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学教案
《煤矿地质学》课程教案
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
煤矿地质教案
第一章地球概述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物理性质可反映出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人们利用其性质来为找矿和开发地下矿产源服务。
先将于煤矿有关的物理性质、地压、地热、地磁简述如下:地压:地压是指地球内部的压力。
主要是静压力。
由于岩石本身重量的作用,使得上部岩石对下部岩石产生压力,越往深处压力越大。
在矿井中,当开采到深部,由于地压增大,使得巷道和工作面的支护困难。
地热:地热又称地温。
它是指地球内部的热量。
地热的来源:①太阳的辐射热②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时释放出的热。
自地表向地下深处的温度的变化可分为三个带(层):①变温带(层)(外热层)②恒温带(层)(常温层)③增温带(层)(内热层)变温带:变温带位于地球表层,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热影响的地带。
随季节和昼夜的变化、纬度高低而有差异。
此带深自地表向下15~30m。
恒温带:位于变温带之下,只地表以下不发生季节性变化的地带。
这个地带常年保持不变的地带,称为恒温带。
此深多在20~30m。
增温带:位于恒温带以下。
指只受地球内部热能影响的地带。
其温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增加的速度各地差别很大。
(大庆20m,北京房山50m,亚洲平均40m,增加1℃)增温带中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率可用地温梯度或地温增加率来表示。
(地温级、地温增温级)地温梯度——指沿地球中心方向每深100米温度升高的度数,用℃/100米表示。
地温增加率(地温级)——又称地温率。
指沿地球中心方向地温升高1度新增加的深度称地温增加率,用m/℃表示。
3.地磁地球是个巨大磁体,在它的周围形成了地磁场,使地面磁针指向一定的方向。
地球的磁性简称地磁。
地磁有两个磁极(磁北极和磁南极),罗盘的磁针所指南北方向的延长线(磁南北级的连线)叫地磁子午线,它与地理子午线(地理南北级的连线)并不重合。
因此,磁针所指的方向不是真正的地理南北方向,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叫做磁偏角。
在使用罗盘测量方位时,必须根据当地的磁偏角进行矫正。
《矿山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矿山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Mining Geology课程编号:HZ161990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2.5学时:40(其中:讲课学时:36 实验学时:4 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采矿工程开课部门:环境与资源学院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后继课程:采矿工程专业与地质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学B、岩石力学A、地质灾害与防治、矿床地下开采、矿床露天开采、井巷工程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具有地质学基础及矿床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包括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质构造、矿床、矿石、脉石、矿体、围岩等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常见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了解各类地质构造的野外判断方法;初步能阅读地形地质图;了解矿体的基本形态产状要素与矿山开采的关系。
2、了解基础地质及矿床的基本理论在矿产勘查工作具体应用,初步具有矿产勘查和矿山地质等应用地质的基础知识,如原始地质编录的具体内容及要求,揭露矿体工程手段的特点及适用,矿产取样的概念及各种取样方法的特点,矿体圈定的工业指标,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的类型与矿产开发各阶段的关系等。
3、初步具备进行矿山地质管理工作的能力,在掌握矿山地质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熟悉矿山地质工作内容,初步具备分析岩石、地质构造与矿山开采技术的能力,初步具备分析矿山地质管理具体工作内容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一)理论学时部分第1单元绪论(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知识点]: 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概念、特点、研究方法及两者的关系;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发展方向及发展趋势[重点]: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概念、特点及二者的关系。
[难点]:地质学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1、识记:地质学、矿山地质学基本概念。
2、领会:地质学与矿山地质学的关系。
3、简单应用: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地质学与矿山地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煤矿地质学课程设计
矿井地质课程设计2008/07/10 20:30第一章前言煤地质学是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技术发展快的学科。
为了让我们同学学到的知识能够学有所用,学院组织了第20周的课程设计。
我作为地质工程05-3班第①小组的小组长,我们组的课程设计制图工作具2008.7.7(星期一)早上7:30左右,大家都来到了课程设计的教室,看书的看书、讨论的讨论、分配任务分配任务……场面是很热烈。
不一会赵老师到了,老师看我们班很齐就先在我们班讲了课程设计的内容及方法,作为组长的我更是认真听赵老师指导。
赵老师大概15~20min就讲完了,老师问我们可有问题问,考虑到我们19周考试还没来得及看书,老师说上午大家先看书熟悉熟悉书的内容。
大部分人都到图书馆去看书了(图书馆安静些)。
我就留在教室了。
看了一上午的书,下午我就着手画图了,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所画的第Ⅱ勘探线剖面图已经初具模型了。
7.8(星期二)今天到教室有点晚,对昨天画的图继续完成,中午吃饭时间又琢磨了下,下午又修改了下,我的第Ⅱ勘探线剖面图就大功告成了,给赵老师看了-通过(兴奋……)。
接下来我开始画钻孔预想剖面图了,经过我一下午的设计图形已经有了雏形。
晚上又画到7:30左右,图已经基本完工,只剩岩性描述没写了和给赵老师审核了。
7.9(星期三)图已经画完,今天就轻松多了。
早上来到教室帮同学们画画图、处理数据、讨论些问题……。
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
虽然自己的图画完了,可我们小组成员还没完工,下午我还是早早的来到了画图室帮帮忙。
7.10(星期四)我们组的张苗苗同学想用AutoCAD画基岩地质及工程布置图,可她AutoCAD的知识有点淡忘了,要我给她帮忙,做为组长当然义不容辞。
我们忙了一早上,终于把图画好了。
我们小组所有的图都画好了,课程设计的制图阶段就告一段落了。
下午我把论文也写好了。
课程设计完成就只等赵老师检查了通过了。
第二章课程设计内容一、课程设计的目的煤地质学是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技术发展快的学科。
矿井地质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泥岩、砂质泥岩,中部岩性由浅灰色至灰黑色石灰岩、深灰色泥岩夹浅灰色细砂
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和薄层灰岩组成,局部发育有不规则的水平层理和波状、
缓波状层理,一般含灰岩 12 层,灰岩中多夹有方解石石脉和燧石结核。含煤 2~
10 层,均为薄层煤线,不可采,底部为灰~深灰色石英砂岩。
太原组顶部第一层灰岩厚 1.10~4.90 米,平均 2.79 米。上部为结晶灰岩,
Overtonis sp.
欧尔通贝
Crinoidea
海百合茎
12 层灰岩中三、四、五、十二等 4 层灰岩较厚,二、四、九、十、十二等 5
层灰岩含燧石,二、五、七、八、九、十等灰岩顶板或底部的泥岩、砂质泥岩中
夹有煤线沉积,共 8 层,煤厚极薄,单层厚 0~0.78 米,总厚平均 1.8 米,分布
不稳定,煤质差,且个别煤线又受岩浆岩烘烤严重,因此均不可采。
其它各层灰岩还产有化石:
Msrainifera sp.
Of.Eohinocnehus sp.
第七层灰岩以下的泥岩、砂质泥岩中含植物化石:
Calamites sp.
Pecopteris sp.
Areheopteris sp.
Cordaites sp.
其它各层泥岩和砂质泥岩中含植物化石:
Cordaites sp.
3、上统上石盒子组(P2ss)
与下石盒子组为连续沉积,目前上界不清,本井田揭露 325.6 米,以陆相沉
积为特征,从 K3 砂岩底板向上至第四系冲积层呈不整合接触。根据岩性变化可
以分为上、中、下三段,下段 K3 砂岩至 1 煤顶板,厚 103.8~159.7 米,平均 130.0
米。岩性由浅灰色~灰色长石石英砂岩、深灰色灰绿色粉砂岩、灰黑色紫黑色泥
煤矿地质学_课程教学大纲
《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作为矿山测量、采矿工程、通风与安全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前提,服从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不拘泥于教材的体例体系,力求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完成本课程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工程测量、矿山地质、地质测量、采矿、通风与安全等专业的学生掌握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知识,运用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查明影响煤矿建设、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及其规律性,研究相应的处理方案和措施,保证煤炭资源的正常开采与合理利用。
三、课程主要内容绪论主要介绍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煤矿地质学的任务。
第一章地球了解地球概况、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与采矿有关的地球的物理性质;掌握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的种类及其特点。
第二章地壳的物质组成了解矿物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常见矿物的特征;能够肉眼识别常见矿物;了解岩石的概念及分类;掌握自然界三大类岩石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能够肉眼识别常见的岩石。
第三章地史基本知识了解古生物的地质意义以及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和方法;掌握年代地层表与地质年代表;了解地壳演化的历史;掌握一些特殊地层以及我国主要的聚煤期。
第四章地质构造了解岩层产状的概念;掌握岩层产状要素及测定和表示方法;学会使用罗盘;了解褶皱等构造的概念;掌握褶皱构造的分类和褶皱构造观测与研究的方法;了解断裂构造的概念;掌握节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如何判断节理;掌握断层的要素、分类以及断层的观察与研究方法。
第五章煤与含煤岩系了解煤的形成条件及成煤过程;掌握煤岩成分、煤的性质及分类;了解含煤岩系及类型;掌握含煤岩系的组成及煤田概念和我国主要聚煤地。
第六章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了解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及对煤矿生产的影响;掌握煤层厚度变化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了解地质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掌握在生产中如何处理褶曲构造和断裂构造;了解岩浆侵入煤层对生产的影响;掌握分析判断岩浆侵入煤层的情况的方法及处理;了解陷落柱的成因及特征;掌握观测与研究陷落柱的方法以及如何处理陷落柱。
煤矿地质学PPT学习教案
岩性、煤层被冲刷的情况,冲刷面的特征。将巷道所见的冲刷现 象展绘到平面图上。
第13页/共54页
第二节 矿井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构造、断层和节理
矿井地质构造按其规模大小和对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可以划 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 大型构造:指整个煤产地的骨干构造。它决定着井田的划分和总 体构造轮廓。勘探阶段以查明,不是矿井地质研究的重点。 中型构造:分布在井田范围内,影响水平、采区划分和巷道布置 的次一级构造。勘探阶段尚未查明,对生产影响极大,研究重点。 小型构造:规模很小。在一条巷道或一个工作面内就能看清全貌 的更次一级构造。其密集发育时,对生产影响很大。
解决,其手段是巷探、钻探、物探。
2、矿井构造预测:
1)在剖面图中,根据水平巷道资料,推断下水平断层位置:
第22页/共54页
F1 100 .
F2
F3
50 .
AB
C
2)根据上部煤层资料,推断下部煤层情况:
大煤
野青煤
第23页/共54页
3)根据同一煤层上水平巷道所见断层资料,预测新开巷道见断层
的位置
100 90 80 70
第18页/共54页
(3)接近断层时,煤层和顶、底板中裂隙显著增加,并具有一定 的规律性。 (4)在大断层附近常伴生一系列小断层,这些小断层是预兆大断 层的重要标志。 (5)瓦斯涌出量增加:断层可以赋村瓦斯,当巷道揭露到断层附 近时,断层中的瓦斯就可以通过煤岩层中的裂隙进入到巷道。 (6)涌水量增加:滴水、淋水要注意。
Hale Waihona Puke 第15页/共54页2、查明褶曲的生产探测手段: 生产勘探手段:
√24学时《煤矿地质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煤矿地质学(24学时)一、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课程的任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以课程内容为主题,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地质学的相关概念,熟悉现代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地质学研究方法、地质现象观察描述的基本技能,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了解煤矿地质的基本内容。
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地球观。
2、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重点突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教学及其应用,以煤矿地质学分析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地球概述、矿物与岩石、地层古生物、地质构造、煤及煤系、煤田地质勘探、矿井地质、矿井水文地质为主线实施教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初步掌握地质图的阅读和绘制方法,建立科学的地球观、资源环境观和人地关系观,为以后的煤矿工作奠定地质基础。
3、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采用远程教学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远程教学包括学生收看网上的IP课件和网上教学辅导等教学形式;面授辅导考虑学生在职和成人的特点和需求,在业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平时作业是很重要的形成性考核手段,各级学习中心应配合面授辅导教师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批改和反馈,必要时应要求学生重做。
4、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1.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较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初步处理和解答与应用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2.理解: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3.了解:要求学生能够一般地了解所学内容。
(二)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1、课程教学总时数和学分本课程3学分,共24学时,开设一学期。
2、教学媒体(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采用《煤矿地质学》,主编:朱炎铭等。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
(2)压缩流媒体(IP)课件针对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录制系统讲解的视频课件。
IP课件总学时为24学时。
3、教学环节(1)面授辅导与自学面授辅导依据教学大纲,密切配合IP课件和教学辅导资源,采用重点讲解、专题讨论、答疑等方式,通过解题思路分析和基本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煤矿地质学教案 4.22
绪论一、地质学概念:Geology研究地球的科学(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研究地球(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表面特征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科学。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本,地质学的产生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步了解和认识的结果。
最早的地质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但地质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只有200多年的历史。
地质学的发展分可为:1.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十八世纪中叶)公元前我国《山海经》(前374~287年)记载了73种矿物,古希腊《石头志》记载了13种,这个阶段对自然界地质现象的认识是朴素、直观、零散的,分析问题带有极大的猜测性。
2.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十八世纪中叶~二十世纪初)人们开始将地球上孤立的自然现象纳入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即地质科学。
这时期地质学诞生、发展并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地质学家,确立了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地质年代表,使这一科学体系不断完善成熟。
史密斯、菜伊尔、赫屯……3.现代地质学时期(二十世纪初~现代)随着科技手段的更新,发展,同时人类自身探索资源的需要,收集到了更广泛的地质资料(洋底)建立了以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为标志的系统的新的地质学理论、观念、方法。
同时这一时期,地质应用学科得到了很大发展。
(勘探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等)地质量学理论至今仍在不断发展、完善。
二、地质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及分支身的研究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其它学科的成果手段,近些年来学科间相互渗透产生了交叉学科:地质学自身的分地支学科(椐研究方向划分):研究地球物质成分: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
研究地壳运动及变形的: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震地质学。
研究地壳演化历史古生物学、地史学、岩相古地理学。
研究地表特征的:冰川地质学、海洋地质学。
地质应用学科:(1)与开发资源相关的:煤田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冶金地质学、矿床学、水文地质学。
(2)与环境科学相关的: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城市地质学、旅游地质学三、地质学的特点及研究方法(一)特点1.时间漫长:地球年龄46亿年,自地球形成起无时无刻不发生地质作用,地质学问题涉及时间长。
煤矿地质学_课程教学大纲
《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作为矿山测量、采矿工程、通风与安全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前提,服从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不拘泥于教材的体例体系,力求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完成本课程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工程测量、矿山地质、地质测量、采矿、通风与安全等专业的学生掌握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知识,运用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查明影响煤矿建设、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及其规律性,研究相应的处理方案和措施,保证煤炭资源的正常开采与合理利用。
三、课程主要内容绪论主要介绍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煤矿地质学的任务。
第一章地球了解地球概况、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与采矿有关的地球的物理性质;掌握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的种类及其特点。
第二章地壳的物质组成了解矿物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常见矿物的特征;能够肉眼识别常见矿物;了解岩石的概念及分类;掌握自然界三大类岩石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能够肉眼识别常见的岩石。
第三章地史基本知识了解古生物的地质意义以及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和方法;掌握年代地层表与地质年代表;了解地壳演化的历史;掌握一些特殊地层以及我国主要的聚煤期。
第四章地质构造了解岩层产状的概念;掌握岩层产状要素及测定和表示方法;学会使用罗盘;了解褶皱等构造的概念;掌握褶皱构造的分类和褶皱构造观测与研究的方法;了解断裂构造的概念;掌握节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如何判断节理;掌握断层的要素、分类以及断层的观察与研究方法。
第五章煤与含煤岩系了解煤的形成条件及成煤过程;掌握煤岩成分、煤的性质及分类;了解含煤岩系及类型;掌握含煤岩系的组成及煤田概念和我国主要聚煤地。
第六章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了解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及对煤矿生产的影响;掌握煤层厚度变化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了解地质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掌握在生产中如何处理褶曲构造和断裂构造;了解岩浆侵入煤层对生产的影响;掌握分析判断岩浆侵入煤层的情况的方法及处理;了解陷落柱的成因及特征;掌握观测与研究陷落柱的方法以及如何处理陷落柱。
煤田地质学教案PPT演示
第八页,共20页。
1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
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
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5
晋能有限责任公司
6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7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0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煤田地质学教案PPT演示
绪 论
一、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的特点 二、煤(煤田)地质学发展 三、《煤地质学》研究内容 四、新理论新方法对煤地质学的影响 五、煤田地质与勘探方法的关系
第二页,共20页。
晰蝎
青蛙
第三页,共20页。
火
廿
木
煤
太阳石
第四页,共20页。
温度压力对煤变质程度的影响
Hill 定律
第十八页,共20页。
五、煤田地质与勘探方法的关系
1、煤田地质 煤(层)在地壳赋存的地域、层位及厚度变化、煤质变化、构造影响变化特征规律。 2、勘探方法 填图、探槽、物探、化探、钻探、测井与对应的测试方法总称。 3、地质与勘探 客体与主体。
三、《煤地质学》研究内容
第十六页,共20页。
5、煤聚积与分布规律的研究 聚煤规律研究是当今煤田地质学指导煤炭资源寻找和预测的基础,它运用多学科手段,在区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煤盆地分析方法和原理,研究煤在特定地壳中的聚集和分布规律,从而为有效地开展煤田地质工作、对煤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条件的科学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运用的相关学科是: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及沉积岩石学、古生物学、区域地质学,以及盆地分析和层序地层学等新的学科理论、方法,研究煤聚积的时空分布规律性。依据的手段:地球物 煤聚积的时空分布规律性。依据的手段:地球物理勘探、计算机技术、实验测试等。
煤矿地质安全PPT学习教案
第二节 影响煤矿生产的地质因素
一、煤层厚度变化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1、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影响采掘部署、影响计划
生产、掘进率增高、回采率低。 2、煤层厚度变化的处理: (1)掘进中的处理方法:煤层分叉根据具体情况
巷道沿上分层顶板或下分层底板掘进、煤层变薄 或尖灭时巷道破顶或破底施工。 (2)采煤工作中的处理方法:采煤工作面遇到煤 层变薄或无煤区时,可采取直接推过或绕过的方 法。
第265条 井田内有与河流、湖泊、溶洞、含水层等有水力联 系的导水断层、裂隙(带)、陷落柱时,必须查出其确切 位置,并按规定留设防水煤(岩)柱。
第20页/共44页
(三)煤矿井下防治水
2、井下疏干排水 A、利用钻孔疏排地下水 B、利用巷道疏排地下水
《煤矿安全规程》第270条 承压含水层与开采煤层之间的隔水 层能承受的水头值小于实际水头值时,开采前必须采取下 列措施,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审批: (一)采取疏水降压的方法,把承压含水层的水头值降到 隔水层能承受的安全水头值以下,并制订安全措施。 (二)承压含水层不具备疏水降压条件时,必须采取建筑 防水闸门、注浆加固底板、留设防水煤柱、增加抗灾强排 能力等防水措施。
第10页/共44页
三、岩浆侵入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1)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减少煤炭储量,缩短矿井服务年限;煤质变差; 破坏煤层的连续性给采掘工作面带来困难。 (2)岩浆侵入煤层的处理: A、掘进时根据探明情况可直接穿过或改变设 计。。 B、工作面回采根据探明情况可硬推或改变回采方 案。
第11页/共44页
煤矿地质安全
会计学
1
一、含煤岩系
定义:是指一套含有煤层并且在成因 上有联系的沉积岩系,简称为煤系 。 最大特征是含有煤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掌握地层的概念。了解地层划分及对比的意义、方法。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重点:1)地质年代。
2)地层的概念。
难点:1)地质年代的概念及地质年代的确定。
2)地层及划分对比。
授课时数
2
教具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
4.1地层划分和对比
1)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概念
2)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
4.2地层单位及地质时代表
1)研究煤矿地质规律
2)矿井地质工作
3)矿井储量管理
4)水文地质调查
5)地质灾害预测预报
6)环境地质调查
7)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1.3煤矿地质学的性质与研究方法
1.4煤矿地质学与煤矿建井、采矿工程、矿井通风、矿山测量等专业的关系
课后记:
教案
课题
第2章地球的概况
教
学
目
的
1)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实际体形和大小;知道地球的平均半径。
陷落柱的成因及形成条件。
难点:
煤矿生产中对陷落柱的处理。
授课时数
3
教具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
9.1岩浆侵入体
1)岩浆侵入煤层的一般特征
2)岩浆侵入体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3)煤矿生产中对岩浆侵入体的处理
9.2岩溶陷落柱
1)陷落柱的成因及形成条件
2)陷落柱的特征
3)陷落柱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4)煤矿生产中对陷落柱的处理
难点:1)地球的圈层构造。
2)地质作用概述。
授课时数
2
教具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
2.1地球的特征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地球的表明特征
2.2地球的圈层构造
1)地球外圈层
2)地球内圈层
2.3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1)地球的物理性质
2)地壳的主要化学成分
2.4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的概念
教案
课题
第1章绪论
教
学
目
的
1)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了解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4)了解煤矿地质学的任务。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重点:
煤矿地质学的任务、性质和研究方法。
难点:
煤矿地质学的任务。
授课时数
1
教具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
1.1地质学和煤矿地质学
1.2煤矿地质学的任务
1)识读各种图件。
2)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授课时数
8
教具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
12.1矿井地质剖面图
1)根据实测资料编制矿井地质剖面图
2)根据水平切面图制作剖面图
12.2水平切面图
1)根据井巷实测资料编制水平切面图
2)根据地质剖面图编制水平切面图
12.3)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1)投绘基础资料
2)绘制煤层底板等高线
3)了解矿井动态管理产量的统计、各种损失量的计算、矿产储量表的填报。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重点:
理解掌握矿井三量的概念及划分;明确三量管理的意义和目的。
难点:
1)矿井储备量的分类。
2)矿井的三量管理。
授课时数
2
教具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
13. 1矿井储备量的分类和特点
1)矿井储量的特点
2)矿井储量的技计算
的
1)了解煤田地质信息获取的技术手段。
2)了解煤炭地质勘查阶段。
3)了解原始地质编录的内容及要求。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重点:
煤炭地质勘查阶段。
难点:
原始地质编录。
授课时数
1
教具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
11.1获取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信息的技术手段
1)煤田地质信息获取的技术手段
2)常见的煤矿地质信息探测技术
11.2地质勘查
授课时数
2
教具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
6.1煤
1)煤的形成
2)煤的化学成分和工艺性质
3)煤的物理性质
4)煤岩成分和煤岩类型
6.2煤层
1)煤层形态
2)煤层的顶板、底板
3)煤层结构
6.3煤系
1)煤系的特征
2)煤系的类型
6.4煤田
1)煤田的概念
2)中国煤田概述
课后记:
教案
课题
第7章矿井水
教
学
目
的
1)了解有关地下水的概念、分类、特性等基本知识。
1)煤矿环境污染因素
2)煤矿环境污染的危害
10.2煤矿环境检测与质量评价
1)煤矿环境检测
2)煤矿环境质量评价
10.3煤矿环境地质工作
1)矿区环境污染的地质调查
2)矿区环境污染治理效果的地质调查
3)煤矿环境污染资源化利用地质评价
4)矿区环境地质图件编制
课后记:
教案
课题
第11章地质信息的获取及成果
教
学
目
授课时数
2
教具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
8.1瓦斯的基础知识
1)瓦斯的成分、性质及赋存状态
2)煤层瓦斯含量及测定方法
3)矿井瓦斯涌出
4)矿井瓦斯涌出量与矿井瓦斯等级
8.2影响瓦斯含量及瓦斯突出的地质因素
1)瓦斯含量的影响因素
2)影响突出的主要地质因素
8.3矿井瓦斯防治
1)矿井瓦斯涌出的治理
2)瓦斯含量预测与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3)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
4)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措施
课后记:
教案
课题
第9章影响煤矿生产的其他地质因素
教
学
目
的
1)了解岩浆侵入煤层的一般特征。
2)了解岩浆侵入体对煤矿产生的影响。
3)了解陷落柱的成因及形成条件,
4)掌握煤矿生产中对陷落柱的处理。
5)了解煤层的顶底板、煤尘等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重点:
2)掌握矿井充水的水源、通道,及矿井涌水量大小的影响因素。
3)了解矿井水文地质观测研究的基本工作、要求和方法。
4)掌握矿井水的地表、井下各种防治方法及适用条件。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重点:1)矿井充水条件。
2)矿井水害的防治。
3)煤矿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难点:1)矿井充水条件。
2)矿井水害的防治。
3)煤矿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煤田地质勘查
2)煤炭储量及分类
3)地质报告类型及主要内容
11.3煤矿地质勘查分类及地质说明书
1)煤矿地质勘查分类
2)地质说明书的类型与基本要求
3)地质说明书的主要内容
11.4地质编录
1)原始地质编录
2)综合地质编录
课后记:
教案
课题
第12章矿井地质制图
教
学
目
的
1)理解矿井地质剖面图的概念;知道其内容、特点及作用;
授课时数
4
教具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
7.1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1)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2)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3)水在岩石中存在的形式
4)含水层、隔水层、透水层
7.2矿井充水条件
1)矿井充水的水源
2)矿井充水的通道
3)影响涌水量打下的因素
7.3矿井水害的防治
1)水文地质观测及实例
2)矿井水的综合治理及实例
3)理解掌握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的要素;断层的类型(正、逆、平移断层);断层的组合类型;掌握断层的野外识别特征。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重点:1)岩层的产状要素。
2)褶皱。
3)断层。
难点:1)岩层的产状要素。
2)断层的野外识别特征。
授课时数
6
教具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
5.1单斜构造
1)岩层的产状要素
2)岩层真、视倾角的换算及其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
2)地质作用的类型及其导致的地质现象
课后记:
教案
课题
第3章矿物和岩石
教
学
目
的
1)了解地壳元素的情况;理解掌握克拉克值(元素的丰度)的概念。
2)理解矿物的概念;矿物的物理状态;晶质矿物和非晶值矿物;矿物的同质多象和和类质同象。
3)掌握矿物的性质:矿物的外形、矿物的光学性质、矿物的力学性质、矿物的其它性质。
课后记:
教案
课题
第8章矿井瓦斯
教
学
目
的
1)了解有关瓦斯的概念、成分、赋存状态等基本知识。
2)掌握瓦斯含量的影响因素。
3)了解影响突出的主要地质因素。
4)掌握矿井瓦斯涌出的治理。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重点:1)瓦斯突出的地质因素。
2)矿井瓦斯涌出的治理。
3)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措施。
难点:1)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措施。
2)了解地球的密度、压力、重力、地磁、地电、地热、放射性等物理性质。
3)知道地球外层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主要特征;理解掌握地球内圈层的划分:莫霍面、古腾堡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