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西方教育思潮的比较
中美启蒙教育区别
中美启蒙教育区别
中美两国的启蒙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
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美启蒙教育的区别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了解和思考。
首先,中美启蒙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启蒙教育注重学生的基
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中美启蒙教育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在中国,启蒙教育以
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则以接受知识为主。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采用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此外,中美启蒙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启蒙教育的课程设置
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基础学科,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中美启蒙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一些
明显的差异。
中美两国的启蒙教育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借鉴。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发,促使我们对启蒙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20世纪欧洲的人文主义教育辩论与中国的_科玄论战
值——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涉及了极为敏感的基因工 程伦理问题和纳粹德国的历史责任问题.然而在这冰山 一角之下.却掩藏着对人文主义教育文化传统的致命打 击.因而值得人们由此深刻地反思未来的人文主义教育 走向。
1999年夏天。德国哲学家斯洛特戴克fPeter Sloterdiikl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爱尔玛厄宫发表了题为 《人类驯养场里的规则》的演讲,提出采用遗传基因工程 来取代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假设.并称其为“人类工程 学”。斯洛特戴克的演讲在德国理论界产生了极大震动, 《时代》周刊和《明镜》周刊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一场关于 “人文主义”的大论战.连法兰克福学派的哈贝马斯等人 也卷入了其中。嗍
学问题的论辩),“四科”指算术(包括历法)、几何(包括地 理和博物学)、音乐和天文。“自由七艺”中最具基础性、占 据优势地位的还是“三艺”教育,又称“大三门”。涂尔干用 社会学家的眼光.以古典主义教育向现实主义教育的转 化为线索.梳理了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近两千年的中等 教育及大学发展的历史。
在涂尔干看来.西方古典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文主义 教育,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和侧重点有所 不同.自从公元9世纪初查理大帝将欧洲大陆短暂统一 起来.延续了两个世纪的加洛林时代又可以称作是“文法 时代”.基督教各民族都普遍感受到复兴罗马文教的需 要.而复兴的第一步当然是学习古典语言。从示范性的宫 廷学校到主教坐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在自由七艺的教 学当中都特别推崇对文法的学习考究.其中以阿尔昆的 拉丁文法作品为典型代表。随后在中世纪大学的兴起过 程中.辩证法的教学逐渐占了上风.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 “三段论”成为处于垄断地位的教育技艺.阿伯拉尔的唯 名论吸引了众多青年学子.讲授三艺的艺学院也成了巴 黎大学最活跃的学术团体.还发展出一套精细严格的膳 宿制度来培养少年的纪律感。当经院哲学陷入烦琐的推 敲论证而逐渐失去其最初质朴地探求世界奥秘的活力的 时候。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人文主义教育的新一轮高潮。 无论是拉伯雷的涉猎广博的“整全的人”momes univemels)的教育。还是伊拉斯谟对文学和演讲才能的推
教育学,中西教育传统的比较
特点之一了。
注重人与社会的协调,贯穿于儒家教育思想的 全过程。 孔子论“礼教”与“乐教”的关系, 礼是从行为上规范人,乐是感情上陶冶人。
“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
由于儒家主张为政以德,因而其整个学说比较温和,具
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易于传播和接受。
大概正因如此,儒学历经数代,其传播之广泛,对人们
思想控制之牢固,是诸子百家所不可匹敌的;
大概也正因如此,儒学才构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 要内容,成为传统文化的主体,也是教育传统的主体。 至今教育上也仍然处处体现着这种传统文化的要求。
(1)教育传统是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对当今教育影 响至深的思想、行为等,它既是一种过去的形态,同时又是与
现时的教育活动紧密相关。
(2)教育传统是指民族教育中的民族精神,诸如反映民族教 育基本特征,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旨趣和倾向等。 (3)教育传统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世代相 沿袭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而稳定的教育特质或教育模式。
斗的目标,企求通过科举一举成名。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学以致用”,并不是指
实际的功用,或实利上的追求,而更多的是指个
人的修养,即将学得的伦理规范运用于生活实际
,将修身的要求落到实处。
19
(四)重人文精神,强调教育的世俗性
1. 人文精神的内涵及特点
人文精神是人类通过长期文化实践活动,在一定历史条
4、传统教育与教育传统
(1)教育传统孕育在传统教育之中。
(2)传统教育是过去了的、定格了的教育存在,而教育传统
是“活跃于现实中的动态的流变体”,是至今不绝、不断生成 的教育精神。 (3)教育传统体现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行为方式等 之中,不是这些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行为方式等本身,
从东到西的教育水平有何差异?
从东到西的教育水平有何差异?
一、东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
东方教育注重纪律和刻苦,追求分数的高低,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
而西方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
东方教育强调集体主义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西方教育则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多元价值观的培养。
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东方国家普遍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而西方国家注重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保障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致力于打破社会阶级对教育的束缚。
三、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的差异
东方教育体制相对严谨,教育内容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
西方教育则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从小就参与各种兴趣班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差异
东方教育依赖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
西方教育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倡导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五、学生压力和学习成果的差异
东方教育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强调竞争和分数的重要性,但也造成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而西方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总结:
从东到西的教育水平存在诸多差异,包括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压力和学习成果等方面。
虽然各自有其优势和劣势,但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有能力、有素质的国民。
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吸纳两种教育制度的优点,以实现教育水平的平衡与提高。
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异同分析11页word文档
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异同分析“20世纪西方哲学表现为从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思潮的转变,科学的思维方式向人文思维方式的转变。
”[1]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便是承袭这种哲学取向的发展结果。
历经半个世纪,它已经成为当代重要的教育理论之一,对西方、乃至对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对该理论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其推崇有加。
其实,在中国悠久的教育传统中,在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精髓中,一直蕴藏着深厚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可惜的是,至今未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
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我们需要对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做些许探讨,以汲取合理的营养。
总体来说,两者因生长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呈现出不同的历史轨迹,对“人”的内涵和教师角色定位等方面的看法也有差异,但是在人性论、教育价值观和学生观方面却息息相通。
一、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在现代哲学中,“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哲学称谓。
这里的“人本主义”,又称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是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2]。
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因扎根于迥异的文化土壤中,故呈现出不同的历史轨迹。
(一)中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沿革中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儒家学者的诸多著述当中。
比较而言,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蕴含着更加丰富的人本主义精神。
它强调人的责任和价值,把伦理道德视为教育的核心;重视人格的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发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
所设定的理想人格模式蕴涵着人生追求的某些最高典范和做人的准则。
在古代,“孔子是人文教育的‘第一位教师’。
他一生贯彻‘学’与‘教’的原则,在教育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张,特别是他的人文教育观奠定了我国人文教育的第一块基石”[3],主要包括师生平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和祟尚实干五个方面的思想[4]。
中美启蒙教育
中美启蒙教育
中美两国的启蒙教育在文化传统、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但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中美两国的启蒙教育中,教育者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中美启蒙教育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中国,启蒙教育强调学生
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各种创新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来培养创新精神。
其次,中美启蒙教育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在中国,启蒙教育注重学生
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学校会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培养他们对问题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最后,中美启蒙教育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在中国,启蒙教育注重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也非常注重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学校会鼓励学生参与各种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中美启蒙教育虽然在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致力
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是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所必需的,更是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中美两国的启蒙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得体会: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潮在中国的发展与区别 (4)
心得体会: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潮在中国的发展与区别心得体会: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潮在中国的发展与区别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何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命运?通过深入研究历史和现实的各种案例,我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并在此与大家分享我的观点。
首先,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传统思想源远流长,以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为代表,其核心价值观强调的是道德、仁义、礼仪等。
然而,在近代西方思潮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思想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其影响力也日益减弱。
与此相反,西方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却呈现出蓬勃的态势。
自近代以来,西方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从科学、民主、市场经济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次,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潮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中国传统思想注重的是内在修养和社会和谐,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人际关系。
而西方思潮则注重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自由竞争,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和利益交换。
例如,在教育方面,中国传统思想强调的是师道尊严和尊师重教,而西方思潮则强调的是个性张扬和自主学习。
那么,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潮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应用价值与意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在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价值观念的塑造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道德建设方面,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道德行为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中国传统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传承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然而,西方思潮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在经济发展方面,西方思潮所倡导的市场经济理论和科技创新理念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
在文化交流方面,西方思潮为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有助于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综上所述,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潮在中国的发展与区别是一种历史现象,更是一种现实存在。
中西“古今之争”思潮比较
中西“古今之争”思潮比较作者:林芳周红芬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4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的文论中,如何处理文学传统与革新的关系一直是各个历史朝代所争论的问题。
“厚古”与“崇今”两种不同的评判标准造成了两种对立的立场,在激烈的论战中,各形成了两次大的思潮。
通过对中西方运动思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也能看到其背后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一、中西古代文论上的“古今论争”中国的文论史上,因对古今文学评判标准问题引起的论争,主要发生在唐中期的“古文运动”和明清时期的“师古复雅”。
先秦两汉时期散文简易畅达、声情并茂、体物浏亮。
魏晋南北后逐渐骈偶化,讲究声律、辞采,过分追求形式美,内容空洞苍白。
唐初,陈子昂、萧颖士、柳冕等人提出“追建安风骨”、重兴儒家思想和注重文章的教化功能等主张,从理论和实践上初步奠定了古文运动的基础。
到了唐中期,出于复兴儒学和政治改革的需求,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思想家掀起了古文革新的热潮,倡导“古道”和“古文”,力图从提倡优良的文学传统入手来拯救这一颓风。
韩、柳发起的古文运动主要革新理论:(1)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的政治功用,以文章来传达儒家的政治教化;(2)语言要流畅易达、词必己出、务去陈言,反对藻饰雕琢;(3)认为“文如其人”,要求作家提高道德修养。
在古今文的取舍上,主张以人的心性品质(即道德修养)为标准,充分肯定秦汉古文对于为人为文的积极意义。
韩愈和柳宗元在提倡学古的同时也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对文学传统进行变革创新同时要求从自我出发来熔今铸古,主张还是十分的融通。
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和“茶陵体”先后占据文坛。
台阁体追求平正典丽,内容上多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酬唱应答,而茶陵体虽另辟蹊径,作诗主张“宗唐法杜”,强调声调,注重抑扬顿挫之美,但仍未能脱尽“台阁”习气。
“在师古复雅的文学观念引导下,元明时期的文学接受往往流溢着浓烈的复古情调。
”[1]针对此现象“前后七子”诗文复古的创作和理论。
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
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长期以来,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教育体制,往往导致中西方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的种种差异。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探讨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论文篇一《浅谈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它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目前来看,家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一大批家长、学校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更有许多学生家长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是尽管如此,家庭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家长面对传统与现代家教思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无奈。
因此,对于开展家庭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而且,中西家庭教育各有千秋,在不同方面,教育方法也不同,所以我们就需要深刻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取长补短,并且不失时机地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西传统差异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
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
如今,家庭教育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不过在比较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
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
并且,历史文化也是不同的,中国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国家提倡文艺复兴。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西方教育与中国教育浅谈
西式教育与中国教育差异之渊源姓名:李雪静学号:17003110622摘要:西方教育与中国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些差异的存在是有着深刻的渊源的,包括价值观上的差异,传统观念和教育理念的不同,甚至是政策的差异等等。
本文着重从引起二者教育方式不同的原因入手,希望能对我国教育模式的摸索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西教育,区别,教育理论,方式“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民组成的国家才能自由”18世纪杰斐逊曾这样说。
可见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体的人,还直接关涉到了整个社会。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三乐”指的是人生第三大快乐)可见,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然而,怎样才是教育,怎样才是更理想的教育状态,如何使现有的教育状态更臻完满等等问题,中西始终未达成一致。
下面就双方教育方式的差异并着重其根源进行分析。
一、教育方式差异: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差异。
(一)“鼓励创新与发明,课堂气氛活跃”是西方课堂最为突出的特点,而我国的课堂往往以“严谨笃实,勤奋学习”为风向标。
西方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目的是培养和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启迪其创新意识,而中国则在考试大方向的指引下,以老师为中心,以考试大纲为方向,目的仅仅是取得高分。
这样使得中国的学生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而西方学生则在主动获取。
(二)“因材施教”,不仅仅是要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更要使这不同的方式适应于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这应该是纵向横向都应该考虑到的问题。
而我们的教育却将“严谨、勤奋”这样的内容过早的带到了课堂,于是在本应该天真烂漫的时候,因高考的压力,孩子们被迫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只能为取得高分而一味遵从于课本,再被迫抹去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接着经过年深日久的服从与被动接受,他们进入大学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没有了之前的束缚与管制,压抑已久的天性便肆无忌惮的释放出来,每个人都仍怀揣着“被”授予的理想,却不知何去何从。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潮与中国明清之际文艺思潮之比较
Ju  ̄ 0  ̄s d ct nc 《 eS c Sine) o n / f m uE uai dl ( 。j c cs G o e
w l 8No 1 2 0 . 0 2
欧 洲 文 艺 复 兴 时期 文艺 思 潮 与 中 国 明清 之 际文 艺 思 潮 之 比较
申 利 锋
( 中师范大学 中文 系 , 华 蝴北 武汉 4 07 ) 3 0 9
【 中凰分类号 】 19 1 0
1 世纪 至 1 4 7七世 纪中叶 . 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 间里 . 欧洲 出现 了人 类历史 文化 蓬勃 发展 的文艺 复 兴吨动 。与之 相对 应 的. 我 国封 建 文化 和近代 思 是 想处于激烈交替之 际的明末清初 的 文艺运 动 (6世 1 纪 中叶至 1 7世纪 ) 。本文试 运用 比较的方法分析 该 时期东西两大 文艺思潮之间的异 同及 这些异 同产生
的原因 。
欧洲文 艺复兴运动时期 的文艺 思潮与明末清 初 的文艺思潮之 间有许多明显 的相似之处 。 首先 , 两大文 艺 思潮 都肯定 现 实世 界 的世俗 生 活, 歌颂友谊 、 爱情及人 间幸 福 , 对宗教禁欲 主义 、 反 来世 观念及封建 道德 被称 为“ 艺复兴之父 彼 文 的 特拉 克 , 作为文艺复兴最旱 的代表 人物 , 曾极力宣 就 扬现 实世界 的美好 , 为人 应该追 求尘世的幸 福、 认 爱 情和荣誉 :我 自己是凡人 , 只要求 凡 人 的幸 福 ” “ 我 , “ 凡人要先 关怀 世间的事”∞ 卜 。 伽丘则无情地揭露讽 刺了天主教 憎 侣 和封 建责 蕨 的腐 朽 生 活与 败坏 道 德, 并热情 赞美 了男女 青年之 间的纯 真爱 情。1 6世 纪法 国的人 文 主 义“ 巨人 怕 雷 , 拉 以其杰 作 《 巨人 传》 现了反 封建 、 表 反教 会 的严 肃 主题 , 颂 了新兴 歌 资产阶级 锐 不 可挡 的力 量 , “ 人 的灵 魂 充 满真 以 使 理、 知识 和学 闻” 作为贯 穿其作 品的思 想 , 表达 了人
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
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的对比分析教育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传统和体系也因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和西方文化具有不同的传统,从而在教育方面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就中国与西方教育传统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教育目的与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的是道德、文化传承和家国情怀。
自古以来,中国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忠诚、孝顺、正直、勤俭等道德品质,使其成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
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凸显了儒家思想和儒学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文化修养。
而西方教育则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西方教育强调个人价值和自主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思考和创新。
西方教育的理念受到启蒙运动和现代化思潮的影响,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
二、教育体制与课程设置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教育体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的学习。
传统的中国教育体系在内容上注重经典著作的传授,而在形式上则以应试教育为主,强调考试成绩和分数排名。
中国的传统教育体制中,教师在学生教育中的权威性很高,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
而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则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才华的培养。
西方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西方的课程设置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强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差异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师传”,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中国教育倡导师傅传授技艺,学生虔诚听从,重视教师的权威性和教学内容的传授。
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教师的话语权占据主导地位。
而西方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中心”的教学方式。
在西方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被视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发掘自己的潜能。
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
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以孔子与苏格拉底为例摘要:东西方的两位思想家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于人事、道德、思想教育等方面问题诸多有相似之处,然而,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孔子的守成态度与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也反映出两位鼻祖各自的思想倾向对比。
由此比较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它们主要表现为注重整体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
强调德治与强调法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等方面的区别。
关健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孔子;苏格拉底;比较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思想政治教育自古有之,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伦理道德教化为中心,政治要求寓于伦理道德的教化之中,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把伦理教化和政治教化融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大多体现在个人经验和直觉感悟,具有一定的感性色彩;而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大多注重科学研究和逻辑分析,理性色彩浓重,并具有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
说起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鼻祖,人们不禁会想起中国的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两位圣贤在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历史地位大致相当,难分伯仲,他们都是用“述而不作”这种方式表达思想——格言式的孔氏“论语”是孔门弟子整理而成的,论辩式的苏氏“论语”则是柏拉图、色诺芬等人记载下来的。
不过,两位圣贤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孔子怀有强烈的入世之心,为了重返仕途,曾多年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国;苏格拉底始终安心做一个职业的雕刻技师,喜欢利用业余时间漫步雅典街市,自由闲适地找人谈天。
此外,孔子晚年的基本身份是教师,招收的学生比较多,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说法,相比之下,苏格拉底的朋友比较多,在交往的过程中,平等的争辩随处可见。
由于这两位思想家的思想在中西方薪火相传,影响深远,将他们的部分思想作一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与个性。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哲学根源及对教育改革的启示-教育文档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哲学根源及对教育改革的启示近年来,伴随国际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我们也听到不少改革的呼声,呼吁“中国的教育需要改革”等。
但是,中国的教育要怎样改革才是正确的,才能够与国际接轨,适应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这是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从教育宗旨、教育体制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都与西方有着很多差异。
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我们应该如何扬弃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要解决此问题,则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挖掘中、西方文化在教育观念上的具体表现,追究其存在差异的根源。
一、中、西方教育差异的表现中、西方由于有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承方式,因此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一)教育宗旨的差异中国传统的教育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所谓“文以载道”、“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也”是其最好的解释。
中国古代的教育即是通过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官吏来为政治服务的。
教育的宗旨即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西方教育则与中国大相径庭,它们的教育自成体系,与政治的关系比较松散,其培养人才的宗旨在于掌握、使用科技技能。
(二)教育体制的差异传统的中国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强调“分数”,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所培养的学生缺乏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这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
西方的教育体制则是倾向于能力教育。
其特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
(三)教育理念上的差异1.知识观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重视伦理、讲究道德、遵循共同准则是中国教育的特点。
而西方文化教育则强调个人价值、尊重学生个性,更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2.教学方法差异。
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死记硬背。
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而西方在教学方法上则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和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独立意识和创造性的培养。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一、xx 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xx 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近代西方思想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近代西方思想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思想的引入为中国带来了许多新的观念和理念,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从学术思潮、政治制度、教育改革和文化领域等方面,探讨西方思想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一、学术思潮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一些中国学者积极学习和研究西方思想,将其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学术思潮。
例如,"实用主义"提倡将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价值;"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推动科学发展;"进化论"提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演化和发展;"民主主义"倡导人民的自由和权力分立。
这些思潮的引入,拓宽了中国学者的思维空间,推动了中国学术界的发展。
二、政治制度西方思想在政治制度上也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近代化的浪潮,西方民主制度成为中国吸引和借鉴的对象。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醒悟到,要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封建政治制度,引进西方的民主制度。
于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运动发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改革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也影响了中国的教育领域,推动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传统的科举制度被动摇,西方的教育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模式,开设西方学科,培养西方化的人才。
这些改革为中国的近代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四、文化领域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也对中国的文化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开放和融合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元素与活力。
中国学者开始翻译和传播西方文学作品,引进西方哲学、艺术和科学的理论,扩宽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
这种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总结: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doc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世界简直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中方与西方经济不断交融,文化也不停的交流。
教育差异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吧!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中西方在其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因而产生了不一样的观点。
思想是教育文化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养成了因循守旧的思想惰性,。
经过春秋战国,先秦时期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经过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洗礼后,儒家学说便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思想基础,也成为了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主要“范型”。
也就是说,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对教育的根本认识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本应该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领域也有太多的趋同。
相形之下,西方对教育的认识和实践,在古希腊、古罗马已有了很好的“范型”,尽管中世纪时曾被教会的乌云笼罩,但经过“文艺复兴”的思想荡涤后,西方优良的教育传统又重现光明,并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勃勃生机。
其间,一个个思想家、教育家如卢梭、康德、伏尔泰等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教育进行了重新界定,使教育的定义呈现出多样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实践中的教育也变得鲜活和丰富多彩。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实行科举制重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科举制的产生,弥补了隋唐之前选举官吏人才制度的不足,满足了封建政权对人才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由于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带有一些消极影响。
孔子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不分贫富、贵贱、地域的差别,所有人不分士庶,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以及科举制在隋唐的确立和完善,打破了这种垄断局面,使教育向全社会开放,在科举取士上不分士庶,平等竞争,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得以推行。
中西近代化比较
中西近代化比较一、相同点:1、本质一样:所谓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2、手段有相似:都采用两种方法,即改革和革命。
二、不同点:1、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变革是自发的,由生产力发展后自然而然产生了改革社会制度的需要.而中国的改革是外力推动的。
中国由外国入侵导致社会危机,促使统治者进行改革。
2、而西方国家近代化变革中主要是自下而上的革命,如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乃至美国的独立战争都是如此,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
革命之后重建新的社会制度。
中国在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近代化,主要是由统治者(清政府)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从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然后才有限地接受外国的社会制度。
3、西方的近代化有各种因素促进。
而中国的近代化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发展艰难。
4、西方的近代化是政治,经济,思想交织进行,思想为首.中国的近代化是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逐层递进,思想最末。
5、西方近代化是一重任务,即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化是双重任务,既要近代化(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又有实现国家独立。
三、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1。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
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3.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中西方女权主义比较
一:始发于欧美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与中国的女性主义思潮之间有许多明显的相似的地方。
第一,理论基石具有一厢性。
中西方女性主义有着很深的理论渊源,西方女性主义者对社会性别理论的论述蕴涵深厚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蕴,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式论对西方价值观的普遍影响。
二战后成立起来的2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妇女地位的提高, 对西方女性主义产生丁较大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重要的思想源泉,正如英国的朱丽叶•米切尔所宣称的那样:“提出女性主义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如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黒漫长的革命》一文中,将马克忍主义理论与女性主义相结台,解释妇女受压迫的原因;玛格瑞特•本斯顿的《妇女解放的政治经济意涵》,运用丁马克思主义政油经济学的劳动二重论,引导女性主义对家务劳动的研究;美国的海迪•哈特号在《资本主义、家长制与性别分工》一书中,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析方式,揭露妇女地位的本源,等等。
在社会主义国家迸展起来的中国女性主义,则一直坚持和进展至克忌主义。
第二,奋斗巨标具言一站性。
中西方女性主义都以女性权益服从男性权益机构为政泊前提,关注女性解放的可能和途径。
社会主义提倡要消灭一切剥削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成立一个平等公正的理想社会,也使西方女性主义对马克患主义产生共鸣。
如各流派的西方女性主义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构建两性平等社会问题启由女性主义从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理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理论动身,希望通过法律的武器实现男女平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父权制作为产生两性不平等的本源,第一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探讨消除阶级压迫的重要性;激进女性主义则把矛头指向男性,把妇女解放的希望寄托于生物革命;生态女性主义以一种崭新的视角审视女性学和生态学, 把反对压迫、妇女解放和解决生态危机一并看成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抵制霸权和歧视,提倡和専重多元和不同,以达到两性和谐和各民族的和平相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民教育思潮作为“五四”时期新教育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同意战线的特点和新文化运动发展演变的特点。宣传和信奉平民教育,投身于平民教育的有各种人,他们批判封建的“贵族主义教育”,提倡“平民”的教育权利。但是,由于各自思想倾向的差异,因此,对于“平民”及平民教育的内容,目的等的看法也就各有区别。
3几种主要教育思潮的剖析与比较。
一,科学教育思潮
1)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基本主张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并给人们以科学方法的训练,对于教育本身也必须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实际上,现代教育家任鸿榭首先提倡科学教育。1914年6月10日,他如留美学生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成立了中国近代科学家创办的第一个科学教育组织------中国科学社,以“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实业发展为宗旨”。伴随着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始,人们对科学教育意义,作用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陈独秀指出,如果有以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政治,才是近代化的根本出路”另一方面,他们抨击和批判了人格化的有机自然观,强调理性,自主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针对中国传统占主导地位的人与自然混沌不分,人伦规范与自然变化交互影响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其次,他们提倡以归纳演绎为核心的形式逻辑的认识方法,并用近代科学观改造了原始辩证法
欧美教育新思潮的兴起,突出的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欧美资本注意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实质是在于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进行教育民主化,教育科学化的探索,以促使教育更加民主化,科学化。这种民主化和科学的思想,影响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确立,又恰恰是这种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冲击了中国20世纪初旧的封建教育,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并最终影响了当时的教育改革。
五,总结:科学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乡村教育思潮都是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影响较大的思潮,具有鲜明的是时代特点。这几种教育思潮从总体上就显露出一种比较注意从多方面探讨教育问题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四种教育思潮在具体的表现形态、关注重点、兴起的时间先后不一,但是,都是从不同角度及层次,针对近代中国现实教育的弊端,在寻求解决途径的同时,又无一例外的受到了西方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假若把他们当作一个逻辑联系的整体剖析,追求教育的革新和教育的科学化就是他们共同的逻辑关联点,也是他们共同的思想内涵。当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注定了他们理想实现的不现实性,加上他们在认识上存在着局限,使教育救国成为教育思潮风起云涌这幅色彩灿烂的历史画卷的浓重底色。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在教育救国的悲壮幻想中痛苦搜索,却始终不能把他们美好的愿望变为现实。
1)职业教育思潮的兴起:它的直接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注意工商业发展所提供的历史机遇。随着棉纺业,面粉业,等的发展,资产阶级教育体系正承受着新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冲击,大力发展实业教育成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的思潮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把个人谋生放在了职业教育首位。其次强调职业教育在为社会服务和人的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职业教育思潮是一种影响很大的教育思潮。不仅对20年代的学制改革,教育革新时间活动和教育理论的丰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曾引起实业界,政界的广泛关注。
2“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20年代的教育改革
辛亥革命胜利后,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政治上的软弱和妥协,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军阀和大地主买办阶级的手中。封建势力仍然统治着中国,并在文化教育领域掀起已故封建复古的逆潮。激进民主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以《新青年》的创刊为标志,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新文化运动如同阵阵春风,吹进了充满污泥浊水的教育阵地,吹动了吱声复旧保守思想的一潭死水,掀起了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新思潮。“五四”以后,我国文化思想界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同时马克思主义逐渐在中国传播,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集中表现在从更高的认识水平对封建复古主义教育进行了抨击,结实了教育的本质,批判了“教育救国论”,指明了工农教育的方向以及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必要性。
[关键字]:西方教育,欧美思潮,职业教育
1,欧美教育革新思潮的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已普遍实现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如何培养合乎时代精神的,能干的治人才以及大批在多方面受到训练的劳动力成为社会变革在教育面前的首要问题。在此情形下,欧美国家兴起了教育革新运动,涌现了新的教育革新思潮。由于它以反传统教育的面目出现,试图通过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对传统教育进行纠偏补弊,以满足资本注意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很快便风行一时。差不多就在新教育思潮在欧洲形成的同时,教育革新思潮也开始在美国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时,他已在美国教育界占据了统治地位。美国进步教育思潮之所以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变革的需要。经历了南北战争和10年的南部建设,两次工业革命使城市化,工业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大机器生产急需一大批有一定文化技能的劳动力,社会出现了新的矛盾,教育作为改变社会现实状况,协调工业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基本工具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教育理论在美国的传播并受到了重视,例如卢梭,福露陪尔的理论,于是,在美国教育发展史上,一场为适应社会需要,以多方面改革美国教育为起点的进步教育运动就这样产生了。
四,乡村教育思潮
乡村教育思潮是2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另一种教育思潮,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它在当时颇有影响。乡村教育倡导者的立场,观点并不相同,所办的乡村事业也各有特点。有的以教育为中心,有的以生产为中心,有的以政治组织为中心,……..有的把政治,经济与教育事业综合进行。这种思潮旨在从教育农民入手以改进农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其提倡者从不同角度,层次,以广大农村为实验园地开展种种实验,取得了丰富的理论与实际成果。不仅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首先,他们把农村问题当作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认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应该说,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因为农民是中国人口的主体,农民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次,他们都认为,农村是一个整体,对于农村应做整体改进,主张将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改造相结合,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树立了一种大教育关。活跃在20---30年代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乡村教育,乡村建设,乡村改进,乡村复兴派,无论他们的主张,做法如何有差别,但基本上都是以教育为枢纽,有计划,有系统地改革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风气等。由此可见,他们倡导的乡村教育是一种含义广泛的大教育。最后,他们在乡村教育实践中,都非常重视建立乡村教育改革实验区,以此来推动乡村社会的进步,并把社会调查作为开展实验工作的前提,具有一种实证精神。他们办的实验区,强调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承认教育三者统筹兼顾;强调并重视实验人员的培养;重视各实验区之间相互学习,沟通,交流经验。这些无意是富有积极意义的。
二,职业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是20世纪20年代我国教育界颇有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潮。她萌发于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后得到广泛传播,20年代中期形成高潮,主要倡导为近代教育家黄炎陪。它的基本内涵是:主张沟通教育与实际生活,学校与社会百业的联系:强调学校教育应授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并加强职业道德训练;认为对个人可解决生计问题,对国家可以增进社会生产力。
首先,在平民教育与平民政治的关系上,他们认为平民教育与平民政治的关系上,他们认为教育的“根本改造”是社会改造的根本。在他们所创造的《平民教育》的“发刊词”中,他们说:‘不先有平民教育,哪能行平民政治?……..所以我们要来细谈根本改造的教育,不愿去高论“空中楼阁”的政治。显然,他们把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平民教育上。这样,便把实现平民教育当作实现平民政治的先决条件,回避了革命斗争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这一根本问题。其次,主张改革汉字,采用白话文且实施男女平等的教育。他们认为,白话文通俗易懂,容易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对推行平民教育颇有帮助。他们还认为,要想真正实现平民教育,必须要使女子教育得到发展。最后,提倡“启发”,“自动”的教学方法。他们认为,“平民教育的第一个宗旨,是要人民都有独立的人格。所以其教育的方法首在发展儿童的本能,尊重儿童的个性。此等方法,是启发的,不是注入的;是自动的,不是被动的;是令儿童思想自由的,不是令儿童专重记忆的;是训练儿童活泼的独立的,不是训练儿童拘束的。总上所述,可以看到平民教育社社员对平民教育理论的探讨显然受到了杜威学说的影响。他们对平民教育的理解宣传,既表现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与追求,但也反映出资产阶级在平民教育认识上的局限以及他们在政治上的幼稚,软弱性。
2)对科学教育思潮的分析和评价:第一,开始了以科学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尝试。1917年,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实验室,开设心理学实验课程。五四以后,随着科学教育思潮影响的深入,我国教育界逐渐重视并大力推广教育测量,智力测验,教育统计,学务调查,社会调查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二,新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验有了明显的进展。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教学方法的实验与研究主要在小学,在中学几乎很少发挥作用。20-30年代以后,新教学方法的试验达到高潮,开始有系统,有组织的进行,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研究与探讨。第三,开始着手培养教育科学研究人才。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必须有一支专业研究队伍,从20年代开始,受到科学教育思潮的影响,由于教育实践发展的推动,我国开始自行培养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科学教育思潮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误区。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把科学方法的泛化。他们认为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科学方法,是研究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的唯一方法。另外,在文化观上,主张全盘承受西方文化,没有经历过对科学理性与方法进行深刻反省和分析这一环节。
参考文献:比较教育学高如峰,张保庆著
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
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赵中建,顾建民选编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和西方教育思潮的比较
[作者:丁昊|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792 |更新时间:2007-6-30|文章录入:luwei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