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读后感800字2篇

合集下载

老子读后感800字

老子读后感800字

老子读后感800字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老子读后感800字(一)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着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

《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

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

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

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

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

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

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

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

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十分名。

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

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哀悼短信舆。

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

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老子《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篇1《老子》又称道德经,它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

《老子》一书流传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它的学习和研究,想必也是不计其数了。

那么,为什么老子一书历经两千多年仍有如此多的人去学习,并且一代代地流传下去呢?其原因之一,当然是其内容所富含的哲理性以及其思想的重要性了。

有人认为它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政治谋略的兵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长篇哲理诗;而在我看来,它是一本生活百科全书,当中的内容既易读懂又耐人寻味;既富含哲理,又贴近生活,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老子》这本书中有太多太多的智慧,仅凭字面上的理解和阅读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得要更深入的研读,才能体会和感受其真正的含义。

《老子》一书中,对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其意思是:君子做人做事,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当知道了解某件事可以做才去做,知道某件事不能做就不去做。

而我的理解很简单,“有所为”就是有所作为;“有所不为”是有时候需要放弃。

比如,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固然可以去想,但是一定不要去做;想做而又力不从心的事最好不要做,这也是一种智慧。

所以鸡蛋碰石头的事就应该绕开,应提高眼力,看出美丽面纱下的危险,不为其表象所迷惑。

“有所为”,是人生的希望所在,有了这种希望,再难的路我们也会奋勇前进;“有所不为”,不是为自己什么也不做而找借口,也不是为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而找托词,更不是为自己没有本事做辩护。

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要想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得抛弃所有的杂念。

记得曾有人说过:人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我们只有一双手,每只手有五个手指头,有时候我们的两只手不能什么都伸出去,因为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头不能什么都抓住,所以我们应该去抓该抓的、值得抓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

读完《老子》这本书后,我有很多感触,在学习和生活态度上也有很大的改变。

老子读后感作文800字参考(精选5篇)

老子读后感作文800字参考(精选5篇)

老子读后感作文800字参考(精选5篇)老子读后感作文800字参考篇1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一点感悟。

道德与本性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

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我以为论本性无分善恶,同情、怜悯、嫉妒、残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导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却很难。

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个导向善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是教育。

道德与教育原始氏族社会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识?这个问题是复杂的,氏族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而原始社会是以群居为生存形态。

氏族社会的首领是德律的一种权威,原始人无鉴别的能力,有一种群体从众的心理,这正是道德的一种强制性。

而这种强制性的接受会使人在道德权威的阴影下形成一种固守旧俗的状态。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认识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素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

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满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

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情绪也分为个人情绪与社会情绪,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情绪可能会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如果完全放弃个人情绪而遵从社会情绪,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

正如杜威说的:“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

”过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阻力。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求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当的私心与欲望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通用5篇)

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通用5篇)

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道教故里楼观台大兴土木,重修庙宇,规模宏大,器宇轩昂。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教,它把春秋末年的老子抬为开山之祖,老子著有的《道德经》,区区五千字,在世界上,每字平均卖家最高。

《道德经》是老子以出世的精神和理念为当权派写成的气势磅礴的入世名山之作,阐扬"道"和"德"主旨。

老子在挥洒五千字后西出函谷关,不知所向。

后人把老子曾经谈经论道的楼观台作为道教故里,以纪念老子。

秦岭北麓的楼观台古木参天,溪水淙淙,竹林成海,是一处求道成神的仙境。

以前课堂上听老师批评老子思想落后,总希望社会倒退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深入读《道德经》,发现老师误解了老子,我们也在错误的品评老子。

一、老子在哲学上首先提出"道"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道,这种观点直抵宇宙本体。

哲学家和神学家都在思索宇宙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有"五行"之说,认为宇宙由水木金火土五种物质组成;印度古代神学家认定宇宙由地火水风四种物质构成;西方神学家则认为上帝创生世界。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和物质构造的直觉猜想,认为天地万物概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的冲气组成,既不同于一,又不同于二,故称之为三,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与近代西方实证科学中的原子构成学说十分近似。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都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的构思当中,实在难能可贵!老子提出的"有无相生,祸福相依"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是先秦时代的.哲学高峰。

二、在政治上,老子反对战争,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老子》强调了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道的表现。

这种思想让我认识到,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试图征服自然。

另外,《老子》还提倡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它认为,统治者应该尽量减少对百姓的干预,让百姓自由发展。

这种理念让我反思,过度的干涉和控制往往会导致负面的结果,而适当的放手和信任则可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老子》还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它认为,柔弱的事物往往更具有生命力和适应性,而刚强的事物则容易受到挫折和破坏。

这让我明白,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以柔克刚,用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

总之,阅读《老子》让我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它提醒我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柔克刚,以及在生活中保持简单和纯朴。

这些思想对我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
用。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3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1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

“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800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

老子800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

老子800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老子800字读书篇1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许多为人的一句话令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不禁对先辈们的智慧暗暗赞叹,也迫切的希望能够回到那个时代,去目睹那些伟人们的尊荣,去静静聆听他们的淳淳教诲……《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成功……难道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成功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所有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很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

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知识,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

我们每面对一个困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

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

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

考试,看似痛苦,却如同人生一样,每解一道题都如同跨过了一道困难,我记得考试时,开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问题,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难行。

我费尽脑力,终于一路过关斩将,杀到最后一题,可最后一题如磐石坚硬,油盐不进,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却拿它没有办法。

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蓝的天空,纯洁的白云,突然产生一丝明悟,考试如人生,要学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却忽略了过程,忽略路上的一切。

于是我开始从基础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费劲千辛万苦,最终把这块磐石打磨成一件艺术品。

这次,让我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上,踩下了最困难的一步,但让我对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现在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

《老子》读后感(精选多篇)

《老子》读后感(精选多篇)

《老子》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老子的帮助读后感其一,王蒙的语言太罗嗦,老子的帮助读后感。

也许是王蒙老了,爱絮叨,老年人大都如此;也许是王蒙怕读者不明白他的意思。

总之,他颠三倒四、翻来复去地说了又说,不厌其烦,却让人读着有点烦。

王蒙充分发挥了汉语的优势,而且耐心地把读者想像为小学生,运用了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来解释描述同一件事,让人实在难以忍受。

其二,王蒙还是没有彻悟。

书中,王蒙一再强调自己现在很超脱、很看得开,彻底想明白了。

但字里行间,可以读得出王蒙还是很看不开的,他还是有些火气,有些怨气,象是受了委屈的孩子,虽然想表现得豁达大度一点,但言辞间总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象是失宠的佳人,虽然想显得淡泊从容一些,但却忍不住为花落而伤春。

读过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南老则真正是通家,是了家,其言辞柔和,不偏不倚,心态淡定,无欲无求。

王老勉之矣!其三,王蒙的解读并没出什么新意。

王蒙大约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也说明这本书主要是结合个人的感受来谈老子。

如果王老能立足于亲身感受,而不囿于自身感受,舍弃卿卿我我,解悟大道无边,那这书就真有价值了这段话让我想到了钱钟书先生。

“文革”后的学术界,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继往的平静。

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难免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但知他的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钟书先生在大楼门口遇到别人,也总是面带微笑,点一点头,侧身让对方先走,不管先来后到,不管熟识与否,也不管是不是后生晚辈。

这是一种有内涵的优雅,而这种优雅在有教养的前辈中十分普遍。

钱钟书先生长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著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却能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待人谦逊有礼,我想这便是宠而不惊的典范了。

谁都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你有得意的时候,但你不可能永远得意。

你也会有失意的时候,但也不可能永远失意。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的美文佳作(精选5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的美文佳作(精选5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的美文佳作(精选5篇)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的美文佳作篇1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智。

”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我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我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我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我。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提高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当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

这样有助于保全自我和取得最终的成功,仅有厚积才会勃发。

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的美文佳作篇2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共计八十一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书,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

老子故事读后感800字

老子故事读后感800字

老子故事读后感800字老子故事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老子故事读后感800字(篇1)《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言辞简短,略为晦涩难懂。

他第一次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概念,经过后人不断发展延伸成为我国本土的第一门宗教——道教。

也是因此,道家的学说更偏重于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更加注重个人而不像儒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谓“仙风道骨”也正是由此而来吧。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

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

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

记得高中老师曾经讲过,说青年时期尽量要少的接触《老子》,毕竟它的内容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并不适合情绪应该激昂向上的年轻人,如果看得太多影响过深可能会缺少应有的朝气。

但我想这并不和了解它的精髓相冲突,当我深入了解了《老子》这本书之后,发现其中许多道理对于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很多好处。

如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却越来越忽视精神财富的积累,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存在的各种诱惑?千年前的老子或许能够给出答案: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生的三个不同心态层次。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800字5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800字5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800字5篇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

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

其中“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道。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老子道德经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十分名。

”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

“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哀悼短信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对规律的理解。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辩证思想。

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十分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老子三章读后感800字

老子三章读后感800字

老子三章读后感800字老子三章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老子三章读后感800字(篇1)“无为”就是合道之为5261。

通行本《道4102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1653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

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

“无为”即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采取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

“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那么怎样才算是“无为”?怎样实施和推行“无为”?由于现阶段对世间万物及其客观规律的认识还很有限,对这些问题也许还没有准确一致的答案。

但个人认为“无为”必有以下特点:一、“无为”以平等为基础。

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

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平等的。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安排给我们的朋友,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其它万物的生死。

比如细菌会使人类致病,许多人都讨厌它,但现代科学已证明如果地球上没有细菌,动植物的残体将无法分解,绿色植物将因缺乏养分而死亡,人类将无法从食物中得到营养,最后地球上的生命将会全部消亡。

又比如,若地球上没有土壤等无机物,植物就没了食物来源无法继续生存,若没了植物,食草动物就没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没了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也无法继续存在。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万物是一个生命链条,每一个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

《老子》的读后感(通用5篇)

《老子》的读后感(通用5篇)

《老子》的〔通用5篇〕《老子》的1老子,这位哲学的圣者,生活的智者,他在漫漫的岁月轮回里传递着不变的真理,留下五千言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哲思。

他那一双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宁静与恬适的生存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的纷纷扰扰,追求那一份纯真的心灵自由,这种超乎其然的生活态度,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跟孩子们一起读这本书,不但有经典阅读的影响,也有此书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

老子用一个“道”字,就把世上万物万象归于自然。

在我看来,道的内涵就是一种客观规律,虽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

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

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上下,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

《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来进步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

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假设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

“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承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炼,句句精华,篇篇精华,浸透着一丝丝美妙的让人敬仰的大智。

我想用平静的心态,渐渐地品,读,看,听,思,悟,像老子一样,坦然地生活!《老子》的2今研读南怀瑾先生《老子他说》颇多感触,现抄录如下,以加强记忆,便以提升自己。

南先生在《老子的士的内涵》这样写到:所以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

”意思是说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素净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

而且,“妙”的境界勉强来说,万事万物皆能恰到好处,不会有不良的作用。

正如古人的两句话:“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

一个大圣人,再怎么样恶劣的状况,无论如何也不会走上绝路。

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会受环境的困扰,反而可从重重困难中解脱出来。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子《道德经》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

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

固然只读了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

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

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认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

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

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

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

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

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它主要讲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到了道家哲学的博大精深和实用性。

在《老子》中,老子以其独特的文笔和深刻的洞察力,生动地描绘了道家哲学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

他强调道、德、无为而治等概念,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谐,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使得《老子》成为了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

读完《老子》,我深受启发。

它让我看到了道家哲学的智慧和实用性,也让我看到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智慧。

同时,它也启发了我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看法,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老子》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道家哲学,还启发了我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看法。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读物之一。

《老子》读后感800字2篇

《老子》读后感800字2篇

《老子》读后感800字2篇老子读后感800字篇1《老子》又称道德经,它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

《老子》一书流传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它的学习和研究,想必也是不计其数了。

那么,为什么老子一书历经两千多年仍有如此多的人去学习,并且一代代地流传下去呢?其原因之一,当然是其内容所富含的哲理性以及其思想的重要性了。

有人认为它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政治谋略的兵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长篇哲理诗;而在我看来,它是一本生活百科全书,当中的内容既易读懂又耐人寻味;既富含哲理,又贴近生活,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老子》这本书中有太多太多的智慧,仅凭字面上的理解和阅读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得要更深入的研读,才能体会和感受其真正的含义。

《老子》一书中,对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其意思是:君子做人做事,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当知道了解某件事可以做才去做,知道某件事不能做就不去做。

而我的理解很简单,“有所为”就是有所作为;“有所不为”是有时候需要放弃。

比如,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固然可以去想,但是一定不要去做;想做而又力不从心的事最好不要做,这也是一种智慧。

所以鸡蛋碰石头的事就应该绕开,应提高眼力,看出美丽面纱下的危险,不为其表象所迷惑。

“有所为”,是人生的希望所在,有了这种希望,再难的路我们也会奋勇前进;“有所不为”,不是为自己什么也不做而找借口,也不是为自己没做出什么成绩而找托词,更不是为自己没有本事做辩护。

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要想达到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得抛弃所有的杂念。

记得曾有人说过:人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我们只有一双手,每只手有五个手指头,有时候我们的两只手不能什么都伸出去,因为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头不能什么都抓住,所以我们应该去抓该抓的、值得抓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

读完《老子》这本书后,我有很多感触,在学习和生活态度上也有很大的改变。

《老子》读后感800字2篇

《老子》读后感800字2篇

《老子》读后感800字2篇《老子》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本书的作者老子,是先秦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被后人广泛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老子》后,我深深地感觉到,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它在现代的价值仍然非常宝贵。

《老子》讲述了一种玄成的哲学思想,主张“道”的无为而治。

饶有深意的语言、简练的文风、清晰的思路,让读者不仅能深入领会《老子》的哲学思想,还能受到启示和启发。

作者强调“道”的重要性,提出“道可道非常道”,意味着绝对的真理是无法准确定义的。

而人性称道,又在“道”的引导下寻找自我,进而寻找到最完美的自我。

因此,我们必须在遵循规律的同时,才能寻找到最真实的东西,进一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在《老子》中,作者提到了很多关于生命和正义的深刻思考,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无为而治”。

这条哲学铁律指出,凡事都应该按其本性自由发展,不应强求,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执念,不为功名利禄所拘束,遵循自己内心的本性,将所有事情自然地发展,那样才能达到真正且有意义的人生。

同时,《老子》中还强调了一种“无名”的思想,旨在排除人的贪欲和虚荣心、降低与人的纷争和竞争,通过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的方式,来实现内心和谐、人际和谐和社会和谐。

这两种思想都非常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提醒人们放下功利和追逐,以宽容和善良来对待自己和他人。

在本书中,老子还提到了一种平和的处世态度,叫做“柔弱胜刚强”。

这种态度主张在人际交往中,遇事不冲突、不逆反,要学会在逆境中保持淡泊。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处世方式依旧非常实用,在工作或生活中,当我们处于压力之中或受到挫折时,都要学会保持克制和淡泊。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老子》,我学会了如何平衡内心、重视返璞归真、尊重自然、追求简单等等。

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哲学思考,对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和养心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同时,这也是我认识更加深入的一个历史背景,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老子读后感初一800字作文5篇

老子读后感初一800字作文5篇

老子读后感初一800字作文5篇老子读后感1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主要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一章至三十七章;下篇为德经,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包含了道家思想、哲学思想、社会思想,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

道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自然规律。

老子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朴素主义的哲学家,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的思想和认识论的内容。

《道德经》中的为人处世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精髓,更是人们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基础。

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知足常乐”、“自是者败”、“祸福相倚”。

老子明确提出的清静自然、无欲无求、谦退、俭约、质朴的处世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是指导人们的行为准则。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这些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到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重视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

“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现实意义:1.对待学生,“无为而治”“大音希声”“不言之教”,尽量少订一些规则,让学生从善入手,自然遵守所有规则,可谓无为无不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读后感800字2篇
如果说,半部轮椅可以治天下,则一部《》可以治宇宙。

《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颗参天大树,而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

可以见得:《老子》是如此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奇葩。

读了《老子》,我只能说是读了《老子》,理解了这部巨著中的皮毛罢了。

对于自己,只能说,选出几个特有感想的来说。

《老子》开篇为我们讲述了道,道产生了天下万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奥妙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创生万物的本原。

《老子》中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混而为一道。

这与古希腊的很多哲学家的想法很不一样,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亚里士多德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乃至后来在科学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出现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一说,让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会认为道这虚拟的东西是万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说的某一特定的物质。

难道是文明的本质性不同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其实,客观世界就是矛盾对立着的,可人们却因为自己的主观,有了所谓的美恶、善与不善,这才有了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

可在《老子》里面,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来体现了。

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这是家喻户晓的一句经典了,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呢?老子以水来教化世人,用水性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不就是说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样,那么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却不与之争。

这才是最高的善吧。

而如今,反思社会,争权夺利,趋炎附势,哪能体现善呢?又还有多少人做到无私呢?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

由天地之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如此无私的奉献着自己。

所以。

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由于自己的无私,最终成就了自己,如此都伟大呀。

其实,《老子》里讲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欢的。

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为人之道,要求行事须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度,应该适可而止。

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之伟大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乃万物之母呀。

老子的《老子》,是那么深奥,又是那么深不可测,早晨一露珠,夜晚一颗星,都在这伟大的道里面,渺渺众生中的我,是多么想了解
这伟大的道呀,只有继续努力地学习着,才能越来越接近道。

慢慢地了解道,如同数星星般,无穷无尽。


《老子》一书作为我国先秦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我觉得有它的独到之处,它的思想内涵非常深刻,而且它所讲述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历史、政治、文学、为人处事之道等等。

我等小辈只能从字面肤浅的理解,其中也许有对也有错的地方,但皆为我个人的想法。

《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可以喻之为高层决策者,常常没有存私心,以百姓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

一心向善的人,我也以善心、善意对待他;用心不良的人,我也同样以善心、善意对待他;这就是思想品德向善的表现。

诚信的人,我信赖他;不守信用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这就是思想品德以信为本的体现。

圣人处在庙堂之高,吸气的样子,因为天下混乱了他的心智,老百姓都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圣人都害怕它。

《老子》当中的治国治民的思想与方法,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当今的高层决策者,我觉得应该从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其有益的成分,博大精深的先秦文化《老子》一书,非常值得学
习、借鉴。

古之圣人都以老百姓的想法为自己的想法,作为现代的高层决策者更应该以老百姓为重,想老百姓所想,思老百姓所思。

广大的老百姓是我们社会稳定的根基所在,决策时,不能以公共利益为借口而损害老百姓的利益。

我觉得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良、最诚实的,既然老百姓是如此,作为决策者更不能因为老百姓的善良和诚实而觉得好欺负,在决策时一而再,再而三的牺牲老百姓的利益。

对善良和诚实的,要将心比心,对于心不善和不诚信的人,要通过教化,感化他们。

决策者站在庙堂之上,不要把自己摆得高高在上,要亲近群众,深入群众,听取他们的心声和意见。

要注意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在老百姓的注意之下,古人对此都心存畏惧,现在的决策者更应该保持敬畏之心。

联想当下的社会现实,什么城市暴力拆迁、刑讯逼供、城管暴力对待小贩、群体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情何以堪!我试问,这个社会到底为何了?广大的社会民众为我们的这个社会的发展繁荣做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付出了一生和生命。

在有时候,一句公共利益就抹杀了他们的希望和理想,这些决策者的良心何在,责任何在?公共利益是大事,没错。

但公共利益需要不应该是随意损害老百姓利益的理由。

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切实转变作,多做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实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社会不和谐了,所以需要和谐!和谐社会关系你我他,也关系社会和国家,不但普通民众有责任,决策者也有责任。

而且决策者负有更大的责任!决策者的任何决策都会影响很多人,影响非常广泛,所
以要非常谨慎。

老百姓是水,决策者是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宜审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