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的社会思潮,它通过偶然性历史事件解读历史、摒弃崇高、拒绝神圣、嘲笑目标、丑化追求,以偶然遮蔽必然,抽离掉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的精神追求。
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有意识地从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活动,大张旗鼓地想要实现某种政治诉求,比如明目张胆地发表和从事否定革命、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行,这是一种属于实践层面的显性历史虚无主义;二是有意识地从事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活动,主要借助思想研究和文艺表演等形式以碎片化、微观化、主观化的隐性方式叙述历史,表达出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进步的否定。
理论层面的历史虚无主义以更加隐蔽的形式拉拢民众认可其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与实践层面的历史虚无主义相互印证,这种隐性的历史虚无主义即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这种思潮披着思想文化传播的外衣而不断为历史虚无主义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是从历史虚无主义发展出来的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的变种。
不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使用何种障眼法,我们都要透过现象剖析其本质和特点,认清其危害。
第一,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关注的议题和领域更为广阔。
显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表达比较直白,关注的领域主要有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史、革命史、党史和国史等,议题和领域都较容易识别。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议题设置全面转向社会底层,不断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容易被理论文艺工作忽视的边边角角延伸,目前有效识别这种具有广泛性、日常性的议题确实存在一定困难。
第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更为隐晦。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要借助公众娱乐消费平台,这种相对难识别的传播手段更容易“吸引和俘获”普通民众。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通过学术研究、文艺表演以及宗教渗透等绵里藏针的形式传播:学术研究打着“学术”“学理”的旗号,借助学术论坛、学术期刊等载体,将个体的偶然性事件表达得淋漓尽致,其终极目的是扭曲正确历史认知,折射甚至讽刺社会发展进程;大量的“伪”文艺作品充斥于传统大众传媒和新兴网络载体,揶揄时代、解构历史、颠倒黑白、虚无主义的低级文化产品以剥夺和摧毁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信心为目的;宗教渗透活动的目的更为明显,礼拜、聚会等实现心灵慰藉的宗教形式活动负载着大量否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上帝、奉西方价值为圭臬的信息。
2023-2024学年高三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逻辑不同。
西方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逻辑,坚持人民至上。
资本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轴心,也是各种矛盾危机的原因;与之相反,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
何谓“人的逻辑”?简单说,就是人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
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很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
依据这个逻辑,现代化建设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更适合人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也正因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而现代化的推进就是要不断解决这一矛盾。
当然,讲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注意需要的合理性。
这里涉及内在、外在两个尺度,分别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是否符合人的正常生存发展,并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是否从实际出发,以现有条件为前提。
两大尺度的确立,事实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以及二者的有机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人的发展逻辑是渐进的,现代化的全面建设也需要稳健推进,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的问题。
应当肯定,人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关系中,始终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人是目的”的价值指向和基本原则不能动摇。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歌德说:“如果有人不相信莎士比亚的伟大多半要归功于他那个伟大而雄强的时代,他最好想一下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令人惊奇的现象在1824年的英国,在今天报刊纷纷闹批评,闹分裂的这种日子里,能否出现呢?产生伟大作品所必不可少的那种不受干扰的、天真无瑕的梦游症似的创作活动,今天已不复可能了。
今天我们的作家们都要面对群众,每天在五十个不同地方所出现的评长论短,以及在群众中所掀起的那些流言蜚语,都不容许健康的作品出现。
通过各种报刊的那种低劣的,大半是消极的挑剔性的美学评论,一种“半瓶醋”的文化渗透到广大群众之中。
对于进行创作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妖氛,一种毒液,会把创造力这棵树从绿叶到树心的每条纤维都彻底毁灭掉……”歌德说:“《维特》这本书直到现在还和当初一样对一定年龄的青年人产生影响。
我自己也没有必要把自己青年时代的阴郁心情归咎于当时世界的一般影响以及我阅读过的几部英国作家的著作。
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毋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
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
”“至于人们谈得最多的“维特时代',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它当然与一般世界文化过程无关,它只涉及每个个别的人,个人生来就有本能,却处在陈腐世界的窄狭圈套里,要学会适应它。
幸运遭到阻扰,活动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是某个特殊时代的,而是每个人都碰得着的不幸事件。
假如一个人在他的生平不经过觉得《维特》就是为他自己写的那么一个阶段,那倒很可惜了。
”材料二:文学活动从总体上说是三大活动,即文学的创造活动、文学的传播活动、文学的接受活动。
从作为文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来看,文学批评属于接受范畴,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理性评价活动;从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讲,它又超越了接受范畴,它对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甚至包括自身在内都要加以分析和评价。
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报道,以前科学家推测,银河系将于39亿年后与仙女座星系相撞,但一项新研究表明,这两者将于45亿年后相撞,这意味着,银河系的寿命“被延长了6亿年”。
来自美国巴尔的摩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罗兰德·范·德-马瑞尔领导的团队,利用欧洲“盖亚”卫星提供的观测数据,得出了上述结论。
“盖亚”项目科学家蒂莫·普鲁斯蒂并没有参与这一研究,不过他表示:“这一发现对我们理解星系的演化和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盖亚”于2013年12月发射升空,旨在帮助研究人员创建有史以来最佳的银河系3D 地图。
该航天器一直在精确监测大量恒星和其他宇宙物体的位置和运动。
研究人员希望,在“盖亚”闭上其敏锐的“眼睛”前,可对超过10亿颗恒星进行追踪观测。
“盖亚”所注视的恒星大多在银河系内,但也有些恒星身处附近星系内。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追踪了银河系、仙女座星系(M31)以及螺旋状的三角星系(M33)内的一些恒星。
小组成员说,这些邻近星系距银河系250万至300万光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范·德-马瑞尔说:“借助‘盖亚’卫星于2018年4月发布的一系列数据,我们得以探索星系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从而揭示了它们的生长和演化历程,以及是什么创造和影响了它们的特征和行为。
”最新研究使他们首次确定了M31和M33的旋转速度。
而且,利用“盖亚”衍生的调查结果以及对档案信息进行的分析,他们确定了M31和M33过去如何在太空中移动,以及未来几十亿年它们可能会前往何处。
研究显示,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碰撞将发生得比此前预期的晚,且这种碰撞更像是擦身而过而非正面相撞。
(摘编自中国科技网《银河系寿命被‘延长”了6亿年将于45亿年后与仙女座星系相撞》)材料二:宇宙上演的是一场气势恢弘的集体舞,每一个成员都参演其中。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数据正在成为组织的财富和创新的基础,大数据在催生一个更加智能的社会。
那么,又该如何理解我们正在迈进的这个智能型社会呢?②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信息、知识还是智能,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是以数据为载体存在的。
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智能的基础,当电脑、网络能够利用某种知识作出自动判别,采取行动为人类服务的时候,机器智能就产生了,这些过程都依赖数据分析。
③目前,人类记录周围世界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过去,我们是决定记录什么;现在及将来,我们要进入决定不记录什么的时代。
数据分析的能力不断增强,这将加快我们迈向智能时代的步伐。
智能时代的特点,是无处不在的计算机和网络将像有智商的人一样为人类工作和服务。
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被计算机或者机器人代替。
环环相扣,齿齿吻合,日常管理通过数据更加优化,各种任务、合作可以无缝对接,社会运行的成本可大幅降低。
④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了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
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并先后启动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中央网信办等八部门联合认定一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包括19个教育领域特色基地,研究智能时代各种教育场景下智能治理机制;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将智能教育纳入首批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人工智能+教育”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教育变革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⑤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具备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
比如,语音识别、视觉识别等技术世界领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了海量的数据资源,2.91亿在校学生和1844.37万专任教师展现出丰富的应用需求;教育领域数字化基础条件全面提档升级,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配备的师生终端数量超过2800万台。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但却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衍生出了抹茶道和煎茶道两种。
抹茶道源自中国唐宋年间盛行的点茶法,所采用的茶叶形式是末茶,可以将茶叶和汁液一起饮用,充分体会茶的口感。
而煎茶道则源自中国明朝“崇简去繁”的泡茶法。
抹茶道在日本经历了几代茶道大师的改良,已经成为日本茶道的主流和日本的文化国粹。
窗明几净的茶室,萦绕鼻端的花香和熏香,以及精工细作的美食,古朴典雅的茶具,充满仪式感的进茶过程……日本茶道文化用丰富的形式支撑着同一个精神,那就是“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
②茶道四谛中的“和”,代表的是和谐、和悦,它是支配整个茶道过程的精神。
和谐注重的是形式,而和悦则注重内在的情感。
在茶事过程中,触觉、味觉、视觉和听觉都有自己“和”的标准:一只好的茶碗不管外形如何,必须要有良好的手感,让客人在饮茶时不至于感到太凉、太重或者太轻,这种体验是人与物之间的“和”;而茶室之中的香气也不宜太过强烈、刺鼻,要轻柔散漫地弥漫在室内,这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和”;经过白色窗纸的过滤,投进茶室中的光线要轻柔,诱人冥想,这是光感与茶之间的“和”;当风从茶室外的老树上吹过,沙沙作响的树叶声和煮水的咕噜声和悦地交汇在一起,这是听觉上的“和”。
和谐的环境之美和参与者的人格之美交汇,在茶室之中奏响“和”的乐声,令人沉醉。
③“和”的最高境界是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说明“和”中有不同,是君子之气。
而茶道之中的“和”,就在于志趣相投的人,谈论到各有所见的话题时,依旧能够保持差异。
日本茶道之中的“和”要求茶室中每个人都保持恰如其分的表现,周到的茶室安排,体贴入微的照顾,言谈举止和表情的和悦,如和风习习,令人舒畅。
④在日本茶道中,最能体现“敬”这一意念的,应该是茶汤之中的“一座建立”思想。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距今3万年前的大冰期,即更新世冰期,陆地上是硕大的哺乳动物盘踞的世界。
当时的北美大陆正处于貌似现代象的乳齿象、浑身披毛的猛犸象和佛罗里达洞熊的统治下。
但是,它们的命运却和恐龙相同,短短的几千年间,就有33属大型哺乳动物全部死光。
令科学家们长期迷惑不解的是,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群,尤其是北美的大型哺乳类为什么几乎同时发生大规模绝灭。
科学家们于1800年前后首次提出,这些大型哺乳动物的绝灭与气候的变迁有关。
今天,科学家们又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考虑气候变迁对北美洲哺乳动物所施加的严重而广泛的影响:动物的生境遭到毁坏,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锐减,从而被迫往北迁徙。
气候变迁必然也杀害了不少新生的幼仔,因为幼仔比成年的动物在抵御天气突变方面的能力要弱得多。
依照气候变迁学说的两位著名的倡导者——美国地质学家小伦德略和古生物学家格雷厄姆的说法,气候变迁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动物生境方面。
若气温变化相当急剧,植物——对于动物的食物源和栖居地均极重要——势必受到严重打击。
由于植物不能很快地迁往气候适宜的地方,许多种植物就得死亡,随即代之以突然涌现的变种植物。
动物不适应这些新的混合植物食料,被迫迁徙。
然后,像剑齿虎这类以食草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随即转移。
譬如,在北美洲以杉树嫩叶为食的乳齿象,当气候转暖,导致杉树林大片死亡,而代之以阔叶落叶林时,必须迅速选择新的适宜环境。
于是,原在蒙大拿州圣路易斯附近的杉树林中生活的乳齿象,不得不迁往相当于今日新英格兰的这个地区去寻找适宜生存的场所。
为了生存而迁徙必然带来许多新问题。
譬如,原先共享一处生境的几种动物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转移。
如果有某种动物本来依靠另一种动物为食,迁居后可能发现新生境中没有吃惯了的食物而难以生存下去。
与此相反,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两种或几种动物被迫迁居到一处,有一些动物将会染上由别的动物携带来的疾病——它们未曾得过的传染病,这就要求它们具有超常的抗病能力。
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01语文试题及答案(新高考七省专用)
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01语文试题及答案(新高考七省专用)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
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
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
“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
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
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多次在不同国际场合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战略上阐明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强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主张“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倡导“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描绘了美好蓝图、指明了方向路径,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
他强调:“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
”新时代以来,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不仅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也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主张,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致力于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近年来,中国在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中,秉持“授人以渔”理念,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的节能改造项目让奇姆肯特炼油厂焕发新生;在尼泊尔南部的特莱平原,中国绿色化肥试验区促成小麦等农作物最高增产400%;在中非共和国、斐济、老挝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菌草种植技术为当地创造了许多绿色就业机会……从技术交流到项目开发,从人员培训到基础设施改善,中国以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的合作成果,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
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
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
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
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
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
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
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
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
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
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
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
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
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中的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
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
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
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卷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王静安(王国维)的“境界”说重视感受作用在作品中具体之呈现,严沧浪(严羽)的“兴趣”说重视感发作用本身之活动,王阮亭的“神韵”说重视由感发所引起的言外之情趣,其重点虽各有不同,然而如果就这三种诗说产生之时代背景而言,则他们却都是因为有见于当时诗歌中属于兴发感动的这一种质素之逐渐消亡,因此才倡为种种诗说的。
沧浪之兴趣说,乃是针对当时盛行的江西诗派之“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补偏救弊之言。
阮亭之“神韵”说,则是针对当时格调派的模拟因袭之风气的一种补偏救弊之说。
至于静安先生的境界说,则是针对清代词坛之宗法南宋,重视工巧堆垛之风气的一种补偏救弊之说。
从以上的论析来看,中国历代诗论虽有各种不同的流派和主张,然而其兴衰更替的变化,却隐然是有着一线脉络可寻的。
其实在中国诗论中,除了重视声律格调用字用典等偏重形式之艺术美一派的各家主张外,其他凡是从内容本质着眼的,盖无不曾对此种兴发感动之力量,有所体会和重视,只是因为不同之时代,各有不同之思想背景,因此各家诗论,当然也就不免各有其偏重之点。
周秦两汉之际,在儒家思想笼罩之下,于是遂有“比兴”“言志”之静论,虽然也曾注意及“心”与“物”之感发的作用,然而其重点却全以政教感化之实用的价值为主。
如孔子论诗之从“可以兴,可以观”,到“可以群”“可以怨”以及“事父”“事君”之说,和《毛诗·大序》之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到“美教化,移风俗”,这种种说法都可以做为此一派诗论之代表;至于魏晋以来,则儒学既已逐渐式微,于是一般文士遂对于文学之独立性有了普遍的觉悟,于是当日之诗论,遂亦对“心”与“物”之感发作用,有了纯艺术性的体认,如陆机《文赋》所提出的“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及钟嵘《诗品》所提出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等种种说法,便都可以做为此一派诗论之代表;及至佛学盛行之后,其禅宗一派渐与中国固有之道家思想相融汇,因此对于“心”与“物’之感发的作用,遂又有了另一番新的体认,因此对诗之品评,乃又形成了一种玄妙的喻说之方式。
2024届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新高考专用)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从2012年的1.21亿辆迅速上升至2021年的3.02亿辆,这在极大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细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及多环芳烃等多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大气能见度和地球辐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经济带,汽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能达到30%以上,是雾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增长十分显著,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1990-2021年间,我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由9400万吨增至9.6亿吨,增长了九倍。
其中,公路运输是交通领域碳排放的重点,占总排放的80%以上,重型货车和乘用车占比排名前二。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双碳”政策下,交通领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减排压力,推动交通领域深度减排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目前对汉学史的梳理总体上倾向于两种路径:一是聚焦于中外文化交通史;二是专注学术史考析。
但无论汉学史从何种角度展开,都是基于纸本文献的研究,极少运用其他类别资料,例如图像、影像、笔记、访谈录等。
这在无形中使汉学史甚至整个汉学研究都陷入了缺乏个人化、亲在性因素介入的学术局面。
同时,当下汉学史研究也存在明显的发展失衡问题,对早期汉学家的观照多于当代,对美欧国家的重视远超其他区域国家,这就陷入了研究越深入、视野越狭隘的学术怪圈。
随着媒介时代的演变与国际学术潮流的推进,国内汉学界亟须进一步革新。
口述史的出现,可以弥补长期以来的研究不足。
口述史指的是由准备充分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或录影的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
作为一种史学研究方法,口述史被普遍运用于政治、历史、军事、艺术等学科领域。
随着学科交融与研究方法融合,口述史也开始进入汉学研究视野。
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利用口述史方法切入汉学史研究的佳作,如季进的《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以及部分对汉学家个体口述史的研究著作。
但总体来看,国内学界的口述汉学史研究依旧面临资料数字化情况差、涉及范围小等问题。
对于汉学研究而言,口述史的进入绝非简单的史料收集整理,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这意味着口述汉学史理应建立在一套系统的理论路径之上。
口述史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研究方式,与传统史学有着显著差异。
就资料来源而言,口述史通过访谈途径获取信息,极大地拓宽了汉学研究的素材来源,以往被置于汉学学术边缘的非文本文献在口述史的诠释下迸发出独特的史料价值。
从研究对象讲,相较于令人瞩目的“大人物”,口述史更关注“小事件”。
这意味着口述汉学史的论述范畴要超过传统汉学,曾经不被主流学界关注的“小国汉学”“拟汉学家”将会进入口述汉学史的视野范围,以形成更系统完备的汉学史研究档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
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所致。
后来人们证实。
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将其命名为“莫霍面”。
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
再无革命性的研究发现。
当下,科学家已无法压制对地底世界的好奇……1957年,美国的地质学家和海洋学家们在会议中提出了“打个洞,直抵莫霍面!”的想法。
会后,“莫霍计划”正式启动策划。
考虑到大陆上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仅7千米,策划组织判断,要想钻穿地壳,到达地幔,就得在水下开展。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虽然只是打洞,但钻穿地壳这件事没那么简单,莫霍计划打一开始就难题不断。
面对重重困难,科学家决定先定个小目标——在海底戳几个浅洞,找找感觉。
他们改装了一艘钻探船,于1961年在太平洋西海岸靠近墨西哥的海域钻了5口深度不超过200米的井。
该船返回时,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电祝贺。
称之为科学史上“历史性里程碑”。
遗憾的是,这几口浅洞几乎是莫霍计划的全部直接成果。
莫霍计划的预算不断增加,取得的成果却寥寥无几,让人感觉很没盼头。
毕竟,在20世纪60年代那会儿,美国还有非常重要的航天事业要发展。
1966年,美国国会砍掉了拨款,莫霍计划搁浅。
莫霍计划的初衷是钻穿地壳,虽然这个目标没实现,但科学家通过这个项目发现,在海底钻凿采集地质数据和样品,无疑是一种新颖又直接的“窥探”地球的手段。
1968年,美国四大海洋所共同提出“深海钻探计划”,这也开启了已延续数十年的、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计划。
迄今,该计划经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多次更名、扩建、重构,已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艺术形象的直接性(实)有其特点,其间接性(虚)也有特点。
如果前者的特点在于引导后者,那么后者的特点就在于它不脱离前者。
这样,审美认识才有别于概念认识。
概念认识是想象过渡于、归结于既定概念,是把想象放在确定的普泛概念下,以形成一套脱离具体感性的道理或知识。
这就是生活中的一般间接性,其集中的形态就是科学。
审美认识则是想象符合于、趋向于非既定的某种概念,是把非确定的概念溶解在想象里,以得到一种不脱离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会,这就是艺术特有的间接性。
所以,它给人的是欣赏而不是推理,是领悟而不是说教。
领悟和说教虽也可说是一种认识,但不是概念认识。
相反,如果出现了概念认识,则审美认识就反而要被阻抑,作品就常常因失去它的可以捉摸、可以玩味的艺术效果,而使人索然败兴。
语言文字本是概念认识的手段,但在艺术里却要求它不再被当作推理符号来做逻辑论断,而要求利用它与感性经验的联系来唤起自由的生动表象与情感,如果“一语道破”,就恰恰破坏了它的这一特性。
所以,诗人作家的锻词炼句,最重要的就在于求得形象感染力的明确。
关键在于,艺术形象的间接性不能是抽象的思想、理论、概念,而必须本身也是具体感性的;它与直接性必须彼此渗透相互依存,而不能彼此割裂或外在拼凑。
直接性与间接性形成互相交织、融为一体的虚实关系:实(直接性)里含虚(间接性),虽实亦虚;虚不离实,虽虚亦实,就构成艺术形象的根本特征。
材料二:“虚”和“实”,作为一对美学范畴,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的优秀传统之一,又是形成中国文艺含蓄蕴藉、简练深沉的艺术表现形态特征的重要基础。
“虚”和“实”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即造成艺术空间,从而调动欣赏者无限想象力和联想力的独特创造功能的方法,曾广泛唤起人们的美感。
追本溯源,艺术中的“实”和“虚”的美学观,是哲学上的“有”与“无”的具体展现。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如果说好奇心是人类认识宇宙的永恒动力,那么现实需求则是探索宇宙的第一动力。
“太空探索与开发过程,是人类实现其自由价值的具体过程之一,既对扩展人类积极的物质生活、摆脱消极的苦难生存具有巨大的价值,也是满足人类探索未知、欣赏自然之美等精神需要的最深远的无限资源,还是人类最终逃离最后毁灭的唯一希望所在。
”人类之所以要开拓宇宙新空间,无非是因为生存需求与生存空间的不匹配性。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类认识和探索地球、地球生命以及地球经济活动甚至是地球外围空间提供了相当充分的信息资源,这也就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宇宙探索在给人类带来丰富认识和充沛资源的同时,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如影随形。
人类对宇宙探索的认识从古至今不断突破与推进。
古代的宇宙探秘缺乏工具,人们单凭肉眼对天空进行粗略观察,宇宙探索也就内化为神话,被人们用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崇高理想的信仰。
中世纪以来,科学认识不断成熟,人们对宇宙的探索逐步加深,“地心说”“日心说”“星云假说”等不断被提出和革新。
现当代以来,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材料技术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促使人们对宇宙起源与演化、结构与属性的认识向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科学方面延伸。
事实上,宇宙探索不仅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扩大并深化了人类的认知对象,而且还改变了人与宇宙的关系,革新了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进一步印证了世界的可知性。
宇宙探索对科技、社会、生态均有积极影响,但是受国家经济基础、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的影响,当前的宇宙探索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
宇宙探索带来的太空污染问题不容小觑。
宇宙探索在地球自然灾害预警和地球全面监测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给地球、近地空间和太空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比如电磁污染、光污染等。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字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 前仆后继(pū)鞠躬尽瘁(cuì)纷至沓来(tà)B. 贻笑大方(yí)殚精竭虑(dān)鹬蚌相争(bèng)C. 莘莘学子(shēn)奋发图强(fèn)罚不当罪(fá)D. 倾筐倒庋(kēng)饥不择食(zé)草长莺飞(zhǎ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B.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逐渐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C. 这篇文章深刻地剖析了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对读者很有启发。
D. 由于临近高考,同学们的学习压力更加重了,因此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心。
3. 下列词语中,与其他三项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举案齐眉B. 相敬如宾C. 举案齐眉D. 相敬相爱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A. 那个孩子像一只快乐的小鸟。
B. 那个孩子跑得飞快。
C. 那个孩子高兴得合不拢嘴。
D. 那个孩子笑得像花一样。
5. 下列诗句中,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珍视的一项是()A.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借代修辞的一项是()A. 那个孩子像一只快乐的小鸟。
B. 那个孩子跑得飞快。
C. 那个孩子高兴得合不拢嘴。
D. 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
7. 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曹雪芹。
B. 《骆驼祥子》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
C. 《离骚》是屈原的作品,属于楚辞。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主要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的故事。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的一项是()A. 那个孩子像一只快乐的小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位未来的机器人工程师,能够建造出在技术上非常高超的机器人,它可以说话、走路以及从事其他复杂的任务。
你可能会根据特定的目的建造每一个机器人,并将它的能力调节到适应其预期的功能,如机器人警察会有武器,机器人服务员会有托盘。
你还可以针对特定的环境条件设计每一个机器人,例如酷暑、极寒或水下的环境。
但现在你正在奉命设计一些机器人,你不知道它们需要执行什么功能,或者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工作。
那你要如何建造一个适应能力超强的机器人呢?答案是,你将把每个机器人都设计成可以动态发展,这样它就能根据所处的环境来调整其能力和功能。
如果遇到水,它将发展出防水功能,而如果它需要从火中救人,它就会发展出阻燃能力。
因为机器人是由大量集成零件组成的,所以你还需要使机器人的组件能够在它们发展的过程中彼此交互,从而使每个零件都功能正常并良好协作。
例如,防水性能不会干扰其手臂或腿部的运动。
也许未来的工程师可能会获得这种设计能力,而由于进化的作用,植物和动物已经这样做了。
生物体是通过基因与环境之间的无数相互作用发展而来的,所以能够构建极其复杂、高度集成的机体,不仅运作良好,而且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
当然,我们不能随意长出新器官,但许多器官在生长时如果遭受到压力,就会使它们的能力适应这种应对压力的需求。
例如,如果你在儿童时期跑动比较多,那么你就是在给自己的腿部施以负荷,于是它们就会长得比较粗壮。
其他一些调节机制在一生中都会对环境压力产生动态响应,即使在成年期也是如此。
如果你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经常练举重,那么你的手臂肌肉就会感到疲劳,接着会变得更粗大、更强壮。
相反,如果你卧病在床数月或数年,你的肌肉和骨骼也会萎缩。
身体能应对环境压力,从而调整其可观测特征,即其表现型,这种能力的正式名称为表型可塑性。
所有生物的生长和运作都需要表型可塑性,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参与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发现的实例也越来越多。
如果一个人的皮肤比较容易晒伤,那么他的肤色在夏天就会变得较深;然而,当关键的环境信号消失、减弱或异常时,就会导致失配。
当从冬天进入春天时,我的肤色通常会变黑,这样可以防止我的皮肤被晒伤,但如果我在冬季乘飞机前往赤道地区,那么如果没有衣物或防晒霜的隔离保护,我的皮肤就会在转眼之间被晒伤。
人体的进化论观点提示,因为在近几代人的时间里我们改变了自己赖以生长的环境条件。
并且有时这种改变是自然选择没有为我们准备好的,所以当前的失配现象比以前更常见了。
这些失配可能是有害的,因为它们有时出现在生命的早期,却在许多年后才引起问题,而此时要纠正这个问题已经太晚了。
为什么大自然不像工程师建造桥梁一样建造人体:把安全系数提得高高的,这样我们就能适应各种条件呢?对这个问题,主流的解释是权衡取舍。
一切都涉及妥协:一样东西多了,别的东西就会相应减少。
例如,较粗的腿骨比较不容易折断,但它们运动起来就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黝黑的皮肤能防止皮肤晒伤,但它又会减少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自然选择的选择机制使得表现型会根据特定环境进行调节,从而帮助人体找到不同任务之间恰当的平衡点,并达到恰当的功能程度:足够,但又不会太过。
有些特征,比如肤色深浅和肌肉多少,在人的一生中都能调节。
然而,大多数特征不能根据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如腿的长度或脑容量,一旦发育完成后就无法重组。
对于这些特征,身体必须在发育早期,往往在子宫内或生命的最初几年,使用环境信号——压力,来预测出成年期组织的最佳结构。
虽然这些预测能帮助人体根据特定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在幼年时没有接受过适当刺激的组织可能最终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未来遇到的条件。
综上所述,进化使得人体能够“用进废退”。
因为人体不是工程师设计出来的,而是生长和进化而来的,所以在发育成熟期间,为了正常发育,身体会预期碰到某些压力,而且也真的会面临这些压力。
大脑中的这种相互作用广为人知:如果你剥夺了孩子的语言或其他社交能力,那么他的大脑将永远不能正常发育,而学习新语言或小提琴的最佳时机就是儿童时期。
其他与外界密集互动的系统,如免疫系统,以及帮助人体消化食物、维持体温稳定的器官等,也都是借由类似的重要互动形成的。
从这个角度看,当人体不能接受到自然选择给它们匹配好的足够压力时,我们就能预测许多失配性疾病的发生了。
这些失配中有许多在人体发育早期就会显现出来,但另一些,如骨质疏松,要到年老时才会显现。
但有证据表明,这种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进化的作用,植物和动物已经具有可以动态发展的能力,不仅运作良好,而且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
B.表型可塑性是所有生物的生长和运作都需要的能力,这一能力可以体现为人经常练举重会使手臂肌肉变得更粗大、更强壮。
C.从人体的进化论观点来看,当前的失配现象比以前更常见的原因之一在于近几代人的时间里我们对自己赖以生长的环境条件进行了改变。
D.在发育成熟期间,为了正常发育,身体会预期和真的面临某些压力,与外界密集互动的系统也都需要借着大脑中的重要互动来形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前两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可以动态发展的机器人能根据所处的环境来调整其能力和功能,但设计者事先并不知道其要执行的功能或所处的环境。
B.“他们发现的实例也越来越多”中的“实例”,也可以是如果一个人的腿或手臂比较容易骨折,那么他恢复后的骨骼就会变得较厚。
C.“一切都涉及妥协”“足够,但又不会太过”,可见自然选择的选择机制能直接帮助人体进行调节,达到恰当的功能程度。
D.从人体的生长和进化中可以发现,大多数特征不能根据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我们要重视赖以生长的环境条件,特别是用好生命早期的压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不给所见的每件物品消毒,也不过度使用抗生素和其他类似药物,因为某些微生物和虫类在帮助给免疫系统施加适当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B.人类天生就拥有数以百万计的汗腺,但当你觉得热时,实际上分泌汗液的腺体比例,受到的是幼年时经受暑热程度带来的压力的影响。
C.用磨碎的柔软食物喂养的实验用猪和猴子,由于压力不够,会发育出形状异常的颌骨,牙齿在其中排列异常,不能很好地对齐。
D.身体的正常运作需要大量的钙,饮食中永久性缺乏钙的动物和人,骨骼发育都会比较薄弱,抗压力差且在年老时会较快地流失骨量。
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避免人体“失配”?5.作者是如何得出“进化使得人体能够‘用进废退’”这一结论的?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我魂魄(节选)电话是资料室的管理员打来的。
“那张照片的作者找到了,他叫穆易。
”“是不是去柬埔寨的那个穆易?嗨,要他的照片可真难。
”管理员在电话那头笑了起来。
“他就在这儿,你来一趟吧!”资料室在地下室。
宽阔深邃的大厅里排满了20世纪60年代那种深黄色的木柜。
一上了年纪的男人站在书柜的中间,和管理员说话。
我站在那儿等了一会儿,从塑料夹子里取出那张照片,我猜想这个人就是穆易。
他转脸看见了我。
他脸上有一种沧桑的、聪颖的神情,这种特别的气质使他与众不同。
如果一个人经历了几十年里发生的几乎所有战争,他一定会有什么变化。
“这是1942年拍的,没错。
”他把照片翻过来,上面有一行变成黄色的钢笔字:培蕊,1942年5月,太行山,年17岁。
①“这些字是,我写的。
”我们走到书柜后面,那里有一张书桌和两张单人沙发。
“她是鲁艺的文工团员,唱歌的。
”他非常肯定地说。
“如果照片已经无法送给本人,我就会记下来姓名、地址等等。
”培蕊,1942年5月,太行山,年17岁。
这些字迹确实散发着伤感的气息。
“我是那年5月遇见她的,当时我是晋察冀军区的报道员,去太行山采访,回来的时候在山下遇见了鲁艺文工团的一大群女孩子。
其中一个对我说:‘嗨,记者同志,给我留个影吧!’她就是培蕊。
很年轻,她回头招呼别的人,②那些人笑着不过来,她也在笑,她的笑容很灿烂。
我的底片已经用完了,但是还有我们称为‘尾巴’的一小块空白,我决定试一试。
我问她:‘要是照片洗出来了,怎么给你?’她笑着招招手说:‘到前线见!’我也说:‘前线见!’那时我们非常年轻,非常快乐,觉得生命很长,③而且会充满许多快乐的相见。
”“她死了,是吗?”“你听说过八路军总部被袭事件吗?”穆易看见我一脸茫然,就说,“1942年5月,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集了三万精锐部队包围了八路军总部,被包围的人都是机关、后勤、学校、文艺团体的人员,培蕊的剧团也在其中。
”“我至今都不知死了多少人,”穆易说,“很多人都跳下了悬崖,那条很深的峡谷里到处是人和骡马的尸体,后勤人员在跳崖的时候把骡马辎重都拉了下去,什么都不愿落到日本人手里。
”“我再也没有听到过她的消息。
但是这些被包围的人,④特别是那些女性,都从悬崖上跳下去了。
”为了报道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在6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历史材料中打滚,但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件事。
“你可以查一下资料,”穆易注意到我的神情,“新华社华北分社在这次战役中死伤惨重,肯定会有记载。
”穆易站在窗口吸烟,他说话的时候目光炯炯,一点儿也不像年过古稀的老人。
我和穆易顺着地下室黑暗的甬道往外走,他突然问我:“你为什么会对这张照片感兴趣?”“我不知道,”我老实地告诉他。
“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念报道已经结束,你知道,我们总是这样,热闹一阵,然后风平浪静。
可是我忘不了这件事,这可能是职业的兴趣。
”穆易点点头,表示理解。
他随手掏出一张纸,用笔写了几个名字交给我。
他说这几个人都经历过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可能对我有点什么帮助。
穆易的话的确没错。
关于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史料记载很少,即使有,也是一笔带过。
在山西辽县志中,这样写道:1942年9月18日,辽县、辽西县合并,正式更名,为左权县,纪念在本年5月“反扫荡”战役中英勇牺牲在辽县麻田的左权将军。
显而易见,这不是一场胜仗,八路军总部在这次战斗中吃了大亏。
没有一份材料能够表明,被包围的八千人中,到底有多少人牺牲,我唯一能肯定的是,那绝不是一个小数。
新华社有关资料是这样记载的:1942年5、6月间,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纠集3万多精锐部队,突袭我八路军总部,进行“铁壁合围”。
新华社华北总分社,40多位同志在突围中英勇牺牲。
新华社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共有110多位新闻工作者殉职,但在八路军总部突围中就死了40多人,将近二分之一。
我已经可以想象这次战争的惨烈。
其中,对一位女记者黄君珏的记述引起了我的注意:黄君珏,女,湖南湘潭人。
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
1942年在八路军总部突围战中跳崖牺牲,英勇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