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铜离子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铜离子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2014 年10 月第10 期(总第191 期)轻工科技LIGHT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化工与材料铜离子荧光探针研究进展赵长春(江苏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设计和开发高选择性和超灵敏的铜离子荧光探针对于检测对生命活动有重大作用的铜微量元素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分子荧光分子探针的识别机制和结构特点,综述近年来铜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荧光;分子探针;铜离子【中图分类号】O65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5-3518(2014)10-31-02铜是人体内继铁和锌之后的重要过渡金属元素,对于维持有机体正常运转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通过与金属硫蛋白结合而影响过氧化物岐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的活性,其含量的多少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如家族遗传性脊侧索硬化,Menkes 综合征等[1]。

利用荧光探针技术检测铜离子的含量具有准确度好,检测限低,选择性高等优点,近年来对此类探针的开发备受关注。

1 罗丹明类此类荧光探针利用罗丹明强荧光特点通过探针分子与铜离子形成鳌合物,从而实现这类探针的高选择性。

如C hen 等通过罗丹明B 乙二醛与苯甲酰肼反应合成探针A(图1)[2],在80%乙醇/水溶液中对铜离子有很好的选择性和高灵敏度;在HEPES 缓冲溶液中,加入铜离子后,由于探针分子的内酰胺螺环打开,荧光增强,加入EDTA 后,铜离子离去,荧光减弱,显示很好的可逆性。

其检测限可达7.0 nmol/L,可以很好用于生物体系中铜离子在红色量子点上并杂化为一体,当引入铜离子后,会使得绿色荧光减弱,从而成功设计出比率型铜离子荧光探针,即使裸眼也能感觉这种变化,检测限可低达1.1nmol/L[5]。

3 萘酰亚胺类萘酰亚胺类荧光探针由于本身具有电荷转移结构,发光信号强,可设计成为多种离子检测的荧光探针。

Wang 等设计出萘酰亚胺类荧光探针C(图2)[6],利用其氮端和羟基端可与铜离子作用形成鳌合物,结果可使原配体的荧光增强4.5 倍,而且其对铜离子响应具有高度选择性,检测限可达0.15mmol/L。

用于环境中Cu2检测罗丹明类荧光探针设计及识别机理研究进展

用于环境中Cu2检测罗丹明类荧光探针设计及识别机理研究进展

第6期收稿日期:2018-12-29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0452054)作者简介:张淑惠(1997—),女,山东淄博人,本科生;通信作者:刘磊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殧殧殧殧。

专论与综述用于环境中Cu 2+检测罗丹明类荧光探针设计及识别机理研究进展张淑惠,牛臣翰,张鑫,何树丽,隋芳含,刘磊(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东临沂276000)摘要:铜离子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过量的Cu 2+会对人造成严重的器官损伤乃至死亡,因而Cu 2+检测对人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罗丹明类荧光探针在环境检测、化学分析、生命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重点介绍了近几年来用于检测重金属Cu 2+的罗丹明荧光探针的进展,分析了荧光探针的设计及对Cu 2+的识别机理,指出了该类荧光探针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罗丹明;铜离子;荧光探针中图分类号:X703;X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21X (2019)06-0043-03Research Progresses on Design and Recognition of Rhodamine FluorescentProbes for Detection of Cu 2+in EnvironmentZhang Shuhui ,Niu Chenhan ,Zhang Xin ,He Shuli ,Sui Fanghan ,Liu Lei(The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Linyi University ,Linyi 276000,China )Abstract :Copper ion is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in human body.Excessive Cu 2+can cause serious organ damage and evendeath.Therefore ,the detection of Cu 2+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human safety.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Rhodamine Fluorescent Probes in environmental detection 、chemical analysis 、life sciences and related fields ,i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ogress of Rhodamine Fluorescent Probes Used for the detection of Cu 2+in recent years ,analyses the design of fluorescentprobes and the recognition of Cu 2+,points out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is kind of fluorescent probes and looks forward to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future of this field.Key words :rhodamine ;Copper ion ;Fluorescent probes1Cu 2+识别的意义与方法Cu 2+作为自然产生或工业与制造业中的副产品而存在于环境中,铜矿的过度开采冶炼,会导致环境大气、土壤和水的污染。

铜离子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铜离子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辩 0 ,

J 。
V 热
9 l O
液( H= . ) p 7 0 中有 良好 的溶解 性 , 加入 c “后 溶 液 【 变 为粉 u ! 『 J
红 色 并 在 2 i 达 到 平 衡 。 在 所 考 查 的 金 属 离 了 范 ( a 、 m n内 N
K 、 、 g 、 n Ca M M 、 、 r Pb Sz Hg 、 、 、 Ba Ag Zn 、 ) C( ¨
会增加 3 0倍 ,r 蓝 移 6 n ha  ̄ x 5 m。
正常工作… , 而在体内 c “ 的代谢平衡 受到破坏 就有可 能导致 u

系列疾病 , 如缅 克斯 ( ne ) 合症 和威尔森 氏 ( l n 综 Meks 综 Wio ) s
合症等 。铜离子还广泛存在 于环境 当中 , 的浓度 虽然不高 , 它 但长期的积 累且不 能有效地 降解会 引发毒 性效应 , 以被认 为 所 是可造成污染环境 的重金属 离子 。因此 , 如何 快速灵 敏地 检测 铜离子对于生命科学 、 环境科学都有着 重要 的意义 。
L U Xi ig,Z NG M g—h a,JN Jn —y I —l n HE u l ig i
( eat e t f h m s y o eeo c n e Y n i n esy J i Y ni 0 2 C ia D pr n o e i r,C l g f i c , aba U i r t, in aj 1 30 , hn ) m C t l Se n v i l 3
吸收光谱 红移 约 2 n 荧 光 光谱 红移 3 n 7 m, 0 m。除 此 之 外 , 4与 c “络合 物对 14一苯二 乙酸盐和 13一金刚烷二 羰酸盐均 表 u , ,

应用化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新型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应用化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新型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新型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专业及班级应用化学1101班姓名王彩花学号1115020104指导教师李侃社、李锦、闫兰英、牛红梅、康洁、朱雪丹、陈创前、章结兵日期2015年03月27日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3 铜离子荧光探针1.3.1发展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社会科技的发展铜元素作为生物体内所必需的一种微量重金属元素和必需的营养素在各个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在细胞中的含量仅次于锌和铁,在各种有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铜离子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小,但铜缺乏可导致生长和代谢的紊乱,铜离子的含量过多同样也会对生物体产生巨大的毒害作用。

体内的铜离子代谢平衡受到破坏会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例如缅克斯综合症、威尔森氏综合症、家族性肌萎缩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疾病。

因此,寻求一种快速灵敏简便的铜离子检测方法在生物研究和医学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属离子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等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其识别和检测是化学、生物学、临床生物学及环境学众多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

目前,检测Cu2+已知的主要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电化学法、荧光光谱法等。

其中荧光法因检出限低、操作简单和高选择性,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它是一类能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并适合直接检测或带有可检测标记物的高效探测试剂,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在揭示和了解生命的奥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环境监测等重要科学研究领域,对光学探针技术提出了大量崭新的课题,目前主要集中在蛋白质、核酸和多肤等生物大分子分析,生物药物分析,超痕量和超微量生物活性物质分析等。

由于二价铜离子是d轨道结构顺磁性离子,对荧光具有较强的猝灭性,大多数报道的铜离子荧光分子探针都是猝灭型的,在探针识别客体时荧光猝灭不利于高通量信号输出,所以开发高灵敏、高选择性的荧光增强型铜离子荧光分子探针具有重要意义。

罗丹明类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罗丹明类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

罗丹明类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罗丹明(Rhodamine)类铜离子(Cu2+)荧光探针是一类特殊的荧光探针,其通常与结构相似的有机染料相结合,能够精确检测微量金属离子。

近年来,随着生物传感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们对于罗丹明类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愈加关注。

罗丹明类铜离子荧光探针在合成中能够获得更好的荧光性能。

基本上,其合成需要一类特殊罗丹明染料,一类铜离子和一类有机溶剂。

获得的染料溶液能够有效检测目标金属离子,从而指示特定反应的发生。

此外,罗丹明类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过程可以调节,使其可以用来检测不同的金属离子。

罗丹明类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可以用来检测金属离子浓度,如锌、铅、铜、铬和铁,以及检测DNA杂交反应等。

此外,它也可以用于定量检测,如检测酵素活性,检查抗菌素等。

由于其良好的灵敏度,可用于药物浓度检测,还可用于肿瘤检测和早期诊断,这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体健康安全。

此外,罗丹明类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应用还正在不断发展,已经利用合成的探针研究铜离子和有机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改进灵敏度和特异性。

研究工作还进一步了解了罗丹明类铜离子荧光探针在高灵敏度检测、高选择性检测及活性采样中的应用。

总之,罗丹明类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技术来检测金属离子及其相关物质,其应用范围及功能也在不断扩大,其可以检测到十分微量的金属离子,及其重要的生物医学应用也日益丰富,以期实现更精准的检测。

因此,罗丹明类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应用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未来还需要对其合成过程和应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将其开发出更加完善的功能来促进人类健康安全。

综上所述,罗丹明类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价值,未来仍有许多可借鉴的研究思路,有望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安全的环境。

铜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铜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摘 要 :荧光 探 针 检 测技 术 作 为 一种 新 型 的检 测 手 段 , 已广 泛地 应 用 于铜 离子 检 测 中 , 本 文 综 述 了近 几 年 来铜 离子 荧光 探 针技 术 的研 究进 展 。
关 键 词 :铜 离子 ; 荧光探 针 ; 检 测 手段
文 章 编 号 :1 0 0 6 — 4 1 8 4 ( 2 0 1 3 ) 2 — 0 0 1 8 — 0 6
探 针
在众 多铜离子荧 光探针 中 , 基 于 光 诱 导 电 子
转 移( p h o t o i n d u c e d e l e c t r o n t r a n s f e r , P E T ) 机 理l l 4 l 而 设计 的荧光分子探针 最为常见 , 而 这 种 探 针 也 常
C u 、 Z n 、 C u + 1 中, 该探针对 C u 表I A N C C H E MI C A L I N D U S T R Y
V o 1 . 4 4 N o . 2 ( 2 0 l 3 )
铜离子荧光探针 的研究进展
向雨 秘 龙 少波 朱 勃
( 浙 江 工 业 大 学 生 物 与 环境 学 院 ,浙 江 杭 州 3 1 0 0 1 4 )
铜 元 素 是 生 物 体 内所 必 需 的 一 种 微 量 重 金
具 有灵 敏度 高 , 选择 性 好 , 方法 简便 等优 势 , 并 且 可 通 过 荧光 成 像 技 术 对 生 物 体 内的 铜 离 子进 行 观测 和 实 时检 测 - 3 1 。因此 , 荧 光探 针 检 测技 术作 为 一 种
硫 冠 醚 结 构 作 为探 针 的识 别 基 团 , 而 荧 光 基 团 则 为B O D I P Y染 料 。 南于 P E T作 用 , 探 针 本 身 的 荧 光 强 度 十分 微 弱 ,当 探 针 的识 别 基 团 与 C u 螯 合 后, P E T 受 到 限 制 ,探 针 的 量 子 产 率 从 之 前 的

一种简单且有效的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成像研究

一种简单且有效的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成像研究

一种简单且有效的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成像研究铜离子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生理功能。

因此,合成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铜离子荧光探针用于铜离子的成像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有机小分子的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成像研究中的应用。

铜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要求具备以下特点:高荧光量子产率、选择性结合铜离子、快速的响应时间、良好的光学性质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本文中,我们选择了一种有机小分子为基础骨架,通过在骨架上引入特定的功能基团,实现对铜离子的高选择性和灵敏度。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种含有杂环结构的芴衍生物作为骨架。

芴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和良好的光学性质,可以作为荧光标记物。

然后,在芴骨架上引入了含有硫原子的螯合基团,如二硫代氨基甲酸酯(dithioamide)和巯基(thiol)等。

这些硫基团具有与铜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的能力,并且使荧光探针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其次,我们通过控制骨架中的柔性连接基团的密度和长度,调控荧光探针的构象和荧光性能。

比如,在骨架中加入含有碳链的亚硫酰基(sulfonyl)基团,可以增加骨架的柔性,使探针能够更好地适应目标物体表面的形状和结构。

此外,一些氨基基团也可以被引入以增加与环境中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加探针对铜离子的选择性。

最后,我们将合成的铜离子荧光探针应用于生物成像领域。

通过将探针标记于细胞中,可以实现对铜离子在活细胞中的动态过程的实时监测。

在成像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荧光信号的增强以及荧光图像的变化,从而得到铜离子在细胞中的分布和运动情况。

这种基于铜离子荧光探针的成像方法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有助于对铜离子在生命体内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的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有机小分子的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精确设计骨架结构和功能基团,我们实现了对铜离子的高选择性和灵敏度。

这种荧光探针具备许多理想的性质,如高荧光量子产率、快速的响应时间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2024年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和应用的研究》范文

《2024年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和应用的研究》范文

《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和应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荧光探针作为一种高效、灵敏的检测工具,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金属离子荧光探针以其独特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成为了研究领域的热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过程,并探讨其性能及实际应用。

二、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本研究所合成的金属离子荧光探针采用了一种新型的配体结构,通过配位作用与金属离子结合,从而产生荧光信号。

合成步骤如下:1. 合成配体:以苯胺为原料,经过多步反应,成功合成出目标配体。

在合成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以确保产物的纯度和收率。

2. 合成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将配体与目标金属离子在适宜的溶剂中进行配位反应,得到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

该过程需在室温下进行,以避免对探针性能的影响。

三、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性能1. 选择性:该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对特定金属离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能够在多种金属离子共存的情况下,实现对目标金属离子的高效检测。

2. 灵敏度:该探针的灵敏度较高,能够在较低浓度下实现对目标金属离子的检测。

同时,该探针具有较低的检测限,提高了其在低浓度环境下的应用价值。

3. 稳定性:该探针在溶液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其荧光信号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应用1. 生物医学领域:该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可用于细胞内金属离子的检测和成像。

通过将探针引入细胞内,实现对细胞内金属离子的实时监测,有助于研究细胞内金属离子的代谢和作用机制。

2. 环境监测领域:该探针可应用于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检测。

将探针加入水样中,通过观察其荧光信号的变化,实现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快速检测和监测。

3. 材料科学领域:该探针可用于材料中金属离子的分析和鉴定。

通过将探针与材料进行反应,实现对材料中金属离子的检测和定位,有助于评估材料的性能和质量。

《基于喹啉新型铜离子(Ⅱ)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基于喹啉新型铜离子(Ⅱ)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基于喹啉新型铜离子(Ⅱ)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篇一基于喹啉新型铜离子(Ⅱ)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一、引言随着荧光探针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在生物分析、化学检测和医学诊断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其中,针对金属离子的荧光探针,尤其是对铜离子的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旨在设计并合成一种基于喹啉的新型铜离子(Ⅱ)荧光探针,并对其性能进行深入研究。

二、设计思路本研究的出发点是利用喹啉类化合物的优异光学性质和铜离子的特定配位特性,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荧光探针。

该探针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能够实现对铜离子的快速、准确检测。

三、合成方法本研究所合成的荧光探针主要采用以下步骤:首先,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选择适当的喹啉类化合物作为配体;其次,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将配体与铜离子进行配位反应,生成具有荧光特性的配合物;最后,通过一系列的提纯、检测等过程,得到目标荧光探针。

四、性能研究1. 光谱性能研究本研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对探针的光谱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该探针具有优异的荧光性质,对铜离子的响应迅速且灵敏度高。

此外,该探针还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体系中准确检测铜离子。

2. 生物相容性研究本研究的生物相容性研究主要从细胞毒性、细胞内分布等方面进行。

实验结果表明,该荧光探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细胞无明显的毒性作用。

此外,该探针还能够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实现对细胞内铜离子的检测。

3. 实际应用研究为了验证该荧光探针的实际应用效果,本研究将其应用于生物样品中铜离子的检测。

实验结果表明,该探针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生物样品中的铜离子含量,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五、结论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喹啉的新型铜离子(Ⅱ)荧光探针,该探针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

通过对其光谱性能、生物相容性以及实际应用的研究,验证了该探针在生物分析、化学检测和医学诊断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

基于有机小分子的“关-开”型铜(Ⅱ)离子荧光探针的应用现状

基于有机小分子的“关-开”型铜(Ⅱ)离子荧光探针的应用现状

第20期吴平,等:基于有机小分子的“关-开”型铜((I)离子荧光探针的应用现状-39•♦专论与综述!基于有机小分子的“关-开”型铜(II)离子荧光探针的应用现状吴平,任红,韩丹丹,高文秀,芦菲(吉林化工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吉林吉林132022)摘要:基于有机小分子的铜(II)离子荧光探针由于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重现性好且抗干扰性强,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在环境和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本文对“关-开”型铜离子荧光探针在矿泉水水质监测、游泳馆水样分析和生物细胞(如Very、人张氏肝细胞、Hela、MCF-7和HexG2等)的荧光成像实例进行归纳,将对后续的荧光探针设计研发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铜离子;荧光探针;关-开;应用中图分类号:O6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8-201X(2222)22-0239-25Application Statrs of H Off-On"FluooscevtProbes for Cu(I I)ion Bcsed on Smali MolecalrsWu Ping,ben Hong,Hag Dangag,Gau Wenxia,4u Fei(School of Chemistu and Pharmacexticai EngineeUng,JiO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ay,eidn132022,China) Abstract:Recently,the fxorescent p rohe0、00X00(((I)Oxs based ox small oraaniv molecolcs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researchers due to its aooh selectivity,high sensitivity,simple operation;joo P reproPxcibiOth and strong anti-interference: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elP of environmental and biolopicai detection.In this0801,the"oO-ox"type00000ion fxorescence prohe is summarized in mineral wateu quaVty monitoring,swimming pool wateu sample analysis and fxorescence imaying of biolopicai cells(such as Vero,human Zhang's1X0cells,HeLa,MCF-7and HepG2,etc.),which will play a reference role in the subsequent design and OeveXyment of fxorescent probes.Key words:Cx ion;fxorescent probes:off-ox;appOcation铜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是很多蛋白质和酶的组成部分,对调节体内铁的吸收,血红蛋白的合成以及形成皮肤,头发和眼睛的色素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人体中的微量金属元素含量仅次于锌和铁,在各种生物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光谱法研究铜离子荧光探针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光谱法研究铜离子荧光探针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由图 2可知,HSA在大约 280nm处有吸收峰。 在 280nm处的吸收峰是由 HSA中芳香族氨基酸产 生的,随着加入 HSA溶液中的探针 DQX1浓度的 增加,HSA在 280nm处的特征吸收强度逐渐增大, 特征吸收 光 谱 发 生 蓝 移。结 果 表 明,HSA与 探 针 DQX1结合后,改变了 HSA的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的 微环境极性[4]。
第 48卷第 9期 2019年 9月
应 用 化 工 AppliedChemicalIndustry
Vol.48No.9 Sep.2019
光谱法研究铜离子荧光探针与 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朱琳1,马明硕2,柳彩云3
(1.吉林化工学院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2.吉林化工学院 分析测试中心,吉林 吉林 132022; 3.济南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些内容是研究临床动力学以及临床药理所重点关 注的内容,不 仅 为 进 一 步 探 讨 探 针 的 识 别 原 理 提 供了科学依 据,同 时 对 于 新 型 探 针 的 设 计 以 及 应 用也有特别的价值。
图 1 DQX1结构式 Fig.20181205 修改稿日期:201901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21607053);吉林市科技局资助项目(20166023) 作者简介:朱琳 (1966-),女,吉林九台人,吉林化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仪器分析及应用研究。电话:15044667018,
摘 要:运用紫外以及荧光光谱对铜离子荧光探针(DQX1)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此探针与 HSA结合,形成复合物,探针能够有规律的猝灭 HSA的荧光,猝灭机理证明为静态猝灭。由两者之间的 相互作用力,判别出:探针 DQX1和 HAS之间发生自动的结合,主要依靠的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通过探针 DQX1和 HAS之间的结合距离为 5.42nm,说明两者之间能够发生非辐射能量的转移。同步荧光和三维荧光光谱 数据表明,加入 DQX1后 HSA的构象也发生变化。 关键词:探针;荧光;人血清白蛋白;结合常数 中图分类号:TQ460.7;O6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206(2019)09-2053-04

《基于喹啉新型铜离子(Ⅱ)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基于喹啉新型铜离子(Ⅱ)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基于喹啉新型铜离子(Ⅱ)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荧光探针技术在生物化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铜离子作为一种常见的微量元素,其在人体和自然界中的研究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进步,开发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新型铜离子荧光探针具有迫切的需求。

喹啉作为重要的荧光团结构,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探针的构建。

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基于喹啉结构设计、合成新型的铜离子(Ⅱ)荧光探针,并对其性能进行深入研究。

二、新型铜离子(Ⅱ)荧光探针的设计1. 结构设计本研究以喹啉为基本荧光团,通过引入特定的配位基团,设计出能够与铜离子(Ⅱ)进行配位的新型荧光探针。

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了探针对铜离子的亲和力、探针的光学性能和合成成本等因素。

2. 结构设计原理设计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配位基团。

配位基团能够与铜离子(Ⅱ)形成稳定的配位化合物,从而增强探针与铜离子的亲和力。

同时,配位基团还能调节探针的光学性能,如荧光强度、波长等。

三、新型铜离子(Ⅱ)荧光探针的合成1. 合成路线根据设计原理,采用合适的合成路线,将喹啉与配位基团进行连接,合成出新型的铜离子(Ⅱ)荧光探针。

合成过程中,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确保探针的纯度和产率。

2. 合成方法采用常规的有机合成方法,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进行探针的合成。

在合成过程中,通过调整反应物的比例、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参数,优化合成条件,提高探针的产率和纯度。

四、新型铜离子(Ⅱ)荧光探针的性能研究1. 荧光性能测试通过荧光光谱仪等设备,对新型铜离子(Ⅱ)荧光探针的荧光性能进行测试。

测试内容包括荧光光谱、量子产率、荧光寿命等参数。

通过测试结果,评估探针对铜离子的亲和力、选择性和灵敏度等性能。

2. 实际应用测试将新型铜离子(Ⅱ)荧光探针应用于生物样品和环境样品中铜离子的检测。

通过对比实验结果,验证探针的实际应用效果和可靠性。

同时,与已有的铜离子检测方法进行对比,评估本研究的优势和不足。

铜离子荧光传感器研究进展

铜离子荧光传感器研究进展

( l1 l H, el ) l C





rH N N 1 H

蹦)
NH HN

Ni。HI l N




V l i 等合成了信号放大的由 p a r ea H控制 的 c 可以分子内移位 的荧光指示剂 4 u ,该指示剂的最 大特点 是在 香 豆素 一 4 3 3的辅 助下 ,当 p H在 7—8时 c 处 于 B位置 ,而 当 p u H>l 1时 c 能 够转移 u 到 A位 置 。 Y r 等利用化合物 5和 T IO u¨ i RT NX一10 0 设计 了一种新的检测金属 阳离子 的传感器。利用基于 自 组装原理插入胶束粒子而制成荧光化学传感器 ,这是一种崭新 的设计方法。该传感器最新颖的地方
C “ 荧光 传感器 研 究进 展 。 u
1 基 于 胺及 酰 胺 的 C 荧 光传 感 器 u
由于胺 中 N原子 上有 孤对 电子 可 以和 C “ 的空 轨 道配 位 ,因此 在 合成 C 的 识别 基 团 时最 常考 u u 虑 的是 胺 以及 酰胺 基 团 ,包括 伯胺 、 仲胺 、叔 胺 、以及 多 个 氨基 和 酰 胺 基 团 等 。x 等 合 成 了基 于 u
收稿 日 :2 1 0 2 修 回. 期 0 0— 6— 4
基金项 目: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计 划资助项 目 ( o 0 80 1 . N :20 S0 ) 作者简介 :王松涛 (9 2一) 18 ,男 ,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 ,从事有机合成研究工作
22 3
渤 海 大学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内部 电荷迁移 机理 的 比色选 择性 荧 光传感 器 1 。在 乙醇 溶液 中 ,c ¨ 与 1 成 了金 属离 子 :配体 为 1 u 形 :

《2024年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和应用的研究》范文

《2024年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和应用的研究》范文

《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和应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研发已成为化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由于其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种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方法,分析其性能特点,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价值。

二、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1.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新型的配体合成方法,将特定的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进行配位反应,制备出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

该过程涉及到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包括反应物配比、反应条件、分离纯化等步骤。

2. 实验过程首先,选择适当的有机配体和金属盐进行配位反应。

其次,调整反应条件,如温度、pH值等,使反应达到最佳状态。

最后,通过离心、洗涤、干燥等步骤得到纯净的金属离子荧光探针。

三、性能分析1. 光学性能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包括高灵敏度、低检测限、良好的抗干扰能力等。

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该探针对特定金属离子表现出强烈的荧光响应,为后续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选择性该探针对目标金属离子的选择性良好,能够在多种金属离子共存的情况下准确识别目标离子。

这得益于其独特的配位结构和反应机理,使得探针对目标离子的亲和力高于其他金属离子。

四、应用研究1. 生物医学领域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可用于检测细胞内金属离子浓度,研究金属离子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功能。

此外,该探针还可用于疾病诊断、药物筛选等方面。

2. 环境监测领域在环境监测方面,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可用于检测水体、土壤等环境中金属离子的含量,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该探针还可用于监测工业排放等领域的金属离子污染情况。

3. 材料科学领域在材料科学领域,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可用于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

例如,将该探针与其他材料结合,制备出具有荧光性能的复合材料,可用于光学器件、传感器等领域。

基于丹磺酰基团的高选择性的铜离子荧光离子探针

基于丹磺酰基团的高选择性的铜离子荧光离子探针

探针分子 a 的合成路线如图 1 所示 : 首先由邻 光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和电化学方法等传统检测 苯 二 甲酸 酐 保 护 甲硫 氨 酸 的 氨基 ,在 10。 件 4 C条 技术 , 荧光离子探针方法具有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 、 ,通 过 乙醇 响应时间短 、便于实时原位及远程检测等优点 ,因 下经 恒 温 固相反 应 即可 得 到 中间产 物 】
首先我们检 测 了铜离 子对 a 水溶 液的荧 光发 射光谱的影 响,图 2展示 了不同浓度 的 C 2存在 u 时 l M 溶 液 的荧 光 发 射 光谱 变 化 。从 图 中可 0 a
以看到 : a分 子 单 独 存 在 时 ,在 57n 处 有 较 强 1 m
EI S— MS: 2 o O S 计 算 分 子 量 为 540;测 C7 N452 H3 5. 得 结 果 为 5 51 lmet nls % cl. C 5 .。Ee na aayi l s( ac : )
吉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0 1 302 摘 要: 设计合成 了含 有丹磺酰基 团的铜 离子 荧光探针a ,该探 针在水溶 液 中 ( 含有1 %的DMS )对铜 离子识 别 O 和检 测具有较 高的灵敏 度和选择 性。该识 别是 以丹磺酰基 团的 荧光 发射 的蓝 移和微弱猝 灭为响应信 号 ,并且 对 其 它碱 金 属 和 碱 土金 属 离子 ( K 如 、Na 、Mg ’ 、 C “ )以 及 过 渡 金 属 离子 C ”、Mn+ e C 、 Ni a等 r 3、F ”、 o 、 Z” d n 、C 、和A g 等都没有识别响应。 关键词: 荧光探针; 离子; 铜 丹磺 酰; 学传 感器 化 中图 分 类 号 :O6 73 文献 标 识 码 :B 5 .1
32 832 4( 2 . H ) . —. 9 6 m, H,C ,8 =30 5 ~ 30 1( . 4 .1 m,

一种基因编码的细胞内铜离子荧光探针

一种基因编码的细胞内铜离子荧光探针

一种基因编码的细胞内铜离子荧光探针
基因编码的细胞内铜离子荧光探针,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
建的用于检测和监测细胞内铜离子浓度的工具。

该探针基于特定的基
因序列,经过适当的调整和修饰,在特定细胞内环境下能够高效地结
合到铜离子上,并产生荧光信号。

这种探针的设计是为了实现对细胞
内铜离子浓度的实时、定量和可视化监测。

基因编码的细胞内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探针与铜离
子结合后,荧光产生的强度与铜离子的浓度成正比。

通过荧光显微镜
等成像技术,可以实时观察到探针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以及铜离子的
浓度变化。

这一技术既可以应用于细胞学研究,也可以用于生物医学
领域,比如铜离子在病理过程中的参与。

基因编码的细胞内铜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将这种探针引入细胞内,可以实现对铜离子在生物体内的定量检测,为我们深入了解细胞内铜离子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有力工具。

此外,该技术还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以及药物研发等方面。

基因编码的细胞内铜离子荧光探针有望成为细胞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
域的重要创新技术。

汞离子及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制备与研究

汞离子及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制备与研究

汞离子及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制备与研究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1 文献综述 (2)1.1 荧光探针的结构及设计原理 (2)1.2 荧光探针的识别机理 (3)1.2.1 光诱导电子转移 (3)1.2.2 分子内电荷转移 (4)1.2.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6)1.2.4 激基缔合物 (7)1.3 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基本特性 (8)1.4 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9)1.4.1 汞离子荧光探针 (9)1.4.2 铜离子荧光探针 (14)1.4.3 其他金属离子荧光探针 (19)1.5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及内容 (21)2 基于香豆素衍生物的汞离子荧光探针 (23)2.1 概述 (23)2.2 探针CBH的合成路线 (24)2.3 实验部分 (24)2.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4)2.3.2 探针CBH的合成步骤 (25)2.3.3 探针CBH的光谱测试方法 (25)2.4 结果与讨论 (26)2.4.1 CBH的晶体结构 (26)2.4.2 CBH对汞离子的荧光光谱 (27)2.4.3 CBH对汞离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9)2.4.4 CBH对金属离子的选择竞争 (29)2.4.5 CBH对汞离子的核磁滴定及质谱滴定 (31)2.5 本章小结 (32)- IV -3 基于罗丹明B的铜离子荧光探针 (34)3.1 概述 (34)3.2 探针RBH的合成路线 (35)3.3 实验部分 (35)3.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5)3.3.2 探针RBH的合成步骤 (36)3.3.3 探针RBH的光谱测试方法 (36)3.4 结果与讨论 (37)3.4.1 RBH的晶体结构 (37)3.4.2 RBH对铜离子的荧光光谱 (38)3.4.3 RBH对铜离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0)3.4.4 RBH对金属离子的选择竞争 (41)3.4.5 pH对探针RBH的影响 (42)3.4.6 RBH检测铜离子的时间依赖 (43)3.4.7 RBH对铜离子的质谱滴定 (44)3.4.8 RBH检测铜离子的细胞成像 (44)3.5 本章小结 (45)结论 (47)参考文献 (48)附录化合物的部分谱图 (5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60)致谢 (61) (62)引言对重要的金属离子进行有效识别通常在超分子化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工业化过程如电镀、染料和采矿工业等会产生不同浓度的有毒金属离子。

基于苯并噻唑腙的铜离子荧光探针

基于苯并噻唑腙的铜离子荧光探针

基于苯并噻唑腙的铜离子荧光探针李清泉;沈静;唐灿;张征宇;王恩举【摘要】铜是生命必需微量元素,是许多金属酶发挥催化作用的辅因子,同时,过量摄入铜能引起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因此,方便、快速地检测铜离子非常有价值.通过缩合2,4-二甲氧基苯甲醛与2-肼基苯并噻唑合成了一个可以高选择性识别铜离子的荧光探针,反应简单,产率较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乙腈/HEPES缓冲溶液中(pH=7.0),探针没有荧光,加入铜离子能引起发射强度显著增加,发出明亮的蓝色荧光,其它常见金属离子不能引起探针的发射光谱发生明显变化,而且对铜离子的检测没有影响.Job曲线研究表明二者形成了1:1的络合物.【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32)001【总页数】4页(P39-42)【关键词】荧光探针;2,4-二甲氧基苯甲醛;2-肼基苯并噻唑;铜离子【作者】李清泉;沈静;唐灿;张征宇;王恩举【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海南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61.1铜是一种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是许多金属酶发挥催化作用的辅因子。

然而,过量摄入铜能引起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症[1-2]。

同时,铜离子还是一种常见的水生环境污染物,对藻类植物和甲壳类、软体类动物有剧毒,对水产养殖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能快速、方便地检测环境中微量铜离子的荧光探针对健康和环境都非常有意义。

顺磁性的铜离子能强烈淬灭荧光,开发荧光增强型铜离子探针具有很大的挑战性[3–6]。

我们首次发现探针分子中硫配位点,有时可以阻断从激发态荧光团到铜离子的电子转移,从而避免铜离子淬灭荧光,为荧光增强型铜离子探针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向雨秘;龙少波;朱勍【摘要】荧光探针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检测手段,已广泛地应用于铜离子检测中,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铜离子荧光探针技术的研究进展.【期刊名称】《浙江化工》【年(卷),期】2013(044)002【总页数】5页(P18-22)【关键词】铜离子;荧光探针;检测手段【作者】向雨秘;龙少波;朱勍【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浙江杭州310014;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浙江杭州310014;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浙江杭州310014【正文语种】中文铜元素是生物体内所必需的一种微量重金属元素和必需的营养素,在细胞中的含量仅次于锌和铁,在各种有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铜离子作为生命系统中重要的微量元素,它以作为金属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物歧化酶、酪氨酸酶、多巴胺β-羟化酶、赖氨酰氧化酶和铜蓝蛋白等二十多种酶类)的催化辅助因子的形式,广泛参与了生命体系中电子传递、氧化还原等一系列过程,在生物体内的酶反应、酶转录以及一些氧化还原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2-3]。

铜离子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小,但铜缺乏可导致生长和代谢的紊乱,铜离子的含量过多同样也会对生物体产生巨大的毒害作用。

体内的铜离子代谢平衡受到破坏会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例如缅克斯综合症、威尔森氏综合症、家族性肌萎缩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疾病[4-6]。

因此,寻求一种快速灵敏简便的铜离子检测方法在生物研究和医学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传统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原子吸收光谱法[7]、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8]、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9]、分光光度测定方法[10]和循环伏安法[11]等检测铜离子的方法。

但这些检测方法需要昂贵复杂的检测设备,且检测过程中较为繁琐,不适合大批量检测和实时检测。

荧光探针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方法简便等优势,并且可通过荧光成像技术对生物体内的铜离子进行观测和实时检测[12,13]。

因此,荧光探针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简便的检测手段,被广泛的应用于铜离子的检测中。

本文通过参考一些最新前沿的相关文献报道,根据铜离子荧光探针的不同作用原理,总结了近几年铜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1 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的荧光探针在众多铜离子荧光探针中,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PET)机理[14]而设计的荧光分子探针最为常见,而这种探针也常常用于对其他阳离子的检测中。

一般情况下,一个典型的PET结构是由识别基团通过间隔基和荧光基团相连而成,PET荧光探针的荧光基团和识别基团之间存在着光诱导电子转移,对荧光有非常强的猝灭作用。

2006年,Zeng等[15]报道了一种高度选择性的Cu+荧光探针,机理见Scheme 1所示。

该探针采用硫冠醚结构作为探针的识别基团,而荧光基团则为BODIPY染料。

由于PET作用,探针本身的荧光强度十分微弱,当探针的识别基团与Cu+螯合后,PET受到限制,探针的量子产率从之前的0.016增至0.13,发出强烈荧光。

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有检测的离子(Ca2+、Mg2+、Mn2+、Fe2+、Co2+、Ni2+、Cu2+、Zn2+、Cu+)中,该探针对 Cu+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性。

最后成功的应用于活细胞荧光成像检测,有助于帮助阐释亚铜离子在细胞内的生理学及病理学作用。

2010年,Domaille D W等[16]对此探针进行了改进,将硫冠醚结构连接到BODIPY的5位,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探针结构。

该探针与Cu+螯合后荧光强度随之增加了20倍,并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

Scheme 12 基于C-O键断裂过程的荧光探针基于C-O键断裂作用的荧光探针最为常见。

荧光探针分子中的荧光团通过醚键和识别基团连接后荧光淬灭,当与目标作用后醚键断裂,荧光团上的识别基团脱落而发出强荧光。

这种荧光探针主要是通过识别基团与荧光团之间的醚键断裂而检测,因此,该探针也常常用于酶活性的检测中。

2010年,Taki M等[17]合成了一种以荧光素为荧光基团的的荧光探针(Scheme 2),这种新型的荧光探针和铜离子作用后发生水解,荧光素上的识别基团脱落,随后产生强荧光的荧光素。

通过对Ca2+、Mg2+、Mn2+、Fe2+、Co2+、Ni2+、Cu2+、Zn2+、Cu+等离子的检测,该探针表现出极好的选择性和极高的灵敏性,并成功的用于细胞荧光成像检测。

该探针设计简便,灵敏度高且容易操作,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铜离子的检测。

Scheme 23 基于胺及酰胺配位作用的荧光探针由于胺中N原子上具有孤对电子,它可以和Cu2+的空轨道发生配位,因此利用配位作用可以用来识别铜离子,常用来作为Cu2+的识别基团有胺和酰胺基团。

近年来,罗丹明的内酰胺螺旋结构已成为了研究热点[18]:罗丹明B处于内酰胺螺环状时并无荧光,当内酰胺螺环状结构受到破坏而开环时会产生玫瑰色和强荧光。

这种独特的开环识别的机理已被广泛的用于制备荧光增强型Cu2+荧光分子探针。

1997年,Czarinik等[19]首次利用该机理设计和合成了罗丹明B酰肼探针(Scheme 3),该探针可以选择性识别铜离子,其原理是基于铜离子催化罗丹明B酰肼水解生成强荧光的罗丹明B分子。

Scheme32012年,Kumar M等[20]巧妙的对该探针进行了改进,将具有荧光的酰肼衍生物替代酰肼,设计和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铜离子荧光探针。

机理见Scheme 4。

该探针与铜离子作用后,罗丹明B酰肼结构发生水解,生成了强荧光的罗丹明B分子以及强荧光的酰肼衍生物(HZD)。

因此,该探针可以测定双发射波长的荧光信号,更能精确的检测铜离子的浓度变化。

并且该探针成功地用于细胞荧光成像检测,为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对铜离子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Scheme 44 基于FRET作用的荧光探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21]是激发态时能量供体与受体通过远程偶极-偶极耦合作用,发生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过程。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效率与供受体荧光团之间的距离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因此,任何改变两个荧光团的距离和方向都能影响着的FRET效率。

相比于单信号的荧光探针,FRET荧光探针能够实现更大的stoke位移,减少背景信号的干扰;通过检测双波长的发射光谱,能够实现比率检测,削弱其他因素的干扰,极大地提高了探针的灵敏性。

2012年,Lin Yuan等[22]根据罗丹明B酰肼与铜离子的配位作用机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的FRET荧光探针(Scheme 5)。

当环境中不存在铜离子时,由于探针中罗丹明B酰胺处于闭合状态,此时从香豆素到罗丹明B的FRET是被阻止的,只能检测到供体的发射波长。

当环境中存在铜离子时,探针的内酰胺结构打开,FRET开启,能量发生了转移,此时用410 nm波长的光激发,可以检测到581 nm的主峰和473 nm的小峰,分别对应着罗丹明B基团和香豆素基团的最大发射波长,把581 nm和473 nm的荧光强度的比值作为检测值,随着铜离子的浓度增大,比值也相应的增加。

这种比率检测方法能够极大降低检测环境中背景的干扰,提高了探针的灵敏度。

通过对Ca2+、Mg2+、Mn2+、Fe3+、Co2+、Ni2+、Cu2+、Zn2+、Cu+、Ag+、Cd2+、Cr3+、Hg2+、Pb2+、Al3+、Sn2+等离子的检测,探针对Cu2+表现出极好的选择性和极高的灵敏性。

Scheme 5Lee等[23]设计了双供体 FRET荧光探针(Scheme 6),该探针以连接两个丹磺酰荧光染料作为双供体,极大的提高了该探针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2010年,Wegner S V等[24]在酵母细胞内通过基因编码表达构建了一个Amt1-FRET铜离子荧光探针。

该探针由青色荧光蛋白(CFP)通过类金属硫蛋白的多肽(Amt1)和和黄色荧光蛋白(YFP)连接而成。

它主要通过Amt1上的巯基与铜离子发生络合作用后改变其空间构象,使得两个荧光基团相互靠近,能量发生了转移,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

该探针是由基因编码表达而成的,减少了有机染料给细胞带来的毒害作用,提高了探针的灵敏度。

它在酵母细胞中对铜离子检测的良好表现也为在哺乳动物細胞內对铜离子进行动态研究提供了可能。

Scheme 65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双功能探针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测[25]是最近新兴发展的一种新的检测技术,相比于荧光探针检测技术,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且可同时获得三维解剖结构及生理信息等优势,因此,MRI探针也常常用于对铜离子的检测中。

2012年,Zhang 等 [26]将一萘衍生物荧光基团连接在Gd3+-DO3A核心结构上,设计和合成了一个双功能探针(Scheme 7)。

当环境中没有铜离子时,Gd3+-DO3A核心结构由于萘衍生物导致的空间位阻使环境中的水未能进入,降低了其纵向弛豫值。

当探针与铜离子结合后,萘衍生物受体与铜离子形成螯合结构,减少了对Gd3+-DO3A的阻塞作用,使得环境中的水能够进入里面,提高了探针的纵向弛豫值,发出明显的核磁共振信号,而萘衍生物荧光基团由于铜离子的螯合作用荧光发生淬灭。

该探针采用了双信号检测,既然检测MR信号,又能检测荧光信号变化,提高了探针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Scheme 76 展望本文综述了各种类型的铜离子荧光探针,总结了大多数铜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和应用。

随着对铜离子研究的不断深入,荧光探针在生物及医学领域中越来越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会开发一种更高效、更灵敏、简单方便的探针,在生物学研究、环境监测、临床医学以及疾病诊断等领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献】[1]Barceloux D G J,Barceloux D.Copper[J].Clin.Toxicol.,1999,37(2):217-230.[2]Gaggelli E,Kozlowski H,Valensin D,et al.Copper Homeostasis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Alzheimer's,Prion,and Parkinson's Diseases an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J].Chem.Rev.,2006,106(6):1995-2044.[3]刘希玲,郑明花,金京一.铜离子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0,38(4):30-33.[4]Harrison M D,Dameron C T.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opper metabolism and the role of the Menkes disease protein[J].J.Biochem.Mol.Toxicol.,1999,13(2):93-106.[5]Strausak D,Mercer J F B,Dieter H H,et al.Copper in disorders with neurological symptoms:Alzheimer's,Menkes,and Wilson diseases [J].Brain.Res.Bull.,2001,55(2):175-185.[6]Waggoner D J,Bartnikas T B,Gitlin J D.The role of copper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J].Neurobiology of Disease,1999,6(4):221-230.[7]Pourreza N,Hoveizavi R.Simultaneous preconcentration of Cu,Fe and Pb as methylthymol blue complexes on naphthalene adsorbent and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determination[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5,549(1):124-128.[8]Becker J S,Zoriy M V,Pickhardt C,et al.Imaging of copper,zinc,and other elements in thin section of human brain samples(hippocampus)by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J].Anal.Chem.,2005,77(10):3208-3216.[9]Romani J O,Moreda A P,Barrera A B,et al.Evaluation of commercial C18 cartridges for trace elements solid phase extraction from seawater follow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 determination[J].Analytica ChimicaActa,2005,536(2):213-218.[10]Pinto J J,Moreno C,Garcia-Vargas M.A very sensitive flow system for the direct determination of copper in natural waters based on spectrophotometricDetection[J].Talanta,2004,64(22):562-565.[11]Beni V,Ogurtsov V I,Bakunin N V,et al.Development of a portable electroanalyticalsystem forthe stripping voltammetry of metals:determination of copper in acetic acid soil extracts[J].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5,552(1):190-200.[12]Zhao M L,Yang X F,He S F,et al.A rhodamine-based chromogenic and fluorescent chemosensor for copper ion in aqueous media[J].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2009,135(2):625-631.[13]王松涛,姜云,程秀萍,等.铜离子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J].渤海大学学报,2010,31(3):231-236.[14]Valeur B,Leray I.Design principles of fluorescent molecular sensors for cation recognition[J].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2000,205:3-40.[15]Zeng L,Miller E W,Pralle A,et al.A selective turn-On fluorescent sensor for imaging copper in living cells [J].J Am Chem Soc,2006,128(1):10-11.[16]Domaille D W,Zeng L,Chang C J.Visualizing ascorbatetriggered release of labile copper within living cells using a ratiometric fluorescentsensor[J].J.Am.Chem.Soc.,2010,132(4):1194–1195.[17]Taki M,Iyoshi S,Ojida A,et al.Development of highly sensitive fluorescent probes for detection of intracellular copper(I)in living systems[J].J Am Chem Soc,2010,132(17):5938–5939.[18]王晓春,刘晓瑞,杨永亮,等.罗丹明类荧光探针在重金属和过渡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10):2693-2699.[19]Dujols V,Ford F,Czarnik A W.Long-wavelength fluorescent chemodosimeter selective for Cu(II)ion in water[J].J.Am.Chem.Soc.,1997,119(31):7386-7387.[20]Kumar M,Kumar N,Bhalla V,et al.Highly Selective fluorescence turn-on chemodosimeter based on rhodamine for nanomolar detection of copper ions[J].Org Lett,2012,14(1):406-409.[21]孙学刚,张丽华,姜勇.FRET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20(9):1721-1724.[22]Yuan L,Lin W Y,Chen B,et al.Development of FRET-based ratiometric fluorescentCu2+chemodosimeters and the applications for living cell imaging[J].OrgLett,2012,14(2):432-435.[23]Lee M H,Kim H,Yoon S,et al.Metal ion induced FRET OFF-ON in tren/dansyl-appended rhodamine[J].Org Lett,2008,10(2):213-216.[24]Wegner S V,Arslan H,Sunbul M,et al.Dynamic copper(I)imaging in mammalian cells with a genetically encoded fluorescent copper(I)sensor[J].J Am ChemSoc,2010,132(8):2567–2569.[25]Werner E J,Datta A,Jocher C J,et al.High-relaxivity MRI contrast agents:where coordination chemistry meets medical imaging[J].Angew Chem Int Ed,2008,47(45):8568-8580.[26]Zhang X L,Jing X,Liu T,et al.Dual-functional gadolinium-based copper(II)probe for selec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fluorescence sensing[J].inorgChem,2012,51(4):2325-23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