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掌握PID控制器的调节方法,并验证PID控制器的性能。

二、实验原理。

PID控制器是一种常见的控制器,它由比例环节(P)、积分环节(I)和微分环节(D)三部分组成。

比例环节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大小来调节控制量的大小;积分环节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累积值来调节控制量的大小;微分环节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变化率来调节控制量的大小。

PID控制器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精确控制。

三、实验装置。

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包括PID控制器、被控对象、传感器、执行机构等。

四、实验步骤。

1. 将PID控制器与被控对象连接好,并接通电源。

2. 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使其逐渐接近理想状态。

3. 对被控对象施加不同的输入信号,观察PID控制器对输出信号的调节情况。

4. 根据实验结果,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当PID控制器的比例系数较大时,控制效果会更为迅速,但会引起超调;当积分系数较大时,可以有效消除稳态误差,但会引起响应速度变慢;当微分系数较大时,可以有效抑制超调,但会引起控制系统的抖动。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合理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理解了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调节方法,加深了对自动控制原理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控制效果。

七、实验心得。

本次实验不仅让我们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了实践锻炼,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意识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参考文献。

[1] 《自动控制原理》,XXX,XXX出版社,2010年。

[2] 《PID控制器调节方法》,XXX,XXX期刊,2008年。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方法,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仪器与设备,本次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包括PID控制器、温度传感器、电磁阀、水槽、水泵等。

实验原理,PID控制器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自动控制设备,它通过对比设定值和实际值,根据比例、积分、微分三个控制参数对控制对象进行调节,以实现对控制对象的精确控制。

实验步骤:1. 将温度传感器插入水槽中,保证传感器与水温充分接触;2. 将水泵接通,使水槽内的水开始循环;3. 设置PID控制器的参数,包括比例系数、积分时间、微分时间等;4. 通过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使得水槽中的水温稳定在设定的目标温度;5. 观察记录PID控制器的输出信号和水温的变化情况;6.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PID控制器的控制特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操作,我们成功地将水槽中的水温控制在了设定的目标温度范围内。

在调节PID控制器参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比例系数的调节对控制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适当增大比例系数可以缩小温度偏差,但过大的比例系数也会导致控制系统的超调现象;积分时间的调节可以消除静差,但过大的积分时间会导致控制系统的超调和振荡;微分时间的调节可以抑制控制系统的振荡,但过大的微分时间也会使控制系统的响应变慢。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调节方法,掌握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方法。

我们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加深了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工程中的重要内容,PID控制器作为一种经典的控制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习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知识,还掌握了PID控制器的调节方法和控制特性。

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 掌握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 熟悉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和频率响应分析方法。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一门学科。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典型环节: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惯性环节等。

2. 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3. 时间响应:阶跃响应、斜坡响应、正弦响应等。

4. 频率响应: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等。

三、实验内容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比例环节- 积分环节- 比例积分环节- 比例微分环节- 比例积分微分环节2. 典型环节的频率响应- 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3.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上升时间- 调节时间- 超调量- 峰值时间4.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偶然误差- 稳态误差四、实验步骤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搭建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各个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 分析并比较各个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得出结论。

2. 典型环节的频率响应- 搭建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实验电路。

- 使用频率响应分析仪测量各个环节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 分析并比较各个环节的频率响应特性,得出结论。

3.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搭建二阶系统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 计算并分析二阶系统的上升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峰值时间等性能指标。

4.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搭建线性系统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系统的稳态响应曲线。

- 计算并分析系统的稳态误差。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比例环节:K=1,阶跃响应曲线如图1所示。

- 积分环节:K=1,阶跃响应曲线如图2所示。

自控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自控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 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包括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惯性环节、比例微分环节和比例积分微分环节。

3. 通过实验,验证自动控制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动态和稳态性能的学科。

本实验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典型环节:通过搭建模拟电路,研究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频率响应等特性。

2. 系统校正:通过在系统中加入校正环节,改善系统的性能,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3. 系统仿真:利用MATLAB等仿真软件,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三、实验内容1. 典型环节实验(1)比例环节:搭建比例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积分环节:搭建积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积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比例积分环节:搭建比例积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和积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惯性环节:搭建惯性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比例微分环节:搭建比例微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和微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搭建比例积分微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积分时间常数和微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 系统校正实验(1)串联校正:在系统中加入串联校正环节,改善系统的性能,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2)反馈校正:在系统中加入反馈校正环节,改善系统的性能,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3. 系统仿真实验(1)利用MATLAB等仿真软件,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2)根据仿真结果,优化系统参数,提高系统性能。

四、实验步骤1. 搭建模拟电路:根据实验内容,搭建相应的模拟电路,并连接好测试设备。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本实验为基于微处理器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实验目的是通过实践掌握基于微处理器的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方法,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本报告将分为实验原理,系统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几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一、实验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将模拟信号经过采样、量化和编码后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在数字领域中对其进行处理。

在本实验中,采用的是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数字温度控制系统。

该系统的设计要求基于以往的温度控制系统,并具备更过的实用价值和工程性能。

系统的基本原理如下:1.数字信号采样该系统通过传感器来采集温度值,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实现了数字化控制。

系统在稳态时,通过采用PID控制方法来对温度进行控制。

2.温度控制方法对于本实验中开发的系统,采用的是基于PID控制算法的控制方法。

PID即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算法,它是一种最常用的控制算法,具备响应速度快、稳态误差小等优点。

PID控制算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控制系数对输出进行调节,使系统的响应速度更快,而且在稳态时误差非常小。

3.系统设计本实验系统的设计通过单片机的程序控制,主要包含三部分: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温控系统设计。

二、系统设计1.硬件设计本实验采用的是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数字温度控制系统,其硬件电路主要包括以下模块:(1)单片机控制器:采用AT89S52单片机;(2)温度传感器:采用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3)电源模块:采用稳压电源,提供系统所需电压。

2.软件设计本实验采用的是基于C语言开发的程序控制系统,该软件具备以下功能模块:(1)数据采集:通过程序控制读取温度传感器数值;(2)控制算法:实现PID控制算法的程序设计;(3)控制输出:将PID算法结果通过程序输出到负载端。

3.温控系统设计本实验设计的数字温度控制系统,其温控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检测:系统通过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检测环境温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二,三)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二,三)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线性系统的校正与状态反馈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2013 年12 月15日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一. 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递函数表达式及输出时域函数表达式2.观察和分析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各项电路参数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二.实验内容及步骤观察和分析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各项电路参数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改变被测环节的各项电路参数,画出模拟电路图,阶跃响应曲线,观测结果,填入实验报告运行LABACT 程序,选择自动控制菜单下的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下的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中的相应实验项目,就会弹出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即可使用本实验机配套的虚拟示波器(B3)单元的CH1测孔测量波形。

具体用法参见用户手册中的示波器部分1).观察比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典型比例环节模拟电路如图3-1-1所示。

图3-1-1 典型比例环节模拟电路传递函数:01(S)(S)(S)R R K KU U G i O === ; 单位阶跃响应: K )t (U = 实验步骤:注:‘S ST ’用短路套短接!(1)将函数发生器(B5)所产生的周期性矩形波信号(OUT ),作为系统的信号输入(Ui );该信号为零输出时,将自动对模拟电路锁零。

① 在显示与功能选择(D1)单元中,通过波形选择按键选中矩形波’(矩形波指示灯亮)。

② 量程选择开关S2置下档,调节“设定电位器1”,使之矩形波宽度>1秒(D1单元左显示)。

③ 调节B5单元的“矩形波调幅”电位器使矩形波输出电压= 4V (D1单元‘右显示)。

(2)构造模拟电路:按图3-1-1安置短路套及测孔联线,表如下。

(a )安置短路套 (b )测孔联线(3)运行、观察、记录:打开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按下信号发生器(B1)阶跃信号按钮(0→+4V 阶跃),观测A5B 输出端(Uo )的实际响应曲线。

北京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电气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一、典型线性环节的研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① 学习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方法;② 研究阻、容参数对典型线性环节阶跃响应的影响。

二、实验预习:① 自行设计典型环节电路。

② 选择好必要的参数值,计算出相应数值,预测出所要观察波形的特点,与实验结果比较。

③典型线性环节的电路图设计如下:A 、比例环节:传递函数如下:()()k s R s C -=,则:12R R k =B 、积分环节:传递函数如下:()()Tss X s C 11-= , 其中,C R T 1=C 、比例积分环节:传递函数如下:()()Ts Ts ks R s C 1+-= , 其中C R T R R k 112,== D 、比例微分环节:传递函数如下:()()11++-=Ts s T k s R s C d,其中32143132,,)(,R R C R T C R R T R R R k d >>=+=+=E 、比例微分积分环节:fi i f p C CR R R R R R k ⨯+++=211,()()C R R C R R T f f i 211+++=,C R T f 2=,()()()CR R C R R R R R R RR T f ff f d 2112121+++++=F 、一阶惯性环节:1-15 惯性环节传递函数如下:()()1+-=Ts ks R s C , 其中,122,R R k C R T ==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计算机、XMN-2自动控制原理模拟实验箱、CAE-PCI 软件、万用表。

四、实验内容:(1)比例环节图中,ifR R kp =,分别求取)5.0(510,1===p f i k k R M R ;)1(,1,1===p f i k M R M R ;)2(1,500===p f i k M R k R 时的阶跃响应。

(2) 积分环节图中f i i C R T =,分别求)1(1,1s T C M R i i i ===μ)7.4(7.4,1s T C M R i i i ===μ;)0.10(10,1s T C M R i i i ===μ时的阶跃响应曲线。

北京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班级:任课教师:实验一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1、一阶系统系统传递函数为:Φ(s)=C(s)R(s)=KTS+1模拟运算电路如图所示:由图得:U0(s)U i(s)=R2R1R2CS+1=KTS+1在实验当中始终取 R2= R1,则 K=1,T= R2C,取不同的时间常数 T 分别为: 0.25、 0.5、1,记录不同时间常数下阶跃响应曲线,测量并纪录其过渡过程时间 Ts ,将参数及指标填在表内:T 0.25 0.5 1R2 250KΩ510KΩ1MΩC 1μF 1μF 1μFTs实测 1.2S 2.2S 3.85STs理论 1.25S 2.0S 3.5ST=0.25T=0.5 T=1.02、二阶系统系统传递函数为:Φ(s)=C(s)R(s)=ωn2s2+2ζωn s+ωn2令ωn=1弧度/秒,则系统结构如图所示:根据结构图,建立二阶系统模拟线路图:取R1C1,R3C2=1,则R4R3=R4C2=12ζ及ζ=12R4C2ζ取不同的值ζ=0.25 , ζ=0.5 , ζ=1 观察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测量超调量σ% ,计算过渡过程时间Ts,将参数及各项指标填入表内。

ζ=0.25ζ=0.5ζ=1.0实验结论:一阶系统:当K确定后,系统的动态性能与T的值有关,T越大,调节时间越大,上升时间越大。

二阶系统:当ωn确定后,系统的动态性能与阻尼比ζ的值有关,当ζ小于1的时候,系统出现振荡,且ζ越大,超调量越小,调节时间越小,振荡次数也越少;当ζ大于1时,系统将不出现振荡现象。

实验三控制系统串联校正系统结构如图所示:未加校正的系统模拟电路图如下图所示:未加校正时,Gc(s)=1加串联超前校正时Gc(s)=aTS+1(a>1)TS+1给定a=2.44,T=0.26,则Gc(s)=0.63S+10.26S+1叫串联滞后校正时Gc(s)=bTS+1(0<b<1)TS+1给定b=0.12,T=83.33,则Gc(s)=10S+183.33S+1校正电路:校正前:理论图:实际图:电路参数:R1=1MΩ,R2=1MΩ,R3=1MΩ,C1=1Μf,R4=250KΩ,R5=1MΩ,C2=1μF超前校正后:理论图:实际图:校正电路参数:C=1μF, R4=260KΩ,R1=630KΩ,R2=100K Ω,R3=530KΩ滞后校正后:理论图:实验结论:超前校正能够提高截止频率,增加相角裕度,使调节时间减小;滞后校正能够减小截止频率,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对低频信号不产生衰减,而对高频噪声信号有削弱作用。

北京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题研究报告液位控制(数学模型)

北京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题研究报告液位控制(数学模型)

自动控制原理课题研究课题名称:描述一个自动控制原理实例并建立其数学模型连铸机结晶器液位控制系统及其数学模型摘要:在国内,结晶器液位控制系统已成功地应用在了板坯连铸机上,但小方坯连铸机还都是手动开浇,人工控制结晶器液面高度,自动控制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钢坯质量很难得到改善。

这是我国连铸机工业面临的一大问题。

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总结了一种适用于小方坯连铸机的结晶器液位自动控制系统,根据液位控制的机理建立了各个环节的数学模型,并且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调整时间短等优点,可同时兼顾控制系统的动静态性能。

关键词:连铸机,结晶器液位控制,数学模型正文一.连铸工艺原理和连铸设备简况连铸是连续铸钢的简称,是使钢水不断地通过水冷结晶器,凝成硬壳后从结晶器下方出口连续拉出,经喷水冷却,全部凝固后切成坯料的铸造工艺。

连铸的一般生产工艺流程,如图 1.1所示。

由炼钢炉炼出的合格钢水,经钢包运送到浇铸位置,通过中间包铸入强制水冷结晶器内。

铸入结晶器的钢水在迅速冷却凝固形成铸坯的同时,其前部与伸入结晶器底部的引锭杆头部凝结在一起。

当结晶器内钢水升到要求的高度后,开动拉坯机,以一定速度把引锭杆从结晶器中拉出。

铸坯被拉出后,通过二次冷却区域,使其更快的散热冷却并继续逐渐凝固。

然后经过矫直机矫直后,完全凝固的直铸坯由切割设备切成定尺,经运输辊道进入下道工序。

连铸生产所用的设备,实际上是包括在连铸作业线上的一整套机械电气及控制设备。

其主要设备包括钢包及其运送设备、中间包、结晶器及其振动装置、二次冷却装置、拉坯矫直装置、铸坯切割装置、铸坯运输装置以及各部分电气和自动化控制装置等。

炼钢炉炼出的连铸用合格钢水装入钢包,经过炉外精炼设备处理后,由钢包运送设备运送到连铸机浇铸位置,供给中间包所必需的钢水。

目前,生产上使用的主要有四种型式的设备:专用起重机、固定式座架、浇铸车和旋转台。

连铸机工艺流程中间包是钢包与结晶器间的一个中间容器。

北京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综合实验

北京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综合实验

THJ-2型高级过程控制系统实验指导书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前言本实验指导书是根据天煌科技实业推出的全新THJ-2型、THJ-3型高级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的相关容编写的,可以满足各大高等院校所开设的《传感器检测与转换技术》、《过程控制》、《自动化仪表》、《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等课程实验的教学要求。

过程控制是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简称,这是自动化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是指石油、化工、电力、冶金、轻工、建材、核能等工业生产中连续的或按一定周期与程序进行的生产过程自动控制。

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过程控制技术正在为实现各种最优的技术经济指标、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THJ-2型、THJ-3型过程控制系统是以工业现场工艺设备为背景,以现行教材的教学容为依据研发出的新一代的实验装置。

它不仅能满足本、专科工业自动化、自动控制等专业的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而且也适用于研究生对课题的研究与开发。

例如,在这两套实验装置中增加了如比值控制、解耦控制和Smith预估控制等复杂控制的容。

本实验指导书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实验装置的使用说明,讲述了系统的组成、硬件的特点和技术指标、软件的使用介绍。

第二部分是实验项目部分,叙述了实验的原理、步骤与注意事项等。

通过对实验装置各个仪表的原理、工作情况与实验原理、软硬件的详细介绍,既使教师和学生对THJ-2型、THJ-3型高级过程控制实验装置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又有益于他们对工业生产现场控制系统的了解。

由于本实验指导书编写时间较为仓促,书中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大专院校师生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绪论 (3)第一章 THJ-2型高级过程控制系统的概述 (5)第二章被控对象特性测试 (15)第一节单容水箱特性的测试第二节双容水箱特性的测试第三节锅炉胆特性的测试第四节电动调节阀流量特性的测试第三章单回路控制系统实验 (27)第一节单回路控制系统的实践第二节上水箱(或中水箱或下水箱)液位定值控制系统第三节双容水箱液位定值控制系统第四节三容水箱液位定值控制系统第五节锅炉胆静态水温定值控制系统第六节锅炉胆动态水温定值控制系统第七节锅炉夹套水温定值控制系统第八节电动阀支路流量的定值控制系统第九节变频调速磁力泵支路流量的定值控制系统第四章温度位式控制系统实验·············································57第一节锅炉胆水温位式控制系统第五章串级控制系统的实验 (60)第一节串级控制系统连接实践第二节水箱液位串级控制系统第三节三闭环液位控制系统第四节下水箱液位与电动调节阀支路流量的串级控制系统第五节下水箱液位与变频调速磁力泵支路流量的串级控制系统第六节锅炉夹套水温与锅炉胆水温的串级控制系统第七节锅炉胆水温与胆循环水流量的串级控制系统第八节盘管出水口水温与热水流量的串级控制系统第九节盘管出水口水温与锅炉胆水温的串级控制系统第六章比值控制系统实验 (89)第一节单闭环流量比值控制系统第二节双闭环流量比值控制系统第七章滞后控制系统实验 (96)第一节盘管出水口温度纯滞后控制系统第二章盘管出水口温度滞后控制系统第三节流量纯滞后控制系统第八章前馈-反馈控制系统实验 (104)第一节锅炉胆水温的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第二节下水箱液位的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第九章解耦控制系统实验 (113)第一节上水箱水温与液位的解耦控制系统第二节锅炉胆水温与锅炉夹套水温解耦控制系统绪论过程控制通常是指石油、化工、电力、冶金、轻工、建材、核能等工业生产中连续的或按一定周期程序进行的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它是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2. 熟悉自动控制实验设备,学会使用相关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3. 通过实验验证自动控制理论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动态过程及其控制规律的科学。

实验主要验证以下原理:1. 线性时不变系统:系统在任意时刻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关系可用线性方程表示,且系统参数不随时间变化。

2. 稳定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够逐渐恢复到稳定状态。

3. 控制器设计:通过控制器的设计,使系统满足预定的性能指标。

三、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实验台2. 计算机及控制软件3. 测量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数据采集器等)四、实验内容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3. 控制器设计实验五、实验步骤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2)设置输入信号为阶跃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3)分析阶跃响应曲线,计算系统动态性能指标。

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2)设置输入信号为正弦信号,改变频率,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3)分析频率响应曲线,计算系统频率特性指标。

3. 控制器设计实验(1)根据系统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控制器类型;(2)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3)调整控制器参数,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4)分析控制器效果,验证系统性能指标。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绘制阶跃响应曲线,计算系统动态性能指标;(2)分析: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系统动态性能。

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绘制频率响应曲线,计算系统频率特性指标;(2)分析: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系统频率特性。

3. 控制器设计实验(1)实验结果:调整控制器参数,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2)分析:验证系统性能指标,评估控制器效果。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范例)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范例)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姓名: 班级: 学号: 实验时间: 实验成绩: 一、 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step( )函数和impulse( )函数的使用方法,研究线性系统在单位阶跃、单位脉冲及单位斜坡函数作用下的响应。

2.通过响应曲线观测特征参量ζ和ωn 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

3.熟练掌握系统的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二、 实验要求:1.根据实验步骤,写出调试好的MATLAB 语言程序,及对应的MATLAB 运算结果。

2.记录各种输出波形,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的影响。

3.总结判断闭环系统稳定的方法,说明增益K 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 实验步骤:1.观察函数step( )函数和impulse( )的调用格式,假设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146473)(2342++++++=s s s s s s s G ,可以用几种方法绘制出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试分别绘制。

2.对典型二阶系统2222)(nn ns s s G ωζωω++= 1)分别绘制出ωn =2(rad/s),ζ分别取0,0.25,0.5,1.0和2.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ζ对系统的影响。

2)绘制出当ζ=0.25,ωn 分别取1,2,4,6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ωn 对系统的影响。

3.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模型为)256)(4)(2()(2++++=s s s s Ks G ,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求出使得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四、 实验结果与结论时域分析法直接在时间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可以提供系统时间响应的全部信息,具有直观、准确的特点。

为了研究控制系统的时域特性,经常采用瞬态响应(如阶跃响应、脉冲响应和斜坡响应)。

本次实验从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出发,给出了在MATLAB 环境下获取系统时域响应和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的方法。

1.用MATLAB 求系统的瞬态响应时,将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多项式的系数分别以s 的降幂排列写为两个数组num 、den 。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三四北交大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三四北交大

电气工程学院《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成绩评定表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二阶系统频率响应实验报告姓名:杨立琦 学号:10291060 指导教师:杨立琦 实验台号:一、实验目的 二阶系统的频率响应① 学习频率特性的实验测试方法;② 掌握根据频率响应实验结果绘制Bode 图的方法;③ 根据实验结果所绘制的Bode 图,分析二阶系统的主要动态性能(s t %, )。

控制系统的校正① 研究校正装置对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影响; ② 学习校正装置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二、实验预习① 自行设计二阶系统电路;② 选择好必要的参数值,计算出相应的频率响应数值,预测出所要观察波形的特点,与实验结果比较。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计算机、XMN-2自动控制原理模拟实验箱、CAE-PCI 软件、万用表四、实验内容 一、实验目的① 学习频率特性的实验测试方法;② 掌握根据频率响应实验结果绘制Bode 图的方法;③ 根据实验结果所绘制的Bode 图,分析二阶系统的主要动态性能(s t %, )。

二、实验预习① 自行设计二阶系统电路。

② 选择好必要的参数值,计算出相应的频率响应数值,预测出所要观察波形的特点,与实验结果比较。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计算机、XMN-2自动控制原理模拟实验箱、CAE-PCI 软件、万用表。

四、实验内容典型二阶系统的方框图和模拟电路图如图1-26所示。

图1-26 典型二阶系统闭环频率特性为:()()n nj j R j C ωωζωωωω21122+-=闭环传递函数为:()()2222n n n s s s R s C ωζωω++=,T n1=ω(T 是时间常数) 各运算放大器运算功能: OP1,积分,⎪⎭⎫⎝⎛=-RC T TS ,1; OP2,积分,⎪⎭⎫⎝⎛=-RC T TS ,1; OP9,反相,(-1);OP6,反相比例,⎪⎪⎭⎫⎝⎛⨯=-310100,f R k k 。

可以得到:31010021211⨯====f n R k RCT ζω五、实验步骤① 选定R 、C 、fR 的值,使1=n ω,2.0=ζ;② 用Cae98产生t X t r ωsin )(=,使系统的稳态响应为()φω+=t C t c sin )(;③ 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使ω的值等于或接近于0.2,0.4,0.6,0.8,0.9,1.0,1.2,1.4,1.6,2.0,3.0rad/s ,稳态时分别记录系统的响应曲线,振幅)(ωC 和相位()ωφ的数据记录于表1-2;表1-2 振幅)(ωC 和相位()ωφ的数据记录④ 根据表格所整理的数据,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制bode 图,标出r r ; ⑤ 根据绘制的bode 图分析二阶系统的s t %,δ;⑥ 可能的话,改变系统的n ω或者ζ,重复上述3-5。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研究与实践,旨在深入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实验应用。

通过实验的设计与实施,我们在实践中学习了控制系统的结构、传递函数、稳定性、稳态误差等内容,并通过使用PID控制器对物理实验系统进行控制,从而对自动控制系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引言: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控制领域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工业、交通、通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

本实验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相关实验的设计与实践,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实际应用。

实验目的:1. 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2. 学习如何建立传递函数,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3. 熟悉PID控制器的参数调节方法;4. 掌握如何利用PID控制器对物理实验系统进行控制。

实验原理与方法:1. 实验装置搭建:我们搭建了一个简单的电路系统,包括输入信号源、控制器、执行器和输出传感器。

通过控制器对执行器的控制,实现对输出信号的调节。

2. 传递函数建立:使用系统辨识方法,通过对输入和输出信号的采集,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

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表达式。

3. 稳定性分析:对系统的传递函数进行稳定性分析,包括零极点分析和Nyquist稳定性判据。

根据分析结果,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4. PID参数调节:根据传递函数和系统要求,使用PID控制器对系统进行调节。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参数调节,使得系统的响应达到要求。

实验结果与讨论:我们通过以上方法,成功地建立了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

通过对PID控制器参数的调节,使系统的稳态误差达到了要求。

通过实验,我们深刻理解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应用具体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实验结论:通过自动控制原理的实验研究,我们对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实践中,我们通过搭建实验装置、建立传递函数、进行稳定性分析和PID参数调节等实验操作,使得理论知识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应用和巩固。

北京交通大学自控原理实验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自控原理实验报告

四、实验内容 构成下述典型一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 1.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 1-1。
G(S)= R2/R1
2.
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 1-2。
G(S)= K/TS+1 K=R2/R1,T=R2C
3.
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 1-3。
3
G(S)=1/TS T=RC
显示的波形记录最大超调量 p 和调节时间 Ts。 六、实验内容 实验中,当 n=10rad/s, 即 令 R=100K , C=1 f 时 , 传 递 函 数 为 φ
(s)=100/(s^2+20εs+100),取
=0、0.25、0.5、1、2,等效为 R 有如下图:
9
图 2-1-1 R=0 图 2-1-2 R=50K
图 3-13-2
图 3-2 超前校正系统结构图
图中 Gc2(s)=
Gc1(s)=2 2(0.055s+1) 0.005s+1
13
2.串联滞后校正 (1) 模拟电路图如图 3-3,开关 s 断开对应未校状态,接通对应滞后校正。
2.惯性环节
图1-2-1惯性环节实验图
从传递函数就可以看出,由于有负号,所以图形出现在了时间轴的下方,可以看出时 域的积分特性,这也正式惯性环节的时域表达式所体现的,根据传递函数在MATLAB里建模, 为更好观察细节,经过尝试,取0至3秒,可得如下理想图形:
5
图1-2-2 MATLAB绘制惯性环节
图1-1-1 比例环节实验图
可以看到比例环节的响应曲线为一条直线,与阶跃的电压成比例,为一常数,但是出 现了误差,接入比例的结果是 2,而实际上和 2 相比有误差。 下图为 MATLAB 软件绘制的比例环节曲线,呈现理想的比例 2.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知识,了解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方法。

实验仪器,本次实验所使用的仪器有PID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

实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是指通过传感器采集被控对象的信息,经过控制器处理后,通过执行器对被控对象进行调节,以达到设定的控制目标。

其中PID控制器是通过比较被控对象的实际值和设定值,计算出误差,并根据比例、积分、微分三个参数来调节执行器输出的控制信号,使被控对象的实际值逐渐趋近设定值的一种控制方式。

实验步骤:1. 将PID控制器与执行器、传感器连接好,并确认连接正确无误。

2. 设置被控对象的设定值,并观察实际值的变化情况。

3. 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观察被控对象的响应情况,找到最佳的控制参数组合。

4. 对不同类型的被控对象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参数组合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合适的PID参数组合能够使被控对象的实际值快速稳定地达到设定值,并且对不同类型的被控对象,需要调节的参数组合也有所不同。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来选择合适的PID参数,并进行调试和优化。

结论:本次实验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自动控制原理,掌握了PID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调试方法,对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也认识到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和参数,进行调试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自动控制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相信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有所帮助。

自动控制原理_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和响应特性;3. 熟悉PID控制器的原理和参数整定方法;4.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2. 示波器;3. 数字多用表;4. 个人电脑;5. 实验指导书。

三、实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根据给定输入信号自动调节输出信号的系统。

它主要由控制器、被控对象和反馈环节组成。

控制器根据被控对象的输出信号与给定信号的偏差,通过调节控制器的输出信号来改变被控对象的输入信号,从而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1. 典型环节(1)比例环节: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 K,其中K为比例系数。

比例环节的响应特性为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成线性关系。

(2)积分环节: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 1/s,其中s为复频域变量。

积分环节的响应特性为输出信号随时间逐渐逼近输入信号。

(3)比例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 K(1 + 1/s),其中K为比例系数。

比例积分环节的响应特性为输出信号在比例环节的基础上,逐渐逼近输入信号。

2. PID控制器PID控制器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器,其传递函数为G(s) = Kp + Ki/s + Kd(s/s^2),其中Kp、Ki、Kd分别为比例系数、积分系数和微分系数。

PID控制器可以实现对系统的快速、稳定和精确控制。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1)搭建比例环节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2)搭建积分环节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3)搭建比例积分环节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 实验二:PID控制器参数整定(1)搭建PID控制器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2)通过改变PID控制器参数,观察并分析系统响应特性;(3)根据系统响应特性,整定PID控制器参数,使系统达到期望的响应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姓名孙宇杰学号********班级自动化1302指导老师蒋大明时间2015.12.28目录实验概述: (2)硬件资源: (2)软件操作: (3)软件使用说明: (3)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4)一、实验目的 (4)二、实验仪器 (4)三、实验原理 (4)四、实验内容 (5)五、实验步骤 (6)六、实验波形及数据 (6)七、计算(数据分析) (9)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10)一、实验目的 (10)二、实验仪器 (10)三、实验原理 (10)四、实验内容 (10)五、实验步骤 (11)六、实验报告 (11)七、实验波形及数据 (12)八、计算(数据分析) (15)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实验目的 (16)二、实验仪器 (17)三、实验内容 (17)四、实验步骤 (17)五、实验报告 (17)实验四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实验目的 (19)二、实验仪器 (19)三、实验内容 (19)四、实验步骤 (22)五、实验报告 (23)六、实验波形及数据 (23)七实验结果分析 (26)实验连接图: (29)实验总结与感想: (30)实验概述:本次实验,用于验证自动控制原理书中所见的一些常见系统的功能与作用,以进一步的了解及掌握原理其运用的方法。

本次实验由硬件连接以及软件操作两部分组成。

硬件资源:EL-AT-III型实验系统主要由计算机、AD/DA采集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打印机(可选)组成如图1,其中计算机根据不同的实验分别起信号产生、测量、显示、系统控制和数据处理的作用,打印机主要记录各种实验数据和结果,实验箱主要构造被控模拟对象。

显示器打印机计算机AD/DA卡实验箱电路图1 实验系统构成实验箱面板如图2:图2 实验箱面板图3 AD/DA采集卡软件操作:1.软件启动:在Windows桌面上双击图标[自动控制理论] 运行软件,便可启动软件如图52.实验前计算机与实验箱的连接:用实验箱自带的USB线将实验箱后面的USB口与计算机的USB口连接。

软件使用说明:本套软件界面共分为三个组画面A. 软件说明和实验指导书画面(如图4)B. 数据采集显示画面(如图5)图4图5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 掌握控制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2. 掌握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1.E L-AT-I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原理1.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控制系统模拟实验采用复合网络法来模拟各种典型环节,即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

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若改变系统的参数,还可进一步分析研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四、实验内容构成下述典型一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1.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1-1。

G(S)= -R2/R12.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及其传递函数如图1-2。

G(S)= - K/TS+1K=R2/R1,T=R2C3.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3。

G(S)=1/TST=RC4.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4。

G(S)= - RCS5.比例微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及传递函数如图1-5(未标明的C=0.01uf)。

G(S)= K(TS+1)K=R2/R1,T=R1C五、实验步骤1.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击图标[自动控制实验系统] 运行软件。

2.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

如通信不正常查找原因使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3.连接各个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

电路的输入U1接DA1,电路的输出U2接AD1。

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4.在实验项目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实验一[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

5.鼠标单击按钮,弹出实验课题参数设置对话框。

在参数设置对话框中设置,相应的实验参数后鼠标单击确认等待屏幕的显示区显示实验结果。

6.观测计算机屏幕显示出的响应曲线及数据。

7.记录波形及数据。

六、实验波形及数据比例环节图1-6 比例环节响应曲线惯性环节图1-7 惯性环节响应曲线积分环节图1-8 积分环节响应曲线微分环节(带有噪声)图1-9 微分环节响应曲线比例微分环节(带有噪声)图1-10 比例微分环节响应曲线七、计算(数据分析)1.惯性环节取R2=200K,R1=100K,C=1uF。

由K=R2/R1,T=R2C得理论值K=2,T=0.2s 所以有传递函数G(S)= - 2/(0.2S+1)又由惯性环节的波形图在上升坐标:当y=1900(5%),x=3T=639ms所以T=0.213s 故传递函数为G(S)= - 2/(0.213S+1),与理论值有一定误差。

2.积分环节取R=100K,C=1uf,则理论输出值为G(S)=1/0.1S=10/S由实验所得图形看出输出为y2=10000,输入y1=1000.得G(S)=10/S,与理论值相同。

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一、实验目的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数,阻尼比ζ和无阻尼自然频率ωn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定量分析ζ和ωn与最大超调量Mp和调节时间t S之间的关系。

2.学会根据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传递函数。

二、实验仪器1.EL-AT-I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原理控制系统模拟实验利用运算放大器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模拟各种典型环节,然后按照给定系统的结构图将这些模拟环节连接起来,便得到了相应的模拟系统。

再将输入信号加到模拟系统的输入端,并利用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便可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若改变系统的参数,还可进一步分析研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四、实验内容典型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ω2nϕ(S)= s2+2ζωn s+ω2n(1)其中ζ和ωn对系统的动态品质有决定的影响。

构成图2-1典型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并测量其阶跃响应:图2-1 二阶系统模拟电路图根据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图,画出二阶系统结构图并写出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把不同ζ和ωn条件下测量的Mp和ts值列表,根据测量结果得出相应结论。

.画出系统响应曲线,再由ts和Mp计算出传递函数,并与由模拟电路计算的传递函数相比较。

五、实验步骤1.取ωn=10rad/s, 即令R=100KΩ,C=1μf;分别取ζ=0、0.25、0.5、1、2,即取R1=100KΩ,R2分别等于0、50KΩ、100KΩ、200KΩ、400KΩ。

输入阶跃信号,测量不同的ζ时系统的阶跃响应,并由显示的波形记录最大超调量Mp和调节时间Ts的数值和响应动态曲线,并与理论值比较。

2.取ζ=0.5。

即电阻R2取R1=R2=100KΩ;ωn=100rad/s, 即取R=100KΩ,改变电路中的电容C=0.1μf(注意:二个电容值同时改变)。

输入阶跃信号测量系统阶跃响应,并由显示的波形记录最大超调量σp和调节时间Ts。

六、实验报告1.画出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图,画出二阶系统结构图并写出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2.把不同ζ和ωn条件下测量的Mp和ts值列表,根据测量结果得出相应结论。

3.画出系统响应曲线,再由ts和Mp计算出传递函数,并与由模拟电路计算的传递函数相比较。

七、实验波形及数据R2=0,ζ=0,等幅振荡R2=50K,ζ=0.25超调量:416R2=100K,ζ=0.5超调量:137R2=200K,ζ=1超调量 0 987(稳定点坐标)R2=400K, =2超调 0 987(稳定点坐标)C=0.1uf超调量:497八、计算(数据分析)1.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图如下系统结构图如下系统闭环传递函数G(S)=G1G2G3/(1+G2G3G4+G1G2G3)(其中G1=10/s,G2=10/s,G3=1,G4=R2/R1)2. 不同ζ和ωn 条件下测量的Mp 和ts 值由表可知,当ζ为0时系统处于临界阻尼状态,等幅振荡。

当ζ在(0,1)之间时系统处于欠阻尼状态,当ζ大于0时系统处于过阻尼状态,超调量为0.相同阻尼比的情况下,通过改变ωn,可以减小系统的响应时间并减少超调量。

3.实际值与理论值的比较(标注为理论值)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值与理论值在误差范围内,基本相同。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一、实验目的1.观察系统的不稳定现象。

2.研究系统开环增益和时间常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1.EL-AT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内容系统模拟电路图如图3-1图3-1 系统模拟电路图其开环传递函数为:G(s)=10K/s(0.1s+1)(Ts+1)式中K1=R3/R2,R2=100KΩ,R3=0~500K;T=RC,R=100KΩ,C=C1=1μf 或C=1μf C1=0.1μf两种情况。

四、实验步骤1.取C=C1=1μf,改变电位器阻值,使R3从0→500 KΩ方向变化,此时相应的K=10K1。

观察不同R3值时显示区内的输出波形(既U2的波形),找到系统输出产生等幅振荡时相应的R3及K值。

观察R3取临界值左右时的响应曲线,并记录其波形。

2.在步骤1条件下,使系统工作在不稳定状态,即工作在等幅振荡情况。

改变电路中的电容C1 ,由1μf变成0.1μf,观察系统稳定性的变化。

五、实验波形及结论R3=194 KΩR3=195KΩR3=196KΩC1=0.1μf由上述波形图可以看出在R3=195K 时,即K=1.95时等幅振荡,则K=1.95为临界放大值。

实验四连续系统串联校正一、实验目的1. 加深理解串联校正装置对系统动态性能的校正作用。

2. 对给定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并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设计的正确性。

二、实验仪器1.EL-AT-I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计算机一台三、实验内容1.串联超前校正(1)系统模拟电路图如图3-1,图中开关S断开对应未校情况,接通对应超前校正。

图3-1 超前校正电路图(2)系统结构图如图3-2图3-2 超前校正系统结构图图中Gc1(s)=22(0.055s+1)Gc2(s)= 0.005s+12.串联滞后校正(1)模拟电路图如图3-3,开关s断开对应未校状态,接通对应滞后校正。

图3-3 滞后校正模拟电路图(2)系统结构图示如图3-4图3-4 滞后系统结构图图中Gc1(s)=55(s+1)Gc2(s)= 6s+13.串联超前—滞后校正(1)模拟电路图如图5-5,双刀开关断开对应未校状态,接通对应超前—滞后校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