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制度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会计制度讲解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
资金管理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讲解
当我们辞旧迎新,迎接新世纪到来的时刻,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 号),并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范围内实施。实施该制度后,财政部1998年发布并实施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以下简称"《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同时废止。
《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是我国会计界的又一件大事,它摆脱了原有计划经济对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束缚,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会计核算要求的方向迈进,它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又一新高潮的到来。它对规范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992-1993年,我国进行了重大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分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两则两制"),并于1993年7月1日起由所有企业实施。"两则两制"的发布并实施,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即由适应于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转换为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企业股份制改造日益兴起,并在国内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同时,我国企业到香港、境外等地发行股票,接受外国政府贷款、世行贷款、亚行贷款等越来越多,相应地带来了会计的国际化协调问题,特别是上市公司因其投资者众多,公众关心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远远
高于对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必然提到了议事日程,尤其是"琼民源"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以及证券监管部门对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财政部于1997年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旨在规范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增加关联交易的透明度;其次,又于1998年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收入、投资等七个具体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八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发布并实施,对于提高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值得提到的是1998年和1999年财政部发布的有关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补充规定,如财会字[1999]第35号文件要求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均应计提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于加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反映其资产的价值和损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市场经济已经又走过了八年的历程,这八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日益提高,除股份有限公司外,其他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仍然维持在"两则两制"时的状态。"两则两制"为这次的会计改革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两则两制"为推进我国企业会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两则两制"取消了企业提取固定资产折旧交"两金",从而确立了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如果"两则两制"没有取消提折旧交"两金"的规定,也就没有资本的核算问题;又如,"两则两制"提出了企业的应收账款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通常为按应收账款余额的3‰~5‰计提)计提坏账准备,从而确立了应收账款应当反映其可变现净值的理念。还比如,"两则两制"首次提出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概念,从而建立了会计要素定义,并从多种记账方
法统一为借贷记账法、资金平衡表改为资产负债表等。如果没有"两则两制"作为财务会计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步骤,而从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财务会计核算直接跨越到此次的《企业会计制度》,无论对于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还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都将产生较大的困难。因此,"两则两制"为会计的进一步改革,为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的国际化,为引进外资,企业走出国门奠定了财务会计的基础。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两则两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阶段,所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痕迹,带有较大的局限性,其中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已成为企业会计信息不可靠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会计信息质量上看,"两则两制"时制定的行业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已缺乏可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客观真实性
行业财务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某些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已不能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需要,导致企业所反映的各项会计要素缺乏可靠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固定资产净殖值率、固定资产报废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而不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而对固定资产价值磨损的程度,以及无表损耗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等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一方面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不实,另一方面致使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严重不足,设备老化,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劳动资料的更新需求。
2.坏账准备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比例提取,提取比例一般为3‰~5‰;已经发生的坏账损失,要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冲销,致使大量呆、坏账长期挂在账上,妨碍了资金周转,导致企业的现金流量严重不足。
3.不能按正确的标准确认和计量收入。如有些企业商品销售时虽然已经知悉购买企业将无力承担付款的责任,但仍然确认收入。虚列收入,必然虚增利润,导致利润超分配,现金流出企业,加剧企业资金短缺。
4.由于存货积压严重,变现能力差,存货在账面价值已经低于市价,但在资产负债表上仍然反映成本价值,而不是反映可变现净值。
5.投资不能产生效益,有的甚至已经发生损失,但资产负债表上仍然反映原投资成本或原价值,没有反映已经发生的投资价值的减损,造成虚增投资价值,使企业资产严重不实。
6.某些不符合资产定义的财产,已经形成损失或支出,却仍然作为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如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溢等,导致企业资产不实。由于上述各种会计政策体现在财务会计制度中,由此造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缺乏客观真实性。
(二)缺乏可比性
90年代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致力于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并开始建立一套核心准则。建立核心准则的目的之一是减少可选择性,增加可比性,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可比性的要求日益高涨。从我国实际情况看,1992年大规模的会计改革,提出了增加可比性的目标,并力求从会计核算标准上减少不同所有制的色彩,将会计改革前的70多种会计制度,归并为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由于上市公司对会计信息的特殊需要,又制定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同时保留了外商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