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第二课时) 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
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篇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二必修的《归去来兮辞并序》。
二、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2.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跳出局限性,思考世界的宏观性和历史的持续性;3.学生能够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体悟到庄子哲学的特点、思想家的特性。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如何讲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哲学内涵,以及在文学特性上的独具特色;2.难点如何让学生从本篇文章中领悟庄子的经典思想和哲学观点。
四、教学方法1.文本解析通过来回解读《归去来兮辞并序》进行文本解析。
2.讨论式教学在学生解读之后,通过老师点燃的问题,不同学生们之间进行讨论式教学。
3.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小组竞赛,比较各个小组对于文章的理解深度和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进入本篇文章的解析之前先对庄子的一些知识进行了解,为本篇文章的深入理解打下基础。
2.讲解与分析讲解庄子哲学的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并序》,分析庄子哲学的内涵、文学特性等。
3.观察和讨论通过老师针对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观察和发现庄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4.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文本分析,推理和理解深度的竞赛,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本质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六、教学资源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2.老师展示、纸笔等教学资源七、教学评估1.小组竞赛的成绩单2.个人练习证明3.因材施教八、拓展思路本篇文章在讲解庄子哲学之后,可以放宽主题,进行拓展性的思考。
例如:分享庄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或者本篇文章与其他哲学或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点等本次教学针对庄子的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并序》,通过文本解析、讨论式教学和小组竞赛等多样化的方式,旨在深入理解庄子哲学的内涵和文学特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doc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材来源: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人民教冇出版社内容来源:普通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主题:《归去来兮辞(并序)》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高屮二年级学生设计者:李兰/郑州中学郭河秀/郑州市第九中学李艳慧/郑州市第五中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学期冃标中对文言文阅读的慕本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站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并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是“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其他三篇为《滕干- 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四篇文章有辞赋,有书序,有先秦诸子散文,有给皇帝的奏章(表)。
虽文体不同,但都能依托文体的语言特点抒发真性真情。
学习本单元,要能够借助注禅和工具书,说出古代抒悄散文屮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语境屮的意义和用法; 能从关键词汇、句式、用典等方面赏析课文语言,体会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的语言风格; 熟读成诵,感受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3.学情分析学生己经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作品,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辞赋的特点和对陶渊明归隐情结了解得还欠深刻。
学习本文,要以诵读辞赋为线索,感受辞赋语言抒情的特点,与文本深度对话,以实现与陶潜的心灵碰撞,披文入情,多方面把握作者的复杂情感。
口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说出“策”“胡”“奚”等词语的语境义。
2.通过诵读课文,感受这篇辞赋语言朴素、音节和谐、音韵优美的特点并背诵课文。
3.通过自由品读、小组研讨,概括文章再现的画面,借助画面分析文章蕴含的复杂情感并做出评价。
评价任务1-结合文本准确说出“策”“胡”“奚”等词语的语境义,直译重点文句(教师圈定)。
2.从语言风格、音节、音韵等方面说说这篇辞赋的特点,通过对语调、语速、语顿等的恰当处理,有感情地诵读并试背课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等。
(3)分析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和决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陶渊明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辞并序》,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点问题。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作者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和决心,感受作品的美感。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归隐田园生活的看法的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追求,了解他们对归隐田园生活的看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 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课程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五模块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要求学生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
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了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在现今也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曾经学过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其三)》使学生对陶潜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教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入材料,分析文本,感受语言,体悟情感。
课前准备制作微视频,介绍辞的文体特征;把握序言部分的重点——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从叙事和情感两个角度帮学生梳理文本的脉络。
下发《自主学习任务单》,检查学生对微课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文本还存在哪些问题,为翻转课堂教学做准备。
印发陶渊明相关作品及后人对他的有关评价,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陶渊明。
核心素养1.语言构建与运用:背诵全文,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过程与方法:1.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3. 诗文主题思想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2.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陶渊明及其作品《归去来兮辞并序》,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体会诗文的美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解析诗文的主题思想。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 运用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写一段话。
3. 深入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谈谈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中的重点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深入理解诗文。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诗文的注释和译文,便于学生理解。
2. 收集相关的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诗文的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教学设计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回去来兮辞并序【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要点词句与培育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朗诵课文,理解词句和课文,鉴赏课文。
自学法,讲读法。
3.感情态度价值观:感觉陶潜的隐士情怀和人生境地,认识陶潜归隐原由,理解其所处社会环境及人材应有的理想环境。
【教课要点】1.课文的思想内容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教课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数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课手段】 PPT 课件,朗诵音频。
【教课安排】 2 课时。
【教课过程】预习准备1.明确朗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认识背景资料(含作者平生),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说明,疏导课文,认识粗心。
第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课文你猜得出以下后代的评论是针对我国古代哪一个作家吗?梁·钟嵘《诗品》:“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列其诗‘中品。
’”宋·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介绍作者:文人字号:羲皇上人:“北窗下卧,遇冷风暂至。
自谓是羲皇上人”五柳先生:“先生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认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念书,囫囵吞枣,每有会心,便欣然忘食。
” 靖节先生逸闻: 1.酒。
2.《責子诗》鹤发被( pi,同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散故無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这样,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 45 岁,已经是两鬓鹤发,肌肉废弛,五个儿子,都不喜爱学习,老大16 岁,又懒惰又调皮(固 =顽),老二快15 岁了(孔子:我十五而志于学),却不喜爱念书。
老三、老四都是 13 岁(双胞胎?),连六和七都数不到,老五快9 岁了,成天光知道吃,因此陶渊明特别烦恼。
其实,这是陶渊明酒后使老婆怀胎,种下的苦果。
他却说——“既然这是天意,我仍是喝我的杯中酒吧” 。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五) 篇1教学目的:1、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3、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4、了解作者解印去职的直接原因。
5、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
教学重点: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创作背景、作者情况,及辞这种文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本课出现的各种文言知识。
2、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
3、把握本辞淡远洒脱的风格,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第一节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学过陶渊明的一篇文章。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
我们今天要学的正是作者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归去来兮辞》。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
东晋大诗人、词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死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他生于东晋后期晋宋交替之际,其时家势已渐衰落。
后因家境贫寒,29岁时走上仕途。
年轻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但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41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20多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贫病交迫中去世,终年63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知识目标)2、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3、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德育目标)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指导朗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请同学们高声朗读屏幕上的《饮酒》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介绍作者。
1、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2、诗歌的特点:质朴、平淡、自然。
地位: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3、作品: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饮酒》《归园田居》等。
4、讲述写作背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三、介绍文体。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战国时期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诗体。
特点是:1、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2、四句一节,意思完整,以六字句为主;3、六字句按三拍的节奏读,四字句按两拍的节奏读。
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四、扫清文字障碍。
轻飏熹微盈樽壶觞翳翳流憩遐观出岫东皋西畴棹孤舟眄庭柯乐琴书乐夫天命五、导析课文(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以1 、2段为例,划分节奏。
2、按节奏齐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思路:先写……,再写……,最后写……(二)品读课文,把握内容情感。
1、齐读第一段思考:作者“归去”的原因是什么?那个句子最能表现他归隐的根本原因?明确:——“心为形役”小结:因为官场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蝇营狗苟的地方,令陶渊明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所以作者要归隐,因为隐中自有他的乐趣。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思考:(1)作者“归去”后收获了哪些乐趣?(从地点变化的角度考虑)明确:A、归途之乐:舟遥遥"、"风飘飘",似写景物,实写轻松愉快的心情。
人教版必修五:2.4归去来辞 第二课时 教案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
2.能力提高
3.课堂体验
课后练习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分三层。
写归心似箭。以行动、心理表现的。前二句: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后二句: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更写出作者急盼归家之情。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⑵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
⑶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达标检测
延伸阅读 :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了解辞的体裁特点。
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②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③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了解辞的体裁特点。
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作家作品陶渊明(367~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生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
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①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及田园生活,寄寓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弃。
②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
为谋生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一类小官,在彭泽令任八十余日,去职归隐。
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
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
加之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又厌倦官场世俗,常常是“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
他29岁开始出仕,历13个年头,时官时隐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4年。
二、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归去来兮辞》并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归去来兮辞》并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步了解和欣赏《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决心和回归自然、享受人生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语法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难点: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简单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语法结构,并通过朗读示范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课文分析:按照课文的顺序,逐步分析并序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主题以及其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4.课堂练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和提高。
5.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题目:背诵课文、翻译句子、解释重点词汇等;2.作业类型:抄写课文、阅读理解等;3.评价标准: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评价标准包括正确性、完整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参考书:《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师用书》、《古代汉语词典》等;2.网上资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电子课本、陶渊明诗词鉴赏等相关网页和视频资源。
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一、教学目的:1、诵读2、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二、教学重点:1、知识:了解宾语前置(疑问代词)的规律,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情操。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四、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
让学生在问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较难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辅助手段——幻灯片。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1、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陶渊明:(367—427)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2、辞官原因有四:(1)然有归欤之情;(2)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3)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4)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3、文章结构:(一)弃官归家之因:(1)田园将芜(2)心为形役(二)归家情景:(1)归心似箭(旅程)(2)入家欢娱(亲情)(3)日常生活(闲适)(三)生活情况:(1)农家乐、自然美(2)别世俗、离官场(四)反思总结:(1)摒弃物质享受(2)向往精神自由4、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5、序中的古今异义词:(1)风波:古义:战乱;今义:比喻波折和纠纷。
(2)人事:古义:做官;今义:指人员的升调任免事宜。
(3 ) 慷慨: 古义:感慨; 今义:情绪激动而充满正气。
6、文言特殊句式:(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句)二、全体诵读课文三、讲解新课(翻译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1、通假字:(1)乃瞻衡宇,衡通横。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二单元《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2高品质版
《回去来兮辞并序》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认识辞的体裁特色,领悟作者的感情及理想。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概括一词多义现象,认识“以、而、之、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倒装句、省略句两种句式,能够将文本正确流利地翻译为现代文。
3、掌握全文的构造,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
4、感觉作者在文中侧重表达的对黑暗政界的憎恶和唾弃,对乡村的自然光景和劳动生活的赞叹。
领会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气度旷达的乐观精神。
教课要点“1、认识作者辞官归田的原由,深刻体会诗人唾弃政界,热爱田园的无穷惊喜之情2、落实详细的文言知识。
教课难点:1、体会作者在述志中浸显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迟疑的复杂感情。
2、概括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课方法:讲解法、合作法、研究法第一课时导入:在《桃花源记》中,谁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
陶潜不只是为世人描述出了一幅安适静谧的世外桃源情形,他还率领我们走进了“五柳先生”,感觉了“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那么,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回去来兮辞》,去认识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一、作家作品指名学生读讲解①教师稍作增补:陶渊明(367~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始祖。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生于败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从军、彭泽令等职。
但是,他生活在政治杂乱、社会动乱的期间,在传统道德理想消逝殆尽之际,嫌弃宦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安慰。
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喝酒》等。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述田园美景,寄寓对政界的厌烦,显露出洁身自爱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志向,多悲忿大方之音。
其艺术风格,兼取平庸与开朗,语言朴素自然。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闻名,辞赋以《回去来兮辞》最闻名。
高中语文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第四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二、能力训练目标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
解决办法1.从朗读全辞的内容,把握题的意思。
2.结合本文看辞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2 课时学生活动设计一、课前预习,包括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
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3.初步鉴赏。
二、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
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1.解题〔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
归去来,回去。
兮,助词。
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
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某某省某某县西南〕人。
我国著名的诗人。
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
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
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并序(第二课时) 教案
教学 教学内容 环节 1. 课 《归去来兮辞》默写 前 3 第一段 分钟
2.承 接 结 果
3. 做 议 讲 评
检查默写情况, 默写,交换批改, 强 化 记 忆 评价总结小考结 订正错误 考纲规定 果 的背诵篇 目 1 巡视检查学生 1、 各 组 上 台 展 验 收 学 生 小序、一、二段大意 完成情况,进行 示,课代表协助老 自 主 学 习 及时评价。 师检查完成情况。 的 结 果 并 2 补充相应知识。 2、 在古文本上记 加强记忆 3、大屏展示相应 录重点句子翻译。 语段的翻译。 3、 小组或同桌检查 4、抽签提问 记录情况。 1、 提问。 1、朗读课文。 1、 激发学 2、 展示幻灯片。 2、 小组合作在书上 生自主 3、 板 书 人 物 性 画出文中重点词语 学习、 1、 小序、1、2 段重 格词语。 和句子。 小组合 点文言词语和句 4、 补 充 提 问 。 3、 借助书下注释或 作学习 子学习。 (举一反三) 查工具书写出在古 的积极 2、 作者形象总结。 文本上词语含义。 性。 3、小组互相提问、 补充。 4、 找出文中动作描 写、 环境描写语句, 写出人物性格。
课时 2 课型 新授 依据: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 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 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 法。 (课标) 依据:学生文言基础比较薄弱,文言翻译 是考试得分弱项。 理由: 本 课 的 教 学 重 点 Nhomakorabea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教辅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8. 课 后 反 思
3 分钟
5 分钟
20 分 钟
5、 总结人物性格归 纳方法。
4. 总 结 提 升 5. 目 标 检 测
6布 置下 节课 自主 学习 任务 7. 板 书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陕西专用)《归去来兮辞并序》(第二课时)
疏通字句意义
掌握文言知识
合作探究
分析第一段
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陶渊明和中国传统的读书人一样热爱自己的国家,立志报国,但是官场的争斗、现实的黑暗又是他深恶痛绝的。徘徊犹豫了很久之后,他最终还是决定归隐田园,回归自己的本性,过自由的生活。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新课
导入
诵读课文
回顾旧知
回顾文章思路
学生诵读课文
预习自学
目标
解读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疏通第一、二段
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指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讨论,翻译课文,解决重难点字词句,并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不会翻译的字词句
5.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
学生思考讨论
展示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 “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疏通字句意义
掌握文言知识
合作探究
分析第一段
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陶渊明和中国传统的读书人一样热爱自己的国家,立志报国,但是官场的争斗、现实的黑暗又是他深恶痛绝的。徘徊犹豫了很久之后,他最终还是决定归隐田园,回归自己的本性,过自由的生活。
新课
导入
诵读课文
回顾旧知
回顾文章思路
学生诵读课文
预习自学
目标
解读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疏通第一、二段
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指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讨论,翻译课文,解决重难点字词句,并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不会翻译的字词句
流畅自如阅读
学生思考讨论
展示交流
课堂检测内容
背诵课文1、2段
课后作业布置
《新新学案》环节5
预习内容布置
预习3、4段
5.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
学生思考讨论
展示交流
合作探究
分析第二段
1、第一自然段最后表现出了作者回家途中欣喜和急迫的感情,第二自然段中,到家后,作者感情又有什么新的表现?
2、到家后衣食住行又是怎样的?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渊明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单元(章节)课题
第二单元 古代抒情散文
本节课题
《归去来兮辞》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1、疏通一、二段文意,归纳文言知识
2、分析一、二段
提炼的课题
疏通 分析
教学重难点
1、疏通一、二段文意,归纳文言知识
2、分析一பைடு நூலகம்二段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PPT、新新学案等
教 学 过 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