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简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严志梁
一、现代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7—1945年),这是战争与革命的阶段。
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以下4个时期:(1)1917—1923年,是革命高涨时期;(2)1924—1929年,是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3)1929—1939年,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时期;(4)1939—194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第二阶段(1945年-20世纪90年代),这是由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
这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由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
它又可细分为以下4个时期:(1)二次大战后到5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的战后恢复时期;(2)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时期;(4)80年代中期以后,是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缓慢发展时期,只有美国从1991年3月起出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
现代史上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灾难时期。
两场世界大战,把资本主义世界打得落花流水。
接着是两次世界性的革命浪潮,作为资本主义对立物的社会主义制度登上历史舞台,在一系列国家中出现。
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其危机之深,连像美国这样的最强盛的资本主义经济几乎也难以承受,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在许多地区被一扫而空,法西斯势力在世界各地快速挺进。
此时此刻,为了自卫,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暂时携手,共同抗击法西斯。
这样,资本主义总算从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和战争这三场灾难中死里逃生。
经过这段劫难,资本主义也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从社会主义制度那里学到了一些东西。
二次大战后的资本主义起死回生,甚至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如上所说,世界现代史的前期(即1945年以前的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灾难时期,这时期发生的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深刻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关于这次经济危机,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新课本用了这样的形容词来描绘它的特征:“来势特别猛烈,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关于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新课本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却日益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
以下对经济危机及其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一分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地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
1825年,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最快的英国第一次爆发了经济危机,以后,大约每隔十年左右资本主义国家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到来时,大量商品找不到销路,从而引起生产猛烈缩减,大批工厂和商店倒闭,失业工人剧增,各类资本主义企业的股票行情猛烈下跌。
资本家为了保持利润,采取大量销毁商品的荒唐做法。
2.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生产过剩,并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生产得太多了。
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在历史上,由于战争、灾荒或瘟疫等原因,曾使社会经济陷入混乱,但这是一种生产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
3.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任何一个社会所共有,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个矛盾表现为:一方面把分散的、小的生产资本加以集中和扩大,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在雇佣劳动制下,工人成了一无所有的、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劳动者。
这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方面是生产的无限扩大,另一方面则是劳动群众购买力的相对缩小。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瑞士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马克思反驳说:这不对,因为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仅仅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所表现的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象,而不是危机的根源;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分析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资本家取得剩余价值,为此目的,必须做到两点:(1)剩余价值的不断创造,这有赖于无偿劳动的占有和利用,这取决于社会生产力;(2)剩余价值的不断实现,这有赖于剩余产品以不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水平出售,这取决于社会的消费力。
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问题恰恰在于“社会消费力”,“社会消费力”永远不可能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永远落后于“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
”“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72-273页)
二、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迅速恢复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遭受空前的浩劫,也使资本主义遭到沉重的打击。
战争的结果,除美国在战争中发了横财外,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损失惨重,都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1945年的秋天,德国和日本的工业生产不到战前水平的1/5。
西欧和日本都面临着恢复经济的任务。
任务虽然艰巨,但西欧在50年代初,日本在50年代中期,经济都达到或超过了战前的水平。
这被史学家们称为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
出现“奇迹”的原因,课本指出以下几点:(1)“西欧国家原有的经济基础”,它们都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和素质良好的劳动力;(2)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3)日本在美国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期间,得到美国大量的贷款和军事订货,即获得了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和广阔市场。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其原因
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有人称之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在资本主义世界,因基础好、原来的经济水平较高,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在3%以上就被认为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这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9%,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都超过了这个增长率,日本甚至高达9.6%。
这一时期,不仅经济增长率高,就业增加,失业率低,而且通货膨胀率较低,物价基本稳定。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学者们有各种解释,新课本指出了以下两点:
(1)得益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各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人类历史上开始了第三次世界性的技术革命。
这次技术革命与科学革命紧密结合,发展十分迅速,影响深远。
有人估计,西方国家在战后30年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80%是靠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取得的(其计算方法为:总的经济增长率,减去劳动增长的贡献,再减去资本增长的贡献,等于技术进步的贡献)。
此时,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形成产业的周期大为缩短,因此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十分有力。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和大萧条,暴露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病。
为了协调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奉行凯恩斯主义,由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
这在美国表现为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成了普遍的现象,因此,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时的国家,以其巨大的力量,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特点
首先,我们应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分段,然后,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在资本主义各个发展阶段中的作用。
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1)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即资本主义的重商主义阶段(16世纪-18世纪中期);(2)自由资本主义阶段(18世纪下半期-19世纪70年代);(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70年代-1945年);(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45年-至今)。
国家在资本主义各发展阶段中的作用如下:
1.在第一阶段,即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为了替资本主义降临“催生”,国家采取了骇人听闻的暴力手段:对外,进行殖民掠夺;对内,实施圈地运动等政策,以暴力手段剥夺劳动人民的生产资料。
2.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因为资本主义已经站稳脚跟,国家就退到一边,如亚当·斯密所比喻的那样,国家只扮演“守夜人”的角色,即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创造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当时,西方流行的是以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学。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该书简称《国富论》),奠定了以个量分析为主的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亚当·斯密根据单个消费者和商品生产者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市场能自动调节社会种种矛盾的结论。
关于亚当·斯密的分析,请看下图:
亚当·斯密从商品价格的高低分析商品的需求和供给,指出:(1)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希望购买更多的这种商品,因此,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需求数量增多);(2)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生产者希望增加产量,以得到更多的利润,因此,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供给数量增多)。
亚当·斯密进一步作出分析:(1)当商品价格处于A点时,市场经济中的供给和需求平衡,叫“市场出清”。
(2)当商品价格处于B点时,即商品价格过高时,此商品生产得多,人们买得少,结果造成供过于求;此商品卖不出去,积压在仓库,价格不得不回落。
(3)当商品价格处于C点时,即商品价格过低时,形成需求多,生产得少,供不应求;此商品的价格会自然而然地涨上去。
价格回落的商品自动减产,人、财、物等资源从生产该商品的企业自动流出;相反,价格上涨的商品会自动增产,因为人、财、物等资源会流入生产该商品的企业。
所以,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会使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供给)趋于均衡,使资源的利用趋于合理。
换言之,市场经济通过价格和竞争,对资源配置起作用:(1)在不同的产业部门,使资源从无利可图的地方转到获利丰厚的地方;(2)在
同一产业部门,使资源流向劳动生产力高、成本低的人手中。
根据上述分析,亚当·斯密建议:国家应实行自由放任政策,不应干预经济,只扮演“守夜人”的角色,维护社会秩序。
3.在第四阶段,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政府)开始有力地干预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开始于30年代。
那时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即由传统的自由放任向凯恩斯主张的国家干预转变。
30年代经济危机的症状如下:(1)大量商品堆积如山,销售困难;(2)物价猛跌;(3)通货紧缺;(4)生产停滞,失业猛增。
针对这些问题,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影响巨大。
西方经济学界把凯恩斯的《通论》与18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19世纪马克思的《资本论》奉为经济学的三部经典,称凯恩斯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就是以凯恩斯的学说为依据。
凯恩斯的经济学,以经济的总量分析为主,称为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从失业问题入手进行分析。
他认为,资本主义最严重的经济病症是失业。
失业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社会的有效需求由两部分组成:(1)人们对消费物品的需求,即消费需求;(2)企业家对生产物品的需求,即投资需求。
凯恩斯认为,有三条心理规律抑制社会的有效需求,它们是: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消费增长落后于收入增长。
社会愈富,人们的收入愈多,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也愈大。
钱被储蓄起来,意味着这部分消费需求消失了。
所以,这条规律意味着消费需求的减少。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投资增长落后于利润增长。
其原因是:①投资的增多使商品的供给增加,从而使商品的价格降低,使新增商品的销售收入下降;②投资的增多,加大了对生产设备的需求,从而引起这类商品的供应紧张、价格上涨。
这就是说,加大了生产成本。
所以,这条规律使企业对投资的需求减少。
(3)灵活偏好规律。
人们出于需要,总是喜欢以周转灵活的现金形式保存自己的一部分收入。
要鼓励人们放弃灵活偏好,就必须提高银行储蓄利率,但这样做,必然使投资需求更加不足。
凯恩斯认识到,有效需求不足是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产物,因此认为,扩大有效需求就不可能由市场机制本身来做到,而必须用政府的力量对经济实行干预。
政府怎么干预?凯恩斯提供的办法是:
(1)赤字预算。
扩大政府支出,进行各种投资,刺激社会经济活动,增加国民收入。
如投资大搞基本建设,一方面需要购买大量生产资料,拉动投资需求;另一方面,要雇用大批工人,工人拿到工资后,要买消费资料,从而拉动消费需求。
(2)适度的通货膨胀。
通过中央银行增发纸币,可以造成以下结果:①纸币增加,造成物价上涨,等于压低了工人的实际工资,从而压低了生产成本,加强了投资引诱;②物价上涨,令人感到保持更多的现金在手中是不聪明的,这就使阻碍投资的“灵活偏好”越来越小。
(3)压低银行利息率。
一方面使企业主的生产成本降低,鼓励他们投资生产;另一方面,也是鼓励人们的消费。
(4)福利措施。
向富人征税以救济穷人,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消费需求。
凯恩斯的办法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作过如下评论:毫不夸张地说,在30年代,拯救资本主义的功绩,应归之于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政策。
二次大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现象,资本主义由一般的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因此可以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的“黄金时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资本主义经济“滞胀”时期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时期,即经济发展停滞,伴有严重的通货膨胀,两者并存。
这种奇怪的“结合”,并不是短暂的,而是较长期的,约有十来年时间。
这种情况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实属罕见,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滞胀”。
在此期间,生产停滞,失业剧增,物价上涨,工资下降。
造成经济“滞胀”的原因有:
(1)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政府不断增加财政支出以刺激经济增长,造成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通货膨胀终于抬头。
关于赤字财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朱镕基总理在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通常情况下,靠扩大财政赤字搞建设,势必会引发通货膨胀。
”
(2)西方的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中东廉价石油的基础上的。
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使西方国家商品生产的成本大幅提高,造成物价全面上涨。
(3)前一时期的快速发展,使许多产业部门的产品滞销,市场接近饱和,造成生产的停滞。
经济“滞胀”的发生,使凯恩斯的偶像被打碎,西方经济界一片混乱,各种经济流派起来,与正统的凯恩斯学派抗衡。
六、经济调整和缓慢增长时期
在经济“滞胀”的形势下,西方国家右翼势力得势。
在英国,保守党人撒切尔夫人于1979年上台执政;在美国,共和党人里根于1981年当选总统。
他们抛弃凯恩斯主义,以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的理论为指导。
供应学派主张以大幅度的减税来刺激供应(供给),从而刺激经济活动。
供应学派否定了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认为正是由于人为地、经常地刺激需求,使物价不断上涨,这样,一方面造成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削弱了社会购买力,使经济增长停滞。
供应学派认为,应该刺激的不是需求,而是供应。
企业家之所以扩大生产规模,主要的诱因是利润,是除去纳税之后的净收益。
因此,对企业主收入增加部分所课的税率是否合适,很重要。
政府应确定一个合适的税率,使它既能刺激企业主投资,又不减少政府太多的收入。
税率有一个最佳点,当税率超过这一点时,税收的总额反而会下降,因为过高的税率会削弱经济主体的活动,从而缩减课税的基础,最终导致税收总额的减少。
因此,出路在于削减政府开支,用大幅度减税的政策来代替刺激需求的政策,大力降低税率。
供应学派得到美国前总统里根的支持。
在1980年总统竞选中,里根以这一派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套以减少税收、减少政府开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纲领。
里根执政后,执行这一政策。
到1984年底,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连连下降,经济增长也出现少有的景气。
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弗里德曼。
这一学派在货币政策上与凯恩斯主义不同。
凯恩斯主张对货币采取“相机抉择”的所谓“权变”的政策。
当经济繁荣时,中央银行应当收紧银根;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应当适当放松银根,从而达到平衡货币供求,缓解经济波动的目的。
弗里德曼则主张用“单一规则”取代“相机抉择”,理由有两个:(1)他认为,货币供求的变化影响到经济活动,大约有几个月到一年的滞后期;(2)这种影响还是短暂的,短暂的时间一过,会产生反弹,反而会引发物价上涨和失业增长。
所以弗里德曼主张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货币政策。
他认为确定货币增长比例的依据是:(1)根据物价上涨的需要;(2)要与劳动生产率同比例增长。
具体说,他认为美国的货币供应的年增长率可定在4%-5%的幅度之内。
由于凯恩斯的“权变”的货币政策解决不了西方经济的“滞胀”问题从1975年起,联邦德国、瑞士、日本、撒切尔夫人任首相的英国、里根任总统的美国都推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较好地控制了通货膨胀。
8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出了经济“滞胀”时期,各国先后控制了通货膨胀,但生产增长仍然十分缓慢。
七、现代史时期资本主义各国力量对比的变化
大致说来,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
世界历史进入现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以欧洲为中心的局面逐渐变为以美国为中心。
一次大战后,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西欧各国的经济实力下降。
但在政治上,西欧仍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中心。
因为当时美国的军事实力无法与英法等欧洲强国相比。
美国本想通过国际联盟控制世界各国,但因政治、军事实力不够,希望落空,美国国会也因此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
美国在二三十年代,孤立主义盛行,政府实行“中立”政策。
二次大战后,美国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政治上,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在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基本上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相反,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和后勤物资加工厂,它所有的企业都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因此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战争后期,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实力。
美国在二战期间结束了孤立主义的政策,战后开始实行称霸世界的世界主义对外政策。
二次大战后的初期,军事上,美国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近五百个军事基地,在五十多个国家驻扎军队。
经济上,美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该体系的主要内容是:(1)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即35美元等于1盎斯(约28克多)黄金的价格;(2)加入该体系的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确定与美元的比价。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确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的标志。
它在客观上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例如,相对稳定的汇率,在一个时期内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美国凭借它战后初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甚至发动侵朝战争、侵越战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开始逐步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
资本主义各国经过战后初期的恢复和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的经济飞速发展,实力增强。
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加上它经过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的消耗,实力下降。
1973年,黄金的黑市价格已上涨到1盎斯黄金换100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各国纷纷改变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改行浮动汇率制。
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80年代,美国的实力进一步削弱。
在国际舞台上,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也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奉行相对独立的对外政策。
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八、9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概况
90年代初,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出现了新变化,正像有的经济学家所形容的:日本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晴转多云”;美国经济“晴空少云”。
日本经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副萎靡不振、止步不前的景象。
西欧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不快。
而美国的经济,从1991年3月起,止跌回升,已有八九年时间,至今仍然没有出现逆转现象。
美国的这次经济增长,不仅失业率低(这是经济增长的通常现象),而且与低财政赤字、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高涨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八九十年代世界上开始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即信息科技的革命。
美国抓住了时机,把信息科技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90年代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日本长期以来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引进欧美国家的科技成果,加以消化和吸收,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基础科学的研究。
在当今发展经济需要高科技创新的情况下,日本似乎缺乏后劲。
由此可见科教兴国战略之重要。
90年代,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的两极格局崩溃,美苏争霸的局面结束,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但由于美国在90年代经济的持续高涨,美国有实力维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因此它继续奉行到处干涉的霸权主义政策。
看来,目前世界的“一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