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

合集下载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摘要】本文将从引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的文学理论、弗洛伊德的艺术观念、精神分析美学的探讨以及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几个方面来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通过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和观点的分析,将展示他对美学领域的深刻见解以及对人类心理和文化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弗洛伊德的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在心理学、文学和艺术领域对美学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对当代文化和审美观念的重要影响。

通过结论部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强调弗洛伊德的思想在当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文学理论、艺术观念、美学观点、探讨、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当代文化和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行为和思维受潜意识的影响,而美学则是一种探讨人类情感和欲望的方式。

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强调个体情感和欲望在艺术创作中的表达和满足,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从而达到心理解决和内心平衡的目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深刻影响了当代文化和艺术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理解人类情感和欲望的表达方式。

通过深入探讨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探索美学在心理治疗和心灵成长中的作用。

2. 正文2.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1. 潜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潜意识的影响,潜意识中包含了个体的欲望、冲突和压抑的情绪。

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而且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会通过梦境、口误等方式表现出来。

2. 冲突: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存在着内部的冲突,主要是因为个体的欲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这种冲突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3.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提出了多种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回避、投射等,用来帮助个体应对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压抑情绪。

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一种以解决人类心理问题为目的的治疗方式,它的理论和方法既包括了人类心理的本质性和发展,也包括了一系列的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

在这个方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病成为了心理治疗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建立在意识的分析中的,他对于心理治疗是一种探索性的方法,不仅覆盖了人类生命的整个期间,也涵盖了多个层次和阶段。

他的精神分析方法的核心是解决心理障碍,通过沟通和自我探索来激发患者的潜能,以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无意识,这个无意识又被称为“冰山”,人类只有察觉到这个“冰山”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无法自主地控制思想和情感,只有通过理智来感知和掌握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类的欲望很重要。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天性欲望。

这种欲望遵循着特定的规则,有时候人类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疾病的起因在于这些难以控制的欲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有固定的程序,治疗师和被治疗者通过一定的对话方式来解决患者的问题。

在谈话的过程中,治疗师会通过询问和分析来发掘患者的无意识,领悟患者的心理特征和疾病的起因,以此进行改善和治疗。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在心理治疗领域起了很大作用,他的这种精神分析法具有一些优点。

首先,它鼓励患者去研究人类心理和心理问题的本质,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其次,弗洛伊德的方法能够揭露人类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疏导患者的心理困惑,使患者轻松达到心理健康的境界。

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这种方法需要患者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自行表达自己的心理问题,在有些特殊情况下对一些人来说这种方法并不适用。

其次,弗洛伊德的分析方法在弗洛伊德发表其理论时,大多数人对其不理解。

因此,它的宣传和普及要受到限制。

总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很多方面具有独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是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所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揭示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对个体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应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解读《妻妾成群》,可以深入探究作品中的情节、角色以及主题,揭示其中的欲望、冲突和心理动机。

我们可以从主角杜淼的角度来分析。

杜淼是作品中的男主角,他通过与多个妻妾的关系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和情感欲望。

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潜意识中原始冲动的表现,即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

本我是个体潜意识中的原始欲望的代表,它无视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只追求自身的满足需求。

杜淼对妻妾的追求是他内心深处性欲的发泄,是本我驱动的结果。

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也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得到解读。

女性角色在小说中被物化和消费,成为男性欲望的对象。

这种物化和消费可以解释为男性内心对女性的欲望和控制欲的表达。

弗洛伊德认为,男性在潜意识中对女性有一种拥有和控制的欲望,这是由“父权制”造成的,男性既想拥有女性,又害怕女性的潜在力量。

在《妻妾成群》中,男性通过拥有多个女性来满足欲望,这一行为反映了男性潜意识中对女性的欲望和控制欲。

在作品中,杜淼与妻妾之间的复杂情感关系也可以通过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读。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深处存在着一种称为“超我”的实体,它代表着社会道德和道德规范,约束着个体的欲望和行为。

在《妻妾成群》中,杜淼的妻妾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情感纠葛,这反映了超我的力量和制约。

杜淼既想满足自己的欲望,又受到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妻妾之间感情的束缚,这使得他陷入了内心的冲突和矛盾。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对个体心理的研究之外,弗洛伊德也对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其纳入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当中。

他的精神分析美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电影、艺术和文化研究,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

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美学视角出发,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并分析其对当代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受到潜意识的影响,而潜意识中包含着对于自我、冲突、欲望和欲望的阻抗等等。

在他看来,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幼儿时期的性和攻击冲动,而这些冲动受到社会习俗和规范的限制,因此产生了内心的冲突和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要解决这些内心的冲突,就需要通过分析和理解潜意识来找到解决之道。

对于美学这一领域,弗洛伊德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欲望和冲突是来自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潜意识。

他将艺术作品视为一种表达内心冲突和欲望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家可以将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转化为形式美、情感美和意义美。

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作品的美感不仅来自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作品所传达的内心冲突和欲望的深刻表达。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不仅对当代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当代的文化研究和社会心理学。

在文学方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启发了许多作家创作出了深刻的作品,他们在作品中通过对内心冲突和欲望的揭示,探索了人类的心理世界。

著名的文学作品《卡夫卡变形记》就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深刻影响,作品中表现出主人公内心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从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电影方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也对电影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许多电影导演通过影像语言和叙事手法,表现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浅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摘要:弗洛伊德,许多人对这个名字不会感到陌生。

作为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心理学家、现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恐怕是现代西方最有争议的一位思想家了。

他那匠心独具的创造性学说在西方乃至世界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人把他与达尔文,爱因斯坦,马克思相提并论。

他开创了心理学一个又一个未知的新领域。

弗洛伊德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对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的拓宽和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价值,而且在于他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他认为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产生的经验造成的心理印记或创伤,这对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从深层次探讨原因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精神分析学说丰富了人的内涵,推动了学术界对人自身的探讨和认识。

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具有不可逾越性,任何一阶段没有处理好,将会影响成人后的人格发展。

他论及每个阶段的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各发展中的作用,这对于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在肯定他的精神分析对人类的影响和贡献的同时,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并不是每个人对他的学说都表示赞同,所遇批判和非议也在所难免。

本文将从潜意识论、本能论、人格论、泛性论、梦的解析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潜意识论;本能论;泛性论凡是了解心理学史的人都不会对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派感到陌生,一个多世纪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由产生到发展,从治疗精神病的需要出发,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

精神分析学说不仅在精神病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对人的个性、动机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对哲学、文学等社会科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影响之大,以至有人将他和马克思、爱因斯坦并称为改变人类现代思想的三个犹太人。

而1896年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论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内容极其复杂,现就潜意识论、本能论、人格论、泛性论、梦的解析几个方面作些简单分析:一、潜意识论在弗洛伊德以前,对于人的精神存在及其本质问题,人们普遍认为意识是精神的现实,而理性是精神的本质。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一位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他的理论对于心理学和文化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主张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受潜意识的力量驱动,通过解读梦境、言语等,可以揭示出个体的潜意识深处的欲望和冲突。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他也提到了精神分析美学,即个体的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也受潜意识的影响。

在精神分析美学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幻见”和“美欲”。

他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和符号,可以触发观众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进而产生一种解脱感和满足感。

通过审美体验,人们可以暂时逃避现实中的困境和焦虑,进入到潜意识的世界中寻求自我肯定和满足。

弗洛伊德同时也强调了艺术对于社会和文化的作用。

他认为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个人欲望和冲突,是与大众的潜意识相通的,因此艺术具有普遍性的价值。

艺术家通过创造艺术作品,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同时也能够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艺术作品在社会中起到了承载和传播文化价值观念的作用,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也有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过于强调潜意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忽视了审美的主观性和艺术作品的自主性。

弗洛伊德也曾被指责对于现实主义作品抱有偏见,认为现实主义作品只是现实欲望的应声虫。

这些争议无疑也丰富了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的讨论和研究。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读艺术和审美的视角,强调艺术作品和审美体验与潜意识的联系。

通过揭示个体的潜意识深处的欲望和冲突,艺术作品可以帮助个体实现内心的解脱和满足,并在社会中起到传播文化和引发思考的作用。

如何正确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

如何正确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

如何正确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如何正确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梦的解释;(二)意识的三层复合结构。

《梦的解释》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它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形成,弗洛伊德研究人的潜意识心理,将它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大部分,在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起支配作用,与此相应的人格结构就是“本我(伊特)”、“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引入文学批评,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批判方法——精神分析评论方法。

这是一种深层的批评方法,他力求通过对文学心理活动的分析和研究,找到作家、读者和人物的无意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对整个文学活动的心理现象作出解释和说明。

根据心理分析的说明,“潜意识”与“性爱”几乎是同义词,性心理分析的中心地位,同样在精神分析的文学评论中体现出来,成为一个基本的特点,当精神分析评论以性爱为研究的中心时,确实是接触到文学的一个重要侧面。

但是,其出发点和观点却有很大的失误。

下面试从三个方面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一、创作动力的探索认为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支配和决定有意识心理活动的动力,是决定性因素,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说。

这种学说把性的本能看成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动力,因此,被称为泛性主义心理学说。

在这个基础上,文学的心理分析评论方法也把无意识视为创作的唯一动力,认为一切创作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意识的性冲动,弗氏称被压抑的性本能为“里比多”,艺术家借助于创作使里比多压抑转移到作品中去。

在讨论梦的象征时,他将凡是在梦中出现的长的物体,如木棍、树干、雨伞、匕首等,视为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而箱子、橱子、炉子、各种容器等,则视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

明显地表露出他所具有的泛性论观点。

对于任何文学的形象和内容,他们都当成性的象征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些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把美国西部电影中的常见的畜牧场看作是母亲的象征,马匹则是生殖器崇拜的象征。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心理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潜意识对于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影响,通过解析潜意识来探索个体的心理冲突并寻求解决方法。

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他也提出了关于美学的一些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作品具有表达和满足个体冲突的功能。

他认为艺术家通过艺术形式的创造和表达,可以将个体的冲突和潜在欲望得到满足。

艺术作品可以成为个体心灵解放的途径,艺术家通过创造出虚构的形象和场景,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观众分享,并尝试通过触碰观众的潜意识来引发共鸣。

弗洛伊德提出了“拟仿”(mimesis)的概念,认为艺术作品是对于现实世界和潜意识的再现和投射。

他将艺术作品比作梦境,认为艺术家通过创作梦境般的作品,将个体的潜意识和梦境中的象征投射于作品之中。

艺术作品可以成为观众与潜意识之间的桥梁,观众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可以印证和体验自己的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情感和情绪的释放。

他认为人的内心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和冲突,通过艺术作品的创造和欣赏,可以让人们释放情绪和压力,获得情感的宣泄和满足。

弗洛伊德强调了艺术作品中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性是人类最基本和根本的冲动之一,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性,同时触碰观众的潜意识,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深入探讨了艺术与潜意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他认为艺术作品具有表达和解决个体冲突的功能,通过艺术形式的创造和表达,可以满足个体的潜在欲望;他将艺术作品比作梦境,认为艺术作品是对于现实世界和潜意识的再现和投射;他强调了艺术作品中性的重要性,认为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表达和象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欲望。

精神分析美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角度来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除了研究心理学之外,弗洛伊德也对艺术和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其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了关于艺术和美学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进行浅谈,探讨他对审美客体、美感体验以及艺术创作等方面的观点。

首先,关于审美客体,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作品是一种心理症状,反映着创作者的潜意识和心理状态。

他认为艺术作品从概念上来说就是一种“替代满足”,是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一种满足感的表达。

因此,弗洛伊德将艺术品视为深层心理过程的产物,是创作者个人内心世界的展现。

他强调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反映了人类对生活和现实的感受,这也就是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其次,弗洛伊德的美感理论认为,人们的美感体验来源于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动。

他提出“超我”、“自我”和“本我”三个概念,即个体的道德规范、自我意识和潜意识的构成部分。

在他看来,人的潜意识是个人生活经验、遗传和心理发展历程的结果,个体的欲望和冲动通常被埋藏在潜意识之中。

因此,如果一件艺术品有能力激发人们的潜意识,那么它往往会具有深刻的美感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品可以通过触发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动,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或超越自己的内心世界。

最后,关于艺术创作,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常常反映了他们本身的心理和生活经验。

因此,艺术家的作品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表达和自我探索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式诠释和传达理念、情感和经验的方式。

弗洛伊德提出了“创造性缺陷理论”,认为优秀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一些与常人不同的心理缺陷,然而这些缺陷也成为了他们艺术创作的动力和独特之处。

他认为,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可以从多种来源得到,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内心世界的感受和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动。

同时,艺术家还可以通过自我表达和自我探索的方式,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和成长。

综上所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范式,将艺术作品视为个体内心动态和外部体验的表达和诠释。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现代心理学、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美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弗洛伊德对美学的探讨,与他对潜意识、欲望、性别、文化等诸多议题的开掘相互关联,为我们理解艺术和审美经验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围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展开讨论,试图探寻其在现代美学理论中的意义与价值。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美学的影响还体现在他对美的本质和审美经验的理解上。

弗洛伊德认为,美是一种人类的基本需求和欲望,美的本质在于它能够引起人类的愉悦和满足。

他将美的体验从生物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认为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欣赏是出于对生存和繁衍的需要,美的表达也常常与性欲、母性等基本冲动有关。

在弗洛伊德看来,审美经验可以激发人的潜意识,使人忘记现实中的痛苦和焦虑,进入一种愉悦和满足的境界。

审美经验也可以让人对自己的潜意识有更深的认识和体验,从而对生活和自己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还提供了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和理解方式。

他认为,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对应了一种特定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状态,艺术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也通过一种潜意识的张力和冲突来进行解读。

在绘画中,弗洛伊德认为,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都可以对应着潜意识中的情感和欲望,每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都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精神世界的呈现。

在文学和戏剧中,弗洛伊德则通过对作品中角色性格、情节发展、象征隐喻等方面进行解读,来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潜意识的丰富性和变化性。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深入、丰富的理解艺术作品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捕捉作品背后的潜意识的力量和魅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对现代美学理论的意义和价值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丰富了我们对美的本质、审美经验、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妻妾成群》是清代作家李渔创作的长篇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周云山的感情纠葛和家庭困境。

本文将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妻妾成群》进行解读。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人类有意识、潜意识和超越意识三个层次。

潜意识是一个人思想、欲望、冲动的真实来源,而个人的行为受到潜意识的支配。

在小说中,周云山是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的丈夫和父亲,但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是,他养了多名妻妾,并与她们保持着亲密关系。

这表明周云山的潜意识对于性欲的满足有着巨大的渴望。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性欲是一个重要的动力,并通过潜意识来表达。

在周云山的妻妾中,每位女性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符号意义。

大老婆娇娥代表了周云山满足性欲的稳定港湾;二老婆湘钟则是周云山对于变化和新鲜事物的向往;小三阿丽则代表着忠诚与事业的诱惑。

除了周云山的性欲之外,小说中还暗示了他对于父爱和权力的欲望。

周云山曾经对儿子的夺宠展现出明显的嫉妒和恼怒,这可以解释为他渴望被儿子所接纳和崇拜的潜意识表现。

在儿子和妻妾之间,周云山必须面对权力的挑战。

这种权力的冲突并不仅仅是父子之间,还包括妻妾之间。

小说中,周云山的妻妾之间经常发生争斗和嫉妒,这是因为周云山成为她们共同争夺的对象,体现了他的权力和地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梦境是潜意识的表达,可以解析个人的欲望和冲突。

在《妻妾成群》中,梦境被广泛运用,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周云山多次做梦,并通过梦境体验到了自己潜在的欲望和冲突。

他梦见洞房花烛夜,暗示他对婚姻和性欲的追求;梦见被火焚毁的房屋,象征他对家庭和权力的恐惧和焦虑。

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可以发现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周云山的行为是受到他的潜意识驱使的结果。

他对于性欲、父爱和权力的渴望通过潜意识的表达得到了展现。

小说中的梦境揭示了周云山的欲望和冲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1. 引言1.1 介绍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是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也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体系。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疾病源于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弗洛伊德将心灵比作“冰山”,只有一小部分是显性的,而绝大部分则潜藏在潜意识之中。

通过分析梦境、自由联想等技术,揭示患者心灵深处的冲突和欲望,并通过这种揭示来解决患者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核心概念包括意识、潜意识、超我、自我等。

潜意识是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潜藏着个体最原始、最深层的欲望和冲突,而这些欲望和冲突往往影响个体的意识和行为。

通过探究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可以揭示个体行为和心理疾病的根源,为心理治疗提供依据和方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在文学解读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可以深入解读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揭示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和潜意识冲突,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理论体系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成为文学批评和创作的重要工具之一。

1.2 概述《妻妾成群》文本《妻妾成群》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江南村庄中发生的一段家族故事。

主要围绕着三位主要人物展开,分别是兄弟三人中的老三阿四、他的妻子焦连华以及老四的情妇阿红。

在小说中,阿四因为长期与阿红保持不正当关系而导致与妻子焦连华的关系日渐紧张。

家庭中还存在着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网络。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每个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都展现出了独特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观察与揭示。

通过对这些人物关系的描写,莫言试图探讨家庭、爱情、性欲等主题,并借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视角来解读人物行为背后的潜意识动机,展现了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发明了精神分析学,并以此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美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美学理论围绕着理解人的内在世界和情感状态展开,认为这些因素是产生艺术作品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关键。

精神分析学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其目的是揭示潜意识的过程,揭示在潜意识深处运行的冲动和欲望,而这些因素往往会对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

依照弗洛伊德的认识,艺术作品扮演着一种传达潜在冲动和欲望的功能,这种功能通常不受创作者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将他们的潜在冲动和欲望传达给观看者,而观看者则通过观看艺术作品来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潜意识。

弗洛伊德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美学传统,即“雅美学”和“低俗美学”。

雅美学认为艺术应该是高尚、优美和精致的,而低俗美学则强调艺术应该是自发、本能的和自发的。

弗洛伊德认为低俗美学更能表示人们内在世界的冲动和欲望,因为它们更为自发和本能。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欲望的经济学”,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

他认为,艺术家的潜在欲望和冲动形成了一种“贡献”,即艺术作品。

这种贡献是艺术家的自我满足和自我解脱的途径,同时也给观看者带来了类似的心理状态。

换句话说,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欲望,而观看者则通过感知艺术作品的过程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美学理论强调了一个人的潜在心理状态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起着关键作用。

他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心理产物,其目的是通过感官体验传达情感和欲望。

艺术作品展示了一个人内在世界,同时也为人们理解和认识自己提供了一种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途径。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分析哈姆雷特的恋母情节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分析哈姆雷特的恋母情节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分析哈姆雷特的恋母情节精神分析主义心理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恋母情结”,指的是儿童依恋父母中异性的一方,即儿子依恋母亲,嫉妒父亲;女儿依恋父亲,嫉妒母亲。

弗洛伊德把它称为恋母情结,也叫“俄狄浦斯情结”。

它源自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

精神分析学的泰斗弗洛伊德引用这一神话故事,道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也即恋母情结。

他陈述道:“儿子在幼年时就已经开始对母亲形成一种特殊的亲密情感,他认为母亲属于他一个人,因此感到父亲是争夺他个人财产的竞争对手。

与此同时,小女孩认为母亲干扰了她与父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并认为母亲占据了她本应有的位置。

观察表明,这种情感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我们把它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

它在儿童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一个固定的异常重要的角色。

”不过弗洛伊德认为,有关俄狄浦斯的传说只是以稍为和缓的方式展示了源于儿子的两种极端的愿望,即杀父娶母,真正的亲子关系还远比作这个神话故事所揭示的复杂得多。

弗洛伊德从其精神分析学说出发,认定《哈姆菜特》表现的是“俄底浦斯情结”,因而将哈姆莱特复仇的延宕的原因,解释为他从叔父与母亲的乱伦中看到了自己潜意识中的恋母倾向而导致的负罪感。

反过来,弗洛伊德对这一情节的解释,又支持了他对这部剧作的整体认定。

由于这种阐释的循环的支撑,弗洛伊德对《哈姆莱特》的解释,至少在他自己划定的范围内是合平情理的。

《哈姆雷特》讲述了青年王子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最后与仇人同归于尽的故事。

这部剧作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它把西方对于不可抗拒的命运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冲突推向了极至,被命运控制着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同时又感无力反抗,哈姆雷特在剧中处处体现了这种悲剧精神。

剧目一开始,主人翁哈姆雷特就面临三大猛烈打击:父王的猝死,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

一下把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梦想的年轻王子置于一个不堪的现实,对其最有力的打击不是父王的死去,也不是王位的丢失,而是母亲的改嫁。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白蛇传》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白蛇传》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白蛇传》中的人物形象《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以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为主线,演绎了一段曲折传奇的爱情故事。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而在《白蛇传》中,法海、小青、白蛇的形象分别代表着“本我”、“自我”、“超我”。

一、白蛇——超我白娘子对爱情坚贞不渝。

不同于早期有关蛇的传说中,蛇精纠缠男人的目的是毒害男人,白娘子对许仙的爱情是十分坚定的,从未动摇过。

白娘子对许仙的爱无论是出于报恩也好、前世注定也好,总之不参杂任何名利色彩,无论是结婚前的苦心追求,还是婚后从杭州到苏州,从苏州到镇江,又从镇江到杭州,白娘子始终追寻着许仙,不离不弃。

白娘子的这一形象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最朴素的爱情伦理观,即对爱人不离不弃、始终如一,同时这也是劳动人民所渴望的妇女的美德。

“白”与“素”,同义反复,强调其形象的纯洁、善良和神圣;“贞”则表现了白蛇对爱情的执著和忠诚,强调其具有和人同样深厚的情感。

“白”、“素”、“贞”三个字充分地展现了其内在高尚的品行:对丈夫体贴温顺,对家人礼貌谦逊,对小青万般友爱,即使对于万恶的法海起初也是尊敬有加。

当小青怒斥法海时,她急忙拉过小青,又向法海拱手施礼并且心平气和地向他道歉。

她精通医法,且拥有一颗菩萨心肠,尽其所能地解除百姓疾苦,对贫病患者还免费送诊赠药。

在她心中,“开药材铺固然为的是赚钱牟利,但是更要紧的还是济世活人。

她对许仙的爱自始至终都未有过丝毫动摇,甚至为了救许仙不惜牺牲自己性命。

当小青多次劝她离开负心的许仙时,她始终坚守立场。

赋予白蛇以人性化的名字,反映了人们对白蛇的崇敬和喜爱,这也体现了白蛇超我的形象特征。

二、小青——自我小青历来被视为一个衬托白娘子的小配角。

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相扶。

其实,小青这一人物形象也是个血肉丰满的角色。

她的性格更为耿直率真、嫉恶如仇,整日陪伴在白娘子身边,起着衬托白娘子形象的作用,同时也是白娘子形象的一种补充。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1. 引言1.1 介绍《妻妾成群》《妻妾成群》是一部由中国作家冯骥才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以一个现代都市中富有的商人家庭为背景,描述了家庭成员之间在情感、权力、金钱等方面的错综复杂关系。

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塑造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家庭问题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在小说中,主人公家庭的关系错综复杂,妻妾之间存在着各种情感纠葛和尔虞我诈。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和对复杂家庭关系的揭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家庭中的种种矛盾。

《妻妾成群》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故事,更是一部探讨人性、权力、金钱等现代社会议题的作品。

精妙的情节安排和深刻的人物分析使得这部作品备受读者喜爱和讨论。

通过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对《妻妾成群》进行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动机和家庭关系的微妙变化,同时也能从中窥探现代人类心灵深处的秘密。

愿借此机会,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和社会关系中的种种问题,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1.2 介绍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是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一种治疗及心理分析方法,也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电影等领域的解读和分析中。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和心理深层都受到潜意识的驱动和影响,而这种潜意识的冲突和欲望是行为和情感的根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包括了多种概念和理论,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包括人格结构理论、梦境分析、防御机制等。

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意识、潜意识和超我组成,潜意识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而超我则是内化了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内在约束。

在文学解读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通常被运用于分析作品中的人物行为、情感和心理,探讨作品背后潜藏的深层含义和动机。

弗洛伊德的理论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读途径,帮助他们了解作品中隐藏的情感冲突和心理动机,揭示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启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在文学解读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为人们带来了更加深入的文学体验和理解。

人性的弱点——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析《以弗所的寡妇》

人性的弱点——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析《以弗所的寡妇》

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人性的弱点——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析《以弗所的寡妇》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郑珊珊【摘要】本文以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三重结构理论为基础对小说《以弗所的寡妇》的主人公的行为做出了细致的心理分析。

而男女主人最后做出的愉快地抉择让我们认识到人在没有社会道德监管情况下的人性的弱点,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弗洛伊德 社会监管 人性的弱点一、引言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以弗所城。

一个结了婚的女人,对丈夫的忠贞远近闻名,引得人们纷纷结对前来瞻仰。

有一天,她的丈夫死了她觉得依照普通习俗跟在出殡行列后面披发捶胸不足以表达她的哀思,她坚持跟进希腊式的地下墓穴里去,守望她丈夫的尸首,不吃不喝,夜以继日地啼哭着。

人们后来劝说无效纷纷离去,只留她的婢女陪伴左右。

与此同时,在离墓穴不远处,一奉命看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盗贼尸体的士兵注意到墓穴内的灯光和呻吟声,并赶来查看究竟,最终,在英俊机智士兵的劝慰下,俩人连续几个夜晚秘密地在墓穴中相会。

但由于士兵的疏忽,有一尸体被盗,此女为保护心上人,决定把自己死去丈夫的尸体悬挂在十字架上。

这就是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

该故事的发生地以弗所是吕底亚古城和小亚细亚西岸希腊的重要城邦,早期基督教的一个重要中心。

《天主教百科全书》记载,“使徒约翰1世纪90年代住在小亚细亚,从以弗所带领该省的众教会…Domitian死后使徒回到以弗所度过Trajan统治时期,100年在以弗所以高龄去世”。

以弗所是启示录七个教会之一。

此外,贞洁象征的月亮神的阿尔忒弥斯神庙也在此。

并且以弗所也是圣母玛利亚的故居。

由此可知,以弗所有着重要的基督宗教背景。

本文将结合其背景和弗伊德精神分析法探讨故事中所反映出的脱离社会监管情况下的人性的弱点。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在“人格三重结构说”中提出了人具有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种心理过程。

本我(id)是“一团混沌,云集了各种沸腾的兴奋”。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在西方哲学和心理学的历史中,弗洛伊德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20世纪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他对美学的思考。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有着独特的视角,他认为美是一种渴望的表达、一种对内心冲突的呈现,这一思想对于当代的审美观念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的概念,这个概念在精神分析美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无意识是个体内部的一种力量,它来源于个体生命的早期阶段,包括一些被压抑的愿望、欲望、情感等。

在弗洛伊德看来,所有的梦境和神经症都有一种深层的心理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是无意识的欲望和冲突。

精神分析美学正是从这种无意识的力量出发,为我们揭示了美的本质和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作品和美的产生都与无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无意识的影响,而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感和形象也往往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冲突和欲望。

在《文艺创作与梦的解析》一文中,弗洛伊德指出,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达对现实的逃避和对内心冲突的呈现,而这种表达本质上是一种对现实的修复和满足。

美的产生被视为是对内心冲突的一种呈现,而艺术作品则成为了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和诠释。

除了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还涉及到了观者的审美体验。

在他的《文艺创作与梦的解析》一文中,弗洛伊德提出了“愉悦原则”的理论,他认为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会受到无意识的力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使得观者产生愉悦的体验。

这种愉悦并非来自于作品本身,而是来自于观者内心深处的冲突和欲望的共鸣。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中,观者的审美体验被理解为一种对内心世界的启迪和呈现,他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找到一种内心冲突的满足和治愈。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在当代的艺术世界中仍然具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当代的审美观念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作品背后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他们希望通过艺术作品得到一种内心冲突的释放和治愈。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解读《妻妾成群》《妻妾成群》是明代作家文徵明创作的一篇小说。

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解读这篇小说,可以从潜意识、性欲与冲动、父母关系以及梦境分析等多个方面展开。

潜意识在《妻妾成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小说中的男主角使者官在梦中的各种情境中表现出对妻妾的渴求与欲望,这些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被抑制,只能通过梦境来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潜意识中沉积下来的被抑制的欲望的表达,通过分析梦境可以解读潜意识中的隐秘信息。

性欲与冲动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妻妾成群》中男主角的一大特征。

故事中的使者官一直在追求满足自己的性欲,既有与美女发生性关系的冲动,又有通奸的欲望。

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类基本的冲动之一,当性欲被压抑时容易出现各种精神病理症状。

他也指出,性欲与冲动是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来释放和满足。

父母关系是精神分析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妻妾成群》中使者官形成性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小说中的使者官在小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对他娇生惯养,使其养成了放纵自己的习惯。

弗洛伊德认为,父母关系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母亲的亲密关爱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在《妻妾成群》中,使者官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找寻母亲的温暖和关爱的一个表现。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梦境分析是解读潜意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梦境中的各种情境和符号都可以被解读为潜意识中的隐含内容。

小说中的使者官梦见与美女发生性关系,这可以解读为他对性的欲望的表达,同时也可能代表着他对父亲的愤怒和反抗,以及对母亲温暖的渴望。

弗洛伊德认为,通过分析梦境可以揭示人的内心冲突和欲望的来源,进而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解读《妻妾成群》可以揭示其中隐藏的欲望冲突、父母关系以及对性的追求等心理层面的内容,以此来更深入地理解该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摘要:《西游记》中的女神、女人、女妖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女性形象。

她们正好对应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中女性人格的超我、自我和本我。

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女性世界。

关键词:《西游记》女性形象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作为一部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小说,《西游记》中形象鲜明的唐僧师徒四人自然让人印象深刻,但如果少了女性的辅助作用,作品定会逊色不少。

不管是女菩萨、女妖怪还是普通的女人,她们都以极富人性化的特征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精神结构中最古老的生命核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

“本我像一只沸腾的大锅,里面充满着能量和精力,没有组织、没有统一意志、没有思维逻辑、更没有道德标准。

”自我,其德文原意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一方面,它要趋利避害,学会改造环境,防止外部世界消灭自我的威胁;另一方面,它又要控制本能,根据具体条件决定是否满足本能的愿望,防止内部世界的过高要求,以求得自身的生存。

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 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在《西游记》中,女神、女人和女妖分别代表着“超我”“自我”和“本我”,构成了小说具有人格化特征的女性形象系列。

一、女神:完美的超我《西游记》中塑造了很多女神形象,观世音菩萨、嫦娥仙子、普贤、文殊、王母娘娘等等。

她们通常无欲无求,善良可亲,危急时刻解救唐僧师徒于水火。

作者将这些女神的形象塑造得完美高大,将其作为自己意识中女性人格道德的典范树立起来,代表了作者所认为的女性人格意识中的超我形象。

正是作者的这种创作意图,才使得本书中的菩萨较此前作品更多地赋予了这些女神人性化的因素,而不是让她们面目牧户冰冷死板的躲在袅袅香烟之后。

这一点在作为女神代表的观音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如在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中,悟空闯入紫竹林,看见的居然是:远观救苦尊,盘坐衬残箬。

懒散怕梳妆, 容颜多绰约。

散挽一窝丝, 未曾戴缨络, 不挂素蓝袍, 贴身小袄缚。

漫腰束锦裙, 赤了一双脚。

披肩绣带无, 精光两臂膊。

玉手执钢刀, 正把竹皮削。

俨然一个农家女儿正削篮子准备捕鱼玩耍。

在这段描写中,我们发现,观音不再是段在云雾缭绕中面貌朦胧的神秘仙班,而是一位具体可感、和善可亲的的女菩萨,充满了人性气息。

更有趣味的是,她对悟空的态度,更近似于朋友和母子,而不是刻板的上下级关系。

她常骂悟空:“泼猴!”但是教导结束后,一定是不遗余力的给以援手。

悟空偷吃人参果并砍断仙根惹下祸端,危急时刻她心急火燎的赶来为悟空讲情;悟空出主意让观音化作到时为黑熊精祝寿,“菩萨没法,只得也点点头儿”。

就如同一位母亲遇到淘气孩子撒娇耍赖时候的情态,无奈又爱怜。

从观音形象上,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有意淡化了这些女性菩萨的神性,而更乐意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角色来塑造,在这些女神身上更多地是人性的体现。

她们端庄秀美, 可亲可爱, 并以引导者的身份指引着男人事业的发展, 是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

正是由于作者赋予这些女菩萨们更多的人性因素, 才使她们成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人格特征中超我的代表。

二、普通妇女:现实的自我在小说《西游记》构筑的幻想世界中, 涉及的俗世女性并不多, 仅西梁女国的国王、唐僧的母亲、百花公主和几个王妃等。

在这些世俗女子身上, 作者灌注了当时社会中平凡女性的影子, 她们有血有肉, 有爱有恨。

既无法摆脱当时社会道德的约束, 又对待自己的本能欲望大胆地追求, 成为作者女性观中女性自我人格的代表。

其中尤以女儿国国王最为典型。

作为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世俗女性形象, 女儿国女王对爱情大胆地追求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与其说她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女王不如说她更像一个有情有欲的凡尘女子。

她美丽多情, 聪慧灵秀, 并且毫不掩饰自己对爱情婚姻的热烈渴盼。

当她得知唐僧师徒的到来时,立即表示,愿舍弃九鼎之尊、以一国之富, 招唐僧为王, 自己为后, 生子生孙, 永传帝业。

当她不知唐僧假意许诺,以为说媒成功时心欢意美之下, “不觉淫情汲汲,爱欲恣恣, 展放樱桃小口, 呼道: …大唐御弟, 还不来占凤乘鸾也?‟, 大胆直率之言, 令唐僧耳红面赤, 羞答答不敢把头抬。

”接着, “那女王走近前来, 一把扯住三藏, 俏语娇声, 叫道御弟哥哥,请上龙车, 和我同上金銮宝殿, 匹配夫妇去来。

”,其娇媚、温情、大胆, 让唐僧战战兢兢, 止不住落下泪来。

在这里唐僧几乎成了违反人的本性的标本。

而女王则是作者所肯定的积极、大胆追求爱情婚姻的正面形象。

即便如此, 在过程上女王仍然遵循礼教, 并未倚权仗势, 而是请当朝太师做媒, 迎阳驿丞主婚, 向唐僧求亲。

可见, 女王招赘, 仍然是在社会道德的规范下, 不失礼仪和诚意。

在唐僧逃走后她也觉得“错认了中华男子,枉费了这场神思而自觉惭愧”, 女王的“自觉惭愧”也恰恰说明了封建道德对自然情欲压制的深刻。

不管是女儿国女王因为被压抑已久的自然欲求被焕发而萌生“指望和谐同到老”的“真情告白”, 还是与奎木狼分手时百花公主的喃喃自语,以及殷丞相的“此非我儿以盛衰改节, 皆因出乎不得已, 何得为耻! ”的痛心诘问, 无疑都揭下了封建传统道德的虚伪面纱。

小说中这几位女性形象就是这种矛盾的承载体, 成为作者女性观中自我人格特征的代表。

道德观念压制了女性自然的欲望也体现了作者女性观中自我的人格意识。

通过这些世俗女性形象, 作者将明代中后期的人性解放思潮表现出来, 将女性追求自然欲望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矛盾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女妖:无束的本我在某种程度上, 《西游记》中的女性妖怪给人印象之深刻要超过一些面目模糊的男性妖怪。

甚至也超过了作为主要人物出现却默默无闻的沙僧。

《西游记》中这些女妖作为取经力量的阻碍,与书中面目狰狞丑陋的男性妖魔相比, 几乎是清一色的美女, 个个有沉鱼落燕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她们都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是想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如白骨夫人,金角大王的母亲九尾狐,盘丝洞的七个蜘蛛精,以及简洁想吃唐僧肉的比丘美后白面狐狸。

可以说,她们代表的是女性意识中追求长生的本我人格。

有的是想采唐僧真阳用以成仙,。

这里所说的成仙与普通凡人追求长生的成仙不同, 这类女妖追求成仙是为了等级的提升, 或者说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这类女妖包括琵琶洞蝎子精和天竺假公主玉兔精。

如果说《西游记》中作为正面形象的唐僧的事业是取经, 那么这些女妖的事业便是成仙。

从人性角度来说, 不管是真的成仙还是事业的成功, 都是她们渴望得到认同或者是自我满足的表现, 而这似乎是生存价值的一种追求。

体现的是女性人格中自我满足的本我。

还有的是真心相遇唐僧做夫妻。

如荆林岭树精杏仙, 陷空山无底洞金鼻白毛老鼠精, 以及最初欲与牛魔王终老的玉面公主。

这些女妖摆出千般娇态, 使出万种风情, 无需世俗所谓的三媒六证, 为了能和心中的所爱结合而完全无视女性理应恪守的森严的封建礼教, 成为人性中原始情欲的化身, 这恰恰是女性本我人格特征的表现。

此外, 作者还塑造了一个女妖的异类———罗刹女即铁扇公主。

她出身魔界, 但自幼修持, 已得人身, 只是未成正果, 住在远离凡尘的翠玉山芭蕉洞。

独特的出身、经历与环境, 使罗刹女与其他女妖同中有异。

作者对罗刹女独特、细腻、不乏同情心的描写, 使这个女妖更具人性。

罗刹女和唐僧师徒没有直接的冲突,只因其子红孩儿被观音收服,母子不能常见面,才迁怒于唐僧师徒。

以此而论,她只是一个爱护自己孩子的母亲,难以自禁的母性流露让人位置动容。

与其他女妖相比, 罗刹女更像一个遵循封建家庭伦理标准的平凡女人。

她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妻子, 丈夫移情别恋, 她只能苦苦等待, 偶尔丈夫回来她便满心欢喜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否则也不会被孙悟空轻易地骗取了芭蕉扇。

最后为了搭救丈夫牛魔王, 甘愿奉上宝扇。

当她跪倒尘埃、泪痕满面苦苦哀告时, 全无了妖性, 俨然人世间一位多情的妻子。

她对孙悟空的切齿痛恨, 对玉面狐狸毫不掩饰的嫉妒吃醋。

在铁扇公主这一形象上, 女性特有的品质——母性和妻性被充分体现了出来。

《西游记》中的女妖美艳绝伦, 行为言词大胆豪放, 对于自己所追求的事物不择手段, 并且随心所欲。

凭心而论, 剥离了其吃人的特性, 这些女妖和女人一般无二。

只不过她们更多的带有女性个体原始的意识状态, 不受封建社会道德约束, 一切以自我满足为前提, 追求个体原始的欲望。

换言之追求长生、得道成仙和自然的情欲就是这种原始的欲望的体现。

这些都体现了按快乐原则行事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的女性人格中的本我意识。

可以看出, 小说《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不管是神、人或者妖, 都带有极强的人性符号, 体现了作者自身精神世界及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观点和态度, 并在创作中不自觉地分别赋予神、人、妖以超我、自我、本我的人格特征, 立体化地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女性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