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2020高考地理微专题:传统文化与地理实践力详解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60dc3b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e2.png)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升华和智慧结晶。
考试是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地理试题是了解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工具。
通过分析高考地理试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
一、自然地理1. 阐述长江经济带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经沿岸省市的人口密度很高,人民经济相对发达。
长江沿岸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区域,农产品产量丰富,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稳定。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2. 简述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黄土高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其形成主要由于长期的风蚀和水蚀作用。
黄土高原肥沃土壤稳定性较差,土地容易受到水蚀和风蚀的损害,造成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的问题。
二、人文地理1. 解释企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企业集聚是指大量的企业在某一地区集中发展,形成产业集聚现象。
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企业集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进而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2. 解释城市化进程的意义和影响。
城市化进程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市人口增长的过程。
城市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提升了城市人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创新。
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房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三、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描述我国秋冬季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原因和措施。
我国秋冬季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原因主要有:燃煤污染、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
为了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等。
2. 阐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施策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也要为子孙后代保留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方式。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包括: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f76256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ad.png)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一、地形地貌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经常会涉及到中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多样,既有雄伟的高山,也有绵延的平原,还有丰富的河流湖泊。
而这些地形地貌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而这种理念在地形地貌中得到了体现。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山高水长”、“天高地阔”的说法,山川河流对于中国古人而言是神圣的,是有灵性的存在。
比如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长江、岳麓山、华山等地,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中国古代文化中还有“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龙的传人”。
地形地貌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气候环境有着深刻的认知和利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水观念,就与气候环境息息相关,古人在建筑方面注重“山环水抱”、“气流通畅”,认为这样有利于居住者的健康和命运。
又如,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不同气候环境下的饮食习惯各不相同,南方人爱吃米饭,而北方人则爱吃面食,这些都与气候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资源有着深刻的保护和利用理念。
比如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中的“天地人和”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反对横征暴敛,提倡“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理念就体现了对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对自然的敬畏。
中国古代文化中还有着“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山水甲天下”等理念,都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呼吁。
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人文地理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文地理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知和处理方式。
在中国古代,人们尊山敬水,尊师重道,注重家庭、社会和谐。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也影响了中国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2020高考地理热点专练六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含答案解析)
![2020高考地理热点专练六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a0bd327fd5360cba1adb41.png)
2020高考地理热点专练06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热点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
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各地地域特色和中华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的传统民居、山水画、茶文化、古诗词、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近几年的高考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试题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典例探究〗(2018·全国卷II)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我国某地的“佛手山药”有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2009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佛手山药”形如手掌,品质优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过去,因深藏于大山之中,加之外形不规则,皮薄、贮存期短,长距离运输容易损坏或变质,“佛手山药”鲜为人知。
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佛手山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领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1)简述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2)设计两项依托“佛手山药”开展的旅游项目。
【答案】(1)效益:提高“佛手山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延长产业链,(引领“佛手山药”由传统种植向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体验升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提高“佛手山药”的品牌价值,扩大其知名度。
(2)旅游项目:观光项目,如设立“佛手山药”展室(陈列馆)等;体验项目,如“佛手山药采挖”等;购物项目,如建设“佛手山药”农副产品一条街等。
【解析】本题组以“佛手山药”为载体,考查“佛手山药”带来的效益和旅游项目的设计,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主要从社会、经济两个角度作答。
社会包括提高经济收入、增加就业等;经济包括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发展、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效益等。
(2)依托“佛手山药”可以开展的旅游项目可以从观光、体验、购物等角度着手,该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以“佛手山药”为中心设计项目即可,如设立“佛手山药”展览室、采挖“佛手山药”、建立“佛手山药”农副产品购买区等。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6c71031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d.png)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高考地理试题一直以来都是考生们备考的焦点之一,它涉及到了地理学科的各个方面,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地理知识在考试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下面我们就以高考地理试题为切入点,来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自然地理方面。
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而高考地理试题中也经常涉及到中国的地形地貌问题。
有关九寨沟地震的地质原因、黄土高原的特点及其造成的影响、长江三峡的地貌特征等等,这些都是考生们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
而这些地理知识背后往往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九寨沟地震的地质原因可以引出地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而我们可以谈到中国古代对地震的认识和防治措施等等;黄土高原的特点则可以引发我们对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思考,以及古代农民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也体现在人文地理方面。
高考地理试题中通常也会涉及到城市化进程、区域发展差异、人口迁移等内容,而这些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往往需要考虑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这就需要考生们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理念;区域发展差异也会受到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而中国古代的地方文化和地理环境往往对区域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人口迁移也会引发我们对中国古代移民和迁徙的历史,以及古代人们如何面对自然环境变迁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考生们备考的必备素材,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备考中,我们可以通过高考地理试题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也希望未来的高考地理试题能更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为考生们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学习素材。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三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三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8592d4e10a6f524cdbf850f.png)
2020年高考全国卷III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2020年高考全国三卷地理试题,选择题综合性强,综合题设计“入口小,纵深广”针对具体问题考查;在考查内容上,突出主干知识,突出重点内容,考查重点在于理解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和联系;通过搭建丰富多样的探究情境和生活实践情境,精心创设新颖问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地理信息整理与加工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充分反映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体现价值引领和素养导向,较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
但试题偏难,学生得分不易。
一、立足学科主干知识,突出必备知识考查试卷的1-3题以汽车企业的产业布局调整为素材,考查了产业转移的原因、目的及其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产现象,树立科学发展观。
二、聚焦学科素养,考查关键能力。
试卷的4-6题,以2010年我国西部某城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图为素材,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图文信息,对该城市的人口发展变化进行推测和分析。
三、突出信息整理能力,注重分析推理能力试卷的7-8题,提供地质剖面图,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地质剖面图,获取所在地经历的地质事件信息的能力,进而重建当地在内、外力作用下的环境演变过程。
试卷的9-11题,考察雪线、林线的影响因素(温度、湿度、坡度),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四、以稳为主,与高考改革同向同行试卷的36题,围绕废置矿场乃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信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空间尺度阐释客源市场时,思维层层递进。
试卷的37题以毛乌素沙地环境演变为背景,要求学生从自然和人文2个方面对沙地、湖泊景观转化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辩证地看待人地关系,既不误入地理环境决定论,也不陷入人定胜天论,试题采用开放题型引导学生对支撑结论的前提条件进行反思,以及对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行反思,彰显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意图。
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卷的43题,要求学生评价徽杭古道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引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关注,引导学生树立主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
2020年高考地理热点专练06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含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热点专练06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4cf6b18dd88d0d233d46ab5.png)
热点06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热点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
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各地地域特色和中华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的传统民居、山水画、茶文化、古诗词、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近几年的高考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试题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典例探究〗(2018·全国卷II)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我国某地的“佛手山药”有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2009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佛手山药”形如手掌,品质优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过去,因深藏于大山之中,加之外形不规则,皮薄、贮存期短,长距离运输容易损坏或变质,“佛手山药”鲜为人知。
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佛手山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领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1)简述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2)设计两项依托“佛手山药”开展的旅游项目。
【答案】(1)效益:提高“佛手山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延长产业链,(引领“佛手山药”由传统种植向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体验升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提高“佛手山药”的品牌价值,扩大其知名度。
(2)旅游项目:观光项目,如设立“佛手山药”展室(陈列馆)等;体验项目,如“佛手山药采挖”等;购物项目,如建设“佛手山药”农副产品一条街等。
【解析】本题组以“佛手山药”为载体,考查“佛手山药”带来的效益和旅游项目的设计,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主要从社会、经济两个角度作答。
社会包括提高经济收入、增加就业等;经济包括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发展、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效益等。
(2)依托“佛手山药”可以开展的旅游项目可以从观光、体验、购物等角度着手,该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以“佛手山药”为中心设计项目即可,如设立“佛手山药”展览室、采挖“佛手山药”、建立“佛手山药”农副产品购买区等。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e21e8f7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9.png)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地理试题是一种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的方式。
通过分析高考地理试题中的内容和出题思路,可以反映我国传统文化在地理学科中的体现。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名称、地理特色和地理知识的传承。
我国传统文化在地理试题中体现在地理名称的使用上。
在我国的历史和地理中,有很多地方以古代文化人物、历史事件或传统文化元素命名,这些名称反映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高考地理试题中有涉及到的历史文化名胜和地名有敦煌、武夷山、长江、黄河等。
这些地名和景点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艺术成就。
我国传统文化在地理试题中体现在对地理特色的把握上。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多样,不同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
通过高考地理试题可以了解到我国各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这些地理特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高考地理试题中有关四川盆地、长江三峡等题目,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在地理试题中体现在对地理知识的传承上。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包括语言、宗教、哲学和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地理知识的传承和发扬。
高考地理试题中有关古代农业发展、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题目,都与我国传统农耕文化、气象观测和环境保护传统有关。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3c089f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d.png)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一、长江流域的文化特点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长江流域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
文化,这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也有所体现。
比如有一道题目提到了长江流域的地形特点、气
候特点和属于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这样的题目中,学生需要结合长江流域的地理状况来解答,从而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干旱地区的历史文化
中国的干旱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也有所涉及。
例如有一道
题目是关于西部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要求学生了解这些地区的地理特点以及
对文化的影响。
从这样的题目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干旱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并明白自
然环境对文化的塑造和传承的影响。
三、特色地理景观的历史传承
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特色地理景观,这些景观往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也常常会涉及这些地理景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比如有一道题目提到
了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与喀斯特文化的关系,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如何影响了当
地的传统文化。
通过这样的题目,可以让学生了解地理景观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自然资源的文化利用
通过高考地理试题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地理方面的表现。
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一种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增强对传统
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地理学科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地理
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高考地理传统文化知识点
![高考地理传统文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07893d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0.png)
高考地理传统文化知识点高考地理考试是考察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一项重要考试。
其中,传统文化知识点在地理考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质。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文化的国家。
在地理学科中,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点主要包括山水画、古诗词、古建筑等。
这些知识点既与地理地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代表了中国独特的艺术和文化形态。
首先,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学习山水画,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山水画中的山水主题,表现了中国社会对美丽自然环境的向往和推崇。
同时,山水画中的山脉、江河、湖泊等自然地貌元素,也为我们深入学习地理地貌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
其次,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深刻描绘和感悟。
古诗词中蕴含的自然景观描绘,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倾诉,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文明和情感的重要性。
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对建筑艺术的追求。
中国的古建筑融入了丰富的地理元素,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地貌特点以及文化传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例如,长城的建造依托于中国广袤的地理环境,既起到了防御作用,又丰富了地域的特色。
传统文化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不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地理试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忙于学习各种应试知识,我们往往忽略了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的了解。
而地理学科正是一个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让我们去探究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点,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地理环境的理解和对自然的崇敬。
这些传统文化知识点不仅仅是一些陈旧的概念,更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2020高考全国二卷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高考全国二卷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77e995679563c1ec4da7124.png)
2020高考全国二卷地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12020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题以稳为主,基本延续近几年的特点,但试题稳中有新,紧扣主干内容,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突出能力考核。
一、情境的选取符合时代精神:试题的情境选取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等具有时代精神的素材为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凸显地理学科特性:地理学科以突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主,强调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整体性特征,选择题1-2题主要突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另一地理学科特色之一--探穿地理原理,6-8题主要探究自然地理基本原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给信息和所学原理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并解决问题。
三、考核生活中的地理实践力:选择3-5题,以农业生产为考核背景,通过打沟、翻耕等农业生产环节,探究农事活动中的地理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关注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
四、重视区域特征的分析:选择9-11题,呈现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两个典型区域的区位,从认识区域特征到区域差异的比较,引导学生对区域及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
五。
地理区位条件的应用:综合题36题,以玉米油生产为主要情境,分析地理区位条件,考核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区位条件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劳动的思想理念。
六、强化地理过程:对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综合题第37题,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对区域及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
五。
地理区位条件的应用:综合题36题,以玉米油生产为主要情境,分析地理区位条件,考核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区位条件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劳动的思想理念。
六、强化地理过程:综合题第37题,通过对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重视地理过程的探究。
地理过程分析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15a6e4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1.png)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积淀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艺术形式等等。
而高考地理试题中,也常常会涉及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通过对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地理试题中常常会涉及到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比如农耕文化、水利文化等等。
这些久经考验的农业文化实践,都体现了我国人民对于土地和自然资源的珍视和保护。
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注重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的传承。
地理试题中常常会涉及到我国的山川河流、自然资源分布等等。
这些地域特色和资源特点,都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理试题中还会考察我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如长城、故宫等等。
这些古迹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象征,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团结和合作的精神。
地理试题中常常会涉及到我国的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生活和发展。
这些地区和少数民族都具有独特的地理和文化背景,而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是我国多元文化的体现。
通过地理试题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各个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和人文价值观。
地理试题中常常会考察我国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名人,如孔子、李白等等。
这些名人都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留下了千古传世的作品和思想。
通过学习他们的故事和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所弘扬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这些价值观念对我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考地理试题中所涉及的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试题,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和特点,更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指导,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020年高考地理热点练习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答案)
![2020年高考地理热点练习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24f73a763231126fdb1118.png)
2020年高考地理热点练习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群衣着特殊的劳动妇女,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
解放初流传至今的一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安女传统服装的特征:“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惠安女的头部被斗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衣服以短袖为主,而大筒裤的裤脚宽达0.4米。
据此,完成1~2题。
1.地方服饰是地理环境特征的体现,有关惠安女衣着特点解释最合理的是()
A.封建头——防风沙
B.民主肚——沿海地区,文化开放
C.浪费裤——当地纺织业发达,布料便宜
D.节约衣——方便捕捉鱼蟹
2.当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惠安女服饰在福建越来越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传统服饰土气十足
B.西方流行服饰的冲击
C.新一代年轻女性传承意识不足
D.惠安女性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解析:第1题,地处沿海地区,封建头可防风吹日晒,A错误;民主肚(开放肚),节约衣,因纬度低,气温高,短衫凉爽,且便于劳作,B错、D对;浪费裤——宽裤便于涉海,打湿易干,C错。
故选
1。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e10911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a.png)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高考地理试题中蕴含着丰富瑰丽的中华传统文化。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下就从高考地理试题中,看看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物传人移高考试题中有许多与“物传人移”有关的主题,例如农作物的种植与迁移、工业品的制作与流通、人口迁徙和文化流动等。
在这些问题背后,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例如,古人说,“五谷丰登、文物富饶”,说明人类生活的发展与粮食生产的水平密切相关。
我国传统的中医养生观念也强调“食养”。
而这样的文化传承,也影响了当今社会,使得人们对于粮食的品质和安全有着更高的要求并提倡崇尚健康和安全的生活方式。
二、人文地理人类活动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试题中也经常涉及到人文地理知识。
如城市规划、居民区布局、旅游胜地开发等。
在这些问题中,中华传统文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自然风光为背景,富有文化内涵,在当前城市规划中,依然受到各级规划者的青睐。
三、环保考查环保题目时,也会涉及到中华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保护自然的理念。
例如,“物尽其用”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这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四、伦理意识重视道德和伦理意识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考试题目也会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
如一个区域的人口过多过集中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道德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依赖伦理意识的影响。
这方面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的楷模。
总之,高考地理试题中,除了知识的考查以外,也蕴涵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对试题内容的理解,我们加深对于我们的精神文明更深刻的认知,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贡献,以及对当下的启示。
我们要怀着敬畏之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中国文化的自信和骄傲。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036cd6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2.png)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其中地理因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以下从高考地理试题入手,浅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地理因素的体现。
一、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共同塑造地理环境是人类栖息和生产的基础,而人类的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塑造着地理环境。
这种相互作用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为我们呈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与地理因素的紧密联系。
以地方人文景观为例,地理因素对于城市、乡村、山区的建设与发展,造就了众多的地方文化,如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黄山风景区等都是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高考试题:黄山是什么类型的山?它是怎样形成的?请简述黄山的地貌特点。
从高考中可以看出,黄山风景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山地景区,这里的奇峰、怪石、云海、温泉等壮观景观,皆由黄山所独有的地理环境所塑造。
黄山地势险峻,山势高低起伏,且年平均温度低、相对湿度高,形成了峰、石、壑等自然景观,得名于“黄石”。
黄山地势高峻,台阶式的梯田是这里乡村人居特色之一,塑造了黄山的地方文化,如常山纳、松菖粥、黄山茶等。
二、传统农业文化的地理特点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业文化是我国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
与其他地域相比,中国农业文化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地理因素对于我国农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其农业生产方式、农产品的品质等。
高考试题: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它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有哪些?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
在古代,人们相信自然和人类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并以此为指导思想,遵循自然规律并调节天地之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数千年的发展经验。
从地理上来说,中国流域较多,而流水不断,湖泊众多,这使得古代农业文化从水稻和农业工具的发明发展起步,独具特色。
同时,中国独特的山川地理形态,也使得中国农业文化集中体现出了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的农业作物,如茶、枸杞、人参等。
2020地理必胜大二轮微点热专题课件:第一部分传统文化与地理微专题3
![2020地理必胜大二轮微点热专题课件:第一部分传统文化与地理微专题3](https://img.taocdn.com/s3/m/56c4ccad76a20029bd642dc1.png)
微点2 内蒙古高原地区民居 内蒙古地区以温带草原气候为主,草原辽阔,居民生产、生活以游牧为 主。放牧季节性迁徙频繁,因此民居以适宜迁徙的蒙古包为主。蒙古包多采 用牛皮或羊皮缝制,支架多以木材为主,民居的能源来源多以牛羊粪便或小 型风力发电设备或太阳能发电为主。
第5页
微点3 黄土高原民居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较干旱,黄土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好, 不易塌陷。因此,黄土高原居民就因地制宜地修建起窑洞这种民居建筑。一 方面可以避免因地形崎岖带来的建设困难,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加工建筑材料 成本,还可以在冬季利用窑洞保温。
第8页
微点6 江南地区民居 江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地形以平 原为主,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江南地区典型民居以苏州园林和乌镇水乡民 居为主。巧妙地将建筑与水景结合,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当然这里的民 居多大门窗,屋顶坡度较大,利于通风与排水。
第9页
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 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见下图)。据此完成1~2题。
第14页
6.建造“地坑院”民居的自然条件是( ) A.土质黏重,不易挖掘 B.土壤直立性好,不易坍塌 C.地下水浅,易挖出水 D.夏季降水多,地坑易蓄水
解析 “地坑院”是向下深挖土层而建的,黄土具有直立性,直立性 好就不易坍塌。
答案 B
第15页
7.夏季地坑院窑洞内空气湿度很大,原因是( )
A.窑顶雨水下渗
B.院心天井积水
C.窑内气温过高
D.窑内外温差大
解析 黄土高原夏季窑内温度低,窑外温度高且水汽含量大,窑内外 温差大;外面的湿气进入窑内遇冷凝结,使得窑内湿度增大。
答案 D
第16页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c083bc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c.png)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摘要】高考地理试题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成为其中一大特点。
通过分析地理试题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可以看出这些试题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地理试题的设计也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考地理试题的价值在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得到了体现。
高考地理试题不仅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支持。
【关键词】高考地理试题、传统文化、地理知识、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弘扬、文化自信、现代教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发展、价值、促进、结合。
1. 引言1.1 高考地理试题反映我国传统文化高考地理试题作为高考科目之一,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
通过分析高考地理试题,可以发现其中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得高考地理试题在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常常出现关于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历史文化名城、古代运河等内容,这些题目不仅考察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瑰宝,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农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高考地理试题还涉及到我国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敦煌莫高窟、泰山等。
这些题目不仅考察了学生对地理景观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传承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化传统的珍贵价值。
1.2 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得高考地理试题不只是一道考题,更是一次文化的体验和传承。
通过解答地理题目,考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体会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地理知识不再只是冰冷的数据和图表,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符号。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9c6645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90.png)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学科,与地理相关的知识涉及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而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它包括了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法律、道德、礼仪、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传统文化在地理背景下的体现。
我国传统文化在地理试题中反映出中国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有关水资源的问题和传统的水利工程密切相关。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例如黄河上的汛期治理工程和长江上的三峡工程。
这些工程是人们长期以来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的产物,也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对水灾的抵御和防范的经验总结。
这些传统工程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朴实无华的民族智慧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我国传统文化在地理试题中体现了土地的重要性和对自然资源的正确管理。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因此土地的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试题经常涉及到土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
有关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问题会涉及到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规划,以及土地的保护和修复。
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资源的正确看待和管理的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在地理试题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地域文化差异。
中国自古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地理试题会涉及到不同地域的地理特点和文化特色。
南方地区多雨水,使得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以稻作为主,而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
这种地理特征直接影响了当地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地域差异和各地区自给自足的特点。
我国传统文化在地理试题中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情。
地理试题中经常会涉及中国的领土状况、国土面积、边界线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考生对中国的国土状况有所了解。
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题的设置也反映了这一点。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66be708680203d8cf2f2408.png)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选择题“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看风景等,有的还建有供人暂居的房间。
廊桥多为木质或石材+木材结构,我国古代廊桥现存不多。
下图为我国保存至今的一座古代遗留的廊桥图片。
据此完成1~3题。
1.明清时期,下列地区多建有“廊桥”的是( )A.齐鲁大地B.横断山区C.闽粤大地D.东北平原2.图中“廊桥”的主要功能是( )A.供人暂居B.遮阳避雨C.风景与通行D.宗教和民俗活动3.我国古代的“廊桥”现存较少,主要是因为( )A.人为破坏B.风沙掩埋C.地震损毁D.洪水、泥石流冲毁答案 1.C 2.C 3.D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廊桥”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看风景等,应分布在人口密集、多雨的地区,明清时期,多建有“廊桥”的是闽粤大地,C对。
齐鲁大地、东北平原降水少,A、D 错。
横断山区人口稀少,B错。
第2题,图中“廊桥”横跨河流之上,主要功能是欣赏风景与行人通行,C对。
可以供人暂居、遮阳避雨,但这两项不是其主要功能,A、B错。
与宗教和民俗活动无关,D错。
第3题,我国古代的“廊桥”横跨河流之上,沟通两岸交通,现存较少,主要是因为南方地区多雨,洪水、泥石流多发,“廊桥”易被冲毁,D对。
人为破坏交通线路的可能性很小,A错。
南方为湿润区,风沙天气少,B错。
位于板块内部,地震损毁可能性小,C错。
开平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地势低洼,历来是重要商埠和货物集散地。
民国初期,政局动荡,众多华侨返乡广建碉楼(如图)。
开平碉楼为中西合璧的多层塔楼式民居,墙体厚实坚固,窗户比普通民居开口小并装置铁栅,外设铁门,盛时逾3000座,现存1833座,分布在18个镇。
1983年开平市组织调查,推动了碉楼的开发和保护;2007年,开平碉楼成为中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兴起了一阵碉楼旅游的热潮。
目前,仅开放十余座碉楼供游客参观,门票是其主要旅游收入,维护碉楼的经费存在一定缺口。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54c183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8.png)
从高考地理试题看我国传统文化高考地理试题是中国高中学生的重要考试之一,其中涵盖了许多地理知识和相关的文化背景。
通过对于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可以发现许多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这些地理题目主要涉及地理环境、地理资源、地质地貌等诸多方面,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的元素。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看看高考地理试题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一、地理环境与资源高考地理试题中常常涉及到我国的自然环境,如地质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方面。
其中有些题目考查了我国特有的自然景观,如黄河、长江、珠江等重要的河流,它们不仅是我国的文化重地,而且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高考地理试题还给出了一些有关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祁连山脉、云南高原等地形的题目,这些地貌形态丰富多样,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人文背景,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除此之外,高考地理试题还考查了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草原资源、水电资源、林木资源等,这些资源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文化与民俗文化高考地理试题中一些引人深思的题目是对于我国传统农业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反映。
如有些问到了不同地区所产的农产品种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农作物生长季节和栽培方法等,这些题目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农业文化。
另外,一些涉及到封建社会、地方历史、民间传说等的题目也在考查着我国强大的民俗文化。
如问“腊月二十三日崇拜的神是谁”,答案是“杨公”,这是崇拜陕西地方传说中的杨家将的民俗风俗。
三、城市文化与建筑文化除了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高考地理试题还涉及了城市文化和建筑文化的方方面面。
如有些题目考查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反映了我国古代城市的特点和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还有一些题目考查了古代文化名城和建筑文化的知识,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和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
如问“唐代长安城有多少条主要街道”,答案是“八条”,这是一个考查古代城市文化的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2020高考地理微专题:传统文化与地理实践力
传统文化与地理实践力
一、选择题(共44分)
灯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工艺品。
古代灯笼是用天然竹子、油纸或绫绢、粘胶经过工匠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浙江省杭州市的西兴村是一个有着数百余年灯笼制作历史的“灯笼村”。
过去,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做灯笼,编制的灯笼在当地销售紧俏。
如今,大部分村民放弃了这一传统手工艺,全村仅剩七八家灯笼作坊,灯笼制作技术正面临失传和逐渐衰落的境地。
下图为古代灯笼作坊图。
据此回答1~3题。
1.杭州市西兴村历史上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优越的海陆位置
B.温暖的气候条件
C.丰富的竹材资源
D.广阔的消费市场
2.历史上我国劳动人民制作的灯笼,其主要作用是
A.指示风向 B.照明引路
C.驱兽捕虫 D.农田分界
3.浙江杭州西兴灯笼逐步衰退的主要原因是
A.京杭大运河淤积
B.电灯泡的发明
C.消费市场的萎缩
D.劳动力的老龄化
贵州石桥皮纸是采用传统全手工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特有植物为原料,生产的皮纸具有纸质洁白、柔韧性强、纤维长、耐拉力、纸面平整、光泽度好、吸水性强、保存时间长等优点。
石桥皮纸生产工艺复杂,技艺传承主要靠口头传授,耗时长,要求严。
近年来,石桥皮纸深受广大书画爱好者的喜爱。
下图为贵州石桥皮纸作坊场景图。
据此完成4~6题。
4.石桥皮纸深受书画爱好者喜欢主要是因为
A.价格低廉 B.品质优越
C.知名度高 D.文化底蕴深厚
5.石桥皮纸保护传承面临的首要问题主要是
A.核心技术面临失传
B.产品销售市场狭小
C.生产加工技艺落后
D.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6.目前石桥造纸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A.扩大材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
B.借助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
C.加强技艺创新,完善产品体系
D.拓宽营销渠道,打开国际市场
某校学生于台风过后,前往某山区实习,观测溪谷的变化情况。
下图为学生实习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完成7~8题。
7.学生在实习中可以得知的是
A.溪谷的坡度;溪谷的蒸发量
B.溪谷的蒸发量;溪流的水深和流速
C.溪谷的台风降水量;堆积物粒径大小
D.溪谷的坡度;堆积物粒径大小
8.学生在溪谷的观测点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乙、戊
下图是“五一”劳动节期间一旅游爱好者在宁夏沙坡头(37.5°N,105°E)拍摄的一张落日余辉的风景图。
据此完成9~11题。
9.图示北京时间最可能是
A.17时30分 B.18时30分
C.19时30分 D.20时30分
10.与当地日出时相比,此时图中骆驼影子偏长的原因可能是
A.太阳高度较大 B.沙丘坡度较大
C.日落时间较晚 D.太阳光照太强
11.驼队在沙脊中走“蛇形”路线主要是为了
A.便于辨别方向 B.避开沙丘陡坡
C.避免风沙侵袭 D.利于寻找水源
二、综合题(共46分)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下图中的M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近三十年来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下图a示意我国某区域的水系分布,图b示意M地的等高线分布,下表示意M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图a
图b
(1)指出图a所示区域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生产特点。
(6分)
(2)描述M地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6分)
(3)分析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原因和对R河水文特征的影响。
(6分)(4)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请你就M地农业发展方向阐述自己的观点。
(6分)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一般来说,古茶树是指生长树龄在百年及以上的茶树。
贵州省是世界上古茶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据统计,贵州省200年以上的古茶树在15万株以上,千年以上的古茶树有近千株,最大的古茶树胸径约180厘米,其中大多分布在大山深处。
从理化指标看,古树茶的酚氨比在10.5:1左右,这说明贵州省的古茶树既可以生产最好的绿茶,也可以生产最好的红茶。
除此之外,古茶树具有很高的科研、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
(1)分析贵州省古茶树大多分布在大山深处的原因。
(8分)
(2)指出古茶树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利条件。
(6分)
(3)请就如何保护古茶树资源,提出合理建议。
(8分)
答案
1.C 浙江省杭州市地处亚热带地区,历史上,野生竹林面积广,竹材资源十分丰富,为历史上制作灯笼奠定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2.B 在古代,灯笼的主要作用是夜间照明,给路人或家人引路,它是由油纸或者绫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成为照明工具。
3.B 灯笼的功能主要是夜间为人照明引路,现在,随着电力和灯具工业的发展,使用广泛的各种各样的灯泡的出现逐步取代灯笼,从而导致古代灯笼逐步衰退。
4.B 石桥皮纸具有纸质洁白、柔韧性强、纤维长、耐拉力、纸面平整、光泽度好、吸水性强、保存时间长,特别是在表现中国书法绘画的艺术效果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5.A 石桥古法造纸的工艺复杂,主要靠口头传授,很少有相关的书面传承资料,而且学习耗时长,技术要求高,致使传承人的不断减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造成威胁。
6.C 利用古法工艺,加入创新元素,在白皮纸的基础上探索、发展出贵纸、迎春纸、彩色纸、花草纸等新纸品。
针对当前的发展趋势,石桥古法造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针对其在传承、创新、营销等方面存问题,以古法工艺保护和传承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动力,加强古法造纸技艺创新,完善产品体系,尽快融入社会,开拓国内市场,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实现“非遗”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7.D 因为是台风过后,测量本次台风的降水量已经不可能;溪谷中的蒸发量不是学生实习能够测量的出来的;但学生可以很直观地观测到溪谷所在地的坡度和因洪水过后形成的堆积物颗粒的大小。
8.B 根据等值线的判读规律:“凸高则低,凸低则高”,结合图中等高线数值的变化,可知甲、丙两地位于山谷;溪谷发育在山谷中,学生在溪谷的观测点自然在山谷中,而乙、丁、戊三地位于山脊。
9.C 5月1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所以当地的地方时应晚于18点,北京时间比当地地方时早一个小时,而当地的纬度处于中纬度地区,5月1日期间,日落时当地的地方时不可能太晚,故19时30分最合理。
10.B 日落时太阳高度接近0°,太阳高度较小;影子的长短和日落时间早晚关系不大;由于沙丘不是平面,坡度较大,坡面斜向下延长,导致影子落在斜坡上,比正常时偏长。
11.A 在沙丘沙脊上行走,由于地势较高,易被风沙侵袭;行走在沙脊上,而不是沙丘的斜坡上;虽然沙脊地势较高,能够看到远方,利于寻找水源,但不是时时寻找水源;由于沙漠无参照物,易迷失方向,沙脊地势高,视野开阔,在沙脊上行走可以很好的判别方向,也易做到前后照顾。
12.(1)季风水田农业。
(2分)生产特点: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
(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2)地形特征:以低山、丘陵为主;(2分)地势东、南、西高,北面较低。
(2分)
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2分)
(3)原因:林地、草地面积增加,水土流失减轻。
(2分)
影响: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2分)河流含沙量减小。
(2分)
(4)(沟谷低洼地区)发展养渔业;(缓坡土层深厚,)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花卉等种植业;(陡坡)发展果园和林业;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防治水土流失,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单产;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培育优势农产品的品牌。
(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13.(1)贵州省所处纬度偏低,大山深处海拔较高,气候温和湿润,多云雾,日照弱,排水条件好,适宜古茶树生长;(4分)大山深处人烟稀少,耕作方式相对落后,人类活动强度小,有利于保留古茶树资源。
(4分)
(2)大山深处交通闭塞,远离消费市场;经济落后,开发资金短缺;劳动力素质较低,加工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大规模开发利用。
(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3)制定与实施全面、系统、强制性的保护古茶的法律法规;成立贵州古茶树保护领导机构,发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做好全省古茶树的普查和资料汇总工作,对古茶树实行电子化监管;加强村古茶树文化及产品品牌宣传力度,提升人们对古茶树重要价值的认识;设立贵州省古茶树安保资金,加强全省古茶树的保护修复工程。
(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