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难点: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PPT播放视频《走向共和》。

导入实录:同学们,刚才老师播放的视频片段来自于电视剧《走向共和》,是革命军队和满清军队激战的画面,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视频里战斗双方阵营中出现了哪些旗帜?教师进一步引导:国旗变化是由于政权更替的关系,满清政府是怎么被推翻的?教师总结:看来大家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好!没错,正是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满清王朝。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来学习今天的课程——《辛亥革命》。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孙中山筹备革命 1.革命的时代背景教师展示史料:大家请看PPT上的几则史料。

一是满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二是洋务运动后,全国各地创办企业,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三是满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实际上是糊弄人民的政治把戏。

教师提问:大家已经阅读了史料,如此卖国的满清政府还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吗?教师总结:人民的不满越来越强烈。

洋务运动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也渐渐对腐败透顶的清政府丧失了信心,加入了革命的浪潮。

教师提问:岌岌可危的满清政府也在积极自救,他们提出了哪些改革措施?教师总结:这些改革措施客观上也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使得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为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小组讨论:现在请大家开展小组讨论。

大家分成三组,一组负责归纳辛亥革命的政治背景,二组负责归纳辛亥革命的思想背景,三组负责归纳辛亥革命的经济背景,时间为五分钟,讨论完后,请每组推荐一名汇报讨论的结果。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加深对近现代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辛亥革命这一课题的了解相对较为肤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掌握相关历史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成果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历史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原因。

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革命的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意义》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意义》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意义》优质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教学准备- 课本《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意义》- PowerPoint演示文稿- 集体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材料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辛亥革命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扫除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基本概念的困惑。

步骤二:研究辛亥革命的背景1. 通过讲解和讨论课本上有关辛亥革命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和推动力。

2. 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分析人民追求民主和自由的强烈意愿。

步骤三:辛亥革命的意义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并深入研究辛亥革命对该方面的影响,如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步骤四: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和其他资料,整理出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如推翻封建专制,建立共和国,开启中国现代化进程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他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同时,学生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增强了他们对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课堂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及其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组织参观纪念辛亥革命的地点,增强学生的实地体验和感知能力。

注:此教案适用于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意义》,请根据具体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假如你是十九大的一名代表,请就如何“继承辛亥精神,早日实现中国梦”提一个简单的建议。

活动要求:拿出一张白纸,写上你的建议。

(针对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
【学生回答】……
(意图:通过与时事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政治,培养历史时空观)
小结提升: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掌握了:
板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
第一幕热血闹革命
第二幕首义换新天
第三幕功绩垂青史
第四幕光彩照万代
砸金蛋,试身手:
以下有3道选择题,需要三位同学当场解答,你准备好了吗?
1、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材料中的“它”是指
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2、“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对联歌颂的是
A.康有为
B.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
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贡献在于:
A.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B.推翻了封建制度
C.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完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完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第9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是经过、性质和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难点: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三、教学方法:表格归纳、材料分析、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

次日清晨,革命党人起义成功。

随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寿终正寝。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革命党人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二)讲授新课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萍浏醴起义时间1906年冬领导人同盟会刘道一、蔡绍南地点江西湖南交界萍乡、浏阳、醴陵经过三万余人参加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

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意义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2.安庆起义时间1907年夏领导人光复会会员徐锡麟经过:徐锡麟率领起义人员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

起义人员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

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

结果起义失败3、广西起义时间1907年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经过: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

起义军奋战七昼夜,因弹药缺乏结果失败4.广州黄花岗起义时间:1911年4月领导人:黄兴等人经过:黄兴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吓得爬后墙逃走。

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社会的一次巨变。

3.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及评价。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革命者病逝于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

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

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

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的重任。

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9《辛亥革命》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知道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救不了内外交困的中国。

了解了这一背景,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础知识。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年学习中国历史的经验,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本技能。

但是八年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不强,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较大的难度。

通过本课的教学,能有效的解决学生这方面的困难。

三、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及观看视频,归纳出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在各地进行了哪些起义,及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通过分析教材中材料研读问题,分析出黄花岗起义的意义,认识到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革命主力;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分析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第九课,主题是辛亥革命。

教材以记叙为主,详细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内容涵盖了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的衰落和民国的建立,对历史事件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影响以及历史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辛亥革命,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影响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历史事件。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准备教学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清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必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成立中华民国等重要事件。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优质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优质课教案_1
19世纪末,面对大大加深的民族危机,维新变法兴起,当时中国人认为挽救民族危机的出路是什么?
学生回答:是维新变法。
这一时期,孙中山也一度主张变法,但很快转向了推翻清朝的民主革命道路。
成立兴中会前后的孙中山外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他救国主张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答:孙中山断发改装,表明了他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的决心。
设计思路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这场革命的过程错综复杂,对后世影响深远,本课要把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影响用一条主线贯穿起来,使教学更有条理,使学生更容易把握这段历史。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的活动贯穿了辛亥革命的始终,而且孙中山从主张变法到主张革命的转变体现了中国近代探索救国道路的发展脉络,本课的教学设计就以孙中山这个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贯穿起辛亥革命的兴起到高潮到失败整个过程,同时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指导学生认识历史伟人与时代环境间的关系,认识历史伟人与时代的相互作用。
学生从孙中山短发改装认识孙中山探索救国道路的变化。
学生依据课本,答出1905年孙中山主要活动
学生回答问题:孙中山要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交由学生自己处理。
利用历史细节,直观具体的展现历史,培养学生从历史的细微之处体会历史,发掘历史材料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
三民主义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设计一些列有梯度的问题,把较困难的问题分解成若干较容易理解的问题,解决难点。同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和清王朝覆灭方面的史实,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伟大意义。
情感价值观
1、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在民族危机加深的状况下,积极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之路的主要事迹,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并勇于实践的精神。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9课 辛亥革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9课 辛亥革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插图、文献资料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教材和历史资料,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辛亥革命。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行评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原因、性质以及与旧主义革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资料: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和框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

通过问题驱动法,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与旧主义革命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研究成果。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优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优课教学设计_0

第八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教学过程:一、目标展示(情景导入):(出示一段视频)这段视频和哪一人物有关生:孙中山师: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被尊称为“国父”。

“国父”那一定是缔造这一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

1、了解掌握孙中山创建革命党的过程——即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创建[时间、地点、革命纲领、作用]。

2、理解掌握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4、分析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自主探究:自主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内容(在课本上批注),。

1、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年,孙中山在(今美国夏威夷),组织革命团体。

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年,孙中山联合各革命团体,在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担任总理。

2、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推翻,废除,建立,改革。

★成立的作用:。

★机关报刊:《》。

★革命指导思想——,1905年,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大主义,合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认识革命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记住辛亥革命的时间、过程和主要人物,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时间、过程、主要人物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

3.史料:收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史料,如文献、图片等。

4.视频:准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近代史知识,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辛亥革命。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腐败、民众的疾苦等,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目标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学生通过查找史料、讨论的方式,回答问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背景》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背景》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背景》优质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兴趣和研究能力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和影响教学准备- 教材:(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教具:图片、PPT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通过简单的问题导入,复上一堂课的内容,让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介绍:通过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引发学生对该事件的兴趣。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进行讨论,包括事件的经过和影响。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来讲解他们选择的事件,并与全班分享。

5. 结束: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资料,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

教学评价-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过程,评价他们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 查看学生的笔记和作业,评价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研究态度。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或互联网资料,深入了解辛亥革命及其后续发展。

- 与其他班级或学校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促进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综合认识。

学生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短文,包括背景、起因、主要事件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表达个人对辛亥革命的观点和思考。

参考资料-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 相关历史书籍和互联网资料。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进程》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进程》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进程》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
2. 掌握辛亥革命中的革命主张和组织形式以及取得成果的原因;
3. 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孙中山及其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辛亥革命的演变过程;
2. 孙中山及其思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以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

2. 讲解(35分钟)
1. 讲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 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主要组织形式、取得的成果;
3. 讲解孙中山的思想及其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3. 活动(20分钟)
利用图表、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进程、主要参与人物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深化对该历史事件
的认识和理解。

4. 小结(5分钟)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主要组织形式、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回顾这一历史事件,深刻理解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作业布置
布置查阅资料或上网查找有关辛亥革命的资料,撰写一份500字左右的研究笔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较为严谨,内容详尽,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在实施时,活动设计可以更精彩多样,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

下一次上课需要再注重这一点。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内容了解革命党人的一系列起义的情况,知道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经过和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大致情况。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72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知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带领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的事迹,了解起义经过;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主动地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能体会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对革命烈士人物事迹的叙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情况。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四、教材分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剧变之一,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因而在整个近代史中,辛亥革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从历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来看,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中体会中国革命的艰辛以及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对旧版教材而言,新教材中增加了革命志士的奋斗一幕的内容,更加直观和严谨的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呈现出来,也让学生更加感慨,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而更加理解和崇敬辛亥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❶教学分析➷教学重点: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图片)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

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学生发言: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提示:2.教师讲述:讲述黄花岗起义概况3.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黄花岗起义4.展示材料: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5.教师提问:黄花岗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提示: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6.图片展示:出示徐锡麟、秋瑾、黄兴等人的图片和林觉民的《与妻书》以及黄兴的绝命书思考: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提示: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一)武昌起义1.图片展示:展示起义图片2.材料引入:据此,则人数已多,乘此路潮鼓涌之时,尤易推广。

盖鄂省军届久受压制,以表面上观之,似无主动之资格,然其中实蓄有反抗之潜力;而各同志尤愤外界之讥评,必欲一申素志,以洗其久不名誉之耻。

似此人心愤发,倚为主动,实确有把握,诚为不可得之机会。

若强为遏抑,或听其内部自发,吾人不为之指挥,恐有鱼烂之势,事诚可惜。

——黄兴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武昌起义的有利条件?提示:保路运动兴起;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革命基础好;湖北新军倾向革命等等。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进程》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进程》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进程》优质教案教案简介本节课以《辛亥革命的进程》为主题,通过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并培养其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背景;- 掌握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 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改变。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及其主要成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辅资料:图片、视频、PPT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中国近代史的背景介绍,引起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 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背景(10分钟)- 展示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如清朝政治腐败、列强侵略等。

3. 掌握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20分钟)- 使用PPT或者讲解,详细阐述辛亥革命的发起、武装起义、北洋政府成立等过程。

4.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15分钟)- 通过资料展示和讨论,了解辛亥革命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如结束了封建、成立临时政府等。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积极意义,并思考其对中国社会的长远影响。

课堂活动1.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2. 学生观看相关历史片段或图片,进行互动讨论;3. 学生展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通过口头表达或写作。

教学评估- 学生小组讨论记录;- 学生的口头表达或写作。

参考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的进程》教材;- 辛亥革命相关历史书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

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度】
1、重点:武昌起义。

2、难点: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各个阶级的改革变法运动都已失败。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教学课时】一课时
【设计理念】
历史人物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历史故事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离开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就会变得枯槁干瘪,历史故事就会因为无根无源而云里雾里,所以《辛亥革命》这节课我总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幕碧血丹心说英雄,第二幕丧钟敲响震九州,第三篇:千年帝厦
一朝倾,第四幕峥嵘岁月铭记心。

每一篇章都使学生融入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在掌握历史事实的过程中感悟孙中山、黄兴等革命人士身上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以及革命英雄慷慨赴义的英雄主义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渗透德育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革命英雄》伴随歌曲视频画面展示中国由被压迫的屈辱历史到近代和平崛起的重要历史瞬间。

启发学生思考:中国遭受了怎样的屈辱?中国为什么会一次次挨打?中国未来该怎么办?【设计意图】首先通过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回顾中国遭受到的屈辱历史,以及各个阶层的努力抗争,中国人不断努力,结束被压迫的屈辱历史。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带着问题去探究革命人士的事迹,重温辛亥革命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教师讲述:晚请末年,封建腐朽的统治阶级日薄西山,无数革命志士走上了推翻清朝的道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

板书课题:戊戌变法
二、学习新课
(一)第一篇:碧血丹心说英雄
步骤1:图片展示革命英雄照片,学生自主探寻英雄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英雄的足迹与事迹。

步骤2:出示革命英雄的姓名。

教师讲述:在革命的最初,这些革命英雄都有哪些起义斗争呢?请总结概括黑板上的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创设情境,使学生有历史参与感,感受当时革命志士的时代担当和爱国之情。

步骤3:出示答案完善表格。

教师讲述:由于革命最初准备不足,实力还弱,这四次起义走向失败,但是依旧鼓舞了全中国的革命斗士,如果你是生活在那一时期的记者,你会如何报道这几次起义鼓舞革命斗士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概括四次起义的意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历史信息概括能力。

步骤4:出示革命英雄语录,感悟英雄的精神。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英雄的语录,感悟革命的的艰难性、曲折性,了解革命者为实现救国梦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并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学习革命者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自然渗透德育教育。

步骤5:教师讲述:孙中山、黄兴他们处于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向西方寻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在中国近代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然过渡到第二篇章。

(二)第二篇:丧钟敲响震九州
步骤1:播放视频——武昌起义视频。

教师讲述:在民族危在旦夕之际,武昌起义暴发,真正的敲响了大清王朝的丧钟。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资料,更加形象直观的展现武昌起义的过程,能够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认真观看积极思考。

更好的理解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

步骤2:出示武昌起义内容表格,引导学生从时间、过程、内容、影响四个方面概括武昌起义的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填写图表,展示答案,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一内容。

步骤5:教师讲述:武昌起义的暴发一夜之间取得成功,得到了全国的相应,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过渡到第三幕。

(三)第三篇:千年帝厦一朝顷
步骤1:展示地图——革命全国响应图。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形势使学生感受革命发展的形势,感悟历史前进的趋势。

步骤2:播放孙中山演讲词,为何革命。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增强课堂参与感,在探求答案的过程中感受维新派宁死不屈的革命热情以及崇高精神,概括革命的意义。

(三)第三篇:峥嵘岁月铭记心
步骤1:出示习近平关于辛亥革命的一段讲话。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体会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断努力的人,而我们现在的改革也需要
不断的革新与努力。

步骤4:出示鲁迅的文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斗士就是那个时代中国的脊梁,而现在中国的脊梁就是青年学生,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自豪。

步骤5:总结革命志士奋斗的视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四)课堂练习和小结
步骤1:出示练习题或奖励。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在答题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使课堂练习不再单调乏味,增强趣味性,达到练习的目的和德育的渗透。

步骤2:思维导图总结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思维导图的小结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清晰明了的认识,通过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高度概括,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本课的内容,形成整体的认知。

并且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通过对维新精神的总结,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教育进一步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