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汇总

合集下载

2021年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13首古诗词赏析总汇

2021年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13首古诗词赏析总汇

2021年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13首古诗词赏析总汇(含答案)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A.这是一首写暮春的诗,这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

B.诗中的“杨花”是指杨树开的花,“榆荚”是指榆钱。

这一句,表面看起来,是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其实是更深层次的赞许。

C.在诗人笔下,花草树木仿佛都有情思,有个性,成了精灵。

连那些“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都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D.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语言轻灵,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起来饶有趣味。

2.下面对《晚春》赏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七言绝句,作者是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C、三四句,作者是在歌颂杨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为晚春增色。

D、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朝代】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下面对《春夜洛城闻笛》赏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有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C、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可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D、这首诗写的是闻笛,它的意义仅仅限于描写音乐,给人一种清新流畅、抑扬顿挫的韵味。

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汇总(含背景、注解、译文)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汇总(含背景、注解、译文)

最新部编版版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汇总(编译)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作者】王维(【作者】王维(701701年-年-761761年,一说699年—年—761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摩诘,号摩诘居士。

【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注释】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huáng ng ):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xiào o ):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者】李白(【作者】李白(701701701--762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词赏析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古诗词赏析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复习知识梳理(解析版)(五)课内古诗词赏析(一)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这首诗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答案】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2、这首诗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三四句写了什么?【答案】一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

三四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3、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

【答案】反衬。

以弹琴长啸反衬竹林的寂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幽暗。

(二)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思念家乡。

2、“暗”和“飞”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答案】“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引起人们无限的感慨。

“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的特点。

3、第二句中的“散”和“满”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散”字写出了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答案】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

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

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5、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三)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_课外古诗词诵读_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_课外古诗词诵读_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古诗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来的?随着春风的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 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全诗主旨】 本诗是作者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全诗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K12 教育初中语文
课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古诗译文】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有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 静静地照耀着。 【全诗主旨】 这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诗中意境淡雅、月华如水、涤荡胸怀。诗人在与自然对 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中,充分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名句赏析】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 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地照耀着自己。这是使用了拟人化手法,把倾洒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 印的知心朋友,显示出诗人非常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诵读默写】
【名句赏析】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此两句诗使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出杨花、榆荚也不甘 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为晚春增添一景。启示人们:一个人无才思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 不失时机,去创造价值。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w@ww.zzste*p.#%co&m]
【名句赏析】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夜深人静时,听到伤离惜别的曲调,勾起诗人无尽 的乡思。这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更见诗人感触之深、思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二)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二)

⼈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泊秦淮杜牧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的清辉洒在⽩⾊沙渚之上。

⼊夜,我将⼩⾈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陵歌⼥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树后庭花》。

赏析:这⾸诗是诗⼈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运⽤⽅⾯也颇见⼯夫。

⾸句写景,“烟”“⽔”“⽉”“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幅朦胧清冷的⽔⾊夜景,渲染⽓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

秦淮⼀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

因此昔⽇那种歌舞游宴的⽆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两句由⼀曲《⽟树后庭花》引发⽆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对“商⼥”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迷的达官贵⼈,即醉⽣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管世铭甚⾄称其为唐⼈七绝压卷之作。

诗⼈深夜泊⾈秦淮河畔,隔江传来商⼥《⽟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

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与诗⼈⼼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

这是⼀⾸触景⽣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醉⽣梦死的腐朽⽣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纵情声⾊、寻欢作乐的场所。

诗⼈夜泊秦淮,在茫茫沙⽉、迷蒙烟⽔中眼见灯红酒绿,⽿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情,顿⽣家国兴亡之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下的晚唐命运。

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原文+赏析+考点默写

部编版七年级古诗词原文+赏析+考点默写

七年级语文古诗词▲01 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鉴赏品析①主题概述。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句。

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这两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

寥寥十六字将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沧海之景描绘得蔚为壮观。

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合理的夸张,展现了一个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不仅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默写考点①《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②《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③《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④《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⑤《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⑥《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⑦《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0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鉴赏品析①主题概述。

诗作中诗人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与同情,并给予友人关切与安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兰[明]徐渭兰亭旧种越王兰①,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②,一篮不值五文钱。

【注释】①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兰花。

②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________,“野香”比喻________;(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________。

【答案】(1)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2)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题目是“兰”,第一句写旧日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第二句描写了兰的叶和花,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第三句写最近把这些野花扎成束,一筐野花也不值五文钱。

徐渭非常喜欢兰花,写了不少关于兰花的诗。

这些诗表面上是看写的是花,其实是托物寓意,借写兰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操。

兰花在文人墨客眼里是君子的象征,这首诗也不例外,相对应,野花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诗中的野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这些人就像野生兰花一样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他们沽名钓誉,表面看道貌岸然,其实骨子里却追名逐利,没有真才实学,作者说这样的人不值一钱,就明确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也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译文:从前我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现在一把野花不值五文钱.故答案为:⑴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⑵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古诗阅读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幽州台歌》诗文鉴赏及考点剖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幽州台歌》诗文鉴赏及考点剖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幽州台歌》诗文鉴赏及考点剖析【知识储备】一、导入“古来圣贤皆寂寞”。

苏东坡是孤独的,他一再地被贬职,人生抱负难以实现,心里不是不凄凉的,他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渗透着怎样深刻的悲哀。

陶渊明是孤独的,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安于田园生活的恬淡的背后,是做不到官场尔虞我诈虚假逢迎、无法实现为官济世的理想的苍凉与无奈。

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今天再认识一位孤独之人----陈子昂。

二、目标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2、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三、原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注释《登幽州台歌》:选自《韩陈子昂集》。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

昭王为报齐灭燕之仇,并复兴燕国,拜访郭隗,求计问策。

郭隗(wěi )以古人千金买马骨为例,使昭王广纳社会贤才,建筑“黄金台”,昭王并尊郭隗为师。

此举天下震动,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

前:向前看。

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贤明君主。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五、诗意往前看不到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想到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六、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

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

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兰[明]徐渭兰亭旧种越王兰①,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②,一篮不值五文钱。

【注释】①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兰花。

②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________,“野香”比喻________;(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________。

【答案】(1)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2)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题目是“兰”,第一句写旧日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第二句描写了兰的叶和花,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第三句写最近把这些野花扎成束,一筐野花也不值五文钱。

徐渭非常喜欢兰花,写了不少关于兰花的诗。

这些诗表面上是看写的是花,其实是托物寓意,借写兰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操。

兰花在文人墨客眼里是君子的象征,这首诗也不例外,相对应,野花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诗中的野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这些人就像野生兰花一样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他们沽名钓誉,表面看道貌岸然,其实骨子里却追名逐利,没有真才实学,作者说这样的人不值一钱,就明确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也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译文:从前我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现在一把野花不值五文钱.故答案为:⑴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⑵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古诗阅读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古诗词原文注释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古诗词原文注释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③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词注释: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③深林:指“幽篁”。

《竹里馆》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赏析: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鉴赏要点整理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鉴赏要点整理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
诗词鉴赏要点整理
鉴赏文言文古诗词需要从以下要点进行分析:
意境
古诗词创作时,常以物为喻,通过描写万物的来龙去脉,表达诗人的情感。

在鉴赏时,要注意揣摩出诗人的情感,品味诗词的意境。

用典
古诗词常常运用典故、成语和谚语等,这些典故通常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

在鉴赏过程中,要善于辨析诗句中涉及到的典故,理解诗人的用意。

押韵
古诗词具有协调和谐的韵律,是音韵美和语言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鉴赏过程中,要注意审视诗句的押韵手法和韵律节奏,体会其中的音韵美。

篇章结构
古诗词的章法通常是以“起承转合”为主线的,分为首句、诗身和尾句,每一个部分都有着不同的用意和作用。

在鉴赏时,要注意体察各个部分之间的呼应关系,理解整首诗的结构。

文化背景
古诗词创作时,常常蕴含着时代背景和历史背景。

在鉴赏时,要注意分析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理解其意义和价值。

以上是鉴赏古诗词的几个要点,希望能够对初中生们课内古诗词的鉴赏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与阅读问答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与阅读问答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与阅读问答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情感:向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当今的明主。

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炼字:“念”字表现了诗人容纳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主旨】诗人通过抒发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的文人遭受压制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阅读回答:1.请简要分析“念”和“独”字的表达效果。

(2分)答:“念”字写出在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个人的渺小孤寂;“独”字表现了诗人内心孤独悲凉之感。

2.本诗前两句中使用了两次“不见”,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2分)答: 两次“不见”相互映照,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往后不见求才的明君,既表露出对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的钦佩仰慕,也暗含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愁感伤。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修辞:以设问统领下文。

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

炼字:“未了”写出了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了山势绵延不尽。

这是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上句用虚笔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炼字:“钟”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炼字:以“云”衬托山高,“入”字写出了倦鸟归巢,目光由近及远。

壮美的山景触发了诗人的感受,胸中激起了浩然之气,眼界顿然大开,视野开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炼字:“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小”反衬泰山的高大雄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春夜落城闻笛》赏析+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春夜落城闻笛》赏析+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春夜落城闻笛》赏析+译文春夜落城闻笛文|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春夜落城闻笛①文|李白谁家玉笛②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③,何人不起故园④情。

①选自《李白集校注》。

洛城,即洛阳。

②[玉笛]笛子的美称。

③[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④[故园]故乡,家乡。

【译】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鉴赏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所以诗中诗人想舍的是腐朽的朝廷,不想舍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故答案为:⑴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⑵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

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处境、遭遇等进行分析。

注意掌握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的运用能力。

此题考生要熟读诗歌,了解诗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了解。

2.古诗阅读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________”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点明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足;疑(2)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表达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故答案为:⑴足;疑;⑵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⑵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原文译文主题写法)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原文译文主题写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01 竹里馆(王维)【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正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0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的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赏析】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汇总
01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0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主题】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写法】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03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写法】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04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争奇斗艳。

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主题】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通过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写法】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

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05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

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凄凉地眼泪横流!【主题】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写法】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06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主题】这首诗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峻雄奇,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写法】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

(1)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

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
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3)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07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上应天塔高入云端,听说在鸡鸣时分可见旭日东升。

不怕浮云遮住视线,只因为身在塔的最高层上。

【主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

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望,诗人不禁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尽收眼底。

诗歌借登峰所见景象之阔大,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写法】“浮云”这一意象象征困难、挫折、障碍等。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含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08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腊酒的浑浊,丰收年份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

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好像没有了去路,忽然出现了柳色深绿、花光红艳的山村。

箫鼓的声音接连不断,春社日已临近了,村民们衣冠简朴,村子中古风尚存。

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也可能随时会手拄拐杖半夜前来叩门。

【主题】这首七言律诗围绕一个“游”字铺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写法】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

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09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落,化作春泥愿培育更多的新花。

【主题】这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想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

【写法】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一句展开联想,以新奇的比喻,移情于物,借“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

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10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主题】这首诗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写法】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11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咨询被放逐的大臣,贾谊的政治才能更是无人能比。

可惜汉文帝深夜在虚席上向前移动靠近他,不是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主题】这是一首托古讽今诗,借贾谊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托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写法】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12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空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万重山的围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主题】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寄寓着一个具有简单意义的深刻哲理:我们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写法】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13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江南的梅雨季节雨水非常多,长满了青草的池塘里,处处蛙声不断。

已过了半夜,约的客人还没有到,闲着无事,敲着棋子,震落了灯花。

【主题】全诗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表现约客未至时孤寂、惆怅、无奈。

【写法】(1)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2)对比手法的运用: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直如两部鼓吹,喧聒盈耳。

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枯坐敲棋,寂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通过这种对照,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