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美国意识形态外交的演变
当前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及其应对
当前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及其应对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影响力和竞争也日益加剧。
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干扰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需要加强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其挑战。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例如,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客、媒体和机构经常发表一些关于中国的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试图抹黑中国的形象和声誉同时,一些西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往往蕴含着一些不利于中国发展的思想价值观念。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中美之间的互信和理解,也对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需要加强对于西方国家和媒体的信息审查和监管力度,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和扩散需要积极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和落实,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带来的挑战和压力。
二、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削弱中国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进而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
这些新手段具有隐蔽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给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
美国利用其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领域的优势,通过大量发布虚假信息、煽动性言论和恶意攻击等方式,试图误导中国公众对国家形象和政策的看法。
一些美国政客和媒体还频繁使用“人权”、“民主”等借口,对中国内政进行干涉和指责,加剧了意识形态渗透的风险。
利用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进行思想渗透。
美国通过派遣文化机构、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派遣留学生等方式,试图向中国传播西方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削弱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论二战后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论二战后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意识形态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可以从世界观、信念或手段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释。
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某一政府所作所为的思想理论或是价值观的基础,又或是对于某一政府所作所为做出的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解释。
意识形态影响着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是统领两个阵营外交活动的“灵魂”,美国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展开的意识形态外交促使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发生。
“冷战”结束后,美国将意识形态外交的重点转向中亚地区的独联体国家,提供资金培植亲美势力,瓦解原有的国家政治结构,促成了多个国家的“颜色革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利用国际经济交往和贸易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扩张和输出。
同时,美国借助信息和网络技术,对意识形态输出加以伪装,提高了意识形态外交的效率和速度。
标签:美国;意识形态;颜色革命;知识产权;网络和信息技术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对于意识形态,国内外的很多学者试图分别从世界观、信念或手段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释,拟定不同的含义。
但无论从哪个方面加以解释,意识形态都可以看作是某一政府所作所为的思想理论或是价值观的基础,又或是对于某一政府所作所为做出的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解释。
这里所说的“所作所为”既是指对内政策,也包括对外政策。
因此,意识形态也影响着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这其中,美国也不例外。
美国的意识形态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模式可谓影响深远。
追溯美国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我们会发现,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影响着这个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并且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的演变与趋势
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的演变与趋势一、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的演变历程自古以来,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便开始了。
在现代社会,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更成为国家之间交往的重要方面。
在国际关系的演变历程中,外交政策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一)冷战时期的双边对抗二战后,世界地图重新绘制,两极格局形成,美国和苏联成为了两个主要的超级大国。
因意识形态和意见分歧,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处于紧张局势中,各自拉拢盟友,发展核武器,这便是冷战时期的主要特征。
美国与苏联的间谍战争、经济与技术竞赛体现了双边对抗的一面。
(二)多边合作的崛起随着时代的发展,单极世界格局已经发生变化,多边合作越来越成为各国重要的外交政策之一。
在这种多边合作模式下,各国之间可以就共同利益的问题进行交流与协商,不同国家通过合作共赢来达到共同目标为出发点。
比如国际贸易组织为各国商贸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联合国则促进了国际和平与安全。
(三)经济全球化的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各国的联系和依存程度也随之提高。
在经济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得到了各国公认和认可,它们超越了自身国家的范围,成为了有力的国际贸易主体,也成为了跨国投资的重要工具,并推动了互惠互利的经济合作。
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则使得各国对于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一)强调多边主义精神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各国的外交政策也面临着新的变革和调整。
强调多边主义精神已经成为各国的一个共识。
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多边合作机制得到了不断的推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协商也随之增加。
(二)全面深入推进“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中国开展的一项重大外交、经济战略,旨在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互利合作,推动地区的繁荣发展。
这一倡议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为推动国际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推力。
(三)加强网络外交力量在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冷战初期美国向第三世界的意识形态传播
冷战初期美国向第三世界的意识形态传播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中,首先需要了解冷战初期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在这场大国角逐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在冷战初期积极推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第三世界的传播,通过政治和经济援助、文化输出和传媒宣传等方式,试图影响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取向。
与此美国和苏联在第三世界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双方都试图在这些国家获得影响力。
了解冷战初期的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意识形态传播背景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在这一时期的政策和行动。
美国的意识形态传播对第三世界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通过深入了解这一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冷战初期美国的政策和行动,以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 正文2.1 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意识形态传播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意识形态传播主要集中在反共产主义和亲西方价值观的宣传上。
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向第三世界国家传播自由民主、市场经济和反共产主义的理念,试图在冷战时期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影响力。
美国在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传播时,采取了多种手段。
首先是通过外交渠道在国际组织和峰会上强调自由民主的重要性,批评共产主义制度的缺陷。
其次是通过援助计划和经济合作来推动第三世界国家向西方价值观靠拢,例如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来帮助这些国家建设市场经济和民主政体。
美国还通过文化输出和传媒宣传,如电影、音乐和文学作品,向第三世界国家传递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符号。
美国的意识形态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受到美国的影响,逐渐转向亲西方的政治态度。
美国的意识形态传播也受到了苏联等其他国家的竞争和反击,尤其是在亚非拉等具有自己独立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里,美国的影响力并不总是占上风。
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意识形态传播在冷战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限制。
在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第三世界国家自身发展的影响下,美国的意识形态传播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1).
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1)冷战结束已经十来年了。
苏联从80年代中期即开始出现意识形态的演变,以后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政治新思维",进一步削弱了苏联作为美国意识形态对手的地位。
当时国内外都有一种说法,一种希望,就是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将要淡化,各国将以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为出发点来决定自己的外交政策。
一些观察家的预想是,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将带来越来越多的政治对话和文化沟通,国家间矛盾虽然不可避免,但主要将以经济竞争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可能激化,成为主导性的矛盾。
美日、美欧之间的"经济战"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
另一些观察家则预料世界将走向"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将不再像冷战时代那样,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自己在国际上的远近亲疏,而是注重自身的安全利益,甚至不惜为资源、领土而战。
1991年的海湾战争即是这种见解的佐证。
这两种观点殊途同归之处,在于都认为冷战时期那种两大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纷争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特殊形态,而未来的国际关系将进入一种常态(国家间为经济利益而合作或竞争),或者恢复另一种常态(各国为维护自身安全而斗争,某些大国争夺霸权),因而有了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将要"淡化"的期待。
从冷战后的历史进程来看,美国非但没有淡化其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色彩,反而在许多方面突出宣传其价值观。
美国的思想库和学术界不断推出各种引起争论但有广泛影响的政治观点,如弗兰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宣扬以推进各国"民主化"来维护世界和平的"民主和平论",以及"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等等。
这些观点的视角不同,结论也不同,但都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门罗主义
• 1823年门罗宣言:“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 洲争夺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 “美洲体系”原则
海外扩张时期
• 1898-1918,美西战争到第一次 世界大战结束
• 1919-1933,一战结束到经济大 危机
• 1933-1945,新政到二战结束
在海外扩张时期,美国外交指导思想是门户 开放政策,它是1899年和1900年由美国国务 卿海约翰首先提出的一种针对中国的外交政 策,后来则成为海外扩张时期美国外交的指 南,它反映了美国国立上升、但实力又不敌 英法等列强的情况下,美国不得不打着机会 均等、利益均沾的旗号,力求最大限度地维 护和扩大美国的海外利益,同其他列强争夺 海外市场。
国内施行政治民主化和西方式的市场经济。
1990年9月11日,乔治·布什就海湾危 机向美国国会发表讲话时,明确提出 了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问题。尽管 波斯湾的危机很严重,但它也提供了 一个朝着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时期前 进的少有机会。在这种动荡之后,就 可以实现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标, 即进入一个“新纪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94年7月21日,克林顿政府正 式提出了被称为“参与和扩展” 国家安全战略,并确定该战略总 目标是恢复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 地位。美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进一步加强美国对世界的领导; 扩大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推广 美国式的市场经济、民主制度和 价值观念。
1997年克林顿连任后,进一步对美国国家安 全战略作出调整:“塑造—反应—准备”为 核心的跨世纪的核心战略方针。塑造:积极 参与国际事务,把军事与外交密切结合起来, 塑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环境,在危险或危机 出现之前就采取主动措施来防止或减轻这些 威胁。反应:要提高防止和应付各种局部冲 突的军事能力,特别是要准备打赢两场几乎 同时发生的地区战争。准备:要为难以预测
浅析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浅析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关键词:孤立主义;演变;影响一美国孤立主义的内涵孤立主义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通过一种自上而下的国家政策以及客观条件形成的一种封闭状态。
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清朝的闭关锁国不同,它并没有关闭经济贸易,而是减少美国在当时面临的外部威胁,从而维护美国当时脆弱的国家政权。
美国的孤立主义更像一种休养生息的政策,是美国民众摆脱战乱的意识形态。
二美国孤立主义产生的原因美国在建国之初,华盛顿总统提出了孤立外交的政策。
孤立主义的核心思想主要在于告诫国人切莫卷入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纷争,不受国际环境干扰独自处理美国自身的事务。
从表面上看,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看似是自我封闭,断绝与其他国家来往。
实际上,这是针对欧洲国家的一种中立的、不卷入欧洲事务的外交政策。
这就为美国早期走上孤立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一)地理位置引起的“天然孤立”打开世界地图,当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北美洲,很容易就会发现美国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
美国与亚洲之间隔着太平洋,与欧洲、非洲之间隔着大西洋,这种位置对于美国而言,完全满足了孤立主义的地利要求。
在十八世纪八九十年代,海上交通极其落后,任何一個国家想要进行远洋航行都是极度困难的。
这样,无论是美国想要走出国门,或者说其他国家想要和美国建立联系或者战争侵略都是相当困难的,这就促进了美国孤立主义的孕育。
除此之外,美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气候特别适合生产,对于欧洲的移民而言,简直是一片乐土。
亨利·基辛格说:“自地缘政治的观点来看,美国也是欧亚大陆海岸外的一座孤岛。
”[1]华盛顿总统在1796 年的告别演说中说:“我们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我们奉行一条不同的政策路线。
”[2](二)综合国力不足,无力对外扩张经过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美国在经济方面受到很大程度的压榨和剥削,美国国家实力虚弱。
同时,为了独立而发起的美国独立战争以及第二次独立战争对于资源的消耗也让美国雪上加霜,入不敷出。
冷战初期美国向第三世界的意识形态传播
冷战初期美国向第三世界的意识形态传播冷战初期,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意识形态传播的战争,尤其是向第三世界国家传播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反共产主义的理念。
这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角逐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当今国际政治格局。
本文将着重分析冷战初期美国向第三世界国家传播意识形态的方式和效果。
冷战初期,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意识形态传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通过外交手段,如开展外交宣传、提供经济援助、派遣文化代表团等。
二是通过媒体和文化产品的传播,如电影、音乐、文学等。
三是通过在国际组织中的发声和行动,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
这些手段的结合,使得美国的意识形态传播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有效地展开。
美国通过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和开展外交宣传等形式,不仅加深了这些国家对美国的依赖,同时也为美国推广其资本主义和民主政治的理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美国在二战结束后通过马歇尔计划向西欧、远东国家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从而在这些地区树立了其在经济上的领导地位。
对于提供援助的国家而言,他们也必须接受美国的一些条件,比如推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体制。
这些因援助产生的影响成为了美国在第三世界国家推广意识形态的一个有效工具。
美国的文化产品在冷战初期也大量进入了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
美国的电影、音乐、文学等文化产品向第三世界国家传递着自由、民主、个人权利等价值观念,塑造了一种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化文化。
好莱坞电影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展现出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引领了全球流行文化的潮流。
这些文化产品使得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更加了解美国,亲近美国,接受美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美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发声和行动也成为了意识形态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中,美国通过发表官方声明、提出建议、提供援助等方式,向第三世界国家传递其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的理念。
后“9·11”时代美国对外战略的演变
后“9·11”时代美国对外战略的演变⽬录1.绪论: (2)1.1 摘要: (2)1.2 关键词: (2)2内涵:战略演变多元性的根源 (3)2.1 美国总统 (3)2.2 利益集团: (3)2.3 公众舆论 (5)2.4 政治⽂化:重塑美国国家⾓⾊ (6)2.5新现实主义与⾦融战争逻辑: (8)3外延:全球战略演变 (10)3.1 ⾸要地位与先发制⼈ (11)3.2 国家利益 (13)3.3 ⼩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量部署 (14)3.4 选择性⼲预 (14)3.5 离岸平衡与对冲战略 (16)3.6 奥巴马政府的战略调整 (17)3.7 奥巴马当局的反恐政策: (21)4亚太“再平衡”与中国 (21)5参考书⽬: (24)后“9·11”时代美国对外战略的演变1.绪论:1.1 摘要: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
美国的外交政策不再执着于冷战四⼗年来始终鲜明的反共主题,⽽是致⼒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和最强⼤的经济体。
但是这并未对谋求长期可执⾏战略原则的外交政策制定者提供什么参考,美国政府到底坚持哪些原则并不明朗。
“9·11”事件的发⽣及其结果让美国政府⾛出迷惘,政策制定者得以分清轻重缓急,作出选择。
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要⽬标定位为打击恐怖主义和防⽌⼤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重点是打击所谓的“⽆赖国家”和“⾮政府恐怖主义组织”。
随后,布什政府依托美国在经济上的主导⼒量,军事上的超级地位,以单边主义为⾏动原则,利⽤美国的权⼒,尤其是军事⼒量,采⽤选择性⼲预战略,消灭任何可察觉的威胁,以促进美国理念在全球的实现,维护美国在全球的⾸要地位。
本⽂着眼于美国后“9·11”时代的对外战略的演变,利⽤统计分析、归纳演绎、类⽐推理和⽐较分析等研究⽅法,分别论述其对外战略演变的根源、对外战略演变之表现,从⽽分析美国对外战略演变的全过程。
并且试图从分析之中得到中国应对美国后“9·11”时代对外战略演变的政策建议。
[大国战略]美国外交战略的演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走向世界并成为“世界警察”
美国改变了二次大战,二次大战更改变了美国。二次大战之后美国人完全摒弃了孤立主义并且全面接管了世界事务。美国人按照集体安全的思想成立了联合国,同时还成立了北约。此时的美国人相信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都可能影响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成了“世界警察”。
二、威尔逊总统和集体安全主义
美国人和西欧人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在凡尔赛会议上美国威尔逊总统提出了完全不同于地缘政治均势外交的集体安全观念。它的核心意思是,美国和欧洲各国成立一个统一的组织来保护大家的安全,威尔逊总统说的这个组织有点像今天的北大西洋共约组织。但是当时的欧洲人是没法接受这种思想的,他们根本不相信会有什么集体安全,威尔逊的建议也没得到人们的重视。
国的孤立主义和欧洲的均势外交
二次大战之前美国一直奉行着孤立主义的外交战略,即美洲大陆的事美国说的算,不准外人插手,但是美国也不愿意过多的卷入欧洲各国的纷争之中。这基本上是一种地缘政治的外交思维。而此时的欧洲国家信奉的是均势外交战略。以英国为例,英国认为保持法国、德国、奥匈帝国和俄国之间的均势非常重要,他们认为一个统一的欧洲大陆是不能接受的。奥匈帝国首相梅特涅也是均势外交的高手,他一方面小心平衡当时欧陆各强国的关系,一方面尽力阻止德国的真正统一。均势外交是典型的地缘政治思维。
四、现在的美国和世界
现在的美国需要面对不断壮大的新兴国家,需要面对迅速全球化的世界,为了在全球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需要把集体安全思维和地缘政治思维综合起来考虑,既要协调盟国之间的关系,又要调整与竞争对手的关系。
以上这些并不是我自己的原创性思想,而是我从亨利-基辛格的《大外交》中读到的。这本书写于1997年,由于这本书的重点是讲美国和西欧外交战略的,所以基本上没有意识形态的问题,我本人也很赞同书中的大部分主要观点,建议有兴趣的朋友读读。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文章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西方国家中确立了霸主的地位。
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但其基本目标都是维护美国的霸权。
美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是:一、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张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政府(1945——1953)上台以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很快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1)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实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进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2)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实行“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资金”,在经济上扶植西欧、日本;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建立“北约”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形成西方军事联盟。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通过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
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在朝鲜战场失败后,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对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与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文化渗透,同苏联一起攻击中国。
互联网条件下的美国意识形态外交
当做 首 先 必 须考 量 的因 素 。 国意 识 形 态 美
的产 生 和 发 展 有 着 极 为 深刻 的根 源 . 有 既
色革 命 。2 0 0 3年 , 鲁 吉 亚 爆 发 “ 瑰 革 格 玫 命” ,反对 党 领 导 人 萨 卡 什 维 利 成 功 推 翻 前 总 统 谢 瓦 尔 德 纳 泽 .成 立 了新 的政 府 :
程 有 直 接或 间接 的制 约 作 用 . 定 的公 共 一 为 美 国 意 识 形 态外 交 的 主要 目标 。但 是 ,
手 段 , 始 利用 经济 贸易 或 者 跨 国 企 业 的 开 经 营 为 手 段 有 意 识 地 进 行 文 化 和 意 识 形 态 等 软 实 力 的 扩 张 . 实 施 经 济 霸 权 的 同 在 时 达 到 实 施 文 化 霸 权 和 意 识 形 态 霸 权 的 目的 。 例 如 。 国以 及 一 些西 方 发 达 国家 美
随 着 经 济 和 信息 的全 球 化 . 国 意 识形 态 美
外 交 手段 并 非 一 成 不 变 , 而是 随着 科 技 的
进 步而 不 断 演 变 。策总 是 带 有 一定 的价 值 观念 。 ① ” 由此 可
见 . 国的 意识 形 态 对 美 国的 外 交 政 策 和 美 外 交 模 式 必然 产 生 深 远 的影 响 。 国 自独 美 立 以来 就 积 极 参 与 国 际事 务 , 从早 期 的 西 部 疆 域 拓 展 到 后 来 的 两 次 世 界 大 战 再 到
导 ” 想 下 的历 史 使 命 感 、 求 自 由与 民 思 追 主 的 政 治 价值 观念 、反 共 主 义 ” 治 制 度 “ 政
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海外扩展的历史演进
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海外扩展的历史演进作为一个国际大国,美国的文化历史十分悠久,也十分复杂多样化。
美国文化的多元性不仅来自于国内多元化的人口和文化,还源于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推广和交流。
本文将探讨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海外扩展的历史演进。
美国文化的多元性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从建国之初就吸引了大量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同时,美国的人口也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扩大。
多年来,美国人口构成呈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不同文化之间也相互融合、相互学习,形成了美国多元文化的面貌。
首先,美国的多元性在音乐文化方面得以彰显。
美国音乐文化吸纳了欧洲、非洲、南美洲、加勒比等地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如摇滚、蓝调、嘻哈、爵士等等。
每种音乐风格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不同音乐文化之间互相影响、融合。
这种融合在当下音乐产业中尤其明显,例如迪斯科、流行音乐等种类的音乐。
这些音乐中包含了各种不同国家的乐器和节奏,使得整个音乐文化变得十分多元。
其次,在电影文化方面,美国电影一直是国际范围内所瞩目、喜闻乐见的领域,与欧洲、亚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电影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美国电影风格。
美国电影业在金融、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积累了巨大的优势,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电影制作设施和设备,而且电影制作都极为精细,细节到位。
美国电影主题涵盖了戏剧、文艺、科幻等各种类型,而且这里所涉及的人物和情节都与美国众多的文化有关。
例如,美国西部牛仔电影就是一大经典,它显示了美国西部牛仔文化,是美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此外,在食品和服饰方面,美国文化也随着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变得更加多元化。
美国人民的饮食和服饰反映了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
全球化的影响和人口的不断移动,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丰富了美国文化的元素。
美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作为一个国际大国,美国的文化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本土,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扩展。
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政策
原因: 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
国
思考
★联系所学知识,从美国外交政策 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重要的认识与启示。
二、对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认识
1、决定因素:国家利益为核心
2、基本依据:综合国力 3、本质特点:谋求霸权 4、一贯特点:欺骗性、伪装性(以“公正” 为幌子,用资本作渗透,以武力相威胁)
绥靖政策
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 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 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 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 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 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 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 具体化了。
清朝第一批留美儿童
三、开始争夺欧洲控制权,谋求世界霸权 3、一战爆发后
一战中从“中立”到参战,巴黎和会上提出 表现: 十四点原则,争夺制海权、金元外交政策, 干涉欧洲战债和赔款问题
特点:
积极插手欧洲事务 方式以经济侵略为主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增强,欧洲国家被削弱 原因:
金元外交政策
美国总统塔夫脱 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 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 西奥多· 罗斯福总统(老罗斯福,美国第26任总 统(1901-1909))实行的“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 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故塔夫脱鼓吹 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 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 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 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 义国家。
美国中立法
美国政府于1930年代所通过一系列法案的总称。 这些法案是用以回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欧洲和 亚洲日益混乱的局面。 美国积极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损失惨重。这间 接导致美国本土孤立主义的兴起,希望美国不牵 涉在国际的斗争中,从而促成了中立法的制定。 中立法的影响通常是负面的。因为条文不分侵略 国和受害国,单纯以“交战国”平等地对待她们。 这些法例亦限制了美国政府协助英国对抗纳粹德 国的力度。1941年美国正式向轴心国宣战使法案 被废除。
从美国的外交政策看美国人的价值观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挑战,美国不断调整其价值观外交的策略和手段,
试图通过更加灵活和务实的方式来推广美国价值观和维护国家利益。
05
评价及启示意义
积极评价: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1 2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通过强化国防、打击恐怖主义等方式来保障国 家利益。
经济利益优先
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外交政策更加注重 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推动自由贸易和投资 自由化。
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美国外交政策 更加关注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跨国犯罪等 问题,并寻求国际合作共同应对。
02
美国人价值观核心要素
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
个人主义
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和个人责任 ,认为政府应保护个人自由和权利, 个人应追求自身利益和幸福。
美国通过外交手段,如援 助、制裁等方式,试图在 全球范围内推广其民主制 度。
人权保护
美国强调尊重和保护人权 ,对违反人权的行为进行 谴责和干预。
价值观外交
将民主、自由、平等等价 值观作为外交政策的重要 考量因素,与盟友共同维 护这些价值观。
经济利益与全球化战略
自由贸易
美国积极倡导自由贸易, 通过签订贸易协定等方式 ,降低关税壁垒,促进全 球贸易自由化。
多边合作选择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新兴大国的崛起,美国也 逐渐意识到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 组织和多边机制的发展。
民主和平论
美国在后冷战时期提出了“民主和平论”,认为民主国家 之间更不容易发生战争,因此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民主 价值观。
当代挑战:应对全球化及地区冲突问题
01 02
拜登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型
53华盛顿共识”—拜登经济学、内政—外交互联思维为内涵逻辑,致力于因应全球地缘政治之变、地缘经济之变和意识形态之变对美国霸权的冲击。
拜登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出五大外交政策支柱并产生多方面战略影响,也面临一系列来自美国内政和外交层面的制约因素,能否成为推动美国外交政策转型的历史遗产有待观察。
总体而言,拜登主义都代表了美国主流精英对时代变局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外交政策转型探索,有其重要意义。
〔关 键 词〕拜登主义、美国外交政策转型、大国竞争、跨国挑战〔作者简介〕王浩,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图分类号〕D87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 8832(2024)1作为一项独具特色的历史传统,以历届总统命名的各类“主义”通常成为不同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指导原则。
拜登政府执政后,从美国面临的时代变局出发,以一系列新的战略理念为指引,对美国外交政策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调整,由此推动“拜登主义”(Biden Doctrine)渐趋成型并在实践《国际问题研究》2024年第1期中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从2022年1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Jake Sullivan)在接受《外交政策》杂志专访时首度在官方层面提出拜登主义的概念并赋予其“为未来十年的美国外交定向”的定位,到2022年10月拜登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对时代变局背景下美国外交政策既有别于传统自由国际主义、又有别于特朗普主义的一整套目标愿景、战略路径和优先事项的布局,都表明拜登主义具有值得关注的中长期战略意涵与较为鲜明的转型特征。
[1]随着拜登政府执政进入第四年以及2024年美国大选的日益临近,对拜登主义这一业已成型并可能产生持续战略影响的美国外交政策理念进行探讨正当其时。
一、拜登主义的生成背景拜登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开宗明义指出:“后冷战时代无疑已终结”,“我们现在采取的行动将决定未来的世界是走向冲突失序还是变得稳定繁荣”。
[2]这一首次来自美国官方的对后冷战时代终结的判断表明,把控世界政治拐点的战略需要成为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理念生成的背景。
2.论述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二战以后,美国全面推进全球霸权,并且不断丰富自己的全球战略内涵,试图霸权合法化,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还有文化三个方面,详解如下:一、经济战略演变简介:二战以来,美国外贸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由贸易阶段、调整阶段和多元化阶段。
外贸政策的持续转变,实质上反映了美国经济实力与国家竞争力相对下降的客观事实。
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要防止“被”全球化。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化解外贸纠纷。
二、政治战略演变过程详解:从冷战到冷战后,美国的霸权野心还不断膨胀,从遏止共产主义发展到在全球大力扩展民主与自由市场,从充当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确立“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并不时大肆动用武力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志。
霸权战略并非美国所独有,但战后美国的霸权战略与历史上列强争夺或征服世界的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美国特色。
(一、)联盟战略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
联盟既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力量支撑点,也是美国霸权覆盖的核心区域,同时美国维持联盟体系与在势力范围内施展霸权的方式别具特色,带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
历史上的大国霸权往往直接采取武力征服领土、奴役人民、强占资源的形式,美国霸权则更多地采取“借力”的方式,通过各种军事集团、条约组织构建其联盟体系和势力范围,形成一个包围对手的网络。
(二)、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注意将霸权目标与国家的实力统一起来。
为自己的霸权扩张披上道义合法的外衣是几乎所有霸权国家所通用的手法,而美国在这方面更胜一筹。
维护所谓的自由和民主成为其动员国内社会力量支持政府对外政策的有效工具以及号令西方世界的大旗,而且凭借各项实力的巨大优势,以及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面临问题挫折的反衬之下,美国所极力推广的价值原则大有席卷全球之势,并通过一系列国际机构与制度成为规范国际社会的原则框架。
尤其在冷战结束以后,道义的旗号与标准从具有防范意味的反苏反共转变为更加自信、自傲和更具进攻性的在全世界推广所谓民主、人权和市场经济,甚至不惜动用武力为其所谓的价值标准开道。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ppt
全球扩张时期
• • • • • • • • • (一)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 遏制与威慑 尼克松的“缓和”政策 里根的“重振国威” (二)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 “走出遏制”战略 布什的“世界新秩序” 克林顿政府“扩展战略” 小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义
(1)冷战时期(90年代以前)——重点在欧洲
表现:欧洲:冷战政策,亚洲:热战,非洲、拉美:扶植控制 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全球扩张 特点: 原因: 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西欧各国
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 美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二战不 仅把美国推上了世界政治大舞台,而且使 其在战争中迅速崛起发展成为国力、军力 都高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首的超级大国。 到战阵结束时候,美国的工业是西欧和日 本总和的两倍多,还是当时唯一的有核国 家。
杜鲁门政府为了维护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 主义国家所谓的“扩张”,维护和扩大美国 的全球利益,制定了遏制战略,同苏联展开 了长达近半个世界的冷战。“遏制共产主义” 成为美国长期和不变的战略目标。遏制战略 的提出和实施是美国外交政策转向全球政策, 由原来的海外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威尔逊主义者(传教士)认为:美 国负有向世界传播美国民主和社会 价值观、创造接纳法制的和平国际 社会的道德义务和重要国家利益
杰斐逊主义者(律师)认为:美 国外交政策应当少关心向外传播 民主,多关心国内的安全。
杰克逊主义者(战士)认为:美 国政府在外交和国内政策方面最 重要的目标应该是美国人民的物 质安全和经济富足。被称为人民 主义学派。
1796年9月17日,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他 卸任总统一职的《告别词》中,提出了 孤立主义的外交原则,至此传统的孤立 思想上升为政策方针。孤立主义有三个 基本特点: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 事务。其核心是最后一点,即不介入欧 洲争端—孤立于欧洲列强的纷争之外。
意识与外交政策
意识与外交政策在当今高度全球化的世界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密。
外交政策作为一种国家行为的表现,是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方面。
而国家的意识形态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其外交政策。
本文将讨论意识与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意识如何影响了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
一、意识与国家外交政策意识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思考与理解方式,是一种内在于个体心智中的东西。
而国家的外交政策则是一系列行为、措施和原则的总和,以实现国家利益和塑造国际环境。
国家的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主张和平与合作,鼓励国际组织的发展和利用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那么它的外交政策很可能强调多边主义和合作。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追求军事实力的扩张和霸权主义,那么其外交政策可能会倾向于采取强硬立场,并有可能引发紧张局势。
二、不同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国家的外交政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例子:1. 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认为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人权保护。
因此,自由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通常会重视人权问题,主张国际合作,以促进经济和政治的自由化。
例如,美国作为自由主义国家,其外交政策通常包括民主促进和人权改善的议程。
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公平和社会正义,主张在国内外推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可能更注重对穷国的援助和支持,以及维护其自身的社会主义制度。
例如,中国的外交政策常常强调南南合作和经济援助,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3. 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注重保护民族利益和文化价值,强调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
因此,民族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可能更加强调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例如,印度作为一个民族主义国家,在外交政策中着重保护印度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
三、实例分析:中美意识形态的影响中美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不仅在国内政治制度上表现明显,也在两国的外交政策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 今, 将 新 闻 作 为 故 事 的 形 式 进 行处理创作已不再是惊世骇俗的离经叛 道,它已经成为一种叙事技巧,甚至故 事化的新闻报道或表述已成为媒体发展 的一种潮流。在电视新闻中,美国哥伦 比亚广播公司著名新闻节目《60 分钟》 的基本模式就是在一个小时里讲述几个 新闻故事,每一个故事就是一条故事化 的新闻。制片人休伊特说,《60 分钟》 就是要用“讲故事”取代“探讨问题”。 经济新闻中的“华尔街日报体”也是新 闻故事化的有力例证。在我国,故事化 的写作方式被大量运用到新闻当中。都 市报是典型的例子,如《华西都市报》 为使报纸更具可读性,就明确主张新闻 故事化写作。电视媒体中,《东方时空》 的子栏目《生活空间》可谓是中国电视
结语
新新闻主义从产生、盛极一时到隐 匿犹如昙花一现。但它对传统新闻高高 在上的姿态、单一的叙事模式大胆质疑; 融合文学手法进行新闻写作,既是一种 批判传统与权威的勇气,更是一种创新 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
代,传媒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发展,新闻 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注 意力取代信息成了稀缺资源。面对此种 形势,新新闻主义的一系列理念在今天 来看,仍是大有裨益的。
斯斯坦爆发的“郁金香革命”中,总统 阿斯卡·阿卡耶夫及其政府倒台。有大 量证据显示,中亚爆发的一系列革命背 后,美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苏联刚解 体,美国便启动了“支持新生独立国家” 计划,动用一切资源在独联体各国“培 植民主土壤”,“营造民主气氛”,“物色 民主骨干”,“树立民主榜样”,要把独
联体各国打造成“新型民主国家”。美 国通过索罗斯基金会、自由之家等政府 或非政府性质的基金会,向这些地区的 非政府组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利用 当地报社、电视台等媒体,迫切地将美 国“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输出。表面 上是美国在帮助后社会主义国家由权威 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变,但实际上是美国 在后社会主义国家培植亲美势力,企图 在战略上孤立俄罗斯,“民主”只不过 是一个幌子。这便是苏联解体后美国意 识形态外交的开端。
管理体制以及高效运行的传播机制,也 弱势的影响,将难以抵挡美国等西方发
为提高美国意识形态传播效率提供了必 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冲击。因此,我们在
要的社会条件。
清楚地分析美国意识形态外交方法的同
第三,网络传播使美国意识形态传 时,还要看清美国利用各项网络技术,
播更具整体性效应。网络是一个体系, 在互联网上实施意识形态外交,对其他
网络条件下,美国的意识形态传播
的身份,意识形态传播的主体相对自由 对其意识形态外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地传播自己的观点甚至政治思想,而客 并且在互联网上实施的信息霸权和文化
体也可以在网络中自由地接触来自各个 霸权的扩张也开始呈现出强势化的特
主体所传播的思想。
点,对其他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形
其次,网络传播使得美国意识形态 成了严峻的挑战。
传播更加高效化。网络传播体系是十分
在信息方面,网上的信息传播是非
敏感的,当今国际舞台上的任何一个微 常不对称的,信息的流向主要是由发达
小举动,都能在互联网上有所反应,并 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信息、
迅速波及到现实世界中的任何角落,从 科技信息流入,同时意识形态、价值观
而对现实的外交活动产生巨大的刺激作 念等文化信息也开始整合移入,从而使
用,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③网络在传 其他国家原有的民族文化和主流意识形
播信息方面速度快、共享性强、覆盖面 态受到压抑和影响。并且,以美国为首
广,网络凭借其极快的传播速度,可以 的西方发达国家,掌握了大量的信息和
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某个国家的新政策、 互联网技术,从而掌握了信息的控制权,
新理论、新思潮传播给受众,而其他国 促进了其信息霸权的实施。而这一现实
结构的无等级观念,保证了意识形态传 情况、配合联动,从而使意识形态传播
播主体与客体的平等性。“在信息社会 产生一种综合性效应。因此,网络技术
里,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任何人都有权享 的这种关联性,也大大提高了意识形态
受信息和知识。”②而网络中无主体自由 传播的整体性效应。
的格局,使得网民有独立的人格、独立
新闻故事化的起源 ;中央电视台的《社 会记录》、《新闻调查》等节目,也都以 故事的角度剖析社会现象 ;网络体育新 闻故事化曾风靡一时。
可见,新新闻主义提倡的新闻故事 化是顺应了新闻发展趋势的。它是对传 统新闻写作手法的一种大胆创新而树立 起的全新的新闻风格,体现了“传者中 心论”向“受者中心论”的转变。
首先,网络传播使美国意识形态传 播更加突出民主化。美国的意识形态传 播,是一个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输自身 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本国文化及政治 思想的过程。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 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美国意识形
态扩张的强制性,使其文化和意识形态 过程中,就可以实现政府、团体、公司、
的传播具有了一种民主化的色彩。网络 个人等多种力量便利地交流信息、沟通
理论视野
● 黄玉琼
全球化下美国意识形态外交的演变
一
早在冷战时期,美国就利用各种手 段对苏联实施意识形态外交,意识形态 的侵略也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一个 不可忽略的因素。冷战结束后,苏联解 体,以反攻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美国 随即将意识形态外交的触角伸向了中亚 独联体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明的 中国自然也成为美国意识形态外交的主 要目标。但是随着经济和信息全球化, 美国意识形态外交手段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演变。
它具有整体性、协同性的属性。网络内 国家造成的不良影响。只有早日制定合
各个节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构成了 理的意识形态安全应对战略,积极应对
一个跨地域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够把众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侵略,才能
多的社会领域连接成一个整体,使之呈 有效地避免出现意识形态危机。
现出“一体化”的特性。在非网络条件下,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1 青年记者·2010年9月中
理论视野
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交往的 扩大,传播其价值观念,并利用自己的 强势地位,强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和 意识形态影响力。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以后,美国意识形态传播的 手段更加多样化 :借助于知识产权贸易 的增加,直接扩大美国和西方文化意识 形态在我国的影响 ;利用货物贸易范围 的扩大,带动美国和西方文化意识形态 在我国的传播 ;通过服务贸易的广阔开 展,多途径地传播西方生活方式 ;利用 国际贸易规则,使一些人逐步接受西方 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还有一些发达 国家在经济贸易中附加政治条件 :利用 最惠国待遇问题,提出“人权”、民主 方面的要求 ;通过经济制裁,强行推行 西方价值观 ;以经济利益为诱饵,使一 些国家的改革按照西方的意图进行 ;利 用援助和贸易,培植亲西方势力。①
家的网民可以迅速并随时了解到这个国 强化了以西方为中心的意识,使文化全
家发生的事件,这便大大提高了传播速 球化、意识形态全球化实际上成为西方
度。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传播速度的加 化,国家惯例也将变为西方规则。像中
快、信息和受众数量的增加,必然会间 国这些非西方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
接提高传播的效果。而网络开放灵活的 主流意识形态,由于受到经济技术方面
注释 : ①【美】迈克尔·埃默里 埃德温·埃 默里著,展江等译 :《美国新闻史》[M],新 华出版社,2001 年版 ②【美】莫里斯·迪克斯坦 :《伊甸园之 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1985 年版 ③ Schramm W.The Nature of News, Journalism Quarterly,26 (3),256-269,(1949) ④罗以澄 胡亚平 :《挑战现实理性 构 建浪漫真实——解读新新闻主义的价值观及 其叙事结构》,《现代传播》,2004 年第 2 期
注释 :
由于传播主体在不同的场所、以不同的 方式存在,彼此之间在传播意识形态过 程中,往往难以联系和配合,容易导致 传播能力分散、减弱甚至抵消。而在今 天的网络传播条件下,可以做到在不同 时间、不同地点作用于同一对象。美国
①张骥等 :《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 战 略 》[M], 人 民 出 版 社,2010 年 版, 第 254 ~ 258 页
②安南 :《共同努力建设信息社会》[N], 《人民邮电报》,2003 年 5 月 16 日
③唐小松 黄忠 :《论信息时代的网络外 交》[J],《现代国际关系》,2008 年第 6 期
以及一些西方传播机构在意识形态传播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2 青年记者·2010年9月中
三
最近几年,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计 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也已经成熟,并逐渐 走向大众化。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 在信息社会,信息是一种资源,对这种 资源占有的越多,就越能有效地实现自 己的利益。信息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的特殊载体,信息的传播也是意识形态 的传播,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进步, 意识形态传播的速度和效果也不断提 高。所以,利用信息霸权进行意识形态 扩张,已经成为当今美国意识形态外交 的重要手段。而互联网上信息相对自由 的流通与传播,使之成为美国传播意识 形态的重要载体,也是美国进行意识形 态扩张的有效途径。并且,因为互联网 自身的一些特性,使美国的意识形态外 交呈现出新的特点 :
21 世纪初,在中亚多国先后爆发了 颜色革命。2003 年,格鲁吉亚爆发“玫 瑰革命”,反对党领导人萨卡什维利成功 推翻前总统谢瓦尔德纳泽,成立了新的 政府;2004 年,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 由于亚努科维奇在选举中舞弊激起大量 民众示威游行,他的对手维克托·尤先 科最后掌握了政权 ;2005 年,在吉尔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