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周周测(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卷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

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

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来源。

黑格尔就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进取和创新的,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差异。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

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品格,海洋特质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

中国既有广袤的大陆,也有辽阔的海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逐渐丰富和拓展。

秦始皇曾数次东巡,并派徐福率众东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

《庄子》《山海经》等大量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也都不乏对海洋的描述,特别是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记载,都是时人利用海洋的真实写照。

汉代则有了国人走向远海更为具体的文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扬帆远航,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

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

三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提升,魏国曾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当时东吴的造船业最为发达,船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隔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舱受损进水也不影响航行。

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派遣船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远航,远至台湾、东南亚等地。

唐代不仅陆上疆域广阔,对于海洋的控制和影响也实现了空前拓展。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北京专用,选必上全册)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北京专用,选必上全册)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测试范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1-4单元。

4.难度系数:0.8。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

2024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指导

2024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指导

2024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材料】在广袤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自从生命在地球上诞生以来,便开始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地球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政府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②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环境。

为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③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国政府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④我国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家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⑤在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我国政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绿色发展。

例如,发展绿色能源,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⑥此外,我国政府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国际合作,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象。

1.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A.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屡见不鲜B.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环境得到了保障C.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环境D.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政府尚未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

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5批近800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4900余人来自中医药系统。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运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运用了中医药,占90.6%。

临床疗效视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国际临床评价指标认为,对于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真正反映疗效的关键指标是转重率。

临床发觉,中医验方在减轻发热咳嗽症状、限制病情进展、提升人体免疫力方面有独特优势。

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作为欧洲第一个实现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匈牙利在抗击疫情之初就特别重视中医药的作用。

今年2月底,在匈中医师就起先熬煮可以增加免疫力的中药茶饮,并免费向当地民众发放。

“中医药能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治疗,帮助病人减轻病症,独特优势和作用显著,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获得越来越广泛认可。

”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已经是抗击疫情的重要方案,中医药正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摘编自《国际社会主动评价中医药抗疫》,《人民日报》2024年3月24日)材料二:有人质疑,面对一个新发疾病,西医没有特效药,中医为啥有方子?其实,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二者看待人体和疾病的角度不同,治病方法也不相同。

例如,面对新冠病毒,西医的重点是找寻有效药物,干脆歼灭病原体;而中医则着眼于病因和病机,通过整体调整,清除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调动人体的自我痊愈机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行干”。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图像叙事可以说是与人类相伴而生,由古至今从未间断,只是随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变换着自身形态与表达方式。

在这一漫长的流变长河中,受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的不断改变等因素影响,图像呈现出了多元的叙事文化特征。

图像叙事深度参与了人类发展的全过程,对当时人们的生活起了重要的影响。

总体来说图像叙事从原始时期面向大众的自发活动,到后期面向少数的统治阶层或宗教的叙事,再到现代社会面向大众的视觉狂欢,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传统的图像叙事主要靠手工制作,其主要面对的也是当时的宗教或者统治阶级等少数人群,直到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图像叙事逐渐超越了文字叙事的影响范围,开始大量的传播逐渐扩散到大众人群。

印刷术作为早期的机械复制技术,对图像叙事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直接改变了传统手工绘制的生产方式,也出现了如版画等新的图像叙事形式,增加了图像叙事的传播广度及速度。

因此需要提出的是在古代中国,长期使用的雕版印刷对于图像叙事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早期常用于经文与插图及店招宣传等,后期发展成为版画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摄影术的发明为契机,动态影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动态图像的出现,弥补了静态图像叙事中时间不足的缺点,同时也使得传统静态图像的空间叙事有了动态的线性时间特征,这些改变也使图像叙事超越文字叙事成为当下叙事的主流。

图像叙事开始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帮助人们交流、传情达意的同时,也在塑造着新的生活方式。

如今,互联网和终端技术的发展,为图像叙事提供了多元化渠道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而广阔的交流平台。

日常生活中看电影看电视,出门逛街看到的各种广告图像、指示符号等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一时代被称为图像叙事的狂欢时代也不为过。

材料二: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宏大叙事的模式是最为常见的选择。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争辩不休的一个大问题。

先秦儒家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说:“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他们认为,对利的追求是造成社会混乱、国家动荡的根源。

实际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义放在首位,反对后义而先利罢了。

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

由于墨子把“利”作为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义”,“重利”也就是“贵义”,二者是统一的。

这里有一个对于“利”的不同理解的问题。

孔子和孟子所谓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

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

”。

墨子所谓的“利”,则是“爱利万民”“天下之利”的“公利”。

维护这样的公利,正是仁义的要求、道德的标准。

很明显,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

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

墨子认识到,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质利益。

所以,避苦求乐、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利和害、苦和乐都是相对的,人们通过比较权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趋利避害,此种行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

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对人们的求利动机给予了有力的辩护。

墨子认为公利,即社会的整体利益是至上的,个人只能作为群体的部件而行动,任何人只有维护并实现了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显现。

在他利与自利之间,应该从他利出发再到自利。

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自利”,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

2024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原文】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渺小的存在。

然而,正是这个渺小的星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命,成为人类唯一的家园。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还维持着生态平衡,保障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从了解和认识生物多样性做起。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基因的组合方式不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价值: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

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动物则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维持生态平衡。

2.经济价值: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品和工业原料等。

据统计,全球约三分之一的药品来源于天然生物资源。

此外,生物多样性还有助于提高农业产量,促进经济发展。

3.文化价值: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种生物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还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例如,植物在中医药、民间传说、艺术创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以下是一些主要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1.生物入侵:随着全球贸易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入侵现象日益严重。

入侵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威胁着生物多样性。

2.生态环境破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例如,森林砍伐、湿地破坏、土壤侵蚀等,使许多物种失去栖息地。

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新人教版

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鸦片斗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在相识世界的同时,也起先反省自身,起先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鸦片斗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见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斗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化、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

随着新的学问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索,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憧憬,具有更加显明的近代特征。

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困难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防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进而,学问精英们把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索,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等等。

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行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

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索。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渐渐转变为以同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憧憬。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及解答参考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及解答参考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独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孤寂。

这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向我走来,她的手里拿着一张报纸,上面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

我好奇地接过报纸,发现这是一则寻找失踪多日的男孩的启事。

我仔细阅读了寻人启事,得知这个男孩名叫小明,今年十岁,身高约1.3米,失踪地点是公园附近的小区。

我沉思片刻,突然想起在公园门口见过一个男孩,他长得和小明有些相似。

于是,我决定去公园门口寻找那个男孩。

当我走到公园门口时,果然看到一个男孩正在那里玩耍。

我走上前去,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他确实和小明有些相似。

我小心翼翼地问他:“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你的家在哪里?”男孩回答道:“我叫小强,我家住在公园附近的小区。

”我心中一喜,觉得这个男孩很可能就是小明。

当我们敲开小明的家门时,小明的父母激动地跑了出来,紧紧地抱住我们。

原来,小明的父母一直在寻找他,但他们不知道小明已经回到了小区。

看到小明的父母如此高兴,我也感到十分欣慰。

这次偶然的相遇,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善良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我”在公园的长椅上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寻找失踪多日的男孩为开头,引出下文“我”帮助寻找失踪男孩的故事。

B. 文章中,“我”在公园门口看到一个长得和小明有些相似的男孩,就毫不犹豫地判断这个男孩就是小明。

C. 文章通过“我”帮助寻找失踪男孩的故事,强调了善良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D. 文章结尾部分,小明的父母激动地跑出来,表达了对“我”和“小强”的感激之情。

2.文章中,“我”在公园门口看到一个长得和小明有些相似的男孩,为什么没有立刻判断这个男孩就是小明?3.文章中,小明的家人在寻找小明时,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感?4.文章结尾部分,为什么“我”感到十分欣慰?5.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河北省定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周周练语文试卷

河北省定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周周练语文试卷

河北定州中学高二周练题语文卷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帝阍.(hūn)翼轸.(chěn)台隍.(huánɡ)瓯.越(ōu)B.睢.园(suī) 棨.戟(qǐ)龙舳.(yōu) 簪.笏(zān)C.涸.辙(hé) 捧袂.(mèi)凫渚.(zhǔ) 多舛.(chuǎn)D.睇眄.(miǎn) 孤鹜.(wù)遄.飞(chuán) 叨.陪(dāo)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说明相同的一组是( )A.{①地势极.而南溟深②极.娱游于暇日B.{①临.帝子之长洲②飞阁流丹,下临.无地C.{①控蛮荆而引.瓯越②敢竭鄙怀,恭疏短引.D.{①时运不齐,命.途多舛②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雄州雾.列 B.宾主尽东南之美. C.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D.俊采星.驰4.典故中与诗文所涉及的人物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气凌彭泽之樽——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B.奉宣室以何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C.光照临川之笔——此一生得意,唯在临川四梦D.北海虽赊,扶摇可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5.对下列语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写自己闯入聚会,委婉含蓄、谦逊而又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B.“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看”“望”,事实上是在想,此处用的是双关手法,非常奇妙。

C.“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含蓄地写出了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D.“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决的意志,典故顺手拈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王子安集》。

作者王勃,字子安,才华横溢,能诗能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2024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综合测评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4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综合测评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中华读书报:20世纪70年头您就起先诗歌创作,诗歌使您的作品具有怎样的底色?梁衡:诗歌是时代的号角。

我写诗也是受到时代的影响,1975年我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一首写大寨的诗歌。

我小时候受古典诗文的熏陶,被父亲逼着背《千家诗》。

高校赶上激情澎湃的时代,《回延安》《雷锋之歌》《向困难进军》《祝酒歌》等等,我都背过。

诗歌对我的创作的影响,一是陶冶情感,二是锤炼语言。

旧诗给人意境,新诗干脆点燃人的激情。

中华读书报:进入新时期举办第一次“全国好新闻奖”,您的人物通讯《一个农夫养猪专家的故事》(《光明日报》1980年11月14日)就得了奖。

新闻和文学,您是如何转化自如的?梁衡:首先是时代供应了丰富的素材,我正好抓住了。

英雄人物是时代的主角,记者是时代的主笔,我写《一个农夫养猪专家的故事》就赶上了这个时代的关口。

但那篇通讯只有几千字。

正好《青年文学》创刊号要出版,我以此为题材写了篇报告文学,发表后获得几个文学奖项,这是时代赐予的。

中华读书报:20世纪90年头,即使您担当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创作也没有停止。

《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政治散文被誉为“红色经典”。

创作这类作品,您是否情愿谈谈是如何把握的?有何特点?梁衡:写政治散文和我的经验有关。

自古作家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家、思想家兼作家,比如范仲淹和“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章是站在政治舞台上的思索;一种是专业作家,比如李白、司马相如。

那时兼职作家多于专业作家。

当然现在专业作家多了,倒过来了,多于政治作家。

作为官员作家,我认为有责任从我理解的高度为下一代讲清晰历史。

我写的都是大家熟识的人物,但我走的是一条特殊的路子,把伟人的思想人格提炼出来,用辩证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把历史的面貌剥清晰,挖掘思想轨迹和情感。

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

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生活着形形色色的生命。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与这些生命相互依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并孕育了众多与生命密切相关的传说故事。

其中,“精卫填海”便是其中之一。

相传,精卫是炎帝的女儿,名叫女娃。

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不慎溺水而亡。

女娃的精灵化作了一只鸟,形状像乌鸦,头上有白色的羽毛,脚爪为红色。

女娃化为精卫后,常常从西山口飞出,投身于东海之中,试图填平大海。

她嘴里衔着树枝和石子,决心以自己的努力将大海填平。

每当海浪涌来,她便奋力与海浪搏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精卫填海的故事,表现了女娃不屈不挠的精神。

她将个人的悲愤转化为对大自然的抗争,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乙】精卫填海的故事,在中华民族的传说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更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首先,精卫填海的故事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在古代,人们将自然现象视为神灵,认为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

精卫填海的故事,正是人们对大海这一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的体现。

其次,精卫填海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女娃化为精卫后,不惧艰难险阻,决心填平大海。

这种不畏强敌、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写照。

此外,精卫填海的故事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女娃化为精卫,投身于大海,试图填平大海,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奋斗、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

1.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精卫填海的故事,表现了女娃不屈不挠的精神,她将个人的悲愤转化为对大自然的抗争。

B. 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认为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

C. 精卫填海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部编人教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高二 语文(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孔子治学主张“博学”,即“多闻”“多见”,掌握广博的知识,成为多才多艺的人。

孔子的“博学”思想源自其人性论观点,“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性本来都是相似的,只是因为后天习染而有所不同,人与人之间便有了差别。

所以,在孔子看来,通过“学”,广泛地学习知识可以改变人、塑造人,使其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孔子之所以重“学”,是因为学可以去弊。

《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与仲由的一段对话:“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六种品德之所以产生了六种弊端,原因在于人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不能去除各种鄙陋无知,因受蒙蔽而做事盲目,学则可以增加人的见识,提高人的辨别、分析、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葆有自身的德性。

由此,“去弊成德”是孔子倡“博学”的目的所在。

认识到“学”的重要性,孔子更加强调“好学”“乐学”。

“好学”“乐学”是“博学”的前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实际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能够使他们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与获得感,求学的人只有具有主观能动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地勤奋努力。

孔子的“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所学内容上,主张知识的积累和拓展。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其学习内容多是继承、积累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文明而有所得。

在“诗”“礼”“乐”以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基础上,主张“博学于文”(《论语·雍也》),并将其拓展为“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四个方面。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江苏专用)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江苏专用)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全解全析(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范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3单元+古诗词背诵。

4.难度系数:0.7。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在《论语·雍也》中,我们能看到传世文献中最早关于“儒”的讲法。

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君子求义,小人重利。

孔子告诫子夏,做“儒”就要做成有君子品格的儒,以义为尚。

可见这里的“儒”应该是表示一种职业身份。

君子、小人是对从业者道德水平的评价。

那么儒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说文解字》中讲:“儒,柔也。

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许慎认为“儒”是术士。

所谓术士是指法术之士,和鬼神相结交,类似于巫婆、神汉、萨满、道士、和尚等。

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我们能看到的原始的儒字。

甲骨文中的儒字,“”,从大从水,大指人,人身上有水。

金文中的儒字,“”,水在人上,水变成了雨字,演变成“需”,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

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

《礼记·儒行》中“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中也讲“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

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

孔子三十岁,以知礼而闻名,曾经从事这种工作。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从未吃饱过。

有人去世,作为襄礼的儒却大吃大喝,是无德的表现,孔子显然不会如此,并且他于当日不再唱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周——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中册周周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文本二:(《论语·学而》)1、下列对两则文本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入则孝入:在家B.泛爱众,而亲仁泛:广泛C.贤贤易色易:轻视D.能致其身致:招致2、下列对文本一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文中是对孔子的尊称。

B.弟子:多指门徒或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

文中指孔子的三千门徒。

C.悌:是敬爱兄长的意思。

“孝悌”是孔子非常重视的道德准则。

D.仁: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指有仁德的人。

3、下列对两则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谨信、爱众、亲仁等,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学文”更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完善道德修行之后才追求的。

C.子夏认为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贤贤”就是尊崇贤者,就是“亲仁”,是在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4、把文本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父母,能竭其力。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5、这两则《论语》选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本一: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文本二: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注】①葛:夏代诸侯国之一。

②旄倪:老人和幼儿。

6、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之国,文中指大国。

“乘”指车,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B.狄,对居住在北方的部族的泛称,古有“北狄南蛮”之说。

C.《孟子》,由孟子的弟子编写而成,有对孔子学说的传承。

D.合从连衡,“合从”指“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指“事一强以攻众弱”。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高兴。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孟子认为功利是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

后世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各诸侯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2)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10、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从所给文本中列举两个可以论证这个观点的例子。

二、默写题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拿来终生奉行的,孔子告诉他是“恕”。

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的人,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孟子认为,人本然地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是人和“非人”的分水岭。

从这个根本点上来看,人和人是完全平等的:君子和庶民是平等的;尧、舜和路人,甚至桀、纣也是平等的。

( ):一条是向上成为君子圣贤的路;一条是向下沦为普通人、小人甚至___________的路。

这两条路在起点处交汇,就看你选择哪一条并且努力走下去了。

自己想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可最终成了___________的人,这样的结局,是让人感到悲哀的。

孟子说,把仁、义、礼、智四端___________一点都不难,关键是要努力实践推已及人的恕道。

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在路上,就去帮他拿,不让他辛劳。

做这样的事情都是___________,却可以成就一件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义、1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每一个人最初都面临着两条路B.最初有两条路,可供每一个人选择C.每一个人都要不忘初心,牢记来时的路D.但是,尧、舜最初也都面临着两条路1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社鼠城狐卑躬屈膝发扬光大吹灰之力B.衣冠禽兽卑鄙无耻踵事增华吹灰之力C.衣冠禽兽卑鄙无耻发扬光大举手之劳D.社鼠城狐卑躬屈膝踵事增华举手之劳14、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堕人邪恶甚至流于凡庸,难道让人感到悲哀不成?B.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人邪恶,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呢?C.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堕人邪恶甚至流于凡庸,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呢?D.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从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人邪恶,怎么能让人感到悲哀呢?15、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

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①_______________,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

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贵贱穷达、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领略精神的高贵,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并来自内心的幸福。

先秦诸子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

他们认为将个人发展与社会结合,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②_______________。

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

③_______________,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致:给予,献出。

2、答案:B解析:文中的“弟子”泛指年少者。

3、答案:D解析:首先,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并没有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儒家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不是“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4、答案:(1)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

(关键点:事,竭其力)(2)与朋友交往中,说话讲信用。

(关键点:交,言,信)解析:5、答案:两则文本都体现了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观点。

从第一则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句看,孔子强调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摆在第二位。

在第二则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第一则的进一步发挥。

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高低,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遵循“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只要做到了这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也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解析:首先理解两则文言文的意思,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观点,然后加以比照,就可以发现它们在强调道德教育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6、答案:C解析:“通”的主语是“道”,“游”的主语是“孟子”,故“通”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

“不果所言”为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孟子》一书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一起编写而成的。

8、答案:C解析:由文中的“太史公曰……利诚乱之始也”可知,认为功利是祸乱的开始的是司马迁;由“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可知,很少谈及利,以防备祸乱根源的是孔子。

9、答案:(1)(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火一般的统治。

(2)在这时候,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打了胜仗,削弱了敌人。

解析:10、答案:①周武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②周文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③商汤征伐他国,实施了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便欢迎他来征伐。

解析:“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说的是先王实施政令都是以百姓的好恶为依据的。

由“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可得出答案①;由“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可得出答案②;由“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可得出答案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