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在《拧螺丝钉的学问》课上的妙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戏在《拧螺丝钉的学问》课上的妙用
一、《拧螺丝钉的学问》——常规教学方案
拧螺丝钉所用的螺丝刀是一种轮轴,本课预期学习结果为:学生知道运用轮轴可以省力,并懂得轮轴省力的原理。按照教材中的教学设计,首先推出的是一个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型号的螺丝刀,比一比,看谁能又快又轻松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紧接着教材引导学生找一找周围有哪些像螺丝刀一样的机械,随后出示方向盘、水龙头、门把手的图片,告诉学生这种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作轮轴。随后,要求学生完成本节课主体实验——用简单材料做实验探究轮轴是否省力,通过改变两边的钩码个数和轮子大小达到平衡来探求轮轴省力规律,如图1所示。
上述教学设计的教育意义可以理解为:一、比赛拧螺丝钉的导入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情境。他们都很想第一个把螺丝钉拧进木板里,比赛引发了他们尝试的热情。“你认为应该选用哪种螺丝刀”的问题及轮轴的定义引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轮轴省力的秘密到底是什么?从而开始后面的轮轴省力的研究。二、学生进一步通过图1材料做实验,发现轮子大一些的轮轴更省力。由此,教学设计既考虑到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又考虑到概念探究的科学性。
二、玩转水龙头、门把手——以科学游戏激发探究热情
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在玩科学把戏,搞科学实验时,老师、家长都变成小孩子,加入孩子的队伍里玩把戏。”他强调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
师在预设活动之前,应将学生的兴趣、需求作为依据。为此,在另一个班上同样一课时,笔者改变教学策略,从学生平时常见的科学教室自来水龙头入手,创设需要解决的“小麻烦”,吸引学生注意。
上课铃声刚响,学生还没有进科学教室时,教师悄悄把教室的自来水稍稍打开,再把自来水旋钮取下来,暴露出中间的轴心。学生进教室时,都被正在滴水的自来水龙头所吸引,教师顺势问:“水龙头出了点问题,现在水关不上了,谁来帮帮我?”有的学生说借助扳手扳一扳中轴把水关上,有的学生说用个起子拧一下;还有的说套个中空的套子转一下。教师随后提供材料让学生尝试,学生成功解决了问题。教师让他们把自己想到的工具画下来,学生交流讨论发现他们都是“头大脖子细”,教师继而引出轮轴的概念。
学生面对真实的待解决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快速激发。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后,用纸笔绘制的方式将抽象的经验具象化。他们通过比较这些不同工具的共同之处,自主建构轮轴的概念,因而对轮轴的理解也更加清晰,课堂的学习效果也比较理想。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站在学生身后,陪着他们一起玩,一起“手脑并用”解决遇到的难题,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紧接着,在探寻轮轴省力的秘密时,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借助教室里的直观教具门把手,在游戏中和学生一起“玩”出轮轴省力的秘密。继学生举例说出门把手也是一种轮轴之后,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如图2):三岁的宝宝正在开门,因为无法掌握开门技巧,手总是握在门把手上靠近轴心的位置A点,门怎么也打不开。教师提问:“怎么回事?是不是她力
气太小啊?哪个大力士来试试?”
学生跃跃欲试,最后,一位班级公认的“大力士”被请了上来。在全班的期待下,他将手放在A点使劲往下压,门把手只是颤了两下,门并没有被打开。座位上的学生更加兴奋了,一个个都要上来跟他比试一番。在热烈的气氛中,一位瘦弱的女生被請了上来,大家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因此十分好奇。教师这次请她自主选择开门位置,这位学生在靠近门把手的末端(B点)使劲,轻松把门打开。大家既惊讶又激动,深深感叹轮轴不同作用点的反差竟如此之大。在亲身体验和见证后,教师借机引导学生总结出轮子大一点的轮轴更省力。
对比图1、图2,问题的设计和教具的选择都源于学生生活,真实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其学习动机。通过“我跟大力士比力气”,一个科学问题在这里转变成了一场游戏,这样,做科学实验变成了玩科学游戏,学生们兴致盎然,不亦乐乎。
三、游戏在科学课上运用的思考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玩多种形式的游戏:实验探究类、仪器操作类、科技制作类、实践活动类。可以说小学科学是一门玩中学的学科,但玩科学游戏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游戏的形式应多样化。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后就没有新鲜感了,这就要求教师能不断设计新游戏。科学课堂中“研究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的探究实验吸引了学生兴趣,但两个课时学下来,他们的热情明显有些下降。一名教师将问题创新为“借助降落伞从二楼投递一颗鸡蛋到地面”,受到了学生的追捧。
游戏前规则需明确。合适、明确的游戏规则,能成为学生自觉遵守、友好交往的工具,有效的规则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内化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这也是科学地玩把戏和无序地嬉戏的区别之一。小学生爱热闹、好动,游戏一旦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开始,很容易出现盲目无序,易放难收,就无法实现活动目标。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活动开始前布置简洁明确的规则,同时抓住游戏时提升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良好契机。
游戏要玩出思维的火花。科学的玩不同于普通的玩,玩科学游戏时要充分运用和训练各种感官。科学游戏带有“玩”的色彩,又与所要学习的科学内容有关系,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既要让学生“玩”得开心,又要诱导他们从中悟出科学道理,提升思维品质。
科学游戏,使得对学生的科学教育不仅仅满足于他们获得科学知识以及提高思维能力,同时还正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精神需要。它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有利于帮助其形成适用终身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