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八年级下册《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感情。

3、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干具体事物或形象中。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老师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入手,由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引入新课的学习. 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1、出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2、简介作者及文体。

师引导学生简介作者,一生起了简介韩愈。

师评价指导出示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河阳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提倡散文,反对骈体文。

被后人称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据“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品收在《昌黎先生文集》里。

师引导学生明确“说”,明确题目的含义。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相当于杂文。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师出示重点字词,学生起来读生齐读字词师齐读课文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师启发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疏通课文疏通第一段师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语,而虽祗辱骈称学生起来解释,师生共同点评一生翻译第一段疏通第二段师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语,一食或食能才美外见安学生起来解释,师生共同点评一生翻译第二段疏通第三段师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策以道尽才通执其识学生起来解释,师生共同点评一生翻译第三段4、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师出示段一思考题。

(1)第一段的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3)哪些句子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师启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生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大胆发言师总结归纳师出示段二思考题。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很多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阅读的技巧。

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还难以完全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基于此种情况,本课以学生朗读为主,这样才能真正受益,而对于文章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人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抓住中学生心理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自七年级开始接触到文言文的学习,原有的文言文知识储备还不够,现在这个阶段正是文言文学习打基础的关键节点,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在于个别文言文虚词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大的动力。

《马说》的效果分析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大多数的教师都会采用串讲式讲解,即斟字酌句地讲字词,“信、达、雅”地翻译,甚至是遇到实词讲实词,遇到虚词讲虚词,遇到句式讲句式。

这样不仅破坏文章美感,而且严重损害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沉闷的课堂气氛。

我在讲授《马说》一文时,就注意避免出现上述的情况。

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课堂都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来探索,获取知识。

毕竟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文下注解基本理解字、词和一些句子的意思。

其次,授课尽可能做到有清晰,而且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再者,文章安排的内容充实,容量大,张弛有度,显得错落别致。

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化,有自读的形式,有齐读的形式,也有比赛的形式。

初中语文_《马说》课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马说》课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深层含义。

4、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5、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被扼杀,这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

因此如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就成了人们苦苦追寻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所借之物往往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的名篇《马说》,看看作者是如何畅谈她的人才观的,我们又从中得到了那些启示。

“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说”,是古代的散文之一,属于议论文。

他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一般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诉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

“说”的古义是陈述和解说,那么对于在这一类的文体我们都可以理解为“解说什么什么的道理”。

《马说》的表面的可以理解为“说说马的问题”。

深层的可以理解为“说说如何发现人才和任用人才的问题。

”(二)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骈(pian)死于槽枥(cao li)之间才美不外见(xian) 食(si)之不能尽其材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即使)(一起)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吃)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饲养)(吃)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况且)⑤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抽)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鞭子)3、重点句子翻译①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前置的标志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三)课文朗读《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设计课题马说主备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字词,读准读顺文章。

过程与方法: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愤慨之情,正确认识伯乐和人才的关系教学重点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愤慨之情,正确认识伯乐和人才的关系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归纳法、小组合作法教学媒体PPT、展台板书设计马说马——千里马]托物寓意人——人才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共鸣(一)导入导入:开始上课之前,请大家看一副图片,徐悲鸿《八骏图》大家能想到那些四字成语来形容《八骏图》的风采?生:龙马精神、金戈铁马,万马奔腾,万马齐喑,金马玉堂,马如游龙,马不停蹄、驷马难追,策马飞舆、马首欲东,脱缰之马。

师:大家的思维都很活跃,掌握的四字成语比较多,描绘出了马的奔腾驰骋、马的自由奔放、以及马给人的那种惊心动魄的体验。

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可以马到成功。

然而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匹马,与他们却截然不同,到底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积累相关成语《马说》学情分析—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人都有畏难心理,因而只有放开手脚,让学生尝点甜头,学生才有兴致继续深入学习文言文,我的做法是:教师先鼓励学生聊聊童年往事,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下,再用平白如话的语言把沈复的童趣故事简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结合注解去初读课文,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课文.这样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减少了障碍,易于接受.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可以分为由易到难的三个阶段:七年级——从基础人手,认识文言文;八年级——理解词句,品析文段;九年级——领会主旨,拓展延伸.二.因“本”制宜、因人而异,在教学环节上出新意1、要注意创设情境,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 情境的创设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进行.这种形象借助眼、耳、手感知,或者是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到的.它能引起联想、想象,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 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是我的首选.基于这一点,在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如《狼》、《桃花源记》等,我就先把它们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并留下悬念,吊起胃口,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作,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心情郁闷,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做一匹当代的千里马?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能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尝试初步背诵。

②理解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领会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诵读、理解、背诵能力。

②培养学生动手查阅资料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珍爱现今社会、努力学习、争取成才。

三、教学重、难点对本文寓意的理解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由它的写作特点及学生不了解封建人才选拔制度决定的。

四、教学过程(一)由带“马”的成语、诗词等导入(二)解读标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三位同学读课文,每人一段。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抓住语气。

①句子停顿②句中关键词③句末叹词(3)运用适当朗读方法,再读课文。

(四)积累识记(1)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释疑,课堂小测。

(3)整理一词多义(4)学生翻译全文(五)领悟寓意(1)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作者用“千里马”喻人才,用伯乐喻善于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人;用“食马者”喻愚妄浅薄、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马说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马说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主备人:袁兰【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寓意。

3.了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寓意。

2.了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授课环节】1.朗读课文(朗读训练)2.课文分析(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感知课文)3.课文小结(学生说出课文内容)【教学过程】师:上课(师生问好)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马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首先明确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师:下面我们朗读课文,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生:朗读。

师:好!我们来听录音,听录音时要注意字音,语句的节奏、停动、轻重音等。

(多媒体播放录音)生:出神地听。

师:听完了录音,我们来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师:特别强调“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等句式的朗读。

师:下面让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以下几个问题(屏幕展示):【合作探究】1.千里马有什么特征?2.千里马有哪些遭遇?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谁造成的?食马者为何这样对待千里马呢?4.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此刻,它期待谁的出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生:积极主动,讨论热烈,师深入学生,与学生交流并收集问题)师:好!小组合作学习到这儿,让我们共同解决问题。

问题1:千里马的特征(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问题2:千里马的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问题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谁造成的?食马者为何这样对待千里马呢?(食马者“其真不知马也” ) 问题4: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此刻,它期待谁的出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伯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第二课时 教案

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第二课时  教案
课时教案
第节总序第节
课题
马说2
编写时间
月日
执行时间
月日
教学目标
1.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两篇课文。2.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重点难点
1.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两篇课文。2.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篇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二、分析《马说》:
1.用课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 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
3.“伯乐”、“千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7.末节有何作用?(照应开头;表达对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暗示董生:既然隐士都出来做官,你又何必到燕赵去?)
8.文章语言有何特点?(委婉含蓄,名送实留)
四、拓展训练:
对伯乐,对千里马,对食马者,对董生,对韩愈,你分别有什么话要说?
板书设计
马说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 (深刻嘲讽)
教学反思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三、分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初中语文_23*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23*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新授课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是使初中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

本课教学旨在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内合作探究,课外迁移思考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学会交流、学会思考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

本课为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中更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教学中,拟设计以下学习活动:1、加强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强化朗读品悟,突出课文的朗读指导,以语气作为切入点,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培养初步的文言文语感。

3、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章的写作主旨。

二、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

,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全文仅有178字。

然而说理透彻。

先提出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稍作解释后即进一步论证:一、能者多食。

食马者不按照它日行千里的能力,而是依据喂养普通马的惯例来喂养千里马。

千里马的温饱都成问题,何谈日行千里呢?二、食者少智。

食马者不懂如何驱使、喂养、理解千里马,使得千里马不成其为千里马。

写人只需一句话,然而形象逼真。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面对着千里马发出“天下没有千里马”的感慨,真正是目中无马,其自矜、自满、自大、自得、愚蠢不言而喻。

议论只用一设问,然而一针见血。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真正没有的是千里马吗?真正没有的是一双识得千里马的慧眼呀!《马说》表面写千里马,然而话中有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重点)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难点)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的人才观。

(重点)【重难点突破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相信同学们对刘翔应该不陌生,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的世界冠军而一举成名,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

彼时,与冠军共享盛誉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刘翔的启蒙教练——孙海平。

如果说刘翔是一匹千里马,那孙海平教练就是慧眼识马的伯乐。

然而并不是每一匹千里马都能有幸遇到伯乐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韩愈笔下的千里马,它遭遇了什么呢?二、忆海寻珍取精华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疏通了文意,熟读并试着背诵了课文,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在课下有没有努力。

(指名2同学背诵课文)师及时评价并总结背诵情况。

让同学们拿出学案,自主完成【学习内容】的第一部分,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余小组纠错(进行展示的小组分工明确,如有错误其他小组进行纠错,双倍计分)师进行总结并进行评价。

三、目标导学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重点)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难点)3、树立正确、全面的人才观。

(重点)(生读目标。

师:带着目标,让我们开始新课的学习)四、集思广益探主旨师:古代文学大家们表情达意是很含蓄的,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作者肯定不单是为了谈论马,那么他还有哪些深层的意思想要表达?让我们到课文中探寻答案吧!(幻灯片出示探究问题,师明确要求:先组内交流解决,推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1、找出表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的句子。

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是怎样的呢?(请用课文原句回答)这说明了什么?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2、千里马有什么特点?食马者是怎样对待千里马的?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请用课文原句回答)明确: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请用课文原句回答)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4、三段文字的文末都用一个“也”字来作结,你能说出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吗?认真品读吧!明确: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第一段末“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第三段末“也”----------既有痛斥,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5、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本文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结合当时写作背景理解。

大屏幕出示写作背景)明确: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能发现、赏识、重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喻指不识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学生边回答老师边幻灯片出示,指出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托物寓意)思想感情:本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表达了对愚昧昏庸的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以及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五、拓展交流话未来师:我们通过以上几个问题,了解了韩愈写这篇《马说》的真实意图。

韩愈的一生比较短暂,终年57岁,可是在他50岁之前一直不得志,可以说他几乎用尽一生的时间在等待自己命中的“伯乐”出现(引入下面的话题进行交流)█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如果你是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会怎么做?(同学们畅所欲言,精彩的发言进行鼓励。

)师总结:同学们发言很积极,也很精彩,的确,成功需要机遇,而机遇只会留给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人,所以在准备迎接机遇的日子里,我们要更加努力完善自己,只有如此,在机遇到来的时候我们才不至于手忙脚乱而错过它。

█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六、【过关斩将显身手】(一)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或尽粟一石()是马也()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二)按原文填空。

1、千里马的特点是: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4、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三)文章通过巧妙的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四)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五)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师生共同讲评反馈)七、课堂总结共升华:师:韩愈《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

其思想内容给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

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没有因自己的不平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自强不息,最终在50岁后相继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政治上也有了很大的作为。

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这种锲而不舍,厚积薄发的精神力量。

【教学反思】《马说》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在文言文知识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储备量,但还需教师点拨指导。

本文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但文中重点的字词句仍需要强化理解;文中作者以良马谓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对此的理解。

《马说》教学效果分析同学们表现最好的是多数同学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给同学们十多分钟的时间自由理解课文大意,大家基本上能做到与同学一道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只有极少部分同学坐在课堂上自己做自己的事。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主要还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可能与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激情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和学生目标的培训教育,只有从根本上才能解决部分学生厌学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马说》教材分析《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寓意,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教学之前在网上搜索《马说》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找到《马说》的姊妹篇《龙说》,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马说》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重点)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难点)3、树立正确、全面的人才观。

(重点)【知识链接】《马说》写作背景介绍韩愈幼年早孤,由嫂抚养。

25岁考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3次上书宰相以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十年之久,最后怀着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经此挫折后,他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

董晋死后又去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但终是郁郁不得志。

仕途如此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

坎坷的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现实基础。

【学习内容】一、忆海寻珍取精华先解释划线字词,然后翻译句子二、集思广益探主旨1、找出表现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的句子。

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是怎样的呢?(请用课文原句回答)这说明了什么?2、千里马有什么特点?食马者是怎样对待千里马的?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请用课文原句回答)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请用课文原句回答)4、三段文字的文末都用一个“也”字来作结,结合文意,你能说出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吗?5、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喻指什么?本文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结合当时写作背景理解。

)三、拓展交流话未来█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四、过关斩将显身手(一)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或尽粟一石()是马也()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二)按原文填空。

2、千里马的特点是: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原因是:4、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三)文章通过巧妙的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四)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五)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后反思】《马说》课后反思我一直很喜欢讲文言文,因为简单,也因为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因此更多的时候我所做的也仅仅如此.前几天我讲了《马说》,依照惯例我在课前也同学们进行了翻译,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后,我提了个问题:你觉得作者对千里马和食马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你觉得作者分别把他们喻指了什么人?学生答出有才能的人和不会赏识人才的统治者后,我也简介了韩愈的人生经历,也便顺理成章的为他们归纳了一下: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不能知人善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忽略了对文章第三段中食马者形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推敲以及“知人善任”的解释)此后学生在作业本和考卷上对食马者形象的分析就成为愚蠢无知的统治者或者是不能发现人才的人。

虽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补充分析,也让同学们重新探讨分析愚妄和愚蠢的差别,但依然还有学生会用错。

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在课堂45分钟内尽可能的把准确的要点传达给学生,而这种传达不应该是“灌”,而是基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细节理解,关键句周到分析后自然得出的结论,否则效果就不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