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污染的环境与健康效应研究
浅谈砷污染
浅谈砷污染摘要:在环境化学污染物中,砷是最常见、危害居民健康最严重的污染物之一。
本文阐述了砷污染的来源、危害,详细说明了我国砷污染的现状,并总结了砷污染防治的方法及砷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砷污染;来源;危害;现状;防治技术0 引言2008年6月起,云南省阳宗海水体持续检出砷浓度异常,根据9月份的检测,阳宗海砷浓度值竟高达0.128 毫克/升,为劣五类水质,近30平方公里的开放水体受到砷污染。
按照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其限值规定为0.05 毫克/升,阳宗海已完全“不能饮用”了。
作为云南九大高原明珠之一的阳宗海,面积为31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20 米,汇水区面积为192 平方公里,总蓄水量为6.04 亿立方米,湖泊及汇水区分属昆明市的宜良、呈贡两县和玉溪市的澄江县。
这个湖是沿湖26596 名居民饮用水水源地,长期以来,他们都靠这个湖的湖水生活。
像这样的砷污染案例还有很多,例如:广西河池砷污染事件,山东临沂砷污染、江苏邳州砷污染事件及河南民权大沙河砷污染事件等,大量的砷污染事件的爆发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砷污染的关注。
本文让我们对于砷污染有了一个初步的全面的了解。
1 砷污染的来源砷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元素。
我国民间俗称吡霜( As2O3 ) 、雄黄( As2S2) 、雌黄(As2S3) 都是砷的化合物。
医学上利用砷剂治疗梅毒、变形虫病; 工业上砷被应用于木材防腐, 羊毛浸洗等多种工业, 目前至少已有五十多种工业生产过程需要砷; 在农业上, 利用砷制作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
在正常情况下, 砷处于自然循环的平衡之中, 由于人类普遍利用砷, 造成了砷在环境中的积累, 从而危害动植物, 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这种状况就是通常所说的砷污染。
1.1 自然来源自然界中极少见自然砷或砷金属化合物, 大多以硫化物的形式夹杂在金、铜、铅、锌、锡、镍、钴矿中, 已知的含砷矿物达300多种,在地壳中分布相当普遍。
环境中砷的来源及影响
环境 中砷 的来 源 及 影 响
赵 维 梅 ( 山市环境 监测 中, 站 辽宁鞍 山 鞍 1 0 6 4 0 ) 1
摘 要 : 广泛存 在于 自然界 中, 砷 是一 种 与环境 和人体 健康 关 系密 切的元 素。 本文 阐述 了环境 中砷的来 源及其对 环境的 影响 与危害 。 全 面地 了解砷 的相 关知 识 , 不仅 对建立砷 的分析 方法提供 了理论基 础 , 而且 为 了解砷 污染 的状 况及砷 污染 的治理提供 了理论依据 。 关键 词 : 砷 污 染 中 图分 类 号 : 5 X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 7 1 2 1 )3 b-O 4 -0 1 7 -3 9 ( 0 O 0 () 1 6 1
砷和含 砷金 属的开 采 、 冶炼 , 用砷或 砷化 类致 癌 因子 。 物 作为 原 材料 制成 的 玻璃 、 料 、 颜 药物 、 纸张 的生产以 及煤 的燃烧过 程 中都可 产生含 砷的 4 结语 废 水 、 气和 废渣 , 而造 成 对环 境 的污 染 。 废 从 砷是 一种 与环境 和人体 健康 关 系密 切的 元素 。 目前砷 污染 已经受 到人们 的广泛 关注 。 3 砷的影响及危害 在我 国 , 已被 列为 实施 排 放总 量控 制 的指 砷 由于 砷 化物 具有 强 的 稳定 性 , 自然 条 标 之一 。 在 全面地 了解 砷的相 关知识 , 不仅 对研 件 下不易 分解 , 易产生 残 留积累 , 因此会 破坏 究砷 的分 析 方法 提供 了理 论 基础 , 且 为 了 而 生 态 , 成环 境 污染 。 造 解砷污 染的状 况及 砷污染 的治理提 供 了理论 被砷 污 染的 河水 会 降 低生 化 需氧 量 , 含 依据 。 砷的废水 、 农药 、 烟尘 都会污 染土壤 。 常 , 通 砷 主要 集 中在 土壤 的表层 约 l厘 米左右 , O 1 只有 参考文献 在 某些情 况 下 可淋 洗至 较 深土 层 。 壤 中的 [ 土 1 】魏 大成 . 环境 中砷的 来源 [ . J 国外 医学 地 】 砷 大致 可分 为 水溶 性 砷 、 吸附 性 砷和 难溶 性 理分册 , 0 3 1(4 : . 2 0 ,22 ) 4 砷。 通常把 水溶性 砷 、 吸附性 砷总称 为可 给性 [】 Ma d lB K,u u iK Are c ru d 2 n a S z k T. sl o n i f t t 是可以 被植物 吸收利 用的部分 。 * , 土壤 中 , te wol a rve [] ln a 20 ,8 h r e iw J. a t ,0 2 5 d: Ta 大部 分 砷被 胶 体 吸收 或被 有机 物 络合 。 多 大 ()2 2~2 9 1:0 0. 数植 物对 土壤 中的砷具 有不 同程 度的富 集作 [ 3 】赵 大 顺 , 惠敏 . 环境 中砷 的污 染现 状 陈 水 用。 富集在植 物体 内的 砷 , 严重地 干扰 作物 会 及毒 害[. 宁城 乡环境科技 ,052 ( : J辽 】 20 , 4 5) 5 5~ 5 6. 对其 它 养分 的 吸收 , 坏植 物 的正 常生 理 代 破 4 ]周 淑 芹 , 勇 , 丁 周勤 . 壤 砷 污 染对 农 作 土 谢, 进而 影 响光 合 作用 、 的转 化 、 糖 淀粉 和 蛋 [ 白质等的 合成 。 留在土 壤 中的砷很 难消 失 , 残 物生 长的 影响 [ . J 现代 化 农业 , 9 6 2 9 ] 1 9 ,0 并且 在 土壤 中 积 累的 砷 , 容 易通 过 农作 物 很 (2 : . 1 )6 转移 到 人体 及 其 它生 物体 中。 [ 5 ]许 嘉 琳 , 居 荣 , 红 卫 . 污 染土 壤 的 杨 荆 砷 在 人体 内砷通 过 食物 链 不 断积 累 , 给 会 作物 效应及 其影响 因素[ . J 土壤 ,962: 】 19() 8 5. 人体 造 成 多种疾 病 , 害人 体 的生 命和 健 康 危 [ 6 1 砷在 人体 中 的致毒 机理 ] 是含 砷 的 【 主要 6 osl W , h r W ,Ig l , 】G es r e Ma e r oi K J c Ku hn l D ,c a e ha fn e et S hlg n ue C, ie T . Kas 化 合物 能与 含巯 基 的酶 结 合 , 其 与丙 酮 酸 尤 Are i o o nd n a ga ̄ e fo h i snc c mF u s i ll o d c an 氧化 酶 的巯 基具 有 强 的结 合力 , 成丙 酮 酸 生 氧化 酶 和砷 的 复合 体 , 种 复 合体 可以 使 酶 这 【 . rsn s J A a . h m .19 (5 ) J F ee i . n 1C e ,9 7 9 : ] u 3 43 4~437. 失去原 有的 活性 , 响细 胞的正 常代 谢 , 大 大 降低甚 至损伤 细胞 的功能 。 此外 , 砷进 入人 体 【 7 】钱 丽 燕 , 淑春 , 郭 郭立 泉 . 属砷 对 人 类 金 内, 由于 砷酸 盐与体 内磷酸 盐 的抗结 作用 , 从 健康 的威 胁与监 I[ . 林粮食 高等专科 I】 J吉 而抑 制 了呼 吸链 的氧 化 磷酸 化 , 而抑 制 了 进 学报 ,9 5 1 ) 2 1 9 (0 : . 2 细胞 内的呼 吸作用 。 砷可 以在人 体 内蓄积 , 对 【】《 8 化学 化 工 大词 典 》 编委 会 , 化学 工 业 出 不 同年龄 段 的人 造成 长 期危 害 。 人体 的 心 对 版 社辞书 编辑部 . 化学化 工大 词典【 . M] 北 肌 , 吸 系统 、 经 系统 、 殖 系统 、 呼 神 生 造血 系 京: 化学 工业 出版社 ,0 3 2 3 2 0 : 0 2. 统、 免疫 系统都 具有 不同程 度的 损伤 。 国际癌 症 研 究机 构 ( RC,9 0、 国环 境 保 护局 I A 1 8 )美 (P ) “ E A 和 国家毒 物学 计划 ” 已将 砷列 为 人 都
环境中砷元素的分布_化学形态_生物毒性及其污染治理
1砷的分布砷是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五族元素,原子序数33,原子相对质量74.92159,在自然界中有着广泛的分布,地壳中砷的含量约为5.5×10-8。
砷在自然界中极少以单质状态存在,主要是以砷化合物方式存在,如雄黄(As2S2)、雌黄(As2S3)、硫砷铁矿(FeAsS)和砷钴矿(CoAs2)等。
世界自然土壤中砷的背景值一般为5~ 10mg·kg-1[1-2],我国土壤砷背景值的监测结果表明,在4093个样品中,砷的算术平均值为11.2mg·kg-1,几何均值为9.2mg·kg-1[3]。
大气圈中含砷的量为0.01~ 1.0μg·m-3,水圈中砷的浓度较低,在5~50μg·L-1之间[4]。
2砷的污染砷的污染主要来自矿山开采、含砷矿石冶炼、以砷为原料的化工生产以及工农业中含砷化合物的使用等。
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把砷定为五大有毒元素之一[5]。
据报道,我国自1956—1984年期间曾发生30余起砷中毒事件[6]。
湖南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由于矿产开采和金属冶炼活动,造成湖南的砷毒土壤中砷含量是世界土壤平均含砷量的8~544倍[7]。
湖南省宜章县生产砒霜的净化池中,水中含砷量达到2000mg·L-1,周围灌溉井水中砷含量为0.9mg·kg-1,高的达8mg·kg-1[8]。
石门县雄黄矿附近的3个村庄土壤中砷的含量为84~296mg·kg-1[9]。
常宁县水口山附近的水稻田中砷含量达到92~840mg·kg-1[10]。
对郴州某砷污染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含砷量为19.5~237.2mg·kg-1,平均为63.9mg·kg-1,比全国平均土壤含砷量高2~25倍[11]。
20世纪90年代末,冷水江市的锡矿区曾经发生过As急性中毒的事故[12]。
曾敏等[13]也报道湖南郴州、冷水江市和石门县雄黄矿附近的土壤和植物受到严重的砷污染。
砷中毒地区外环境砷暴露水平的研究现状
砷中毒地区外环境砷暴露水平的研究现状崔艳丽;王三祥;王正辉;王大朋;刘建;安艳【摘要】地方性砷中毒是一种严重危害病区居民健康的地方病.根据砷源不同,分为饮水型职业性砷中毒、燃煤型职业性砷中毒和职业性砷中毒.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主要是由于长期暴露于饮用水中的砷而引起的慢性砷中毒.饮水中的砷还可以通过农田灌溉等引起粮食、土壤等砷浓度的升高,间接危害居民健康.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饮水型砷中毒地区饮用水砷超标,不同研究中土壤、粮食等砷含量测定结果并不一致.燃煤型砷中毒主要分布在我国陕西省和贵州省.高砷煤燃烧释放砷到空气中,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空气中的砷污染烘烤的食物经口进入人体,从而引起砷中毒.在对高砷煤地区的研究中发现,空气、烘烤食物等基本超出国家标准.含砷矿石的开采、含砷农药的制备使用等,如果防护措施不当或生产事故等原因造成机体摄入砷,引起职业性砷中毒.本文就不同类型砷中毒地区外环境中砷暴露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以了解砷中毒地区外环境中砷的分布情况及暴露水平.【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年(卷),期】2011(032)002【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地方性砷中毒;砷;外环境【作者】崔艳丽;王三祥;王正辉;王大朋;刘建;安艳【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医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苏州,215123;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0;山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0;苏州大学医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苏州,215123;苏州大学医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苏州,215123;苏州大学医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9.9地方性砷中毒在世界上分布较广,危害较大。
目前已知中国、印度、孟加拉、智利、阿根廷等20多个国家有不同程度的砷中毒流行,我国是地方性砷中毒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长期暴露于高砷环境可致慢性砷中毒,导致掌砣角化、色素脱失、色素沉着等皮肤病变,也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神经系统损伤及肝脏等多脏器的损伤,砷的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还会引起人体多部位癌症,如皮肤癌和肝脏、肾脏肿瘤等。
除砷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高级阶段
目前,除砷技术已经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优化,一些先进的组合技术和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和处理中。
生物除砷
光催化除砷
组合技术
除砷技术的研究现状
物理除砷技术
02
活性炭吸附
01
活性炭具有高比表面积和丰富孔结构,能高效吸附水中的砷。研究表明,活性炭对低浓度含砷废水有较好的吸附效果,但处理高浓度含砷废水时存在饱和问题。
存在问题和建议
THANKS
感谢观看
吸附法除砷
矿物吸附
02
某些矿物如膨润土、硅藻土等具有较好的除砷效果。矿物吸附法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但处理高浓度含砷废水时需要大量使用矿物,增加了处理成本。
生物质吸附
03
生物质材料如植物秸秆、微生物细胞等可高效吸附水中的砷。生物质吸附法具有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但生物质材料的再生和分离困难。
膜过滤法除砷
化学除砷技术
03
氧化法除砷
生物还原
利用某些微生物将砷化合物还原为无害的物质,如硫酸盐还原菌能够将砷酸盐还原为无害的硫化物。
化学还原
利用还原剂如硫酸亚铁、亚硝酸盐等将砷化合物还原为无害的物质。
还原法除砷
利用氢氧化物与砷酸盐反应生成难溶的砷酸盐沉淀,从而去除砷。
氢氧化物沉淀
利用硫化物与砷酸盐反应生成难溶的硫化物沉淀,从而去除砷。
具有较高的吸附效率和良好的选择性,可用于低浓度污染物的处理。
研究现状
已有多项研究报道了纳米材料在除砷方面的应用,如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除砷中的应用。
结论与建议
06
多种除砷技术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包括化学沉淀法、吸附法、电化学法、膜分离法等,这些方法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表现出良好的除砷效果。
砷对环境和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
砷对环境和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砷是一种常见的元素,可以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水、土壤、矿物中。
虽然砷是地壳中的重要元素,但过量的砷含量对环境和生物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砷对环境和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
一、砷污染现状砷的超标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一大环境问题。
研究表明,砷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农药、肥料等人类活动,并且泥炭、煤炭、矿物质等自然存在的物质也是砷的重要来源。
全球砷污染主要位于亚洲、南美洲和非洲地区,其中孟加拉国和印度是受砷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而在中国,各个区域也有不同程度的砷污染,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陕西、海南、黑龙江、云南等省份。
二、砷对环境的影响砷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破坏土壤生态平衡:砷物质的落入土壤,会打破原有的土壤生物物理化学平衡,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死亡,破坏了土壤里建立的微生物群系;2.影响水资源质量:砷的排放量大,会直接影响到地下水、河流等水资源的质量,不断破坏自然水系统;3.破坏生态环境:砷的高浓度污染,影响了环境生态的平衡,破坏自然界生态的健康平衡。
三、砷对生物的影响砷对生物的影响也非常大,主要表现为:1.对动物生理产生毒性反应:砷长期积累在环境中,对野生动物的生产和生长的影响非常大,而毒性反应表现为身体无法正常生长或生物死亡。
2.对细胞的影响:砷物质有较强的局部毒性,可以损坏细胞膜,破坏细胞内部结构,影响细胞功能;3.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呼吸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骨质疏松等都与砷污染有关联。
四、砷控制砷的控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控制:1.加强环境监控和管理:通过对环境的实时监测,对砷超标污染的情况及时进行控制和干预,并对污染源实施治理和监督;2.探索化学污染治理专业技术:通过多种化学方法去控制砷的污染,例如沉淀、吸附、还原、稳定化渗透等技术;3.培育和使用新的高效生物技术:利用微生物技术研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处理方法,例如利用特殊细菌去除砷。
国外对砷的研究报告_概述及报告范文
国外对砷的研究报告概述及报告范文1. 引言1.1 概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砷作为一种严重污染物质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砷是地壳中普遍存在的元素之一,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工业排放、农药和化肥使用等,导致砷污染成为目前面临的一项严重环境问题。
随着对砷相关风险的认识不断提升,国外各地区展开了大量针对砷的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到砷的背景和特性、砷来源和传播途径、砷污染风险评估与管理措施、检测方法与仪器设备、去除技术与处理方法以及毒性影响评估等方面。
通过总结国外对砷的研究成果,并借鉴其经验和启示,能够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章节进行详细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进行概述,包括背景介绍、现实问题和文章目标。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具体介绍国外对砷的研究概况,包括砷的背景和特性、污染源及传播途径以及风险评估与管理措施。
第三部分将重点介绍国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砷检测方法与仪器设备、砷去除技术与处理方法以及毒性影响评估方法。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详细阐述国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包括实验室及团队的成果概述、重点研究领域和突破以及成功案例和经验总结。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对国外的研究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关问题和挑战。
同时,展望未来国外对砷的研究发展方向,并探讨其对中国及其他国家开展相关研究的借鉴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对砷的深入研究进行概述,并总结其成果和经验,为我国及其他国家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了解国外在检测方法、治理技术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来提高对砷污染问题的认识,并开展有效的防治措施。
同时,通过展望未来国外研究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了解到全球砷污染管理领域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和挑战,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
2. 国外对砷的研究报告概述2.1 砷的背景和特性砷是一种常见的地壳元素,可以以多种形态存在。
我国环境中镉、铅、砷污染及其对暴露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我国环境中镉、铅、砷污染及其对暴露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其中重金属污染尤为引人关注。
镉、铅、砷等重金属元素因其对环境和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对象。
这些重金属元素通过水体、土壤、大气等环境介质进入生态系统,进而对暴露人群的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环境中镉、铅、砷污染的现状,分析其对暴露人群健康的影响,并探讨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我国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人群健康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镉、铅、砷等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进行概述,明确我国环境中这些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分布情况。
本文将系统分析镉、铅、砷等重金属元素对暴露人群健康的危害,包括对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损伤和引发的各种疾病。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重金属暴露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机制,包括重金属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在综述我国镉、铅、砷等重金属污染对暴露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时,本文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金属污染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评估和预警技术的研究进展;二是重金属污染暴露人群的生物学标志物和早期预警指标的研究进展;三是重金属污染暴露人群的干预措施和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我国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人群健康保护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依据。
本文将总结我国镉、铅、砷等重金属污染及其对暴露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分析,能够推动我国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人群健康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二、我国镉污染现状及其对暴露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镉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镉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电池制造、电镀、冶炼、涂料、农药和磷肥生产等工业过程。
我国的一些重工业城市和工业区,如湖南、广东、四川等地,由于长期的镉排放和积累,土壤和水体中镉含量严重超标,形成了大面积的镉污染区域。
必须正确利用砷资源保障人类健康
必须正确利用砷资源保障人类健康摘要砷是一种有毒的元素,是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认定的I类致癌物之一。
我国在砷矿开采和冶炼的过程中,约有80%以上的砷以粉尘、烟气、废水、废渣、尾矿等不同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而生产出来的砷大量用于合成农药或动物饲料添加剂;这些产品最终也将以农药或化肥的形式散布到环境里去。
由于砷及其化合物不可能降解为无毒物质,所以存在于空气、土壤、水体中砷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将越来越严重。
因此,本文提出正确利用砷资源,保护人民健康的意义。
关键词砷;有机砷;环境保护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2)101-0232-02砷是一种类金属元素。
砷及其化合物被用于工业、农业、医药等各个领域,但它进入人体内,与细胞中的酶系结合,使酶失去活性,最终造成代谢障碍及损害免疫系统等,所以砷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污染物之一。
砷于1979年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确认为I类致癌物,可诱发皮肤癌,肺癌,肝癌,肾癌等。
砷的危害作用是积累性的,不仅直接接触者受其害:砷中毒的母亲体内的砷化合物可穿透胎盘屏障,影响胎儿发育,导致胎儿畸形、流产、死胎;还会穿过脑血屏影响胎儿的智力发育和神经中毒,危害下一代。
更令人不安的是砷元素不可能被生物降解,它将积累在土壤里、江河湖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里,长期危害人类。
若不防范于未然,环境中积累的砷会越来越多,人民受害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不是杞人忧天,我想把我的想法借贵刊公诸于世,以抛砖引玉。
1 砷的矿藏及医学中的应用1.1 砷的矿藏自然界的砷大多数是以硫化合物的形式与金、铜、铅、锌、锡、镍、钴等金属元素共生或伴生,单独存在的砷矿较少。
到2003年为止我国探明的砷矿有84处,储量约397.7万吨(雄黄As2S2、雌黄As2S3按含砷70%计算),占全球已探明砷储量的70%,其中已开的砷量约139.2万吨,可惜70%的砷尚弃于尾矿中。
我国环境中镉 铅 砷污染及其对暴露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六、展望
六、展望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环境砷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 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砷相关的疾病。应加强国际合作,共享信息和技术,共同 应对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砷污染问题。此外,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减 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砷污染问题。
六、展望
在总结过去研究的我们也应认识到环境砷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性。面 对未来的挑战,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环境砷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 解决方案,以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二、镉、铅、砷对健康的影响
二、镉、铅、砷对健康的影响
1、镉对健康的影响:长期摄入含镉食物可能导致肾损伤和骨质疏松等。动物 实验表明,镉还可能引发癌症。
二、镉、铅、砷对健康的影响
2、铅对健康的影响:铅中毒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引发贫血、肌肉疼痛和消 化系统问题。长期接触高浓度铅可能导致智力下降和行为异常。
一、环境中镉、铅、砷污染现状
一、环境中镉、铅、砷污染现状
镉、铅、砷是常见的环境重金属污染物。根据《201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我国水、土壤和大气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镉、铅、砷污染。其中,镉污染主要存 在于南方地区的农田和水体中;铅污染则多见于北方地区的废旧电池污染和工业 排放;砷污染主要出现在南方地区的地热水和农产品中。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一、引言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环境中的砷(As)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砷是一 种有毒元素,对人体健康具有极大的潜在危害。大量研究表明,长期接触低浓度 砷可导致人体皮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多种健康问题。因此,环 境砷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环境砷污染的来源与分布
标题:CHINET中国细菌耐药监测
砷污染治理及其资源化的研究
3、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在工业生产领域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含砷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加 大对燃煤行业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降低砷在烟气中的含量。同时,加强 采矿、冶金、化工等行业的废水处理和循环使用,降低砷的排放。
4、加强环保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知识普及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砷污染治理的环保意识。支持 社会组织参与砷污染治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同时,加强企业环保文化建设, 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
总之,砷污染治理及其资源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通过深 入研究和探索,有望为解决砷污染问题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环境保护 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快速发展,砷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砷是一种有毒元素,对 人体和环境具有极大的危害。因此,研究砷污染治理及砷资源回收利用的清洁生 产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介绍近年来砷污染治理和砷资源回收利用的 研究进展,并探讨新的清洁生产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前景。
4、资源回收技术:资源回收技术通过将废液中的砷进行回收利用,实现资 源的有效利用。该技术包括离子交换、萃取等方法,具有降低处理成本、提高资 源利用率等优点。
结论
砷污染治理及砷资源回收利用的清洁生产新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新技术的不断研究和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砷污染治理 的效果和效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的砷污染治理和砷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将更加环保、 高效、经济,为人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砷污染现状与治理砷建议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砷污染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砷 是一种有毒元素,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本次演示将围绕我国砷 污染现状与治理砷建议展开讨论,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环境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
环境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实习环境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环境砷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一)环境砷暴露状况的调查1.环境中砷污染现状的调查结果采集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分别测定其中砷的含量,其测定结果见表12-1 表9-6 某市污染区和对照区大气、室内空气、水源水、地下水及土壤中砷的含量调查区大气(μg/m3)室内空气(μg/m3)日均浓度范围日均超标率(%)年均浓度厨房卧室秋秋冬污染区A0.1~6.8 30.0 2.3 3.0 2.7 1.2污染区B0.0~8.0 20.0 1.2 2.0 1.0 0.9 对照区0.0~1.0 0.0 0.2 0.0 0.0 0.0调查区水源水(mg/L)地下水(mg/L)土壤(μg/g)最大值平均值最大值平均值最大值平均值污染区A50.53 21.33 0.003 0.002 221.4 80.70 污染区B52.37 25.40 0.003 0.002 238.0 95.19 对照区0.07 0.03 0.005 0.002 26.4 85.432.居民砷摄人量的调查结果在距污染源不同距离的5个居民点和对照区,随机抽取10户作为砷摄入量调查对象,以户为单位逐日连续调查5天,调查其空气、水及各种食物的平均摄入量,同时采集各种食物、水及空气等样品,分别测定其砷的含量,计算不同途径每个标准人每天平均砷摄入量。
结果见表12-2。
表9-7居民砷不同途径摄入量(μg/d·标准人)调查点 总摄入量 食物 饮水 空气摄入量 贡献率(%) 摄入量 贡献量(%)摄入量 贡献量(%)污染区Aa 526.9** 492.8** 10.0 24.1** B 672.3** 612.3** 45.7 14.3** c 359.5* 346.06.37.2**污染区Ba 285.3 259.8 13.9** 11.6**b 392.6 371.911.5*9.2**对照区262.7 258.44.30.0*与对照比较p <0.05 **与对照比较p <0.013.人群生物学砷暴露水平的调查 研究者调查了污染区及对照区居民的发砷、尿砷平均水平,测定结果见表9-8表9-8 调查区居民发砷、尿砷测定值发砷(μg/g)尿砷(μg/g)调查人数范围中位数调查人数范围中位数污染区A850 0.00~160.35 13.40** 804 0.07~1.65 0.12**污染区B 346 1.18~113.597.76**586 0.01~0.60 0.13**对照区351 0.00~18.00 0.98 348 0.00~0.27 0.05 **与对照比较p<0.01表9-9污染区居民吸烟对发砷含量影响暴露指标调查人数发砷超常数发砷超常率p吸烟174 120 68.97 u=1.78 不吸烟563 346 61.46 p>0.05 合计737 466 63.23注:该市发砷正常值为0.69±0.12μg/g(二)居民健康效应的调查1.1982~1986年居民死亡原因的回顾性调查结果(表9-10)表9-10 调查区居民死亡率、年龄调整死亡率、肿瘤死亡专率、肿瘤年龄调整死亡专率(1982~1986)调查区人口数死亡率(‰)肿瘤死亡专率(1/10万)死亡数粗死亡率期望死亡数年龄调整死亡率死亡数粗死亡率期望死亡数年龄调整死亡率污染区A9120 37 4.06 40 11 120.61 7污染区B97379 558 5.73 559 52 53.40 110对照区15841 91 5.74 85 5 31.56 52.1983~1987年新生儿畸形调查结果(表9-11和表9-12)表9-11 调查区居民新生儿畸形率(1983~1987)调查区新生儿数畸形数畸形率P污染区A 1461 21 14.37 p>0.05污染区B 151 2 13.25 p>0.05 对照区208 1 4.81表9-12产母砷接触史与畸形儿发生率的关系砷接触史调查人数畸形数畸形率(‰)有92 2 21.74无1520 21 13.83砷接触史调查人数畸形数无畸形数有92 2 90无1520 21 14993.产妇及新生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E)微核测定结果(表19-8)。
砷环境流行病学调查
讨论问题
• • • •
一组:1,5,9 二组:2,6,10 三组:3,7,11 四组:4,8
36-1
地表水:Ⅰ~Ⅲ 0.05mg/L,Ⅳ~V 0.1mg/L
生活饮用水:0.01mg/L
污水: 0.5mg/L
车间空气:0.015mg/m3
土壤:15mg/kg(一级)
36-2
36-3
36-4
patients: 50,000 people or more latent patients: 3,000,000 people or more
Beijing
drinking water type affected areas
affected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污染区B慢性砷中毒年龄调整患病率分别为 8.73%和10.74
%。患者最小年龄12岁,污染区居住年限最短10年。
暴露-效应关系 暴露效应关系是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状况影 响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暴露水平梯度划分方法很多,
研究者从实际出发,以居民点及其土地归属关系作为
划分暴露水平及效应水平的单元,以土壤中砷含量、 居民人均砷摄人量和人群发砷平均水平为环境及生物 学暴露指标,以居民慢性砷中毒年龄调整患病率为健 康效应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9。
数据y DT
1
2 1(2)
y =A + B x
F+M
果见表5。
思考题6:计算两个污染区及对照区肿瘤年龄调
整死亡率,其结果对研究者的进一步目的提供
了什么启示?
2. 1983~1987新生儿畸形调查结果见表6、表7 。 思考题7:表6、表7显示新生儿畸形率在污染区与对
我国土壤砷污染现状与修复原理和技术 PPT课件
谢谢大家
5 展望
(1)土壤微生物活动对土壤砷形态转化、有 效性及吸附的影响及土壤中砷形态的研究。 (2)砷超富集植物筛选与培育。 (3)分子生物学和转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4)生物修复综合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6Hale Waihona Puke 总结• 土壤中砷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广 泛关注;中国土壤的砷含量呈南北向地域 分布,许多矿区,流域沉积物、蔬菜基地 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砷污染,主要受当地的 工业(如煤炭工业、热力发电等),含砷农药 喷洒以及污水灌溉或污泥施用的影响。
1.1砷在环境中的存在方式
• 砷(Arsenic,As)是一种剧毒的类金属元 素,普遍存在大气、土壤、岩石以及水体 中,主要以伴生的方式存在于自然界矿物 中。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岩石风化等自 然活动会导致砷向环境中的释放。同时随 着砷在农业、电子、化工、冶金业等行业 被广泛的应用,人类活动如对矿石的开采 冶炼、化工生产以及杀虫剂的使用等都会 造成砷在环境中的积累。
1.2砷的来源
• 来自于大气中的砷 • 随农药和化肥进入土壤中的砷 • 随污水污泥进入土壤中的砷 • 废弃废弃物堆积扩散到土壤中的砷
2 砷的毒性及其危害
• 砷,其在环境中主要以-3,+3,+5 三种价 态的化合物存在,As(0)是不常见的砷的存 在形式。
• 砷 A的s的毒O3化性3-合大> 物于As的 有O4毒 机3-性 砷> 顺 ,有序 三机为 价砷,砷>的AAss毒H(03性)>。是A无五s2机O价砷3 > 砷毒性的60倍。
• 湖南郴州地区等许多矿区,以及内蒙古、贵州等 西部高砷地区同样也存在大面积的砷污染和砷中 毒问题。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公路段土壤中的重 金属元素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薛家湾段公 路土壤中砷存在显著污染,有可能与当地的煤炭 业、原煤运输和热力发电有关。
中国关于砷的研究进展
中国关于砷的研究进展引言砷是一种具有潜在毒性的元素,其在地球上的分布广泛且具有多种物理和化学形态。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环境中砷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和工业化的国家,研究砷的分布、存在形态和测定方法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中国在砷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研究现状近年来,中国在砷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和监测,明确了砷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和含量范围。
研究发现,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地区土壤、水源和农产品中砷的含量较高,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测定方法和技术方面,中国学者不断探索和实践,提出了许多快速、准确的方法。
例如,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环境样品中砷的准确测定。
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砷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而且降低了分析时间和成本。
研究方法在砷的研究方法上,中国学者进行了大量创新和实践。
其中,湿法化学分析是常用的传统方法,包括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氢化物发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但分析时间较长,需要使用大量有毒试剂。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技术,可用于环境中有机砷的测定。
该方法具有高效、灵敏、选择性好等优点,但需要针对不同有机砷化合物进行前处理。
电化学分析法是一种在环境分析中应用广泛的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
中国学者利用电化学分析法实现了对环境中无机砷和有机砷的同时测定,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新的工具。
生物传感器法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分析技术,通过将生物分子识别元素与电化学或光学信号转换器结合,实现对特定污染物的快速、灵敏测定。
中国学者成功研制出针对无机砷和有机砷的生物传感器,为环境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成果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国学者在砷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研究明确了砷在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和含量范围,深入探讨了砷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和迁移转化规律。
环境中砷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
环境中砷污染治理的研究现状摘要: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污染逐渐加重。
其中,砷污染问题一直比较严重,并且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对居民的健康构成更大的威胁。
近年来,砷污染的治理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由于砷具有易被生物体吸收的特性,生物修复技术是现阶段砷污染土地使用最多的技术。
本文总结了国内土地砷污染现状,阐述了现有的生物修复技术。
关键词:砷污染;土地;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引言:有效的砷检测和污染防治措施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主要研究课题。
了解砷污染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对研究砷污染的机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含砷工业产品的生产以及含砷农药的使用,都会导致砷渗入土壤,最终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胁。
基于此,本文总结了环境中砷的污染状况以及砷污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
1、我国砷污染现状众所周知,砷具有剧毒和致癌性,直接影响的是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
此外,长期作用会引起人体内慢性砷中毒,甚至引起肝癌、皮肤癌等特征性疾病,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2、打响砷污染治理保卫战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砷化合物的毒性,但是提到砒霜,就可以大致了解砷化合物的毒性有多大。
近年来,有关食物中毒的数据也在不断增加,除了意外摄入外,食物中的高含量砷也会毒害消费者。
海洋生物中砷化合物的含量特别高,据说海洋鱼类是海洋生物的“砷库”。
因此,长期食用这些类型的鱼,会增加人们面临患癌症的风险。
然而,目前人们对海洋鱼类中砷的生物蓄积性、砷在食物链中的转运(生物利用度)以及鱼类的转化解毒机制等仍不清楚。
为了解决鱼类安全问题,正在重点研究海洋生物的解毒机制。
砷还原修复剂施用于土壤并加水熟化后,砷还原修复颗粒中所含的氯化铁在土壤环境的作用下迅速释放,生成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使土壤中的砷被吸附。
被吸附的砷被配位羟基或表面的配位羟基交换或置换,形成无定形的砷酸铁,从而降低砷的有效状态含量。
由于沸石在氯化铁释放过程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沸石强烈吸附土壤溶液中残留的砷酸盐和砷酸根离子,降低了土壤中砷的有效含量,使无机物含量进一步降低。
慢性砷暴露与砷毒性的研究新进展
慢性砷暴露与砷毒性的研究新进展曹立【摘要】砷是一种类金属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砷及砷化合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范围非常广,伴随而来的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砷污染问题及越来越多的急性、慢性砷中毒事件.砷一般通过污染水源和空气进入人体内,导致多个脏器的损伤.无机砷是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确认的人类致癌物之一,长期暴露于无机砷环境中可引起多系统与器官的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对无机砷毒性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该文仅对其在人体内的代谢形式、浓度效应、毒性的可能机制等予以综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17【总页数】3页(P3161-3163)【关键词】砷暴露;砷毒性;砷代谢【作者】曹立【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呼和浩特0101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94.6砷是一种类金属环境毒物,广泛地分布存在于自然界。
长期慢性的砷暴露会引发各种人类健康效应。
最新研究证实,无机砷的摄入可增加心血管系统(高血压、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呼吸系统(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胃肠系统、生殖系统(自发性流产、分娩及围生期病死率)、外周血管、脑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2型糖尿病及内脏肿瘤(肺癌、肾癌、膀胱癌、结肠癌)等的患病风险[1]。
其中皮肤病损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2]。
对于砷暴露的预防及防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砷暴露的标志物传统观念认为,尿砷、发砷和指砷可作为砷暴露的生物标志物,反映机体内砷含量的高低。
王大朋等[3]认为,唾液砷与砷暴露浓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呈剂量-反应关系,且与血液砷、尿砷、发砷和指砷也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有望作为一种新的砷暴露标志物。
邓国栋等[4]研究发现,砷能改变人卟啉排泄的组成,抑制血红素生物合成,砷暴露组卟啉浓度表现为增加,且与尿砷水平呈正相关,认为卟啉有可能作为慢性砷暴露的早期健康效应标志物。
2 砷的代谢形式砷为变价元素,在水环境中主要以亚砷酸盐、砷酸盐、一甲基砷酸和二甲基砷酸四种形式存在[5]。
砷污染与健康风险
砷污染与健康风险砷污染是指土壤、水源或空气中存在超过安全标准的砷元素。
砷是一种有害物质,持续暴露于高砷含量的环境中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砷污染对健康的风险,并提供相应措施来减少暴露于砷的风险。
一、砷暴露途径砷的主要暴露途径包括:1. 饮用砷污染的水源:砷经常存在于地下水或饮用水中,长期饮用含砷水源会导致慢性中毒。
2. 食用染有砷的食物:砷可以通过农田中污染的土壤被庄稼吸收,进而被人类食用。
3. 吸入含砷的空气:某些工业过程或燃烧煤炭会释放砷到空气中,人们吸入这种空气中的砷颗粒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二、砷对健康的风险1. 致癌风险:长期砷暴露会增加患上皮肤、肺部、膀胱和肾脏癌症的风险。
2. 中枢神经系统问题:砷暴露与神经系统发育不良、认知能力下降、学习和记忆问题等相关。
3. 循环系统问题:砷污染可引起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等。
4. 代谢和消化系统问题:长期接触砷会导致肝脏和肾脏损伤,同时还可能引起糖尿病和肥胖。
5. 妊娠问题:砷暴露与胎儿畸形、死胎以及妊娠糖尿病等问题相关。
三、减少砷暴露的措施1. 饮水方面:a. 检测水源:每年检测家中使用的饮用水源是否含有砷。
b. 安装过滤器:使用经过认证的过滤器净化水源,确保饮用水中的砷含量降到安全水平。
c. 资源整合:政府应加强监管,确保公共供水源的砷含量安全。
2. 食物安全方面:a. 知晓食物来源:尽量购买来自砷污染较低的地区的农产品。
b. 优先选择有机食品:有机农业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砷含量较低。
c. 水稻煮沸法:在煮制米饭时,多用水浸泡或多次更换煮水,可显著减少米饭中的砷含量。
3. 室内及环境方面:a. 室内空气净化器:在家中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和净化室内空气中的砷颗粒。
b. 避免室内污染源:避免使用含砷的化妆品、家居用品和化学清洁剂等,以减少砷暴露风险。
c. 关注空气质量:避免居住在污染严重的工业区或高砷含量的地区。
四、监测和教育1. 检测和监测:政府应加强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监测,确保砷污染水平可及时发现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砷污染的环境与健康效应研究
1.砷污染的环境来源
砷是地壳中常见的元素之一,广泛存在于岩石、土壤和水体中,它的存在形式有无机砷和有机砷,其中无机砷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砷的主要环境来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施肥、农药等。
在地质、气象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砷可以进入地下水、土壤和
环境空气中,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威胁。
2.砷污染的健康效应
砷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中。
急性中毒
主要是由于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砷,引起的胃肠道、皮肤、呼吸
道和神经系统等症状。
而慢性砷中毒则是由于长期摄入小量的砷,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
慢性中毒的症状包括慢性皮肤病、癌症、心脏病、神经系统症状等。
3.砷污染的环境效应
砷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水体污染:地下水是砷污染风险最为突出的环境介质,
砷释放后容易被地下水所吸收;
(2)土壤污染:土壤中的砷污染主要分为植物可利用态和不可利用态,前者直接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后者会扩散和渗漏到表层土壤中;
(3)大气污染:砷污染形式包括煤矿、烟煤燃烧和烧制硅酸盐陶瓷等,砷会附着在悬浮颗粒上进入呼吸道和肺部,对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4.砷污染的治理与预防
治理和预防砷污染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1)掌握砷污染的来源和发生机理,规范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等领域的管理及其排放;
(2)加强砷污染监测与防控能力,建立砷水平普查等监控机制,加强对污染源的积极管控;
(3)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进行砷的治理,包括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等;
(4)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砷污染的危害和预防意识,积极推广环保理念和技术手段。
5.砷污染研究的未来展望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革新,砷污染的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不断发展:
(1)加强研究砷的来源和发生机理,掌握更多新型污染源和发病机理;
(2)开展砷的毒性机理研究,深入探究砷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理;
(3)研究砷的生物化学代谢,掌握砷在人体内的代谢、积累和转化规律;
(4)开发环保技术和治理方法,探索更加有效和经济的治理技术,提高砷的治理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砷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需要我们关注和加强研究。
我们应该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和治理砷污染,从而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