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87d18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2.png)
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并能识别不同的声音来源。
2. 技能目标:能够观察、实验和记录声音的产生过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声音的产生原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不同声音的来源。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实验中体会到声音的产生过程,并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四、教学准备1. 一支弹性较大的橡皮筋2. 一根被悬挂起来的弹性绳子3. 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如铁板、塑料板、玻璃瓶等)4. 实验台5. 手提录音机或手机等录音设备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教师简单介绍声音的产生,并提问学生:你们听到过什么声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声音是由物体的何种运动或变化造成的。
Step 2:实验观察1. 将弹性橡皮筋拉紧,然后松开,并让学生观察和听取此过程中产生的声音。
2. 教师解释声音是由橡皮筋的快速振动引起的,并将此现象与吹奏乐器的原理进行联系。
Step 3:实验探究1. 给学生提供一根被悬挂起来的弹性绳子,并让他们振动其中一段观察声音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绳子振动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大小和绳子振动的快慢有关吗?Step 4:实验记录1. 学生使用录音设备记录两个实验中产生的声音。
2. 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比较和讨论录音的结果。
3. 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包括声音的来源、产生方式和声音特点等。
Step 5:声音的来源1. 教师提供一些常见的声音来源的图片,如人说话、拍手、风吹树叶等。
2. 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这些声音的来源。
3. 学生两两合作,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模拟并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六、巩固与拓展1. 教师采用游戏形式,让学生进行声音辨认,从一系列声音中选择正确的声音来源。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能够通过什么媒介传播?为什么在太空中听不到声音?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自己生活中的声音,记录下五种不同的声音及其来源,并制作声音来源的图片。
声音的产生》优质课教案
![声音的产生》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76571f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0f.png)
声音的产生》优质课教案本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一课时内容。
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初步感性认识。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引导学生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观察发声物体并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其次是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积极思考并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最后是让学生养成实验的好惯,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
在本课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来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到不同的声音,并引导他们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选择“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实验,制造声音并提出假设。
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让橡皮筋和钢尺发出声音,让他们知道发声的方法很多,并明确要想发出声音不是看物体究竟动没动,关键看怎么“动”。
最后,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物体振动的关系。
通过轻轻的敲击、拨动、鼓、尺、橡皮筋等方法,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差异,进一步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同时,让学生交流、讨论,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发现的最多。
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振动声音实验记录表观察的现象实验器材发声时鼓气球音叉水我们的发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即停止声音。
活动三:进一步论证通过敲击音叉让学生感知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并猜测音叉是否在振动。
活动四:声音消失学生想办法让敲响的音叉声音消失,以此理解振动停止即声音停止。
活动五:声带振动学生说出“我爱科学”并感受声带的振动。
欣赏乐曲、认识鼓膜、沙丘的声音。
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3358a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2.png)
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案背景: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教学将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探索声音的产生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和声音的传播方式。
2.能够观察和描述声音的特征。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教学准备:1.实验装置:玻璃瓶、水、金属勺子、弹簧、细绳等。
2.教学PPT。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通过播放一段含有明显声音的音乐片段,引起学生们对声音的注意和兴趣。
步骤二:声音的产生1.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听取学生们的回答。
2.通过实践活动,向学生展示声音的产生过程。
a) 实验一:利用金属勺子和玻璃瓶演示声音的产生- 准备一个玻璃瓶和一个金属勺子。
- 拿起金属勺子用力敲击玻璃瓶的口部,观察声音的产生。
- 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b) 实验二:利用弹簧和细绳演示声音的产生- 准备一个弹簧和一根细绳。
- 双手握住弹簧两头,拉紧并快速松开,然后让弹簧撞击到细绳上。
- 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步骤三:声音的传播1.通过实践活动,向学生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a) 实验三:借助电话杯演示声音的传播- 邀请两名学生分别用两个电话杯进行演示。
- 两名学生站在教室的两个角落,用电话杯进行交流。
- 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和特征。
b) 实验四:借助振动的细绳演示声音的传播- 将一个细绳固定在一端,另一端用力摇动。
- 引导学生观察细绳上的振动和声音的传播过程。
步骤四:总结和讨论1.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
2.展示教学PPT,帮助学生更系统地理解产生和传播过程。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索不同材料和方法产生的声音特征。
2.让学生观察不同环境中声音传播的情况,如在室内、室外、水中等。
六、课堂反思:通过实践活动的设计,学生从直接实验中观察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既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索能力,又加深了对声音的认识。
小学科学5《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5《声音的产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fef191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d.png)
小学科学5《声音的产生》(教案)声音的产生引言: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音相伴。
但是,你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只有在物体振动时,才会产生声音。
声音的产生主要涉及以下三个要素:声源、振动和介质。
1. 声源:声源是产生声音的物体。
声源可以是人的声带、乐器、电子设备等。
当声源振动时,就会产生声波。
2. 振动: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关键因素。
当物体振动时,能量会以波动的形式传递出去,形成声波。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支持,比如空气、水或者固体。
3. 介质:介质是声音传播的媒介,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但它的传播速度会受到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指声音从声源传递到我们的耳朵的过程。
声音通常通过振动引起介质中的分子振动,并以波的形式扩散传播。
1.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传播:空气传播、固体传播和液体传播。
空气传播是最常见的方式,正是因为空气是我们周围最常见的介质,所以我们才能听到大多数声音。
固体传播是指声音通过固体介质传播,比如敲击墙壁时产生的声音。
固体介质因为分子之间的接触紧密,所以声音传播速度很快。
液体传播是指声音通过液体介质传播的方式。
由于液体的分子间距离较大,所以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相对较慢。
2.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而在水中是约为1500米/秒,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
三、声音的特点声音有一些特点,通过听觉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些特点。
1. 音量:音量是声音的响度,也就是说它的大小。
音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音量也就越大。
当我们说话或唱歌时,肺部和声带的振动会影响声音的音量。
2. 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可以用来区分音高。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66d8b6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7d.png)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篇一:声学教案声现象知识要点必备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产生的条件:( l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2 )有很多同学误认为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是嘴,蚊子的嗡嗡声也是靠嘴,实质上它们是翅膀振动产生的.( 3 )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2.声音传播的条件( l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靠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例如: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对于这类问题,一般同学认为可以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为自来水管传来的,第二次为水传来的,实际上还有第三次,是由空气传来的. ( 3 )声音在空气中(15℃ )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应该作为常数记住,平常我们讲的音速,指的就是此值。
3 .对发声的理解( l )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正在振动,但是物体正在振动,人们未必一定能听到.只有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即20 一200000次/秒)才能被人耳感受,引起听觉.( 2 )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是声音会在介质中传播一段时间,稍后消失.4 .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声波类似于投石激起的水波.但声波是以发声体为中心,向周围各个方向传播的,在传播过程中,声音逐渐分散,声波逐渐减弱.总结:1、声音的产生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依靠介质传播。
小学科学21《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21《声音的产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403d5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3.png)
小学科学21《声音的产生》(教案)声音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2.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3. 能够观察和描述声音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2. 实验器材:玻璃瓶、鸟笼、水杯、弹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用打开和关闭电灯开关后听到的声音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声音产生,从而激发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兴趣。
2. 声音的产生(20分钟):(1)呼吸产生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靠近同学的耳朵,大声地吹气,可以观察到同学耳边有声音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声音产生,引出声音是通过空气的震动传播产生的。
(2)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示范拿起一把钥匙,在空中轻轻敲击,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声音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一起进行实验,使用不同大小、材质的物体敲击,观察声音的变化,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振动会产生声音。
(3)声带的振动产生声音:介绍声带是人产生声音的器官之一,通过呼吸将空气送到喉咙,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可以让学生用手指轻轻按压喉结区域,然后发出声音,观察声音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形成的过程。
3. 声音的传播(15分钟):(1)通过实验演示:准备一个玻璃瓶,加水后用手指蘸水,然后轻轻滑过瓶口,可以观察到发出了声音。
解释由于空气的振动传播,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2)通过声音传播链路图:使用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展示声音传播链路图,包括声源、声波、传播介质、接收者等,让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
4. 实验探究(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探究以下问题:(1)不同材料的振动是否会影响声音的传播?(2)声音是否能够在水中传播?5. 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共同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理和传播方式,并通过板书的方式呈现。
6. 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向学生介绍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点,提醒他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和思考声音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defa8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8.png)
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点。
2. 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规律。
3. 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声音传导装置(如绳子、硬纸板等)、音乐播放器等。
2. 实验材料:玻璃杯、水、纸片、弹簧等。
3. 教学素材:有关声音的图片、音频素材等。
4. 教学环境:安静的实验室或教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图片或文字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需要介质传播等基本概念。
3. 实验探究(35分钟)(1)利用音叉实验:让学生体验一下音叉的振动和发出的声音,并观察不同高低音的音叉振动频率和声音的变化。
(2)使用声音传导装置:用绳子或硬纸板等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声音传导装置,让学生体验声音通过不同介质的传播方式和效果。
(3)用玻璃杯、水、纸片、弹簧等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对水和不同材料的影响,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过程。
4. 讨论总结(3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与概念讲解部分进行对比,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5. 拓展活动(20分钟)(1)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些小实验,进一步研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规律。
(2)请学生用手机或其他录音设备,录制不同音源的声音,然后通过音频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个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
四、教学评价1. 实际操作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操作技能。
2. 讨论与问答评价:评估学生在讨论总结环节的表达能力和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价:评估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总结与分析。
4. 拓展活动评价:评估学生在设计和进行拓展活动时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声音的产生教案-范本两篇
![声音的产生教案-范本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1a96c64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b.png)
声音的产生教案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产生声音。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传播的条件3. 不同方法产生声音的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声音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2. 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声音产生的过程。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敲击音叉产生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声音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3. 实验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产生过程。
五、课堂管理1. 学生座位安排:按小组进行围坐,方便实验和讨论。
2. 分组策略:每组46人,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3. 课堂纪律:要求学生遵守实验操作规范,保持安静。
六、学生活动1. 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共同探究声音产生的方法。
3. 实验操作: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声音产生过程。
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八、作业布置2. 课后思考题: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声音产生的方法。
九、教学反思1. 评估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的掌握程度。
2. 反思实验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3. 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2. 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3. 小组讨论的有效性4. 教学评估的全面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验操作的安全性1. 提前进行安全教育,告知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注意事项。
2. 准备充分的安全防护用品,如实验服、护目镜、手套等。
3. 教师在实验前进行示范,强调正确操作方法,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伤害。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ff2785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7.png)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教材一一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中的第1课。
编写者认识到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天天都有声音和他们相伴。
部分学生会主动对充满好奇的声音世界或想或问,声音是从哪儿传来的?怎样发出声音?这声音为什么这么难听?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声音?……大部分学生需要教师作为引路者,带着他们探究关于声音的疑惑。
因此,编写者根据学生的求知能力和心理发展的水平把本单元作为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中安排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有关声音问题的答案。
编写者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安排了《声音的产生》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有三个部分:1、学生聆听生活中的多种声源,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一一传递信息,体会声音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
2、学生制造声音。
发声物体之保鲜袋,它是生活中的常见品,学生用它发声时,具有易操作,可视性强等特点;发声物体之二一一学生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此项活动,人人容易参与, 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
3、探究声音产生原因,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首先通过直接和间接观察物体发声的状态, 再参与探究活动,从中感受物体发声和振动的联系,最后探究出声音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
担心教学时间会被占多影响后续教学的开展。
这时我打消一些学生的积极性,自作主张的小结了这一活动。
这案例课后让我反思到,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任重道远,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等待。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对这一教学环节做了重新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实验一:假期里,爸爸带着小军外出旅游,他们来到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在那里小军看到神奇独特的火山群,小明禁不住向爸爸提了一个问题:火山是怎么形成的?请试着帮爸爸给小军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火山的形成可能和地下的压力有关我的方案: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地壳,将番茄酱放入土豆泥中,然后在下面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番茄酱从土豆泥中喷出来。
小学科学2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2声音的产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5dbc5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fb.png)
小学科学2声音的产生(教案)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概念和特性。
2.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
3.掌握常见物体的声音产生方式。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过程和特性。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方式。
教学准备:黑板、白板、多样的物体(如鼓、铃铛、吹风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准备一些不同的物体(如铃铛、吹风机等)并发出声音,让学生听声音猜测发出声音的物体。
2.学生思考一会,然后报出自己的答案。
二、讲解声音的概念与特性(15分钟)1.教师先向学生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一种机械波。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特性,例如音调高低、音量大小等,与声音的产生有何关系。
3.教师以示例的方式讲解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之间的关系,音量大小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三、声音的产生过程(20分钟)1.教师示意学生观察并思考,当鼓面受到敲击的时候,鼓会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2.请一位学生上台模拟敲击鼓,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产生声音的步骤。
3.学生们讨论并总结出声音的产生过程: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振动产生。
振动通过空气传播,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四、物体不同部位的声音产生方式(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验,将硬币放在不同部位敲击一个杯子,观察并记录该部位产生的声音特点。
2.学生们互相交流观察结果,总结不同部位产生声音的原因。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不同部位振动频率和振幅不同,所以产生的声音也不同。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归纳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点: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一种机械波;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音量大小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
2.教师提问学生:除了敲击和摇晃,你们还知道其他方式可以产生声音吗?3.鼓励学生思考,并让他们回家找一些常见的物体,探索它们的声音产生方式。
六、课堂延伸(5分钟)1.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声音的实验,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下节课请学生带来他们进行的实验,和全班分享。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5ea98d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0.png)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
教案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创设、质疑、猜想、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
方式,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模式选择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五、教学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到各种声音,引出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让学生大胆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并列出可能的原因,如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
谈话: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些研究方法,现在你们将分成小组,用这些方法去研究队鼓、尺子、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原因。
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实验要求。
(板书:实验要求)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4、实验结果展示与分享
(1)谈话:同学们,你们在实验中都发现了什么?请来
几位同学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
(2)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指导并补充。
(3)小结: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原理,也学会了一些研究方法。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研究中,积极运用这些方法,探究更多的科学问题。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及修改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案及修改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a06980da58da0116d174905.png)
7 声音的产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找声音,谈感受:课前播放一段音乐。
谈话:刚才一曲优美的音乐,把大家带进了课堂。
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正是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多姿多彩,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仔细听一听这是些什么声音。
(电脑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师:谁来告诉大家刚才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是什么物体发出了这些声音?(学生回答)(以上环节,通过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师:那么,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学生回答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2、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师:正因为有了这些声音,我们每天的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也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互相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那么,关于声音,你有什么疑问?(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你们真是些爱动脑筋的孩子,对于这些疑问,只要大家积极地去探究,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过程一: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同学们已经听过了很多种不同的声音,你认为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请你大胆猜想一下。
(学生猜想)师:你们都是敢于大胆猜想的好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回答利用实验活动过程二:实验验证师: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你们都准备了什么材料?(学生汇报自己准备的材料)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音叉,看老师怎样让它发出声音。
用小锤敲击音叉顶端的侧面。
(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师:你们觉得实验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回答)师:实验的时候要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探讨、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注意听一听每种物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这种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现象?思考一下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的(实验探究,教师进行指导。
)活动过程三:汇报总结师:你们想不想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学生答:想)请你告诉同学们你利用了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物体在发出声音时,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演示各种物体振动发声实验。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科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科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7d3ae7952d380eb63946d20.png)
3.2声音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一切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敲打音叉,观察音叉的发声和运动,停止发声等活来发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教学难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材料准备:音叉,钢尺,橡皮筋,烧杯(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听声音同学们,这节课要对声音进行研究,我们应该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进行呢?生:安静的环境那现在请大家保持安静,聆听都有哪些声音(播放音频)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呢?生:有下雨的声音,有小猫的叫声,有海鸥的叫声2.制造声音这些都是大自然的声音,那同学们能利用身边的物体制造声音吗?(学生活动,拍桌子拍手等)那老师清同学起来说说你能用什么方法发出什么声音生:拍桌子拍桌子可以发出声音,那你来试试呢生:摇铅笔盒也可以发出声音摇铅笔盒也可以,那你试试呢3.揭题刚才我们听了大自然的声音,也制造了声音,你有没有思考过: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题目)二、探究音叉发声1.认识音叉为了方便研究呢,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叫做音叉,它是用途很广的声学器材,我们用小木锤敲打音叉的上端音叉就可以发出声音了,这里还有一个小木盒,我们把音叉放在小木盒上面就可以把音叉的声音放大。
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起来演示一下。
(请一位学生演示敲击音叉发声)这个音叉的声音有时怎样产生的呢?生:因为敲打产生的生:碰撞产生的相信同学们心里有很多猜想,那我们就来做实验一探究竟。
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下活动要求。
(学生读活动要求:1.敲打音叉观察现象直到发声停止 2.可以用眼看或手触摸等多种方式对音叉进行观察 3.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你的发现 4.音乐响起,活动停止)再解释一遍活动要求2.学生活动【4分钟】(分发音叉,分组探究)3.汇报交流敲击音叉之后,你有什么发现呢生:声音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生:音叉发声的时候在动生:摸一下手有麻麻的感觉通过敲打音叉我们发现音叉在动,那你们偶没有看音叉怎样在动啊生:来回晃动(板书:动)4.观察音叉的动5.那你们有看清吗,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观察音叉是怎样在动的(学生活动尝试办法)你们想到办法了吗?生:靠近一点看生:拿个放大镜看生:放个东西在旁边然后观察老师这里有个带线的乒乓球,你们能想到什么办法吗?生:用小球靠近音叉,看小球怎么动的,就知道音叉是怎么动的了很好,我们把小球放在音叉旁边,然后用小球靠近刚敲击过的音叉,看音叉怎么动的,根据小球的运动就可以推断出音叉的运动,然后用文字把你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003985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5.png)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声音的产生》的教学设计,是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的第一节课。
在上一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仅仅停留在听觉上,本节课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声音产生的过程和原理。
二、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和过程;2.掌握声音的传播规律和特点;3.知道声音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4.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和经验得出初步结论,提高课堂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核心思想本课主要内容是声音的产生过程和原理,核心思想是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和过程、声音的传播规律和特点、声音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四、教学步骤及过程设计步骤一:导入1.利用音响播放一段爵士乐,并请学生倾听;2.谈及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声音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
步骤二:实验1.让学生手拍,试图产生声音;2.将声音传递给扩音机,放大声音,并请一个学生帮忙;3.谈论在这个实验中需要哪些条件,初步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和过程。
步骤三:学习1.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竹笛;2.学习如何发出声音,初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理。
步骤四:应用1.根据课本内容,讲解声波的传播规律;2.通过展示声波的传播特点和在地震预警、医疗诊疗等方面的应用,介绍声音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步骤五:总结1.要求学生记录下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经验;2.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实验和探究,得出初步结论。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描述声音的产生条件和传播规律;2.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和经验得出初步结论;3.学生对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有初步认识。
六、教学心得总结本节课采用了实验和探究的方式,通过制作竹笛、手拍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过程和原理,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此外,在讲授声波传播规律和应用领域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奠定了基础。
小学科学5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5声音的产生(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7613b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8.png)
小学科学5声音的产生(教案)小学科学5声音的产生引言:声音是一种由物体震动引起的机械波,它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让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
在小学科学中,教授孩子们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帮助他们理解声音的特性以及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如何用实验方法验证声音的传播方式,并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加深对声音的认识。
一、引发兴趣(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想一些他们曾经听到的声音,例如鸟叫、钟声、喇叭声等。
2. 让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鼓励他们提出各种可能的观点。
二、声音的产生(20分钟)1. 向学生解释声音产生的原理:当物体振动时,空气分子也会跟着振动,产生一种机械波,即声波。
2. 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产生过程。
实验材料:- 一张橡皮筋- 一个小铃铛- 一根木棍实验步骤:a. 将一端系于固定物体上的橡皮筋,然后用手指拨动橡皮筋。
b. 学生们观察并描述振动橡皮筋产生的声音,并记录自己的观察。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橡皮筋振动时会发出声音?- 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当橡皮筋振动时,它的振动引起了周围空气分子的振动,从而产生了声波,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4. 解释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音调:声音由振动的快慢决定,快速的振动产生高音调,慢速的振动产生低音调。
- 声音的响度:声音由振动的幅度决定,幅度大的振动产生大声音,幅度小的振动产生小声音。
- 声音的持续时间:声音由振动的时间长短决定,振动时间长的声音持续时间长,振动时间短的声音持续时间短。
三、声音的传播(20分钟)1. 呈现声音传播的实际情景,例如教室里一个同学说话,其他同学能够听到声音。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2. 解释声音的传播方式:- 声音通过空气传播。
当一个物体振动时,它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振动,并将声音传播到周围。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例如空气、水等,因此在太空等无空气的环境中,声音无法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大胆质疑,通过观察和实验、乐于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
(二)、情感目标
乐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能体验自主探究的快乐。
(三)、认知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具准备: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水槽、水、气球、不锈钢杯子、音叉、筷子、空瓶子、锯条、鼓、鼓棍、锣、小黄豆、纸盒、皮筋等。
教课重难点: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电话的响声引入。
师: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生说。
师: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正是因为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起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自然界中的几种声音,请同学们来听一听。
播放声音的影像资料。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想探究一下关于声音的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课题,师板书课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
1.动手制作声音,体验声音产生的过程。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声音。
师:你用的是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回答。
2.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生回答,师副板:摩擦碰撞振动
3.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生汇报方案。
4.学生实验探究,记录实验过程。
学生活动,据设计情况选取材料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师生交流并小结。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停止振动又会怎样?下面大家设法使振动着的鼓、锣立即停止,看能不能再听到声音,说说为什么?其实这个实验一名同学已经首先体验了,帮老师解除了疑问。
(师提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验方法,针对情况加以表扬。
)
学生演示实验。
(自行设计实验),教师巡视观看。
汇报实验结果。
师生总结: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
如果物体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
又一次的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板书)
四、拓展活动:
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物体发声的秘密,同学们在课下时间可用其他物体去试一试物体不振动能否发出声音,老师留给大家一个小实验,好不好?你还可以用同种方法去研究一下感兴趣的其他问题,如:生活中,声音有大有小,我们如何去控制声音的大小等。
板书设计:
7. 声音的产生
自主探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物体振动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