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秦汉部分资料 最新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

高三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的主题是秦汉文化,而且是,所谓“昌盛”,即兴旺、兴盛的意思,可见秦汉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本课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医学成就。

本课的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使用纸之前,世界各地人们的书写材料各不相同,不是价钱太贵,就是很不方便,不适合于大量使用。

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不仅解决了上述种种困难,而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2)地动仪。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东汉时候,地震更加频繁,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

由于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科学地解释,以为是神灵主宰,造成人们的恐惧。

张衡却不信鬼神,制造了地动仪。

通过实际检测,告诉了人们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破除迷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地动仪还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它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本课的难点: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过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拾取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建议1.教师可先提问:“我国秦汉时期的文化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得出:国家的统一,封建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等等,都是秦汉时期的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

2.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并引用引言中提到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高三历史教案-秦汉 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秦汉 最新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引言分析1.引言指出了秦汉王朝的起止时间及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其历史地位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②秦汉王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③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引言通过中外历史的对比,指出了秦汉王朝在当时的世界地位。

①印度的孔雀帝国昙花一现,迟至公元4世纪才形成局部统一。

而中国在秦亡之后出现长达四百年的大一统繁盛局面。

②古罗马和安息帝国雄踞地中海和西亚时,东亚屹立着强大的秦汉王朝。

③公元1—2世纪,亚欧大陆古文明地区并列的4个帝国(东汉、贵霜、安息和罗马)中,汉朝和罗马的历史地位尤其重要。

3.引言指出了汉朝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

①使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②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开始融入中国固有的文化。

高考范围2.秦汉(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①秦朝的统一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秦末农民战争(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①刺史制度②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③察举制④编户齐民(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①匈奴的兴衰②西域各族与张骞通西域③西南夷与百越(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①与朝鲜的关系②与日本、越南的关系③与西亚、欧洲的往来④丝绸之路(6)秦汉时期的文化①科学技术②哲学与宗教③史学与文学④雕塑与绘画近五年高考试题(一)全国卷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D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2.导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黄巾起义D.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3.下列手工业行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AA.冶铁业B.制瓷业C.造纸业D.印刷业(二)上海卷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4.秦朝时期,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 DA.收取赋税B.征发兵役C.管理军事D.监察郡守5.既通天文,又擅文学,其发明创造保持世界记录长达1700多年的我国科学家是 AA.张衡B.祖冲之C.僧一行D.郭守敬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2.下列帝王中,被誉为“中兴之主”的是 AA.光武帝刘秀B.隋文帝杨坚C.唐玄宗李隆基D.明成祖朱棣4.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却加速民不聊生、王朝倾覆的宏大工程,除隋朝的大运河外,最为典型的是 BA.都江堰B.秦长城C.唐长安D.明皇宫37.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Array国家的巩固,与边疆各民族的联系也得到了加强。

高中三年级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史中的汉朝

高中三年级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史中的汉朝

高中三年级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史中的汉朝高中三年级历史课教案:中国古代史中的汉朝一、引言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课教案将以中国古代史中的汉朝为核心内容,通过深入解析汉朝的兴衰,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汉朝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对汉朝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知识目标1. 了解汉朝的兴起及其重要性;2. 掌握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3. 了解汉朝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4. 分析汉朝的文化成就和影响。

三、情境导入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展示汉朝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汉朝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汉朝的兴起和统一1. 解读汉高祖刘邦起义的背景和过程,并讨论其战胜其他诸侯的原因;2. 探究汉初的政治制度,包括刘邦的封王制度、丞相制度等;3. 分析汉武帝时期的统治策略和扩张政策。

第二步: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1. 概述汉朝的政治制度:太尉、丞相、御史等职位的职责和作用;2. 了解汉朝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贵族政治;3. 分析汉朝中央集权与地方治理的关系。

第三步: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往1. 探究汉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2. 分析汉朝的货币制度和商道状况;3. 讨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和对外经济关系。

第四步:文化成就和影响1. 介绍汉朝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2. 解读《诗经》、《礼记》等古代典籍的重要性;3. 探讨丝绸之路对汉朝文化和经济的贡献。

五、课堂讨论与互动1. 分组让学生就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各组讨论的观点,并互相交流讨论;3.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汉朝的重要性和影响,并与其他历史时期进行对比。

六、学习延伸活动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汉朝时期的历史人物,通过查阅资料编写一份人物传记;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文化研究,推荐相关书籍和历史纪录片,提升学生对汉朝历史的综合了解。

高三历史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教案人民版

高三历史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教案人民版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教案: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人民版)一、教学内容分析:(一)、内容: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1)秦朝的统一;(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秦末农民战争 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1)刺史制度;(2)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3)察举制;(4)编户齐民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百越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越南的关系;(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4)丝绸之路 5.秦汉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 (2)哲学与宗教 (3)史学与文学 (4)雕塑与绘画。

(二)、分析:秦汉王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上:从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走向封建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得以巩固。

(2)经济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制度上: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4)民族关系上: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并得以发展,边疆各族与中原有着不同形式的交往和联系。

(5)对外关系上:中外交往开始发展,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6)文化方面: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科技文化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重点分析:本单元的重点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秦汉与匈奴的关系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三、教学过程:2. 1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秦朝的封建专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

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第一章: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影响。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史料等资料,分析秦朝的统一过程。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内容1.2.1 秦朝的统一过程:秦国的发展、兼并六国、建立秦朝。

1.2.2 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1.2.3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1.3.2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4 教学方法与手段1.4.1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史料分析。

1.4.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史料等。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1.5.2 讲解:详细讲解秦朝的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1.5.3 讨论:分组讨论中央集权制度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5.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章:秦朝的法律制度与兵制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法律制度,掌握秦朝的兵制及其影响。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图片等资料,分析秦朝的法律制度和兵制。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法律制度和兵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2 教学内容2.2.1 法律制度:法家思想、秦律、法律制度的影响。

2.2.2 兵制:征兵制、什伍制、军事制度的影响。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秦朝的法律制度,兵制及其影响。

2.3.2 教学难点:法律制度和兵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4 教学方法与手段2.4.1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史料分析。

2.4.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史料、图片等。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介绍秦朝的法律制度和兵制,引发学生兴趣。

高三历史封建大一统时期 秦汉教案 旧人教

高三历史封建大一统时期 秦汉教案 旧人教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背景资料)1.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条件,第一,统一是民心所向,春秋战国,长期战乱,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安定统一;长期的分裂纷争孕育着统一。

第二,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七国中最强的国家,为六国归秦的统一具备了条件。

第三,各国的改革变法促进了生产力的逐步发展,为实现统一市场、统一国家具备了条件。

第四,秦王嬴政通过十年兼并战争,远攻近交,各个击破,扫荡六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积极作用在于,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共同愿望。

顺应了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其建立的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进程。

秦始皇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千古一帝”。

秦朝统治下暴政,在经济上赋役沉重,破坏了生产的正常发展,在政治上以严刑峻法维持统治,使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秦朝统治迅速灭亡。

从秦的统一和败亡,我们得出的认识:从根本上看,秦朝的建立和对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是由于它顺应了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迅速灭亡则是由于秦朝的统治破坏了封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社会条件。

这体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理论。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产生这一政治制度的原因:(1)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秦汉时期(BC221—220) 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秦汉时期(BC221—220) 最新

《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秦汉时期(BC221—220)基本线索统一全国:条件、历史意义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移民政治、经济制度:刺史制、郡国制、察举制、编户齐民两汉民族关系:与匈奴和战,经营西域对外关系:丝绸之路,与日、韩、越、大秦、安息等往来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中外交流频繁、水平先进、气势恢弘科技: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秦汉哲学宗教:董仲舒的儒学、王充、佛教传入、道教形成文化史学:《史记》、《汉书》文学:汉赋、“乐府”艺术:雕塑、绘画主干知识整合阶段特征:(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1、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局面。

2、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位于世界前列。

3、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

4、中外交往开始发展起来,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地位的确立。

知识梳理:一、秦朝统一全国1、条件:a、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b、商鞅变法使秦的实力最强,为统一六国准备了条件;c、生产力发展、民族之间、区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d、长期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有利于统一;e、秦王赢政广罗人才,积极部署,十年兼并,实现统一。

2、统一过程:①灭六国。

前230—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初步统一。

②平越族,统一西南地区。

③击匈奴,夺河套,筑长城,最终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历史意义:结束诸侯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基础;创造安定环境,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密切民族联系,符合各族人民愿望。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方面:①确立至高无尚的皇权。

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此制为历代沿用。

②建立官制和行政机构。

各级主要官职均由皇帝任免。

A、中央:设“三公”。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高考历史封建国家大一统(秦汉)单元复习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高考历史封建国家大一统(秦汉)单元复习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高考历史封建国家大一统(秦汉)单元复习教案高考历史封建国家大一统(秦汉)单元复习教案单元二封建国家大一统(秦汉)一、阶段特征: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21年年秦始皇统一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的中国历史,简称秦汉。

此阶段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即封建大一统时期。

其中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西汉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封建国家,东汉是封建统一走向分裂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的政治大一统和专制集权格局,经济的封建农工商结合的自然经济格局,多民族交流融合的格局,大开放中心性外交的格局,应用性的科技文化格局基本定型,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一)、政治-封建大一统:大统一和制度形成;1、统一:秦朝顺应历史趋势,完成了中国历史第一次大统一,影响十分深远。

2、制度: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两汉从多方面发展和完善了这一制度。

3、治国思想:治国思想趋于稳定,从法家,道家到改造后的儒家。

(二)、经济-封建经济第一个高峰。

此块属于星号内容,一般情况下高考不考。

适当浏览,特别是生产工具和货币的图。

(三)、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1、秦汉周边生活着匈奴,西域,白越,诸夷等少数民族,大多出于奴隶社会阶段或更早。

2、秦汉采取有效的手段,巩固了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交流,开拓了边疆。

这些手段包括自卫战争,通使联系,经济文化交流,设立管辖机构,和亲等。

(四)、外交-大开放的基本格局1、秦汉形成大开放局面,源于国力强盛,政策开放,军事保障,交通开辟。

2、秦汉在东亚初步形成东亚文明中心,通过两条丝路和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欧洲建立联系。

两条丝绸之路是重点。

3、秦汉和各国进行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处于领先的地位。

(五)、文化-封建文化的高峰1、秦汉的科技领先世界,包括天文历法,地动仪,九章算术,医学等。

2、秦汉的哲学,宗教,史学均有开创性重大贡献。

3、秦汉的文学艺术有鲜明的大一统的时代特征。

2024年高中秦朝历史教案

2024年高中秦朝历史教案

2024年高中秦朝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秦朝的基本历史脉络,包括秦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以及秦朝的灭亡等。

能力目标:通过秦朝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推理等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秦朝的政治制度、统一战争及其意义、秦朝的经济和文化成就。

难点: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秦朝统一过程中的军事策略和经济措施。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朝的相关历史文物图片或播放秦朝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要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

提问学生关于秦朝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你们知道秦朝为什么能够一统六国,建立秦朝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内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新课讲解秦朝的建立: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包括秦始皇的军事策略、政治手腕以及统一战争中的重要战役等。

政治制度:详细讲解秦朝的政治制度,包括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分析这些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经济与文化:阐述秦朝的经济政策和文化措施,如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分析这些措施对秦朝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秦朝的灭亡: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暴政、民不聊生、农民起义等,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教训。

课堂互动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围绕“秦朝统一的意义”、“秦朝政治制度的影响”等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角色扮演:选取几名学生分别扮演秦始皇、李斯、蒙恬等历史人物,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秦朝历史。

提问与回答:鼓励学生提出关于秦朝历史的问题,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回答,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知识梳理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包括秦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成就以及灭亡等。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教案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教案

单元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一、政治:(1)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道家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经济:(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三、思想文化:(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数学、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知识整合】一、秦朝的大一统1.秦朝统一(1)历史背景: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变法彻底。

(2)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背景或条件A、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B、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C、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D、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E、实践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

(2)目的: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

(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历史人教版秦汉时期教案

历史人教版秦汉时期教案

历史人教版秦汉时期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秦汉时期的历史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掌握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1.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变革;2. 秦汉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历史教材《中学历史必修一》;2. 多媒体设备;3.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秦汉时期有什么了解?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介绍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等;2. 分析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变革,包括秦始皇的集权统治、汉武帝的开创性改革等;3. 探讨秦汉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包括土地制度改革、科举制度的出现、汉字的推广等。

三、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秦汉时期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2. 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3. 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了解更多秦汉时期的内容。

四、思维拓展(10分钟)1. 提问: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归纳(5分钟)1. 与学生一起总结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政治制度、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等内容;2. 强调秦汉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秦汉时期的历史变革的小论文;2. 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和写作指导。

教学反思:1. 教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通过导入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思维拓展和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 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提高了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第0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0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感受秦朝的历史氛围,拓宽历史视野。
(3)开展历史主题活动,如“我心中的秦始皇”、“秦朝的辉煌与衰败”等,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作业提交时间:课后一周内。
3.作业评价:
(1)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关注作业的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等方面,给予及时反馈。
(2)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整体历史素养。
4.作业拓展: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与秦朝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献,深入了解秦朝的历史文化。
(1)回顾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总结秦朝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强调秦朝在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内容,设计以下作业题,旨在巩固学生对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教学内容: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1)简述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原因。
(2)分析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谈谈秦朝在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贡献。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历史素养。

高三历史教案-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 最新

高三历史教案-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 最新

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隋唐]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试验修订本)隋唐部分,共有历史地图4幅、历史图片28幅、文字史料10则。

【例1】“(隋文帝)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

五品已上,引之论事。

宿卫之人,传餐而食。

”——《旧唐书》图文释读该史料引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唐初统治者经常与大臣议论历代的兴亡,这段材料就是唐太宗问政于大臣房玄龄、萧瑀时,房玄龄等对隋文帝的一段评述。

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隋文帝“勤劳思政”表现在哪些方面?②材料体现了隋初统治者怎样的精神风貌?③你怎样看待上述材料对隋文帝的评述?2.参考答案①表现:处理政事时间长、会见官员多、连吃饭也都在朝堂上;加强军队建设,为渡江灭陈统一全国作准备;进行多个基础项目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进行制度创新,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推行租庸调制。

②励精图治、勤于政事的精神风貌。

③该材料比较客观地记述了隋文帝是一个勤于政事的有作为皇帝,但也有其夸张和溢美之处。

我们应客观地、辩证地分析《旧唐书》对隋文帝的相关记述。

【例2】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图文释读材料引自吴兢《贞观政要》。

经历隋末农民战争的破坏,唐朝初期,百废待兴,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

唐太宗的这段话语体现了他“民为本”“存百姓”的治国思想。

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①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试概括这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②举例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治国思想的?产生了怎样的效果?③唐太宗的这一思想及其实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参考答案①“民为本”“存百姓”的思想;隋朝因暴政被农民起义所推翻,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

②实践:知人善用,革新政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等。

效果: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渐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025年高中历史高考精品备课教案: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

2025年高中历史高考精品备课教案: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建立与巩固
先秦时期(旧石器时代—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1.政治上: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原始社会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了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历大动荡大变革,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

秦朝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以巩固。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经济上:先秦时期由渔猎采集向农耕经济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形成,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秦汉时期,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3.民族和对外关系上: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巩固,同时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陆海通道的打通密切了中外联系。

4.思想文化上:中华文化奠基并初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文化认同,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加强了思想控制;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佛教传入,道教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科技发明具有实用性的特征。

高三历史教案-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先秦] 图文资

高三历史教案-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先秦] 图文资

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先秦]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编者按〕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图文资料十分丰富,包括历史地图、历史图片、文字史料等,充分利用这些图文资料,挖掘其中蕴蓄的历史信息,拓展教材的内涵和功能,对培养学生解读和运用历史图文资料的能力很重要。

本刊特邀戈万章老师撷取新教材当中的部分图文资料加以释读,并进行问题的设计和解答,以期对中学历史教学有所裨助。

高中《中国古代史》(试验修订本)先秦部分共有历史地图6幅、历史图片24幅、文字史料8则。

【例1】图1《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饰品》图2《春秋时期的铁锸和穿有鼻环的牛尊》(上)图3《战国时期的铁口犁》(下)图文释读图1出土于距今约18000年的山顶洞人遗址,说明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会制造骨针、缝衣御寒,有了爱美的观念,反映了先进的工艺水平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图2中的春秋时期的铁锸,凹形弧刃,是插地起土的农具;穿有鼻环的牛尊虽为器物,却是牛耕使用的反映。

表明了春秋时期我国出现了铁农具和使用牛耕。

图3铁口犁1951年出土于河南辉县。

从图2与图3的比较可知,春秋时期的铁锸笨重、粗糙,战国铁口犁比较光滑、锋利。

说明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即铁农具比春秋时期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也标志着铁器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①图1说明了山顶洞人在工具制造和思想观念上达到了怎样的水平?图2说明了春秋时期我国已经开始使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它们的使用有什么意义?比较图3和图2,说明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比春秋时期又有了哪些进步?2.参考答案已经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磨制石器;有了爱美的观念和羞耻心理。

②铁农具牛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有利于土地的开垦和水利的兴修,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促使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分封制的崩溃。

牛耕的运用,也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③战国铁农具在冶铸技术上有了新的进步,春秋时期的铁锸笨重、粗糙,战国时期的铁口犁比较光滑、锋利。

中国历史文化教案(秦汉)

中国历史文化教案(秦汉)

第四节秦朝楚汉之争秦孝公决心复兴秦国,再现穆公的伟业。

不吝重赏,下令求贤。

秦国在商鞅变法的短短十多年间,被治理得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秦人皆“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闻战则喜,“乡邑大治”。

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富足的国家。

前221年,秦并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君主统治国家,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

由于秦王嬴政自认“功盖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三世,直至千世万世。

一、秦始皇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即嬴政,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军事家。

13岁即王位,39岁称皇帝,在位37年。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北击匈奴,南服百越,修筑万里长城,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千古一帝”。

1、身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嬴政的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经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夫人的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嬴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

2、登上王位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嬴政即位。

由于年少,国政皆由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偷情。

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想离开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

嫪毐也以秦王自居假父,在太后的帮助下被封为长信侯,自收党羽,是继吕不韦后又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公元前238年,嫪毐发动叛乱。

秦始皇打败叛军,将嫪毐车裂,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摔死嫪毐与太后所生的两个私生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秦汉]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高中《中国古代史》(试验修订本)秦汉部分,共有历史地图10幅、历史图片22幅、文字史料8则。

【例1】“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图文释读材料引自《史记·李斯列传》。

它表明从秦始皇时全国开始有了统一的制度和律令,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了一整套封建统治制度,制定了许多律令,对我国后世制度和律令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图文应用.问题设计始皇是谁?他叫什么名字?始皇创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制定了怎样的律令?始皇创建的政治制度和制定的法律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史记》为什么说“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参考答案秦始皇,嬴政。

②创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等。

参照六国律令,制定并颁布了条目繁杂而严厉的秦律。

③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它也加强了地主阶级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化,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

④因为,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些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都是在秦朝时开始创立的,如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等等。

它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和文化制度的基础,对后世影响很大。

【例2】图《铜权》(左图《秦半两钱》(中图《五铢钱》(右)图文释读权,就是秤锤,即秤砣。

该铜权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和秦二世元年(前209)诏文。

它是秦统一度量衡的物证。

秦半两钱,为秦朝统一的货币,铜质圆形,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以半两作单位,故称“半两钱”。

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

五铢钱,为汉武帝时改革币制而铸造的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

王莽改制时,发行大钱,废五铢钱。

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

图文应用.问题设计图1的用途是什么?它反映了秦巩固统治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何意义?图2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它反映秦巩固统治的哪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有何意义?图3中的五铢钱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当时流通情况如何?它与图2有什么联系?秦朝统一的货币有几种?汉代的货币以什么为主币?回忆一下,秦汉时期主要有哪几次币制改革?说明其成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参考答案衡器,即秤砣。

统一度量衡。

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经济的交往和发展。

②铜。

统一货币。

利于商品交换和物资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③西汉汉武帝时。

作为法定货币通行全国。

汉承秦制,两者都是圆形方孔,五铢钱是秦半两钱的演变发展。

④秦朝统一的货币有两种:黄金是上币,用镒作单位;铜质圆钱是下币,用半两作单位,即“半两钱”。

汉代的货币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

⑤主要有秦始皇统一货币、汉武帝改革币制和王莽改革币制。

币制改革的成败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成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败则引起经济的混乱。

【例3】材料一《东汉豪强地主庄园图》材料二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昌言》图文释读材料一是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的缩影,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庄园的全貌,从图中可以看出庄园里有坞堡壁垒、望塔,有院落、建筑群等。

豪强地主驱使依附农民和家内奴婢在田庄内从事各种生产。

材料二引自东汉仲长统的《昌言》,该段文字抨击了恶性发展的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揭示了东汉阶级矛盾激化和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

图文应用.问题设计何谓“徒附”?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有什么特点?东汉豪强地主在政治和经济上有什么特殊地位?其成因是什么?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是东汉豪强地主属下的一种依附人口。

特点:规模大,占地多;经济上自给自足;拥有家兵,筑有坞堡壁垒;庄主不向国家交纳租赋。

②地位:政治上,把持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经济上,拥有大规模的田庄。

成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的,而东汉政权对豪强地主利益的保护是其势力发展的具体原因。

③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构成了对中央的严重威胁,导致了东汉末年社会矛盾的尖锐和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例4】“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

中兴所治有定处。

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

初岁尽诣京师奏事。

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

——《通典·职官》图文释读该材料引自杜佑的《通典·职官》,记述了西汉至东汉时期监察制——刺史制度的发展和刺史职权的变化。

图文应用.问题设计刺史制度创建于何时?当时刺史的职权如何?材料中的“中兴”指的是什么?此后,刺史的职权有何变化?你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制度?.参考答案西汉武帝时。

刺史一职的品级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东汉政权建立。

此后,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③这是一种监察制度,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借鉴。

起初,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后来,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力不断膨胀,也就失去了其监察作用。

而且,封建监察机构本身也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所以它既不可能摆脱官僚主义的恶习,也不可能摆脱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约。

其腐败是必然的。

【例5】《汉墓壁画属吏图》图文释读该壁画形象地描绘了汉代察举制以及官场的上下级关系:被察举的门生、故吏成为举荐人的属吏,他们以君臣、父子之礼对待举荐人,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官僚集团。

它也体现了汉代墓室壁画的内容、特点及其艺术成就。

图文应用.问题设计该壁画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历史现象?其成因是什么?该壁画反映的是怎样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始于何时?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我们今天在选拔人才和任用人才上应该如何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参考答案现象:汉代被举荐的人成为举荐人的门生、故吏,他们以君臣、父子之礼对待举荐人,并彼此勾结,形成了一个个官僚集团。

成因:由于察举标准笼统,缺乏严密的考核,被举荐者多为私人的门生、故吏,他们一旦为官,就成为举荐人的属吏,彼此结合,从而形成了官僚集团。

②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制。

始于西汉。

它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但到东汉中后期,导致了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

③要破格提拔和重用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反对任人唯亲,提倡任人唯贤;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选任人才的监督机制。

【例6】图《东汉纺织画像石》图《二牛抬杠牛耕画像石》图文释读图1东汉纺织画像石,1970年出土于江苏泗洪曹庄东汉墓,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它描绘了汉代编户齐民从事纺织生产的情景,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图2二牛抬杠牛耕画像石,1971年出土于陕西米脂东汉墓,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它为墓室的门框,画面描绘了一人驭犁、二牛抬杠的牛耕方法,反映了当时耕作技术的进步和推广。

图文应用.问题设计你认为图1有什么史料价值?图2反映了怎样的一种耕作方法?其推广情况如何?图1和图2在艺术上有什么价值?.参考答案它一方面反映了汉代纺织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情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代编户齐民的沉重负担和悲惨处境。

是研究汉代纺织业技术和农业生产生活以及雕刻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

②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

汉武帝时赵过推广;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③图1和图2都是汉代艺术珍品,体现了汉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风格与成就,是研究当时人们生产活动和艺术创作水平的珍贵资料。

【例7】图《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素纱禅衣》(左)图《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右)图文释读图1马王堆汉墓素纱禅衣,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

衣长128厘米,腰宽48厘米,薄如蝉翼,轻若鸿毛(仅重49克)。

它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织造工艺。

为国内所仅有。

图2马王堆汉墓帛画,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是我国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彩绘帛画。

画面呈“T”字形,以祈颂墓主人灵魂升天为主题。

帛画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为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画天上以示死者的归宿,画人间以示死者生前的荣华富贵,画地下以示阴间的幸福。

画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

图文应用.问题设计图1所示的素纱禅衣纱料质地轻而薄说明了什么?图2的画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真实情况?它有什么艺术特点?你知道西汉时期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是谁吗?有何贡献?.参考答案说明了西汉时丝织业发达,工艺水平高超。

②表明了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主人生前的荣华富贵,从而也反映了西汉时期地主阶级过着豪奢生活这一社会真实情况。

整个画面布局对称,线条流畅,描绘精细,色彩绚丽,显示了西汉高超的艺术造诣。

③陈光宝妻。

她传授织法,织成多种美丽的花纹。

【例8】《东汉陶船》图文释读东汉陶船,1954年出土于广东省广州市先烈路,现藏于广州市博物馆。

陶船高16厘米,长56厘米;船分前、中、后三舱,前舱较矮,中舱最宽,后舱特高;船前有锚,船尾有舵,船中有俑。

它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为研究汉代社会经济生活及其阶级关系提供了形象的实物模型。

图文应用.问题设计说说你从《东汉陶船》中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参考答案陶船中有橹、舵和布帆等设施构件,还有锚的使用,表明汉代造船航海技术已臻成熟。

船形结构复杂、精巧,人物形象逼真,表明了汉代陶塑艺术水平的高超,陶瓷业的发展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例9】材料一《西汉长安城平面图》材料二《东汉市集画像砖》材料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史记》图文释读从《西汉长安城平面图》看,当时的长安城布局整齐,功能齐全:有宫殿、官署、武库,有商业区(如东市和西市)、手工业区和居民区;街道宽广、四通八达:全城有12座宽阔的城门和八街(纵街)九陌(横街);规模宏大:城墙周长25公里,比当时西方著名的罗马城大4倍。

东汉市集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广汉。

它描绘了汉代交易市场的布局、管理及繁荣兴旺的景象,是汉代繁盛商业活动的真实写照。

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材料三引自《史记·货殖列传》,记述了当时商人往来各地十分活跃、商品种类非常丰富的情况,反映了商业的兴盛发达。

图文应用.问题设计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汉代城市商业繁荣的特点。

综合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随着商业的发展,两汉时期出现了一批相当繁华的名都大邑,时称的“五都”是哪五都?两汉时期的统治者仍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为什么出现了商业繁荣的景象?.参考答案特点:商业通道四通八达;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市内店铺排列有序,设有管理市集的机构和官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