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信仰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信仰给人生指引方向

信仰给人生指引方向

信仰给人生指引方向信仰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一种精神寄托,信仰指引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无论是宗教信仰、道德信仰还是人生信仰,它们都给予人们力量和方向,使我们在迷茫和挣扎中寻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信仰对人生的指引作用,并阐述信仰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首先,信仰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内心的寄托和精神支持。

在人们面临人生困境、痛苦和迷茫时,信仰能够给予他们希望、勇气和坚持的力量。

例如,宗教信仰对于许多信徒来说是他们生活的力量源泉,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信徒们相信神的存在,并通过祈祷、信仰仪式等方式与神沟通,这让他们在困难时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支持。

另一方面,道德信仰也是人生的重要指引,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对和错,如何行为。

当人们遇到道德困境时,信仰能够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抉择,树立正义和善良的原则。

其次,信仰不仅对个人有益,对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信仰能够促使人们守纪律、遵守法律、尊重他人和团结合作。

宗教信仰和道德信仰都强调爱与善,它们鼓励人们以公正、仁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人,这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信仰也是社会道德的支柱和法律规范的基础。

很多国家的法律法规受到宗教或道德信仰的影响,这些信仰告诉人们要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权益,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公正。

然而,信仰的力量也并非一无是处。

有时,过于极端的信仰可能会导致狭隘和偏见的产生,甚至引发冲突和战争。

宗教信仰的冲突和教义的歧义性往往成为引发纷争的源头。

因此,我们应当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信仰,通过对话和对比来实现交流与融合,从而减少冲突并实现社会的和谐。

总之,信仰是人生的指南针,它赋予人们希望、勇气和坚持。

无论是宗教信仰、道德信仰还是人生信仰,它们都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作出正确的决策。

信仰不仅使个人受益,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我们也应当审视和批判自己的信仰,避免过于极端和偏见的行为。

只有在理解、宽容和融合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发挥信仰的力量,为个人和社会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

道德信仰及其当代意义

道德信仰及其当代意义

道德信仰及其当代意义[ 来源:《求是学刊》荆学民]一、道德信仰:一个生成的独立而完整的范畴道德信仰,从理论逻辑上首先涉及“道德”与“信仰”两个具有自身规定性的范畴,因此,人们对“道德信仰”的理解与规范,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规范“道德”与“信仰”的关系。

梳理目前学术界对道德信仰的讨论,可以归纳为四种视角。

第一种视角:把某种道德作为信仰的对象形成所谓道德信仰。

这种观点较为流行,是理解和把握道德信仰的所谓“传统观点”。

道德信仰在这种观点中被解释为“对某种道德目标及其理论的信服和崇拜。

按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即有认识基础的科学道德信仰以及无认识基础的盲目道德迷信。

有充分可靠的科学依据、合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道德才能成为先进的道德,而且成为社会进步势力和广大人民的共同道德信仰”[1] (P90)。

显然,这种观点没有达到对“道德信仰”的内涵作出规定的应有高度。

因为,“对某种道德目标及其理论的信服和崇拜”,充其量只是对某种道德的一种信仰,即“信仰一种道德”。

它不能反过来规定和解释道德信仰。

更何况,“道德目标及其理论”并不是道德的全部。

第二种视角:把道德与信仰直接重叠构成所谓道德信仰。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天然地是一种信仰”,“道德,就其存在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形式来说,天生就是一种信仰的活动或信仰的事情。

道德的存在是一种信念的存在,调节人与人关系的规范如果仅仅是外在的东西,它就不能算作是道德,而只有为人们的内心所接受,内化为人的信念,才真正成为道德。

道德的发挥作用,也是靠内在的道德信念,而主要地不是靠外在的约束。

这是道德与法律的一种根本区别。

人的道德实践活动就是在其道德信念的支配下作出来的,因此在道德评价问题上必须讲究动机,也就是说必须考察人的信念”[2] (P31-32)。

这种观点深层地追问了道德信仰,表达了道德与信仰之间重要的内在性联系,但不难看出只是站在道德的立场上揭示了道德的运作机理,强调的是道德的功能必须经过信念和信仰才能实现。

信仰的重要性

信仰的重要性

信仰的重要性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信仰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宗教信仰、道德信仰还是个人信念,信仰都深深影响和塑造着个体的行为、价值观和世界观。

信仰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幸福和对社会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信仰的重要性,并挖掘信仰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信仰给予人内在的力量与勇气人生在世,常常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而信仰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给予人内在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动力。

无论是宗教信仰者依靠对神灵的信仰,还是个人对于自己价值观的信仰,信仰都给予了人们面对逆境和挫折时的韧性和勇气。

例如,在历史上,许多伟大的领袖都深受他们对某种信念的坚守所推动,从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二、信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信仰不仅赋予人们力量,也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宗教信仰常常教导人们关爱他人、善待他人,促进社会和谐与团结,同时也教导人们追求道德的高尚。

无论是佛教的慈悲与舍己,还是基督教的仁爱与原谅,宗教信仰都教导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存在。

而个人信仰也能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个坚守信念的人,不会轻易妥协于道德的边界,而会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所认为的正确与善良。

三、信仰给予人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人类是有情感和精神层面的生命体,而信仰可以满足人们这种精神上的需求,给予人们寄托和安慰。

在苦难时刻,信仰可以成为人们心灵的港湾,令人们找到疗伤的力量和安抚的方式。

信仰使人们相信,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都有一股力量可以引导他们度过难关,重获希望与力量。

无论是宗教信仰者在困境中祷告寻求力量与指引,还是个人信仰者通过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来获得内心的满足,信仰都可以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寄托。

四、信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信仰不仅对个人具有积极影响,也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宗教信仰和个人信念都可以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宗教信仰在历史上常常推动着社会的改革和道德的提升,激励人们为了共同的信仰而奋斗。

信仰的意义不同信仰的意义和对生命的启示

信仰的意义不同信仰的意义和对生命的启示

信仰的意义不同信仰的意义和对生命的启示信仰的意义和对生命的启示信仰,是人类文化和心灵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不同的含义和价值。

无论是宗教信仰、道德信仰还是人生信仰,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

信仰给予人生以深远的意义和启示,不仅在困难时期提供支持,还在日常生活中引领着我们前行。

本文将探讨不同信仰的意义以及它们对生命的启示。

**信仰的多重层面**信仰,作为一种深刻的情感和思考方式,具有多重层面。

首先,它可以是宗教信仰,涵盖了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各种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为信徒提供了一种与神灵或至高者的联系,它强调信仰者对道德、伦理和灵魂救赎的关注。

其次,信仰还可以是道德信仰,强调伦理和价值观念,如善良、正直、同情心等。

最后,信仰还可以是人生信仰,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世界和人性的理解。

**宗教信仰的意义**宗教信仰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提供了一个与神灵沟通的桥梁,使信徒能够在宇宙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宗教信仰鼓励个人追求道德和灵性成长,强调爱、宽恕和希望。

例如,基督教教义中的“爱邻如己”教导了人们如何关心他人,而伊斯兰教的五支柱提醒信徒坚守信仰并奉献给穆斯林社区。

宗教信仰还提供了安慰和希望,特别是在面对生命的困境和死亡时。

它为人们提供了对来世的信念,让他们相信死亡不是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道德信仰的意义**道德信仰强调伦理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它教导人们如何分辨善恶,追求正义,以及如何对待他人。

信仰道德的人往往在道德困境中更容易作出正确的选择,因为他们的信仰教导他们遵守伦理原则。

例如,信仰道德的人可能会坚决反对不正当的行为,如欺骗、偷窃或伤害他人,因为他们相信这些行为违反了道德法则。

道德信仰也激发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带来正面的改变。

**人生信仰的意义**人生信仰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它鼓励人们思考他们存在的目的,并对世界和人性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信仰的力量塑造我们的品格

信仰的力量塑造我们的品格

信仰的力量塑造我们的品格信仰是指对某种宗教、哲学或道德体系的坚定信念和承诺。

它不仅在精神上给予我们力量和指引,还对我们的品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无论我们信仰何种信仰体系,信仰的力量都能够塑造我们的品格,使我们成为更加坚强、正直和有爱心的人。

首先,信仰能够给予我们坚定的承诺和目标。

信仰是人类寻找意义和目标的一种方式,它赋予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当我们对信仰持有坚定的信念时,我们就会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无论是在事业、学业还是生活中,信仰都能够给予我们明确的方向和动力,使我们成为坚毅不拔的人。

其次,信仰能够培养我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信仰往往与道德和价值观紧密相连,它教导我们做一个正直、善良和有责任心的人。

通过信仰,我们学会了尊重他人、关爱弱者,并努力追求公正和公平。

信仰还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我们能够正确判断事物的是非,拒绝诱惑和邪恶。

因此,信仰不仅是我们品格建设的基石,也是我们行为准则的指南。

此外,信仰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心和同情心。

无论是在宗教信仰还是道德体系中,关爱他人和帮助弱势群体往往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

信仰教导我们学会关注他人的需求,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并为他人带来希望和温暖。

通过信仰,我们能够培养出宽容、慈悲和乐善好施的品格,使我们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

最后,信仰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和挫折。

人生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困难,而信仰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去面对这些艰难的时刻。

相信宗教的信徒会通过祈祷和宗教仪式来寻求帮助和力量;而持有道德信仰的人们会通过反思和修正行为来战胜挑战。

无论信仰的形式如何,它都能够激发我们内心的力量,让我们坚持并克服逆境。

综上所述,信仰的力量对我们的品格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赋予我们坚定的信念和目标,培养我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激发我们的爱心和同情心,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和挫折。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并坚守自己的信仰,让信仰的力量引领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无论我们信仰何种信仰体系,它都会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我们的品格更加坚韧和有深度。

信仰的作用与意义

信仰的作用与意义

信仰的作用与意义信仰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信仰可以是宗教信仰、哲学信仰或个人对某种理念的坚持,不同的信仰在不同的人群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然而,无论信仰的形式如何,它都具有共同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部分:信仰对个人的影响信仰对个人来说有着重大的影响,它给予了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和信心。

信仰可以成为一个人生命的支撑和动力,使人们在面临挫折和困难时不轻易放弃。

它给予了人们希望和力量,使他们坚韧不拔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克服困难。

此外,信仰也能够为个人提供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

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哲学信仰,它们都含有一定的价值观和伦理观。

这些信仰可以教导人们在道德选择上保持正义和善良,遵循道德规范并避免邪恶和不道德的行为。

同时,信仰也提供了对生活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指导原则,帮助个人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

第二部分:信仰对社会的影响信仰不仅对个人有影响,它也在社会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感。

通过共同的信仰价值观,不同的人们可以在信仰的框架下形成紧密的社群,共同分享喜怒哀乐,共同追求目标。

信仰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心和同理心,促使他们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和乐于助人,从而形成友爱、和谐的社会关系。

其次,信仰在社会中也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

它能够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提供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道德伦理,它们往往受到信仰体系的影响和支持。

例如,宗教信仰对于某些重要的道德问题,如生命伦理和家庭伦理等,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和指导。

这些信仰和规范帮助构建了一个遵守规则、道德和法律的社会秩序。

第三部分:信仰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信仰在个人和社会层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满足了人类对于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信仰使人们对生活和自己的存在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使得生活不再是单纯的物质追求,而是有着更高层次的目标和追求。

信仰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得他们的行动和努力更加有动力和方向。

什么是信仰?它对人们有何影响?

什么是信仰?它对人们有何影响?

什么是信仰?它对人们有何影响?
信仰是指对传统、道德、宗教、科学等某种价值和真理的坚定信仰和
追求,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信仰对一个人的生活
和情感有着深刻的影响,下面将分三项来谈论它对人们的影响。

一、信仰对精神安定的影响
对于许多人来说,信仰是一种安慰,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支持和力量。

有信仰的人会在自己信仰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遇到挫折和危机时,信仰可以让人心理更为坚定,能让人找到力量去
应对现实,因此信仰可以让人获得真正的精神安定。

二、信仰对行为的影响
信仰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它会改变我们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因为我
们相信某些特定的理念和原则。

很多宗教信仰都教导信徒要做好事、
帮助别人和尊重生命,这些纯洁的道德规范可以使人们变得更加有爱
心和友善,更加具有同理心和对人、对生命的尊重,从而让人们的行
为更加积极向上。

三、信仰对生命意义的影响
信仰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心灵上的满足,它还可以赋予生命以意义。

有信仰的人往往更容易发现生命的价值,并能够在坚定信仰的基础上为生命的意义奋斗。

因此,信仰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寻找自己和生活的意义,让我们更加有动力去承担生活中的困境。

总结:
信仰对一个人的精神、行为和生命有着极大的影响。

有信仰的人往往更加安心,更有行为准则,并且能够找到生命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信仰,同时培养自己的信仰,从而在生命中找到寄托和意义。

信仰的力量与意义

信仰的力量与意义

信仰的力量与意义信仰,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一种力量。

它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力量,引导我们前进,成就我们的梦想。

在现代社会,虽然信仰的形式和对象各有不同,但它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信仰的力量与意义,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信仰给予人们希望和勇气。

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境。

这时,信仰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

无论是宗教信仰、科学信念还是人生价值观,信仰都能让我们看到希望,坚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信仰像是一座坚固的堡垒,让我们不被外界的负面影响所击垮,坚定信心,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次,信仰可以给予我们内心的寄托和安慰。

生活中的苦难和痛苦常常会让我们感到茫然和无助。

而信仰就像是一块坚实的石头,可以给予我们在困境中找到托底的支撑。

宗教信仰可以让人们找到超越尘世的力量,让他们从苦难中获得安慰和力量;科学信仰则带给人们对于世界的探索和理解,让他们在困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无论信仰的形式如何,它都是人们内心的安慰和寄托,使人们在困难时能够坚定信心,坚持到底。

信仰还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

信仰可以让人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使他们团结一心,共同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宗教信仰让人们在相信同一个神明的同时,也共同追求善良、正义和和平;科学信仰让人们共同追求真理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正是因为有了共同的信仰,人们才能够摒弃私利,团结一心,一起面对挑战,克服困难。

信仰成为了凝聚人心的纽带,让我们在面临困难时能够找到支持和帮助。

另外,信仰还能够给予人们道德和行为准则。

信仰不仅是一种内心的力量,还是一个人在行为上的指引。

宗教信仰给人们提供了一套明确的道德规范,使人们能够意识到善恶的界限,秉持正义和公平,尽善尽美。

科学信仰则推动着人们去发现真理、追求智慧,使人们确立起对于科学道德的底线。

信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起到了指导作用,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论康德的道德信仰世界观

论康德的道德信仰世界观

论康德的道德信仰世界观人们通常认为,康德的世界观是二元论的,因为他固守自然与自由的分离。

然而,对康德来说,二元论其实只是策略性或过渡性的,其最终使命是实现自然与自由的统一。

康德以划分两个世界的方式论证了自由对自然的优先性,接着又通过道德信仰学说论证了自由与自然统一性,最终形成了道德信仰世界观。

这种世界观不仅有助于克服二元论,而且对克服自然主义世界观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康德;道德信仰世界观;二元论;自然主义世界观在讨论康德的世界观时,许多研究者都坚持认为康德是二元论者,因为他在第一批判中划分了自然和自由截然两个不同的领域。

但也有研究者如黑格尔、克朗纳和张志伟等认为,康德并不是彻底的二元论者,他的思想最终统一于他的“道德世界观”。

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因为康德确实把考察人与世界关系的最高观点留给了道德(或实践理性)而不是知识(理论理性),强调了前者对后者的优先性。

然而,这种观点虽然有道理,却还不够准确,因为他们片面地强调了道德律的地位,而忽视了道德信仰对克服二元论所具有的核心意义。

对康德来说,不是道德律而是道德信仰才体现了批判哲学的终极意图,即追求知识与道德、理论与实践、自然与自由以及感性世界与理知世界的最终统一。

因此,严格说来,康德的世界观是一种道德信仰世界观。

一、从世界的二元论到道德的一元论(一)世界的二元论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曾指出,康德哲学是以自然和自由的二元划分开始的,他的世界观“是由道德的自在自为存在与自然的自在自为存在的关系构成的。

这种关系以两种假设为基础,一方面假定自然与道德(道德的目的和活动)彼此是全不相干和各自独立的,另一方面有假定有这样的意识,它知道只有义务具有本质性而自然则全无独立性和本质性。

道德世界观包含着两个环节的发展,而这两个环节则处于上述两种完全矛盾的假定的关系中。

”[1]126这段话包含了康德关于自然与道德关系的两个根本论断,首先,二者是“全不相干和各自独立的”;其次,道德或义务具有“本质性”而自然则没有这种“本质性”。

从《道德经》谈人类的道德信仰[精品资料]

从《道德经》谈人类的道德信仰[精品资料]

从《道德经》谈人类的道德信仰-精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危机却日渐显现。

欲从老子的《道德经》谈起,论述老子的道与德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德是人类心灵品质的最高层,因而《道德经》中的道德是人类精神的最高信仰。

这些道德就是源自于自然的真善美。

关键词:老子;道德;信仰B82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2013)10-0076-02道在老子哲学体系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它是构成世界的本体,是创造宇宙的原动力,它是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也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本文的论述就起始于这个道。

一、道的至高无上性长期以来,我国古代社会得以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于,人们有这样一个信念,那就是天创造了世界,天生下百姓,帝王就是上天的儿子,代表上天的意志来管理天下苍生。

但老子不以为然,他以更广阔的视野,穷追其源,天地又是何以而来?他提出了道的概念,这个道,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它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没有形状,完全就是一种虚无,但正是这个虚无的道,它就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以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万物的总根源,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天地尚未形成的时候,道没有实物,没有形象,这种情形称之为无,即虚空。

万物皆由虚空而来,虚空就是道的本体。

这个虚无的空何以能够生化出有呢?那是因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这个恍恍惚惚虚无的道,并不是真的空无一物,而是实实在在含有某种精微之气,而且它所蕴含的能量无穷无尽,唯其如此,它才可以生化出万物来。

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虚无的道,它就是个聚宝盆,“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它“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它“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天下人都只是看重有,却忽视了这个无。

天下万物均来自于道,道也就无疑具有一种至高无上的超越性。

大学德育论文

大学德育论文

大学德育论文大学生道德教育论文篇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而道德信仰处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终极的和最具整合力的部分。

因为道德信仰既是人们的精神支柱与价值依托,又是置于人们内心世界的信息过滤器,它指导着人们对外部世界信息的接受与处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选择。

是人们理性信念体系的拱顶石。

一大学生道德信仰及其意义当代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究其根源,乃是道德信仰缺失。

因为道德信仰是关乎到应该做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道德理想人格的设定,它表现为对高尚道德价值及道德终极目标的认同和服膺,并以此来范导我们的行为。

因此,道德教育必须涉及对终极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必须具有对“人之为人”的超越性理想目标的价值想象,否则将消解道德的超越性意义而仅仅沦为“被规训”的动物。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道德信仰对于当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道德信仰危机必然引发道德危机,道德危机实质上是道德信仰危机的必然反应。

道德信仰一方面使个体对社会核心价值坚信不疑,从而为社会或国家的秩序稳定和有序运作提供伦理价值和政治价值共识、共享的价值基础;另一方面,它无疑又是个体价值和意义的有效保障。

而且,道德信仰具有价值整合功能,它能够反思个体价值追求的合理性,从而担保了个体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的一致性。

道德信仰包含着社会对道德的理性推崇、寄托着现代人们对道德的终极关切及道德人的全部理想与情感。

道德信仰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战胜现实的不良影响,养成坚强的道德意志,做一个道德完善之人。

因为我不仅要成为具有独特个性之“我”,还要成为具有价值分享能力之“我们”的一员,承担着重要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而从个体性之“我”到社会性之“我们”沟通的精神纽带只有通过道德信仰才可确立,舍此别无他途。

信仰的价值与作用

信仰的价值与作用

信仰的价值与作用曾经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说过:“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活力的人”。

信仰无疑是我们人类社会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

所谓信仰,就是人们相信而又不可证实的东西,它可以是宗教信仰,也可以是道德信仰、科学信仰等等。

本文将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谈论信仰的价值与作用。

一、信仰的价值所在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中最为广泛和重要的信仰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

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起合理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人们有了精神支撑和信仰力量。

无论哪种宗教信仰,都能给人们以安宁与心安,提高人们的修养和境界,让社会更加和谐有序。

道德信仰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它能够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让人们坚守自己的道德信仰,从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为社会稳定和谐作出自己的贡献。

科学信仰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感与启迪。

科学让人们变得更加智慧,多了一份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将理性与信仰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开拓与进步,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信仰的作用所在信仰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富足和力量,使人们更加具有奋斗精神。

无论在生活中的困难、挫折,还是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人们总会时刻铭记信仰的力量。

从中得到鼓励与坚定的信念,并用自己的行动为信仰的价值与使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仰对于人类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掌握着道德规范和金科玉律,可以引导人类信仰和爱,得到道德的提高和发展,对于促进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和修养的提升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社会中,信仰既可以促进人的凝聚,又可以带动人的前进,让人们更加积极地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众人的信仰汇聚在一起,将会形成一旺盛的动力,带着这份充沛的能量,迎接未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总结:信仰无疑是我们人类社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信仰既有自身的价值,又有其具体的作用。

人们只有对信仰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才能够从中获得可贵的精神财富和动力,成为一个坚定、明智、自由的人。

传统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与道德意义

传统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与道德意义

传统中国文化的宗教信仰与道德意义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绚烂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这些信仰和文化构建了华夏文化的精神土壤,在历史长河中一直绵延不绝。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宗教信仰和道德意义息息相通,二者相互交融、互为支撑,共同维系着社会道德秩序和人们的世界观,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

先祖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的年节和节日,郑重而隆重地强调祖先和神灵的重要性。

这些节日和年节的庆祝,实际上是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和礼敬,这种崇拜和礼敬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无形历史传统。

祖先崇拜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的部落社会。

在中国,祖先崇拜则是一种尊重祖先、追溯家族血统和强调家族联结的文化象征。

祭祀是祖先崇拜的主要形式,而祭祀的标志是神坛和神像。

通过祭祀仪式,人们向祖先和神灵表达他们的崇敬和请愿,乃至祈求其保佑家族平安的忠诚。

在这些传承中,深深沉淀着中国文化中的家族观和亲情观念,强调个人对家族与祖先的忠诚与责任心,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人际关系的看重和对家庭的认同感。

儒道先后传统中国文化的主要代表可以追溯到两条主流思想——儒家和道家。

它们都融入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精神组成部分。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实际上是中国道德和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孔子主张的思想体系一直占据着中国思想空间。

儒家思想注重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倡导“仁爱”、“忠诚”、“节制”等思想。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具有细腻的心灵感悟和宽广的道德视野,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儒家相对的是道家,道家思想主要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道家倡导的是顺应自然、追求自然和谐,强调阴阳和五行的相生相克、至柔的克刚等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即在于“道”,一条最高的‘法则’和‘规则’,道家信仰中人们可以通过修行达到与自然的融合。

儒、道两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一直被高度重视,两家思想中注重的基本品质和道德理念,如忠诚、正义、仁慈、和谐、中庸、谦逊、正直等,未来也将会继承和发扬下去。

道德信仰及其意义

道德信仰及其意义

要准确地考察道德信仰,必须把握什么是信仰,要避免在信仰问题上的神秘主义,就要阐明信仰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要突出信仰的主体性和信仰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信仰的确立,并不仅仅表现在对某种抽象观念的追求上,更主要地表现为对人类自身抽象化、幻想化了的本质力量的“崇拜”,表现在对人类生存发展方向的理想化诉求。

从个体的心理动机来看,信仰是对人的自然生命有限性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它作为对待、善待生命的根本态度,既是以承认生命的有限性为事实前提,又是以认同永恒价值或终极意义的“存在”为理论基础。

换言之,信仰是人类所独有的精神活动,信仰是主体对人生有限性的一种观念上的提升方式,是理想与现实张力的结果。

信仰是对生命不朽的精神追求.它树立的是个体生命终极归宿的理念,因而,信仰是每个有理智的有限生命体安身立命的依托。

信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超现实性。

诚然,一方面,信仰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一个没有任何经验性基础的对象不太可能成为热情所钟的信仰客体。

另一方面,信仰又不是简单地以当下的事实为根据,而是对它(尤其是其中的遗憾与苦难)的超越,是以理想这一特殊的方式关注着有缺憾的现实。

是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种渴望。

信仰某一对象与其说是因为它实际地存在着,毋宁说是由于它美好从而应该存在,黄克剑名之为“虚灵的真实”。

二是超功利性。

如果说信仰是解决与调和人内心有限与无限、缺憾与完美等矛盾的结果,那么,任何人的信仰都有为个体自我服务的一面,进而是有益于人的精神安顿的(至少信仰主体自身是这么认为的),因此,从广义的功利概念上说,信仰确有其个人功利性动因的。

然而,这种功利已经主要不是有赖于个体眼前的物欲满足来实现,而是在对所追求的对象的付出或牺牲中得到精神性的满足。

凡信仰都是对眼前的、可变的、有限的功利的超脱,着眼于对长远的、恒定的、无限的功利的追寻,即为了永恒的光荣而舍弃暂时的需求。

信仰是把有限的自我投人到无限的存在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于自我的超越。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缺失与重塑

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缺失与重塑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毛泽东同志对广大青年的亲切比喻,当代大学生要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道德信仰。

但如今,大学生道德冷漠现象普遍存在,已然制约了大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要深入探究大学生出现道德信仰缺失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向上发展。

一、大学生树立道德信仰的意义从认识层面看,道德信仰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划分成五种需要,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越具有道德信仰的意识,道德信仰是在精神层面上对自我的超越。

道德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调动人的情感与意志,坚定理想信念,赋予人们朝着目标不断奋进、顽强拼搏的勇气与动力,获得人格上的自豪感和满足感,过充实有意义的人生。

“信仰是对一种价值的坚信和敬仰,是对自己前途和命运的关注”[1],因此,大学生必然需要形成道德信仰,在人生路上努力奋斗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从实践层面看,道德信仰是对大学生实践行为的柔性约束。

法律和校园规章制度是对大学生的硬性要求,大多数大学生为了避免违反制度受到惩罚而选择遵守校规校纪。

但是,大学生抱有侥幸心理而违反校规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因此,道德信仰的建立对于大学生来说极其重要,“道德信仰时刻控制着人的行为和品格”[2],大学生道德信仰一旦形成,便会从内心深处尊重规则,并外化于行,具有道德的自觉性。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原因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信仰,对于个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信仰危机,部分学生精神空虚、道德麻木,这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那么,当代的大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第一,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的树立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既包括社会物质环境,又包括社会精神环境。

首先,社会物质环境对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影响体现在“现代人的物化和异化,使人越来越深切感受到精神家园的失落”[3]。

伦理道德知识:道德信仰在伦理道德中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伦理道德知识:道德信仰在伦理道德中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伦理道德知识:道德信仰在伦理道德中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道德信仰在伦理道德中的意义和作用伦理道德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着重研究人类行为的价值和道德准则,探讨人类该如何依据道德法则去行动以取得道德上的成功。

在伦理道德的研究中,道德信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

道德信仰是指个人认可一套行为规范或是一种价值观念,并对这些准则存有信仰和敬畏之心的思想信念。

道德信仰在伦理道德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道德信仰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道德信仰是社会稳定的保障之一,并且是个体情感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

个人的道德信仰可以带来一种深深地内心体验,产生积极的行为模式,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而这种行为模式往往为社会共识所Acknowledged。

个体达成共识,认同道德准则有助于建立稳定的社会道德秩序以及避免社会混乱和动荡的产生。

因此,道德信仰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二、道德信仰能够对个体行为产生良好的约束和引导作用道德信仰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和决策,对他们产生约束和引导作用,从而对社会产生影响。

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信仰的个体,通常能够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声誉,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同时,道德信仰可以调节个体的情感和行为,减少自私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避免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三、道德信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灵魂和动力随着人类的文明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个人会促成道德信仰的形成和进化,这场进程恰好被认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灵魂和动力。

人类的道德信仰不断发展,将标准化,并对个体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令人类从野蛮的状态中得到解放。

在这个意义上,道德信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四、道德信仰对政治行为和行为伦理的重要影响个体的道德信仰对政治行为和行为伦理也很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治行为是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成本收益考虑的行为,而个体的道德信仰可以减少个体的自我中心和权利导向,使其更关注公共利益,这是一种较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道德信仰的内涵及人生功用探析

道德信仰的内涵及人生功用探析

2 . 3
此种目的能由以与其他一切 目的联结, 因而具有实 践 的效力之条 件 , 仅有一 种可 能 的条 件 , 即有 神及未 来世 界是也 。我 又确知无 一人 能知 引达此 种在道德 律 下之 目的统 一之 任何其 他条 件 。以道德 的训条 同 时即我之格率 ( 理性命令其应知如是者 ) 故我必信 有神及来生之存在 , 且确信绝无动摇此种信仰之事 物, 盖以我之道德将 由支援信念而颠覆, 我若不成为 自身所深恶痛疾 之 人 , 不能废 此等道 德律 。 【J 则 ” I他

哲学与思 辨 ・
道 德 信 仰 的 内 涵 及 人 生 功 用 探 析
陈 敏
(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山东 日照 2 6 2 ) 78 6

要: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动力和精神 支柱 。道德信 仰 问题 是人 的精 神世 界 的核 心问题 , 是制约人 类人 生 也
观 成熟发展 的关键 因素。道德信仰是构建和谐社会首先需要 的精神 动力。要从道德信仰 的 内涵入 手 , 深入剖析道
收稿 日期 : 1 0 2 0— 7—1 0 3
基金项目 : 师范大学校级资助项 目( J2O 5 ) 曲阜 X Z O 8 1 作者简介 : 陈敏 (9 9一) 女 , 17 , 山东泰安人 , 讲师 , 团总支
书记。
对道德信仰论述最多的是赞同康德 的观 点。在康德哲学体系中, 信仰 , 从根本上说是道德信 仰 , 有非 常重 要 的地 位 。在一 定 意 义上 甚 至 可 以 具 说, 康德的伦理学就是一种道德信仰论 , 他的《 实践 理性批判》 就是对道德信仰的一种理论解读 。他明 确地把信仰划分为三类 : 实用 的信仰 、 学说 的信仰 ( 教义的信仰) 和道德的信仰。他认 为信仰 的最高 层次是 “ 道德 的信仰 ” 道德信 仰是人 的 自由的表 , 现, 也是人 的尊严 的保障。实用 的信仰带有偶然性, 它根据一种主观的偶然的目的来信仰一种东西。也 就是说 , 当偶然的信仰构成某种行动 的实际的策略 之根据时, 就是“ 实用的信仰 ” 。这种信仰缺乏坚定 性, 是最低级的信仰。“ 学说 的信仰 ” 或教条的信 ( 仰 、 义 的信仰 ) 实用 的信仰 ” 教 比“ 高一 级 , 是 指理 它 论上的判断只达到主观上确信的程度 , 尚无充分根 据; 如旧形而上学所主张的上帝存在, 因遇到思辨上 的困难而缺乏坚定性和稳定性, 既可信其有, 也可信 其无 , 没什么客观必然性。而最高层次 的“ 道德的 信仰”则不像前两种信仰那样具有不确定性和不 , 坚 定性 , 它是 摆 脱 一 切 干扰 而对 道 德 律 或 “ 对命 绝 令” 的坚信 和遵 从 , 一 种无 条 件 的 、 是 绝对 的道 德 确 信, 具有坚定性和稳定性 , 具有绝对必然性。它就是 康德所主张的信仰, 构成康德道德学说或实践哲学 的主题 。 关于道德信仰 内涵的界定 , 康德指出: 至道德 “ 的信仰则全然不 同。盖在此处某某现象之必须发 生, 即我在 一切方 面必须与道 德律 相合 之一事 , 乃绝 对必然 者 。此处 目的坚强确 立 , 我所 能有之 洞察 , 就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与社会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与社会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与社会信仰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原则和社会信仰,对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道德价值和社会信仰,创造了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价值中国的道德价值贯穿于其传统文化中,为人们提供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其中最重要的价值是仁爱和孝道。

仁爱是指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而孝道则强调对长辈的尊敬和关爱。

孝道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本价值。

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和家族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个人道德的一种体现。

在中国人的思想中,孝是一种美德,是人的首要义务。

因此,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中,中国人都十分注重孝道的传承和实践。

除了仁爱和孝道,中国的道德价值中还包括忠诚、正义、廉洁等等。

这些价值观旨在强调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塑造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这些价值被广泛传承和实践,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基本习惯。

社会信仰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信仰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其影响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

这些信仰既含有宗教信仰的成分,同时也融合了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习惯。

最具代表性的社会信仰包括中华传统节日和祭祀活动。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形成的一种社会信仰,其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中秋、春节、清明节等等,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代表着中国人的文化历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社会信仰。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可以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人对自然、宗教、祖先等方面的崇敬。

与传统节日密不可分的还有祭祀活动。

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信仰活动,是中国人对祖先和历史的尊重和纪念。

在中国古代,家庭祭祀和宗庙祭祀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家庭祭祀强调对自己祖先的纪念和怀念,宗庙祭祀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历史的铭记和崇敬。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和社会信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想。

《圣经》中的信仰、道德与历史意义

《圣经》中的信仰、道德与历史意义

《圣经》中的信仰、道德与历史意义
简介
《圣经》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的主要经典,记录了从亚当夏娃到耶稣基
督时期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

这本书不仅是基督教信仰的重要根源文献,也对于理解人类信仰、道德观念以及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1. 信仰意义
1.1 基督宗教的重要性: - 解释神创造世界、人类堕落与救赎; - 描述天堂、
地狱等来世概念; - 确立耶稣基督为救世主。

1.2 宗教文化传统: - 凝聚基督徒社群的信仰核心; - 影响礼拜仪式、节日庆
典等宗教实践。

2. 道德意义
2.1 道德准则与规范: - 十诫:禁止谋杀、盗窃等行为; - 黄金规则:爱神和
邻舍如自己。

2.2 人类道德发展的影响: - 坚守道德标准的重要性; -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帮助他人。

3. 历史意义
3.1 古代文化和社会: - 《圣经》记录了中东地区古代国家的历史、血统和文
化背景; - 突出了古代希伯来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发展。

3.2 概括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 创世纪:亚当夏娃、挪亚方舟等; - 出埃及记:摩西领导以色列人民离开埃及等; - 耶稣时期:耶稣基督的生平事迹,与罗马帝国有关事件等。

3.3 影响世界历史进程: - 基督教改革运动对欧洲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 自由主义、平等权利等观念的兴起。

结论
通过对《圣经》中的信仰、道德和历史意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重要性。

不仅对基督宗教具有重大影响,还对人类道德价值观念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圣经》被广泛地解读、研究,并且在文化传统、社会伦理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引领着无数人的信仰与行为。

信仰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信仰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信仰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作为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信仰,信仰在人类历史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无论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信仰都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那么,信仰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以下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一、信仰给予人类意义和价值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信仰有助于人类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对于一些个体来说,信仰是他们顺从教义,遵守道德准则,并遵循一些规则和原则的方法。

它们通过信仰实践和生活上的实践,来获取一种具有价值的存在,使他们的人生充满意义和深度。

二、信仰带来力量和勇气信仰在人们面对挫折、疾病、困境等重大问题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信仰能够赋予我们力量和勇气,使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定不移地向前。

在信仰的支持下,人们能够克服生命中的困难,重新振作起来,从而使自己更加坚强、更有信心。

三、信仰提供指导和方向信仰不仅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力量,同时也给予我们指导和方向。

信仰赋予我们生命的目的和指引,使我们知道自己应该前往何处。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信仰也给予了我们充足的指导和建设,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定,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信仰可以减轻心理压力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信仰在减轻负面情感和压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其他形式的信仰,都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压力,舒缓情绪。

在严重的压力下,信仰可以成为我们的避难所,使我们感到安全和保护,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五、信仰在社交和群体互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信仰不仅是个人精神追求,也是一种社会和群体现象。

信仰可以帮助人们建立集体的共享和交流的信念,使人们更有紧密的关系。

宗教信仰在有些文化中是连接人们最基本的精神联系之一,从而增强了团队精神,并且使人们有一个共同的信仰体系。

总而言之,信仰对人类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带给人们意义和价值,还能提供指导和方向,减轻压力,带来社交互动等等好处。

虽然不同人对信仰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但是信仰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准确地考察道德信仰,必须把握什么是信仰,要避免在信仰问题上的神秘主义,就要阐明信仰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要突出信仰的主体性和信仰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信仰的确立,并不仅仅表现在对某种抽象观念的追求上,更主要地表现为对人类自身抽象化、幻想化了的本质力量的“崇拜”,表现在对人类生存发展方向的理想化诉求。

从个体的心理动机来看,信仰是对人的自然生命有限性的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它作为对待、善待生命的根本态度,既是以承认生命的有限性为事实前提,又是以认同永恒价值或终极意义的“存在”为理论基础。

换言之,信仰是人类所独有的精神活动,信仰是主体对人生有限性的一种观念上的提升方式,是理想与现实张力的结果。

信仰是对生命不朽的精神追求.它树立的是个体生命终极归宿的理念,因而,信仰是每个有理智的有限生命体安身立命的依托。

信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超现实性。

诚然,一方面,信仰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一个没有任何经验性基础的对象不太可能成为热情所钟的信仰客体。

另一方面,信仰又不是简单地以当下的事实为根据,而是对它(尤其是其中的遗憾与苦难)的超越,是以理想这一特殊的方式关注着有缺憾的现实。

是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种渴望。

信仰某一对象与其说是因为它实际地存在着,毋宁说是由于它美好从而应该存在,黄克剑名之为“虚灵的真实”。

二是超功利性。

如果说信仰是解决与调和人内心有限与无限、缺憾与完美等矛盾的结果,那么,任何人的信仰都有为个体自我服务的一面,进而是有益于人的精神安顿的(至少信仰主体自身是这么认为的),因此,从广义的功利概念上说,信仰确有其个人功利性动因的。

然而,这种功利已经主要不是有赖于个体眼前的物欲满足来实现,而是在对所追求的对象的付出或牺牲中得到精神性的满足。

凡信仰都是对眼前的、可变的、有限的功利的超脱,着眼于对长远的、恒定的、无限的功利的追寻,即为了永恒的光荣而舍弃暂时的需求。

信仰是把有限的自我投人到无限的存在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于自我的超越。

三是非逻辑性。

按理说,一个合理而有益的信仰应该是理性化的信仰,这是“信”的主要根据。

不过,仅有现实的理性,无以产生“仰”的崇高感,只有具有终极意义的对象才会激发人的崇敬情结。

所谓“终极”是指因果链之外不能问“为什么”的那个“是什么”。

“终极的存在”主要得依靠非理性的情感与意志的体悟,而主要不是由实践来检验和逻辑来证明。

因此,任何信仰都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可实证性的知识和理性认知的基础之上,它蕴涵着强烈的情感色彩,表现着对于生命的大彻大悟。

所以,信仰本身是实践的而非理论逻辑的,它除了有形而上的终极追问,还有基于生活体验的情感共鸣,并以“顿悟”、“启示”、“灵感”诸方式表现和开启自身。

这也就为信仰埋下了神秘化和幻想性的伏笔。

总之,信仰是人类的秉性,是对生命不朽的精神追求,信仰旨在开辟从有限到无限的路径,把有极幻化为无极,将相对摧升为绝对。

合理的信仰是人类理性的非理性表达。

信仰不应以科学与非科学而应以有益与无益来分类。

合理的信仰是人赖以生存、自立和发展的意义支撑;共同的信仰既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又是民族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

道德信仰是人们基于对道德于人的生存发展的价值的认知,以及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张力的推动而产生的对道德(包括道德规范、道德理想和道德人格)的笃信与崇敬,并以此设定人生目标和付诸道德行动的特殊情感。

这一概念较为全面地涵盖了信仰的对象、基础、动因和意义。

道德信仰同样具有信仰的一般特征,不过,道德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特殊类型自有其独特性:其一,它是理智与情感的有机结合。

就其情感层面而言,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的终极关怀,它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明晰的逻辑实证性。

不过,道德信仰之不同于宗教信仰,特别是社会主义的道德信仰之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道德信仰,就在于它不是对某种子虚乌有的神秘之物的非理性的盲目崇拜,而是在现实的道德关系基础上对既有道德状况的超越性把握。

正如有学者所论,道德信仰是通过理性来完成并且是对道德理性认同的非理性表达,它是道德理性的非理性存在方式。

道德信仰的理智性表明道德信仰是一个自觉能动的过程。

基于现实性基础上的理性确保了道德信仰(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现实性,避免其陷入盲目、迷信与偏执;基于情感基础上的非理性又提供了道德信仰的自愿性、感召力和意志力。

然而,道德的鲜明的主体性和情感性表明在理智与非理智的统一中非理智性占据主导地位。

其二,它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道德源于社会生活,道德的现实生活基础确保了道德信仰具有不同于其他信仰,特别是不同于宗教信仰的现实力量;社会主义道德利益基础的普遍性,使其克服了以往道德的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性,克服了由此产生的道德虚幻性乃至虚伪性,确保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具有其他社会道德信仰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更强大的现实感召力。

合理的道德信仰总是服务于现实中的人们谋取现实的幸福生活。

然而,道德信仰的信仰本性决定了它又具有鲜明的超越性。

超越性是道德信仰的主要特征,道德信仰的超越性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升华性,主要是指超越人的既然存在,由“实然之我”向“应然之我”攀升;超越“自然之我”和“功利之我”向“社会之我”、“精神之我”攀登;超越个人的狭隘利益而以他人利益、社会利益、人民整体利益为价值取向。

二是超验性,主要是指道德信仰的对象即终极价值目标具有不完全的实证性。

三是理想性,主要是指信仰的对象指向着一个难以对象化、也不可能完全对象化的未来或未然之物。

在道德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辩证统一中超越性是其主导方面。

与实证科学相比,作为价值科学的道德哲学的特殊性在于,道德是以应然性的价值判断而非实然性的事实判断来把握世界。

道德的“应然”是理想,是未来才有可能实现的现实,故此,如果将道德和伦理研究完全世俗化或实证化,就意味着要将所有应然的要素(既为应然就应当是未被证实的未然)全部剔除出去,这样无疑是取消了道德和伦理研究自身。

道德信仰命题不是一个纯粹认识论意义上的命题,而主要是价值论意义上的价值预设,道德信仰就其目标而言是意义世界的“善”,是一种价值理想,而非逻辑结论或既然的事实,或者至少可以说,它的价值意义多于和高于其逻辑意义。

这就是伦理研究不同于纯科学性研究的重要方面,后者研究的是“物”之规律,以求真为目的,前者研究的是“人”之情理,以求善为要旨。

善与其说是一个概念,不如说是一种理念、信念。

对终极善的把握主要不应是“科学”地认知,而是情感的体验。

假如在伦理研究中简单地套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并视之为主要方法,就可能出现人伦之理的反人性之尴尬。

因此,研究道德信仰问题必须将多种方法结合并用,即采取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为基本的方法论指导,以实证研究(包括社会调查方法)和心理分析法为两翼,有机结合推己及人的自醒方法、元伦理的语言分析法等多法并用的综合性方法。

三、道德的信仰化存在及其意义道德信仰化的根据在于,其一,道德是以“应然”的方式表达的社会存在。

道德是反映社会物质存在意义的精神性存在,道德作为“应然”的、“意义”的“存在”就不可能是简单地只指认当下,它更应当是指向未来,这就是说,道德本身就具有超越性的特点,而超越性是信仰的根本属性,因此,道德自身就具有信仰的成分或要素。

道德是以“应当”的方式存在着,在逻辑层面上,“应当”是超越“既然”而指向“未然”,道德是未来的价值理想。

道德作为一个未可确证或未来才可确证的理想却能够被人所坚守,一是源于其现实的基础,二是源于信仰的力量。

也就是说,道德本质上与信仰不可分离,信仰既赋予了道德以特有的精神力量,又表征着道德固有的本质。

道德规范不同于其他规范的主要方面同时也是道德规范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自律性的存在,即出于人们内心的心甘情愿。

投诸于强烈的情感与意志的才是真道德,质言之,信仰化是道德存在的特殊形式,真正的道德总是被信仰着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道德即道德信仰。

其二,道德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相互关联的双重意义。

道德是一个具有意义性的价值词,社会主义道德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真理。

我国伦理学体系的显见不足是在道德主体上重社会轻个体,与此相应,在道德教育上只看到道德对社会的工具性意义和片面而简单地强调道德对个体的目的性意义,将工具性与目的性人为割裂,使道德升华为信仰的路径被人为堵塞。

其实,道德不仅对社会而且对个体都具有工具性与目的性的双重意义。

[2j工具价值与目的价值是道德这一“应然之则”的层次性的主要表现。

道德的利他性要求并非就是其现象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绝对自找牺牲,而是人们共同利益的反映,同时也是个体利益(包括眼前的和长远的利益)理智而合理的表达。

道德不仅是实现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人生幸福的主要内容。

正是道德所具有的这一特殊价值与意义才是它能够被人们所信仰的最深刻的基础。

道德的价值本性决定了道德是被信仰着的,道德以信仰的方式存在着,道德运用其信仰的强大力量来引导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

总之,道德是信仰的道德,信仰是道德的固有本性,是道德的根本存在方式和道德价值之所在。

道德信仰对个体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道德信仰是人们道德行为选择的价值坐标。

道德信仰是人们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基础上的整合,对个体来说,一种道德信仰的确立,代表着一个道德导向的形成,这一导向就为人一生的道德行为选择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人们在实际道德生活中会遭遇复杂的道德信息,会面临许多的道德冲突,正是道德信仰在起着“掌舵”、过撼、筛选和抉择的作用,使个体能够排除和克服错误的道德诱导而按自己内心的道德信仰行动。

道德信仰之所以必需,还因为,没有坚定的道德目标和终极价值指针的导引,人们不仅会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之中,而且还极易为一时的非理性冲动所左右,跟着感觉走,而跟着感觉走往往意味着跟着不幸走。

第二,对道德的信仰是个体实现其社会价值和幸福的重要保证。

人的道德追求并非直接就是为了生物意义上的幸福,相反,对个体来说,道德常常以要求个体牺牲一己的物质需要与幸福而展现自身,它以超越甚至是以否定个体的感性幸福乃至生命而使道德主体获得尊严和赢得崇高。

当然,这种追求本质上并不与个体的幸福相冲突,而是个体以低层次的幸福换取高层次的幸福的表现,即以自然性的幸福换取社会性的幸福。

如一些革命者宁愿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就是因为宁死不屈者荣、苟且偷安者辱的信仰使然。

道德追求的这种准宗教性的幸福源于个体人生存、发展的群体性,它本质上是群体生存条件在个体经验与观念上的反映和升华。

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3j(f'2’从猿到人、从个体生命的始与终无不使人强烈地体验到个体与群体的休戚与共—特别是个体对群体组织的依存性。

个体要为自己奋斗就必须同时为群体奋斗,为群体奋斗也就是为自己奋斗;为群体利益奋斗、贡献成为人之所以为大写之人的最高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