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间的党争
明朝史上影响巨大的七大战役,看完才知道,明朝到底有多牛!
明朝史上影响巨大的七大战役,看完才知道,明朝到底有多牛!1、洪武二年常遇春,李文忠攻开平之战据史料记载,洪武二年常遇春和李文忠攻开平之战,一举拔掉元朝上都,使元顺帝仓皇逃窜蒙古内陆,一年后病逝。
此战后,明朝修筑了开平卫,俯瞰整个北方蒙古草原,之后的几十年,虽然蒙古人偶有胜仗,但基本都是被明军追亡逐北。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与游牧民族作战,一是要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二是要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三是要抢占到关键的战略要地。
明军在开国初期,经历无数战争考验,打持久战和拥有强大骑兵都不是问题,此次夺取开平,无疑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试想,汉武帝反击匈奴,第一枪就是在河套平原打响,因此才有了后来匈奴的仓皇西逃;唐朝反击突厥,首战也是先取定襄,才有了重创突厥的奇功;而宋之败亡也在于幽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宋军痛失战略要冲地,百年来一直处于强敌的压迫之下。
开平战役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
尽管此战的战果算不上丰硕,但战略意义重大非比寻常。
此战后,明朝修筑了开平卫,作为继续进逼蒙古帝国的基地,之后徐达蓝玉等人的一连串胜仗,也正是此战打下的基础。
遗憾的是,自宣德开始,处于削弱藩镇势力的目的,以及文官统治集团的短视,开平卫最终被废弛,松散的蒙古部落联盟得以继续骚扰长城沿线,以至于酿成了土木的惨案和明朝皇帝被俘虏的耻辱,前人创业,后人连守业也没守住,很是让当年病势于柳河川的常遇春将军悲哀。
2、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捕鱼儿海大捷,灭敌数万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大将军永昌侯蓝玉率师十五万,由大宁进庆州,闻虏主脱古思贴木儿在捕鱼儿海,从间道,兼程而进”,“丙辰,黎明至捕鱼儿海南饮马,侦知虏主营在海东北八十余里。
玉以弼(即定远侯王弼)为前锋,直薄其营。
虏始谓我军乏水草,必不能深入,不设备,又大风扬沙,昼晦,军行,虏皆不知。
虏主方欲北行,整车马皆北向。
忽大军至,其大尉蛮子率众拒战,败之,杀蛮子及其军士数千人,其众遂降。
明朝嘉靖年间及万历初年的政治
明朝嘉靖年间及万历初年的政治大礼议的风波武宗死后无子,皇太后张氏(孝宗后)命太监张永、谷大用与内阁大臣商议后,以宪宗之孙、孝宗亲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位。
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在奉天殿登上皇帝的宝座,是为明世宗,诏改翌年为嘉靖元年(1522)。
朱厚熜以藩王入继大统,史称其“多谋”而“刚愎”。
确实,年仅十五岁的明世宗,绝非是不谙世事、任人摆布的少年天子,从踏入京城之日起,他便显示出君临天下的威势。
四月二十二日,当明世宗来到京城外的行殿时,在即位礼仪上便与内廷和内阁发生了争执。
礼部官员具议请世宗依皇太子即位礼,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
世宗则认为自己是来继承皇位的,应从大明门入宫在奉天殿即位,拒绝行皇太子即位礼。
内阁首辅杨廷和“固请如礼部所具状,帝不许”②。
最后,内廷与内阁只得让步。
第一次较量,世宗便以皇帝的权威压倒了内廷与内阁。
内阁首辅杨廷和在武宗去世至世宗即位的三十七天内总揽了朝政。
在这段时间内,杨廷和做了几件为世人所称道的事:(1)颁布武宗遗诏,罢威武营团练诸军,革皇店,遣还豹房番僧、少林僧、教坊乐人等,放遣四方进献女子,停止京师不急工务等。
(2)收捕江彬。
武宗死后,平虏伯江彬拥重兵在肘腋间,他自知“天下恶之”,在反与不反之间正自犹豫。
杨廷和适时提醒皇太后发布懿旨,谋划捕捉江彬,为天下除去一大祸患。
(3)草拟世宗登极诏书。
登极诏书长达八千多言,对时事多有兴革,如诏复武宗朝因忠直敢谏而去任降调的官员,裁汰锦衣诸卫、内监局旗校工役十四万多人,减漕粮一百五十三万余石,斥去恩幸得官者,查禁各地镇守官科敛财物等。
登极诏书的颁布,不仅使“中外称新天子圣人,且颂廷和功”①。
无疑,杨廷和所做的这几件事都是顺应民心、有利于巩固明皇朝统治的,因此,杨廷和在朝廷内外获得了极大的声望。
万历朝党争之一:阁部的死斗到楚王案
明神宗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时间这么长,摊上的事儿也多;但只有张居正改革和党争这两件事对于大明帝国命运有历史性影响。
张居正改革不是主题,无需多说,张居正死后受到彻底清算差点被从坟里刨出来,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一手遮天,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也管。
什么是不该管的?不少,只说与本文有关的——铨权,即人事大权。
明代自从有了内阁,一直就有个不成文的惯例:阁臣一般不兼管九卿衙门的事务。
具体到铨权来说就是阁臣不能兼任吏部尚书。
大明开国、永乐朝组建内阁,之后直到正德朝才有人破例;但都是时间短暂,有的干脆是新任尚书没到而代管。
因此最长的不过俩月,最短的是焦芳,他才干了五天!看上去就是临时工,但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各位记下临时工也有干出名堂的。
高拱改变了这一切,隆庆三年起复为吏部尚书,入阁后以阁臣署理吏部,直到被赶回家还是首辅兼任吏部尚书。
高拱回家以后,接任首辅的张居正不用兼署吏部;毕竟他连结冯保,同时掌握了票拟、批红两大权而一手遮天,什么官儿都和张居正没得争。
张居正死了,冯保也倒霉了,各方势力开始就这一大块权力进行重新分配。
批红权好说,跟着皇帝干就是了,但原来被内阁侵占权力的各地方各部门有拿回自己权力的需求,这不可避免的要与内阁这个既得利益者发生冲突。
言官们好说,他们是张居正时代最大的受害者,加上自身监察权力的特殊性,因此脱离内阁掌控比较容易。
但其他行政部门就不一样了,而这些部门中最让人瞩目的就是吏部。
吏部古称天官、太宰,一直就是同级官员之首,天生就高出各部一头,即便在明朝也是如此。
从礼仪上说,其他五部尚书与内阁在大道上碰头都得回避阁臣,但吏部尚书有不避的特权。
不过如果阁臣太牛B,吏部尚书也只好避避——第一个能够使吏部尚书回避的人是严嵩,之后也就这样了。
高拱自己不用避自己,张居正不避不行,他老人家有三十二人的轿子,你要是不避就把你挤到沟里。
之后张四维没干多久就回家丁忧,申时行时代来了。
想好生多活几年的申时行并未像几位前辈那么强硬,而当时的吏部尚书是杨巍,这位老兄和申首辅穿一条裤子都嫌逛荡,因此干得十分长久。
嘉靖在位45年,换了8位内阁首辅,明朝政治斗争最激烈的时代
嘉靖在位45年,换了8位内阁首辅,明朝政治斗争最激烈的时代01 杨廷和明武宗朱厚照死了,他又没有儿子,那就只能从兄弟上找继承人。
武宗是独苗,也没有亲兄弟,那就只能找堂兄弟。
堂兄弟也不能乱找。
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是老大,兴献王是老二,按照传统,应该找老二家的儿子,也就是兴献王的儿子。
兴献王有一个儿子,也是独苗,就是朱厚熜。
后来的嘉靖皇帝。
那么嘉靖皇帝就成了大明的皇位继承人。
嘉靖皇帝当时15岁,踏上了去京城的路,准备去继承皇位。
到了北京城,马上要入宫了,礼部来了公文,大体意思是:你给明武宗当儿子,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
嘉靖皇帝一听,撂挑子不干了,明明是堂兄弟,怎么就成了儿子了?按照年龄,武宗朱厚照死的时候是31岁,嘉靖朱厚熜是15岁,当儿子在年龄方面勉强够数。
但是,嘉靖和武宗完全不一样。
有记载,嘉靖读书非常刻苦,文学功底非常好,而且老成持重。
性格阴沉,是一个搞政治的好材料。
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
嘉靖皇帝不干了,这下把大臣吓坏了,这可不是谁想干就能干,也不是谁想不干就不干的事情。
于是我们的第一个主角出场了,杨廷和。
展开剩余90%杨廷和是当时的内阁首辅,他率百官上疏劝进,嘉靖终于勉强答应进宫,但是这事还没有完。
这事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礼议’之争。
杨廷和上疏,大体意思是这样的:你不给武宗当儿子了,你把原来的伯父孝宗当亲爹,把原来的亲爹兴献王当伯父,这样不就行了嘛。
兴献王现在没有儿子了,再把益王的儿子朱崇仁过继给他,不就皆大欢喜了嘛。
嘉靖皇帝说:“亲爹岂能换来换去,再议”。
02 张璁杨廷和的建议没有符合嘉靖的心意,于是就有人走投机路线,这就是第二个主角,张璁。
张璁写了一篇《大礼疏》呈给嘉靖皇帝,大体意思就是这样的:我支持你,咱就应该立自己亲爹为帝,你伯父不是弘治皇帝嘛,你让你爹当兴献皇帝,你母亲当兴献皇后,这不就行了嘛。
嘉靖皇帝嘉靖一看,这主意好,反正都是皇帝,不冲突。
最重要的是,自己爹是兴献皇帝,那自己就是从兴献皇帝手里继位的,跟弘治皇帝没啥关系了。
明代内阁制度与党争
明代内阁制度与党争明代内阁制度与党争刘晋华中国历史上对朋党打击最厉害的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他为了强化皇权,在他亲自主持制定的《大明律》中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
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漏泄事情,夤缘作弊而符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三千里安置。
”〔1〕尽管如此,并未起到多大作用,相反,明朝党争的激烈程度超过了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2〕。
是何原因造成此种状况呢?稽考史实,笔者认为,党争和明朝废相后建立内阁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明代的内阁制是在废除传统的丞相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
明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内阁对于朝政国事并无独立裁决的法权,而是奉诏办事,其职责被明定为“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3〕,可见内阁并非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阁臣亦非宰相,不是最高行政长官。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阁权一代代的积累,渐渐突破了原先的规范,而沿着宰相化的道路发展。
由于内阁“地居近密”,常侍天子殿阁之下,出谋划策,皇帝礼遇,虽无宰相之名,“然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4〕,阁臣乃握枢衡之职。
仁宣时期,大学士“累加至三孤”,又多兼领尚书,内阁权限迅速提高。
嘉靖时期又上升到新的高度,史云:“至嘉靖间始委政内阁,而居首揆者,责任尤专,凡一时政治得失皆视其人为轻重。
”〔5〕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6〕“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宰相,压制六卿矣。
”〔7〕其时,内阁权压六卿,而诸司奏事亦相关白,内阁对于军国大事无所不掌,刑名钱谷无所不问,至此,内阁无疑是握有一部分宰相之权,而非最初的皇帝“顾问”性质。
但是明代的内阁大学士毕竟无宰相之名。
按照明朝制度规定:“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
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负责,而绝不是内阁的属官。
明朝晚期结社、党争和政局的三角关系
明朝晚期结社、党争和政局的三角关系史学家对于明亡原因的探讨,自清初便不绝于书。
虽众说纷纭,但对党争要为亡国负重要责任这一点,几乎没有异议。
那么,与党争有密切关系的结社,与亡国的关系该如何界定呢?简要地探讨结社、党争和晚明政局的三角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若论结社,则牵及讲学。
明代在正德之前,“学术醇而士习正”,所以讲学的风气不盛。
到了正德时期,王守仁在军旅中聚徒讲学。
徐阶年轻时“读书为古文辞,从王守仁门人游,有声士大夫间”。
任首辅后,亦讲学于朝堂。
经过这些人的倡导,讲学之风在正嘉以后大盛。
讲学的初始目的是通过讲学明道以树立兼济天下的精神。
这本无可非议,但鉴于明中期以来国事不豫的形势,士大夫不可能置政治于度外。
所以,讲学必然会导致士大夫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出现“以讲学为名,鸠聚徒众,讥切时政”的现象,是再正常不过的。
通过讲学和社集,士大夫的群体凝聚力因之得到不断增强。
士大夫群体的团结一致,固然增强了他们干预时政的力量,提高了自身的影响力,但它的反面是,门户因之而形成。
吴伟业说:“往者门户之分,始于讲学,而终于立社。
”士大夫既然不能忘怀于政治,又好议论时政,必然有意见相左的地方。
结社无疑将这种意见相左具体化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分歧,乃至于对立。
简言之,结社应对朋党之局的形成负责任。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门户。
虽然士大夫希望以独立的社会批判参与时政,但社会批判只有政治体制内具有相应的接纳机制,才能发挥作用,而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内部根本没有这种接纳机制,所以必须在政治体制内部寻求盟友和代理人,最好亲自攫取权力。
在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下,权力是最富异化力的东西。
权力之争充满了风险和丑恶,它要求冒险投机,心狠手辣,讲求实用,任何人一旦卷入权力之争就必然全身心地投入,自然无暇顾及所谓价值理想和道德标准。
激烈的权力之争必然要求群体的合作,才能取得胜利。
群体的合作就是门户形成的过程,合作越密切,门户之见越深,门户之争就越激烈。
东林和复社从自觉远离政治权力,展开独立社会批判开始,而最终回归政治权力,演化为剧烈的党争,其原因就在于此。
明末党争源头:顾宪成暗中编制关系网,东林党形成
明末党争源头:顾宪成暗中编制关系网,东林党形成万历时期的朝臣们除了对万历狂吠以外,相互之间也咬得不可开交。
斗争由来己久,从来就没有停息过。
万历登基的第一年,就发布诏书告诫廷臣,指出:“近来士人风气不正,官员道德败坏,老实人被诬蔑为无用,调皮捣蛋被认为是有才,以至于朝廷的赏罚沦为臣子打击报复的工具”。
万历要求大臣们改过自行,否则就严惩不贷。
《明史·神宗本纪》中关于告诫廷臣朝臣的记载,不绝于目:十六年“冬十一月辛酉禁章奏浮冗”;十七年“十二月己丑,谕诸臣遇事勿得忿争求胜”;十九年“秋七月癸未,谕廷臣,国是纷纭,致大臣争欲乞身,此后有肆行诬蔑者重治”。
然而权力斗争不仅没有停止,反而越演越烈,参与人员也越来越多,并出现了结党乱政的局面。
关于党争兴起的源头,明人自己有一个高度的概括:今日之争,起于门户,门户起于党争,党争起于东林,东林起于顾宪成。
下面我们就来源头看一看。
顾宪成,江苏无锡人,东林书院的创立者,而东林书院是东林党的发源地。
顾宪成的一生都在和人事打交道,他成为东林党的创立者,有其必然因素。
明万历四年(1576年),27岁的顾宪成参加乡试,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高中解元。
在那次考试中,他的文章就阐述了选人、用人与治理国家的关系,可见他对人事的热忱,源远流长。
在人事上初试啼声,就一鸣惊人,步入仕途后,顾宪成在人事方面的表现更是不同凡响。
万历十年以后,顾宪成的大部分时间在吏部工作,在此期间,他积累了丰厚的人脉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参与了当时的人事斗争。
当朝廷上党争刚刚萌芽的时候,我们就看见了顾宪成的身影。
万历十五年的京察大计中,顾宪成上疏言事,因“语侵执政,被旨切责”,并被贬为桂阳州判官,不久又“擢升为吏部考功主事,历员外郎”,重新回到了他热爱的人事工作岗位上。
在文官集团向万历开战的时候,顾宪成显然也没有置身事外,当万历提出将三皇子并封为王的建议时,顾宪成上疏力阻,明史对顾宪成的记载语焉不详,却用大量的篇幅转载了这篇文章。
大礼议事件
大礼议事件大礼议,是明朝嘉靖年间因明世宗生父称号问题引起的一场政治斗争,发生于明世宗登基不久之时。
当时,世宗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
大礼议历时整整三年(1521年至1524年),以明世宗朱厚熜一方施加强权压迫获胜而告终。
嘉靖十七年九月,廷议追尊朱祐杬为睿宗,祔于太庙,并改其陵墓名为显陵。
反对一方的官员被悉数削职致仕。
起因明世宗朱厚熜是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明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祐杬次子(长子为朱厚熙,生五日而夭,嘉靖四年追赠岳王,谥怀献)。
明宪宗生十四子,长子次子早夭,三子为明孝宗,四子为兴献王。
弘治七年,兴献王前往其封国安陆州就藩,正德二年秋八月,朱厚熜生于兴献王邸。
正德十四年,兴献王薨。
以世子身份居丧并决策封国政务。
正德十六年三月,尚未除服,明武宗特旨令其袭封。
五天后(三月十四日),明武宗驾崩,此时,朱厚熜尚未正式受封。
三月十四日,太监谷大用、张永抵达内阁,称武宗在豹房去世。
然而明武宗无嗣,而明孝宗也无其他皇子在世。
根据皇太后张氏之命,移殡到大殿,并交与内阁大学士讨论由谁继承皇位。
内阁首辅杨廷和举出《皇明祖训》出示,并称:“兄死弟承的祖训,谁能亵渎呢?兴献王的长子,是宪宗的孙子,孝宗的侄子,大行皇帝的堂弟,按伦序应当继承皇位。
”梁储、蒋冕、毛纪等人都赞同,于是命令宦官入内宫启奏皇太后,杨廷和等人在左顺门下等候。
不久,宦官奉遗诏与皇太后懿旨,宣谕群臣,全部按照杨廷和请求办理,皇位之事遂定。
三月十五日,皇太后派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前往安陆迎接朱厚熜,到京师即皇帝位。
三月二十六日徐光祚等抵达安陆。
正德十六年四月初一,朱厚熜拜别其父陵墓,次日辞别母妃启程。
四月廿二,朱厚熜抵京师,止于郊外。
当时朝廷官员就有关于以什么礼仪迎接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的争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1司瑞瑞暑假里,我闲得无聊,就读了一本书——《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洪武大帝”,读着读着就着了迷,读完一本还够,便把一整套书都读完了。
这一套书分为7本,分别讲述了明朝时期27年间发生的历史故事,并对这些故事都作出了分析,记录了这个朝代从复兴到灭亡的一个过程。
明朝一共有位皇帝,分别是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成祖朱棣……其中,我最敬佩的还是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历经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魔爪,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战斗,继续前进,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他的那个时代里的无数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最后建立起了新的庞大帝国明朝。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一点是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打下了天下的。
读完了第一部后,我沉思了一会儿:是的,谁会想到几十年前的那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几十年后会成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
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靠自己努力争取来的。
我觉得从朱元璋身上可以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我要拥有这个武器。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2自“靖难之役”后朱棣坐上了皇帝宝座,便开始实现他和他父亲共同的富国强兵的梦想。
我认为虽然朱棣是靠谋反攒得的皇位,但不一定不算是一件好事,永乐大帝曾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展大明雄风,南下讨平安南等等,为中华历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让大明王朝走向了巅峰,就如俗话所说,锋芒自有毕现之时。
郑和七下西洋,统帅一只无敌舰队,所带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很多人怀疑是出去找茬打仗的,但舰队所到之处没有累累白骨和硝烟,只有和平和友善。
历史趣谈:明世宗朱厚熜统治的嘉靖年间有何政治表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世宗朱厚熜统治的嘉靖年间有何政治表现
导语:明世宗,原名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任皇帝,在位四十五年,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在位期间年号嘉靖,他是前任皇帝的堂弟,死后葬在永陵...
明世宗,原名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任皇帝,在位四十五年,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在位期间年号嘉靖,他是前任皇帝的堂弟,死后葬在永陵。
嘉靖皇帝在位期间,明朝的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衰退了,大明在他的治理之下,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后世又将嘉靖年称为“嘉靖中兴”。
嘉靖皇帝自幼聪明,勤勉好学,但是他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倔强任性,这个缺点一直到他死去都没有改变。
明武宗去世之后,由于没能留下自己的后代,朝中几个大臣经过商议之后,决定立当时已有贤德之名的兴王朱厚熜为帝。
朱厚熜即位之后,第二年改为嘉靖元年,世称明世宗或嘉靖皇帝。
即位后的朱厚熜励精图治,铲除前朝奸臣,一大批的朝中蛀虫被清除。
随后他又任命张璁推行改革,在皇帝的支持下,张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其中包括减轻天下赋税,整顿吏治,整合皇室用地,将一些没用的土地收归国有,再分发给普通的民众耕种,减少农民土地的租银。
另外,明世宗即位之初,勤于政务,也虚心纳谏,对外任命有才能的将领清除边防祸患,对内开始进行吏治整合。
嘉靖最初的十几年,整个大明发展一片大好,有着中兴之势。
但是此时的嘉靖皇帝倔强任性的性格缺点表现了出来,他开始迷恋长生不死药,并开始修习道术,每年还会花费大量的财力在那些没用的道教祭祀之上。
后来的嘉靖皇帝更是连续二十年不上朝,居住在自己的寝宫之中修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明朝嘉靖帝:明朝历史上哪个皇帝被称为中材之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嘉靖帝:明朝历史上哪个皇帝被称为中材之
主
导语:中国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嘉靖皇帝即朱厚熄,15211566年在位,于正德二年(公元1507)9月16日出生于湖广安陆州长寿县(今湖北钟祥市)
中国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嘉靖皇帝即朱厚熄,1521——1566年在位,于正德二年(公元1507)9月16日出生于湖广安陆州长寿县(今湖北钟祥市)的兴王藩府,1519年承袭其父朱祐杬(1476——1519)的兴国之封,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以太祖“兄终弟及”之义即位,改年号为嘉靖。
在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就革除先朝蠢政,使朝政为之一新。
嘉靖的资质被认为是非凡的。
他爱学习,好动脑,博览群书,联对敏捷。
稍懂事时,就参加王府的一切例行仪式和典礼,还被带到北京的皇宫和朝廷去,熟悉了宫廷仪式和典礼的规矩。
他是过早成熟的。
生活环境和教育熏陶,使他逐渐养成了自我感觉良好、旁若无人、自命不凡的习性。
他的父亲1519年7月去世后,年仅13岁的他,就接手管理王府,表现出了极高的管理才能。
他15岁进京登皇帝位时,其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已初具雏形。
他的治国方略就是在这种思想体系的指导下,得到几个所信赖的大臣的帮助而逐渐形成的。
嘉靖皇帝的治国方略,可以从他一生的作为中梳理出以下几条:用老臣,明孝纲,除旧弊,振朝堂等。
他的治国方略,是采纳解一贯条陈“十事”的结果,嘉靖本人也是身体力行的。
正是这一治国方略才使得他年纪轻轻就站稳脚跟、掌稳政权。
嘉靖皇帝好标新立异,较少保守思想,为强化君权、树立“英主”形生活常识分享。
沙皇伊凡四世与明嘉靖帝专制统治对比
沙皇伊凡四世与明嘉靖帝专制统治对比摘要:1547年,伊凡四世横扫周边诸小汗国,创建了雄踞东南欧的强权国家——沙皇俄国,从此走上了以“特辖制”为核心的君主独裁统治道路。
与此同时,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帝朱厚熜已经即位26年,虽明末势衰,但是嘉靖帝在位前20多年还是有所作为,开创了“嘉靖中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取得了大礼仪之争的胜利,还成功抗击了日本的入侵,巩固了君主专制统治,延续了明朝的国祚。
东西方君主专制政体是各自文明的核心,笔者意欲对同一时期的两国的君主专制进行比较分析,更透彻的了解君主专制体制的实质。
关键词:伊凡四世;嘉靖帝;君主专制一、沙皇伊凡四世的独裁统治16世纪新航路开辟的大时代,在大西洋繁荣巨变的另一边,漠北的金帐汗国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莫斯科罗斯专制君主制出现了雏形。
从伊凡一世到伊凡四世加冕,不仅灭掉了周边的小汗国,而且建立起了自己的王朝——沙皇俄国,成为东南欧的地域强国。
继位后的伊凡四世,努力挣脱封建领主的掣肘,颁布新法典直接废除了封建领主制度,打击消灭地方的割据政权,统一俄罗斯,以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展开了对外侵略扩张,粉碎了克里木汗国,结束了沙皇俄国受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历史。
伊凡利用其新制定的“特辖制”以残酷的暴力手段改变了旧有的国家机器,极大的扩大了大公的权利,沙皇获得了专制独裁的特权,形成了带有东方独裁色彩的君主专制制度的雏形。
时值英国开拓波罗的海的北方航路,伊凡四世也不甘示弱,向西欧海陆开拓,双方为首发动了长达25年的沃尼亚战争,虽然沙皇俄国以战败告终,但是长期的战争投入向周边国家显示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
伊凡四世的统治集合了俄国最具矛盾性的政治局面,一方面,他主动完善地方自治改革,进行地方缙绅会议解决国家内外事务,具有开明专制的特性。
另一方面,在沃尼亚战败后他创立的“特辖制”将国家分为两大统治区域,将领土完全分为“特辖区”和“领主辖区”。
这种暴力统治理念的执行,无疑成为独裁统治的一把利刃。
明嘉靖年间的党争
高 拱
六年(1572)正月,加柱国晋中极殿大学士,余 官如故。五月穆宗崩,六月十日神宗即位,十六 日即以“专权擅政”罪名,斥逐高拱“回籍闲住, 不许停留。”高拱就这样“志不尽舒,才不尽 酬”,被罢相归家。归家后,发愤著书立说,万 历六年七月二日(1578年8月4日)病卒,享年66 岁。葬于县城北部阁老坟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 拱
三十七年(1558),主持顺天乡试,升侍讲学士。 拱侍裕邸九年,深得裕王的赏识和倚重。 三十九年(1560),升太常寺卿掌国子监祭酒事。 四十一年(1562),升礼部左侍郎,后兼学士。 次年(1563)转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事, 参与重录《永乐大典》。
四十四年(1565),主持乙丑会试,升礼部尚书 兼翰林院学士。四十五年(1566),以徐阶荐, 拜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政。
高 拱
同年十二月,世宗崩,裕王即位,是为穆宗,改 年号隆庆。元年(1567)二月,晋少保兼太子太 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四月,晋少傅兼太子 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五月,因与首辅徐 阶矛盾,辞官归里。
三年(1569)十二月,穆宗召高拱还阁,以原官 兼掌吏部事。次年,俺答汗之孙把汗那吉来降, 高拱与张居正力排众议,使封贡得以成功,因进 少师兼太子太师、尚书、大学士,后进柱国,中 极殿大学士。。李春芳致仕后,任内阁首辅。
严 嵩
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奉命祭告显陵,归 而极言祥瑞,明世宗喜。迁其为吏部左侍郎,进 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任吏部尚书。嘉靖十五 年(1536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时值廷议重 修宋史,遂留京以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衔主持 其事。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词,取得宠信,加 为太子太保。二十一[1]年(1542年),拜武英殿 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 专直西苑;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 行贿者络绎不绝。
党争大乱斗:「草野议政」下的混乱晚明
党争大乱斗:「草野议政」下的混乱晚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侵删)甲明代的党争,几乎伴随明王朝始终,其集成了历代党争的多数弊病,更在历代争斗形式之上更加光怪陆离。
其激烈程度,在历朝也可列头部。
从洪武开朝淮西浙东两大集团之争,演变至洪武十三年由朱元璋亲自定谳、颇有欲加之罪嫌疑的'胡党案''蓝党案';再到英宗代宗两朝更迭中,夺门勋贵对景泰诸臣的反攻倒算;直到嘉靖朝'大礼议'帝党旧臣水火难容终酿左顺门事件,及晚期严党独大遍及天下以至于徐阶等'王学'诸臣不得不以小人之法'倒严';至万历后三朝,朝廷内部以宣、昆、齐、楚、浙等区域为小集团的党争轮番上演,至天启朝终于演变成'阉党'和所谓'东林党'士大夫之争。
明代朝堂较之前代,多了厂卫恣肆,少了相权弹压,独夫政治下的'顶角平衡',往往因皇帝怠政或权阉做大而玩脱,于是纷争不断,各派力量的此消彼长和反攻倒算,加速了朝廷内部的撕裂,也蛀空了帝国大厦的栋梁。
朝野之间从无休止的争吵和攻讦,为明朝的迅速败亡,献上了压垮病驼的稻草。
晚明(明万历十一年至崇祯十七年)是明代党争的典型时期。
终明一代,党争源头依靠对道德、秩序崇拜的'正义性'被蚕食,直到晚明,凭借赤裸裸的利益牌局,各方由最初的'所争者正'步步扭曲为'以争为正'。
和宋末新党阵营乱入宵小投机的情况类似,作为阉党对立面的东林士人群体中,也不乏有趁机钻营、谋取个人利益的败类。
比如周延儒、阮大铖一流(周延儒顺利上位为大学士后,其推荐人张溥就离奇暴亡,世传其下毒杀害之。
阮大铖后来投靠南明阉党余孽马士英,迫害复社人士。
二人均被收入《明史· 奸臣传》)。
'对于党争所造成的政治氛围的恶化,邪派固然是罪魁祸首,正直派也应负有一定责任。
'(张显清《明代政治史》)《东林点将录》书影(侵删)《东林点将录》系魏忠贤调动被其收买的谏诤官员编纂,用来攀诬支持同情东林人士。
从朋党到党社_明代党争之浅见
2007年第1期(总第168期) 学 习 与 探 索Study&Exp l orati on No.1,2007 Serial.No.168从朋党到党社———明代党争之浅见①商 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6)摘 要:明代党争之盛行始自万历,其后才有东林、阉党之争,乃至复社运动。
此前洪武、永乐所谓诸党,即以胡蓝之案、建文遗臣为“奸党”,乃是出于维护皇权专制需要的加罪之词,其实并无朋党之实。
明代朋党之兴起,实因明中后期皇权专制之衰落,士大夫以结党而求发展势力以自固。
弘治二年(1489年)两京御史案以治朋党为立案之本,当为明代党争之始,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朋党的势力。
万历时期党争勃兴,此后朋党政治渐成明廷政治主流。
此时兴起的东林党之所以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朋党,在于其独具的政治主张而提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它虽未形成社会改革的政治主张,但反对政治腐败和宦官当政的立场还是得到民众的支持。
东林党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们的政治主张,更在于其所形成的士大夫群体这一政治集团。
这种情况到复社时期更加突出,复社的立场与东林党一脉相承,但复社异于东林党之处则在于他们的组织方法与规程,因此崇祯五年复社虎丘大会才会盛况空前。
复社运动影响深远,中国近代党会实与明末的结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明代党争;党社运动;东林党;复社中图分类号:K248;K248.3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7)01-0222-06 赵、若陶,则名五狗。
而溥奖进门弟子亦不遗余力,每岁科两试,有公荐,有转荐,有独荐。
公荐者,某案领批,某科副榜,某院某道观风首名,某郡某邑季考前列,次则门弟子某公弟,甚至某公孙,某公婿,某公甥,更次则门墙某等,天如门下某等,受先门下某等。
转荐者,江西学臣王应华视荐读发时,案抚州三学,诸生鼓噪,生员黜革,应华夺官,后学臣相戒不受竿牍。
三吴社长更开别径,开京师权要,专札投递。
大明王朝1566:严党为何倒在正月里,他们触碰了嘉靖帝的三块逆鳞
大明王朝1566:严党为何倒在正月里,他们触碰了嘉靖帝的三块逆鳞导语嘉靖四十年中,海瑞审理郑泌昌、何茂才的供词与已经“发疯”的杨金水进京,清流都认为严党这次是彻底完了,然而嘉靖帝竟然当着严嵩、徐阶的面烧掉了已经看过又伪作未拆封的供词,只是处死了郑泌昌、何茂才,褒奖胡宗宪和戚继光,这让清流大失所望。
海瑞也因此失望辞归。
嘉靖帝在做出决定后,严嵩提出了两个奏请,一是让鄢懋卿南下巡盐清理盐税以充实国库,二是查处齐大柱,嘉靖帝都准奏。
冬至时节,鄢懋卿巡盐回来带来了三百三十万两,同一天,朱七押着齐大柱进了诏狱,严党在严府大唱《西厢记》庆功。
但从此日到正月十六,不到一个月,立下“大功”的严党就倒了。
“毁堤淹田案”是扳倒严党最好的机会,也是清流距离扳倒严党最近的一次,但是为什么嘉靖帝放了严世藩一马,在巡盐归来后,嘉靖帝在询问为什么鄢懋卿南下巡盐比别人两年收的加起来还要多时,逼迫吕芳讲了实话:“原因只有一个,那些管盐的衙门都是严阁老、小阁老的人,钱被他们一层一层都贪了,上下其手,铁板一块,派人去查那是一两也查不出来,可只要鄢懋卿去了,他们都会乖乖献出来,说句伤心话,大明朝国库的钥匙,一半都捏在他们手里,朝廷要用钱,这道门只有他们才能打开。
”嘉靖帝听到实话才对吕芳说:“现在你明白了,朕上回为什么不追究严世藩他们,反而派鄢懋卿南下巡盐了吧。
”从这里看,嘉靖帝没有立即处置严党实在也是用心深远,杨金水和沈一石的死导致了江南织造局无法在年内完成织造任务,大明朝的财政又要出现一次巨大的危机,东南在打仗、百官要俸禄,一桩桩一件件,嘉靖帝必须有个办法解决,而正在此时,严嵩提出让鄢懋卿南下巡盐,既是为了试探嘉靖帝对严党的态度,又是想借此机会向嘉靖帝表功,提醒皇帝严党的作用,嘉靖帝顺水推舟促成此事,暂时缓解了大明朝的财政危机。
但是笔者认为,嘉靖帝所思所虑绝非仅仅如此。
首先,嘉靖帝必须也不得不保护胡宗宪和裕王。
为什么要保护胡宗宪,在赵贞吉和谭纶有关是否要一意孤行将供词呈送时,赵贞吉语重心长地提醒谭纶:“十年倭患,一朝肃清,也就在这一两月之间,胡部堂正在前方,统率数万步卒与倭寇决战,我们却要在这个时候将他审结的毁堤淹田掀了出来,还要牵扯皇上已经默认过的结案,这样的供词以你我的名义再报上去,且不说内阁和司礼监如何恼怒,奏呈皇上是将胡宗宪揪出来问话,还是把你我揪出来问话!”胡宗宪当时为了顾全大局,将“毁堤淹田案”草草了结,如今一朝翻案,朝野震动,胡宗宪必然受责,而且他是严嵩的学生,严党倒台,不牵扯胡宗宪的几率几乎为零。
明朝东林党争始末
明朝东林党争始末东林党争是指明末东林党与阉党以及其他政坛派别之间的争斗,“言事者益裁量执政,执政日与枝柱,水火薄射,讫于明亡。
”东林党是明末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在东林党之外,还有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等,统称为齐楚浙党(后多加入阉党),东林党争几乎是东林党与全国朋党集团之争。
从万历时代的国本之争、妖书案、明末三案、京察之争,就有东林党争的影子。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吏部郎中无锡人顾宪成因为得罪了皇帝而被革职,他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宋代杨中立主讲的无锡东林书院,开始讲学,“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常常和书院中人谈论朝政得失,他们渐渐形成了一个在野集团,被称为“东林党”,《明史·孙丕扬传》说:“南北言官群击李三才、王元翰,连及里居顾宪成,谓之‘东林党’。
”;他们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时政等意见,得到广泛支持,同时遭到朝臣、宦官的激烈反对。
同时期的浙江宁波人沈一贯纠集在京的浙江籍官僚,结成东林党的反对派,被称作“浙党”,以官应震、吴亮嗣为主的楚党,和山东人亓诗教的齐党皆依附于浙党,其它以地缘关系结成的党派还有宣党和崑党,这些合称“齐楚浙党”。
齐楚浙党与东林党相互攻击,是为“东林党争”。
党争绵延数十年,几无宁日。
《王学质疑》提要说:“夫明之亡,亡于门户;门户始于朋党;朋党始于讲学。
”夏允彝《幸存录》在“门户大略”说:“自万历以前,未有党名,及四明(沈一贯)为相,以才自许,不为人下,而一时贤者如顾宪成、孙丕扬、邹元标、赵南星之流,蹇谔自负,每相持。
附四明者,言路亦有人。
而宪成讲学于东林,名流咸乐于趋之,此东林、浙党所白始也。
”《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亦载:“党祸始于万历间,浙人沈一贯为相,擅权自恣,多置私人于要路;而一时贤者如顾宪成、高攀龙、孙丕扬、邹元标、赵南星之属,气节自许,每与政府相持。
而高、顾讲学于东林,名流咸乐附之,此东林党祸所自始也。
”1593年4月(万历二十一年三月)由吏部尚书孙鑨、左都御史李世达和考功司郎中赵南星主持的癸巳京察,臣僚乘机徇私毁誉,结援同党,有大批的大臣被罢免,吏部文选郎吕胤昌、给事中王三余,均被斥黜,引起轩然大波。
为什么说张璁是好人还是坏人 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
为什么说张璁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本文导读:说张璁是坏人,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张璁在大议礼时期,坚定的站在皇帝一边。
并且帮助皇帝,逼得首辅杨廷和离职。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张璁在进入内阁之后,所施行的政治改革,侵害了大地主大阶级乃至于权宦的利益。
所以在张璁受到各方面人氏的批判,因为有嘉靖帝在背后做他坚实的后盾,这些批判实际上对张璁并无太大实际影响。
后人曾说,明朝的党争自张璁而始。
因为从张璁领导的“议礼派”斗垮杨廷和之后,明朝内阁首辅的更替,都是一个斗垮另一个,然后上台的。
张璁把杨廷和打倒,夏言把张璁打倒,严嵩把夏言打倒,徐阶把严嵩打倒,高拱把徐阶打倒,张居正把高拱打倒,东林党人又把张居正打倒。
这么一连串下来,可不就是从张璁开始的党争吗。
不过个人认为张璁并不是奸臣,应该算是好人。
尽管在大议礼之时,张璁与忠臣杨廷和相对,并且逼迫杨廷和辞职。
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奸臣。
个人立场不同,自然会有争斗,朝争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互相厮杀,不计后果。
张璁率领“议礼派”斗赢了杨廷和,只能说他技高一筹,而不能将他列入奸党一列。
张璁本人是一个为国为民,维护百姓利益的好官。
他五十岁时有诗云:“一饭还三叹,黎民正阻饥。
”;“有雪未为瑞,凶年正可悲。
流民几行乞,粒米不成炊。
”;“年饥难独乐,官冗得偷闲。
”。
这些诗句,无不都是在担忧百姓饥寒,这样一个心系百姓的人,如何会使贪官呢?张璁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被作者快要黑出翔了。
但实际上在正史中,对他的评价极高。
《明史》:“刚明果敢,不避嫌怨。
既遇主,亦时进谠言。
”“他若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内臣,先后殆尽,皆其力也。
持身特廉,痛恶赃吏,一时苞苴路绝。
”《国朝典故》:“孚敬刚明峻洁,一心奉公,慷慨任事,不避嫌怨。
果于自用,休休之量,是其所短。
上亲按其古谥法,以其危身奉上,特谥曰文忠,眷顾之厚,终始不替云。
”放在今天的《中国通史》也说他:“张璁”始终清廉自守,博学明辨,而勇于革新,可谓嘉靖朝难得的贤相,也是明代一少有的阁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 居 正
张 居 正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祖籍安徽凤阳 。先祖 是明朝开国功臣,世袭千户。生于公元1525年5月 24日,卒于公元1582年7月9日。5岁入学,7岁能 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 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 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 中了举人,23岁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 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 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 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 年,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 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嘉靖二年(1523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后因忤张璁,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 此谨事上官。 延平多盗,到任后捕巨盗100余人;清理积案,释 出系囚,赢得声誉,升为黄州同知 。
徐 阶
后又擢为浙江按察佥事,进江西按察副使,并主 浙、闽二省学政。
皇太子出阁(读书),擢为国子监祭酒。后又进 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 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的罪行,且擅写青词(一 种用来与神沟通的文体,嘉靖帝信神)为嘉靖帝 所信任。这时,严嵩当政为首辅,和严嵩一起在 朝十多年,谨慎以待;又善于迎合帝意,故能久 安于位。
嘉靖二十七年议收复河套事,被至弃市死。
严 嵩
严 嵩
严嵩成化十六年(1480年)生,弘治十一年 乡试中举,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会 试考中二甲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 林院编修,旋丁优归里,在其家乡钤山之 麓建钤山堂隐居读书8载,诗文峻洁,声名 始著。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还朝 复官,执教过宫中内书堂。正德十六年任 南京翰林院侍读,嘉靖四年调回北京,升 任国子监祭酒。
高 拱
同年十二月,世宗崩,裕王即位,是为穆宗,改 年号隆庆。元年(1567)二月,晋少保兼太子太 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四月,晋少傅兼太子 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五月,因与首辅徐 阶矛盾,辞官归里。
三年(1569)十二月,穆宗召高拱还阁,以原官 兼掌吏部事。次年,俺答汗之孙把汗那吉来降, 高拱与张居正力排众议,使封贡得以成功,因进 少师兼太子太师、尚书、大学士,后进柱国,中 极殿大学士。。李春芳致仕后,任内阁首辅。
严 嵩
《明史》称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 罔利。”这个结论概括出相当一部分事实,但不 是全部。一方面,并非一意媚上,严嵩得罪世宗 之处也不少;另一方面,他对政事颇多议论,特 别是对正德年间的政治有所批评。这两方面也都 应引起注意。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异已。
严 世 蕃
严世蕃(1513—1565)号东楼,明朝嘉靖皇帝的 首辅严嵩之子。严世蕃不是经过科举走上仕途, 而是借他父亲的光,先入国子监读书,后做官, 累迁至尚宝司少卿和工部左侍郎。据说,严嵩长 得又高又瘦,眉目疏疏,声音又大又尖,很符合 百姓心目中刻画的奸臣形象。可是,严世蕃的长 相和他爹却一点相似的地方都没有,“短项肥 体”,果然是富家公子气象,只是可惜一目失明。 严世蕃奸猾机灵,通晓时务,熟悉国典,而且还 颇会揣摩别人的心意。
高 拱
三十七年(1558),主持顺天乡试,升侍讲学士。 拱侍裕邸九年,深得裕王的赏识和倚重。 三十九年(1560),升太常寺卿掌国子监祭酒事。 四十一年(1562),升礼部左侍郎,后兼学士。 次年(1563)转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事, 参与重录《永乐大典》。
四十四年(1565),主持乙丑会试,升礼部尚书 兼翰林院学士。四十五年(1566),以徐阶荐, 拜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政。
严 嵩
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奉命祭告显陵,归 而极言祥瑞,明世宗喜。迁其为吏部左侍郎,进 南京礼部尚书,两年后改任吏部尚书。嘉靖十五 年(1536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时值廷议重 修宋史,遂留京以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衔主持 其事。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词,取得宠信,加 为太子太保。二十一[1]年(1542年),拜武英殿 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 专直西苑;士大夫侧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门, 行贿者络绎不绝。
张 璁
璁从进士到入参政务仅六年,位居首辅六年,备 极宠荣,世所罕见。《明史》本传赞其政绩: “刚明果敢,不避嫌怨。既遇主,亦时进谠 言。”“他若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内臣,先 后殆尽,皆其力也。持身特廉,痛恶赃吏,一时 苞苴路绝。”但对其“性狠愎、报复相寻、不护 善类”亦有微词。他先是发动一些言官攻讦杨一 清,使其下台。时夏言为人自负,仗着皇帝恩宠, 数以事讦孚敬,孚敬隐忍未发,最后跟夏言争斗 失败,不得已而致仕。可以说,嘉靖一朝的政治 斗争就是由张璁开始。
夏
言
夏 言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授行人,擢兵科 给事中。 嘉靖七年(1528),夏言调吏部, 深得世宗皇帝 的赏识。 嘉靖十年(1531)三月,夏言被提升为少詹事兼 翰林学士掌院士, 随之升为礼部左侍郎,仍掌翰 林院。一月后代李时为礼部尚书。
夏 言
嘉靖十五年闰十二月擢武英殿大学士,入 参机务, 不久为首辅。 嘉靖十八年(1539)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 上柱国。明朝以来,臣子无加上柱国者, 唯夏言一人领此衔。
张 璁
张 璁
张璁(1475年-1539年),字秉用,号罗峰,卒 谥文忠。汉族,浙江温州府永嘉三都人,张璁因 和明世宗嘉靖朱厚熜同音,世宗为其改名孚敬, 赐字茂恭,明代政治家,文渊阁大学士。
张璁在位期间“刚明峻洁,一心奉公”,坚决清 理庄田,又被赐称为“太师”,退休后仅“祖庐 三五间,莫避风雨”。张居正推崇张璁曰:“江 陵于《世宗实录》,极推许永嘉(张璁),盖其 才术相似,故心仪而瘫之赞叹。”
明嘉靖年间的党争
嘉 靖 帝
嘉靖帝
明世宗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皇帝,有人说他英明神 武堪比朱元璋,也有人说他昏庸无能,痴迷于炼 丹。但是,不能否认,明世宗在他最初登基的几 年确实是有所作为的,即便是后期常年痴于修道, 他也并没有完全不理会朝政。
明世宗是个极其聪明并且自信的皇帝,能与之打 交道的,也只有严嵩这类的官场老手。总而言之, 明世宗不是一个好皇帝,也不是个无能的皇帝。
高 拱
高拱生于明武宗正德七年十二月十三日(1513 年1月19日),出身官宦世家,生而相貌魁伟,自 幼颖敏好学。五岁善对偶,八岁日诵数千言。为 文雄健开爽,出入意表。年十七乡试夺魁。
嘉靖二十年(1541),登进士第,选庶吉士。他 由此从政三十余年,共提职十四次。 二十二年(1543),初任翰林院编修。三十一年 (1552),裕王出阁讲读,任其首席讲读官。
杨继盛
杨 继 盛
杨继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追 谥忠愍。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 明代著名谏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 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因弹劾严嵩而死,被奉 为北京城的城隍。著有《杨忠愍文集》。
沈 鍊
沈鍊,字纯甫,会稽人。嘉靖十七年进士。除溧 阳知县。用伉倨,忤御史,调茬平。父忧去,补 清丰,入为锦衣卫经历。
高 拱
六年(1572)正月,加柱国晋中极殿大学士,余 官如故。五月穆宗崩,六月十日神宗即位,十六 日即以“专权擅政”罪名,斥逐高拱“回籍闲住, 不许停留。”高拱就这样“志不尽舒,才不尽 酬”,被罢相归家。归家后,发愤著书立说,万 历六年七月二日(1578年8月4日)病卒,享年66 岁。葬于县城北部阁老坟村。
鍊为人刚直,嫉恶如仇,然颇疏狂。每饮酒辄箕 踞笑傲,旁若无人。锦衣帅陆炳善遇之。炳与严 嵩父子交至深,以故鍊亦数从世蕃饮。世蕃以酒 虐客,鍊心不平,辄为反之,世蕃王守仁创)传人。早年即工诗文, 善书法。嘉靖四十一年五月至隆庆二年七月 (1562年-1568年)任当朝首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