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词三首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一些“思乡怀亲”主题的古诗,掌握了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借助注释、工具书抓住关键词句初步理解诗意等。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只在学生理解肤浅处,理解困难处加以提点,从而加深学生理解,促进感情朗读。《长相思》词这一样式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词的韵味,理解词所表达的情感,初步感知学词的方法。因此在课时分配上,《长相思》单独占用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三首诗词,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泊船瓜洲》作者王安石借春风明月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秋思》则寓情于事,借助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长相思》这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则写景叙事相结合,表达对故园的思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懂得《泊船瓜洲》《秋思》意思,体会情感,并能有感情朗读。
2、初步掌握一些读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抓住关键词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
一、读诗导入
1、同学们,你积累了哪些思乡怀亲的古诗?生交流题目,全体学生齐背《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诗。
2、背得很熟练,如果能背出节奏,抑扬顿挫,那一定是种享受。想再来吗?齐背《静夜思》。
3、小结过渡:皎洁的明月、特定的佳节,这些物象,是诗人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源泉。今天我们再学两首古诗,读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师提要求:学诗首先要把诗读通顺,琅琅上口,有诗的味道,自己读读吧。(两首同时呈现)
二、初步交流,引发情感
1、谁来读,尽量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生相机互动:
(1)给“间”字正音,反复朗读过程中一要肯定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字正腔圆,读出了诗的味道;二要相机在黑板上画图,把三个地点和长江画出来,告诉学生像这样分开,隔开就读间,间断,间隔。
(2)“意万重”,“重”字读间和它意思有关,什么意思?对啊,表示很多时读重,我们说心事重重,山重水复,轻舟已过万重山。谁也来读读第二首。(注意有否读对重)
2、以你喜欢的方式,再去读一读,看看注释和插图,相互说说诗词的大概意思。
3、交流诗词意思
预设一:题目不要忘了,“泊”什么意思?停,那飞机那说泊吗?火车进站能说泊吗?准确点。(专指船儿停下靠岸)
预设二:钟山和王安石有什么关系?看黑板图说。(师适时补充:王安石的父亲
曾在南京做官,王安石从小一直在南京长大,因此把南京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预设三:“何时”就是(),“还”就是(),“数重山”什么意思?
预设四:这个“欲”就是(),《秋思》最后两句谁也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那恐就是(害怕),复恐的“复”你懂了吗?
4、编者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有什么共同地方你发现了吗?
预设一:都是和思乡有关的。师:哦,流淌的都是思乡情!板:思乡
预设二:里面有两个“又”。师:你有一双慧眼,这两个“又”意味着什么,我们等下要好好品味。
预设三:两首诗里都有“风”春风秋风。师:春风秋风,你有诗人的敏感,这又意味着什么?
如果学生出不来后面两个,师:你发现了这里一个“又”,这里也有一个“又”,这意味着什么?板又又
三、走入《泊船瓜洲》教给方法感受“思乡”心切
1、初读收获就这样多,不错。古诗是中文文化的瑰宝,语言特别凝练传神,让我们先走进《泊船瓜洲》,静静默读,深入字里行间,从哪些地方中你感受到浓浓的思乡情?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点批注。
2、交流
(1)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抓住“何时还”谈理解——师小结:正所谓归期遥遥,无可奈何。读诗就该这样,抓关键字词去体会诗人内心涌动的情感,请你读读。
(2)一个“何时还”就让刚才这位同学体会到浓浓的思乡情,谁也像他一样从别的字词中感受到吗?
“春风又绿江南岸”——
①此时作者身在江北瓜洲,他无法望见江南家乡的景色,应该是徐来的春风、
当空的皓月让他联想到了此时的家乡一定是绿意盎然。
②为什么是“又绿”江南岸呢?写出了作者离别家乡时间很长。
补充介绍:王安石21岁离开钟山,高中进士后一直在地方和京城为官,很少回家。49岁,他受朝廷重用,上京途经瓜洲,故乡一江之隔,却因公务繁忙,不能还乡。时隔28年,人生有几个28年啊,思家之久,思家之切,思家之痛,谁来诉说。连读后两句。
③关于这个“绿”字还有一段千古佳话呢,谁知道?相机出示课后资料袋的内容。谁来说说绿字神在何处?妙在哪儿?
绿的多美啊,诗人怎能不思乡?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指名读齐读。
(3)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生:我从“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一水间”“只隔”知道了作者与家乡距离很近了,他一定触景生情,想家了。(生若谈不出来,教师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思考,谈出粗浅理解。)
师引:京口是现在的(生接江苏镇江),钟山是现在的(生接南京),从镇江到南京就是现在坐火车也要一天一夜,在古代交通极其落后,(指着示意图)一道天堑,数重大山,实属千里之隔,那为什么作者说一水,只隔呢?(请两三生谈,师小结:实际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4)谁想朗读全诗?读出作者深深的思乡情?
(5)诗人就在此时此刻思家乡吗?他是一次又一次思家
引读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们看到,
诗人21岁,上京赴考,途经瓜洲,意气风发地问: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49岁,上京重用,途径瓜洲,百感交集地感叹: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55岁,罢免相位,再次途经瓜洲,已是物是人非,怎不老泪纵横地悲叹: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当某年某时某地,我们也远离故乡,适逢明月,会情不自禁地问: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过渡:何时还何时还,王安石满腔思乡情寄托于春风明月,板书:春风明月——借物抒情,那诗人张籍又以怎样方式表达思乡之苦?请同学们静静默读,圈出关键字词,也可动笔写写。
四、走进《秋思》,学以致用,理解信短情长的深切思念
1、生自学
2、交流:
你从哪些关键字词中也读出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情?
(1)意万重说不尽
①你真会读书,这千言万语说不完的感觉你能读读吗?
还有谁也想来表达表达?(朗读前两句),你非常投入,能告诉大家你心里想什么?(生:想着家人,有好多话要说……)
②千言万语,千愁万绪啊,那诗人张籍在寂寞秋风里,会想到哪些人哪些事呢?指生说。
看来你们还没有真正走入诗人的内心啊,补充材料:张籍小时候家很穷,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江苏苏州,常年四处漂泊、流落异乡,写这首诗时他暂居洛阳,刚刚做了官,远离千里之外的故乡已经12年了,12年四处流浪,乡愁自然是意万重。此时,洛阳满目繁华,他独守寂寞秋风。(课件出示)
诗人想对白发苍苍的双亲(),却无从说起。
诗人想对(),却一言难尽。
学生汇报,老师凝聚情感:是啊,诗人想对双亲诉漂泊之苦,却无从说起;想对妻儿说相思之苦,却一言难尽,多么复杂的思乡情,谁来读读。两生(读得好啊,意万重,说不尽,思乡尽在其中)一起读。
(2)又开封
①学生谈体会,从又字你体会到什么?(两生谈)
②剪不断理还乱,思乡的话怎能说得完呢?让我们走近当时“临发又开封”的一幕。
看插图,张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开封后,他当时会做什么说什么呢?
预设一:再急匆匆写上什么?(是啊,家书抵万金,再补上一笔)
张籍打开了后就一定会写上一些吗?也可能怎样?
预设二:什么都没有写,就哭了,叹气……
(是啊,那抖动的手,那滴在家书上的泪分明是归乡的魂,你来读)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啊)(一个叹气就是刻骨铭心的相思)
(无声胜有声,一切的一切都在这“又”字里了,你读,看,又开封,又开封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