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模式和保护模式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模式和保护模式的区别
实模式和保护模式的区别
2009-08-31 20:19 551人阅读评论(1) 收藏举报
从80386开始,cpu有三种工作方式:实模式,保护模式和虚拟8086模式。只有在刚刚启动的时候是real-mode,等到linux操作系统运行起来以后就运行在保护模式(所以存在一个启动时的模式转换问题)。
实模式只能访问地址在1M以下的内存称为常规内存,我们把地址在1M 以上的内存称为扩展内存。
在保护模式下,全部32条地址线有效,可寻址高达4G字节的物理地址空间;
扩充的存储器分段管理机制和可选的存储器分页管理机制,不仅为存储器共享和保护提供了硬件支持,而且为实现虚拟存储器提供了硬件支持;
支持多任务,能够快速地进行任务切换和保护任务环境;
4个特权级和完善的特权检查机制,既能实现资源共享又能保证代码和数据的安全和保密及任务的隔离;
支持虚拟8086方式,便于执行8086程序。
1.虚拟8086模式是运行在保护模式中的实模式,为了在32位保护模式下执行纯16位程序。它不是一个真正的CPU模式,还属于保护模式。
2.保护模式同实模式的根本区别是进程内存受保护与否。可寻址空间的区别只是这一原因的果。
实模式将整个物理内存看成分段的区域,程序代码和数据位于不同区域,系统程序和用户程序没有区别对待,而且每一个指针都是指向"实在"的物理地址。这样一来,用户程序的一个指针如果指向了系统程序区域或其他用户程序区域,并改变了值,那么对于这个被修改的系统程序或用户程序,其后果就很可能是灾难性的。为了克服这种低劣的内存管理方式,处理器厂商开发出保护模式。这样,物理内存地址不能直接被程序访问,程序内部的地址(虚拟地址)要由操作系统转化为物理地址去访问,程序对此一无所知。至此,进程(这时我们可以称程序为进程了)有了严格的边界,任何其他进程根本没有办法访问不属于自己的物理内存区域,甚至在自己的虚拟地址范围内也不是可以任意访问的,因为有一些虚拟区域已经被放进一些公共系统运行库。这些区域也不能随便修改,若修改就会有: SIGSEGV (linux 段错误);非法内存访问对话框(windows 对话框)。
CPU启动环境为16位实模式,之后可以切换到保护模式。但从保护模式无法切换回实模式
3.事实上,现在的64位奔腾4处理器,拥有三种基本模式和一种扩展模式,
a)基本模式:
****保护模式:纯32位保护执行环境。
****实模式:纯16位无保护执行环境。
****系统管理模式:当SMI引脚为有效进入系统管理模式,首先保存当前的CPU 上下文。它有独立的地址空间,用来执行电源管理或系统安全方面的指令。
b)扩展模式:****IA-32e模式,64位操作系统运行在该模式。该模式有两种子模式:
1)**兼容模式:该模式下,64位操作系统运行在32位兼容环境,能正常运行16,32位应用程序就像基本的保护模式一样,访问32位地址空间,但不能运行纯16位实模式程序(就是不能运行虚拟86模式程序了)。
2)**64位模式:在该模式下,处理器完全执行64位指令,使用64位地址空间和64操作数,运行16,32位程序必须切换到兼容模式。
IA-32e子模式的切换完全基于代码段寄存器。这样一来,运行在IA-32e模式中(64位)的OS完全可以无缝的运行所有16,32,64为应用程序,通过设置32位后的CS。
2012-05-11 21:16:40| 分类:操作系统LINUX |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第一:实模式下程序的运行回顾
程序运行的实质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指令的执行,显然CPU是指令得以执行的硬件保障,那么CPU如何知道指令在什么地方呢?
80x86系列是使用CS寄存器配合IP寄存器来通知CPU指令在内存中的位置。
程序指令在执行过程中一般还需要有各种数据,80x86系列有DS、ES、FS、GS、SS等用于指示不同用途的数据段在内存中的位置。
程序可能需要调用系统的服务子程序,80x86系列使用中断机制来实现系统
服务。
总的来说,这些就是实模式下一个程序运行所需的主要内容
(其它如跳转、返回、端口操作等相对来说比较次要。)
第二:保护模式---从程序运行说起
无论实模式还是保护模式,根本的问题还是程序如何在其中运行。因此我们在学习保护模式时应该时刻围绕这个问题来思考。
和实模式下一样,保护模式下程序运行的实质仍是“CPU执行指令,操作相关数据”,因此实模式下的各种代码段、数据段、堆栈段、中
断服务程序仍然存在,且功能、作用不变。
那么保护模式下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答案可能因人而异,我的答案是“地
址转换方式”变化最大。
第三:地址转换方式比较
先看一下实模式下的地址转换方式,假设我们在ES中存入0x1000,DI中存入0xFFFF,那么ES:DI=0x1000*0x10+0xFFFF=0x1FFFF,这就是“左移4位加偏
移”。
那么如果在保护模式下呢?假设上面的数据不变ES=0x1000,DI=0xFFFF,现
在ES:DI等于什么呢?
公式如下:(注:0x1000=1000000000000b= 10 0000 0000 0 00)ES:DI=全局描述符表中第0x200项描述符给出的段基址+0xFFFF
现在比较一下,好象是不一样。再仔细看看,又好象没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没什么区别,因为我的想法是,既然ES中的内容都不是真正的段地址,凭什么实模式下称ES为“段寄存器”,而到了保护模式就说是“选择子”?其实它们都是一种映射,只是映射规则不同而已:在实模式下这个“地址转换方式”是“左移4位”;在保护模式下是“查全局/局部描述表”。
前者是系统定义的映射方式,后者是用户自定义的转换方式,而它影响的都
是“shadow register”。
从函数的观点来看,前者是表达式函数,后者是列举式函数:
实模式: F(es-->segment)={segment |segment=es*0x10} 保护模式:F(es-->segment)={segment |(es,segment)∈GDT/L DT} 其中GDT、LDT分别表示全局描述符表和局部描述符表。
第四:保护模式基本组成
保护模式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围绕着“地址转换方式”的变化增设了相应的
机构。
1、数据段
前面说过,实模式下的各种代码段、数据段、堆栈段、中断服务程序仍然存在,我将它们统称为“数据段”,本文从此向下凡提到数据段都是使用这个
定义。
2、描述符
保护模式下引入描述符来描述各种数据段,所有的描述符均为8个字节(0-7),由第5个字节说明描述符的类型,类型不同,描述符的结构也有所
不同。
若干个描述符集中在一起组成描述符表,而描述符表本身也是一种数据段,
也使用描述符进行描述。
从现在起,“地址转换”由描述符表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描述符表是
一张地址转换函数表。
3、选择子
选择子是一个2字节的数,其16位,最低2位表示RPL,第3位表示查表是利用GDT(全局描述符表)还是LDT(局部描述符表)进行,最高13位给出了所需的描述符在描述符表中的地址。(注:13位正好足够寻址8K项)有了以上三个概念之后可以进一步工作了,现在程序的运行与实模式下完全一样!!!各段寄存器仍然给出一个“段值”,只是这个“假段值”
到真正的段地址的转换不再是“左移4位”,而是利用描述符表来完成。但
现在出现一个新的问题是:
系统如何知道GDT/LDT在内存中的位置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显然需要引入新的寄存器用于指示GDT/LDT在内存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