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文言文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文言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点之一。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言文实词虚词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和区别文言实词指的是具有实在意义、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如“之、其、于、是、以”等;而文言虚词则是没有实际意义、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字,如“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等。
虽然虚词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它们在文言文中却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可以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达各种语法关系和语气。
二、分析文言实词虚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文言实词虚词是文言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文言实词虚词教学具有以下重要性:首先,文言实词虚词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思想。
其次,文言实词虚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使学生更加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文言实词虚词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的特点、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探究文言实词虚词的教学方法1.对比法对比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于文言实词虚词的教学同样适用。
通过将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进行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例如,“而”这个虚词在表示并列关系时和表示转折关系时的用法就有所不同,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虚词的用法。
2.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是一种以语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语境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实词和虚词的区别及运用
实词和虚词的区别及运用实词和虚词是语言中两种不同类型的词汇。
虽然它们都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但在语言的使用和表达中,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用法。
本文将探讨实词和虚词的区别,并以一些例子展示它们的运用。
一、实词的定义和特点实词是指能够独立存在并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它们可以指代具体的人、物、地点、动作等。
实词在句子中起着主要的实际意义和描述作用。
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举例来说,名词如“桌子”、“学校”和“猫”等;动词如“跑”、“吃”和“学习”等;形容词如“快乐”、“困难”和“漂亮”等;副词如“很”、“非常”和“仅仅”等。
这些实词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通过它们可以清晰地描述事物及其特征。
二、虚词的定义和特点虚词是指在句子中具有联系和引导作用,但本身并没有具体实际意义的词汇。
虚词的作用主要是连接实词、调节句子结构和表达语法关系等。
常见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代词和助词等。
举例来说,介词如“在”、“向”和“为”等;连词如“和”、“但”和“因为”等;代词如“我”、“你”和“他”等;助词如“了”、“的”和“得”等。
这些虚词的作用是使句子的结构更加丰富并表达不同的语法和语义关系。
三、实词和虚词的运用实词和虚词在语言表达中有着不同的运用方式。
1. 实词的运用:实词主要用于描述具体事物的特征、表达行为或状态。
在句子中,实词通常起着主语、谓语和宾语等重要成分的作用。
实词的准确使用可以增强语句的表达力和清晰度。
2. 虚词的运用:虚词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修饰和衔接等功能。
它们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条件等语法关系。
虚词的正确使用可以使语句结构更加完整和连贯。
除了以上的功能,有些虚词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例如,一些介词如“关于”、“除了”和“根据”等可以表达具体的概念,一些连词如“因为”、“所以”和“但是”等可以表示具体的逻辑关系。
四、实词和虚词的总结实词和虚词在语言表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能够描述和指代现实事物;虚词则是连接、修饰和衔接等词汇,起到连接句子成分和表达语法关系的功能。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实词和虚词的区别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二、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二文言虚词用法归纳:1相对于实词而言,文言虚词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主要用来组词成句,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中可以包括代词、动词、副词等类别,而这些词类按现代汉语的划分方式,应属实词;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言观念不如今人明确,分类自然不够仔细;文言虚词大体可以分为:代词、介词、助词、叹词、副词、连词等候;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是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如"公与之乘"这个"之"是涉及的对象,是曹刿,"之"是代词;二是从语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了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充当成分,只起组合作用或表语气,就是助词;3在复习中,可以从虚词功能的角度作分类,以便于系统归纳掌握;A. 起指代作用的虚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吾"、"余"等词;第二人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还有"汝"、"尔"、"乃"等词;第三人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中的“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指示代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是”作“这个”讲;此外还有"此"、"斯"、"夫"、"或"等词;疑问代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孰”作疑问代词“谁”讲,此外还有"何"、"安"、"药"等词也是疑问代词;B. 起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虚词;程度副词: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中的“愈”作“更加”讲;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甚”作“很”讲;以为妙绝口技中的“绝”作“极点”讲;此外还有"殊"、"稍"、"益"等词均可充当表程度的副词;范围副词: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中的“咸”作“都”讲;众妙毕备口技中的“毕”作“全”讲;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讲;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但”作“只”讲;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讲;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围;此外还有"悉"、"俱"、"举"等词都可以作表范围的副词;时间副词: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已”作“已经”讲,表时间;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作“已经”讲,表时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中的“向”作“从前”讲,表时间;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说中的“囊”作“从前”讲,表时间;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中的“会”作“适逢”讲,表时间;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讲,表时间;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中的“忽”作“忽然”讲,表时间;情态副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作“实在”讲,表示一种情态;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中的“渐”作“渐渐”讲,表示一个变化的过程;尉果笞广陈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讲,表示一种情态;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讲,表情态;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中“几”作“几乎”讲,表情态;表谦敬、频率、重复的副词: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中的“敬”表谦敬;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谦词;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讲,表频率;表语气或否定的副词: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庶”表陈述语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宁”表反问语气;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主陈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中的“弗”表否定;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表否定;C. 起关联作用或组合结构作用的虚词;表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被动、比较的介词:试用于昔日出师表中的“于”是一个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于”作“到”讲,表时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点,表处所;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中的“乎”也是一个表地点的介词,做“在”讲;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作“沿着”讲,表方式;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中的“当”作“对着”讲,表对象;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对象,作“向”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凭”讲,表示对象;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以”也是“凭”的意思,但表示方式;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比”表比较关系;表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转折、关联作用的连词: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下视其辙,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中的“遂”表结果的连词;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当“如果”讲;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当“但”讲;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中的“而”表修饰关系;D. 表结构的虚词;结构助词: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作“的”讲;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中的后一个“之”结构上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结构上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者"、"所"等词可以作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盖-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中的“盖”表陈述的语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断语气;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语气;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询问语气;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中的“耶”表疑问语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哉”表反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强烈的感叹语气;E. 表感叹的虚词一一叹词;.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叹;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陈涉对无人了解自己的感叹;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呜呼”表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叹;。
英语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在英语中,词汇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具有实际的意义,用于表达实际的事物、状态或动作。
虚词则通常是功能性的,用于连接、修饰或表示语法关系。
以下是对实词和虚词的简要归纳整理:实词(Content Words):1.名词(Nouns):表示人、物、地方或抽象概念的词。
▪例:dog, cat, house, love, idea2.动词(Verbs):表示动作、状态或存在的词。
▪例:run, eat, sleep, learn, exist3.形容词(Adjectives):用于描述名词的特征或性质。
▪例:big, happy, beautiful, intelligent4.副词(Adverbs):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时间、地点等。
▪例:quickly, very, here, soon虚词(Function Words):1.冠词(Articles):用于限定名词的词,包括定冠词 "the" 和不定冠词 "a"、"an"。
▪例:the book, a cat2.代词(Pronouns):代替名词的词,用于避免重复。
▪例:he, she, it, they, this, that3.介词(Prepositions):用于表示位置、方向、时间等关系的词。
▪例:in, on, under, at, during4.连词(Conjunctions):用于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例:and, but, or, because5.助动词(Auxiliary Verbs):用于构成各种时态和语态的词。
▪例:be, have, do6.情态动词(Modal Verbs):用于表示能力、可能性、必要性等的词。
▪例:can, could, may, might, must, shall, should, will, would7.关系词(Relative Pronouns):引导定语从句的词。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小升初语文考试通常会涉及到文言文的知识点,其中实词和虚
词是重要的考察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文言文中的实词。
实词
是指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在
文言文中,名词通常用来指代人、事、物,如“人”、“天”等;
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如“行”、“坐”等;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如“美”、“大”等;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如“甚”、“不”等。
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都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
能够直接表达事物的内容。
接下来是虚词,在文言文中,虚词通常指代助词、虚词和介词等,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成分、标志语法关系或者修饰其他词语
的作用。
助词包括了“之”、“乎”、“者”等,虚词包括了“所”、“为”、“乃”等,介词包括了“于”、“以”、“为”等。
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通常不具有独立的实际意义,而是通过与
其他实词搭配使用,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帮助构成完整的句子结构
和表达语法关系。
总的来说,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词
直接表达事物的内容,虚词则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和修饰的作用。
在
学习文言文时,理解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和提高阅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实词虚词知识点总结
实词虚词知识点总结(一)实词的概念实词是指含有独立意义的词语,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在句子中具有明确的词义。
实词是语言中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可以使人们直接了解词语所要表达的含义。
实词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在中文中,实词是构成语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
(二)实词的分类1. 名词名词是指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语。
名词一般用来表示具体的人或事物,如:桌子、椅子、书等。
名词在句子中可以作为主语、宾语、定语、补语等成分存在。
2. 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或行为方式的词语。
动词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行动或状态,如:跑、吃、看、笑等。
动词在句子中可以表示主语的行为或状态,也可以和其他成分构成谓语、宾语、状语等。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的词语。
形容词一般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如:漂亮的、聪明的、高的等。
形容词在句子中可以作定语、表语或宾补等成分。
4. 副词副词是表示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的词语。
副词一般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表示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如:快速地、很好、非常慢等。
副词在句子中可以作状语、宾语补语等成分。
二、虚词的概念及分类(一)虚词的概念虚词是指没有独立意义或者只能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才能表达完整意义的词语。
虚词一般不具有明确的词义,常常用来表示语法关系、语气、连接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成分或修饰成分的作用。
虚词一般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和叹词等。
(二)虚词的分类1. 连词连词是表示词和词、短语和短语、句子和句子之间关系的词语。
连词一般用来连接词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和、或、但、所以等。
2. 介词介词是表示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关系的词语。
介词一般用来表示名词、代词或动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如:在、到、从、对、关于等。
3. 助词助词是表示语法关系、语气、时态、语气等的词语。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一、虚词:(一)而1、表承接关系:之后,然后(“而”前后两个动词在时间上有先后区别且有承接关系)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顺 2、表并列关系:又、一边……一边、或不译(“而”前后的内容彼此地位平等,或两个动作同时间发生)例:使之冲烟而飞鸣泉香而酒洌往来而不绝者任重而道远接 3、表修饰关系:着、……地(“而”前是状语,修饰形容“而”后的动词谓语)例:久而乃和杂然而前陈者4、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而”后意思比“而”前意思更进一层)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温故而知新转接5、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可是、然而例:学而不思则罔6、表因果关系:因而、所以例:感极而悲者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7、句子之间或句内语言内容之间的连接:无义(或表示“如果”、“却”的意思)例:而或长烟一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二)之1、代词:(代替句中的人、事、物)他、她、它、这件事、这样的例:友人惭,下车引之环而攻之而不胜属予作文以记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公输为楚造云梯之械共工怒触不周之山2、助词:A、结构助词:的例:山间之朝暮也B、主谓之间,取独:无义例:当余之从师也C、音节助词:无义例:公将鼓之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D、宾语前置的标记:无义例: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3、动词:到、去、往例:辍耕之垄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鲍浩然之浙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相当于“以”:(意思得看具体语境)例:局促一室之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三)焉1、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陈述语气助词:了例:因以为号焉3、人物对话语言中:啊、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4、相当于“于此”的结合: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相当于“之”:(代词)它,指代“这件事”例:父异焉见贤思齐焉(四)以1、动词:认为、以为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皆以美于徐公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2、介词:用、凭借(依靠)、根据、按照、拿、因为、把例:必以分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醒能述以文者策之不以其道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连词:A、表目的: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B、表结果:以致例: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4、相当于“而”:例: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卷石底以出5、“以”通“已”;例:固以怪之矣6、助词:的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7、动词: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8、“以”与“为”组合使用:A、以为:认为B、以(之)为:把……当作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五)乃1、副词:A、连接副词:于是,就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B、情态副词: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时间副词:才、始、刚刚例:以衾拥覆,久而乃和2、动词:是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代词: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六)其1、代词:A、人称代词:他、它例:卜者知其指意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B、指示代词:那、那个例:其人视端容寂2、副词(语气):A、反问:难道例:其真无马邪B、命令、希望:希望例:安陵君其许寡人C、情态:其实例:其真不知马也(七)为1、动词:(读第2声)A、行为动作:做、认为、成为、当作、说、(语境中的引申意)例:并自为其名为人五,为窗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坛而盟 B、判断动词:是(算是)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轩敞者为舱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矣2、介词:被(读第2声)、给、对、向、替(读第4声)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士卒多为所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3、名词:思想活动(心情)例:或异二者之为4、语气助词:呢例:夫子何命焉为(八)于:(介词)在、到、从、对、向、比、给、跟、与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请广于君每自比于管中、乐毅所恶有甚于死者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九)者:代词(十)也:(助词)呢、啊、或不译例: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安求其能千里也夫战,勇气也[注]常用实词备忘:1、是:①这个、这、这样,相当于“此”②判断动词“是”:问今是何世斯是陋室实是欲界之仙都2、食:①动词:吃(的)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②名词:食物便欣然忘食一箪食,一豆羹主人日再食③动词: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而不能尽其材3、然①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欣然规往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②代词:这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③连词:然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然志犹未已(《隆中对》)④形容词:对,正确吴广以为然4、故①旧的②因此,所以③“旧的”引申:旧的知识、朋友5、“是以”与“以是”、“由是”:因此(因为这个)、由于这个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是人多以书借余6、甚①很、十分:②(比)……还(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7、则①副词,相当于“乃”:就是例:见渔人,乃大惊②连词 A、表示因果:就、便、那么例:得之则生,弗得则死B、表示假设:假若、如果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③名词:准则、法则8、固①副词 A、本来、原来例:固以怪之矣子固非鱼也B、固然例:我非子,固不知子矣②形容词,顽固、固执;坚决地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9、虽①虽然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之械,必取宋②即使例:故虽有名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欲言,无可进者10、且①连词 A、而且、并且例:B、况且、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焉置土石②副词,将要、快要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实词虚词
语法知识实词实词是具有比较具体实在的意义、能够在句法结构中充当成分的词。
现代汉语的实词有以下十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和叹词。
其中,前面八类一般都可以进入句子与其他词语相结合;后面两类即“拟声词和叹词”没有组合功能,不能与其他词语组合应用,只能充当独立成分或者独词句。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等名称的词,能够用数量短语修饰而一般不用否定副词“不”、“没”修饰。
1、名词的语法特征①名词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和宾语。
例如:人都来全了。
大会现正在向各位代表征集意见。
2、名词的类型①一般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
在句中充当主语和宾语。
根据名词前面出现的量词,可以将一般名词分为个体名词与集合名词。
个体名词可以计个体量,前面可以受个体数量短语修饰。
例如:(一棵)树(两盘)磁带(三头)牛(八辆)卡车(九朵)玫瑰集合名词不能计个体量,只能用集合量词修饰。
例如:(一批)衣物(一些)马匹(一些)青年(一部分)群众(一部分)船只②抽象名词是表示抽象概念意义的名词。
例如:作风道德境界气氛风尚思想心灵灵感党性友谊观念想法原因内容形式政治文化社会革命欲望力量交际裨益师资③专有名词表示特定的人或事物的名称。
例如:中国北京香港渤海泰山长城太阳火星地壳国务院葡萄糖酸钙李白鲁迅钱学森诺贝尔爱因斯坦中文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央电视台④时间名词是表示时间的名词。
例如:春天秋天春节元旦清明中秋早晨晚上今年明天周末来年来日刚才今天昨天课外目前开端开始现在星期天时间名词是名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
时间名词与量词短语的组合能力较差,少数成员不受数量短语的修饰。
时间名词除了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外,主要语法功能是作状语。
例如:[昨天]我已经检查了三遍啦。
医生建议他[目前]先进行外科治疗,消除炎症。
[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
他[晚上]不到十点钟就睡觉。
⑤处所名词是表示地点的名词。
例如:近处远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周围附近学校食堂教室会议室图书馆故宫南京济南⑥方位名词是表示方向和位置关系的名词。
虚词与实词的区别
“不”、“去不?不去”否定动作或性状,表示说话人的意愿或看法,“不去”表明说话人不愿意或不能去。
01
别”、“别去”表示禁止或劝阻,表明说话人不希望对方有某种行为或性状。
02
“没有”、“没有去”否定动作或性状的发生、出现,“没有去”是对“去了”的否定,表明这种行为没有成为事实。
叹词
叹词是表示感叹以及呼唤、应答的词。 语法特征:①叹词独立性很强,一般不参加句子结构,常用做感叹语(独立成分),或单用为句子(感叹句)。感叹语放在句子前面,有时也插入句子中间。 感叹语:“喂,你在听我说吗?” 感叹句:“你把这东西拿出去,好吗?”“哦”。 叹词有时也可以用在句子结构里做句子成分——实词性 “他哼了一声”——谓语中心 “病房里传出他哎哟哎哟哎哟的叫声”——定语
你起来吧?不! 你什么时候去?马上。
副词的语法特征
01
部分副词能兼有关联作用。打得赢就打”;“越说越离谱”
02
一些特殊的副词
03
都、只(表范围)
04
“都”表示总括全部,一般是总括它前面的词语。
05
“只”表示限制,限制它后面词语的范围。
06
例“他唱歌、跳舞、弹琴、下棋都会,只是不会画画”。
07
01
“着”、“了”、“过” 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
02
“着”表示动作是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
”、“扎着头发”
04
“了”表示动作,性状的实现,已成为事实。
05
例:她唱了一首歌 他吃了两碗饭
06
“过”表示曾经发生或曾经有过某性状。
07
例:他去过庐山。 他也富有过,但现在却很穷
08
“似的”表示比喻,经常跟动词“像”配合使用。
实词虚词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
名词解释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名词解释实词和虚词的区别实词和虚词是语言学中常被提及的两个概念,它们是对词汇的分类和区分。
实词和虚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其语义上的差异。
实词指的是具有实在、具体意义的词语,而虚词则是一些在语法结构中起连接和修饰作用的词语。
一、实词的特点和作用实词是语言中最基本、最具体的词汇成分。
它们通常指代实际存在的事物、人物、动作、状态等,具有直接和独立的意义。
实词可以进一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等具体或抽象概念的词语。
例如,“桌子”、“猫”、“友谊”等。
名词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表语等,起到指代和描述的作用。
动词是表示行为、状态、变化等的词语。
它可以单独构成谓语,也可以和其他成分一起构成复合谓语。
例如,“跑”、“吃”、“睡觉”等。
动词在句子中起到说明主语动作和状态的作用。
形容词是表示人、事物性质、特征的词语。
它可以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属性或状态。
例如,“美丽的花朵”、“高大的建筑”等。
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定语或表语,起到补充和描述名词的作用。
副词是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的词语,它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
例如,“快速地跑”、“很高兴”等。
副词在句子中起到修饰、限定和补充的作用。
二、虚词的特点和作用虚词是在语法结构中起连词、介词、助词、情态动词等作用的词语,其主要作用是连接词语或表达语法关系,而不具有独立的语义。
虚词通常在句子中不单独使用,需要与实词进行搭配才能形成完整的意义。
连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词语,用于连接词、短语、从句等成分。
例如,“和”、“或”、“但是”等。
连词可以连接并列成分,也可以连接主从关系的成分。
介词是用于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关系的词语。
例如,“在”、“从”、“因为”等。
介词与名词、代词等连用,构成介词短语,表示相关的语法关系。
助词是用于标示语法结构和词义关系的词语。
例如,“的”、“地”、“得”等。
助词在句子中起到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作用,帮助准确地表达语义。
英语实词和虚词的分类
英语实词和虚词的分类在英语中,一般将词汇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是具体的名词,包括个体名词、集体名词、地名、国家、机构和事物名称;虚词是抽象的名词,能够表达抽象概念,包括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动词等。
实词是指表示一个实体、一个抽象概念或一种概念的词,如人名、地名、数字、月份、季节名称等。
实词包括个体名词、集体名词、地名、国家、机构和事物名称。
实词的分类有:1. 个体名词:表示个体的词,如:man(男人),women(女人),cat(猫),dog(狗),table(桌子)等。
2.体名词:表示一类人或物的集合体,如:people(人),animals (动物),flowers(花),books(书)等。
3.名:表示一个地方的名字,如:Shanghai(上海),America (美国),Japan(日本),Beijing(北京)等。
4.家和机构:表示某个国家或机构的名字,如:China(中国),UN(联合国),US(美国)等。
5. 事物名称:表示某件事物的名称,如:computer(电脑),telephone(电话),camera(照相机)等。
虚词是指具有抽象意义的词,不能形象地表达某个具体实体或抽象概念,能够用来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状态和行为,有时也可以多次使用,如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动词等。
虚词的分类有:1.容词:表示一个实体的性质和特征,如:pretty(漂亮的),large(大的),happy(快乐的),old(旧的)等。
2.词:表示动作的程度、方式、状态、时间和地点,如:quickly (快地),sometimes(有时候),there(那里),always(总是)等。
3. 介词:表示介词短语的词,它们放在句子中表示方位、比较、时间或其他类型的关系。
如:in(在),from(从),about(关于),before(之前)等。
4.词:用于连接句子或词组,如:and(和),but(但是),because (因为),if(如果)等。
实词和虚词的划分依据
实词和虚词的划分依据实词和虚词是语言中的两种基本词类,它们在句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实词和虚词的划分依据,并举例说明它们在句子中的使用。
一、实词的划分依据实词是指能够独立存在并且有具体意义的词语。
实词按照词性可以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这些词类都能够在句子中担任实际的意义成分,起到修饰、描绘或者表示行为动作的作用。
1. 名词:名词是指表示人、事、物、地点等具体或抽象概念的词语。
它可以作为主语、宾语、定语或状语等在句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例如:“桌子”、“苹果”、“爱情”。
2. 动词:动词是指表示行为或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表示动作或者状态的变化,是句子中的核心成分。
例如:“跑”、“吃”、“思考”。
3. 形容词:形容词是指用来描述名词性词语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修饰名词、作表语或者作定语。
例如:“美丽的”、“高大的”、“聪明的”。
4. 副词:副词是指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
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概念。
例如:“快速地”、“很好地”、“非常”。
二、虚词的划分依据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具体意义,起到连接、修饰或者标记句子成分关系的词语。
虚词按照功能可以划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
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性词语与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的词语。
它通常用在名词前面,起到修饰或者连接的作用。
例如:“在”、“到”、“与”。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句子成分、短语或者词语的词语。
它可以连接并列的词语或者句子,起到衔接的作用。
例如:“和”、“但是”、“因为”。
3. 助词:助词是用来标记句子成分关系或者表示语气的词语。
它通常附着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起到辅助的作用。
例如:“的”、“了”、“地”。
4.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达说话人的语气或者情感色彩的词语。
它可以表示疑问、感叹、命令等语气。
例如:“啊”、“呀”、“好”。
三、实词和虚词的作用区别实词具有具体的意义,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在句子中担任重要的成分。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推荐13篇)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第1篇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
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
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
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
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
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
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
如:你、他们、这、彼等。
总结词性实词与虚词第2篇文言文积累实词和虚词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三、整体把握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词性分类(实词和虚词)
.现代汉语词的分类词性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中间"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去、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
语文专题练习:词类词性
表示具体事物如:河流森林飞机电脑鹦鹉表示抽象概念如:文化细想道德心态友谊表示时间名称如:春天白天今天下午星期六表示处所名称如:中国亚洲北京南极海南表示方位名称如:东头上边前方外面中间【名词的语法特征】1,在句子中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宾语补足语,表语以及名词短语作状语。
2,名词前面一般能够直接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数词)、副词。
如,能说“一个人”,不能说“不人”3,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
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如“妈妈、哥哥”“星星”等,这些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
4,汉语名词单数、复数同形。
在表示模糊复数时,部分指人名词(和代词)可加构形后缀“们”,“朋友们、你们”。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存在、变化的词。
【种类】表示动作、行为如:坐、走、听、说、学习、研究表示心理活动如:爱、恨、厌恶、担心、想念、希望表示存在、变化如:有、出现、发生、生长、发展表现可能、意愿如:能、会、能够、可以、应该、愿意表现使令如:使、叫、让、请、要求、禁止表示趋向如:来、去、上来、回来、下去、进去表示判断如:是【介词语法特征】(1)做状语有时可做补语状语。
(2)介宾结构主要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如:“从车上下来”。
有的介宾结构可以作定语,但要加“的”,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少数介宾结构可以充当补语,如“工作到深夜”。
介宾结构不能做谓语。
(3)“在,向,于,到,给,自”等可以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如“落在我身上”“奔向二十一世纪”介词与动词的区别:(1)动词能肯定否定相叠表示疑问,介词不能。
(2)“X+宾”的前后是否有别的动词,若有别的动词,“X”是介词;若没有别的动词,“X”是动词。
(3)大部分动词能带动态助词“了”,介词不能。
4.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介词可以放于句首,但是连词不行)连词是比副词、介词更虚的一个词类,它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群乃至段落,具有纯连接性,没有修饰作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
语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语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一、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
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
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
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
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
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
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
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
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
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
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
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
(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词性分类(实词和虚词)
现代汉语词的分类词性指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一.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中间"等。
二.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去、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
实词和虚词
词性知识一、分类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二、实词(一)名词1、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名称的词2、种类:1表示人的:教师、学生、工人、父亲、白求恩;2表示具体事物的:房子、汽车、电话、计算机;3表示抽象事物的:精神、物质、友谊、法律;(抽象名词)4表示时间的:过去、现在、春节、元旦、早晨、晚上;(时间名词)5表示处所的:北京、四川、中国、美国、亚洲;(处所名词)6表示方位的: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以上、之下;3、名词的语法特征: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如:牛吃草;2也可作定语,直接修饰另一名词,如:柳树梢头3名词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如:一条河、一头牛、三位同学4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能说“很同学”、“不房屋”5不能重叠,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如“妈妈、哥哥”等,这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
6有些名词能够加“们”表示群体。
不加“们”的名词可是个体,也可是群体。
*方位名词可以单用,但大多数情况下,它要用在名词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
(二)动词1、含义: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2、种类:1表示动作行为的:说、笑、写、看、走、休息、学习(动作动词)2表示发展变化的:在、存在、有、发生、演变,发展、生存、死亡、消失、增加、减少、提高、降低、发生、出现、(表示存在、变化、消失)3表示心理活动的:爱、恨、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重视(心理活动动词)4表示可能、意愿的:能、会、要、敢、得、可、可以、应、应该、愿意(能愿动词)5表示趋向的: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趋向动词)6表示判断的,只有一个:是(也叫判断词)3、动词的语法特征:1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如“他爱祖国”、盖房子、抱孩子、挖洞、听收音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
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
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
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
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
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
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
如:你、他们、这、彼等。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
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状语]+动词/形容词:[激动地]说[独立]思考[很]好看
[完全]相信[更加]坚强[在家]吃饭[在教室]看书
副词和介词的区别:
副词:副词+动词/形容词
1、简要解释:
表示特征,用来修饰;
2、分类:
时间副词、频率副词、地点副词、方式副词、程度副词、疑问副词、连接副词、关系副词、表顺序的副词;3、常见副词:
非常、绝对、也、都、全部、已经、曾经、早已、刚刚、曾、刚、才、不、非、没、忽然、猛然、公然、难道、决、岂、反正、家、这里、那里、每一处、楼上楼下;
3、常见介词:
从、自、自从、于、到、按、照、按照、依、依照、因、由于、因为、只有
4、例句:
我们为人民服务。
学校的大门朝南开着。
通过学习,我们提高了认识。
“刚才”:指说话以前不久的时间。
(指这段时间)
“刚刚”:很短的时间以前。
为人民(服务)
对大家(说)
从现在(起)
沿着河岸(走)按规定(办理)
把大门(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