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电熔基础
玻璃工业窑炉 第四章电熔窑第四节电极选型与布置
•多用在小型电熔窑上。 •板状电极损坏时可由它代替。 •能产生强烈对流,热量集中在与电极 相接触耐材,易造成耐材损坏。
4.4.4水冷套 (1)水冷套的作用
由于金属钼的耐热性能特别好,可经受 2600℃的温度,属难熔金属。但它的氧化性能在 温度600℃以上明显加剧,因此,为了保护钼电 极,使其不致很快被氧化,必须采用电极水冷却 装置,否则会影响整个熔炉的正常运转,严重时 将迫使电熔窑停产。
•缺点:当防氧化措施不当时易损坏且更换 困难。池底侵蚀严重时有漏料危险。
•全电熔窑不采用。
③板状电极:
•紧贴布置侧墙上,使电流密度和热量分 布都较匀,电极侵蚀较小,适合硼玻璃 熔制及不希望有强烈对流的部位。如流 液洞、供料道上,能在小区域内均匀加 热,不使耐材过分侵蚀,
•缺点:运行间不能更换。
④塞状电极
缺点:只用于具有还原能力的玻璃,易 使玻璃着色(棕色),接触电阻大,允 许电流密度0.1~0.3A/ cm2,电极直径较 大(150~200mm)。
石墨电极通常水平安装在液面下25mm 处左右,玻璃中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会被 还原成金属,沉淀在电极上,或产生碳 化物,改变玻璃色泽。因此,不能用于 熔制硼玻璃、彩色玻璃和铅玻璃。
③二氧化锡电极
•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陶瓷材料,除用于熔 制 铅 玻 璃 , 还 可 熔 制 含 As2O3 、 CoO 、 Fe2O3的玻璃。
•块 状 ( 砖 块 ) 或 粗 棒 状 ( 12mm ) , 密 度6.8 kg/cm3,耐急热急冷性好,但抗拉 强度低。
•氧化锡电导体具有负的特性,在400℃时 电 阻 率 为 0.8~1.2Ω·cm,1000℃ 为 0.0025~0.0045Ω·cm,因此,须在高温下 向电极供电。
《玻璃工艺学》第12章玻璃的熔制
第12章玻璃的熔制12.1 玻璃的熔制过程熔制是玻璃生产中重要的工序之一,它是配合料经过高温加热形成均匀的、无气泡的、并符合成形要求的玻璃液的过程。
玻璃制品的大部分缺陷主要在熔制过程中产生的,玻璃熔制过程进行的好坏与产品的产量、质量、合格率、生产成本、燃料消耗和池窑寿命都有密切关系,因此进行合理的熔制,是使整个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并生产出优质玻璃制品的重要保证。
玻璃的熔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物理化学的现象和反应,这些现象和反应的结果使各种原料的机械混合物变成了复杂的熔融物即玻璃液。
为了尽可能缩短熔制过程和获得优质玻璃,必须充分了解玻璃熔制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和进行熔制所需要的条件,从而寻求一些合适的工艺过程和制定合理的熔制制度。
各种配合料在加热形成玻璃过程中有许多物理的、化学的和物理化学的现象是基本相同的,其主要变化如表12-1所示:表12-1配合料在加热形成玻璃过程中的变化序号物理变化过程化学变化过程物理化学变化过程1 配合料加热固相反应生成低熔混合物2 吸附水的排除盐类分解各组分间相互溶解3 个别组分的熔化水化物的分解玻璃和炉气介质间的相互作用4 多晶转变化学结合水的排除玻璃和耐火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5 个别组分的挥发各组分相互作用并形成硅酸盐的反应玻璃熔制过程大致上可分为五个阶段,即硅酸盐形成、玻璃形成、澄清、均化和冷却成形等。
现将这五个阶段的特点分述如下:(1) 硅酸盐形成阶段硅酸盐生成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固体状态下进行的。
粉料的各组分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粉料中的主要固相反应完成,大量气体物质逸出。
这一阶段结束时,配合料变成由硅酸盐和二氧化硅组成的不透明烧结物。
大多数玻璃这个阶段在800~900°C时完成。
(2) 玻璃形成阶段由于继续加热,烧结物开始熔融,低熔混合物首先开始熔化、同时硅酸盐与剩余的二氧化硅相互熔解,烧结物变成了透明体,这时已没有未起反应的配合料,但在玻璃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气泡和条纹,化学组成和性质尚未均匀一致,普通玻璃在这个阶段的温度约为1200~1250°C之间。
平板玻璃熔窑电助熔设计与计算
0引言玻璃液在高温熔融状态下是一种电导体。
电熔化已在玻璃行业广泛使用,电助熔热效率高、玻璃的热稳定性和均匀性好,具有提高玻璃质量和降低能耗等优点,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传统大型平板玻璃熔窑电助熔负荷未超过10%,节能效果有限,实现节能减排技术性突破,增大电助熔负荷势在必行。
平板玻璃熔窑稳定的玻璃液流和合理的液流位置及形态对玻璃熔窑的操作至关重要,电助熔玻璃熔窑的电功率输入及位置设计同样要以保证玻璃熔窑的配合料层、环流Ⅰ、环流Ⅱ以及生产流的稳定为前提。
电助熔功率分配和分区设计及电极布置是电助熔玻璃熔窑的设计难点和设计关键,需结合火焰空间热负荷保证工艺制度和温度梯度,为保证设计合理,必要时需借助数学模拟或物理模型等辅助手段。
1电助熔玻璃熔窑的设计与计算(1)电助熔加热功率及装机功率计算普通平板玻璃(12%碎玻璃)理论熔化热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生成硅酸盐耗热:272 kJ/kg玻璃液;②玻璃液加热至1400 ℃所需热量:1842 kJ/kg玻璃液;③生成玻璃耗热:314 kJ/kg玻璃液;④蒸发水分耗热:104 kJ/kg玻璃液;理论熔化总热耗:2533 kJ/kg玻璃液(不含玻璃液生成气加热耗热),转换为电能为0.7 kWh/kg玻璃液,考虑到电极水套及变压器等能量损失,电助熔的热效率可达85%~90%,那么玻璃液所需输入功率为32~34 kW/t玻璃液(不包含窑炉散热损失),装机功率按40~45 kVA/t玻璃液配置。
(2)电助熔分区设计投料口区域池底温度低,一般理所当然地认为电助熔大部分功率应增设在该区域,事实上国内确实有厂家这样分区布置电助熔,但效果并不理想。
对此做数学模拟,方案1:前置四区均布电极,装机功率3600 kVA;方案2:前区均布三排电极,装机功率1500 kVA,热障区两排电极,装机功率2100 kVA 。
图1为600 t/d颜色玻璃电助熔数学模拟玻璃液流示意图。
图1 600 t/d颜色玻璃电助熔数学模拟玻璃液流示意图数学模拟对比显示,方案1池底热点前移,较大地改变了玻璃窑炉纵向液流形态,不利于玻璃的熔化和澄清。
【人力资源】光学玻璃熔炼培训资料资料
第五章光学玻璃熔炼本章通过不同的熔炼生产工艺,讲述光学玻璃熔炼的生产方法。
5.1玻璃电熔基础知识5.1.1 玻璃的导电性玻璃的直接电熔就是利用高温下玻璃液中的低价阳离子导电的性质,使玻璃液本身发热,其发热量满足Q=I2×R,玻璃自身发热使玻璃液表面的炉料加速熔化、澄清、均化。
在常温下一般玻璃是电绝缘材料,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玻璃的导电性迅速提高,特别是在转变温度Tg点以上,导电率飞跃地增加,到熔融状态,玻璃变成良导体。
例如:一般玻璃的电阻率,在常温下是1011-1012欧姆·米,而在熔融状态下降至10-2-3×10-3欧姆·米。
玻璃的电导率是表示通过电流的能力。
玻璃的电导率分为体积电导率和表面电导率两种,一般系指体积电导率而言。
电导率与材料的截面积成正比,与其长度成反比。
SK=XL式中K——电导率X——比电导率;西·米-1(S*M-1) 1S=1/1ΩL——材料长度;米S——材料截面积;米2电导率为电阻率R的倒数,比电导率X是比电阻率ρ的倒数。
5.1.2 影响玻璃体积电导率的因素:玻璃的电导率与玻璃的化学组成,玻璃的温度,热历史有关。
玻璃的电阻率与配方组成和温度,配方中的碱金属离子浓度密接相关。
Urnes研究了二元碱金属玻璃在高温下的电导率,发现Na-Si玻璃电导率最大,K-Si玻璃的电导率最小。
对同一牌号的玻璃,碱金属氧化物的摩尔含量分别是25%、30%、35%进行测量,当用Li2O3部分地代替Na2O、K2O时,其电导率明显下降。
其原因是两种离子半径不同的碱离子共存引起混合碱效应,在电流传输中,碱离子通过硅酸盐的骨架空隙中运动,小离子半径容易通过,而大离子被捕获或阻挡。
导致电导率降低。
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另外电导率与玻璃骨架的成键能力和电场强度也密切相关(一)化学组成Na2O-CaO-SiO2玻璃各组份互相置换时电导率的变化如下图-2.0℃19.5%LogK LogK 800℃-1.0 900℃-1.0 900℃Na2O-CaO-SiO21000℃玻璃CaO=10%1000 ℃12 14 16 18 4 6 8 10Na2O% CaO%图A SiO2被Na2O取代图B SiO2被CaO 取代-2.0-1.0 1000 ℃2 4 6 8 10 12 14CaO%图C Na2O 被CaO取代从图看出:1.当CaO含量不变时,以Na2O置换SiO2<20%,玻璃的电导率增加。
玻璃工艺熔制知识
特殊事故处理
一、停电 1、班长负责指挥,将人员进行分工,明确责任,立即通知有关 人员。 2、瞬间停电,来电后,立即将停止运行的设备运转,如启动不 出,立即让有关人员处理 3、停电时间较长(超过5min),当油、汽、风全停时,窑压控制 也失灵: 4、迅速打手动,人工手摇将大闸板落下,保持窑压,使降温尽量 缓慢 5、检查卡脖水包是否断水下沉,如断水下沉立即关闭进水阀门, 组织人员迅速抽出水包,如卡脖水包没完全断水下沉,应开大进 水量,待水压正常后稍作调整即可使用。 6、巡检池壁,防止跑玻璃水,并做好应急措施。 7、切断所有运转设备电源及关风机闸板,防止突然来电造成事故。 8、来电后,首先将窑内火焰恢复正常,然后依次打开助燃风机. 保窑风机、投料机,切记温度低时不可追液面必须保证熔化。 9、事故后,把情况如实记入报单,并向有关领导汇报。
3、“双高”曲线
即双高负荷温度曲线。核心是提高1#、2#小
炉温度,加大1#、2#小炉燃料量,在小炉燃 料分配上,使1#、2#小炉与热点燃料量相同 或近似。特点是降低1#小炉与热点温差,实 行强制熔化。目前一般都采用“双高”曲线。
影响火焰稳定的因素
1、风量大小:风量大火焰亮短,风量小火焰 浑长,控制风量,减少波动。 2、油温、油粘度:控制油温,保证一定的油 粘度。 3、油的压力:控制减少油压的波动。 4、雾化剂压力:控制选择与油压相适应的雾 化剂压力,并减少波动。 5、窑压:控制稳定窑压并减少波动。 6、油的含水量:控制加强油罐脱水。
常见事故及处理
四、换火故障操作 1、换向闸板信号换不过 检查电动信号是否已掉电,若掉电立即恢复电动,打手动将换火 过程完成,若不掉电,打手动将火向倒回,通知有关人员检修。 2、信号正常,但闸板换不过 换向打手动,返回原方向,通知设备人员检查,检修正常后切 换到自动状态。 3、雾化气换向故障 调用备用二位四通阀并通知有关人员检修。 4、吹扫阀不动作 打手动将火向倒回,同时与空压机房联系,提高气压,待气压 稳定后再换火。
玻璃全电熔化面临的问题浅析
r e r s t eHag h u 3 0 0 ; 2 N n i f a l sC , e ac i tu , n zo , 10 3 . a n g o t a o s h n it nl g s
Ld , n ig 3 0 1 t. Na nn 5 0 3 )
Absr c :Th itg ai e h lg o u g s eul iz t n tat e ne r t on tc noo y f r f e a d s f l ur ai o a d d ni ai nfo ga sf a ewa e c be n c nn cin wi n e t to r m ls um c sd sr d i o e to t r i h t e haa trsis nd e si n f ga s f a e lu g s .Th h c r ceitc a miso o ls um c f e a e r lv n tp r fu a r am e twee as e o me d d atr ee a tse s f e g ste t n r lo rc m o l n e fe a l i gs m era a e nayzn o e l s s. c Ke w o ds g a s f n c , de ufI z ton a d d ntai n y r : l s ur a e s lt i ai n e ir to r itg ai n ,SCR e i ai n tc n l g ,sm idy e u f ia in n e r to d nt to e h o o y r e — r d s lurz to tc oog eh ly n
集 中解 决 ,由 国家 安 排 专 门机 构 来 进 行 系统 的研
玻璃的电熔化
r g (h l ) Q 8l
4
烤炉
烤炉工艺 温 度 ( ℃ )
600
60 90 100
1200 1000
时间(H)
烤炉注意事项
电极的保护
耐火材料晶相的转变
熔炉中的玻璃液流
功率分配与控制
熔化上电极中电极与下电极的关系 熔化池、澄清池与均化池
熔化池 上电极 中电极 下电极
举例:
AZS-33具有出色的抗污染性能,可有效防止结块,气泡及淅出。 用于熔炉的上部结构, 池壁,底砖,进料口等。
二氧化锡(SnO2)电极性能
二氧化锡(SnO2)电极广泛应用于高档光学玻璃的熔 炼以及电解铝行业,尤其适用于火石类玻璃、钡火石、 钡冕,以及重冕玻璃等的熔炼,且对玻璃不产生污染。
项 目 体积密度(g/cm3) 电阻率(Ω .cm) 800℃ 1000℃ 抗折强度(MN/m2) 20℃ 热膨胀系数(k-1) 导热性(w/mk) 200℃ 600℃ 800℃ 指 标 6.38~6.58 0.02 0.015 115 4.9x10-6 60 40 35
某厂k9连熔炉 温度kw
24kw
澄清池
1380 ℃ 50kw
工作池
1250 ℃ 18kw
光学玻璃连续熔炼的质量
光学玻璃连续熔炼的质量控制关键在于保持熔炉的稳 定运行
了解光学玻璃的熔炼方法和技术,了解融体中的缺陷如 气泡、条纹、结石和失透的原因和克服方法。
玻璃成型与热处理
玻璃的电熔化
主要内容
• • • 玻璃电熔的原理 玻璃电熔化工艺 玻璃电熔化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玻璃电熔的原理
• 玻璃高温熔化后变成导体,直接对玻璃通 电,使其产生焦耳热来达到不断熔化玻璃 的目的和所需的工艺温度。
玻璃的电熔化
退火工艺
谢 谢 !
玻璃的电熔化
主要内容
• • • 玻璃电熔的原理 玻璃电熔化工艺 玻璃电熔化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玻璃电熔的原理
• 玻璃高温熔化后变成导体,直接对玻璃通 电,使其产生焦耳热来达到不断熔化玻璃 的目的和所需的工艺温度。
玻璃电熔化工艺
• • • • 熔化 澄清 均化 成型
连续熔炉的结构
冷炉顶 采用一阶梯型的 薄层浅区结构 手工 成型
熔化部
澄清部
均化部
成型部
电极 电极纯电熔 电与煤 气混熔 密布电极 均匀加热
机压 成型
熔化
• • • • 硅酸盐的形成 玻璃的形成 玻璃的澄清与均化 玻璃的降温
玻璃电熔化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 • • • • 玻璃牌号与炉型设计的对应 电极与耐火材料 电熔工艺与稳定 二次气泡 直流分量
耐火材料的选择
电极间玻璃液电阻的计算
欧姆定律及经验公式对电阻的估算
三相接法中两电极间电阻: 两列水平电极间电阻: R=K×ρ ×L/(H ×W)
RK
2b ln L d
b为电极间距,L为电极插入 深度
熔炉大小流液洞及铂金料管的设计
熔炉大小由出料量Q决定
电熔窑的熔化率最高为2.4~3t/m² • d
铂金料管与流液洞大小:
1%的电熔锆刚玉砖
AZS-41 为一种高品质防火材料,并具有防腐、抗污染的特性。 用于熔炉中对抗腐蚀要求较高的部位,如:电熔炉,流量口, 注料口拐角砖等。
AZS-36 为一种中间产品 (33~41之间) ,具有较强的防腐,抗 污染性能。 用于熔炉中与玻璃熔液直接接触的部位。如:壁砖
r g (h l ) Q 8l
4
烤炉
玻璃工业窑炉 第四章电熔窑 第二节玻璃电熔原理
•温度上升,ρ下降,σ大幅度提高,熔融态σ= 0.1~1/Ω•cm。
•含其它改良剂离子时,降低离子迁移和ρ,
如Ca2+、Ba2+、Pb2+提高玻璃ρ大幅度提高。
•玻璃具有电解特性,直流电使电极表面产生 沉积物和形成气泡。电熔不能采用直流电, 应采用交流电由隔离变压器供电。
钠钙玻璃除离子数量外,离子强度和半径 也影响导电性。与Na+相比,K+结合虽弱, 但K+半径较大,迁移阻力大。Li+半径比 Na+小,但Li+结合强,Li+迁移比Na+困难。 Na+最有利于增加导电性。混合碱玻璃导 电性最差。
•导电性难易以电阻率ρ(Ω•cm)或电导率σ (1/Ω•cm)来表示。
4 电熔窑
玻璃全电熔窑图片
目录
4.1 概述 4.2 玻璃电熔原理 4.3 全电熔窑的分类和结构 4.4 电极选型与布置 4.5 供电与控制 4.6 电熔窑的设计
4.2 玻璃电熔原理
4.2.1 玻璃的熔制过程
熔制过程阶段
主Hale Waihona Puke 反应过程形成物质温度范围
硅酸盐形成
玻璃形成 玻璃液澄清 玻璃液均化 玻璃液冷却
均化
1300℃
时间空间
均匀透明玻璃液 1300~
1100℃
3
电熔窑玻璃熔制过程示意图
电熔窑的温度分布曲线
5
4.2.2 电熔原理
•高温玻璃液具有导电性。将电流通过电极引 入高温玻璃液直接通电加热,两电极间玻液在 交流电作用下产生焦耳热达到熔化和调温目的.
•玻璃液导电性主要是电荷通过离子迁移。玻 璃网络结构中碱金属(Na、K)离子结合最弱, 是电流载体。石英玻璃和硼玻璃含少量碱离子 导电性较差。
玻璃电熔技术
4279.1 2235.1 242.5 7812.6 1249.1 2810.2 2658.5 306.3 788.5 3752.7 50.2
6.01 17.30 0.43 18.63 22.68 30.85 14.78 38.53 9.24 26.46 2.05
(二)东部地区 北京、天津、河北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江苏
628 6531.7 5103.2 533.4 1180.0
67.93 96.37 74.88 80.26 13.01 30.46 82.25 65.68 67.48 61.18
94.09 27.07 16.59 33.46 21.44 19.74 47.08 90.87
总规模
其中:已建和在建
基地名称
截止1998年底已开发水力资源
装机容量/MW
开发程度(%)
65065
17.19
26914.5
9.25
15299.0
6.58
8542.3
9.32
71167.9 12917.6 56592.7 41937.7 5507.1 9109.7 17990.8
795 8535.1 14183.1 2242.9
18.8 3.41 14.95 11.08 1.45 2.41 4.75 0.21 2.25 3.75 0.65
玻璃电熔技术是利用玻璃在高温时形成熔融体,因含有金属
离子成为电导体,在加上一定的电流电压,使熔融液自身的电 阻产生焦耳热来熔化玻璃的一种新技术。 它克服了传统火焰燃 烧所带来的诸多弊病,是国家科技部重点推广项目之一。
Classification 分类
All-electric、cross-fired 、electric-boosting 全电熔炉 、 混熔炉 、 电助熔炉
培训学习资料-玻璃的熔制-2022年学习资料
四、玻璃液的冷却-目的:将粘度提高到成形制品所需的范围。-要求:①玻璃液的温度要均匀一致;-②防止二次气泡 产生。-酸盐工艺学
五、影响玻璃熔制过程的因素-一影响玻璃熔制过程的因素-■1.配合料化学组成:化学组成不用,熔制温度不同。硅酸盐熔体,组成中R0+R,O/S0,的值越高,则-越易熔化。-■2.配合料的物理状态:-①-原料品种-颗 组成:影响熔化阶段的熔化速度和熔融时-间。影响最大的是石英,其次是白云石、纯碱、芒硝-。颗粒增大,熔融时间 。-陆暖盐工艺学
■6.熔窑的温度制度:确定合理的温度制度、气氛制-度。-■7.耐火材料的性质:-■8.加速剂的应用:加速剂 于化学活性物质,一般-不改变熔体的组成与性质,但可降低熔体的粘度和表-面张力,增加熔体的透热性,有利于熔体 气泡的消-除和化学均化,提高熔体质量。-酸盐工艺学
二加速玻璃熔化的其它措施-1.机械搅拌和鼓泡;-2.采用辅助电熔,即用燃料加热的同时池窑中,-同时直接通电 热。-3.采用真空和高压熔炼(如在光学石英玻璃的生-产工艺中采用,用于消除可见气泡。采用高压使可-见气泡溶 于玻璃之中;采用真空法使可见气泡迅速-膨胀而排除。-酸盐工艺学
■3.熟料的引入量:熟料的加入可促进熔化,其添加-量和粒度对熔化速度有较大影响。粒度太细、加入-量太多不利 熔化。碎玻璃加入量一般为配合料的-20~30%,粒度2~20mm。-■4。配合料的均匀度:对熔制质量、速度 影响。-■5.加料方式:薄层加料可加速热传递,熔制彻底,-且有利于熔体中气泡的排除、缩短澄清时间。
740800℃-CaNa2C032—Na2CO3低共熔物形成和熔化,-CaNazCO2+Na,CO3+2S O2-Na2SiO3+Casio3+3CO2-813℃-CaNaCO32熔融;-855℃-Na,CO3熔融 912℃CaC03分解;-960℃-CaNa2C032分解-1010℃左右-Ca02+Si02一CaSi0 -1200~1300℃开始形成玻璃,进行熔体的均化。-陆暖盐工艺学
玻璃电熔基础
一玻璃电熔基础1 玻璃的导电行为 (2)1.1熔融玻璃的电导率 (3)1.1.1玻璃的导电性1.1.2熔融玻璃电导率和温度的关系1.1.3熔融玻璃电阻率与化学成分的关系1.1.4混碱效应的应用实例1.1.5常用的熔融玻璃的电阻率—温度曲线1.1.6失调角和稳定性准数对玻璃电熔控制的影响1.1.7熔融玻璃电阻率的计算1.1.8玻璃的粘度1.2 电极间玻璃液电阻的计算 (14)1.2.1欧姆定律的应用1.2.2板状电极间玻璃液电阻的计算1.2.3两支平行棒电极间的电阻1.2.4两列平行放置的棒电极的电阻1.2.5两支相对放置的棒电极的电阻1.2.6三相电极的电阻计算2 电极 (19)2.1 电极的选择原则 (19)2.2 钼电极 (19)2.2.1 钼电极的物理性能 (20)2.2.2 钼电极的的组织结构变化 (21)2.2.3 钼电极的化学组成 (22)2.2.4 钼电极的结构和布置 (28)2.2.5 电极水套 (40)2.2.6 钼电极临界电流密度和尺寸的选择 (47)2.2.7 钼电极的蚀损与保护 (49)2.2.8 钼电极的电缆联结 (52)2.2.9 钼电极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53)2.3 氧化锡电极 (56)2.3.1氧化锡电极的概述……………………………….2.3.2氧化锡电极的物理性能 (57)2.3.3氧化锡电极的化学性能 (62)2.3.4 氧化锡电极的制造工艺 (62)2.3.5几种常用的氧化锡电极 (63)2.3.6 氧化锡电极的安装和使用 (64)2.3.7 氧化锡电极的的蚀损 (66)2.4 硅碳棒电热元件 (66)2.4.1硅碳棒的物理性能 (66)2.4.2 硅碳棒的化学性能 (67)2.4.3硅碳棒的老化和涂层保护 (68)2.4.4硅碳棒的规格与型号 (68)2.4.5硅碳棒的电气联接 (70)2.4.6硅碳棒的使用注意事项 (70)2.5二硅化钼发热体 (72)2.5.1硅钼棒的理化性能 (72)2.5.2安装方法 (75)2.5.3使用要点 (76)2.6石墨电极 (80)2.7铂电极 (81)2.8 冷却水系统 (81)3 供电与控制 (84)3.1 供电及控制系统 (85)3.1.1可控硅+隔离变压器3.1.2可控硅+磁性调压器3.1.3感应调压器+隔离变压器3.1.4抽头变压器3.1.5T型变压器3.2 可控硅控制系统 (92)3.2.1接隔离变压器的可控硅系统3.2.2接磁性调压器的可控硅系统3.2.3接过零触发的周波控制器的可控硅控制系统(调功器)3.2.4移相控制器的可控硅控制系统(调压器)3.3 可控硅的触发系统及触发仪表 (97)3.3.1恒流控制3.3.2恒温控制3.3.3恒电阻控制3.3.4周波控制器(调功器)3.3.5可控硅调压移相控制器(TG-Y1/3-A/B型)3.4 电加热闭环控制方案 (105)3.5 变压器的设计选型 (106)3.5.1变压器的设计选型3.5.2变压器的选择的注意事项3.6 供电及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08)3.7 控制柜的设计与制造 (108)3.7.1电熔化所需的基本设备3.7.2仪表控制柜3.7.3对控制系统的要求3.7.4开关3.7.5快速熔断器的选择3.7.6可控硅元件的选取4 玻璃电熔窑的电源选择 (113)4.1玻璃电熔窑的熔化电熔 (113)4.2玻璃电熔窑的应急电源 (113)4.3功率因素的提高 (115)4.3.1功率因数补偿方法4.3.2功率因数的计算与补偿容量的确定4.3.4补偿容量的确定5 砌窑材料 (120)5.1烧结锆刚玉砖5.2电熔锆刚玉砖5.3电熔刚玉砖5.4电熔锆铬刚玉砖(AZCS)5.5电熔石英砖5.6电熔锆石英砖5.7耐火材料的钻孔前言玻璃在高温时是一种电导体。
光学玻璃熔炼培训资料
光学玻璃熔炼培训资料一、光学玻璃熔炼的基本概念光学玻璃是指在光学器件中应用的专用玻璃,具有较高的透光性、折射率和色散特性。
熔炼是将原材料玻璃及其辅助物质在高温条件下熔化成型的过程。
光学玻璃熔炼是指将原料中的硅酸盐、氧化物和其他添加剂,在加热的条件下经过混合、精细加工等工艺步骤得到光学玻璃的生产流程。
二、光学玻璃熔炼的工艺流程1. 原料选择:选择适宜的原料是保证光学玻璃熔炼工艺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一般包括主要原料(硅酸盐、氧化物等)和辅助原料(增色剂、氧化剂、粘结剂等)。
2. 混合:根据光学玻璃的配方比例,将所需原料和辅助物质粉碎、混合均匀。
3. 熔化:将混合后的原料放入熔炉中进行熔化,熔炉温度、时间等参数需根据不同的原料种类进行调整。
4. 成型:将熔化好的玻璃液体浇铸成型,通过压延、拉扯等方法得到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光学玻璃坯料。
5. 退火:将成型的玻璃坯料进行慢速冷却,减少内部应力,提高材料的稳定性。
6. 加工:根据产品的不同要求进行精加工处理,包括研磨、抛光、涂膜等工艺。
三、光学玻璃熔炼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1. 毛细裂纹:在熔炼和成型过程中,由于原料混合的不均匀或熔炼温度不稳定等因素会导致玻璃表面出现毛细裂纹。
处理方法包括调整原料配比、提高熔炼温度等。
2. 气泡:熔炼过程中,如果熔炼温度过高或熔炼时间过长会导致光学玻璃中出现气泡。
处理方法包括控制熔炼温度、加强原料混合等。
3. 晶界不清晰:在成型过程中,如果温度和速度控制不当会导致光学玻璃中晶界不清晰。
处理方法包括优化成型工艺参数、调整冷却速度等。
四、光学玻璃熔炼的安全防护1. 熔炼炉操作时需佩戴防护眼镜和防护服,避免玻璃液体溅出造成伤害。
2. 在熔炼和成型过程中,要保证通风良好,避免有害气体对工人的危害。
3. 维护和保养熔炼设备时,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发生事故。
五、光学玻璃熔炼的操作技巧1. 熔炼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温度、搅拌速度等参数,保证玻璃熔化的均匀性。
在玻璃电熔过程中,电流电压剧烈波动的处理措施
在玻璃电熔过程中,电流电压剧烈波动的处理措施
背景介绍
玻璃电熔过程中,电流和电压的稳定是熔化质料并获得高质量玻璃的关键因素
之一。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因素会导致电流和电压剧烈波动,从而影响熔化的稳定性和玻璃质量。
剧烈波动的原因
1.电源不稳定:如果电源不稳定或被其他设备共用导致电流和电压波动,
会影响熔化过程稳定性。
2.电极材料不匹配:电极是接触玻璃质料的地方,如果电极材料不匹配
会造成电流和电压剧烈波动。
3.质料不均匀:如果石英或其他质料不均匀,容易导致电流、电压波动,
影响玻璃品质。
处理措施
1.电源稳定控制:电源是玻璃电熔的基础,为了保证电流、电压的稳定,
可以采用稳定质量的电源,能够更好地控制波动。
2.电极匹配:钨和石墨两种电极材料是目前常用的材料,应根据熔化温
度、电极质量及成本等方面来决定。
3.质料均匀性控制:石英直径和硅颗粒大小对导电性影响较大。
可采用
同一批次同一厂家的石英,做成同样大小的颗粒,在熔池中分布均匀,有助于电流电压的稳定。
结论
在玻璃电熔过程中,电流和电压的稳定对于熔化质料和玻璃质量的影响极大。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电流和电压的波动,提高玻璃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玻璃电熔基础1 玻璃的导电行为 (2)1.1熔融玻璃的电导率 (3)1.1.1玻璃的导电性1.1.2熔融玻璃电导率和温度的关系1.1.3熔融玻璃电阻率与化学成分的关系1.1.4混碱效应的应用实例1.1.5常用的熔融玻璃的电阻率—温度曲线1.1.6失调角和稳定性准数对玻璃电熔控制的影响1.1.7熔融玻璃电阻率的计算1.1.8玻璃的粘度1.2 电极间玻璃液电阻的计算 (14)1.2.1欧姆定律的应用1.2.2板状电极间玻璃液电阻的计算1.2.3两支平行棒电极间的电阻1.2.4两列平行放置的棒电极的电阻1.2.5两支相对放置的棒电极的电阻1.2.6三相电极的电阻计算2 电极 (19)2.1 电极的选择原则 (19)2.2 钼电极 (19)2.2.1 钼电极的物理性能 (20)2.2.2 钼电极的的组织结构变化 (21)2.2.3 钼电极的化学组成 (22)2.2.4 钼电极的结构和布置 (28)2.2.5 电极水套 (40)2.2.6 钼电极临界电流密度和尺寸的选择 (47)2.2.7 钼电极的蚀损与保护 (49)2.2.8 钼电极的电缆联结 (52)2.2.9 钼电极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53)2.3 氧化锡电极 (56)2.3.1氧化锡电极的概述……………………………….2.3.2氧化锡电极的物理性能 (57)2.3.3氧化锡电极的化学性能 (62)2.3.4 氧化锡电极的制造工艺 (62)2.3.5几种常用的氧化锡电极 (63)2.3.6 氧化锡电极的安装和使用 (64)2.3.7 氧化锡电极的的蚀损 (66)2.4 硅碳棒电热元件 (66)2.4.1硅碳棒的物理性能 (66)2.4.2 硅碳棒的化学性能 (67)2.4.3硅碳棒的老化和涂层保护 (68)2.4.4硅碳棒的规格与型号 (68)2.4.5硅碳棒的电气联接 (70)2.4.6硅碳棒的使用注意事项 (70)2.5二硅化钼发热体 (72)2.5.1硅钼棒的理化性能 (72)2.5.2安装方法 (75)2.5.3使用要点 (76)2.6石墨电极 (80)2.7铂电极 (81)2.8 冷却水系统 (81)3 供电与控制 (84)3.1 供电及控制系统 (85)3.1.1可控硅+隔离变压器3.1.2可控硅+磁性调压器3.1.3感应调压器+隔离变压器3.1.4抽头变压器3.1.5T型变压器3.2 可控硅控制系统 (92)3.2.1接隔离变压器的可控硅系统3.2.2接磁性调压器的可控硅系统3.2.3接过零触发的周波控制器的可控硅控制系统(调功器)3.2.4移相控制器的可控硅控制系统(调压器)3.3 可控硅的触发系统及触发仪表 (97)3.3.1恒流控制3.3.2恒温控制3.3.3恒电阻控制3.3.4周波控制器(调功器)3.3.5可控硅调压移相控制器(TG-Y1/3-A/B型)3.4 电加热闭环控制方案 (105)3.5 变压器的设计选型 (106)3.5.1变压器的设计选型3.5.2变压器的选择的注意事项3.6 供电及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08)3.7 控制柜的设计与制造 (108)3.7.1电熔化所需的基本设备3.7.2仪表控制柜3.7.3对控制系统的要求3.7.4开关3.7.5快速熔断器的选择3.7.6可控硅元件的选取4 玻璃电熔窑的电源选择 (113)4.1玻璃电熔窑的熔化电熔 (113)4.2玻璃电熔窑的应急电源 (113)4.3功率因素的提高 (115)4.3.1功率因数补偿方法4.3.2功率因数的计算与补偿容量的确定4.3.4补偿容量的确定5 砌窑材料 (120)5.1烧结锆刚玉砖5.2电熔锆刚玉砖5.3电熔刚玉砖5.4电熔锆铬刚玉砖(AZCS)5.5电熔石英砖5.6电熔锆石英砖5.7耐火材料的钻孔前言玻璃在高温时是一种电导体。
熔融玻璃液含有碱金属钠、钾离子,它具有导电性能。
当电流通过时,会产生焦耳热,若热量足够大,则可以用来熔化玻璃,这就是所谓“玻璃电熔”。
1902年,沃尔克(V oelker)获准了一个基本专利,其内容是利用电流通过玻璃配合料产生的热来熔化玻璃。
随着熔窑设计和电极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这种电熔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1920~1925年,挪威的雷德(Raeder)使用石墨电极,成功地实现了玻璃的全电熔。
1925年,瑞典的科尼利矶斯(Corneljus)用这种电熔窑生产琥珀色玻璃和绿色玻璃。
该电熔窑采用薄层加料法,配合料浮在玻璃液表面。
在电熔窑投产时,配以临时性的炉盖,当玻璃液位盖过电极,便撤去炉盖。
所用的电极是大铁块,由于铁电极使玻璃着色,所以这种熔窑只能用于熔化有色玻璃,效果颇好。
当时可达到1.40kWh/kg玻璃,所以这种作业在电能价格低的地区是可行的。
这种电熔窑有些一直运行到最近几年。
弗格森(Ferguson)在1932~1940年这一时期,采用“T”形电熔窑积极从事电熔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的波来耳(Borel)在电熔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发展工作,旨在解决燃料短缺的问题。
波来耳的工作获得了成功,并由法国·圣哥本(St.Gobain)公司加以推广,该公司还对电助熔做了实际的工作。
二战以后人们开始对钼电极感兴趣,佩恩伯瑟(Penberthy)设计的电极系统使用钼棒,1952年玻璃工业开始广泛用于电助熔和全电熔。
另一种是英国的格耳(Gell)和汉恩(Hann)于1956年提出的板状钼电极。
近20年来,玻璃电熔获得迅速推广。
美国的瓶罐玻璃熔窑大约一半配备有电助熔,并且仍在不断增大,从早期的300kW增大到目前的800~1500kW。
发展趋势仍未停止,现已有了超级电助熔。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00座全电熔窑,规模从4t/d至120t/d。
每年都要增加若干座,其规模在电助熔和全电熔这两个方面都在扩展。
近20年来,一种新概念即“混合熔化”,已日益受到重视。
这种概念是:先在熔融的配合料内部通电加热生产大约一半产量的玻璃,再在配合料上方用燃料加热生产另一半产量的玻璃。
其目的是要降低每吨玻璃所需热量的总成本,与此同时仍保持如电熔窑玻璃那样的质量。
另一项主要的新发展是用电熔窑熔化铅晶质玻璃,供机器和手工生产高级餐具使用。
大约在1964年棒状氧化锡电极投入工业应用,而且为这种电极发明了性能良好的电接触系统,为铅玻璃电熔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近20年来的第三项发展,是推广了电加热料道。
第四项新发展是采用了“微型电熔窑”,用来生产优质玻璃,其熔化量可低到10kg/h。
近20年来的第五项发展,是日益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
从这方面来讲,电熔工艺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电熔方法有许多突出的优点,热效率可以高达80%~85%,节省能源,没有污染,消除公害,改善劳动条件。
熔制出的玻璃液成分均匀,产品质量高。
生产过程便于实现自动化操作。
因此,在国外玻璃电熔得到迅速的推广。
发达国家,玻璃电熔化已广泛应用于光学玻璃、硼硅酸盐玻璃、铅玻璃、氟化物玻璃、瓶罐玻璃以及纤维玻璃的生产,其工艺已趋成熟。
据鲁塞尔·布艾曼(Russel Burman)1979年估计,世界上将近半数的玻璃熔窑都将采用电熔技术。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玻璃纤维行业从研究池窑拉丝和代铂炉开始研究电熔工艺,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程。
目前在制造平板玻璃、特种仪器玻璃、器皿玻璃的火焰池窑中采用电助熔,耗电量不多,但对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改善劳动条件诸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发展前途广阔。
预计在今后几十年内许多火焰池窑将广泛采用电助熔。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全电熔工艺的应用也会逐年增加。
玻璃电熔与传统的火焰加热熔融炉相比有着很大的优势。
由于利用玻璃液直接作为焦耳热效应的导电体,所以玻璃电熔化的热效率远高于火焰熔融炉。
日出料量60t以上的玻璃电熔窑的热效率大于80%。
另外,电熔窑的炉型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控制平稳且易操作,并减少了原料中某些昂贵氧化物的飞散与挥发,降低噪声和改善环境污染,稳定熔化工艺和提高产品质量等,这些都是燃料炉难以比拟的。
我国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加上新建的核电站,为玻璃电熔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能源基础。
因此玻璃电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本书分为四篇,第一篇讲述了玻璃电熔的基础知识,包括玻璃的导电行为,电极、供电与控制,电熔设备的电源选择、耐火材料等内容。
第二篇讲述了全电熔玻璃窑的基础理论、设计要点、烤窑方法、运行的注意事项等。
对熔制钠钙玻璃、铅晶质玻璃、硼硅酸盐玻璃、氟化物玻璃、有色玻璃、玻璃纤维、瓷釉、电热坩埚窑、电熔日池窑、小型热顶电熔窑等10类典型的电熔窑进行了分类讲解(其中包括一些特种玻璃的小型电熔窑,汇编了已运行38座电熔窑的详细资料,几乎包括了所有品种的玻璃和所有类型的电熔窑)。
第三篇讲述了火焰池窑的电助熔的设计、电极排列、功率分布、操作要点。
对硼硅酸盐玻璃、铅玻璃、有色玻璃、平板玻璃、玻璃球等池窑的电助熔进行了分类讲解。
第四篇讲述了料道电加热的基础理论、设计和操作要点。
对硅碳棒、硅钼棒辐射电加热料道、通路的电加热、板状和棒状钼电极电加热料道、氧化锡电极电加热料道、混合式电加热料道、热套法电加热料道、料盆的电加热八类典型的电加热料道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汇编了已运行的28条料道的详细资料(几乎包括所有的玻璃品种)。
本书可供玻璃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的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学生的教材。
作者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杂志,参考了许多学者的论文、论著,结合本人十多年来设计的数十条电熔窑(含电加热料道)的经验,编辑成书。
对被引用材料的杂志社、论著和论文的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该书的编写过程中和玻璃电熔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得到了我的导师-著名的玻璃窑炉专家孙承绪教授的精心指导,干大川教授对部分书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的妻子余亦乐女士帮助打印了部分书稿,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一玻璃电熔的基础1 玻璃的导电行为1.1熔融玻璃的电导率玻璃电熔是将电流通过电极引入玻璃液中,通电后两电极间的玻璃液在交流电的作用下产生焦耳热,从而达到熔化和调温的目的。
玻璃液之所以具有导电性,主要是因为电荷通过离子发生迁移。
硅酸盐玻璃具有一个远程无序的网络结构,除了共价键结合的硅和氧原子外,网络结构还包含玻璃改良剂离子,它们是相对自由的,特别是碱金属离子。
在玻璃网状结构中结合能力最弱的也是碱金属离子,它们是电流的载体。
在石英玻璃和硼硅酸盐玻璃中,只含有少量的碱金属离子,则导电性较差。
在钠钙玻璃中除了离子数量外,离子的强度和离子的半径也影响玻璃液的导电性。
与Na+离子相比,K+离子半径较大,迁移受到的阻力也较大。
相反,Li+离子半径比Na+离子半径小,但由于Li+离子结合能力强,因此,Li+离子迁移比Na+离子困难。
所以,Na+离子最有利于增加玻璃液的导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