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一、毒理学基础概述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以及毒物的性质、特点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毒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如口服、吸入、注射等,对生物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了解毒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具有重要意义。
二、毒物的分类根据毒物的性质和来源,毒物可以分为化学毒物、生物毒素和放射性物质等不同种类。
化学毒物又可分为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不同种类的毒物具有不同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
三、毒物的作用机制毒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毒性效应。
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对细胞膜的破坏、对DNA的损害、对细胞色素系统的影响等。
了解毒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
四、毒物的代谢和排泄毒物在生物体内会经历代谢和排泄过程,其中代谢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排泄则主要通过肾脏和肠道完成。
毒物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可以影响毒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影响毒性效应的发生和程度。
五、毒物的检测和分析毒物的检测和分析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免疫学方法等。
通过对毒物的检测和分析可以了解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规律,为毒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六、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常见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昏迷等。
针对不同种类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毒素治疗、洗胃、血透等,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避免不良后果。
七、毒物的环境和健康风险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问题,毒物污染会影响空气、水体和土壤的质量,导致生态系统受损,危害人类健康。
了解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风险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八、毒物的法律和政策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维护社会的秩序,各国都出台了相关的毒物管理法律和政策。
这些法律和政策规定了毒物的管理和使用标准,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 作者:
———————————————————————————————— 日期:
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危险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物而产生健康损害的与其频率,(统计概念),可用绝对危险度或相对危险度表示。
危险度评定包括:危害识别(hazard identification)、剂量反应关系评定(dose-response assessment)、暴露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危险度表征(riskcharacterization)。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
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
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
3R原则:替代、减少和优化
致畸:致畸物引起畸形(发育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产生有害效应,3个阶段:
毒理复习资料
名解:1.蓄积作用:指毒物逐次进入生物体,而在靶器官内积和/或毒物对生物体所致效应的累加现象。
当较长时间连续、反复给药,或者说给药的时间间隔和剂量超过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时,出现药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排除的速度(或总量)的现象,这时药物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起来,也就是说出现了蓄积作用。
蓄积作用可以分为药物积蓄和功能性积蓄。
2.近似致死量:近似致死量(Approximatal Lethal Dose,ALD)是介于最小致死量(Minimum Lethal Dose, MLD)与最大非致死量(Maximum Non-Lethal Dose, MNLD)之间的剂量。
MLD是指药物在最低剂量组的一群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可表示为LD10或LD5;MNLD实际上是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毒效应时的一种最大耐受量,指药物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可表示为LD0。
3.染色体畸变:药物或化合物对遗传物质的影响涉及到整个染色体,表现为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变化称为染色体畸变。
4.S9:肝脏微粒体酶。
指1经酶诱导剂处理后制备的肝匀浆,2再经离心分离所得上清液,3再加上适当的缓冲液和辅助因子。
/ 它主要含有混合功能氧化酶(MFO),是国内常规应用于体外致突变实验的代谢活化系统。
其缺点是S9随实验动物种属或器官不同而有差异;S9含有的大量亲核物质有可能影响实验的敏感性。
选用200g左右的雄性大鼠,ip多氯联苯,500mg/kg。
杀死12小时前开始禁食。
诱导处理后d5断头法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肝脏,用冷KCL溶液洗涤后称重。
剪碎肝脏,制备肝匀浆。
肝匀浆以9000xg速度离心,取上清液分装小试管。
置液氮罐内速冻,-80或-20度保存备用,此即S9上清液,简称S9。
5.微核:染色体发生畸变导致断裂,断裂的碎片在分裂间期留在子代细胞中形成的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的小块物质,又与他比普细胞核小,故称微核。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毒理学 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机制毒理学:1、在危险度评定中,可用于验证与人类直接相关的试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某种不良结局。
2、亦可用于排除试验动物有害反应发生于人类的可能性。
3、有助于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品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其他疾病。
4、有助于准确了解人类与试验动物间毒性反应的差异,识别和保护遗传上易感的个体免遭因环境暴露引起的危害,并可依据个体遗传特征制定个体化预防措施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
第二 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毒性:指化学物质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剂量相同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大的化学物质,毒性越高。
相对于同一损害指标,需要剂量越小的化学物质,其毒性越大。
中毒: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效应: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当改变暴露条件时,毒效应会相应改变。
毒性是一种能力,中毒是一种状态,毒效应是种表现 损害作用: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选择毒性: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选择性毒性产生的原因: (1)物种和细胞学差异 (细菌、青霉素) (2)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百草枯、肺) (3)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 磺胺类药物的发明) (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肝、肾再生能力强,脑、神经再生能力弱)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物因素,特别是化学因素对⽣物机体的损害作⽤及其机理的科学。
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利⽤毒理学⽅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和⼟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体健康产⽣有害影响及其作⽤规律的⼀门科学。
外来化合物是存在于⼈类⽣活和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机体的⼀些化学物质。
外来化合物并⾮⼈体的组成成分,也⾮⼈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且也不是维持机体正常⽣理功能和⽣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外界环境通过⼀定的环节和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机体,在机体内呈现⼀定的⽣物学作⽤。
常见的外来化合物有农⽤化学品、⼯业化学品、药物、⾷物添加剂、⽇⽤化学品、各种环境污染物及霉菌毒素等。
⼆、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的种类1.化学类:环境类激素(内分秘⼲扰物)可分3类:外源性雌激素、外源性雄激素、拟甲状腺激素。
2.物理类:医源电离辐射x、υ射线,CT等等;环境电离辐射;环境中紫外线的强化;激光与电磁辐射场等。
3 ⽣物类:细菌、病毒等。
(⼆)环境污染对机体作⽤的特点1、接触剂量⼩2、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终⽣接触3、多种污染物同时作⽤于机体4、接触⼈群的易感性差异较⼤三、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研究对象:对各种⽣物特别是对⼈体产⽣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及⽣物性污染物,其中以环境污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和任务:①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机体的损害及作⽤机理②探索污染物对⼈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③定量评定有毒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环境毒理学的作⽤和意义:环境有毒物的毒理学评价:毒性鉴定、危险度评估。
在环境监测和⼈群健康影响研究中的应⽤在制定环境卫⽣基准中的应⽤污染物处理保护地球⽣物圈包括⼈类在内的各种⽣物的⽣存和持续发展四、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法试验材料:根据研究⽬的可选⽤植物、微⽣物、⾮哺乳类动物及哺乳类动物。
毒理学基础人卫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现代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
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通过毒理学研究和毒性实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系统、科学地表征外源有害物质暴露对人类和生态的潜在损害作用,并对产生这种损害作用的证据的强度或充分性进行评定,对于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4个步骤:危害识别;危害表征(剂量-反应评定);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系统毒理学systems toxicology】是以毒理基因组学为基础,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对其进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转化毒理学translational toxicology】研究如何将毒理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发展转化为能应用于环境与人群监测、环境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和危险性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产品和防控措施的一门新兴的毒理学分支学科,是“组学”、计算生物学、遗传-表观遗传学等创新的产物。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效应谱】外源性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随剂量的增加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称为毒效应谱。
随剂量可表现为: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不引起生理变化);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死亡毒效应谱还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胎作用【速发型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毒作用*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1.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答:任务,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从而为有效防治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答: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群调查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答: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由综合到个别,由理论到应用发展,同时又沿着相反的方向,螺旋上升式地推进。
阐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
答:分为两类1,被动转运: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不起主动作用,如简单扩散,过滤作用等。
2,特殊转运: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起主要作用,如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等环境污染物吸收有哪些途径?分析影响吸收的因素?答:1经消化管吸收2经呼吸道吸收3经皮肤吸收7.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答:1肾小球被动滤过2肾小管重吸收3肾小管排泌简述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答: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何谓肠肝循环?有些脂溶性的易被吸收的环境化学物或其他代谢_物,可在小肠中重新被吸收,再经门静脉系统返回肝,并随同胆汁排泄,即肠肝循环。
1.如何理解生物转化的复杂性?答:同一外源化学物在生物转化中,可能有多种转化途径,生成多种代谢_物。
1.举例说明毒物代谢_被诱导和抑制的毒理学意义答:抑制,对硫磷的代谢_对氧磷能抑制羧酸酯酶的活性,使该酶催化的马拉硫磷的水解反应速率变慢,使马拉硫磷的毒性作用增强。
氯代烃类杀虫剂对代谢_也有诱导作用。
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答:致死剂量,半数效应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2.试述影响毒作用的机体因素及其意义答:脂/水分配系数,解离度,挥发度和蒸汽压,分散度,纯度什么是化合物的联合作用?主要有那些类型?答: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效应线图法。
毒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某一化学物所引起的快速剧烈的中毒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及形态改变,甚至死亡效应。
急性接触的次数:一次接触,24h多次中毒效应出现的时间:一次性大剂量,中毒症状明显,常发生死亡,观察时间7~14天。
亚慢性毒性:指实验动物或人连续(食品毒理学通常3~6个月)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或人长期或众生(通常大鼠2年、兔6年)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分布吸收:分布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液后,随体外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毒物在体内分布的特点呈不均匀分布。
血液循环中的外源化学物按浓度梯度从血液向组织液分布。
吸收: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主要的吸收部位是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
生物半衰期(t)法:是用毒物动力学原理阐明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的蓄积作用特性。
T反映了外源化学物从机体消除的速度,t短,从机体消除快。
如外源化学物吸收速度超过消除速度时,就引起化学物的蓄积。
一般,在等间距、等剂量染毒的条件下,化学物在体内经5~6个生物半衰期即可达到蓄积极限,此时理论蓄积量为极限值的96.9~98.4%。
此后继续染毒蓄积量也基本上不再增加。
蓄积极限量=每日吸收量*t1/2*1.44。
致突变作用:外来因素特别是外源性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遗传物质改变的能力,而且这种改变可以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这种作用称...外来因素中存在的可诱发突变发生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各种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如电离辐射)和生物因素(如病毒)。
其中化学因素存在最广泛,人们接触机会最多,在环境致突变作用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基因突变:基因中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序列变化。
因基因突变限制在一特定的部位,故称为点突变。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造成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缺失,或引起各种重排,从而出现染色体结构异常。
毒理学(第一章)
毒理学(第一章)第一篇:毒理学(第一章)第一章绪论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一毒理学发展简史:毒理学的前身是毒物学,中国古代有关毒物学知识的最早记载可见于《周礼》、《山海经》、《尔雅》及《诗经》等古籍中。
在西方,瑞士药理学和毒理学家Paracelusus(1493—1541)对早期毒理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明确提出剂量概念,提出所有物质都是有毒的,只是依剂量不同来区别是药物还是毒物。
同时,他还陈述了一些诸如法医、职业中毒和环境毒理学等的毒理学概念。
西班牙学者Orfila(1787—1853)为近代毒理学的创始人,他通过实验系统观察了化学物与生物体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化学分析在鉴定中毒事件中的重要性,为近代法医毒理学奠定了基础。
到20世纪,萌发出现了军事毒理学。
由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化学分析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大大推进了外源化学物遗传毒性、致畸毒性研究方法的发展,丰富了毒理学的内涵,其研究对象则以机体微观世界和生物圈的宏观世界两方面齐头并进。
在宏观方面,开展了环境污染物对人和动物危害的流行病学和生态学调查,阐明了不少病因;在微观方面,在化学毒物损害生物体的机理上揭示了许多本质现象。
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支毒理学专业队伍,它以研究剂量—反应关系为中心,为制定合理的卫生标准提供了依据。
20世纪70年代以来,毒理学的研究主要以化学物的安全评价为重点,从整体的毒理学逐步发展为对各器官系统的研究;从对母代健康影响的观察进展到对子代危害的研究,建立以保障人类安全为目的的新概念,相继出现了遗传毒理学、行为毒理学等边缘分支学科。
外源化学物对人类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现代生物技术已渗透到环境毒理学的各个领域,这促进了环境毒理学的发展。
近20年来,我国动物毒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兽药、药物添加剂及饲料中有毒有害化学物的检测及其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为制定我国兽药及饲料药物添加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动物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饲料卫生标准及动物组织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提供了科学依据。
毒理学资料
毒理学复习资料选择题:1.动物实验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2.LOAEL指的是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也称最低毒作用量(LTD)、最小作用剂量(MED)、阈剂量(TD)。
3.化学毒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为简单扩散。
4.毒理学体外实验当选用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
5.化学物的一般急性毒性试验,如无特殊要求,则生物性别无选择为雌雄各半。
6.自由基置换的后果是出现同义密码、错义密码、终止密码,以上都对。
7.确证的人类致癌物必须有人类流行病学及动物致癌实验方面允分的证据。
8.FAO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英语缩写简称。
9.瑞士医师指出: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不是毒物的物质,只是剂量决定了它是毒物还是药物。
10.以下烃类毒性物质中哪种毒性最强?答:丁烷11.以下哪一项不是毒理学体外实验的特点?答:影响因素多,不易控制。
12.如果检测某人的血液、尿液中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其机体暴露水平,这些生物标志称为接触性生物学标志。
13.阈剂量是指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14.下列属于重要的环境致癌物的是7,8-二醇。
15.毒物的吸收是指毒物随染毒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16.LOAEL指的是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
17.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关系是LD50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18.影响化学毒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19.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易于饲养管理、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以上都对。
20.毒物按其毒性强弱分剧毒、高毒、中毒、低毒、微毒。
21.多大颗粒容易经呼吸道再排出?答:0.1um~0.5um22.急性毒性实验的试验周期最长为24小时。
23.动物实验中最基本的指标是体重。
24.下列关于肿瘤引发的叙述错误的是引发是可逆的。
25.研究化学物质机构与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寻找毒性作用规律,有助于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预测毒性大小、预测新化合物的安全限量标准范围,以上都是。
毒理学资料
第一节概述动物毒理学:是现代兽医学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动物毒理学是研究各种毒物的来源、种类、性质及其对动物的毒性、毒理和引起动物中毒途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的科学。
(二)动物毒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毒物及其对动物的毒性。
包括种类、分类、一般性质、毒性作用及中毒机理。
研究中毒病流行病学特点。
毒物引起中毒的原因、发病规律、区域性生态环境恶化与中毒。
研究毒物动力学。
毒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生物转化过程;毒物的靶器官、受体和酶的关系;毒物与动物品种关系以及毒物与剂量的关系等。
研究动物中毒病的诊断与毒物检验技术。
包括中毒的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和组织学乃至电子显微镜下亚细胞水平上的变化特点,毒物的定性定量分析,中毒动物生物材料中毒物分析方法等。
研究食用动物组织中有毒物质、药物和化学药品的残留,确定休药期和允许残留量,对食用动物的评价以及动物废弃物的再利用等。
研究安全试验及饲料添加剂,药物安全性的毒理学评价。
包括安全试验设计,急性、亚急性、慢性、蓄积性毒性试验,繁殖试验和致畸、致突变、致癌试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广义的动物毒物学还研究植物毒素(如蓖麻毒素等)、动物毒素(如蛇毒、蝎毒及海洋动物毒素)和微生物毒素(包括细菌、真菌毒素)及其开发利用的途径。
研究动物中毒的治疗与预防。
包括一般治疗技术和特殊解毒技术,一般预防方法和生态工程,环境治理技术以及毒物管理二、毒物及其毒性毒物与中毒1、poisons;toxicants;toxic agents)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某种物质进入机体后,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在组织器官内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的作用,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甚至造成死亡,此种物质称为毒物。
关于“毒物”一词,历史上许多毒物学家企图对毒物作出恰当的定义,结果只是在语言上的推敲而不是在毒物学上的实际描述,这是因为各种“毒物”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毒物事实上,一种物质是否有毒,不仅取决于毒物本身的结构和理化性质,还取决于动物接受这种物质的数量、途径、次数以及动物的种类和机体状况等。
毒理学基础知识
毒理学基础知识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以下是毒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1.毒性(Toxicity):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性质。
毒性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取决于剂量和暴露时间。
2.剂量(Dose):剂量是指化学物质进入生物体的量。
剂量通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来衡量,并且与毒性效应的强度有关。
3.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急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包括口服、皮肤接触或吸入染毒。
4.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慢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长期暴露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试验通常涉及长期喂食或重复剂量。
5.致突变性(Mutagenicity):致突变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基因或染色体突变的潜力。
致突变性通常通过体外试验来评估。
6.生殖发育毒性(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生殖发育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和发育中的胚胎的毒性效应。
这通常通过体内试验来评估,包括对怀孕动物的研究。
7.致癌性(Carcinogenicity):致癌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癌症的潜力。
致癌性通常通过长期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来评估。
8.毒理学测试方法:毒理学测试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如细胞培养试验)和体内试验(如动物实验)。
体外试验通常用于快速筛选和评估化学物质的潜在毒性,而体内试验则用于更深入的研究。
9.安全限值(Safety Limits):安全限值是指化学物质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中的允许最大浓度。
这些限值通常由监管机构设定,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10.毒理学研究的应用:毒理学研究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安全性,指导化学物质的使用,以及在发生中毒事件时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在评估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影响时的应用。
毒理学学习资料
自己做的非标准答案带“Δ”的为不确定对与错感觉不对的自己更改填空题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按人体可能接触的剂量和途径使实验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接触环境污染物,然后观察动物出现形态和功能变化的实验方法是整体试验。
3、人类的某些基因对环境因子具有特定的反应,这些反应影响着人体对有害环境因子(特别是环境化学物)的易感性。
这些基因被称为环境应答基因。
4、一些固态颗粒物质与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有特殊亲和力,当其与细胞膜接触后,可改变这部分膜的表面张力,引起外包或内凹,将异物包围进入细胞,这种转运方式称为膜动转运。
5、机体吸收毒物后,随毒物在体内的浓度增高,单位时间内代谢酶对毒物催化代谢形成的产物量也随之增高,但当毒物量达到一定浓度时,其代谢过程中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的酶的催化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物量不再随之增高,这种代谢途径被饱和的现象称为代谢饱和。
6、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称为效应。
7、化学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于全身而呈现的毒作用,主要危害靶部位,成为全身性毒作用。
8、多阶段致癌理论把癌症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进展阶段。
9、某些物质以较小剂量反复作用于机体,可使机体对该物质的反应性增强,即一次染毒不引起明显中毒反应或死亡的剂量,经分次重复染毒后,可引起明显中毒或死亡,此种现象称为蓄积作用。
10、一个化学物质可能对机体引起多种有害效应。
通常这些效应的NOAEL是不同的。
在剂量—反应评定时,一般是选择具有最低 NOAEL的有害效应做为关键效应。
11、甲基汞在人体内的含量由高到低的分布顺序为:脑>肝>肾>心>肺, 脑中汞含量最高。
损害最为严重的部位是小脑和大脑两半球,特别是枕页,脊髓后束以及末梢感觉神经在晚期也受损。
甲级汞所引起的中毒称为水俣病。
实用中药毒理学复习资料
实用中药毒理学中药“毒”的三种含义:①“毒”就是药,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②“毒”指中药的偏性③“毒”是指中药的毒副作用1.马兜铃酸事件-肾脏损伤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青木香,天仙藤,木防己,细辛,寻骨风,威灵仙等2.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二甘醇体内氧化成草酸引起肾损害将工业原料二甘醇冒充药用辅料丙二醇3.鱼腥草注射剂事件-不良反应附:毒性药品中的28种中药品种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班螯,轻粉,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雄黄,雪上一只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主要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致人中毒或死亡的有毒中药作为毒性药品。
常见肝毒性中药成分和毒理分析:生物碱类:乌头碱(CNS和周围神经先(+)后(-),并能直接作用于心脏,产生异常兴奋)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支蒿雷公藤碱(主要作用于CNS,可导致实质脏器的变性坏死)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甘类:黄药子强心昔类:心律失常和神经系统症状(洋地黄,夹竹桃,蟾酥)氟苷类:水解后可析出氢氰酸作用于细胞内酶系统,引起组织缺氧,并损害CNS (苦杏仁,瓜蒂,狗爪豆)菇与内酯类:川楝子(川楝素)局部有强烈刺激性,并对CNS有抑制作用,还可引起肝细胞损害(艾叶挥发油,马桑)毒蛋白类:苍耳对胃肠粘膜具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广泛性内脏出血(巴豆,苍耳子,蓖麻子)鞣质类:五倍子,石榴皮,河子重金属类:(朱砂,雄黄,铅粉)汞类:原浆毒,对人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作用,并能抑制多种酶活性,引起CNS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肾衰。
(水银,轻粉,朱砂,红升丹,白降丹)铅类,砷类复习题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描述毒理学(主要研究有毒中药对人体可能产生危害的剂量,接触时间,接触途径;以及危害的程度,就是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结果,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则制定提供毒理学信息,包括有毒中药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等)机制毒理学(研究有毒中药对生物体毒作用的细胞,分子及生化机制)管理毒理学(主要是依据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和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按规定使用,是否具有足够低的危险性,为临床应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中药毒性分级基本原则?根据已知的定量毒理学研究数据大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5g/kg有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介于5-15g/kg小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介于16-50g/kg无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50g/kg据物质的半致死剂量LD50值,美国科学院把毒性物质危险划分为五个等级①“0":无毒性,LD50>15 g/kg;②“1”:实际无毒性,5 g/kg<LD50<15 g/kg;③“2”:轻度毒性,0.5 g/kg<LD50<5 g/kg;④“3”:中度毒性,50 mg/kg<LD50<500 mg/kg;⑤“4”:毒性,LD50<50 mg/kg何谓 LD50、ED50 ?LD50 (median lethal dose, LD50)半数致死剂量,指使实验动物一次染毒后,在14天内有半数实验动物死亡所使用的毒物剂量。
毒理学资料
毒理学资料解释毒理学资料包括化学毒物的急性毒性、刺激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及致癌性。
急性毒性选用的急性毒性指标为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 LD50 或 LC50),即引起受试动物(大鼠rat小鼠mouse)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指使实验动物一次染毒后,在14天内有半数实验动物死亡所使用的毒物计量。
LD为Lethal dose(致死剂量)的缩写,标志数值:经口摄:固体LD50≤500mg/kg,液体LD50≤2000mg/kg;经皮肤接触24h,LD50≤1000m g/kg;吸入粉尘、烟雾及蒸气半数致死浓度LC50≤10mg/L例如:LD50≤1000mg/kg就是说,人的重量70kg的话,摄入70g为中毒死掉1 剧毒品急性毒性为:经口LD50≤5mg/kg;经皮接触24h LD50≤40mg/kg;吸入1h LC50≤0.5mg/L。
2 有毒品急性毒性为:经口LD50:5 -50mg/kg;经皮接触24h LD50:40 - 200mg/kg;吸入1h LC50:0.5 - 2mg/L。
3.3 有害品急性毒性为:固体经口LD50:50 - 500mg/kg;液体经口LD50:50 - 2000mg/kg;经皮接触24h LD50:200 - 1000mg/kg;吸入1h LC50:210mg/L。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动物经亚急性和慢性染毒后的毒作用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所见。
刺激性为毒物对动物眼睛和皮肤的刺激性实验数据。
刺激强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
致突变性以沙门氏菌回变试验(Ames试验)数据为主,适当收录大小鼠、人及其它试验数据。
生殖毒性以动物(尤其是大小鼠)吸入和口服的生殖毒性实验数据为主;均为最低中毒剂量或浓度(TDL0或TCL0)下的数据。
致癌性采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IARC) 专家小组的评定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理学资料解释
毒理学资料包括化学毒物的急性毒性、刺激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及致癌性。
急性毒性选用的急性毒性指标为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 LD50 或 LC50),即引起受试动物(大鼠rat小鼠mouse)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指使实验动物一次染毒后,在14天内有半数实验动物死亡所使用的毒物计量。
LD为Lethal dose(致死剂量)的缩写,标志数值:经口摄:固体LD50≤500mg/kg,液体LD50≤2000mg/kg;经皮肤接触24h,LD50≤1000m g/kg;吸入粉尘、烟雾及蒸气半数致死浓度LC50≤10mg/L
例如:
LD50≤1000mg/kg就是说,人的重量70kg的话,摄入70g为中毒死掉
1 剧毒品
急性毒性为:经口LD50≤5mg/kg;
经皮接触24h LD50≤40mg/kg;
吸入1h LC50≤0.5mg/L。
2 有毒品
急性毒性为:经口LD50:5 -50mg/kg;
经皮接触24h LD50:40 - 200mg/kg;
吸入1h LC50:0.5 - 2mg/L。
3.3 有害品
急性毒性为:固体经口LD50:50 - 500mg/kg;
液体经口LD50:50 - 2000mg/kg;
经皮接触24h LD50:200 - 1000mg/kg;
吸入1h LC50:210mg/L。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动物经亚急性和慢性染毒后的毒作用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所见。
刺激性为毒物对动物眼睛和皮肤的刺激性实验数据。
刺激强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
致突变性以沙门氏菌回变试验(Ames试验)数据为主,适当收录大小鼠、人及其它试验数据。
生殖毒性以动物(尤其是大小鼠)吸入和口服的生殖毒性实验数据为主;均为最低中毒剂量或浓度(TDL0或TCL0)下的数据。
致癌性采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IARC) 专家小组的评定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