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二大众传媒的变迁第3课时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考试说明】
1.高考要求:
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兴起。
2.学测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的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的迅速普及;互联网具有的优势。
(3)运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的深刻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发展史,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通过辩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
【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业的发展。
突破方法:依据教材中提供的时期,把握中国报刊业的兴起、发展和繁荣的阶段情况,
突出每一时期的时代特点,以及报刊所发挥的社会功能;通过对史实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思考并得出结论,学会运用资料,体验历史思维。
【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突破方法:通过学案的活动二,分析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通过课件图片展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学时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件上相关材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播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中国有两种球很奇特,一种是乒乓球,谁都赢不了;一种是足球,也是谁都赢不了。一种把对手打哭,一种把观众打哭。”对于前者,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只要输球就是新闻。可就在前天,在江苏无锡举行的第23届乒乓球亚锦赛上,中国乒乓球队拿到了七项冠军里的六项,唯独女单冠军被日本选手平野美宇夺走。那么问题来了,这条新闻我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图片右上角有“CCTV5”标识)
这条新闻离我们有点远,我们再来聊聊身边的事情。看看这是谁?(《涟水日报》刊登英语老师孙百涟的图片)那这个呢?(手机里“涟水教育局”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数学老师皇甫立蚌的图片)这些宣传报道又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呢?(电视、报刊、互联网)像报刊、电视、互联网这些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就是大众传媒,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板书课题)
【教学过程】
过渡衔接: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这么多大众传媒,最早出现的也是报刊,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课本的第一个标题,报刊业走向繁荣。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教师讲解:请大家根据教材72-75页,填写活动单上关于报刊的表格,简单了解一下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时期报刊业发展的相关内容,等会要请同学到PPT上填空。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并识记重点内容,然后到PPT上填空。
教师活动:把学生的答案转移到黑板上(板书)。
教师讲解:近代以来,中国最早出现的报刊是外国人创办的,并且是外文报刊,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下面这三项都是中文报刊,但各有侧重点:最早的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注意字的正确书写),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是《申报》(讲述其发展史),中国人自己办的是《昭文新报》(补充相关知识)。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三件事情必须要提,他们分别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而报刊也就成为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先进知识分子)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戊戌变法时期,中国人自己办报越来越多,大多反映社会思潮,宣传维新思想,比较著名的是由梁启超等人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该报由梁启超主笔,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保守,对推动维新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辛亥革命时期,比较著名的报刊就是《民报》。该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革命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
新文化运动期间,比较著名的报刊是《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俄国十月革命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新青年》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20世纪前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报刊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时期的报刊,主要是进行舆论宣传,发挥其导向作用。
合作探究:报刊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P72-73,分析近代中国报刊发展的相关内容:
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借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材料二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1.原因:(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特点:(根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3.影响:(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报刊等大众传媒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形成完整答案。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展示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过渡衔接:本节课的考点之一是认识大众传媒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大众传媒除了报刊以外,还有影视、广播、互联网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第二个标题,影视事业的发展。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师讲解:请大家根据教材72-75页,填写活动单上关于影视的表格,简单了解一下中国影视业发展的相关内容,等会要请同学到PPT上填空。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并识记重点内容,然后到PPT上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