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交通方式划分预测

合集下载

交通方式划分

交通方式划分
市交通机动车化趋势明显。
(5)交通结构特点
交通方式划分
我国城市交通方式结构处于转型期,城 市交通机动车化趋势明显。
×合理引导自行车出行 向公共交通出行转移
交通方式划分
运送同样数量的乘客所需小汽车、自行车、公交车数 交通方式划分
从单车载客量、人均动态占用面积、人均能耗来看:
➢单车载客量: 小汽车1.5;自行车1;公交车45~60 公交是小汽车的30~40倍
94.0 87.02 93.3 96.37 96.8 96.5
96.8 94.02 96.9 97.5 97.7 97.4
97.8 97.52 98.6 98.69 99.2 97.6
统计 年份 1986 2000 1996 2001 2001 2001
交通方式划分
不同类型城市的自行车交通定位
✓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自行车是公共交通的补充,但不应 是主导交通方式。
式中 y--居民出行生成量; X--私人小汽车拥有量。
如果预测出各交通区的私人小汽车拥有量即 可得出预测各交通区居民出行生成量。
交通方式划分
通常采用“交通生成-方式划分”组合模 型
G-MS
G
D
D
G—Generation
MS
D—Distribution
A
MS—Modal Split
A
A—Assignment
交通方式划分
(4)主要交通方式的特点 ✓步行 ✓自行车 ✓机动车
交通方式划分
➢步行
影响人们选择步行方式的因素主要是出行目的和出行距离等, 出行距离的影响尤为突出。
交通方式划分
➢自行车
✓我国城市自行车拥有量经历了一个由快速增长到平稳增长的 发展时期 ✓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出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我 国一些城市的自行车出行比例已开始显著下降

交通规划作业答案

交通规划作业答案

(1) 简述交通需求预测的内容和步骤.现在交通预测中普遍采用的是“四阶段模式”,即交通生成、交通分布、交通方式、交通分配四步骤的交通预测程序。

(1)交通生成预测交通生成预测包括出行产生预测和出行吸引预测。

因为两者的影响因素不同,前者以住户的社会经济特性为主,后者以土地使用的型态为主,故须将出行产生和出行吸引分别进行预测,以求其精确,也利于下一阶段出行分布的工作。

(2)交通分布预测交通分布预测是要找出各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即要得出由交通生成预测的各出行端交通量与区间出行交换量的关系问题。

(3)交通方式划分预测交通方式划分即交通工具分配与选择,就是指人出行次数在不同的交通方式之间进行划分,这主要是对客运交通而言的,对货运交通规划目前无需进行这一步程序,这是因为城市市内货运交通一般只有卡车交通一种,毋须进行方式预测。

(4)交通分配预测在掌握了各分区的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

交通分配就是已知各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具体地确定它们所选用的路线、所使用的道路的方法,也就是对城市各条道路所分担的交通量进行预测。

(2) 简述城市交通规划包含的主要内容。

答:城市交通规划是指为城市居民的交通行为提供合适的交通设施,改善以致优化城市交通条件,并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主要内容。

城市交通规划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量发展的预测,为较长时间内城市的各项用的、交通设施、交通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综合布局与统筹规划,并进行综合评价,它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般包含以下工作:①总体设计(工作机构、责任分工、总体设计、目标设计);②交通调查(社会经济调查、交通设施调查、居民出行调查、汽车货运调查、公交运行调查);③交通需求预测(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居民就业就学预测、居民出行分布预测、客运交通需求预测、货运交通需求预测);④方案制定(近期交通治理、中长期道路网规划、公共客运系统规划、静态交通规划、远期交通发展规划);⑤方案评价(网络总体性能评价、交通质量评价、经济效益评价、交通环境评价);⑥信息反馈与方案调整(交通网络结构调整、交通方式结构调整、土地利用调整、交叉口等级及规模调整)。

交通系统规划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商业大学

交通系统规划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商业大学

交通系统规划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从舒适性的角度,乘客的交通特性主要考虑()。

答案:周边景观;休息间隙;加速度变化;横向力2.驾驶员的反应特性包含的心理活动为()。

答案:反应;感知;判断;识别3.视力根据眼睛所处的状态和时间不同,分为()。

答案:夜间视力;动视力;静视力4.行人的空间需求包括()。

答案:静态空间;心理缓冲空间;动态空间5.驾驶员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

答案:信息感知阶段;操作反应阶段;分析判断阶段6.汽车的制动性能包括()。

答案:制动效能;制动性能的稳定性7.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机动车分为()。

答案:载重汽车;鞍式列车;小客车8.汽车的动力性能包括()。

答案:最高行驶速度;爬坡能力;加速性能9.驾驶员从发现紧急后,从开始踏制动踏板到出现最大制动力的时间称为持续制动时间。

()答案:错10.动态判断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已知某高速公路的允许最大车速为120km/h,若其密度为10辆/km,阻塞密度为100辆/km,速度-密度呈直线关系,此时平均车速为()。

答案:108km/h2.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段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小时后的交通量之比称为()。

答案:高峰小时系数3.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之比称为()。

答案:行程车速4.某双向道路,两个方向的交通量分别为400辆/小时和600辆/小时,该道路的方向不均匀系数Kd应为()。

答案:60%5.同向行驶的一列车队中,相邻车辆车头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

答案:车头时距6.接近或达到道路通行能力时的车流密度称为()。

答案:临界密度7.交通流的宏观参数包括()。

答案:交通量;速度;交通流密度8.交通流的微观参数包括()。

答案:车头间距;车头时距9.反映交通流从道路获得的服务质量的参数有()。

答案:密度;速度10.按照交通流内部的运行条件及其对驾驶员和乘客产生的感受,交通流可分为()。

第六章 交通分配与0-D反推

第六章 交通分配与0-D反推

3.非平衡分配算法
• Beckmann模型在理论上结构严谨、思路明确,但 它作为一个维数大、约束多的非线性规划问题, 对这类问题的算法设计在数学上是一个难度较大 的问题。因此,在1975年由LeBlanc等将FW算法 用于求解Beckmann变换式获得成功之前,很多学 者一直在探讨用模拟和近似的方法求解交通平衡 分配问题;即是在此之后,由于受到庞大的问题 规模和当时相对落后的计算机技术,研究UE分配 的近似算法是交通分配中一个重要的课题,通常 将这类近似算法称为非平衡分配算法。常用的非 平衡分配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般的交通网络中,每一O-D对之间有很多条路 径,如何将O-D量正确、合理地分配到这些路径 上是交通分配问题的核心。正确的交通分配方法 应能较好地再现实际交通状态,这种交通状态时 出行者路径选择的结果。因此,出行者路径选择 准则称为交通分配问题建模和求解的前提。
• Wardrop(1952)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有关出行者路 径选择行为准则的原理,分别是用户平衡(简称 UE)原理和系统最优(SO)原理。
一、基本原理与方法
1.基本概念
• 交通分配可以归纳为如下问题形式——已知:① 交通网络的有向图表示形式;②路段阻抗函数; ③O-D矩阵;求解:网络中各路段的交通量及阻 抗值。其中,交通网络的有向图形式是交通网络 的数学化描述,是进行交通分配等交通分析的基 础;各种方式的O-D矩阵一般由交通方式划分预 测获取,或者从实际O-D调查中得到;路段的阻 抗函数应能反映实际道路路段上行程时间与路段 流量之间的关系(流量越大,车速越低,行程时间 也就越长)。
第六章 交通分配与OD反推
交通分配与O-D反推
• 交通分配是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法的最后一个阶 段,其目的是将各种出行方式的O-D矩阵按照一 定的路径选择原则分配到交通网络中的各条道路 上,求出各路段上的流量及相关的交通指标。而 交通分配的反过程则是O-D矩阵反推,它可以通 过路段观察交通量快速获取O-D矩阵。下面首先 简要回顾交通分配与O-D反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然后结合实例分别讲解在TransCAD中进行交通 分配和O-D反推的操作步骤。

交通方式划分率转移曲线法

交通方式划分率转移曲线法

交通方式划分率转移曲线法
交通方式划分率转移曲线法是一种用于评估城市交通方式分配的经验方法。

这种方法将城市中人口和劳动力根据交通方式进行划分,然后根据交通方式选择的分布模式,预测未来的交通方式选择。

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收集:收集城市的人口、就业和交通方式选择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统计局、交通部门以及相关调查和研究。

2. 交通方式划分:根据收集的数据,将城市人口和劳动力按照交通方式进行划分。

常见的交通方式包括公共交通、私家车、步行和骑行等。

3. 划分率计算:计算每种交通方式的划分率,即该交通方式占总人口或劳动力的比例。

划分率可以通过人口或劳动力总数除以每种交通方式的人数或劳动力数来计算。

4. 转移曲线计算:根据历史数据和趋势分析,确定每种交通方式的转移曲线。

转移曲线表示在不同交通方式划分率下,未来交通方式选择的分布模式。

5. 预测未来交通方式:使用转移曲线来预测未来的交通方式选择分布。

根据预测结果,可以评估不同交通政策和规划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

交通方式划分率转移曲线法是一种相对简单和经济的方法,可以在缺乏详细数据和复杂模型的情况下,对城市交通方式进行初步评估和规划。

然而,由于其简化的方法和基于历史数据的预测,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其他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交通方式划分方法

交通方式划分方法
划分率1.0
0.0
参数标定
设有N 次观测,对于第n 次观测中的交通方式k ,其解释变量样本是 , 是待定参数向量;方式的总效用是 。设第n 次观测的结果为:出行者选择了方式k ,可表达为 。
极大似然估计法来估计参数 ,对于第n 次观测,解释变量取值为 ,这种取值服从概率密度函数
选择概率为
通过四次调查,有关时间差和方式选择的样本值列于下表中,因此可构造问题的似然函数如下:
观察次数
样本值 ( )
选择结果
1
-3.0
方式1
2
-0.50
方式2
3
-2.0
方式2
4
-1.0
方式1
简化似然函数得
1.0
2.0
3.0
4.0
5.0
1.0
徒步,自行车
徒步以外
徒步
自行车
全交通方式
个人运输工具
公共运输工具
汽车
摩托车
公共汽车
铁路
交通方式划分模型
线性模型
这是函数模型中最早开发出来的模型。它把影响交通方式 分担的各种要素用线性函数的形式表示,从而推求交通方 式分担率。 不过,用这种方法求出的分担率P无法保证满足0<P<1。
Logit模型
-1.04
2
-0.86
-0.78
-1.14
3
-1.04
-1.14
-0.46
1
2
3
1
0.14
-0.27
-0.43
2
-0.27
-0.19
-0.52
3
-0.43
-0.52
0.14

6.交通方式划分

6.交通方式划分
6.交通方式划分
第1节 概述 第2节 交通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第3节 交通方式划分模型
教学要求:
理解交通方式划分的主要因素,掌握常用交 通方式划分模型,了解集计模型和非集计模型 的区别。
一、 概述
——各种交通方式所承担的出行量 占出行总量的比例
交通方式划分的概念 一个出行(trip)与一种交通方式(mode)相对应。 一个区域(zone)的全部出行数中,利用某种交通方式的人占所有
二、影响交通方式划分的因素
分组讨论10min 上台发言 发言时间控制在3min 重在补充完善
出行特性——交通供给特性 出行者属性:家庭属性和个人属性——出行主体特

地区属性——外界大环境 交通供给状况和交通政策
1.出行时间与距离 2.费用 3.舒适性 4.安全性 5.准时性 6.换乘次数与候车时间 7.出行目的
能耗 (千卡/人km)
死亡人数 (人/亿人km)
23
44.6
600
1.17
11
19.4
154
0.082
30
23.9
-
-
>800
30.2
456
-
30-200
4.7
85.5
0.005
>200
5.6
0.0
30-60
3
77
0.005
20-30
9
-
0.005
30
7
119
0.005
运输能力 (人/时单向
) 2200 1.4-2.1万
十年前的两倍多
5.准时性 在交通方式选择时,到达的准时性对于交通方式
选择的影响很大。 比如对于公交出行而言,公交出行比例低,其中

交通方式划分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方法

交通方式划分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方法

最终得到各出行方式的方式划分比例如下:
自行车出行比例
p1=
eV(1)

=0.46/1.28=0.36=36%
! V(j) e
i=1
公交车出行比例
p2=
eV(2)

=0.17/1.28=0.13=13%
! V(j) e
i=1
出租车出行比例
p3=
eV(3)

=0.07/1.28=0.05=5%
! V(j) e
1 交通方式划分的影响因素
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出行,可以认为是交通方式 的组合。日常工作和上学等的出行,日常性地反复,将会形成出 行路径的详细信息,从而形成各自的交通方式选择模式。对这种 日常性、定型的出行方式,交通方式划分容易确定。然而,问题是 人们并非一成不变地沿用同一种出行形态(Trip Pattern),经常因 为某种原因改变其交通工具利用情况。例如,平时利用公共汽车 的人们,因为行李、天气、身体等原因改用出租车等。另外,人们 到外地出差,由于不熟悉当地的公交线路或不了解业务单位的 具体地址,常利用出租车。诸如此类的出行方式为非定型性出行 方式。因为没有掌握交通信息而多利用出租车,如果事先有这方 面的信息,可能会利用公交车。另外,人们的交通方式选择还与 出行的时间相关,过早或过晚的出行,由于公交车不便等原因, 多利用出租车。
另 一 类 是 以 概 率 论 为 基 础 的 非 集 计 方 法(disaggregate method),这一类方法分析的对象是个体,它将个体的原始资料不 加任何处理直接用来构造模型。非集计方法在交通方式分担研 究中是以单个出行者作为分析对象,个体原始数据不直接做统 计处理来构造模型,而是充分利用了每组调查样本数据的内在 联系,求出描述个体选择行为的概率值,最后将模型计算的选择 概率值转化为全体分区居民的选择概率值。非集计方法的特点 是:调查的个人数据能够得到充分的挖掘,要求的样本较小,所 以相对成本会小很多。

交通规划设计之交通分配预测

交通规划设计之交通分配预测

t t0 1V /C
t0——路段车辆平均自由行驶时间(Link Travel Time); t0——路段车辆自由流行驶时间(Free Flow Travel Time); V——路段的交通流量(Link Flow);
C——路段的交通容量(Link Capacity);
α,β——参数,一般α=0.15,β=4
T(1-λ)2 2(1-λX)
+
X2
-0.65( T
2Q(1-X)
Q2
1
) 3 X (2+5λ)
二、交通分配的基本原理
交通均衡状态 交通分配模型分类 非均衡模型 均衡模型 例题
1、交通均衡状态
如果两点之间有多条线路供出行者选择,出行 者会选择费用最小的路径(最短路径)。
随着两点之间的交通量增加,最短路径上的交 通流量也在增大,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道路产 生拥挤甚至堵塞,此时最短路径的阻抗比次短 路径更大,一部分出行者会选择次短路径;
无迭代(静态) 有迭代(动态)
最短路分配 容量限制-增量加载
多路径分配
容量限制-多路径
• 优点:结构简单、概念明确、计算简便等; • 缺点: 不适合拥挤的城市交通。
4、均衡模型发展历史
1952年,英国交通工程专家Wardrop提出了道路网 均衡第一原理、第二原理的概念和定义;
1956年,Beckmann等提出了描述平衡交通分配的数 学规划模型;
(3) 交叉口阻抗延误函数
公路:交叉口阻抗可以忽略; 城市交通:交叉口延误必须考虑。
城市交叉口阻抗可以分为两类:
•不分流向类:交叉口各个流向的阻抗基本相同,或
者没有明显规律性的分流向差别,此时道路的总阻
抗为:

第六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第六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 二、城市土地使用调查
• 城市土地使用与城市道路交通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性质的土地使用,可产生或吸引不同性质 的交通,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关系是进行交通需 求预测的基础。土地使用调查应包括:
• 1、土地使用性质:各交通区主要土地使用类 别的土地面积,如工业、商业、居住、科教卫 等土地使用类别的面积。
中小城市只需进行后两类规划。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
• 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工作总体设计 • 2、现状交通系统调查及分析 • 3、城市交通需求发展预测 • 4、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设计 • 5、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评价 • 6、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调整与优化 • 7、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实施计划
tij ttti非jii轨行jj机道人动
t 机动 ij
t 水上 ij
tij tttiii公铁航jjj 路路空 ti水j 运 ti管j 道
ti公jtti摩共ji轿j 电托车车汽车
t 货车 ij
t出租车 ij
3.9% 5.3%
17.6%
0.3%
23.4%
21.3% 28.2%
地铁 国铁 私铁 其它轨道 公共汽车 出租汽车 私人轿车
三、总体设计的内容
• 1、建立工作机构,一般应包括规划领导小组 (市领导)、规划办公室(规划局)及规划 工作课题组(规划设计院等企业)三个层次
• 2、确定该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指导思想及规 划原则
• 3、确定规划地域范围、规划年限 交通小区 划分
• 4、确定规划目标 • 5、规划过程总体流程设计
规 划 过 程 总 体 流 程
二、出行分布
• 1、常系数法:
• 2、平均系数法:
• 3、Fratar method:

4四步骤交通需求预测模型交通方式划分预测

4四步骤交通需求预测模型交通方式划分预测

f (z)dzdy
进一步假定ε1和ε2都服从Gumbel分布,其概率分 布函数和概率密度函数分别为:
F(y)=exp[-exp(-by)] f(y)=bF(y)exp(-by)
3 方式划分预测
3.7 Logit模型
(4)模型推导
P1

f
( y)
yV1 V2
y
U
2f1)2
(yP, zr()dVz1dy
1
V
f12 (y, z)是ε1和ε2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如果假定ε1
和ε2相互独立且具有相同的概率分布,其密度函数
为f,则其联合分布密度函数f12(y,z)=f(y)f(z)
P1

f
(y)yV1 Fra bibliotekV2 非机动车自步行行车
(2)交通服务提供全方者式机动车公个共人交机通动交轨 普通道 通小摩交 公汽托通 交车、( ((助地 公含动铁 共出车、 汽租轻 、车轨 电)等车))
全方式公个共人交交通通出公城私租共市人车汽轨交、道通电交—车通—(步地行铁、、自轻行轨车等、)私家车、单位车


Pr(1 y, 2 V1 V2 y)dy

V1V2 y
f12 ( y, z)dzdy

3 方式划分预测
3.7 Logit模型


(Pr4()1 模 y型,推2 导V1
V2

y)dPy1

Pr(UV11V2
例如A={公交车,出租车,小汽车,地铁},J=4
如果某个人n根本不可能选择选择枝j,如没有摩托 车的人不可能采用摩托车出行,就设Unj=一个明 显小于所有选择枝效用的值,如-10000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则之交通需求预测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则之交通需求预测

3.回归分析方法
回归分析法时根据调查资料,建立生成量与其主要影响因 素之间的回归方程,利用所建立的回归方程,通过对主要 影响因素的预测,进而预测交通生成量.
回归的形式有多种,自变量有一元也有多元,函数关系有 线性也有非线性。
在交通生成预测中一般以土地利用强度指标为自变量,如 交通区人口数、劳动力资源数、就业岗位数、各类土地利 用面积等。
出行产生量:由家出行的全部家庭端点数和货物出行的全
部起点数之和。换句话来说,单位时间内某一分区的出行 产生量等于家庭端点在这个分区的由家出行数,与起点在 这个分区的非由家出行和货物出行的出行数之和。
出行吸引量: 由家出行的全部非家庭端点数,与非由家 出行和货物出行的全部终点数之和。或者说,单位时间内
由于一个分区的交通出行发生量主要是由这个分区的土地 利用形态决定的,而起讫点的概念与用地形态没有关系。 从起讫点的概念出发,无法由分区未来的用地模式预测分 区的交通出行发生量。因此,后来交通学家们提出了产生 点和吸引点的概念.
产生、吸引交通量与生成交通量的关系
PA 1 1 2
…...
i
…...
m
合计 A1
2.50
平 均
2.00
1.871.751.661.942.072.041.951.781.721.60
出 1.50
1.37

1.12
1.09
次 1.00 数 0.50 男
0.70
()
0.00
6~10 16~20 26~30 36~40 46~50 56~60 66~70 年龄段
2.00 1.50 1.00 0.50 0.00
1.原单位法/生成率法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从OD调查中,可得出单位用地面 积(单位人口或单位经济指标等)交通生成量,如假定其 是稳定的,则根据规划期限各交通区的用地面积(人口量 或经济指标等)便可进行交通生成预测。

第6讲 交通分布预测(30分钟)

第6讲  交通分布预测(30分钟)

2010 成都
第六讲 交通分布预测
二、出行分布的两类模型介绍 4)底特律法:
此法的使用改善了增长系数反复修正的计算方式,其增长系数的决定基
于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Pi f (1)i区的出行产生数随 Fi o 成正比例增长; Pi Ai f (2)j区的出行吸引数随 F j o 成正比例增长; Aj
第六讲 交通分布预测
一、概述 出行分布是四阶段交通模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行分布是要找出各 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即要得出由出行生成模型所预测的各 出行端交通量与区间出行交换量的关系问题。现状的出行分布可通 过住户的出行调查得出其成果——O-D表(又称“出行分布表”) 出行分布模型基本分为两大类:增长系数法和综合法。 增长系数法完全是基于出行起点与终点区的增长特性,利用现状的O-D 表求算将来O-D表。适用于小地区或区域间之出行不太受空间阻挠 因素的影响而只受地区间产生及吸引特性影响的出行空间分布型态。
第六讲 交通分布预测
二、出行分布的两类模型介绍 生成过程中预测之出行产生数或吸引数为低;反之在增长率低的地区, 本法所得之出行数又常偏高。 (2)本法只考虑到出行起讫点之增长率,而未顾及其他地区之增长率; 同时本法须假设各区具有相同之吸引力,而没考虑某些地区之吸引 力可能具有较高的增长率。 3)福来特法: 它基于两项基本假设: Pi f j (1)未来的出行空间分布 Tij 与出行产生的增长率 o Gi 和出行吸引的 增长率
第六讲 交通分布预测 四、重力模型的验证
吻合程度来决定,主要有以下标准统计检验的方法。
1)相关系数( )的检验:这是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但是,相关系数
对标定参数在一个很大范围内是不敏感的,是有误差的。
2 检验:这是在交通工程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对模型和调查的 2)

《交通工程总论》补充内容

《交通工程总论》补充内容

《交通工程总论》复习补充内容第二章 交通特性分析1.【习题2.2】(1)某一小时内,测得速度为20km/h 的车15辆,速度为50km/h 的车5辆,求时间平均车速?(2)10km 路段内,共行驶20辆车,其中15辆速度为20km/h ,5辆速度为50km/h ,求区间平均车速?2.车头间距与车头时距车头间距:同向行驶的一列车队中,相邻两辆车车头之间的距离(或间隔)。

用h d 表示,单位为m/veh (米/辆)。

车头时距:同向行驶的车队中,相邻两辆车车头之间的时间间隔。

用h t 表示,单位为s/veh (秒/辆)。

几个基本关系:平均车头间距d h 和车流密度K 之间成倒数关系:d h =1000/K (其h/km 5.27)5501520(515111=⨯+⨯+==∑=n i i t v n v h /km 5.23)5052015(515111111=++=⋅=∑=n i is v n v中:h单位为m/veh;K单位为veh/km)。

d平均车头时距h和交通量Q之间成倒数关系:t h=3600/Q(其中:th单位为s/veh;Q单位为veh/h)。

t平均车头间距和平均车头时距之间的关系:h=(V/3.6)t h(其中:dh单位为m/veh;t h单位为s/veh;V为汽车行驶速度,单位为dkm/h)。

【习题2.3】在市郊一段长24公里的公路上,在起点断面上6分钟内通过100辆车,车流是均匀连续的,已知车速为20km/h,求h,t h,dK,Q。

解:Q = 100/(6/60) =1000 (辆/h)h=3600/Q =3600/1000=3.6 (s/辆)th=(V/3.6) t h=(20/3.6)*3.6=20 (m/辆)dK=1000/h=1000/20=50 (辆/km)d第三章交通调查与分析§3-2 交通量调查1. 人工观测法的优点和缺点优点:人工观测法简单、易行,且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可以用于任何地点、任何情况的交通调查、机动灵活、易于掌握,资料整理比较方便。

交通工程学名词解释

交通工程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交通量:是指在选定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2.设计小时交通量:工程上为了保证道路在规划期内满足大多数小时车流能够顺利通过,不造成严重堵塞,同时避免建成后车流量很低,投资效益不高,规定要选择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

3.行驶车速:从行驶某一区间所需要的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及其区间距离求得的车速,用于评价路段的线形的顺适性和通行能力分析,也可用于计算道路使用者的成本效益分析。

4.行程车速:又称区间车速,是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之比,是一项综合指标,用以评价道路的通畅程度估计行车延误情况,要提高运输效率归根结底是要提高车辆的行驶车速。

5.车流密度:车流密度是指一瞬间内单位道路长度上的车辆的数目:K=N/L6.最佳密度Km:即流量达到最大时的密度,密度小于Km即为稳定交通流量,大于即为强迫交通流量。

7.交通规划:确定交通目标并设计达到交通目标的策略或行动的过程。

8.服务水平: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

9.通行能力: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数(辆/H)。

分类:基本通行能力、实际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

10.交通事故的定义: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活动有关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章程的行为过失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

11. 85%位车速:在该路段形式的所有车辆中,有85%的车辆行驶速度在此速度之下,此速度作为该路段的最高限制车速。

12. 15%位车速:有15%的车辆行驶速度在此速度之下,此速度作为该路段的最低限制车速。

13.行车延误:车辆在行驶中,由于受到驾驶员无法控制的或意外的其他车辆的干扰或交通设施等的阻碍所损失的时间,行车延误分类:固定延误、停车延误、行驶延误、排队延误、引道延误。

交通方式划分

交通方式划分

k
k--交通方式的总数
二元Logit模型曲线
pc
1.0
0.5
Vc −Vb
30
二元Logit模型的性质
可以得到归一化的分担率; 1. 可以得到归一化的分担率; 2. 若Vc=Vb,则Pc=Pb=0.5; Pc趋向于 趋向于1 3. 若Vc >> Vb ,则Pc趋向于1。
31
Logit 模型:
U j = Vj + ε j
= Pr[V1 + ε1 > V2 + ε 2 ]
= Pr[ε1 = η, ε 2 < η + V1 −V2 ],−∞ < η < +∞
(4)
= Pr[V1 + ε1 −V2 > ε 2 ]
设(4)式中的随机项服从下述于贝尔(Gumbel) 分布(双重指数分布),并且方式间相互独立,
f (η) = Pr[பைடு நூலகம் i > η] = e
∵ 当 η = ∞ 时, y = e
−∞
0
[
]
(10)
η = −∞ 时, y = e−∞ = 0 = 1;
1 0

Pn = ∫ y ⋅ e−η dη = ∫ 1
−∞
y ⋅ e−η dη (V −V2 ) −η 1 y ⋅ e 1+ e
[
]
1 = V −V 1 + e 1 2 0
1
好的方式选择模型应该包括上述重要特征。
?问题:用什么途径来综合反映上
述因素的特征。
表 不同出行目的的交通方式利用情况(哈尔滨,2000年)
交通方式 公共汽车 单位班车 小 出 摩 自 步 其 合 汽 租 托 行 车 车 车 车 行 它 计 上班 46.37 8.79 1.64 0.55 1.92 15.59 24.91 0.24 100 上学 24.94 2.60 0.11 0.22 0.76 15.99 55.18 0.22 100 自由 20.26 0.54 0.73 4.42 2.53 12.85 58.38 0.29 100 业务 22.87 10.88 7.93 11.11 1.36 6.35 39.50 0.00 100 回家 37.01 6.58 1.55 1.42 1.83 14.99 36.34 0.28 100 合计 36.28 6.36 1.60 1.76 1.84 14.69 37.21 0.27 1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交通方式划分预测§6.1 概 述前面的交通发生预测和交通分布的研究对象大都是人或货物,我们知道,交通预测的目的是为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提供定量的规模依据,而交通设施直接承载对象是各种交通工具,而不是人或物。

因为不同的交通工具的承载率不同,就同一批人员出行量而言,对交通工具的不同选择结果将会导致不同的车辆出行量,所以明确交通工具的选择,把以人或吨为单位的出行量转化成以交通工具为单位(车、车皮、集装箱等)的出行量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把出行者对交通工具的选择叫作“交通方式划分(MS —Mode Split )”。

在大交通而言,方式划分就是指对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五种方式的选择,在城市交通而言,就是指对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等的选择。

6.1.1 交通方式划分方法1. 多层或单层划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交通方式进行划分。

从结构层次来看,可分为多层划分和单层划分。

以城市交通的人员出行为例,可作以下划分:(1)多层划分(二者选一)⎪⎪⎪⎪⎩⎪⎪⎪⎪⎨⎧⎪⎪⎩⎪⎪⎨⎧⎩⎨⎧⎩⎨⎧⎩⎨⎧等)轨道交通(地铁、轻轨车)普通公交(公共汽、电公共交通含出租车)小汽车摩托、助动车个人机动交通机动车自行车步行非机动车全方式( (2)单层划分(多者选一)将上述六种基本(最低层)方式——步行、自行车、摩托车(含助动车)、普通公交、轨道交通——作为选择对象。

2. 根据服务提供者划分有时为将了问题简化,或从具体问题的需要出发,也从提供交通方式的直接服务者来划分交通方式。

如以城市交通的人员出行为例,可归结为两种:公交方式——直接服务者是公交公司,非公交方式——直接服务者是道路部门。

我国目前进行的交通方式划分大多采用这种划分办法,简单地,干脆只粗略地分为: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两种方式。

⎪⎪⎩⎪⎪⎨⎧⎩⎨⎧⎩⎨⎧出租车车、单位车—步行、自行车、私家—私人交通个人交通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公共汽、电车公共交通全方式 6.1.2 影响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不同国家或地区因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的比例结构也就不同,也就是说,影响出行方式划分的因素因国家而异。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城市交通中,影响人员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11个,这些因素是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的特性。

(1)出行者或分区特性① 家庭车辆拥有情况。

主要指自行车、助动车、摩托,以后将会要加入小汽车,如以分区为分析单位时,则应取车辆拥有量的平均值,下同。

② 出行者年龄。

不同年龄阶段的出行者偏好于不同的交通工具,如老人、小孩偏好于公共交通,而较少骑车。

③ 收入:高收入者偏向于坐出租车,而低收入者偏向于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

④ 分区的可达性。

包括两个方面:道路密度、公交网密度。

(2)出行特性① 出行目的。

上班、上学偏向于公交车,购物、社交等偏向于出租车或私人交通。

② 出行距离。

近者偏向于步行和非机动车。

(3)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① 费用。

对公共交通,指车票;对个人交通,指汽油费、车耗等。

② 时间。

含坐车、等车、转车以及上下车前后、换乘步行的时间。

从这个角度来说,具有门对门特点个人交通优于公共交通。

③ 舒适度。

包含坐与站的区别,以及坐椅的舒适程度、站立的宽松程度。

④ 可靠性。

指车辆到离站的准时性,显然准时准点的轨道交通优于一般公共汽车。

⑤ 安全性。

城市交通中,货物出行基本上都是使用汽车,因此这一般不存在方式划分问题。

大交通中,影响人员出行的的因素基本上是上述的城市交通的三类共11项中的后9项,因为目前我国居民很少有私人小汽车,在长途出行时几乎不用私人交通方式;另外,出行者的年龄对长途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也没有什么影响。

所以,前两项(家庭车辆拥有情况与年龄)不作为影响因素。

在余下的9项中,具体的内容与城市交通也有所区别。

如分区的可达性,对大交通而言,就是指一个分区是否有铁路及车站、是否有航线及机场、是否有航道及码头等。

大交通中,货物出行也存在方式划分问题。

影响货物出行方式划分的因素有: (1)货物的类型。

分:笨重类(煤炭、矿石、钢铁、粮食、木材、建材、机械等),一般工业产品类,特殊类(危险品、冷藏品、鲜活品、贵重品)。

(2)分区的可达性。

(3)出行特性,主要指出行距离和起讫点之间是否有陆路连通。

(4)交通运输设施的服务水平,主要指费用、时间和安全性。

不同类型货物对这三个指标的要求程度各不相同,例如笨重类货物对安全性要求不高,而特殊类货物对安全性的要求就较高;又如鲜活货物对时间要求很高。

6.1.3 方式划分方法最早的交通规划理论没有研究交通方式划分,只研究交通发生、交通分布、交通分配。

1960年代中叶,由日本学者首先提出方式划分问题。

早期主要从集计的角度研究该问题,1970年代以来,以McFadden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将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引用过来,并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从非集计的角度对方式划分问题展开了研究。

相比而言,方式划分的集计模型比较简单,而非集计模型要复杂得多,直到目前为止,非集计模型仍是一个研究热点。

所谓的集计方法,就是以一批出行者作为分析对象,将有关他们的调查数据先作统计处理,得出平均意义上的量,然后对这些量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象前面的交通发生、交通分布都属于集计模型。

而非集计模型则是以单个出行者做为分析对象,充分地利用每个调查样本的数据,求出的描述个体行为的概率值。

相对于集计方法,非集计方法有要求愚笨小、预测精度高、模型复杂的特点。

6.1.4 本章的内容安排本章我们将首先讨论集计方法。

根据交通发生、交通分布、交通分配各自的功能特性,这三个工作项段的时间顺序必须依次是:交通发生→交通分布→交通分配,不能改变。

后来提出方式划分后,发现这个子问题既可以单独解决,也可以与上述某个子问题中任何一个结合起来同时解决。

方式划分所处的时间顺序很自由,共有五种选择(图6-1(1))。

根据方式划分在整个交通预测过程中的位置,分为五类,如图6-1(2)所示。

本章第二节将考察前四种方式划分的方法和模型,即G—MS结合、G后的MS、D—MS 结合、D后的MS。

第五种因涉及到交通分配,将留待第七章分析。

从第三节开始,以后各节将分别研究各种非集计方式划分模型,由于其复杂性,非集计方法是本章的研究重点。

由于大交通中各方式间具有各自的适用范围,虽然也存在互相重叠的部分,但相对城市交通来说,要简单一些,本章主要以城市交通的人员出行为例研究方式划分模型,对于大交通的出行者(人或物),除了具体的阻抗或效用的具体含义和组成要素不同外,这些模型和方法都是适用的。

(1) I 类: II 类: III 类: I V 类: V 类:(2)注:图6-1中G 表示交通发生、D 表示交通分布、MS 表示方式划分、A 表示交通分配图6-1 五类交通方式划分模型§6.2 四种集计的方式划分模型6.2.1 G-MS 结合的方式划分我们已经知道影响出行者作出出行方式选择有三类的特性共11个因素,G-MS 方法是在与出行发生的同时进行方式划分,因此只能主要考虑其中出行者和分区特性的4个因素(最多还加“出行目的”因素)作为方式划分的主要依据。

这里同样要分出行产生量预测和出行吸引量预测,即分产生量—MS 预测、吸引量—MS 预测。

1 产生量—MS 预测如同出行发生量预测,仍然可采用类型分析法和线性回归法。

1)类型分析法模型同样有简单模型和一般模型两种。

简化模型:这种模型中不含目的分类。

类似(4-1)式,有∑=ssi k s k i N a P (6-1)式中:k i P ——分区i 的第k 方式出行产生量;k s a ——全市第s 类家庭第k 类方式的出行率,从现状调查数据统计获得; si N ——分区i 第s 类家庭的数目,取规划年的预测值。

一般模型:这种模型包含了目的分类的因素。

类似于(4-3)式,有∑∑=mssi k m s k i N a P )(),( (6-2)式中:k i P ——分区i 的第k 方式出行产生量;),(k m s a ——全市第s 类家庭出行目的为m 的第k 类方式的出行率; si N ——分区i 第s 类家庭的数目,取规划年的预测值。

较之前面无目的因素的简单模型,一般模型加入目的因素(属于出行特性)后,预测的效果要好一些。

2)线性回归模型ink s i k k k i x b x b b P +++= 110 (6-3) 式中:ij x ——是i 分区第j 个因素规划年的预测值;k jb ——第j 因素相对于方式k 的回归系数,用ij x 现状调查数据经线性回归获得。

2 吸引量——MS 预测仿照第四章出行吸引量的类型分析模型(4-17)易得吸引量—MS 类型分析模型: ∑=sis k s is k i w d B ρ (6-4)式中:k i B ——分区i 的第k 方式出行产生量理论值;is d ——i 分区第s 类用地的岗位数; is ρ——i 分区第s 类用地岗位弹性系数;k s w ——全市s 类用地每个岗位对第k 方式出行的吸引率(平均吸引量)。

6.2.2 生成后的方式划分模型因为,尚未进行出行量的分布预测,方式划分仍只能主要以出行者或家庭、或分区的特性为依据,多采用线性回归模型。

由于已经知道了一个分区总的出行产生量和出行吸引量,现在就只要预测各种方式的比例。

如以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两种方式划分为例,分区的出行产生量的方式划分比例由:分区的居民人口数、人均收入水平、人均私人车辆拥有量、道路网水平、公交网水平决定。

回归模型为公公道道私私收收人人公x b x b x b x b x b b +++++=γ (6-5a ) 公个γγ-=1 (6-5b ) 式中:公γ、个γ——分别为对象分区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方式出行产生量的比例;x 人、x 收、x 私、x 道、x 公分别为对象分区规划年人口数、人均收入、人均私车(含自行车、助动车、摩托车等)拥有量、道路网密度、公交网密度;b 、b 人、b 收、b 私、b 道、b 公分别为常数项及相应各因素的回归系数。

分区出行吸引量的比例由:分区的学校、商店、工厂、办公的岗位数、道路网水平、公交网水平决定。

回归模型为公公道道办办自自商商学学公x c x c x c x c x c x c c ++++++=δ (6-6a ) 公个δδ-=1 (6-6b ) 式中:公δ、个δ——分别为对象分区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方式出行吸引量的比例;x 学、x 商、x 工、x 办、x 道、x 公分别为对象分区规划年学校、商店、工厂、办公岗位数、道路网密度、公交网密度;c 、c 学、c 商、c 工、c 办、c 道、c 公分别为常数项及相应各因素的回归系数。

由于前两种方式划分所依据的因素没有考虑到分区之间的交通服务水平和出行本身的特性,预测的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