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本文所提到的《咬文嚼字》指的是一本语文辅助教材,该教材是一部典型的语文学习指南,主要介绍中文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适合高中生以及各年级的其他读者。
本文将以《咬文嚼字》作为主要参考,进行语文学习的分析与探讨。
一、教材解析《咬文嚼字》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中文阅读和写作的要点,具体如下:1. 阅读习惯养成从章节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本教材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了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说,在字词阅读方面,我们需要建立过硬的字形基础和丰富的词汇库;在阅读的比较中,我们需要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并且顾及全局,细节又不失立体,做到看懂并理解文章。
2. 文章鉴赏在文章鉴赏方面,《咬文嚼字》从语境理解、修辞手法、文本分析等多个方面来分析文章,让读者了解文章的内涵与情感,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与领悟。
3. 作文技巧在写作方面,我们从语言、结构、逻辑等各个方面来讲解作文的技巧。
教材从格式到素材,从论点到逻辑,总结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如何写作。
4. 名著精析《咬文嚼字》中,也有一部分是关于名著精析的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及鉴赏,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材启示《咬文嚼字》这本辅助教材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有何启示呢?1. 培养阅读习惯从教材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读者需要有充分的字词基础,从字形到含义都了然于胸,同时还需要学会对比阅读的方法,做到细节不漏,全面理解文章。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多读书、复习语文知识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2. 重视文章鉴赏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文章表面,还需去领悟文章中的情感、感悟,这同样必须靠阅读与鉴赏。
在学习鉴赏方面,我们也可以学习教材中的方法,如通过语境推测词义,或是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等。
3. 勤于写作,提高技巧在写作方面,教材对于作文的技巧有十分详尽的讲解。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咬文嚼字》要恢复中华语文的风采神韵,必须从咬文嚼字做起。
一个对自己的语言文字都不再认真的民族,必将在文明之林中丧失最后的栖身之地。
咬文嚼字,就是含英咀华,就是对我们五千年文化的最深情的守卫。
——孔庆东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一导入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
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
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二、介绍作者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
1897年9月19日生。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一、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
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
”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前者有李白。
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
(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
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
《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
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三.解题:“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5
《咬文嚼字》教学目标:1.深切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紧密的关系”的主张。
2.培育学生正确明白得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适应,培育“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评判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术(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进程:一、新课导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路论诗,相互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应当说,这两个字是嵌得相当不错的,是颇合原句的意境的。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她说:“这是常人用的俗字,平直,无味。
”换句话说,即缺乏诗句应有的含蓄和诗味。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由托掌称妙。
“轻风”缓缓,假设有假设无,“扶”字恰如其分地刻画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彼此融合的风韵: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黯然失色了。
如此,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彼此融合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
足见,在古代诗词中,一个字的变更,整首诗的意境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
咱们应该学习苏小妹,在创作中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咬文嚼字,让自己的文章更上一层楼,精益求精。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咬文嚼字》教案《人教版高中必修五《咬文嚼字》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设计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初步认识文艺评论说理的特点。
2.深入领会“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咬文嚼字”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咀嚼玩味文中的实例,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
2.深入理解“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进而能够有意识地选择恰当的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重温一下大家之前已经学过这篇《咬文嚼字》,这个过程呢老师可以称之为“热剩饭”,有道是“剩饭姓张,越热越香”,那说到这儿我倒要问问“剩饭姓赵、姓王可以吗”,答曰:前者不押韵,后者无平仄,不好不好!同学们,这其实就是在“咬文嚼字“啊!不过,我看有些同学听到老师说这个俚语时好像情绪不高,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没吃过剩饭,没有这个生活环境自然就无法进入这个语境了!(为“推敲”之例埋伏笔)众所周知,这是一个贬义词,在这里贬义词褒用,作者之所以在这里用这个成语本身就是在“咬文嚼字“,所以呀,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咬文嚼字”(板书“咬文嚼字”),看一看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是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是美学家朱光潜的《咬文嚼字》,这是一篇文艺评论。
说到这里,首先希望大家不要对“美学家、文艺评论”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
“美”就在我们身边,“文艺评论”也不应当只属于专家学者,它应该属于每一个对文艺作品的欣赏者。
“文艺评论”,顾名思义,评论的对象是文艺作品,针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等阐述自己的见解。
(投影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这个环节删去)(品读阶段)(二)既然大家都学过这篇文章,那么我们来看作者举了几个和“咬文嚼字”有关的例子呢?(五个)引导学生一起复述并读文章主旨句。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一篇第8课,属于文艺随笔。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总结课文的实例,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预习】1.查字典,了解字典中“咬文嚼字”的含义。
2.文中作者对“咬文嚼字”提出的新观点是什么?3.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论证其观点?4.本文的结构层次是什么?【教学过程】课时一一、导入新课(一)导入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精练,而炼字在我们阅读、写作或者考试时经常会遇到。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学大家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也在不断探索着。
比如曹雪芹所著《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费尽心力,全书血泪交融,感人至深,可谓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因此《红楼梦》能够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除此之外还有(再选一两句):(唐·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方干)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
(唐·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顾文炜)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晋·陶渊明)诗可数年不写,不可一字不真。
(清·袁枚)爱好由来难下笔,一诗千改始心安。
文学大家们尚且还不断追求字斟句酌,力求语言精炼传神,那么我们阅读或者写作时,也要学习他们字斟句酌的精神,今天我们便一起来学习一下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二)朱光潜的生平及作品介绍朱光潜听过没?名著导读《谈美书简》,回顾一下,《谈美书简》是以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政治等问题,是一本议论美感修养的文艺理论学著作,因此,朱光潜被称为“美学老人”。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教案10新人教版必修5
咬文嚼字教学目标: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教学方法:1、探究学习法。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
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讨论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深入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设计背景: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进入中学教材已多年,笔者已执教多次,各具特色的教研课、公开课也听过不只一节,笔者和其他老师一样曾经追求课堂活跃,古今中外有关咬文嚼字的事例一个接一个,老师示范性地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然后要求学生操刀上阵来“咬文嚼字”,例如:(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4)原文:昨夜数枝开改文:昨夜一枝开老师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在诸多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
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注意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样的课堂,拓展延伸确确实实做得非常好,但是这样浮光掠影,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发现,近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摒弃教材文本资源的发掘,大搞热闹的教学活动的现象,致使语文教学内容空泛化,造成语文教学内容有效性的丧失。
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确立必须立足于教教材,发掘教材文本内容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我们不能抛开教材文本而“在碗外找饭吃”,我们应强调文本的细读特色,就《咬文嚼字》一文来说,应以课文为例子,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一、教材分析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一篇文章,第三单元是一个“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重点与难点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2.能力目标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法分析1.理论依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2.三步教学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五、学法分析1.学生现状:高二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
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
但高二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预习课文,积累重点词语咬文嚼字(jiáo)没镞(mòzú)岑寂(cén)锱铢必较(zīzhū) 烟榻(tà)蕴藉(yùnjiè)付梓(zǐ)尺牍(dú)下乘(chéng)倒涎(xián)一、导入作者介绍(基本概况,安徽桐城,代表作,座右铭,三此主义,《谈文学》)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高中语文《第8课 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8 咬文嚼字教学目的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如条件允许,利用计算机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教学步骤一、导人新课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
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
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咬文嚼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咬文嚼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咬文嚼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咬文嚼字(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 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及其作用。
2. 掌握常见修辞方法的应用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咬文嚼字的定义及作用。
2. 修辞方法的种类和应用。
3. 例文分析和写作实践。
三、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法。
2. 讲解配合演练法。
3. 课堂讨论法。
4. 典型例文分析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咬文嚼字?”“它的作用是什么?”(2)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咬文嚼字的典型情景,同时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
2. 课堂讲解(1)讲解咬文嚼字的定义及作用。
(2)介绍不同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借代、排比等。
(3)通过语言实例演练,让学生明白不同的修辞手法如何运用,加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和表达能力。
3. 讨论环节(1)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讨论。
(2)学生自由发表观点,讨论每种修辞手法的优缺点,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出修辞方法的规律和特点。
4. 典型例文分析(1)选取一篇典型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作品中的修辞手法。
(2)教师针对例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并思考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
(3)讨论之后,让学生尝试将所学到的修辞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 了解不同修辞手法的定义及其应用场景。
2. 学会通过训练,能够将所学的修辞手法灵活运用到生活和写作中。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咬文嚼字和修辞手法的知识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充满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该课程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咬文嚼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咬文嚼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语文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咬文嚼字更是语文教育中的一项基础技能。
在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中,咬文嚼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及运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介绍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咬文嚼字对于语言的重要性以及应用场景。
2.学习常用的咬文嚼字技巧,能够在语言表达中提高准确性和文学性。
3.积极运用咬文嚼字技巧,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介绍咬文嚼字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学习咬文嚼字的技巧: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原则、方法3.学习应用咬文嚼字的实例:通过实际文本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咬文嚼字的实际应用场景。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大量的例句。
2.交互式授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提问与解答的形式互动交流。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讨论咬文嚼字技巧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
四、教学实施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或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提出“咬文嚼字”这个概念。
2. 讲解与学习在讲解和学习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一同掌握咬文嚼字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掌握程度,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实例并作练习,如句型变换、词语替换等操作。
3. 练习与巩固通过设立课堂小游戏、学生自主制作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咬文嚼字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体会,互相学习。
4. 总结回顾通过总结回顾环节,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掌握咬文嚼字技巧,并有意思地运用到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学性。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对于咬文嚼字的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 8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1919年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在上海、浙江中学教书。1925年起先后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主修语言和文学,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29年,由于开明书店出版其《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而闻名全国。193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主讲西方名著选读、文艺批评史和文艺心理学。1936年出版《文艺心理学》,为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具有现代科学形态和独特体系的、比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重要文献之一。1937年后历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教务长。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讲授外国文学,后转哲学系讲美学。1947年8月—1948年8月兼任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1949年以后,一直任北大西语系教授,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美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等职。朱光潜教授对中西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七百多万字的论著和译著中,融贯中西,创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一代宗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学者。
年一叹》等就是“文化随笔”的代表作。
第二课时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三.归纳总结: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高二语文教案:3.8《咬文嚼字》(新人教版必修5)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解说:教学目的的确定最重要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单元要求,二是本课编者提示。
这两者新编课本均有,万不可忽视。
)[教学重点]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2写法揣摩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教学方法]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熟悉典故及词语。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在大家预习——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以求能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并借鉴一些文章的写法,让我们的文章也变得美起来。
二、解题1投影映出: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教师口头说明:清代,安徽桐城出了以刘大???、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
朱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2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
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
”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前者有李白。
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
(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
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
《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1)炼字的重要性。
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课内有关用字佳话实例,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咬文嚼字”对准确地传情达意的好处;能理清课文思路并对课文质疑进而解疑;能联系自己的语言实践举例说明作者的论断。
过程与方法:(过程)预习—研读—写笔记—讨论—总结应用;(方法)整体感知——课堂研读——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用字佳话实例。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二课时。
【预习任务】预习课文,要求完成课后习题一,撰写习题二的发言提纲。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读课文,读懂课文的基本内容,对文中的几个例证再“咬嚼”一番。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下面这个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呢?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原创的,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都成了盗版的。
(这句话道出的意思是:每个人出生时都是独一无二,有独特特点的,或有个性的,卢梭对此有更精炼的表达:上帝创造了我,然后又将模子打破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变得千人一面了,给人一种大家活得一样的感觉。
这句话表达深刻的原因是:“原创”与“盗版”两词的运用既具有我们现代生活气息,又很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我们人正如某些出版作品一样失去个性的特点,从而引发我们思考由“原创”变成“盗版”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你能猜出下面语句可能表达出的意思吗?此句用语表达有何特点?▲是包含散打、瑜伽、柔道、平衡木等多种体育和健身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
(挤公交)(“挤公交”是很多同学都有过的生活体验。
此句用“散打”、“瑜伽”、“柔道”、“平衡木”等这些严肃的武术或运动术语表达,显得诙谐而又恰当。
)(以上两句的分析仅供参考。
)3、余秋雨先生在《霜冷长河》中曾多次提到过湖北的绑票杀人案。
那起案件8年前就发生了,但久查未果。
一次,一位刑侦专家翻阅旧卷宗,在仔细分析了案卷中保留的一张绑匪写的字条后,果断地决定重新侦察并确定了罪犯的身份,从而将范围缩小,很快破了案。
纸条是这样写的: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边一倒凳,其下有信。
请根据纸条的内容推测罪犯的思想及心理,并确定罪犯的范围和身份。
纸条分析:这十九个字,罪犯为了把藏信的地点说清楚,不用东西南北、几步几米的一般定位法,而是用动词来一路指引,这在修辞上显然是极聪明的选择。
四个指引词,“过、顺、向、见”,准确而不重复,简直难于删改。
特别是那个“见”字,用在此处,连一般精通文字的写作人也不容易办到。
多数会写成“有”,但只有用“见”,才能保持住被指引者的主观视角。
更有趣的是,这个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在两个“二三”结构的重复后接一个“五四”结构,十分顺口。
罪犯当然不会在这里故意卖弄文采,只能是长期读古文、写旧体诗的习惯的自然流露。
如果他自己发觉了这种流露,一定会掩盖的,但他没有发觉,可见实在成了一种表述本能。
时至今日,能有这般表述本能的人已经不多,因此侦查的范围可缩得很小。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心理:罪犯写这张字条时竭力想把句子缩到最短,以减少信息量,但他忘了,文字越简缩就越能显现一个人的文化功底。
谁揭发了他?文化!3、语言游戏:小老鼠钻进风箱里,会怎样呢?打一歇后语----两头受气;那小老鼠钻到书堆里呢?打一成语-----咬文嚼字。
(板书标题)二、检查预习请同学们把语文学习笔记本拿出来,我们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基础知识落实得怎么样。
如果没有写到的可以抄一下。
【PPT】一、基础知识1.读红色字的字音(注解中有的)岑(cén)寂锱铢(zī zhū)必较付梓(zǐ)尺牍(dú)下乘(chéng)2.解释下列词语(注解中没有的)蕴藉(yùnjiè):含蓄有余,含而不露。
流弊:指某事引起的坏作用,也指相沿下来的弊端。
唯陈言之务去: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玩索:玩味探索。
三、作者简介,解题释义(一)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等。
(学生介绍即可)本文应属于他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作品,是一篇文化随笔。
“随笔”,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不必拘泥!其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可长可短皆由内容而定。
(二)咬文嚼字词典释义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B.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 师问:词典上对“咬文嚼字”的解释都是贬义,而本文“咬文嚼字”有何新意呢?下面请大家找出课文中首先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的段落。
(明确:第3段及其起止)请说说哪个句子是表明“咬文嚼字”的新意义的。
(如果说不出来,就齐读第3段。
)明确:第①句的作用——在结构上紧承前文,从个别例子的角度说明什么是咬文嚼字。
(不具概括性)第③句的作用——明确中心论点(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咬文嚼字(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也就是提出咬文嚼字的必要。
(如果学生提这句就辨析一下论点:作者对事物的看法,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⑤句的作用——说明咬文嚼字的新意,点明咬文嚼字的实质: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明确:本文中作者赋予“咬文嚼字”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文字本身就是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它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可见,你斟酌字句如果是从调整思想情感的角度出发的话,那朱先生就认为你“咬文嚼字”是好样的,这个词语就具有了褒义;而“有时”为什么又是“一个坏习惯”呢?因为有些人斟酌字句不是从调整思想情感的角度出发,纯粹是死抠字眼,这就不对了,“咬文嚼字”就成了贬义词。
关于“咬文嚼字’,作者有什么明确而集中的主张呢?这个主张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见第三段)何谓“谨严”即:谨慎、严密,如治学谨严。
2.当我们明确了标题含义,以及全文的主要观点后,再看全文用了哪些实例来论述“咬文嚼字”的?明确:首先要弄清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八个自然段。
注意第三段的行文格式。
实例有:(1)郭沫若改字;(2)王若虚改《史记》;(3)韩愈改诗;(4)苏轼与《惠山烹小龙图》;(5)关于“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价。
3.根据课文看,作者举的以上实例分别从哪些角度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的?启发:练习题中说:“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我认为这个提问中“分别”这个词用得不太恰当。
我们看最后一个自然段,也就是第8自然段,开头一句话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很多同学都注意到了,作者举例,都在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的联系。
5个实例中,1-3个实例为一类,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那4、5两个实例呢?讲字的难处在于联想意义的确定,也与思想感情有关吗?有,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第7段最后一句话说:“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气,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意思就是说,创新的语言表达可以促进思想的创新。
那么整体考虑,我们可以看出来5个实例实际上有两个层次,一是说准确地表达思想就要咬文嚼字,二是说创新地表达思想也要咬文嚼字。
小结:这些实例体现了的行文思路是: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谈“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并且和第四、五段两个实例一起,讨论“咬文嚼字”的实质——准确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第六、七段以正面例子(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子(“套板反应”现象)相对照,进一步说明咬文嚼字之难处,谈“咬文嚼字”的更高要求——创新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谈“咬文嚼字”的目的。
【板书】咬文嚼字文字→思想感情准确要谨严才完美创新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二课时五、质疑问难,欣赏品味同学们,当我们弄清了文章的结构思路,懂得了作者要倡导咬文嚼字的好处之后,我们也应该实践作者的咬文嚼字的精神,把《咬文嚼字》这篇文章“咬嚼”一番。
我认为,咬文嚼字的前提是质疑问难,咬文嚼字的实质是探究创新。
我们要求同学们预习课文质疑问难的时候,实际上也就开始咬文嚼字了。
根据收上来的语文学习笔记本,关于第1至第5自然段的,集中反映的,有点难度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集体讨论:【1.“这是炼字的好例”(第二段第一句)。
“这”指代什么?(既然“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得不好,为什么是“好例”?)提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郭沫若是怎样改的。
事例(一):⑴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里的一句台词: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2)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的一句话也作了改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思考1:上面两种改法好不好?为什么?(生答)第一种改得好。
理由(略,学生读书)第二种改得不好: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文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风度思考2:这是不是“练字的好例”?(生答)明确:是的。
“炼字”是指炼字的过程、炼字的行为,也就是如何炼字(有好有坏)】。
1.王若虚修改的“李广射虎”,究竟改动了什么文字,变了什么意味?(330李林峰:真的不如原文吗?)明确: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体现了敢于质疑的精神。
首先请大家比较一下,究竟改动了什么文字?意味的变化如何?第一例的修改的确少掉很多意味。
但有一个地方并未详细说明二者的区别,即:“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你知道这二者究竟有什么不同吗?“见草中石,以为虎”,本是李广的错觉,却让读者先知是石,“见草中有虎”直接写李广的错觉,(悬念)使后面他情急之下一箭没石更显合乎情理。
看来,若从实际情况出发,李广看的到底是“石”,还是“虎”呢?应该是“虎”李将军不是一般的射手,素有“飞将军”之称的李广,怎会轻易就将石头错认为老虎呢?除非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他是不会产生这样错觉的。
如:唐朝诗人卢纶《塞下曲》,也许更能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此诗写出了李广误射的什么特殊情况?原来是夜晚,林中光线本不好,加上风吹草动,李广就看不清前面是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