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解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生活即教育”⑴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具体教育的作用;⑵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⑶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⑷“生活即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2.“社会即学校”⑴为了改革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⑵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⑶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三者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教育体系即社会终生教育体系;3.“教学做合一”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
为了避免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指出在“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⑵这一原理将“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⑶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意图之一,是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又是为了把学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具有“行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的轨道上来。
环保小知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2009-06-25 14:05:24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1]1934年,陶行知还发表过《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的文章,指出了二者的区别。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
(1)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它不教学生动手、用脑。
在课堂里,只需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提问了,但不许学生到大社会里、大自然里去活动。
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
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
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2)教学生吃别人。
传统教育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
传统教育更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更明白一点,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呢?就是发农人、工人的财。
因为只有农人、工人才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他们吃农人、工人的血汗。
生产品使农民工人不够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
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
(1)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
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教人生活。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
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2)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别人。
生活教育不教人升官发财。
生活教育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做人中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即教育[2]“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是供人生需要、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的,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为“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的“全面教育”。
所以说: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生活教育的核心就是为改造社会,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
何谓“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育又改造生活。
所以说“生活教育”包含主要精神有:1〉是生活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2〉是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3〉是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4〉是“生活即教育”主张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第二基本原理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为什么主张“社会即学校”呢?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科室副主任:彭春华一、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其核心理论是“生活既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 生活即教育: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之内。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终身教育思想。
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
(家庭生活当然也是教育,学校应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
)使学生在学校的全部生活,成为受教育的过程。
(展开讲解这一部分)2 社会即学校:“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学校,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
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传统教育是有钱有闲有面子的人才能受到的装饰品,是大小书呆子的养成所,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
这一理论可使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范围都极大地增加和扩大。
应使学生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的怀抱里,如学校周围的街道、商店或电灌站、粮油加工站、节日氛围、人际关系以及自然景象、动植物,无一不是教育的场所、范围和内容。
这是陶行知从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出发而寻找的普及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讲解:小先生制及其由来;即知既传;平民教育。
3 教学做合一:使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以行求知,手脑并用。
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最能反映其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是陶行知在国立暨南大学教育学系的演讲,请大家听一听,看看是否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二、创造力的培养: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
他认为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产业的人;儿童生活是创造、生产,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
所以他特别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他发表了创造宣言,设立创造奖金,提倡创造的儿童教育,热情号召人们把创造未完成的工作接过来继续创造,要求教育者努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学习著名教育家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更新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在学习过程中,我接触了许多著名教育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我对几位著名教育家的心得体会。
一、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他提倡“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主张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以下是我对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心得体会:1. 生活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将教育融入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2. 社会教育:陶行知强调教育要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3. 教育与教学相结合:陶行知认为,教育是生活的,教学是生活的,生活是教育的,教学是教学的。
教师要将教育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他提倡“全面发展教育”和“和谐教育”,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下是我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念的心得体会:1. 全面发展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2. 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要追求和谐,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我认为,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与尊重。
3. 个性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领域茁壮成长。
三、杜威的教育理念杜威是美国著名教育家,他提倡“经验主义教育”和“儿童中心教育”,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摘要:“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第三,“生活即教育”表明了生活需要教育,陶行知认为,要用前进的生活提高落后的生活,用合理的生活提高不合理的生活,用有计划的生活克服无序的生活,”[5]“教学做合一”理论的中心是“做”,“做”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让学生体、脑并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卓越的人民教育实践家、理论家,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中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其“生活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是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对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进行深入和体统的研究,对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这三个方面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一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是“生活及教育”。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用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1]这段文字阐明了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第一,生活是教育展开的最鲜活的舞台,而教育也必须通过生活体现出其促进个体发展的价值。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因此,可以说:‘生活即教育’。
”[2]“生活”二字的意义在陶行知的眼里,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生活”含义不同,生活是广泛存在的,包括工作、劳动、休憩、社会交往以及个体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活”涵盖了人类一切实践活动。
生活的范围有多广阔,教育的领域就有多丰富。
在生活中处处是教育的契机,整个人类社会活动都应该纳入教育的范畴之中。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及其启示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及其启示陶行知先生,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为我国现代学前教育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他的教育思想宝库中,生活教育理论便是其中璀璨的一颗。
它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学理论的努力。
生活教育理论虽然对普通学校教育都不适合,但却符合学前教育的一般理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共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其次,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再次,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鉴于各方面的原因,本文将对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作以简单论述,以及所引发的一些小思考。
一“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传统教学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完全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我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利用。
同时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
”在杜威看来,教育必须关注现实生活,教育是儿童生长于发展的过程。
因此,教育应该使儿童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并在生活中培养民主与生活的能力。
所以,杜威主张在学校中引进一些社会活动,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获得经验来学习掌握书本知识。
在理论上,杜威并不反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但他更重视儿童经验与书本知识的整合。
与杜威有别,陶行知则提出“生活即教育”这一命题。
在陶行知那里,他把教育看成是生活原本应有的东西,不是外加于生活之上的东西,由此,他强调了教育与生活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他看来,教育若不能通过生活来进行,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如果要体现其对生活的改造作用,也必须通过生活来进行。
所以,教育要着眼于儿童的生活,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而教育。
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
首先,从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可以看出陶行知主张“真”,这与孔子儒学中的精髓“仁”一脉相承。
其次,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
他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即是以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为基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而我们所熟知的陶行知把名字从知行改为行知即是对这一实践学习理论的身体力行。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这为如今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的理论范围,强调终身学习。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可见,"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如何看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

如何看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曾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杜威的学生。
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等教育理论对现当代的教育事业发展起了非常大的导向作用。
陶先生留学回来之后,在继承其老师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现实,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
他主张以“行动”为首,肯付出行动,才能获得只是,有了知识才能谈创造“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展开的,提倡“教学做合一”。
这是对杜威的教育理论的中国化。
陶先生提出这一理论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密切关联。
当时的正值帝国主义侵华,国家处在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广大的穷苦百姓都过着贫苦而惶恐的生活。
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当陶行知看到这个被迫对外开放的班殖民社会时,十分渴望为爱国救国运动出自己的一份力;当他见到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贫苦、愚昧、落后、麻木地受着压迫与欺凌的生活后,他开始投身于教育事业,渴望通过教育能够改变这种现状拯救祖国。
他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活动都与爱国活动相伴而生的,留学归来后,他开始推崇科教救国,把爱国救国活动与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
他开始把目光投在了乡村教育上,为普通的劳动人民创办学校。
然而在那个贫苦的年代,不说创办学校的经费,单是要学生放弃家里的劳作一心学习科学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在那个时代,不劳动就意味着要饿肚子。
而学生们根本交不起学费,要老师们收那些本来家里就揭不开锅的老百姓的粮食老师们又下不了手,因而如果教书的老师只识教书,生活同样就没有了保障,同样也得饿肚子。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践理想,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神策门老山脚下的小庄创建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还改地名为“晓庄”,取日出而作之意。
在这所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一起建茅屋。
陶行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认为要“发展学生的生活本领”,在这种社会现实的压迫下开展师范教育,也迫使陶行知在杜威的教育思想即其他一些思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切身实践探索出适合自己国家的教育思想。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有三个主要观点: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它明确规定了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思想。
“社会即学校”,就是充分利用社会的活环境,努力进行教育。
它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是相联系的。
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教育的范围。
无疑,学校与社会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应该注意“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也有别于“学校社会化”。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学论。
陶行知早就反对注入式的“教授法”。
主张“教学合一”,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1陶行知认为,如实行“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则一可使教育与生活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达到学用一致的目的,二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继承了“五四”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反对封建传统教育与洋化教育,提倡为大众服务的教育。
它强调的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生活力”、创造力”的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遵循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应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多做;利用集体活动和个别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
2、阐述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心得体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丰富,底蕴深刻,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陶行知先生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是摧残人才。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各种人才的激烈竞争,我们作为中学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认真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学生学习要活学活用,要乐学,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在陶先生看来,教师要注重以人教人,用自身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感化和教育学生。
评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社会即学校
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
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是学校,学校犹之一小社会。"在陶行知看来,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
他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场所,把整个社会都变成教育的场所
大众只能在这唯一的学校里受教育,学校与社会是一个东西
他坚决反对那种把学校与社会隔绝、埋头读书、闭门教书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多次强调过教育与生活的联系紧密联系
这种生活教育不是配给关在门内人们消费的教育,而是过教育与生活是一而非二的生活
他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有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生效"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为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全世界的进步教育运动做出了卓越贡献
它不仅为当时受封建礼教残害的儿童争取了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而且为后来新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萌芽,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感谢观看
日期:XXXX
汇报人:XXXX
添加标题内容
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是与生俱来的,但在接受这种生活教育时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就是:要有能够实施教育的环境与机会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浅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德育中的作用

浅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德育中的作用一、生活即教育的含义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而生活即教育理念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
生活即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观点是以生活作为中心,将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让教育影响生活,让生活产生教育效果,把生活本生当作重要的教育手段和载体。
陶行知认为没有生活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教育,这也是生活教育理论颠覆传统死板教育理论的重大突破。
生活即教育的另一核心是生活决定教育,就如经济生活决定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反过来影响经济生活一样,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所受的教育也就不同。
陶行知将经济生活具体化、现实化,落实到实实在在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和事,认为只要过正面的生活就会接受正面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一)生活对人的教育作用。
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不同的是,生活即教育理念更重视生活本身的教育作用,强调是生活决定教育的质量,生活是教育有效的途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
(二)教育又促进生活的变化。
生活即教育不仅仅强调教育要联系生活,而且强调教育会推动生活的变化,改善受教育者在生活中的行为和观念,甚至价值观。
教育必须与生活相一致,以满足生活向前、向上发展的需要。
(三)教育是终身教育。
只要生活在继续,教育就在继续,生活即教育理念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要求,认为教育是与人共始共终的,也将教育的范围拓展到家庭、社会,而不是仅限于学校的教育。
二、生活即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使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解”是一个提示,其指出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学习,从社会中寻求学习的机会,而教学则是一个整体,应该做到教学融合。
这也是实施现代教育改革计划的重要基础。
一、当今时代,生活是教育的重要源泉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要改善生活教育。
当前,许多儿童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有可能会发生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引入生活教育深入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中。
生活教育包括各种社会行为,如道德伦理认知能力和文化修养,从而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生活教育可以使孩子们进入社会,真正理解社会,做出对社会有益的贡献。
二、社会是学校外的最大教育实验室
学校是教育最重要的舞台,但社会也是学校外最大的教育实验室。
在社会,学生可以通过体验、理解、活动、参与,接触其他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有效地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更好地做出适当的反应和判断。
社会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实践教育的广阔舞台,社会环境中涵盖了道德文化、行为习惯、伦理学说、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三、教学要做到合一
教学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要统筹安排、整合和发展,
实施综合教育,做到教学的合一。
整合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使之成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可以充分有效地运用,即使是学生的思想也可以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得到发展和提高。
同时,应以关注和尊重学生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做到灵活多样,将社会环境和学习过程紧密融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解”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也是倡导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更是实现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学习,促进教育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协调一致,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