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食物与摄食

合集下载

动物的食性与食物链

动物的食性与食物链

动物的食性与食物链食性是指动物在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选择和摄取方式。

不同的动物拥有不同的食性,从而构成了食物链。

食物链是描述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捕食关系的模型。

在自然界中,食物链扮演着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

1. 食性的分类在分类动物的食性时,可以将动物分为以下几类:- 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的组织和血液为食,比如狮子、老虎等。

- 植食动物:以植物的部分、果实或花蜜为食,比如大象、牛羊等。

- 杂食动物:既能吃植物,也能吃其他动物,比如猪、鸟类等。

- 腐食动物:以已经死亡的生物体或物质为食,比如蚯蚓、大部分细菌等。

2. 食物链的构成食物链是描述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模型,通常由生物和它的食物组成。

例如,一个简单的食物链可以是:草 -> 兔子 -> 狐狸。

在这个食物链中,草是兔子的食物,而兔子又是狐狸的食物。

这种依赖关系形成了食物链。

3. 食物链的层次结构食物链通常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其中每个层次被称为一个营养级。

在一个食物链中,第一级营养者是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己所需的能量。

第二级营养者是食草动物,它们吃植物以获取能量。

第三级营养者是肉食动物,它们吃食草动物获取能量。

更高级别的营养者也可以存在,但每个层次上的动物数量通常较少。

4. 食物链的重要性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维持着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的平衡。

如果某个环节的动物数量减少或消失,将导致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物种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5. 食物网食物网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

在自然界中,动物的食性通常是多样的,它们可能与多个食物链相关联。

这样的多样性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网,其中各种物种相互依赖并形成复杂的相互关系。

食物网的存在有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总结:动物的食性和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和研究不同动物的食性、食物链和食物网,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动物需要食物喜欢吃什么

动物需要食物喜欢吃什么

动物需要食物,喜欢吃什么概述动物在生存过程中需要吃食物以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不同种类的动物在食物选择上也有所区别。

本文将围绕着动物的食物偏好进行介绍。

食肉动物喜欢吃什么食肉动物是以肉类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动物,通常具有发达的牙齿、爪子和咀嚼肌,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捕杀猎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食肉动物以及它们的食物偏好:•狮子:狮子是非常强大的食肉动物,它们的食物选择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猎物,如牛、羚羊、斑马、猎豹等。

狮子通常在两三天内吃完一头成年瞪羚,而两个成年大象可以维持一整个狮族的生命。

•老虎:老虎是另一个强大的食肉动物,也是捕猎能力最强的动物之一。

老虎的食物种类比较单一,主要是猎杀鹿、野猪、猴子等动物。

•狼:狼是一种经常群居的食肉动物,它们通常以猎杀牛、羊、鹿、野猪等动物为食。

在狼的族群中,由于食物来源受限,成年狼通常会主动减少摄食量以保证幼狼的食物供应。

食草动物喜欢吃什么食草动物是以植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动物,通常具有适合于消化植物的口部结构和消化系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食草动物以及它们的食物偏好:•大象:大象是全球最大的食草动物之一,它们可以消耗超过100公斤的植物食物。

大象通常选择树木的树皮、树叶、枝干、果实、草等作为食物。

•鹿:鹿是一种寿命比较短的食草动物,它们主要以草为食。

它们喜欢生长在开阔的地方,如草原、草地、林地等。

•斑马:斑马是一种非常喜欢吃草的动物,尤其是新鲜的嫩草。

斑马的齿齿非常发达,可以很好地消化草木的纤维物质。

杂食动物喜欢吃什么杂食动物是以动物和植物为食物来源的动物,通常具有独特的牙齿和消化系统来适应不同种类的食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杂食动物以及它们的食物偏好:•熊:熊是一种非常喜欢吃甜食的动物,它们通常选择果树的果实、蜂蜜、蛋白质丰富的鱼类、虫子、鸟类等作为食物来源。

不同种类的熊对于不同的食物偏好也有所不同。

•猪:猪是一种非常杂食的动物,它们可以摄取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昆虫等作为食物。

各种动物的采食行为

各种动物的采食行为

各种动物的采食行为一、猪的采食行为:猪的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饮水,并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猪生来就具有拱土的遗传特性,拱土觅食是猪采食行为的·一个突出特征。

猪鼻子是高度发育的器官,在拱土觅食时,嗅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尽管在现代猪舍内,饲以良好的平衡日粮,猪还表现拱地觅食的特征,喂食时每次猪都力图占据食槽有利的位置,有时将两前肢踏在食槽中采食,如果食槽易于接近的话,个别猪甚至钻进食槽,站立食槽的一角,就像野猪拱地觅食一样,以吻突沿着食槽拱动,将食料搅弄出来,抛洒一地。

夜间采食:夜间采食次数比白天多,夜间采食次数占全天采食次数的21%,但夜间采食次数个体间差异较大。

猪的采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甜食,研究发现未哺乳的初生仔猪就喜爱甜食。

颗粒料和粉料相比,猪爱吃颗粒料;干料与湿料相比,猪爱吃湿料,且花费时间也少。

猪的采食是有竞争性的,群饲的猪比单饲的猪吃得多、吃得快,增重也高。

猪在白天采食6~8次,比夜间多1~3次,每次采食持续时间10~20min,限饲时少于10min,任食(自由采食),不仅采食时间长,而且能表现每头猪的嗜好和个性。

仔猪每昼夜吸吮次数因年龄不同而异,约在15~25次范围,占昼夜总时间的10%~20%,大猪的采食量和摄食频率随体重增大而增加。

在多数情况下,饮水与采食同时进行。

猪的饮水量是相当大的,仔猪初生后就需要饮水,主要来自母乳中的水分,仔猪吃料时饮水量约为干料的两倍,即水与料之比为3:1;成年猪的饮水量除饲料组成外,很大程度取决于环境温度。

吃混合料的小猪,每昼夜饮水9~10次,吃湿料的平均2~3次,吃干料的猪每次采食后立即需要饮水,自由采食的猪通常采食与饮水交替进行,直到满意为止,限制饲喂猪则在吃完料后才饮水。

月龄前的小猪就可学会使用自动饮水器饮水。

二家兔的采食行为:家兔吃料时,采食一口后,退缩回去仔细咀嚼。

家兔吃精料时,每分钟达63-100次,咀嚼一根干草或一片草叶时,能使草在口中自由撺动。

生物科学动物的生活习性

生物科学动物的生活习性

生物科学动物的生活习性一、概述动物的生活习性是生物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生物科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揭示了许多动物在存活和繁衍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和适应策略。

本文将从食性、睡眠、迁徙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综述动物的生活习性。

二、食性1. 食物来源:动物的食性多种多样,有植食性、肉食性和杂食性等。

植食性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如牛、羊等;肉食性动物则以其他动物为食,如狮子、老虎等;杂食性动物则既以植物为食,也以其他动物为食,如猪、猩猩等。

2. 摄食行为:不同动物的摄食行为也有差异。

植食性动物通常以啃食或吸食的方式摄取食物;肉食性动物则以咬食和撕咬的方式摄取食物;杂食性动物则具备各种不同的食物获取途径和摄食方式。

三、睡眠1. 睡眠周期:动物的睡眠周期也各不相同。

大多数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具有相对明显的昼夜节律,即在夜间进入睡眠状态,白天保持清醒状态。

而夜行性动物则在白天睡眠,夜间活跃。

2. 睡眠方式:不同类型的动物也有不同的睡姿和睡眠方式。

有些动物喜欢卧着睡觉,如猫、狗等;有些动物则习惯站着睡觉,如鸟类;还有些动物会选择栖息在特定的地方,如蝙蝠会选择树洞或洞穴等。

四、迁徙1. 迁徙动机:许多动物在特定季节或特定环境条件下会进行迁徙,以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或繁殖条件。

迁徙可以提供更丰富的食物资源、逃避极端气候和避免捕食等。

2. 迁徙方式:不同动物的迁徙方式也各不相同。

有些动物会利用视觉记忆、地磁感应和气味等导航方式,如候鸟的迁徙。

而有些动物则会依靠集体行为,如鱼群的迁徙。

五、社会行为1. 群居和单独生活:许多动物会选择群居,以提高自身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

群居动物可以共同协作、分享食物资源和相互保护等。

而也有少数动物选择独自生活,如老虎、独居猴等。

2. 社交行为:在群居动物中,社交行为是其生活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社交行为,动物可以建立社会等级、交流信息、协调行动和表达情感等。

典型的社交行为包括威胁行为、求偶行为和亲子照顾等。

4.1、动物的食物与摄食

4.1、动物的食物与摄食

§4.1、动物的食物与摄食呼吸和食品燃烧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能释放热量不同点:呼吸作用是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能量是逐步释放的;食物燃烧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过程,迅速地放能。

呼吸作用的意义:a.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为生物体合成其他物质,提供能量实验:燃烧测试食物能量的实验结论:花生仁(脂肪)是较好的能量来源。

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的产生的能量。

三大营养物质的热量价:蛋白质、糖类:16.7千焦/克,脂肪:37.7千焦/克二、食物中的营养及其作用1.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水、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粗纤维等7大类。

2.各类营养素的作用。

糖类: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主要存在于大米、小麦、马铃薯等。

蛋白质:①是细胞生长和修补的主要原料;②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③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脂肪:生物体贮存能量的物质。

水:①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②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除维生素D外,其他维生素人体均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食物纤维: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等。

小结: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素的种类及数量都不相同,几乎没有一种食物同时含有7类营养素。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更要注意营养的搭配,均衡膳食。

三、动物的摄食由于各种动物捕捉食物的手段各不相同,他们的食性也多种多样。

所以各种动物具有自己特有的捕食方式捕食器官:1、海葵:触手 2、昆虫:口器昆虫取食的器官叫口器,位于头部的下方和前端,口气的形态结构也变化多端。

虹吸式口器:蝶类咀嚼式口器:蝗虫嚼吸式口器:蜜蜂舐吸式口器:苍蝇刺吸式口器:蚊子3、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用滤过方式获得食物。

动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方法

动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方法

动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方法
动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摄食:大部分动物通过摄食来获取物质和能量。

它们摄入食物,通过消化和吸收来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2. 呼吸:动物通过呼吸吸入氧气,并利用氧气氧化有机物质,释放出能量。

呼吸过程中,动物还会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

3. 吸收:一些动物通过身体表面或特化的结构吸收营养物质。

例如,海绵通过水流通过体壁来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有机物质。

4. 吸食:某些动物利用特殊的结构,如吸盘、吸管等,吸取植物的汁液、花蜜或血液等。

5. 吞食整体或部分:一些动物会吞食整个猎物以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

这包括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

6. 光合作用:一些动物,如某些海洋生物和珊瑚,可以利用共生的藻类或细菌进行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和有机物质。

总的来说,动物通过摄食、呼吸和吸收等方式获取物质和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
和生长。

食物的摄取、消化和吸收

食物的摄取、消化和吸收

说一说:龋齿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谈一谈:龋齿的预防。
a、形成原因
1、细菌把糖转为酸 2、酸腐蚀牙釉质和牙本质
如何防止牙病
刷牙习惯 用适当的清洁材料 少吃 甜食 均衡日常饮食 有规律的牙齿检查
好的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什么是消化?
消化——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
等大分子物质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转变成 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5. 无机盐 约占人体重量的4% 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 种类:钙、磷、铁、碘、钠等
* 需要量少,对生长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钙、磷是强壮的骨骼与 牙齿所必需
铁是制造红细胞所必须 的无机盐
• 主要无机盐及其缺乏症
钙 佝偻病 铁 贫血
碘 甲状腺肿
6. 食物纤维
主要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 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
动物的食物
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动物的能量来自于食物
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能量是否相同?我们是否 能测定食物中所含能量的多少呢?
不同的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 热量是不同的, 蛋白质→16.8千焦/克 糖类→16.8千焦/克 脂肪→ 37.7 干焦/克
一、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作用
食物中的营养素: 水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无机盐 维生素 食物纤维
3、小肠结构与其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有哪些? (1)小肠长约5-6米,可以增加食物的停留时间。 (2)小肠表面有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绒毛表面又有微 绒毛,使小肠内表面积达200平方米; 大大地增加了小 肠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的面积 (3)小肠内消化液的种类多,如肠液、胆汁、胰液。
(4)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且小肠绒毛壁

第三章_摄食行为

第三章_摄食行为

摄食行为
一、摄食行为的 调节机制 寻求与食欲 采食的控制 饮水的控制
二、家养动物的 摄食行为 吃奶的行为 反刍行为
3、异嗜(二)
例如,严重缺乏蛋白质营养时,草食动物可 能吃肉;营养失调的狗可能吃煤渣、木榍;缺盐 的鹿会舔尿;产蛋的鸟类缺钙时会啄蛋。患磷缺 乏症的牛,常因采食含铁钉的垃圾导致创伤性网 胃炎或创伤性心包炎,马因吞空气导致腹痛(马 疝痛)。
二、家养动物的 摄食行为 吃奶的行为 反刍行为
各种动物的采食特点(二)
• 猪用鼻突掘地寻找食物,并靠尖形的上唇和舌将食 物送入口内,饲喂时则靠齿、舌和头部运动来采食。
• 马的唇灵活、敏感,是采食的主要器官。放牧时, 上唇将草送至门齿间切断,并依靠头部的牵引动作, 把不能咬断的草茎扯断。
• 鸟类一般采取啄食。 • 家兔有特殊的食粪行为,有助于获得维生素B。若
实验证明,饱中枢的神经核团细胞存在对葡萄糖 敏感的受体,血糖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饱中枢, 血糖浓度的升高或降低,往往使单胃动物采食减少或 增加。因此血糖是单胃动物采食的短期调节的主要影 响因素。
摄食行为
一、摄食行为的 调节机制 寻求与食欲 采食的控制 饮水的控制
二、家养动物的 摄食行为 吃奶的行为 反刍行为
摄食行为
1、初 乳(colostrum)
一、摄食行为的 调节机制
寻求与食欲
采食的控制
饮水的控制
二、家养动物的 摄食行为
吃奶的行为
反刍行为
各种家畜在生后都能很快地开始吃奶。母 畜在产后最初排出的乳汁叫初乳。含有大量维 生素和免疫球蛋白,可使动物获得被动免疫, 对于保护初生畜的健康十分重要。
由于母体的免疫球蛋白不能经过胎盘进入 胎儿体内,初生畜必须在出生后的早期通过吃 初乳,把球蛋白吸收到血液中去。小肠壁透过 完整球蛋白的能力在生后逐渐下降,所以初乳 以早吃为佳。

水生生物的摄食和食物选择

水生生物的摄食和食物选择

食物选择与生存策略的关系
不同水生生物的能量获取方式与特点
繁殖策略
繁殖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繁殖方式与生存策略的关系:繁殖方式的选择与生存策略密切相关,不同的繁殖方式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适应环境有重要影响
繁殖环境:水生生物的繁殖环境多样,包括淡水、咸水、深海等
繁殖周期:一年四季均可繁殖
生存竞争
进化与演化: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水生生物不断进化,形成了各种独特的摄食器官和生存策略,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得出结论。
模型模拟法
定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拟来研究水生生物的食物选择行为
应用:在水生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缺点:无法完全真实地反映生物的实际情况,需要结合实际观测数据进行验证
优点:可以模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食物选择行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适应环境:水生生物会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摄食行为和生存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
竞争与合作:水生生物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也有合作关系。它们通过互相协作或利用不同的生存策略来获取食物,提高生存机会。
食物选择与生存策略:水生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会选择不同的食物来获取所需的营养和能量,从而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
06
食物选择的研究意义
生态保护与修复
了解水生生物的食物选择有助于保护和恢复生态平衡
添加标题
针对水生生物的食物链进行干预,可以改善水质和环境质量
添加标题
通过研究食物选择,可以预测水生生物的种群变化,为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提供依据
添加标题
针对水生生物的食物选择,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动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

动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

动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体内营养物质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等方面的科学。

它是农业科学和畜牧养殖业的重要分支之一。

通过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和生理代谢,动物营养学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案,以确保动物的健康生长和生产。

一、动物食物需求动物体内需要摄取多种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主要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这些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各不相同,不同生长阶段和生理状态的动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1. 能量:动物体内的能量需求主要来自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

能量的供给与动物的生长、运动和繁殖等活动密切相关。

不同种类的动物,能量需求也不同。

2. 蛋白质:蛋白质是动物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的主要构成成分,也是合成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各种不同的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和优质蛋白质的比例也有差异。

3. 脂肪:脂肪是动物体内的重要能源储备物质,也是维持机体温度所必需的。

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脂肪的需求量和脂肪酸的种类也存在差异。

4. 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动物体内正常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

它们参与着动物体内的许多生化反应和酶活性。

二、动物消化吸收动物通过进食将食物摄入体内,然后通过消化和吸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对身体有益的形式。

1. 摄食和消化:摄食是动物通过进食来获得营养物质的过程,而消化则是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消化涉及到口腔、胃、肠道和胆囊等器官的合作。

在不同的动物中,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存在差异。

2. 吸收:吸收是指将消化得到的小分子物质通过肠道壁吸收到血液和淋巴系统中,从而为机体所利用。

吸收过程主要发生在小肠中,通过肠道上皮细胞的吸收作用完成。

三、动物代谢代谢是指动物体内发生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它包括阳性代谢和负性代谢两个方面。

1. 阳性代谢:阳性代谢是指动物体内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氧化分解,以产生能量和废物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的线粒体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能量。

动物的食物和摄食1(池)

动物的食物和摄食1(池)

动物性食物
肉食动物
以其他动物为食,如狮子、老虎、狼 等。它们主要捕猎其他动物为食。
捕食性昆虫
如蜘蛛、螳螂等。它们会捕食其他小 昆虫或小动物。
腐食性食物
腐食性动物
以腐肉为食,如秃鹫、鬣狗等。它们通常在食物链中处于较 低的位置,以腐肉为食。
食粪动物
如屎壳郎等。它们以粪便为食,帮助分解和循环利用有机物 。
动物会根据食物的分布来调整其摄食行 为,如果食物分布较为集中,动物可能 会采取定点的摄食策略,而如果食物分 布较为分散,动物则可能会采取巡回的
摄食策略。
一些动物会形成记忆,对于经常获得食 物的地方进行反复利用,这有助于提高
其生存概率。
动物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可能会利用 其感觉器官来探测食物的存在,如鸟类
动物的食物和摄食
目录
• 动物的食物种类 • 摄食习性 • 摄食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 不同动物的食物和摄食特点 • 动物的食物和摄食对生态的影响
01 动物的食物种类
植物性食物
草食动物
以植物为食,如牛、羊、马等。 它们主要食用草、树叶、树枝等 。
杂食动物
既吃植物也吃动物,如人类、猪 、熊等。它们的食物范围广泛, 包括蔬菜、水果、昆虫、小动物 等。
摄食特点
杂食动物通常具有较为广泛的食谱,能够消化多种类型的食物。
代表动物
熊、猪、浣熊等。
05 动物的食物和摄食对生态 的影响
对食物链的影响
01
动物的食物选择和摄食行为直接决定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和角色,从而影响整个食物链的结构。
02
当一种动物成为另一个物种的猎物时,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和
物质循环会受到影响。
摄食特点
02

第01章鱼类的摄食与消化吸收--学生文件

第01章鱼类的摄食与消化吸收--学生文件
如鲨鱼的食物排空时间可达18天,一般为3-5天。草鱼约8小时, 底鱂4小时(无胃)。
2、观察消化速度的方法
①观察食物的最前端的移动状况 ②观察食物的最后端的移动状况 ③同位素示踪:C、N、32P
(二)消化速度的影响因素
1、鱼的种类、发育阶段不同,消化速度不同
①鱼的种类不同,其食性不同,消化管的构造不 同(如长度、盘曲形式等不同),其消化速度也不 同,一般来说肉食性鱼类的总消化时间较长(一般 24hr,胡子鲶、鲑鳟鱼)草食性鱼类的总消化时 间较短(8-14hr,草鱼,金枪鱼)杂食性鱼类的总 消化时间居中 ②活动强的鱼比活动弱的鱼,其消化速度快 ③幼鱼对食物的消化时间比成鱼要短。
2、体重与摄食量
①、不同种类的同体重鱼摄食量不同 ②、同一种类的不同体重鱼摄食量不同
一般来说,绝对摄食量随体重增加而呈指数增 加,但相对摄食量则减少。 F/W=0.0801+0.115091/W(F—饱食量、W—体 重)---日本竹夹鱼
3、鱼的种类与摄食量
①、种类不同,摄食量不同;
②、一般来说,草食性鱼类的摄食量>杂食 性鱼类的>肉食性鱼类的
②、饵料的运动形式,影响鱼的摄食量
鳜鱼对鱼形运动的饵料特别兴致,而对非鱼形 运动和静止的食物不感兴趣,或兴趣淡薄。
7、鱼的嗜好性影响摄食量
对一次吃饱了某种饵料的鱼,若再投给更喜欢的饵 料,该鱼还可再吃。
如:虹鳟(1.5克体重),投喂配合饲料,每尾平均摄食 4.2g停止摄食,若再投以鳟鱼卵,则鱼的摄食活动又活 跃起来,摄食量达11.9克。相反,若一开始投喂鳟鱼卵, 饱和量为10.5克,再投配合饲料则表现不摄食。 丝鳍单角钝也有上述类似现象。若先喂日本鲐肉后,改 投牡蛎肉,摄食活动加强,摄食量增加(喜好牡蛎)。 魳鱼也有类似现象。先投糜饵,再投玉米筋,摄食活动 加强(喜好玉米筋)。

各种动物的采食行为

各种动物的采食行为

各种动物的采食行为一、猪的采食行为:猪的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饮水,并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猪生来就具有拱土的遗传特性,拱土觅食是猪采食行为的·一个突出特征。

猪鼻子是高度发育的器官,在拱土觅食时,嗅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尽管在现代猪舍内,饲以良好的平衡日粮,猪还表现拱地觅食的特征,喂食时每次猪都力图占据食槽有利的位置,有时将两前肢踏在食槽中采食,如果食槽易于接近的话,个别猪甚至钻进食槽,站立食槽的一角,就像野猪拱地觅食一样,以吻突沿着食槽拱动,将食料搅弄出来,抛洒一地。

夜间采食:夜间采食次数比白天多,夜间采食次数占全天采食次数的21%,但夜间采食次数个体间差异较大。

猪的采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甜食,研究发现未哺乳的初生仔猪就喜爱甜食。

颗粒料和粉料相比,猪爱吃颗粒料;干料与湿料相比,猪爱吃湿料,且花费时间也少。

猪的采食是有竞争性的,群饲的猪比单饲的猪吃得多、吃得快,增重也高。

猪在白天采食6~8次,比夜间多1~3次,每次采食持续时间10~20min,限饲时少于10min,任食(自由采食),不仅采食时间长,而且能表现每头猪的嗜好和个性。

仔猪每昼夜吸吮次数因年龄不同而异,约在15~25次范围,占昼夜总时间的10%~20%,大猪的采食量和摄食频率随体重增大而增加。

在多数情况下,饮水与采食同时进行。

猪的饮水量是相当大的,仔猪初生后就需要饮水,主要来自母乳中的水分,仔猪吃料时饮水量约为干料的两倍,即水与料之比为3:1;成年猪的饮水量除饲料组成外,很大程度取决于环境温度。

吃混合料的小猪,每昼夜饮水9~10次,吃湿料的平均2~3次,吃干料的猪每次采食后立即需要饮水,自由采食的猪通常采食与饮水交替进行,直到满意为止,限制饲喂猪则在吃完料后才饮水。

月龄前的小猪就可学会使用自动饮水器饮水。

二家兔的采食行为:家兔吃料时,采食一口后,退缩回去仔细咀嚼。

家兔吃精料时,每分钟达63-100次,咀嚼一根干草或一片草叶时,能使草在口中自由撺动。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

摄食情况判断的重要性
正确判断鱼类摄食情况的意义为池塘饲料投喂提供参考。每餐投喂量的确定。不同月份正常日投喂率的确定。开始投料时机的判断。加料时机的判断。投饵机的应用。投喂间隔时间的确定。饲料品种和粒径的选择。
摄食情况判断的重要性
为池塘水质调节的指标。水质状况判断的辅助参考指标之一。为增氧机应用提供参考。是水质污染状况的判断指标。
01
鱼在水面下吃食,在水面上形成不同程度的波纹。解析:秋冬季,温度变低后,鱼群在水面下吃食游动,而形成水面波纹。可通过波纹的大小来判断鱼的摄食强度。
02
池塘水纹变化
Hale Waihona Puke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5.其它
生产中还可以通过观察鱼吃食时间长短 变化,生长速度,鱼体肥满度等来判断鱼类的摄食情况.
摄食情况判断在生产上的运用
鱼群面积和厚度的大小鱼群面积的变化每一餐投喂过程,食场区域鱼群面积相对刚开始投喂时变小。解析:正常的摄食状况,鱼群面积的变小,说明不少鱼已经吃饱,并开始散去。“7~8成鱼吃饱”之鱼群面积判断法(经验法):在吃食的过程中,如果食场区域鱼群的面积减少至刚开始吃食面积的30%以下时,即可停止投料。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方法
2.鱼类摄食行为
鱼类争食的速度(变化)鱼类游动、争食猛烈程度变缓解析:鱼吃饱,摄食欲望下降,是一种正常的摄食状态。体质的下降。(水质和疾病)
吃食动作(变化)头浮上水面(朝上)争食转变为头朝下(尾朝上)吃食。解析:鱼逐渐吃饱后,吃食欲望减弱,动作变得迟钝正常的摄食状态。在摄食的过程中,不少鱼逐渐地由食场区域向外游动。解析:鱼吃饱后,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从食场的低氧区向食场外的高氧区游去。“7~8成鱼吃饱”之鱼群动作判断法:在吃食的过程中,有20%的鱼群从食场区域向外游动时,即可停止投喂。

动物的消化系统

动物的消化系统

动物的消化系统动物的消化系统是动物体内用于消化食物、吸收养分和排除废物的重要系统。

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消化系统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性。

本文将介绍动物的消化系统,并从不同层次上探讨其结构和功能。

一、消化系统的基本组成1.1 食管食管是连接嘴巴和胃的管道,负责将食物从嘴巴送入胃部。

食管的壁层具有平滑肌组织,通过蠕动运动将食物推进。

1.2 胃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部分之一,位于食管的下方。

胃的内壁分泌胃液,其中含有酸性消化液和酶,用于将食物分解成更小的颗粒,以便后续消化和吸收。

1.3 肠道肠道是消化系统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包括小肠和大肠。

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其内壁具有大量绒毛,用于增加吸收表面积。

大肠则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排除废物。

1.4 肝脏和胆囊肝脏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其分泌胆汁并将其储存于胆囊中。

胆汁在脂肪消化和吸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5 胰腺胰腺分泌胰液,其中包含酶和激素,用于帮助消化食物和调节血糖水平。

二、消化过程的概述动物的消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摄食,机械消化,化学消化和吸收。

2.1 摄食摄食是指动物通过嘴巴摄入食物的过程。

不同的动物根据其饮食习性和生活方式,摄入不同类型的食物。

2.2 机械消化机械消化是指通过咀嚼和胃肠蠕动等方式,将食物分解成更小的颗粒,以方便后续的消化和吸收。

2.3 化学消化化学消化是指通过胃液、胆汁和胰液中的酶和消化液,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以便于吸收。

2.4 吸收吸收是指将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从消化道吸收到血液或淋巴中,以供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使用。

三、不同动物的消化系统适应不同的动物根据其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性,其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会有所不同。

3.1 食草动物食草动物的消化系统通常较长,以便于充分消化纤维素和植物细胞壁。

它们拥有复杂而发达的胃和长而曲折的肠道,以便细菌发酵和分解植物纤维素。

3.2 肉食动物肉食动物的消化系统通常较短,以适应消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第3章 动物的觅食行为

第3章 动物的觅食行为

动物的食性类型与食物链
动物食性类型
根据动物食性的不同,可以把动物分为植食性动 物和捕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主要以植物的茎叶或 者种子、花粉、花蜜等为食,如牛马羊鹿等大型草 食哺乳动物以草为食,很多鸟类主要是以植物的种 子为食昆虫的鸟类、食肉的大型肉食动物等。
觅食行为并不是一种 单一的行为,它包括搜 寻、追逐、捕捉、处理 和摄取等几个阶段。
最适觅食理论
最适觅食理论定义: 动物应在投资最小和收益最 大的情况下进行觅食或改变觅食行为。
最适觅食理论实际上涉及三种选择: 吃什么食物?(即最适食谱和最适食物类型) 到什么地方去找食?(最有利的生境斑块) 选择最适觅食路线,包括移动方向、移动方式和 移动速度。
肉食动物 食肉目的动物主要是肉食性的。包括犬科、熊科
、大熊猫科、鼬科及猫科动物。其中也有在进化过 程中改变食性的,如大熊猫在冰川期过后,以竹子 等素食为主。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间的最主要联系是食物联系 ,通过食物而直接地或间接地把各个成员结成一个 整体,这种食物联系称为食物链(food chain)。 植物借叶绿体利用日光的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 把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糖类,把日光能转变为食物 的生物质能。
第3章 动物的觅食行为
本章内容提要
动物为摄取蛋白质和能量而食,动物的觅 食行为包括采食和饮水两个基本的维持生命 的行为。本章主要内容: 觅食行为的定义及生物学意义 最适觅食理论 动物采食行为的特点
第一节 觅食行为概述
觅食行为的定义 动物所有寻找、选择并靠吞咽摄入体内营养 物质的行为统称为觅食行为。
3、捕食是动物获食的主要手段,且捕食有多种方 法。下列实例属于捕食范围的是( ) 。(多选)
A. 斑马吃草茎,角马吃叶鞘 B. 射水鱼将水从口中射出击中昆虫 C. 黄鮟鱇背鳍具肉穗 D. 犰狳(qiú yú)把身体卷缩成团 4、大山雀在黎明时总是先鸣叫,然后再捕食,这

学习动物的饮食习惯

学习动物的饮食习惯

学习动物的饮食习惯对于人类来说,了解动物的饮食习惯是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探究动物的饮食,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它们的行为、生态角色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本文将重点探讨几类典型动物的饮食习惯。

一、草食动物草食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包括各类草、叶、树皮等。

羚羊是典型的草食动物之一,它们倾向于选择嫩草和营养丰富的叶子作为主要食物。

草食动物通常具有复杂的消化系统,包括特殊的胃和微生物共生关系,以帮助它们消化纤维素和获得足够的能量。

二、肉食动物肉食动物主要以其他动物为食,它们通过捕猎和杀死其他动物来获取营养。

狮子是最具代表性的肉食动物之一,它们通常以大型哺乳动物为食,比如羚羊和水牛。

肉食动物的消化系统适应了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饮食习惯,具有强大的消化能力和长牙齿来撕咬肉类。

三、杂食动物杂食动物既食用植物,也食用其他动物。

鸟类是典型的杂食动物,它们的食谱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种子、果实、昆虫、小鱼等。

杂食动物的食性适应了各种食物的消化,它们的嘴部和牙齿结构也较为灵活,以适应不同类型的食物获取。

四、腐食动物腐食动物主要以腐烂的动植物为食,帮助清除和分解死亡生物体。

腐食动物包括各类昆虫、蠕虫等,它们通过分解腐烂物质来获取营养。

腐食动物的消化系统适应了富含微生物和酶的环境,以有效地分解有机废料。

动物的饮食习惯与它们的生态角色密切相关。

草食动物通过摄食植物来控制植物的生长,并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

肉食动物帮助控制食物链中的繁殖种群数量,并保持生态平衡。

杂食动物在食物链中扮演了连接植物和其他动物的角色。

腐食动物则在清除腐烂物质、分解养分和保持环境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动物的饮食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动物群落。

合理规划和管理草原地区的草食动物数量,可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植被覆盖和土壤结构。

保护肉食动物种群,有助于控制食物链中的其他动物种群数量,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的保护也是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一环。

水生动物的食性及消化生理—水生动物的食性

水生动物的食性及消化生理—水生动物的食性

影响鱼类食性的因素
➢一、个体发育 ➢二、季节变化 ➢三、栖息环境
➢鱼类的食性在整个生活过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会由于 年龄、季节和栖息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鱼类摄取不同的食物。
➢鱼类从小到大,和不同的发育阶段相适应,存在一个食物的变化 系列。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
➢▲ 在卵黄囊吸收完毕后的仔鱼期 有一个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如一 些无脊椎动物的幼虫和轮虫等饵料的阶段。
底栖生物为食。
蟹类的食性
➢一、河蟹 ➢二、食性特点
➢河蟹也叫“螃蟹”和“毛蟹”,河蟹是一种大型的甲壳动物,头 部和胸部结合而成的头胸甲呈方圆形,质地坚硬。身体前端长着 一对眼,侧面具有两对十分坚锐的蟹齿。
➢摄食是河蟹的基本生命特征之一。
➢河蟹通过摄食活动获得能量和营养,为个体的生活、蜕壳、生长 、育肥、繁衍后代及种群的增长提供物质基础。
➢例如鲈的食物系列为:
仔鱼开口时摄食轮虫,可直至孵出后75d左右; 孵出后30d起吃食甲壳类幼体及浮游甲壳类,可到125d左右; 孵出后50—70d起吃小虾; 孵出后75d左右起以小鱼为主,兼食小虾; 孵出后130d左右起以鱼虾类为主。
➢水域中的理化因子存在季节变化,影响到 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饵料生物也呈现有
➢捕食性的腹足类常常具有下列特征:感觉器官比较发达,能迅速 发现食物;吻发达,齿舌的齿片数减少,但强而有力,腭片退化 和消失;唾液腺发达,能分泌蛋白质分解酶。
➢捕食性的头足类,主要捕食对象是鱼虾类和贝类,章鱼是在海底 生活的头足类,它主要捕食底栖瓣鳃纲,在觅食时通常在滩涂上 匍匐,并且用腕的尖端用腕的尖端试探海涂上的洞穴,若遇瓣鳃 纲便用腕抓住,拉开双壳,吞食其肉。
➢在动物性饲料缺乏时,鳖也吃甜菜、包蕖、南瓜,以及大麦、小 麦、黄豆、玉米、高粱等植物性饲料。

第19章摄食feeding

第19章摄食feeding

(4) 总的代谢能 • 各代谢能的总和即为总的代谢能。 • R=Rs十 Ra十 Rd
4、能量分配研究的实际结果
• 有许多种鱼类的能量收支已经得到研究。 • 肉食性鱼类的能量收支式为 • 100C=(44土7)R十(29土6)Ps十(27土])E
• 对于植物食性的鱼类
• 100C=37R十20Ps十43E • 式中, R为代谢耗能,Ps为生长能, E= F十 U
• 影响消化速率的因子 • 水温 • 鱼体大小,摄食强度,生理状态 • 食物大小,种类,可消化性等
2.日粮(daily ration) • 一天24小时所摄取食物的量占其
体重的% • K=100(C/W)
• 日粮是研究鱼类摄食量的最基本数据 • 同一种鱼,随不同的食物种类,或季节
而变化
• 日粮的研究方法有 • 喂饲法 • 野外调查法
鱼较好
2. 季节节律 • 温度----代谢----行为 • 5-10月取食活动旺盛 • 冬季许多鱼不进食 3. 饱食节律 • 吃饱一顿之后有一间隙期
四. 摄食强度
• 弄清吃多少 • 指标有:食物充塞度,充塞指数,摄食
率,日粮 1. 食物充塞度(fillness) • 也称饱满度,用肉眼区分和鉴别消化道
3. 摄食率(intake rate) • 消化道中有某种食物的鱼数占所解
剖的鱼总数的比值 • 有某种食物的鱼数/鱼总数*100%
五. 消化率 • 研究食物消耗的基本数据
1. 消化速率(rate of digestion) • 一般以全部食物从胃到肠,或从整
个消化道中排出所需的时间来表示
• 消化率的研究方法有 • 喂饲法 • 野外调查法 • 标记法:染色,同位素,X射线
1、能量在体内分配的一般模式 • 食物被鱼体摄食后,有的未被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动物的食物与摄食【教学目标】1、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测定不同食物中的能量,了解“热量价”的含义,知道食物中蕴含能量2、说出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作用3、列举不同动物的捕食器官及捕食方式,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基本生物学观点4、知道牙齿的种类,能描述牙齿的结构,阐明保护牙齿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作用【教学过程设计】引入人和其它动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那么这些能量都是从哪里来的啊?一、热量价讲授:动物的能量来自于食物,食物在体内氧化和在空气中燃烧氧化有相似之处,但进行的方式不同。

设疑:同样质量的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能量也一样多吗?究竟哪种食物提供的能量多?实验:测试食物能量的实验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解决上述问题。

①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②选用的食物应是容易燃烧的,并具有典型性;③控制条件为相同质量实验结果讨论:实验所得的结果比理论值多还是少?为什么?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的产生的能量。

蛋白质:16.7千焦/克糖类:16.7千焦/克脂肪:37.7千焦/克(三大营养物质的热量价)食物除了供给我们能量外,还能提供给我们什么?二、食物中的营养及其作用1、水: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2、糖类:包括淀粉、葡萄糖、蔗糖等。

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在大米、小麦、马铃薯、土豆等含量较高。

3、蛋白质:细胞生长及修补组织的主要原料。

青少年由于处于长身体时期,故对蛋白质需求量很大。

也可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脂肪:生物体内贮藏能量的物质。

当人体内的糖类氧化分解不足以代给人体所需时,才会分解脂肪提供的能量。

5、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举例说明缺乏某种无机盐的症状)6、食物纤维: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等7、维生素(vitamin):种类很多,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参与人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活动,对保持人的身体健康关系极大。

看表格,了解常见维生素的名称、来源和缺乏症。

补充说明:(1)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三类物质都有两方面的作用,既能作为人体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的原料,又能提供人体各项生理活动和保持体温所需的能量。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以供给原料为主;糖类是供给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以供给能量为主;脂肪是人体内贮备的能源物质,以贮能为主。

(2)一般来说,动物性食物(如鸡、鸭、鱼、禽蛋等)蛋白质含量较丰富,而植物性食物中豆类植物蛋白质含量较高。

蛋白质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反而会导致消化不良。

(3)熊是恒温动物即使冬眠时也需要保持自身体温的恒定,同时还要维持心跳、呼吸等生命活动,因此,熊在冬眠状态下仍然需要不断消耗能量。

但熊在冬眠时不进食,只有消耗脂肪来提供能量,所以冬眠后明显瘦许多。

(4)蛋白质、糖类、脂肪能提供能量,水、无机盐、维生素和粗纤维不能提供能量。

粗纤维是人体不能消化吸收的物质,却可辅助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5)水在人体中的含量最高,约占2/3,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

水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还有参与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和体内物质运输的作用。

(6)并不是每种食物都含有上述七类营养物质,在一些物质中含有较多的其中几类营养物质,而另一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其他几类营养物质。

引导学生得出:养成“合理摄食,均衡膳食”的健康的饮食习惯。

(三)动物的摄食:摄食的定义:动物机械性的获得食物,并将其咀嚼和吞咽的过程各种动物捕捉食物的手段各不相同,他们的食性也多种多样。

捕食者以各种手段捕捉食物,而被捕食者也有各种办法保护自身,因此,各种动物具有自己特有的捕食方式和捕食器官。

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讨论不同动物摄食器官、摄食方式与环境的适应性。

1、海葵:利用口周围许多的触手来捕食小鱼虾和别的小动物;2、昆虫:捕食器官叫口器。

根据图可知,口器分为蝶类的虹吸式口器、蝗虫的咀嚼式口器、蜜蜂的嚼吸式口器、苍蝇的舐吸式口器、蚊的刺吸式口器。

3、鱼类:以滤过方式获得食物。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各种动物都有其特有的捕食方式和捕食器官。

思考:鱼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它在水中捕食相适应?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鱼的体色大都是腹部白、背部深使水下和岸上的生物不容易发现;有鳍作为运动器官能快速游动;有侧线能感知方向和水流;肉食性的鱼类口内有齿;用鳃呼吸能长时间生活在水下等等。

思考:你还能举出更多具有特有捕食器官、捕食方式的动物吗?学生回答根据课件介绍:特有的捕食器官如青蛙倒生反卷的舌;啄木鸟的喙;猫有可伸缩的钩爪和发达的犬齿;螳螂的捕捉足。

特有的捕食方式如蜘蛛织网捕虫、蛇类头部具有感受红外线刺激的器官能通过红外线定位进行捕食等。

(四)人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牙1、作用:牙是人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

食物在口腔中经牙齿的切碎、磨烂进入胃。

2、分类:乳牙:20颗,在学龄前逐渐脱落,换上恒牙切牙尖牙恒牙:脱落就不会再长出来磨牙3、图片:一颗牙齿思考:牙齿的结构是怎样的?根据牙的外观分:分牙冠、牙颈和牙根三个部分。

根据牙的具体结构分:分为牙釉质、牙质、牙龈、牙腔、神经和血管。

4、常见的牙病:龋齿,俗称蛀牙,是青少年中发生率很高的牙病。

思考:出示龋齿形成的图片,读图说说龋齿是怎样形成的?微生物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酸性物质,酸腐蚀牙釉质和牙质,从而引起龋齿。

讨论:如何防止牙病?5、保护牙的健康: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第二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运用实验确认消化面积的大小与消化速度的关系,学会模拟实验的方式、方法3、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图解,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图解,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5、完成“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的实验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难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引入一、消化系统组成:一条消化道和一些能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组成读图,并思考:⑴构成消化系统的消化器官有哪些?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⑵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在哪里?1、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消化腺:△分类:一类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的消化腺:如唾液腺、肝脏、胰腺。

它们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

另一类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

它们数量甚多,都直接开口于消化道,如胃腺、肠腺等。

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设疑:我们每天吃进大量的食物,但只排出少量的粪便,减少的那部分到哪儿去了?演示实验:哪一个溶解的更快。

结论:在人体消化道中,等量的相同类型的食物,形状、体积大小不同对消化速度有影响。

读图:看图4-20,并思考1、口腔中的牙在消化食物时有什么作用?如果把米饭在口腔内慢慢地咀嚼,你会觉得有甜味吗?――切割、磨碎食物;因为唾液中含消化酶。

2、胃壁很厚的肌肉层起什么作用?胃壁中,与食物消化有关的消化腺及分泌的消化液有哪些?主要消化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研磨食物。

有关的消化腺是胃腺,它分泌产生胃液,消化蛋白质3、除肠壁上的肠腺分泌消化液进入小肠外,还有哪些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小肠?这些消化液与哪些营养物质的消化有关?――胰液、胆汁。

胰液主要消化蛋白质、糖类和脂肪。

而胆汁主要消化脂肪。

4、小肠壁有怎样的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小肠表面的皱壁和小肠绒毛:大大地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5、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分解后的最终产物是什么?――糖类: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甘油+脂肪酸补充说明:⑴七大营养素在消化道被吸收的情况:胃:酒精和少量的水小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无机盐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⑵消化分为两类:物理性消化:牙齿――切、撕、磨(咀嚼)胃――搅拌小肠――蠕动化学性消化:各种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作用三、酶定义:生物体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能使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变成可吸收的物质。

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设疑:假如我们口里嚼着馒头,米饭,细嚼慢咽有什么特点吗?(会变甜)为什么会变甜呢?(馒头,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不甜的,有可能淀粉在口腔内发生了变化?)淀粉发生没发生变化,我们怎么知道呢?(用碘液检验,淀粉遇碘变蓝,这是淀粉的特性。

)☆演示实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1、用自制唾液收集器收集唾液1~10m1,放入试管中备用(取唾液时,可轻轻咀嚼浸醋的棉花或其他食物,以增加唾液的分泌)。

2、将2支试管分别编为1、2号。

在2支试管中都放入1cm长的生面条和1滴体积分数为0.4%的碘酒溶液,这时可看到2支试管内的生面条外表均呈现蓝色。

3、向1号试管内加入lmL清水,并轻轻振荡;向2号试管内加入lmL唾液,并轻轻振荡。

同时将1号和2号试管进行水浴(放人盛有38℃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加热以保持其温度的恒定。

约经5~30min后,取出试管观察,看到1号试管中的生面条仍呈现蓝色,而2号试管中生面条外表的蓝色已消退。

实验器材:干淀粉,大、小烧杯,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碘液。

实验方法:对照实验。

第三节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成份和主要功能。

了解血液各成分的正常含量,能读懂血常规检验化验单2、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兔的血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3、说出心脏在身体中的位置,列举其结构和功能4、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通过实验区分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5、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6、说出心率、脉搏、血压的概念,学会测量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的成份和主要功能;心脏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难点:读懂血常规检验化验单;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过程设计】引入食物中经过消化和吸收,被小肠等所吸收而进入血液。

这些营养物质是如何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中去的呢?一、血液课件展示:血液分层1、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他体内的血量约为3.5~4.0升。

构成血液的成分有液态的血浆,以及各种血细胞。

这些血液一刻不停地循环,为人体细胞输送各种营养物质。

血浆――55%血液血细胞45% 白细胞2、实验:观察血涂片红细胞(red cell)――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盘形。

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称血红蛋白,使血液呈现红色。

血红蛋白特点: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和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易与氧分离。

血红蛋白的动能:帮助红细胞运输氧,也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white cell)――有细胞核,比红细胞数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