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对历史的影响以及曹操之浅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名:
赤壁之戰對歷史的影響以及曹操之淺論
作者:
何詠琪。台北縣私立格致中學。高二和班 劉庭育。台北縣私立格致中學。高二平班 羅智穎。台北縣私立格致中學。高二平班
壹●前言
前言
為何選這個題目來研究當論文,其實也是靈機一動看到暑假電影強片『赤壁』,才有所研究動機,歷史這種東西,求證中可以得到許多樂趣,我們要考證歷史,而不是篤信歷史,赤壁之戰並不是只有純粹戰爭,從中可以知道鼎鼎有名的諸葛亮,是如何說服孫權,以弱勝強,用足智多謀的計話打敗曹操,那是相當有戲劇化的歷史故事。
我們可以運用電腦、書籍……都是相當方便,只要目的不就是要以研究的方向去追尋脈絡,我們學了很多只是表面應付考試的知識,卻沒有實際去針對這些歷史紀載的紀錄去探討,能夠有機會好好去了解歷史背後的意義也不簡單,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赤壁之戰,天下三分的勢力形成,曹操積極經營西北地區,占據關攏一帶;劉備趁機取得荊州,孫權再江東基礎更為穩定。
還有一點,曹操使我很有興趣,他能挾持東漢末年的天子,讓他的兵勢大陣,但是我很懷疑,他身邊的大臣、軍師……似乎對他不是那麼的忠心耿耿,他還能對外宣稱八十萬大軍,像南方攻進?實在不簡單的一名豪傑。
第 1 頁
貳●正文
正文
一﹑赤壁之戰的興起
a人物: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
b興起:曹操在消滅袁紹勢力、統一北方地區之後,進一步想統一全中國,故積極練兵備戰,以便南下剷除其他割據力量。當時在南方比較值得重視的勢力,主要有兩股,即孫權和劉備。孫權,他繼承父兄開創的事業而得立足於江東。其父孫堅-曾參加討董,死後由長子孫策繼續統領軍隊。在官渡之戰發生的那一年,孫策已據有會稽、丹陽、豫章、盧陵、吳郡、盧江六郡。同年,孫策遇刺身亡,由弟孫權襲職領兵。孫權「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重用張昭、周瑜、魯肅等,勢力不斷壯大,成為曹操統一全國的嚴重障礙。劉備,字玄德, 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至備時已沒落,「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後參加討伐黃巾,但沒有自己的據點,曾先後依附過公孫瓚、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時,劉備正在袁紹部下。袁紹失敗後,他轉投荊州牧劉表,屯兵於荊州。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客居南陽郡鄧縣隆中的名士諸葛亮,亮向劉備提出了聯吳抗曹、佔據荊益的戰略決策,即所謂「隆中對」。故劉備時雖弱小,卻也成了曹操南下不容忽視之勁敵。為了消滅孫、劉等,曹操在平定烏桓之後,立即向南方用兵。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二十萬大軍進攻荊州。時荊州牧劉表死,少子劉琮襲職,治襄陽,劉備屯兵於樊城。九月,聲勢浩大之曹軍佔領了荊州北部的新野,劉琮不戰而降。劉備乃先後退至夏口、樊口。曹操佔領了江北軍事重鎮襄陽、江陵等處。曹軍之南下,使劉備岌岌可危,也使孫權大為震驚。劉備遣諸葛亮赴江東,力說孫權合力抗曹。曹操也寫信給孫權,自稱有水師八十萬,促其速降。當時孫權集團內部意見不一,張昭等主張投降曹操,周瑜、魯肅等主張抵抗。最後孫權決定和劉備聯合對付曹操,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三萬人馬與在樊口之劉備會師,孫權聯軍共有五萬人。同年十月,孫權聯軍在赤壁與曹軍相遇。當時曹軍因不習水戰,為克服船身的晃動,使用鐵鍊連鎖戰船,結果又造成戰船調動不便之困難。孫劉聯軍乃乘東南風之便,用火攻焚毀曹軍的戰船和岸上的兵營,一時「煙炎張天」,曹軍「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聯軍乘勝進攻,曹操被迫引殘兵從華容道狼狽北歸。
二、導致三國鼎立
赤壁之戰乃繼官渡之戰後,又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其主要影響係決定了三國鼎立局面之形成。東漢末年,本來有許許多多的割據者相互角逐,後來曹操、孫權、劉備這三股較有影響的勢力漸漸崛起。但赤壁戰前,曹與孫、劉之間強弱還比較懸殊,曹操吞併孫、劉之可能性頗大。待至赤壁戰後,終於出現了三股勢力的均衡局面,並導致後來三國之鼎立。茲再對此略加剖析:
第 2頁
a.曹操無力南下:赤壁大敗,使曹軍損失慘重,從此曹操無力南下,只好專營北方。後曹操於建安十六年將兵進入關中,驅逐了韓遂及馬騰之子馬超。建安二十年,曹操又出征漢中,擊敗了張魯,並徒漢中民八萬口於洛陽、鄴等地。 b.孫權保住江東:孫權經此一戰,江東之地位益形穩固。他一方面向長江中游發展,從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一方面則向東南地區擴張。
c.劉備進取益州:赤壁之戰使劉備保存了實力,戰後他立即乘機佔領荊州諸郡。建安十六年,劉備進入益州,消滅了劉璋的勢力。建安二十四年,備又從曹
軍手裡奪得漢中。後來荊州雖被孫權所控制,但劉備在西南的地位已日趨鞏固。這樣,三大割據範圍已經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事實上業已形成。(註一)
三.曹操的軍事思想與謀略
曹操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在軍旅中度過,長期的戰爭實踐使他累積了豐富的戰爭經驗。他也向孫武、吳起等先秦軍事家學習,而成為一位具卓越軍事才能的統帥。
01. 詭詐
曹操用兵特別注意「詭詐」的功夫。官渡之戰中,小利誘敵誅文醜、偽裝袁軍襲 烏巢,終於打敗強敵袁紹,都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很典型的例子。
02. 集中兵力
集中使用兵力也是曹操的特點之一。迎帝許都時,曹操兵力雖少,但他懂得不使 兵力分散,殺呂布、消滅袁術、驅逐劉備、摧毀袁紹,打得極為精采。
03. 挑撥離間
分化瓦解、挑撥離間也都是曹操用兵的辦法。對付袁氏兄弟,他就採取了讓他們 自相殘殺,然後乘機攻取的戰術;對付馬超及韓遂,則分化瓦解,再各個擊破。曹操在運用戰術時,都能由實際情況出發,又貫徹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 原則。另外,他也注意傾聽謀士們的良策,汲取他們的智慧,因此往往能訂出正 確的作戰計畫,而克敵制勝。
四、曹操的文學思想與地位
南朝鍾嶸寫了一部《詩品》,品評詩人,區分第等,把曹操的詩置於下品。可是,曹操的詩卻有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 後代無數英雄志士為之傾倒若狂 (註二)。曹操的詩歌,對建安文學的影響很大,在他的帶動下,建安時期作家 輩出,詩人們的慷慨之音,梗概之氣,憂時憫亂的情懷,追求功業的報復,壯志 難籌的喟嘆,形成了一種強烈感人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後世所稱道的「建 安風骨」,鐘嶸在《詩品》中又稱為「建安風力」。而曹操就是「建安風骨」的 開創者,引路人(註三)。
曹操的文學風格約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反映現實人生的詩詞;第二類則為不滿 於苦難的社會,進而想要遺世獨立,嚮往著神仙的幻境(註四)。
第一類的詩,如為後世傳頌的《短歌行》:
第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