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悲剧艺术的比较
中西方古典戏剧比较

戏剧与影视Theatre,film&television43写意,主要是通过戏剧进行思想、情感、情趣和内涵的表现,对于舞台的设置通常情况下比较简单、随意,没有过多的道具要求。
本文以中西方戏剧的悲剧为例,对二者不同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戏剧的悲剧大部分是由悲到喜,而西方戏剧则大部分是一悲到底。
一、中西方戏剧渊源戏剧是一种比较古典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中西方戏剧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二者的起源有着一定的联系,都是在原始巫术仪式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实际上,原始巫术仪式是通过相关祭祀仪式与大自然进行交流,表达对人类命运、现实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属于人类的早期精神。
在中国戏剧中能够看到原始巫术仪式的影子,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拊石击石”“致舞百兽”的场面,屈原的《九歌》中收尾两章《东皇太一》和《礼魂》,都可以证明中国戏剧起源于原始巫术仪式。
西方戏剧也是源于原始巫术仪式,最初的西方戏剧主要为古希腊戏剧,而古希腊戏剧产生于民间,大多数是通过对民间宗教祭祀仪式进行的戏剧化表现,如通过歌颂酒神展开祭祀活动,用来表达对英雄的哀悼。
二、中西方古典戏剧差异(一)中和之美与悲剧精神——审美风格差异中西方戏剧的审美风格差异较大,对戏剧风格的定义也存在一定区别,西方戏剧有明确的悲剧和喜剧区分,而中国戏剧则无明确的悲剧和喜剧之分,多为悲喜交加。
中西方戏剧的悲剧精神不同,西方戏剧的悲剧精神在于表达英雄的悲壮,结局通常是以英雄的死表达对命运的顽强斗争,实现自身价值,大部分情况是一悲到底;中国戏剧的悲剧精神主要是英雄获得成功,成功解决问题,获得圆满结局,大部分情况是由悲剧到喜剧。
中国戏剧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中,儒学对中国戏剧的影响最为深远,由于儒家学派对于乐和哀讲究情感的克制,整体情感表达手法比较含蓄、委婉,因此,中国戏剧很少出现一悲到底的情况。
中国大部分悲剧最后的结局都是皆大欢喜的,虽然给观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但是使故事悲剧色彩降低,缺少悲剧美。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中西悲剧的概念是不同的,西方悲剧多是命运悲剧,是人与命运的抗争。
中国式的悲剧多是现实悲剧,表现人生道路的曲折与痛苦。
你说悲剧的伟大,貌似是西方式的悲剧。
它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社会的某个方面的承载,他展现了人这个万物灵长的自强不息,是精神的痛苦的展示,它比喜剧更有贯穿力。
《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
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第三个交叉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成功运用一部作品的成功单靠内容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创作作品除为了反映世界、表达自己的感受外,更为现实的意义应该是能够得到读者的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作品的表现手法如何也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个分水岭:自由爱情的杀手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
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
第二个分水岭:东西方伦理观念的差异身处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使的两部作品的爱情也深深地烙上了各自独特的伦理痕迹。
在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笔下,杜十娘出身寒微,年仅十三岁就流落风尘,尝尽人间悲苦,最终在追求爱情不果之后,怀抱珠宝投江自杀。
中西爱情悲剧意识比较——以《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为例

085爱情是人类最为强烈的一种感情,爱情悲剧这种艺术对人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
中外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悲剧的有很多,比如大众比较熟悉的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很多学者对这两部作品研究较多。
今天我们从悲剧意识方面来研究另外两部中西方的爱情悲剧作品《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
这两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反映了当时社会在婚姻方面的狭隘思想给年轻人带来的伤害。
但是中西方文学作品在表达爱情悲剧时又存在着一定的不同,这些不同体现在各个方面。
一、关于《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的简介《孔雀东南飞》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以诗歌的形式、简短的篇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同时它作为乐府诗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这部文学作品虽然没有明确的作者,但是内容却取材于现实的婚姻悲剧。
全诗仅用1700余字就为读者呈现了多个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情节内容。
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焦仲卿和刘兰芝两人的被迫分离以及双双自杀的悲剧,还可以看到焦母的顽固不化和刘兄的蛮横无理。
文章结尾为我们呈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蝶的画面,通过这种神话形式寄托了人们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1]。
《阴谋与爱情》这部文学作品主要围绕着宰相瓦尔特的儿子费迪南和平民乐师米勒的女儿露易丝之间的爱情悲剧而写。
作者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场景。
从中我们发现这部西方爱情悲剧作品既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地域特征。
在这出爱情悲剧中除了当事人费迪南和露易丝外,还有两类人参与其中,一种是与当事人有感情联系的,比如米尔佛特夫人和伍而牧;一种是与这场爱情有利益关系的,比如宰相瓦尔特和平民乐师米勒夫妇 。
费迪南和露易丝在外界的种种干扰之下最终双双赴死,选择这种方式在一起。
二、《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两部作品的相似性《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这两部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出于对爱情的执着而选择以极端的方式去反抗当时的社会。
浅析中西悲剧艺术的差异及其文化成因

CANGSANG朱光潜认为:“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代名词……仅仅元代(即不到一百年时间)就有500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上悲剧。
”在他看来,中国人不能理解悲剧的精神,因为中国人一向乐天知命,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不愿过多地去探究命运,更何况“悲剧的激情和这样严肃的作品,如今已经过时”,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论断。
但是与此相反,王国维也曾断言:《窦娥冤》《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甚至还有人编出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
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恩格斯说,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对立的两极。
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和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和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向来被誉为“崇高的诗”、“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现代意义的悲剧源于西方,但中西方悲剧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邱紫华就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这是深层次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曹文轩也曾指出:“中国文学悲剧的平民化的色彩就像西方悲剧的贵族化色彩不可避免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传统悲剧与西方传统悲剧之间的差异性是显然而见的。
这种差异通过文化观念、审美追求、艺术表现形式全方位体现出来。
这种差异是本质的,不是现象的,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而不是片断的艺术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一、悲剧观念不同中国悲剧冲突带有鲜明的伦理批判倾向。
冲突的基础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伦理道德,如秦香莲与陈世美、敫桂英与王魁之间的冲突都是如此。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邹红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
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
中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邱紫华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中西方民族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这种差异是本质的,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性。
一、中西方悲剧概念及其分类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中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
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1)作为戏剧的一个种类;(2)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在西方戏剧史上,悲剧往往描述主人翁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干扰迫害和主人翁自身性格的弱点或过失而导致事业失败乃至毁灭,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
东西方悲剧观比较

三种起源说:1故事说。
神与神话体系2宗教祭祀说。
往往是扮演或重现神迹或神的蒙难或复活等特定事件。
3游戏说东西方悲剧观比较:1人类追求自由与生命力的绽放。
2生命力之无限与生命之必朽构成,必然走向失败的命运凌驾于人类之上。
3注定毁灭,却反抗命运不懈追寻,这种抗争使人类获得超越。
戏剧艺术的特性:1戏剧是史诗的客观叙事性与抒情诗的主管抒情性的统一。
2戏剧艺术是一种集众多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3戏剧艺术的核心是行动。
4戏剧具有强烈的即时性和现场性。
戏剧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功能:1娱乐和审美的双重功能。
2情感是戏剧产生作用的媒介。
3现实与理想。
艺术的补足功能,对生活的理解宣泄逃避。
4西方的净化说与东方的同情论。
戏剧构成成分:文化成分剧本,造型艺术成分服装舞美灯光,表演艺术成分演员,音乐成分音响音乐。
体验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指演员在扮演人物时追求与角色情感与思维的合一,在戏剧假定情景之中,和角色一样去思考感受和动作,生活于角色。
例如刘烨,成蝶元表现派:强调理性的把握,理智的关照和控制,例如布莱希特。
两种流派的分歧:1在表演的起点上,对角色性格的把握,体验派更注重感性体验,二表现派更注重理性分析。
2在表演的过程中,体验派注重于角色的合一,让演员的自我消融于角色之内,表现派更强调控制,即不是变成人物,而是扮演人物。
3在表演的形式上,体验派注重即兴,而表现派注重范本、程式。
4表演目的上,体验派追求真,表现派追求美。
戏剧批评:1理想的戏剧批评家应该既了解舞台艺术,兼顾剧作与演出,使戏剧批评具有与戏剧艺术相称的综合视野。
2戏剧批评必须站在人文意识和人性的立场上。
3批评视角的更新与合理。
批评的角度:1人文主义批评2主体批评或艺术批评,从艺术内部出发3历史和美学结合的批评4文化人类学批评5比较批评批评的价值:1有助于提高演出质量和创作水平,茶馆的重排和雷雨的修改2有助于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3戏剧批评要具有独立的思想价值。
4有助于戏剧理论的发展。
简论中西悲剧的审美差异_梁山伯与祝英台_与_罗密欧与朱丽叶_的审美比较

简论中西悲剧的审美差异———《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审美比较黄 晶 赵云峰 悲剧是戏剧的重要形式。
中西在戏剧发展中都产生过许多著名的悲剧,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西方两个经典爱情悲剧,而且两个故事的主题和情节都有惊人的相似,但其美学观念、审美心理等不可避免的打上民族的烙印。
下面以这两个悲剧为例分析一下中西悲剧的审美差异。
一、相似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审美观念《罗密欧与朱丽叶》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取材于意大利的一个古老传说,并参照了英国诗人亚瑟・勃洛克根据传说改写的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是体现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著名剧作。
当时新型的资产阶级力量已经比较强大,他们生气勃勃,不满现状,勇于改革,对前途充满信心,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
一般认为,梁祝故事起始于东晋,其后1600多年间,这个故事情节不断繁富、思想内容也不断复杂化,表现形式亦不断丰富多采,至越剧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集民间故事之大成,作了加工、提高,升华为艺术精品。
纵观这些作品,其基本的情节、人物和追求爱情自由的主题是一致的。
梁祝故事的产生不是偶然的,魏晋时期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
汉末以来,由于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多种文化思想兴起,儒家的传统思想受到了严重冲击,人们的思想呈现出解放势头,社会呈现出开放化和多元化的趋向,女性生活出现了罕见的潇洒、自由、放达的局面。
所以宗白华先生曾说:“魏晋时代人的精神是最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最自由的。
”①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才有祝英台的女扮男装,梁祝的自由恋爱。
所以两个悲剧的社会背景有相似之处。
但中华文明起始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中国人是以整体和谐为美之极至,以道德修养促内在完善为基本特色的价值观念。
这一特征虽然有利于中国社会长治久安,但也在需要创造更新的历史进程中,抑制了中国公众自我人格的声张和抗争命运的力量。
祝英台正是在“父母之命不能违”的观念下,寻求协调,答应了婚事。
浅析中西悲剧艺术的异同

浅析中西悲剧艺术的异同——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爱情是人生永恒的话题,追求自由的爱情是人人所向往的。
因此,爱情这一主题也常常出现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流传久远的两部爱情悲剧,一部出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之手,一部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学四大悲剧,分别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生根并开枝散叶,以它们独特的魅力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下面我将以中西方爱情经典《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浅析悲剧艺术异同。
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第一个相同之处便是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作为世仇家族双方的子女,结合的可能性已经几乎为零,再加上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可谓仇上加仇,但双方的爱情却没有因此停止蔓延。
相反,面对种种困难,朱丽叶选择了与心上人一起殉情,爱情的力量使他们经受住了可怕的考验,实现了他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在面对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传统、祝父的反对、马家的财势和官官相护的现实等诸多因素阻挠的情况下,他们通过玉扇坠两人私定终生,祝英台的避婚、骂媒、哭坟,梁山伯相思病亡到最后的哭坟合葬,自由恋爱的两人最终也在“化蝶”这一神话情节中追求到自己渴望的爱情。
虽然结局有违人愿,但也就有了第二个相同之处双双殉情的悲情结局。
当罗密欧看着“死去”的朱丽叶而喝下毒药倒在她身边后,“复活”的朱丽叶也毅然用短剑来结束自己年轻生命。
同样的,祝英台虽然在梁山伯死后上了马家的迎亲轿,却半途改道,脱去红妆,素服到梁山伯坟前哭悼,并入坟与梁山伯合葬而双双化蝶。
男女主人公都用自己的生命宣誓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封建家长专制、封建婚姻包办制度的抗争,以年轻的生命演绎了对爱情的热烈执着和惊心动魄的绝唱,歌颂了青春、爱情和美好幸福的生活,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古希腊悲剧与莎士比亚悲剧之文学比较

在场景刻画方面,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也借鉴了古希腊悲剧的风格。他的戏 剧场景往往简洁明了,通过地点、时间和氛围的描写,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真实而 生动的舞台世界。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意大利维罗纳城,莎士比亚通 过具体的场景描写,为观众营造出浓厚的爱情氛围。
在意义和价值方面,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意义和价值不 可估量。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展现了命运、道德、爱情 等主题。这些主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 动力。同时,莎士比亚的作品在结构和语言方面也有着独到的创新,为后世戏剧 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女性复仇母题
在古希腊悲剧中,女性复仇母题通常表现为女性角色为了报复背叛、消除仇 恨或捍卫尊严而采取的行动。这些复仇行为往往源于切身之痛,却又包含着对命 运和神明的抗争。女性复仇者在复仇过程中,不仅要面对人性的冷酷,还要承受 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这一母题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展示了 女性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和坚定,还揭示了正义与邪恶、善与恶之间的斗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作品 所揭示的人性复杂性和矛盾性仍然存在于现代社会中。因此,通过重新审视莎士 比亚的戏剧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反思人类的行为和情感,为现代社会的 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莎士比亚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 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心理健康:复仇行动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矛盾。在当代社会, 我们需要心理健康,帮助那些承受心理压力和矛盾的人走出困境。
未来女性复仇主题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1、发展趋势:随着社会观念的不断进步,未来女性复仇主题可能会更加女 性的独立、自主与平等。同时,随着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女性复仇者所面 临的内心挣扎和矛盾也可能会成为的焦点。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本文概述爱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为深沉且复杂的一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成为了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
尽管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大相径庭,但爱情的力量却总能在不同的故事中引发共鸣。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西方两部经典爱情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探讨中西方爱情悲剧的共性与差异。
两部作品都以悲剧结尾,展现了爱情在社会束缚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冲突与挣扎,成为了各自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悲剧成因、表现手法以及悲剧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深化对中西方爱情悲剧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爱情悲剧的共同点,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各自文化中的独特之处,从而丰富我们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理解。
二、背景分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悲剧虽然跨越了东西方的文化界限,但它们所根植的社会背景却各具特色,为这两部作品的情感深度和悲剧色彩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封建礼教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和家族来安排的,个人的情感和意愿往往被忽视或压抑。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就显得尤为珍贵和悲壮。
他们两人虽然情深意重,但却无法抗拒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最终选择了殉情。
他们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的写照。
相比之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则发生在欧洲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开始发生变化。
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仍然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碍,但他们更加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反抗权威和传统。
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地体现了人性的冲突和矛盾,以及个人在追求幸福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浅析中西悲剧论比较

2 0 1论比较
熊盈 盈
( 南 昌理工学院 江西 南昌 3 3 0 0 4 4 )
摘 要 :无论是 中国悲剧还是西方悲剧在历史舞 台上都 经久不裹。本文从悲剧 的起源、悲剧 的主要特征及有关悲剧的具体作 品分析对 中西悲剧进行研 究,形成
了各 具 特 色 的 悲剧 风 采 。
一
式结局是建立在不可 能性上 。西方 的悲剧 则 相反 。且看苔丝 ,她顽强抵抗强暴势力 ,她 勇于抗争 。 最后终于除恶 了,亚雷 的灭亡宣 告 了苔丝的胜利 ,但西方 悲剧的结 局悲惨 , 苔丝终被抓进了监狱 , 所以西方悲剧经历了 苦后甜 ,甜后又苦 的发展历程 ,得到观众的 同情 与怜 悯。 四、总结与结论 无论 中国悲剧还是西方悲剧 , 其 中人物 命运都被 “ 命运”所操纵。每一个人 的一 生 都会遭遇悲剧 ,而之所 以会有成者与败者 不 同的人生 , 只是因为他们对 待悲剧有不 同的 态度罢了。其实人生就像一场赌局 , 不 可能 把把都赢 ,只要筹码在 自己手上 ,就还会有 赢 的希望。悲剧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那些害 怕悲剧 ,遇到悲剧而放弃了希望的人。 “ 淮南为桔, 淮北均枳”。虽同为玫瑰, 但 由于生长在两块风格迥异的文化土壤上 , 便 发生 了 “ 变异”效应 。中西悲剧虽都基本遵 循亚里士多德在 《 诗学 》中下 的定义 : “ 悲 剧是 对于一个严肃 、完整、有一定长度行 动 的模仿 。”但在起源、悲剧 的题 材、冲突与 结局等方面都有所不 同, 从而形成 了各具 特 色的悲剧论 。
一
说的 ‘ 悲剧将 人生有 价值 的东西毁灭 给人 看 ’的”。③ 中国悲剧 如 《 窦娥冤 》、 《 红 楼梦 》 等选材都 自由, 它们 当中的人有 贵族
官僚 ,也有奴仆 ,也有平凡的中间阶层 。 西 方悲剧 的主人公都是 比 自己崇高的人 , 他们 大 多数是王官贵族或是高层官僚 , 朗吉弩斯 在他的 《 论崇高 》中说 “ 我们应把崇高看作 是真正作 品必有的风格。 它包括伟大、 雄伟 、 壮丽、 庄严 、 高远 、 遒劲等含义 。” ④总之 , 中西方 悲剧在 自由与限制中展现其风采。 从 悲剧 冲突来看 。中国古典 悲剧 的描写 主要是主人翁悲惨的遭遇。 《 窦娥冤 》中窦 娥缺乏斗争意识 , 把 自己的不幸看作命运的 安排 , 她无法证 明自己的无辜 ,只有靠上天 为她作证。中国戏剧 的悲剧冲突还带有伦理 评 巾 陛质。 《 赵 氏孤儿 》 在惨烈的悲剧气氛 中,表达了声讨奸恶 、 颂扬忠 良的道德批判 主题 。 西方悲剧揭示人 与异 己力量的抗 争与 冲突 。 《 俄狄浦斯王 》中 , 主人公与海怪抗 争争得 了国王之位并娶到 了美妻 , 一再的追 查真 凶却一步步将他引向了悲剧冲突。冲突 正是在他与异 己力量作战而不断深化 , 这注 定了俄底浦斯王的悲剧。 从悲剧 的结局来看, 西方悲剧 的结局是 英雄用 生命去斗争 ,以证明斗争 的必要性及 其重 大意义 。 《 老人与海 》中的桑迪 ・ 亚哥 不顾性命与大海作斗争 , 终于捕获 了大马哈 鱼。 但等待着老人的是死亡 。由 此 可见西方 悲剧给人表 面上是开怀颜笑 , 但笑后肚子该 痛 了 ,悲剧 主人公 大多摆脱 不 了命 运的捉 弄 。与之相反 ,中国悲剧却呈现大团圆的结 局 。如 《 琵琶行 》中苦命的赵五娘 ,在历经 磨难之后 ,终以一夫一妻合家大团圆收场 。 有 的戏剧为了表现 团圆的大结局 , 不惜把 现 实中不 能兑现 的 “ 团圆”搬 到阴曹地府或天 界仙境 ,如 《 雷锋塔 》、 《 精忠旗 》、 《 长
中西方悲剧结局之比较

、
悲惨毁灭—— 西方悲剧 经典结局模式
二、 和解 团 圆— — 中 国 悲剧 经 典 结局 模 式
对于文学也好 , 电影也罢 , 一个没有结局 的艺术作 品是不完 作为有着悠久 文化底 蕴的中国 ,结局对 于艺术作 品来说尤 整的 , 虽能引发观者开放性的思考 , 总给 人一种难 以言表的莫 为重要 。 但 然而在争论是否有悲剧一说之时 , 也传递着这样一个信 名感受。换言之 , 干净利落 、 寓意深刻 的结局往往能形成强烈的 息 : 国艺 术 创 作 者 们 对 悲 剧 结 局 的 设 置 深 藏 不 露 , 人 难 以琢 中 让 冲击力 , 突显主题 , 让观者产生意犹未尽 的回味和思索。 磨 。 为有着强烈道德教化色彩的 国家 , 作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西方古典悲剧就抓住 了观者对结 局特别在 意的心理效应 , 中, 往往会将道德因素过多地渗透到作品之中 , 深深地影响着剧 制 造 出 主人 公 悲惨 的遭 遇 甚 至是 毁 灭 性 的 打 击 来 刺 激 观 者 对 作 中的 情 节 甚至 是结 局 的 安 排 。 竟 , 毕 以伦 理 为 主 题 的 文学 乃 至 影 品印象深刻 , 久久不能忘怀。 亚里 士多德认为 :完美 的布局应有 视作品永远是 中同悲剧艺术 的永恒主题 ,这也是 中西方理念上 “ 单一 的结 局 , 不 是 … …双 重 结 局 。 中的 转 变不 应 由逆 境 转 入 的巨大差异 , 而 其 势必 造 了中国古典悲剧独特的叙述结构模式 。 顺境 , 而相反 , 应由顺境转入逆境 。 正是西方古典悲剧惨痛结局 ” 这种叙述 的 构模式主要体现在悲喜剧不分家的创作亮 点 的真实写照。 上。 看似大团圆的结局也有各 自不 同的情绪效果 , 如喜剧性大 团 开 悲剧性大团圆可使人心情 惆怅却 《 哈姆雷特》 就是一典型案例 。哈姆雷特最终是以悲壮的死 圆可使人心旷神怡 、 怀一 笑 ; 亡而告终 , 随之化为乌有 的还有他 的敌人 。在这部作品 中, 人文 稍有 安慰 ; 悲喜 剧性 大团 圆可使人喜从 悲来 、 拍手称快 , 但无论 主义精神是通过一场毁灭性的斗争来 得到升华 的 ,从 而彰显 出 何种 , 都本着 “ 善有善报 、 恶有恶报 ” 的结局模式 。就算 主人公 已 人 不 可 战胜 的一 面 , 观 者 相 信 : 让 人是 一 件 多 么 了不 起 的艺 术 作 死 ,也要本着团圆的原则借 尸还 魂或借梦传音来实现未 了的心 品, 有着高贵的理性 、 穷的力量 、 无 端庄 的仪表 、 出色的行动 , 凌 愿 , 从而在精神上获得象征性的 团圆。 在曲折 的结局 中凸显 出创 驾于万物之上的神灵 , 犹如主人公一样 , 神圣 而不可侵犯。 作者对主人公 的同情 和怜悯 以及对其英雄本色 、献身精神的肯 类似 的例子举 不胜数 ,同样是用生命完结来证 明斗争的必 定 , 这种模式无不体现着中华 民族伟大的乐观精神 。 要性 和重要意义的英雄人物 比比皆是 。 英雄难过美人关 , 了爱 为 朱光潜 曾指 出:随便翻开一个剧本 ,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 “ 情 , 惜 牺牲 生 命 的也 大有 人 在 。 不 么悲惨 的境地 , 你尽管可 以放 心 , 结尾 一定是 皆大欢喜 , 有趣 的
中西文学悲剧观比较

中西文学悲剧观比较悲剧作为一种概念具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文学艺术中的悲剧、美学范畴的悲剧。
做为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中西方有着累死的发生方式和存在方式,然而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时间,特别是吧它们用艺术的方式反映出来,中西方则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着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对生活的美学思考。
首先是人物及题材。
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来组织情节,表现猪蹄的。
纵观西方悲剧艺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文艺复兴是屁英国著名喜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等,都是以深化中得英雄、人间的帝王将相及公主后妃等所谓的“上等人”作为悲剧主人公的,并且几乎都以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以平民百姓或接近于平民百姓的人物作为悲剧主人公的。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人物既有神话中的人物、人间的帝王将相之类的,夜游平民百姓、公子小姐以及浪子妓女和落魄文人等。
将相悲剧主要表现将相内部忠良与奸佞、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对于平民百姓或类似于平民百姓的人物的描写多集中在他们的冤案、惨死等方面。
其次是冲突、结构及结局。
俗话说,“无冲突不构成戏剧,更构不成悲剧。
”西方悲剧的冲突可从两个方面来观察,从“纵”的角度看,它经历了人与命运的冲突(古希腊悲剧)、人与社会的冲突(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情与理的冲突(17世纪古典注意悲剧)以及18世纪以后个体分类的冲突这样一个过程;以“横”的方面看,有人与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对邪恶命运的反抗)、正义与邪恶的冲突(哈姆莱特同克劳狄斯等人的斗争)、情与理的冲突(《熙德》中堂·罗德里格身上的“爱情”与“荣誉”的冲突)、人内心正反两个方面的冲突(麦克白身上“野心”与“天良”的搏斗)。
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的冲突,则主要是忠良与奸佞的斗争,人物自身特别是自身善与恶的冲突在中国悲剧艺术里是不多见甚或是没有的。
从冲突的表现形态看,西方悲剧艺术相对集中,鲜明。
相比之下,中国古典悲剧艺术中的冲突具有多层面的特点。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自由的爱情,理想的追求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主线爱情是人生永恒的话题,追求自由的爱情是人人所向往的。
因此,爱情这一主题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两部作品故事的开端都是来自于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相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正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悲剧故事并4i是莎士比亚的原创.而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
该剧曾被多次改编,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罗》中,来自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在一次宿仇凯普莱特家族举办的宴会上对美丽的朱丽叶一见钟情,当即上前表达了爱慕之情。
明知有阻力,两人仍然无法抑制住爱恋,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成了夫妻。
在一次意外中,罗密欧杀死了凯普莱特家族的提伯尔特,这使得两人的爱情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然而朱丽叶面对父母的责难和逼迫仍然对罗密欧不离不弃,甚至为了逃避父母为她选择的婚姻而在神父的帮助下服下一种可以让人假死的毒药,以求取得与罗密欧远走高飞的机会。
阴差阳错,不知情的罗密欧误以为心上人真的离他而去,选择了与心上人一起殉情。
当朱丽叶醒来后看见服毒死去的罗密欧,1i想独活人间,拔剑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最终实现了两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的《梁》(以下简称《梁》)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
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经中国民间流传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影响深远、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梁》中,梁祝经过化装求学、草桥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之后,两人已经难分难舍,尤其梁山伯在师母那里得知英台乃女子之后,欣喜不已。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一、前言从公元前534年古希腊悲剧诞生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西方悲剧研究著作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现在可谓汗牛充栋。
马丁·艾思林在《戏剧剖析》,中仍然认为“以悲惨结局的是悲剧,以愉快结局的是喜剧”这是区别悲剧、喜剧的一条看似浅薄但却普遍应用的方法。
悲剧的主要审美特征是“悲”,没有苦难和毁灭,悲剧就不成其为悲剧,但悲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再现苦难和毁灭而使人悲伤,而是要通过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肯定悲剧人物以及作家的悲剧精神,净化人的心灵,激励观众勇敢地直面人生。
因此,仅有悲惨结局的戏剧,还不能叫做悲剧。
悲剧一定有悲剧性结局,悲剧性结局却不一定是悲惨的,悲剧性结局应该是表现出悲剧人物或其精神世界在悲剧冲突中必然的毁灭,同时显露出悲剧精神的结局。
二、关于中国有无悲剧的争论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并无悲剧,也有些学者坚持认为中国有悲剧,于是展开了一场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
1、未否定中国有悲剧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鲁迅等都一致认为中国古典戏剧缺少悲剧意识,常常以“大团圆”结局,因而被鲁迅斥为中国国民的“十景病”,但是,他们都没有否认中国有悲剧。
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的改良》中指出:“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
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有一两个例外的文学家,要想打破这种团圆的迷信,如石头记的林黛玉不与贾宝玉团圆,如桃花扇的侯朝宗不与李香君团圆;但是这种结束法是中国文人所不许的,于是有后石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棺材里掘起来好同贾宝玉团圆;于是有顾天石的南桃花扇使侯公子与李香君当场团圆……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
做书的人明知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他明知世上的事不是颠倒是非,便是生离死别,他却偏要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偏要说善恶分明,报应昭彰。
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公的颠倒惨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
东西方戏剧中悲剧的相似与差异——以《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为例

与 朱 丽 叶 》和 《 牡丹亭 》 [ J ]. 时 代 文 学 ,2 0 0 8 ,( 1 4 ) :
1 4 4—1 45 .
5 ] 王海燕 . 延宕的思考者——蔡伯 喈与哈姆雷特形象 比较研究 将赵 氏孤儿过继 给屠岸贾 , 程婴教其 习文 , 屠岸贾教 [
四、 结 语
《 赵氏孤儿 》 与《 哈姆雷特 》 都是极具教育意义和
前 者 是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与 审 美 心 上, 王 子 意在 杀死 叔父 的同 时颠覆 不 合理 的社 会 和政 感 染 力 的 悲 剧 作 品 ,
治秩序 , 推翻黑暗、 腐朽和混乱 的罪恶世界 , 并最终 理 、 社会形态的极佳体现 , 而后者则是直接反映西方 重新建立光明和平 等的政治社会。王子在剧 中也 曾 历史社会以及审美艺术 的传世之作 , 两部作品扣人心 叹息 “ 这是一个混乱颠倒 的时代”, 哈姆雷特终于在 弦 、 跌宕 起 伏 、 丰 富饱 满 , 同 中有 异 , 相 映成 趣 , 都 是 最后一剑刺死克劳迪亚斯后 , 完成了他 的复仇计划 ,
其武艺 , 赵武长成后文武双全 、 胆识过人 , 长 大后 看 己身 世 与屠岸 贾 真实 面 目的赵 氏孤儿 满 腔怒 血 , 在得
曲与东 方 文化 》 [ J ]. 武汉 大 学学 报 :人 文科 学 版 ,2 0 0 9 ,
浅谈中西方悲剧的区别——以《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为例

《戏剧之家》2021年第33期 总第405期41戏剧研讨浅谈中西方悲剧的区别——以《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为例梁 霄(山东艺术学院 戏剧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摘 要】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悲剧展现出各自独有的不同风格。
西方的悲剧冲突是挣扎的冲突,角色多以高贵的男性人物为主,属于一悲到底的戏剧结构。
而中方的悲剧冲突则是评判的冲突,角色多以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或女性为主,结构上更常用悲喜相交来叙述。
本文将以《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为例,从中西方悲剧中的冲突、角色、结构等方面来进行分析,论述中西方悲剧的区别。
【关键词】中西方;悲剧冲突;悲剧角色;悲剧结构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1)33-0041-02在西方悲剧的发展过程当中,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
辛亥革命时期,西方悲剧这一艺术形式被引入了中国,有学者开始发现西方戏剧中的悲剧与中国戏曲中的悲剧是不尽相同的,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传统戏曲中有没有悲剧的探讨。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情况,是因为衡量中国戏曲中是否有悲剧的标准完全去对照西方悲剧的概念了。
换句话说,我们一直在讨论的是中国的悲剧是否能够符合西方关于悲剧的定义。
而实际上,由于中西方历史发展、风土人情、审美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悲剧的艺术风格是各具特征的。
中国不是没有悲剧,而是没有西方悲剧定义下的悲剧。
我们中国的悲剧其实就是戏曲中的苦情戏。
本文通过对《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进行分析,来呈现中西方悲剧的区别。
一、悲剧冲突的不同戏剧冲突是戏剧中最关键的特征,在悲剧中亦是如此。
西方的悲剧冲突是挣扎的冲突。
《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冲突就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
故事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被阿波罗神预言自己降生后会弑父娶母,所以他一出生就被自己的亲生父亲抛弃在荒山野岭中,后被牧羊人捡到送给了邻国的国王作为养子抚养。
长大后的俄狄浦斯得知了自己将会弑父娶母的命运,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选择了逃离。
悲剧的美学特征

悲剧的美学特征关键词:中西悲剧美学特征差异比较摘要:中国戏曲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分属两大戏剧基本系统,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使中西悲剧产生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
本文主要从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结局等方面对中西悲剧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并指出只有保存各自的民族特色,相互借鉴与吸收,融会对方的表现技巧与艺术手法,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一、引言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的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1)作为一个戏剧种类;(2)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在西方文化肇始的古希腊,悲剧最典型地体现了现实的悲剧性和文化的悲剧意识。
而在中国古代戏剧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内容情节“惨绝悲极”的“苦戏”,文人们称为“哀曲”、“怨情”。
“苦”、“哀”、“怨”道出了中国古典悲剧的特质。
中西民族意识不同,人格价值不同,所产生的悲剧精神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悲剧作品中的美学特征也各有千秋。
本文通过对中西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结局等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以欣赏中西悲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悲剧主人公:民间与高贵悲剧人物,是指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主人公,而非剧中的其他人物。
他们的事件和行动影响着全局,甚至决定悲剧的属性,英国戏剧家批评家德莱登说:“怜悯和恐怖之感必须主要地,即使不是全部地建筑在这个人物身上,它们就只能起微小的作用。
”他将此作为一个“法则”提出,可见悲剧主人公在全剧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中西悲剧都非常重视悲剧主人公的重要地位,可是,选择悲剧主人公的原则不同。
中国古典悲剧特别擅长表现弱小善良的小人物形象,尤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弱女子形象,强调悲剧人物的正义性和无辜性,更富有人情味。
中国悲剧苦情美感的获得,并不因为其主人公地位的超乎寻常,而是由于其力量的弱小,由于善良本性和悲苦结局的反差,这些薄命女子越是娇小、柔弱、温顺、和善,当她们备受摧残、坠入苦难的深渊时,就越发显得无辜、凄惨、痛苦和可悲,令人生出不尽的怜悯和同情,同时也引导观众对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深深思索,从而达到认识社会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悲剧艺术的比较——《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比较摘要:悲剧艺术,以其深沉的艺术震撼力以及犀利的讽刺性,历来便居于戏剧创作的巅峰位置。
相对于喜剧而言,悲剧在人们心理上留下的是更为历久弥新的印记。
悲剧的情节越是悲惨,给世人及社会留下的警醒就越是深刻,其深沉的涵义使得人们不断地思考现世人类以及社会的状况,发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矛盾个体,从而对生活以及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种悲剧心理,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受到人们的追捧,《哈姆雷特》与《窦娥冤》两部剧作可谓是中西悲剧艺术的代表作。
虽然同为悲剧力作,但是两部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我们主要从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受这种文化背景影响所形成的悲剧主角和悲剧结局的差异,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
关键词:悲剧艺术;文化背景;悲剧主角;悲剧结局前言《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作品,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欧洲上层社会的面貌。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古典悲剧力作,以元代社会为背景,描写性格善良的窦娥受恶势力迫害含冤而亡的故事。
两者虽然同为悲剧作品,但由于作者生活背景及文化根源的不同,作品的角色特点以及结局安排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文化背景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西方文化是一种海洋文明,广袤的海洋精神造就了这么一种人群,他们追求个性和自由,勇于冒险而又大胆,具有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敢于向统治阶级抒发自己的不满。
在西方这种开明文化的孕育下,西方人在表达思想的时候大胆而又直接,作者在《哈姆雷特》的故事地点的选择上丝毫没有避忌,大胆地选择了丹麦宫廷作为故事发生地点,把统治阶级的现实状况通过戏剧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通过对人物矛盾的叙述,真实地影射出统治阶级内部的邪恶本质,是作者内心不满的一种直接表露。
在西方文化极具批判和怀疑精神的影响下,剧作中的人物往往具有着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点在《哈姆雷特》中也表现得较为突出。
剧作中人们对国王死因的怀疑,哈姆雷特对于叔父以及母亲的怀疑,甚至对于鬼魂所说真相的怀疑,整部剧在这种怀疑精神中一步步推进,真相也慢慢地呼之欲出。
此外,西方文化对人文主义与英雄主义也比较重视,善于塑造出各式各样的英雄形象,把这些英雄作为作品的主角,强化了戏剧的冲突。
哈姆雷特就是一位典型的西方悲剧主角,他是“朝庭人士的眼睛,学者的舌头,国家的期望和花朵,举世瞩目的中心”。
其实,在西方的悲剧中,这样的英雄人物比比皆是,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靳斯描写的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都属于这类人物。
为了突出英雄人物的悲惨命运,西方悲剧情节的安排,矛盾斗争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作者往往通过这些斗争直观地反映出人物的个性,深入人性的最深层次发掘人生的意义,揭露人性的最善良以及最丑恶之处,从而探究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这就是人文主义在剧作中的一种直观展现。
为了使得悲剧达到斗争的最高点,作者往往以死亡作为一个结局,从而揭示生存与毁灭的意义。
《哈姆雷特》正是这样一部悲剧作品,其中穿插了多方面的矛盾斗争,哈姆雷特自身思想的斗争,与王公大臣的斗争,与叔父的斗争等等,这些一次一次的斗争把剧作推向高潮。
通过对《哈姆雷特》的细致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莎士比亚把西方文化的冒险、批判与怀疑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并高扬了人文主义与英雄主义旗帜,揭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的对立。
与西方的海洋文明不同,东方文化属于内陆文明,相对于眼界开阔的海洋文明而言,东方的文明局限于狭隘的地理环境中,这样环境下所孕育的人群,他们遵循着儒家思想以和为贵的理念,不主张矛盾冲突,也不敢向封建统治发起质疑和挑战。
相对于西方文化的奔放直接,东方文化显得含蓄内敛,体现在作品中就没有西方文化那种大胆的批判与怀疑精神。
《窦娥冤》中的窦娥,她的性格受到封建观念的影响,即使在进行反抗的时候,也没有脱离这种影响,没有运用更为锐利的思想武器为自己保驾护航,而这些都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所展现的东方文化的局限性。
中国妇女在封建礼教文化的影响下,在温柔敦厚的性格中所展现的优点与弱点,其本质都是东方文化所宣扬的善良的美德。
窦娥反抗张驴儿,为的只是不受凌辱,囿于亲孝思想而不敢逾越婆婆,只能向张氏父子投降。
这些矛盾的产生都不是鉴于一种批判与怀疑精神,而相反地表现为一种妥协精神,而这些都是深深植根于东方文化的土壤中。
东方文化追求超凡脱俗、清净无为,这种思想使得人生艺术化,但是却造就了人性中回避冲突的思想,弱化了人物的抗争意识。
相对于西方的英雄主义的崇高性,东方文化更追求对悲剧人物的同情性,通过对悲剧人物命运的悲惨描写上,显示出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坚忍内敛、含蓄温润。
如果说西方文化立足于于探讨人性问题,揭露人物极端的善恶思想,那么东方文化就主要立足于社会问题的表象,很少对人性的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朱光潜先生指出,中国人是“最讲实际,最从世俗考虑问题的民族。
他们不大进行抽象的思辩,也不想费力解决那些和现实生活好象没有什么明显的直接关系的终极问题”,这大约可以概括东方文化的某些特点。
东方文化没有明显的人文主义与英雄主义倾向,所以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矛盾斗争都不是直接发起的,而是被迫产生的。
哈姆雷特的英雄行为唤起了人们的一种崇高壮烈的感情,窦娥缺乏西方英雄人物那种宏伟气魄,但是作为弱小者的反抗,与强大的恶势力形成显著的对比,那种震撼力比英雄主义式的强者对强者显得更为强烈,更能引起人们心中崇高悲壮的美感。
所以,我们在阅读悲剧作品的时候,一定要区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以便于我们更好地品读出其中的意味。
二、悲剧主角由于中西文化观念的重大差异,对于悲剧中主人公形象的选择与刻画,中西悲剧有着显著的不同。
西方悲剧中的主人公一般是出生贵族的人物,而中国悲剧大多是出生市井的善良弱小的人物,从而造成了他们思想、性格等多方面的不同。
西方悲剧往往是把身居高位的人置身于英雄式的矛盾斗争中,进而慢慢地把他们推向死亡的边缘,最后完成他们的英雄任务,《哈姆雷特》便是这种戏剧套路的典型表现。
从一个天真无虑的王子转化成为一个魔鬼的复仇者,最后在复仇成功的壮烈情怀中,怀着对世界的无望,把自己推向了死神的魔爪。
西方悲剧都属于性格悲剧,哈姆雷特作为剧中的悲剧主角,其性格因素是相当复杂的。
世界上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但一百个人眼中却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正是对哈姆雷特性格复杂的最好印证。
而奥菲利亚所描述的,哈姆雷特有着无比忧郁的容颜和极度纯真的心灵,这种外表与心灵的冲突,恰恰也反映了其性格的复杂性。
他的矛盾,他的忧郁,他那大胆猜疑的精神,我们都可以明显得感受到哈姆雷特在整部剧作中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在世人面前,他有着多样的角色,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而他自己却认为:“我的墨黑的外套、礼俗上规定的丧服、难以吐出来的叹气、象滚滚江流一样的眼睛、悲苦沮丧的脸色,以及一切仪式、外表和忧伤的流露,都不能表示出我的真实的情绪······可是我的郁结的心事却是无法表现出来的”,哈姆雷特性格的多重性和矛盾性,使他性格中的自主意识表现得最为强烈。
强烈的自主意识使得悲剧主角沉浸于自己心灵世界中对于美好的向往,一旦这种美好幻灭,他们便会奋起反抗。
哈姆雷特本来是个乐观的王子,在他眼里,世界和人性都是美好的,人与人相处是和平仁爱的,他高扬人类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在智慧上多么象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哈姆雷特的眼中,父亲是非常崇高的形象,父亲的死亡本身就是对他美好理想的一种打击。
而母亲的再嫁,甚至嫁给一个杀父仇人,这在他看来是一种“乱伦”,此时他心目中的人伦理想完全破灭了。
一个快乐王子最终成为了忧郁的复仇死神。
哈姆雷特的本性是坚强的,他那辛辣的讽刺,刹那间的忿怒,他和父母谈话时的狂暴的语言,他对叔父的傲慢、鄙视、和毫不隐讳的憎恨──这一切都证明了他的精力和博大的心灵。
哈姆雷特最后知道了永远活在犹豫怀疑之中是不可能的,生存与毁灭是相互矛盾的,他必然要择其一而为之。
是苟活在这混乱象监狱一样的世上,还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他犹豫过,徘徊过,但最后他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生命来祭奠了他所钟爱的美妙理想。
想比较于西方悲剧主角敢于鱼死网破的富有个性的抗争行为,东方的悲剧主角往往只满足精神上的坚忍,只追求精神、行动的含蓄慰藉,不采取行动上的顽强抗争,在挫折或毁灭性的打击面前俯首听命。
《窦娥冤》中的悲剧角色窦娥就是一个缺乏反抗能力的女子。
她三岁丧母,逼不得已到蔡婆婆家充当童养媳,不久丈夫便撒手人寰。
面临着接踵而至的种种不幸,她没有责怪封建制度的邪恶本质,而是把痛苦归咎于命运的安排,她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
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东方“以和为贵”的文化弱化了人物的反抗意识,以及与邪恶势力坚决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念。
东方人相信天理,当窦娥被押赴刑场,发下三桩誓言时,她求救上天的帮助,替她伸冤不平。
而关汉卿也确实让这种誓言成为现实,这表现了东方文化对于天理的强烈信仰。
不能在行动上反抗,这么一个柔柔弱弱的女子,一个被社会伦理束缚的个体,当权者不仅没有给予同情与帮助,反而成为了邪恶势力的帮凶,将窦娥活生生地推向了万劫不复的人间炼狱。
在这种情况下,窦娥只能用自己的精神战胜世间的邪恶,用自己的道德战胜封建制度的腐朽,用自己的死亡震撼人类已然僵化的心灵。
窦娥并没有哈姆雷特那鲜活复杂的个性,她留给我们的便是“烈女”、“孝妇”的形象。
东方悲剧主角性格往往被僵化在某一方面,性格中的多样性完全被抑制。
所以东方悲剧主角多具有性格单一化的特点,这使得他们的自主意识也极为淡薄。
这种停留在人物表面的描写,使得他们对于邪恶势力的反抗也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不能深入到精神层面。
如果说哈姆雷特追求的是一个人性和谐,是一种精神上的愿望,那么窦娥追求的便只是物质上的满足。
当蔡婆婆劝其改嫁时,她说:“俺家里又不是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又不是欠钱债,被人催逼不过。
”就是死后,在阴间,她的要求也只是跟温饱有关的问题。
“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
由此可见,东西方的悲剧主角形象有着很明显的不同之处。
西方的悲剧角色更具有着清醒的自主意识,性格复杂,并有着一种面对厄运而充满斗志的生命激情。
这些都是东方悲剧主角所不具备的。
东方悲剧主角往往有着较弱的自主意识,性格单一,缺少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显得更为委婉含蓄。
这也正是东方文化的特点在人物性格中的隐射。