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史 中国历史上两次社会转型
中国古代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1
中国古代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席海英关键词: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摘要: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历史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历史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现将中国古代史上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简单梳理和解读,希望对高考备考能有所帮助。
一、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形成时期,是由大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时期。
此时,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用“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来描述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可谓最贴切不过了。
大动荡:既有社会制度的演变带来的动荡,又有诸侯国间大规模战争带来的动荡。
奴隶制度的逐渐崩溃,封建制度的日渐形成所引起的社会动荡是最深刻的、最持久的社会变化。
春秋以来,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诸侯争霸,争霸战争此伏彼起,战国七国争雄,兼并战争或连横或合纵,连绵不断,人民苦不堪言,渴望统一。
但也就在这种动荡不安中,诸侯国数目越来越少,民族融合进一步增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强,统一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时的祖国历史在动荡中变革,在动荡中发展,在动荡中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
大变革:这时最深刻的社会变化是社会制度的变革,封建制逐渐代替奴隶制。
这种变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方面,井田制的逐渐崩溃,封建生产关系的日渐形成并壮大;二是伴随着经济领域的变化,政治方面出现了改革和变法,尤其是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使封建制最终确立下来。
此时著名的改革和变法有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不断,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妨碍。
但是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由于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形成,由于各国为了在争霸战争或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进行了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社会经济依然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外历史上的几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七、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后) 看专题四的内容
八、公元16、17世纪前后(中国的明末清初)
1、经济上:
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并有较快发展
2、政治上:
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在部分国家掀起革命,初步 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体
3、思想文化上:
资产阶级掀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把人从封 建神学中解放出来,并促进了自然科学发展
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20世纪30年代)
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了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 的紧张关系,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②为克服危机,美国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和建立社会救 济、社会保障制度,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第二次调整
3、二战后(20世纪40、50年代)
①美苏在战后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形成两极格局,“冷战”兴 起 ②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
C、文化转型: 产生诸子百家,出现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基本精神
二、两宋时期(公元979——公元1279年) 1、政治上:
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使中央在与地方分 权的斗争中处于绝对的上风,政治相对稳定
2、经济上:
①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尤其城市经济、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②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③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2、经济上:
①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等措施建立起了以社 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开 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到1956年社 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3、思想文化上:
1956年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 艺术、科技文化显示出勃勃生机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
2.表现
(1)政治上
中国也出现了近代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_;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上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3)文化上
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涌现,具有
命建立民国,颁布约法。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社会迈进 。
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 育改革、立宪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4.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
逐步近代化。
商政策,丧失了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B.鸦片战争后一一民国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
演进。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转型的表现:
1.政治上,一方面,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不断抗争探索:戊戌变法追求君主立宪、清朝新政立宪、辛亥革
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
4.思想上,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儒学的轻利思想压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思想观念落后陈 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根深蒂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限制了商品
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综上,中国明清两朝对外执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加强君主专制、固守传统的重农抑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
课题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课时1课时课型复习课科目历史班级姓名流程具体内容笔记栏考纲要求重点:掌握中国历史上四次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难点:明清时期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课前导入】“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就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
具体来说,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它不是指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更不是指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发端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西周成型的我国古代早期文明被以小农经济、中央集权为特点的我国古代文明所取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表现与影响1.推动因素(1)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直接原因:争霸战争和各国改革变法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2.转型的主要表现(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3)文化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4)阶级上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兴起。
3.文化上:教育上重视劳动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文艺学术上提出“双百”方针。
4.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民族独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社会风尚上:崇尚节俭、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形成◆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时期,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时期 二、启蒙运动时期 三、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四、工业革命时期 五、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期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七、19世纪末20世纪初 八、一战时期 九、十月革命时期 十、一战后初期(凡——华体系) 十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 十二、二战时期 十三、两极对峙期间 十四、美苏争霸期间 十五、经济全球化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转型
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 者的论述中,有多种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 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 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 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 、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 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 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提出: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杂志第二卷更 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陈独秀任北大文科 学长,杂志从上海迁至北京。李胡钱加入编辑部 并撰稿,形成了新文化阵营。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内容(核心):所谓民主,就是要宣传民主思想, 建立民主政治,用民主精神来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 独裁;所谓科学,不仅仅是指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指在看待客观事物时要运用科学观点、 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运用科学法则,反对迷 信、盲从和武断。
社会转型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 渡、结构性变动和整体性转化。它主要包 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农业社会向工 业社会转化;二是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 转化;三是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 转化;四是由宗教准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 转化 。
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社会转型是 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制 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其次,社 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 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社会大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社会大转型崔振椿一今天的中国正发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大变革,中国大变革需要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大学习。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社会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个历史性的变化需要从历史的高度加以考察才能够正确地体认,因为今天的中国是昨天的中国的历史地发展。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帝国专制社会,只是在近代以来,在世界大潮的影响之下才开启了现代化的变革,早在清朝晚期,中国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李鸿章面对当时急速发展变化的中国社会,曾发出了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感叹。
以今日观之,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继续,这个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指向是什么?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人一百五十多年来的梦,也是世界文明交流激荡的影象。
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之点,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不能以自己为参照,而应以全球人类的文明程度为参照,因而任何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必须具有开放性的胸怀和世界性的眼光。
世界性,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不能不面对的一个重大的时代挑战,因为在近代以前中国发生的战争大都是中华民族境内的战争,而在近代以后中国发生的战争却具有世界性的特点。
在世界性产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的文明比较中,中国无法自闭于世界,中国必须了解世界。
近代以来中国一方面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侵略,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了解世界的文明和进步,这就是中国现代化的发端。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主题,也是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指向,而中国的现代化只有在开放的世界范围内才能找到自己的文明定位。
但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在阶级斗争的深刻影响之下,在巨大的文化惯性之下,中国却走向了另一种自我封闭的道路,虽然极想实现现代化,却离现代化的目标越来越远。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世界,离不开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激荡。
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从历史的比较中,在世界开放的范围内,来实现自己的现代化。
中国历史上四次社会转型
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
1、方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被动转型、向西方学习、救亡爱国
2、结果——没有完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表现 ①明清经济高度发展:农业在技术、作物、耕地等方面的发展;手工业在私 营、产值方面的发展;商业在白银、市镇、市场等方面繁荣; ②明朝中叶后(1500年后)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文化:明清思想批判;明清小说体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西学东渐开端
政治
第 二 次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社会; 中国人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变法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 辛亥革命);清政府新政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排压民族资本、社会生活的变化
立宪共和实业救国思潮;新文化运动
经济
文化
社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孤立分散(闭关)
整体世界(扩张)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2、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 3、生产组织形式——个体小农经济: ①小农经济的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 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②小农经济的优点有三: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 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③小农经济局限有三:脆弱、劳苦、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社 会分工; 4、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5、租佃关系日趋普及化。
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
1、方式——三大改造、制定宪法和政治建设 2、结果——1956年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表现: ①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革命的若干问题、三大纲领; ②1949年新政协会议、《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确立三大政治制度; ④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⑤实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 ⑥1954年颁布宪法;
专题一-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五)过渡时期的新中国:(1949—1956年) 总体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具体表现: ①政治:新中国成立,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三大 制度),颁布1954年宪法。 ②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合理调整工商业,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1953年起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 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③文化:毛泽东思想继续丰富和发展;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推动了“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文学艺术界出现大批出色的作品。 ④外交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奠定了新中国外交基础。 ⑤科技上: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高科技。 ⑥社会生活上:物质相对匮乏,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时代主题 转型原因: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 同时代的世界:两大阵营“冷战”,西方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开展第三 次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期”,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和贸易体系形成。 相关主题:政治科技创新、外交成就、社会观念转变、毛泽东思想发展等。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四)甲午战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总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 渡 具体表现: ①政治: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 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中国人 掀起救亡图存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维新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政 治体制的转型。 ②经济: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社会的经济日 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继续发 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③文化: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先后出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和 “民主科学”思潮,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 ④社会生活上:大城市生活习俗转为简约文明。 转型原因:内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外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同时代的西方: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 相关主题:维新思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民族工业案例、社会习俗巨变等。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重大社会转型
4.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的创立为大规模的制度变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开辟了新的前景。
影响
对中国:进入大一统帝国时代,中央集权体制传承创新,形成稳定社会结构,文明发展长期领先世界
对世界:东亚儒家文化圈;远播西方(汉唐--宋元--明清)
对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开创历史新纪元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重大社会转型
古代
近代
内涵
从封邦建国体制向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转型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封建专制国家转变为现代民主法制国家、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
时段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
从春秋战国到秦统一终告完成(汉巩固)
1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1949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动力
内发:
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飞跃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工业化发展缓慢----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
阶级:19c中期近代社会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政治: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戊戌变法--改良立宪;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思想文化:西学东渐发展;思想观念变革--中体西用、进化论、共和思潮、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儒学危机;中西文化论战
对世界: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推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差异
动因:内部发展/外部冲击与内部发展双重
制度:封建—帝制/帝制—民治
思想:百家争鸣—思想专制/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外交:相对封闭/被迫开放
世界影响:以东亚为主/影响世界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
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
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
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
新中国成立后 (1949)
三大政治 制度、
一五计划、
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后
民主法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邓小平理论
(1978)
完善、
体制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
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
1、方式——战国百年变法运动,典型是秦国商鞅变法;
2、结果——战国后期和秦汉初期中国基本确立起封建社会的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
比较
政治
经济
春秋战国
分封制 瓦解、
封建私有制形成、
君主专制 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 百家争鸣
明清时期
强化、
近代中国
封建传统中国 开放的西方对
——
早期民主 启蒙思想
闭关的中国
——
鸦片战争后 (1840)
进入“两 半”,
自然经济解体、
新思想萌发
辛亥革命前后 (1912) 确立、
民主政体 资本主义发展、 民主科学
3、过渡表现
夏商周时期
战国秦汉时期
经济 井田制土地国有
土地私有
政治
分封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Βιβλιοθήκη 封国制郡县制官员
世袭制贵族
任期制官僚
思想
法家思想:厚今、变革、集权、法治; 董改造儒家: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一、根本脉络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的变迁,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改变。
人类社会的开展在量的积累上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突破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
从世界范围看,人类脱离野蛮时代至今,经历了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第一次大约发生在五六千年前,是从史前时代进入农耕文明时代;第二次开始于16世纪前后,是从农耕文明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就中国而言,以春秋战国和明清两个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别值得关注。
1.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争战、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发起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变革,完成了中国社会的一次重要转型。
经济上,以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运用为标志,井田制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政治上,传统的贵族分封制逐步被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所代替,“封邦建国”的方式被统一的帝国所取代,社会成员结构从以贵族和平民为主体转变为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
这次转型的重要结果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的建立。
2.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处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阶段: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专制体制向民主体制过渡,从封闭型一元文化形态向开放型多元文化形态过渡。
就中国而言,在承袭数千年文明成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的根底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萌生着促使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新生力量。
但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保守政策,如君主专权、文化专制、抑商、锁国等做法,加之当时的社会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制度缺陷,因此社会转型难以启动。
鸦片战争爆发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走上探索现代化的艰难路途。
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二、根本规律人类历史的进程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事关兴衰之大事。
专题史_中国历史上两次社会转型
巩固练习:
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第一 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 们的社会政治结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此次转 型是从封建到帝制…… 我国史上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实在是从割让香港 之后才被迫开始的。……此次转型为从帝制到民治时 代……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3、西方民主政体确立的影响
比较同为君主立宪政体的英国与德国有何不同
国家
君主
立法权
行政权 帝国宰相主 持政府工作, 不向议会负 责,任期长 短完全取决 于皇帝个人 意愿。
两院制议会,即联邦 君主拥有立 议会和帝国议会。联 法权、行政、 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 德国 司法等方面 力机构,任何法律须 的广泛权力 经联邦议会和皇帝批 准,才能生效。 君主为国家 象征,“统 而不治”。
图一
君主专制
总统Leabharlann 图二君主立宪国会
图三
最高法院
民主共和
一、近现代西方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1、西方主要国家民主政体确立 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英国: 法国:大革命后,初步确立民主共和制国家 美国: 颁布《1787年宪法》,是联邦制民主共和国家 德国:德国统一后,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2、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 政党制 分权制衡
二、中国历史上两次社会转型与思想变迁
马克思指出:在统治阶级内部有两种人, 一种是实践家,一种是思想家。思想家的 任务是为社会和本阶级编造幻想。……思 想家或理论家编造幻想并不是出于好奇或 别出心裁,而是现实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转引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
道家思想与社会转型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2)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的建立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2016-5-6社会转型期的含义:1、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一、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与社会转型
❖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 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权制度开始形成
思想 西学东渐发展;批判传统文化
文化:“士”阶层活 跃,百家争鸣
中美建交 文化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 外交:加独入立亚自太主经和合平组外织交、政加策入;世50贸、
7外0年交代:外不交平成等就条约体系;弱国外交
中中国国历历史史上上的的两两次次社社会会转转型型比较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结 秦统一,确立 果 中央集权体制
法治、中央集权、奖耕战
新文化运动把新文化的要点归结为两件 事:民主和科学。民主并不是指一种社会制 度,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与人的关系;科 学,并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思想方 法。……它所要求的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彻底 的思想改造,要求人们把封建主义世界观和 人生观改造为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西方文化的传入
民主、科学、新道德、 新文学,五四后宣传马 克思主义
思想解放 马克思主义传播
3、两次转型及思想变迁的主要差异
❖ 动因:内部发展所至/外部冲击与内部发展双重影响; ❖ 制度:封建→帝制/帝制→民治; ❖ 目的:治理社会安定人心/荡涤封建文化促进社会发
展; ❖ 思想内容:中国传统思想/近代西方民主思想; ❖ 外交:封闭/开放; ❖ 影响:影响面小/影响面大。
影响世界
二、中国历史上两次社会转型与思想变迁
马克思指出:在统治阶级内部有两种人,
一种是实践家,一种是思想家。思想家的 任务是为社会和本阶级编造幻想。……思 想家或理论家编造幻想并不是出于好奇或 别出心裁,而是现实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转引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
道家思想与社会转型
❖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 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三章》
中国历史上两次社会转型
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 商鞅……第一次转型时,由于我们内部的社 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促使我们的社会政治结 构非转型不可,那是主动的。……此次转型 是从封建到帝制……
我国史上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实在 是从割让香港之后才被迫开始的。……此次 转型为从帝制到民治时代……
第二次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
时段
经春秋战国到秦统一 终告完成
1840—1949—1978至今
动力
世界 背景
进入铁器时代 生产力飞跃
轴心时代 区域文明发展
民族危机,救亡图存, 探索独立富强之路
19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现代化 发展诸阶段
19世纪中;19世纪末20世纪 初;两次大战;冷战;冷战后
——《孙中山选集》
五四运动成为文化革新运动……由于那个时 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 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营, 这就是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 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2、20世纪初东西方文化论战与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 思想(传统文化到新文化) 影 响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一、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社会转型
历史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 ❖ 鸦片战争以后
内涵 时段 动力 世界 背景 领域 结果 影响 差异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社会转型比较表
第一次
第二次
中中国国历历史史上上的的两两次次社社会会转转型型比较表
第一次
内涵
从封邦建国体制向中央 集权大一统体制转型
对世界:国际地位提高,推动区域 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 和平,是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社会转型比较表
动因 制度
第一次
内部发展 封建→帝制
差 思想 异
外交
儒家为核心传统思想 封闭半封闭
世界 影响 以东亚为主,影响有限
第二次
外部冲击与内部发展 帝制→民治
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全方位开放
法家思想与社会转型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李悝·法经》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显学》
1、思想变迁与第一次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 思 想(礼乐文化到百家争鸣) 影 响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思想变化
道家 儒家 法家
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 仁、礼、义
儒术独尊,外 儒内法 自耕农经济 中央集权政治
近代:阶段成果及其挫折;渐变、层 次推进 毛泽东时代:成就失误并存 改革开放时代:成就辉煌,飞跃发展 展望: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探索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
对中国:进入大一统帝
国时代,秦中央集权体
影 制成为历朝政治制度的 响 蓝本
对世界:东亚儒家文化
圈;丝路;远播西方
对中国:民族复兴,实现民族独立 和国家富强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 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 鬼话来捣乱。
中国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 济西洋文明之穷”
“不有旧,决不有新”,“不善于保 旧,决不能迎新。”
——《高三历史教材》华师大出版社
此种新文化运动,……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 动,……吾党欲收革命之功,必有赖于思想界之 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
政阶工级治农级产:联:生初盟消19级为灭c中阶阶剥期段级削近基基阶代本础级社路;会线工两人大阶对级立领阶导、
领 域
政频诸度繁侯建治,国设:完内趋列成政同国区改,争域革中霸统,央战一制集争;思外政五思革国想交四治想命共::年::;两一真全宪政毛无次民国理方法协泽产合族两标位、、东阶作资制准外文《思级产促问交革共想领阶进题同导级祖讨纲新领国论领民导统》主旧一、主民人义主大革主命义、;
中中国国历历史史上上的的两两次次社社会会转转型型比较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经济:农业经济发展 1199874890至-1今97469
到新水平。耕地大量 开垦,土地私有制发 展,井田制崩溃
经经济济::经土自济地然体改经制革济改;逐革一步化解三体改;造工业;化三发 面展红较旗缓对慢外开放格局
阶级:自耕农和新型 地主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