创制与新技术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边疆地区的开发。
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丝织业的发展;冶炼技术的进步;南方的青瓷与北方制瓷业;造纸技术的改进;造纸中心;商业的发展。
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特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有关习题中所摘引的文字资料,进一步培养与提高学生阅读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分裂时期,尽管长期战乱,但社会物质生产仍在发展,从而进一步明确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切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
2.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新工具、新技术的出现,都反映出中国人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提高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江南农业的开发。
教学难点:游牧民族进入黄河流域对北方社会经济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教学过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1.江南经济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①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持续时间长,南方相对安定。
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①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
②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非常剧烈。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①民族大融合的加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②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合为一体,隋唐的统一和繁盛提供了条件。
二、江南农业的开发1.江南农业的开发①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教案
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教案一、引言在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政权多次分裂,还有着民族的融合。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有所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南北朝时期的背景和特点。
2. 分析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裂原因。
3. 探讨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融合和交流。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了解南北朝时期的背景和特点1. 利用图片和地图等教学资源,向学生介绍南北朝时期的起始和结束时间,地理范围,以及各个朝代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步骤二:分析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裂原因1. 利用课本和其他资料,介绍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的主要原因,包括统治者的腐败、政治斗争、地理因素等。
2. 向学生提问,让他们讨论并总结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的影响和教训。
步骤三:探讨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融合和交流1.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研究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现象,包括婚姻、文化、经济等方面。
2. 指导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并对不同民族之间融合的好处和意义进行讨论。
步骤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1. 分析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分析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并从不同角度思考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4.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辩论。
四、教学评估和反思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和辩论等形式,教师可以评估学生对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研究项目,让他们进一步探索这一时期的政权分裂和民族交流现象。
2.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加深对南北朝时期的理解。
1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4)改说汉语
5)改行汉制
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 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改 革 的 影 响:
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 固了封建统治。 2)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 化。 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为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胡内迁各 族分布
(动画)
这是摹绘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帝王礼佛浮雕的《北魏帝王出御 图》。 帝王礼佛浮雕原在龙门石窟中的宾阳洞,是北魏教文 帝迁都洛阳以后石窟艺术的杰作。 图中一队朝佛者,以孝文 帝为中心,前拥后簇,神情泰然。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 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典 型 例 题
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实 质是( ) A.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往的 过程 B.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D.中原先进文化向周边扩展 的过程
例 题 分 析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辨析 选择能力。题干的题眼是 “实质”,题项摆出类似 实质;经辨析可知:A、B、 D三项是表现的现象,C项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是实质,因此正确答案为C 项。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孝文帝迁都路线图
(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的意义
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 中华文明的发展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改穿汉服 2)改用汉姓 3)提倡与汉族通婚
例 题 分 析
本题系1990年全国高考试题。这是一道 比较简单的材料解析题。本题考察了学 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分析能力, 对材料的阅读能力和在阅读材料的基础 上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 利用这些信息解答知识的能力。本题只 要看懂材料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 适当处理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案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内迁;西晋的结束;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
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和影响;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二、要求学生认识1.通过对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政局稳定、民族团结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2.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速发展,他不愧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大融合的加强使中华文明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对西晋灭亡的多方面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关于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理论,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方式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史有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的归纳教学准备预习提纲、电脑课件等教学要点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混战1.少数民族的内迁2.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3.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4.十六国历史的影响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1.民族大融合的发展2.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和影响教学过程【预习提问】1.现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和鲜卑族吗?为什么?2.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出现在什么时期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现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没有匈奴族和鲜卑族。
因为匈奴族和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的古老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融合不断加强,使匈奴族、鲜卑族等失去了本民族的特征和民族差别而融入了其他民族。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各国的兼并、扩张战争不断。
同时,中原大地同周边各族的交流、融合也日益加强,因此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与春秋战国同样处于分裂、动荡状态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导入新课】(板书本节标题)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出示电脑课件《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表》,随着教师的讲解逐步演示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进程。
最后指出:魏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历史时期是我国少数民族内迁、混战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师板书标题和知识要点。
)【讲授新课】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混战1.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示电脑课件《西晋末年各民族分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
指图讲解,或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登台讲述,并牢记知识要点:(1)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旧史上称之为“五胡”。
(2)这些少数民族分布区是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
(3)内迁时间是东汉、魏、晋时期。
(4)内迁后居住地区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南部的广大地区。
最后让学生分析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学生可各抒己见,但要突出:a.少数民族内迁,打乱了原有的民族布局,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并接受汉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汉化。
b.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出示电脑课件《西晋末年各民族分布与流民迁移示意图》指图讲解:内迁的少数民族遭到西晋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
他们不但要纳税还要当兵,甚至被拐卖为奴婢。
不少人破产后沦为流民。
(在课件中用箭头移动的方式显示流民迁徙的方向和地区。
近的迁到四川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远的流向两广边地。
)他们与西晋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激化。
2.西晋的灭亡结合预习提纲提问: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在肯定学生认真、踊跃的学习态度的基础上归纳:(1)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是西晋迅速灭亡的最重要原因。
(教给学生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来做解释: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流民不断起义和内迁少数民族的反晋斗争(说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结合以上所讲内容强调指出:在反晋斗争中,内迁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联合斗争,使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友谊进一步增强。
出示电脑课件《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表》,指十六国时期讲解:前秦是十六国前期最为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一度统一北方。
可是在淝水之战中却败于势单力弱的东晋。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结果的出现呢?3.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学生看书归纳。
)(1)苻坚错误地估计了形势。
(2)前秦统治不稳,国人厌战,各族人心不一,充满民族矛盾。
(3)东晋同仇敌忾,作战英勇,指挥英明。
自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迅速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状态。
我们该如何评价十六国时期的历史呢?4.十六国历史的影响(学生看书总结)一方面:各少数民族统治者彼此攻战,北方经济、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另一方面:在彼此混战中,各族贵族割据势力削弱,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向着民族融合发展。
结合课件《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表》讲解:前秦在淝水之战中的失败充分说明,东晋十六国时期还明显存在着民族隔阂,各族人心不一,充满着民族矛盾。
直到南北朝时期这种现象才逐渐消除,这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出示电脑课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简表》。
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归纳,并指出不足。
然后边演示课件边进行讲解。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孝文帝时面临的严峻形势:如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
表明北魏仍用原有办法很难再统治下去了,必须实施改革。
(2)北魏统一北方后,由于各族长期的交往和相互影响,西晋与十六国时期那样剧烈的民族矛盾已渐渐消除,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3)北魏的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4)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以后,接受先进文化也是历史的必然。
于是,孝文帝冲破了保守势力和习惯势力的阻挠,大胆进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1)政治上:①整顿吏治。
制定俸禄制度,即仿效中原政治制度进行改革。
因为北魏前期官吏没有俸禄,官吏所需全凭到任后搜刮百姓,致使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俸禄制实行后,政府进行严格的监察管理,逐渐杜绝官吏的贪赃枉法现象。
北魏统治得到加强。
②迁都洛阳。
因为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这既有利于控制中原广大地区,接受先进文化,加强笼络控制汉族士大夫,还可避开北部强大的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
(2)经济上:颁布均田令。
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益前提下实行的。
均田农民要向政府交纳租调和服徭役。
它有利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更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另外,少数民族中有的民户也成了均田农民,这有利地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族人民的融合。
(3)文化生活上:学习汉族文化。
迁都洛阳以后,北魏孝文帝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进行改革。
①要求鲜卑人学说汉话,以消除民族间交往的语言障碍。
(让学生看书《北史》资料,进一步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力度。
)②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
例如“拓拔氏”即改为汉姓“元”。
③禁穿夹领小袖的胡服,仿南朝服装制定官吏、妇女冠服。
④提倡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提倡学习汉族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最后让学生评述北魏孝文帝的功绩: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敢于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进改革,采取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他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可明显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形成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1.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出示电脑课件《南北朝时期的疆域示意图》,用地区闪动法边讲述边讲解:民族大融合发展的表现。
(1)地域范围广。
北方:东汉末年以后不断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南方:孙吴政权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越族同汉族的生活方式已差别不大了。
加之大批中原人口南迁,更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西南地区:蜀国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2)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北朝后期,少数民族在服饰、语言、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也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胡舞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
各民族相互学习,使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
2.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实质上促进了他们的封建化,使之文明程度提高,社会进步。
而这种封建化又极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
(让学生看教材第59页第二、第三和第四自然段,加深对汉化、封建化的理解。
)(2)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分裂、动荡时期,但民族融合的加强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经济的开发;民族融合的实现,也为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和经济繁荣准备了条件,充分说明了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融合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本课小结】结合本节所讲内容,让学生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1.民族迁徙,杂居相处。
东汉、魏、晋时期,“五胡”内迁,他们与汉族人民的联系日益密切。
经过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
蜀国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关系,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孙吴政权在征服、招降越族的基础上,与之友好往来,使越族与汉族的生活方式差别越来越小。
3.联合斗争。
在反抗西晋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联合起来,并肩作战,使彼此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
4.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采取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5.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